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突发事件应急知识范文1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虽然已满十八岁,属于成年人,但是思想和行为上还有些幼稚,容易冲动,遇事欠充分考虑,依据这些特点,高校在预防突发事件时要充分考虑本群体的特殊性。
1.1多样性和频发性
多样性是指大学校园中突发事件的种类多。校园内学生人口较密集,他们学习、生活在校园内部,稍有一些不良信息马上就会传播开来,造成恐慌。既有群体性治安事件,也有威胁学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心理健康类突发事件等等。由于近十几年来,高校扩招,形成大学校园内学生人数庞大,治安等各类安全事件防不胜防,势必导致了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性。
1.2危害性和紧迫性
危害性是大学校园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它体现在威胁到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将会影响学校正常运转,严重的突发事件还会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在高校中,不管发生哪样的安全事件,假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该事件的负面影响将会不断扩大。如果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对,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就能减轻事件的负面影响。
1.3群体性和复杂性
群体性是指高校突发事件一般由三五成群的学生互相串联集体制造和参与。如有些学生受网上兼职诈骗,一时无法追回经济损失,就会在论坛、微博、QQ群中发表过激言论,发泄不满,引起其他学生围观议论;也有的学生借信教名义,联系“教友”在公共场所集会,宣传宗教;还有的学生打着老乡会的旗号,在校园内联络同学等等。这些活动参加人数较多,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影响,这些团体成员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后很容易引发,给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大学校园突发事件的成因
高校突发事件是社会各种不稳定因素在校内的集中爆发反应,引起的原因错综复杂,有心理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以及道德等因素。我们只有认清其产生的原因,才能快速高效地处理好高校突发事件。下面主要从学生、学校和外部环境三个层面分析高校应急事件产生的原因。
2.1学生层面
2.1.1心理自身不成熟
大学期间,大多数学生,其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不很成熟,处在性格逐渐成熟的过程,情绪容易波动;自制能力比较差,极易发生偏激现象。同时他们处在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情感丰富,容易感情用事,由于一直处在学校学习生活环境中,对社会了解不深,还缺乏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当感情受挫或者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的时候,心理上容易失去平衡而感情用事,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从而容易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
2.1.2法制观念淡薄
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整体水平还很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过激情绪和错误的观点。经调查发现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导致了思想认识出现偏差而做出行为上违法的事情。
2.2学校层面
2.2.1学校配套设施滞后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在校生总人数急剧扩大,但是高校在资金投入、办学硬件、教学质量和学生食宿等方面却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学生学习生活的必备条件得不到满足。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会引发学生因为一些小的诉求得不到满足而不满,辅导员一旦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不满,及时引导疏通,这些不满集小成多,会煽动部分有同样不满学生采取一些过激行为,从而导致的发生。
2.2.2管理工作不力,预防机制不完善
当今的高校管理者在工作中存在一些草根精神,民主渠道又不畅通,导致学生会采取简单闹事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切身利益的事宜,从而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由于部分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基本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这方面工作正在摸索发展,而且平时的安全防范、培训教育、应急演练等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一些高校突发事件不能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
2.3外部环境层面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化解,使得社会矛盾日渐突出。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这些热点问题特别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很有可能演变为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3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的意义
3.1建设平安校园的需要
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冲突双方通常会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身的诉求,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能够最大程度地协调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功能,有效地减缓、化解矛盾,使冲突双方的关系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如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很完善,一旦事件处理不当,不仅严重妨碍教学进度,更会影响学校声誉和高校威望,平安校园建设更无从谈起,所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建设平安校园的迫切需要。
3.2促进高校管理规范化的基础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多职能部门协调运行的系统工程。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可以避免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混乱局面,使疏导、调查、调解、善后等各个环节有条不紊。维护高校教学生活秩序朝着良性循环发展,对高校规范化起到不可泯灭的作用。
3.3处置突发事件的保障
建立起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提高大学校园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矛盾冲突,降低事态进一步恶化,矛盾在萌芽状态解决掉;可以有效地减缓校园突发事件向社会波及;高校管理者在面对应急突发事件时,有据可依,有条不紊,维护学校教学生活正常运行。
3.4推进学校发展的动力
建立起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可以使高校及时有效地控制突发事件,保护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和学校资产的安全,降低对高校的负面影响,可以建立和谐的教学生活环境,聚集更多的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学校的学术科研水平,进一步促进学校综合发展。
4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构想
4.1培养师生正确的危机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社会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等诸多矛盾逐步显现,学校存在于这些社会环境中,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地震、火灾等公共安全也威胁着校园安全。广大师生面临突发事件的威胁不可能完全消除。高校要居安思危,通过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等方法,培养师生应对危机的能力,提高危机意识,增强师生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建立起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是突发事件的“突然性”所决定的,是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前提。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就是要按照“有效控制、及时解决”的原则,提前预防,把突发事件控制在初级阶段。
4.3建立信息化为核心的报送机制
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和迅速性是其具有较强危害的两大因素,为克服其不可预测性和速度性,务必建立灵敏的信息报送机制。以我校为例,充分利用监控全覆盖、对讲全覆盖。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苗头,中控室迅速报送信号,各部门根据突发事件成因,迅速应对。
4.4完善事后处理工作
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要做好善后工作,定制善后工作的流程,组织人员评估突发事件的影响。对损失的国有资产和个人财产进行清查登记,对突发事件中受到影响的师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从突发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
5结语
突发事件应急知识范文2
高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学校及其周围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广大师生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等严重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2]。学校影响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一是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比如麻疹、水痘、流感、肺结核、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等仍有较高的发病率,潜伏着一定的流行危险;二是食物中毒,学校食品需求高度集中,需要监管的环节较多,每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发生食品卫生事件。
近年来高等学校传染病爆发、食物中毒时有发生,给大学校园的生活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等学校师生健康,教育部2009年8月下发《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明确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职责,要求学校立足于防范,抓早、抓小,认真排查各类卫生安全隐患,强化信息的广泛收集,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预警,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把事件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2]。
2 高等学校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凸显出校医院的规模和服务质量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等学校医院发展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需求。学校医院隶属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靠学校投入,人员队伍建设也要靠学校人事部门调配,医院没有自,业务上接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行政上受主管校长直接领导。在学校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医院的发展很难引起重视。医疗设备简单陈旧,卫生技术人员配备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已成为限制医院维持现状和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比如我校医院在编人员2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人),临时合同制卫生技术人员19人,分别注册在三个校区,服务近20000名学生,2500名教工。医务人员退休自然减员,年轻医师补充不进来。目前只有内科、中医科、预防保健科有合格的执业医师,导致科室建设不健全,限制了临床业务的开展;医技科室人员有的兼职,有的科室只有一个合格的卫生技术人员,不能参与24 h值班。
22 学校现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行政性强,专业性、法制性、有效性弱。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组成人员多为各部门负责人,其工作人员和机构缺乏延续性和专业性。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学校领导的指挥调动起关键作用,往往会在事件的监测、报告、落实措施过程中受到不利于事件控制的行政干预。学生密度大、群体生活的特殊性,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带来不可忽视的困难,比如传染病报告、患者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观察、紧急应急性预防接种、场所的预防性消毒、终末消毒等等,均包含严谨的科学性和法治性,缺乏专业化的应急管理队伍往往延误事态控制。校医院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不可缺的职能部门,患者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观察及其生活照顾,靠有限医务人员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往往捉衿见肘,需要学校领导的协调和支持,调动全校各方面力量,确保应急管理的有效性。
23 医疗保健经费投入不到位,健康教育开展不够平衡。医院开展健康教育,需要学校规范支持,包括制度的建立、与学校有关部门的协调、经费的投入等。没有形成规范化支持环境,校医院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只能勉强完成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令性任务,无规范化、程序化健康教育规划。对学生的卫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实际应急能力的培养成为一纸空谈,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缺少认知和行为上的应对能力,容易出现群体性恐慌。
3 高等学校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建立完善
31 加强高等学校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基本卫生人员队伍建设。随着高等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员工的医疗需求不断提高,医院也应与时俱进、合理定位,科学发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明确指出: 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建设应纳入学校基建总体规划。其建筑面积按《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 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基建与设备费、经常性经费、预防经费、健康教育经费,应纳入学校年度预算[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医疗设备建设,基本卫生人员队伍建设,以满足基本的医疗预防需求。尤其是增加校医编制,加强预防、医疗、检验等技术部门骨干力量,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处理突发事件的专业队伍,以适应高等学校公共卫生管理的需求。
32 建立预警机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管理。建立预检分诊制度,疫情监测报告制度,设置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工作。对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定期开展学校传染病、食品卫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建立异常诊断信息快速反应流程,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在突发事件尚未发生之前,应尽可能将其消灭、化解在萌芽状态;开展经常性的演练活动,不断提高应医务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做好应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储备工作。
33 注重风险意识的培养。高等学校学生的流动性较高,每年都有新生入校,需要对进校新生进行风险意识与应对能力培训。校医院应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公众宣传教育,将应急处理基本知识、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食品卫生基本知识等方面的教育融入大学生入学教育中,普及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师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34 建立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针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制订迅速、有效、有序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从而使危机应对更为程序化、制度化[3]。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要求,制定医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制度,责任到人。预案应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两方面。一方面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审核、危险评估、危险控制;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患者的应急救治。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即报告,并于第一时间启动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落实措施,将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在处理事件过程中,及时发现执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应对程序,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35 建立与上级疾控部门、医疗机构、及校内有关部门的联系机制,加强合作,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学校学生相对集中,一旦有传染病爆发或群体性食物中毒发生,突发事件的控制、危重患者的转诊、患者的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留验、医学观察等,需要医院与上级疾控部门取得联系,寻求技术支持;与上级医院联系及时转诊重患者;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联系, 协助做好患病学生隔离、密切接触者留验、医学观察的督促和后勤保障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8.
突发事件应急知识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实发事件;应对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207-01
一、国内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校应急救援工作,更多的集中在针对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治安案件类事件以及心理疾病类事件的管控处置方面,这个分配格局与调查结果匹配程度较高,说明我国的普通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还是比较符合当下学生的实际需求,但工作开展的细致程度与全面程度却仍然有待商榷。
(一)大学生校园安全管理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亦是学生突发事件自我保护能力研究的主要课题。大学校园内人员流动量大,青年聚集,活力有余,沉稳不足,加之安全意识一般较为薄弱,极易突发盗窃、打架斗殴等突发状况,因此针对治安问题引发的突然性偶发事件,已经逐渐被各大高校管理部门所重视,相应的应急管理条例也应运而生。据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建立的应急预案一般遵循以下几大原则:一是有专门领导负责,统一指挥,快速反应;二是依靠保卫、学工、公安等部门联合,形成联动机制;三是坚持教育为主,处罚并重的手段进行突发事件后续保障处置;四是确立奖惩制度,奖罚分明,将事故责任落实到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众所周知,高校突发事件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生理反应、行为反应、情绪反应和认知反应等。这些反应容易诱发潜在的心理危机,形成应激性心理障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力度,已经成为近年各大高校达成的普遍共识。但由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起步较晚,工作经验摸索不足,因此,干预的时间紧迫性和干预的效果都不太理想。如:SARS 爆发时大学生中出现了过度恐慌、逃离学校的现象。很多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名存实亡、反应迟缓、应急能力差,丧失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
二、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一)教育先行,重在预防
首先,高校应加强入学教育,严肃校纪校规。其次,高校应严格执行值勤制度。在学校门口、校园、教学楼和宿舍楼等处进行经常性的巡视,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患于未然。第三,学校应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如线路、水管、门窗等,尤其在冬季电力需求大的时候,及时发现线路问题,以防宿舍电线短路发生火灾。第四,学校还可通过新生体检,为个别身体状况出现异常的同学建立健康档案,以避免在教学或学生活动时发生意外。如患有心脏病的同学,不能参加如长跑、跳高、跳远类的过于激烈的运动,以防意外情况的发生。第五,学校还可通过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等活动,及时发现学生异常心理。如抑郁、自杀倾向等,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以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另外,学校要编制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合理编制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预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由不同的部门编制不同的应急预案,由学校最高决策机构研究,预案制定后,学校还应组织师生进行演练,从中发现问题,不断进行修改,确保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立即启动预案。
(二)把握思想动态,及时疏导
首先,辅导员应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大学校园里与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教师就是辅导员,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最能及时掌握第一信息,最能把握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也最能熟知学生的要求,所以一旦出了问题,学生一般都会首先向辅导员寻求帮助。因此,辅导员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效地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是摆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辅导员应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如电话、短信、QQ、飞信、微博、邮箱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并通过学生干部、班委,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问题学生,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减少人为因素的突发事件的发生,保证学校的正常秩序。其次,开展“我与校领导面对面”活动。学校领导与学生一般都很少见面,这样一来,学生会认为领导高高在上,不关心学生。通过组织“我与校领导面对面”的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和领导面对面地进行座谈,将心中的疑惑和困难向领导进行反映,既能有效地解决困难,又能感受到校领导的关心,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学生的思想。最后,注重相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学校的学生工作人员,通过开展座谈会、讲座等方式,能及时、有效地排解学生的心理忧虑,还能减少学生自杀、自虐、杀人等事件的发生。
(三)增强学生的自防自救能力
突发事件应急知识范文4
[关键词] 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决策系统组成模式
1 概述
公共卫生是一个涉及微观结构和宏观系统的多分支科学,大量与宏观有关的事件具有空间分布特点。将地图和空间分析应用于卫生决策研究中,至少可追溯到1854年John 应用GIS技术研究伦敦宽街水井污染引起霍乱爆发,为卫生部门果断封闭污染水井控制霍乱继续流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通常的卫生决策研究中,地理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众多的卫生事件都具有空间属性。GIS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医疗卫生各个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和深入。GIS技术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理论研究的提高,同时也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可能。
目前国内关于GIS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血吸虫、症疾、流行性出血热、蜱传脑炎等疾病的空间分布研究,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与空间遥感(RS)技术结合, 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为流行病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GIS 及RS 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虽然已有一定的进展, 但由于地图边界和遥感图像的价格昂贵,使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2003年,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爆发了非典型肺炎。这种传染病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危害面广。政府和有关防疫部门在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同时,运用GIS平台,快速建立了应用于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的地理信息系统。由于GIS具有交互定位和逻辑查询以及广泛的关系数据库连接能力,可以有效帮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疫点定位、疫情事件分析、绘制疫情危害图、现场工作情况实时采集传送、人员派遣、规划、显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图、重点单位基本状况分布图、紧急调度和路径优化等任务, 从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处理效率、降低疫情危险程度,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开始出现。
2 系统构建和设计实现
2. 1 系统设计目标
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目标是综合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工程、卫生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一个能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能快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和存储实时突发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 方式显示各类信息。该系统采用标准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计算结构,应用分布式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安全TCP/IP协议及Geo information Web Service技术,最终目标是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危机事件数据库、预测与评价模型库、应急指挥预案库、领导决策知识库, 以信息报告―采集―录入―管理―分析―决策为主线,建立高效查询及分析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 2 系统的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开放式的网络结构设计,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之间都可以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开放性。
2. 3 系统的功能结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总体功能是辅助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可将系统总体功能划分为八个方面:信息收集分析、预警报告、资源整合调动、指挥统一协调、评估及时客观、联系视频直观、使用内部联动和外延接口灵活。
3 系统的功能及其特点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应急管理特点,系统沿应急准备、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反应处置、事件终止、恢复重建、评估完善的流程进行运行,循环反复不断提升系统的应急处理支持能力。
(1) 应急准备:应急中心开展培训、演练和研究工作, 模拟应急业务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预案;规划储备应急医疗卫生资源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系。
(2) 监测分析:应急中心负责接收、分派、核实与处理事件的报告,协调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监测工作,获取动态监测、事件调查和疫情评估信息,跟踪事态发展。主要分析方法有:空间分布分析, 时间历史曲线分析,动态演变分析,病例的逗留、影响和交叉分析,卫生统计学分析,扩散模式分析,流行转归分析等。
(3) 预测预警: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与预案,应急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事件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预警信息,针对相关突发事件快速开展有关工作准备,落实预案与方案涉及工作的准备情况,及时通报与汇报进展情况。
(4) 反应处置:按照有关规定启动预案,根据预案迅速指挥与执行工作,有条不紊地组织调度人员与物资,开展应急的专业处理与相关配合工作。同时根据反馈情况,动态评估事件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5) 事件终止: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因素被消除;最后一例病人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6) 恢复重建:突发事件结束后,应急中心快速开展从应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工作。有计划地补充应急处理阶段所消耗的储备资源,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7) 评估完善:应急中心进行科学总结,完善相关预案, 开展应急处置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和教训,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4 实例运用
用本文研究的几个主要技术方法,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开发的基于GIS 技术的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包括的区域范围将近20万平方公里,地表模型用数字地图生成,并将河流、湖泊、公路、居民区等地表特征物以面的形式覆盖在数字地表模型上。系统在运行初期只包含了事件定位、信息的上传下达等,但其提供相应功能使用后可以完成事件处置各过程。通过在现场的实际运用,该系统可以较好地实现各项交互功能,完成系统理论上应提供的功能。
5 总结与展望
通过合理的利用三维模型构建和模式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并在卫生应急管理中得以实现。由于本系统采用合理的软件体系和模块化设计模式,将来也可以方便地成为应急培训和模拟演练、传染病疫情分析和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设计等高层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家奇. 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突发事件应急知识范文5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同向“驱力”,伴随着不稳定因素的急剧增加,高校内部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参与群体特殊,涉及面较广,而且极容易向社会“蔓延”,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建立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与防范风险的能力,并积极予以预防、妥善处置,已经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对预防理念滞后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预防理念是高校在处理突事发件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预防思路及观念体系,对指导处理突发事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然而,当前多数高校尚未树立整体的“预防理念”,没有意识到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是涉及多元主体共同“管控”的互动网络,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和发挥方方面面的力量。在应对危机时,存在执行主体单一、空间相对封闭和时间较为滞后等“以偏概全”的危机应对措施与套路,没有树立“预防理念”的意识和“预先防控”的理念,许多高校把突发事件的“发生”作“偶然事件”,将应对处置当作应对管理机制的全部内容,其“应对”和“预防”、特别是“预防”理念滞后。
(二)应对准备制度缺乏
应对准备制度的建设,是应对预防理念科学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多数高校缺乏“积极应对”层面的整体设计,仍把将危机发生后的“干预”处理当作“应对”管理的全部内容,导致处理效果不理想或造成历史遗留问题。应当说,“准备”机制薄弱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其突出的表现是:不重视制度建设、制度措施不完善和既有制度不能落实等方面。
(三)预警机制操作性不强
目前,各高校普遍制定了突发事件应对预案,但各校预案理论层面指导过多,实际指导行动的效用不大,监测预警机制实施过程中缺少科学调研与分析,缺乏实践培训与演练等环节,因此,监测预警的相关机制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科学的组织运行结构。
(四)应对处置模式落后
当前高校的应对处置方法及模式是“‘事后’动员型”,而非“‘事先’防控型”。不仅缺乏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化的应对管理机制,而且日常的事前防范、危机宣传教育、预案实践演练等应对处置工作也非常薄弱。这种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防控的方法模式造成应对处置及管理工作的被动,使高校的“应对”主体丧失了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的思想意识与时机。
(五)善后处理机制需加强
高校突发事件在外在层面解决问题后,更应注重内在层面问题的解决。突发事件本身对相关人员思想、心理及行为等方面会产生深层次的、长时间的应激“创伤”。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应激调试和行为引导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完整、有效的善后处理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一)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二十一世纪现代化进程下每一个高校都应当设立的。预案不但应当具备及时性和高效性,还能够长期地维持校园秩序的稳定。制定预案时应当结合历史、其他院校、社会和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对将来的突发事件进行合理的推断和预测,最终使预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控制未来突发事件的能力。由于应急预案的制定包含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次,并涉及到人、物、方法、设备等一系列元素的协调和组织,所以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时在调动和指挥上更加系统、便捷和高效。
(二)制定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
检测可以帮助决策者密切关注事态的进展情况,从而使决策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性,制定一套科学的突发事件监测制度也是保证校园秩序稳定和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制度中应当明确相关人员的具体任务与责任,应当对监测方案、程序、设备等内容进行详细规定,对于那些存在潜在威胁的设施、器械等因素的各方面特征做出具体地管制要求,对于突发事件的现场的人员、设施的控制,现场的清理等应当列示具体规定。
(三)配备人员和装备
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工程,离不开专业的知识、技术和手段。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员才能够针对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地处理,所以我们应当尽力聘任在能力上可以互补,在态度上积极上进具有责任心的人员。让他们分别从事校园突发事件的整体指导,预警方案制定,设施的巡查,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知识教育、技术培训、实战演练等方面的工作。在装备的配置上,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能力限度范围内尽量配置高质量的装备,积极利用网络、通讯设备等高新科技。装备不仅包括在人员、知识、技术、设施等方面的配置,还应当涵盖尽可能多的突发事件的种类。同时做好对装备的检查、使用方法培训等工作。
(四)事中应急处置:把握原则,合理处理
1.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突发事件处理的及时性直接关系着事件造成影响的大小,另外突发事件的发展往往难以控制,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突发事件的各个高校和相关部门之间应当具备一套完整的信息传递系统,突发事件一旦出现,能够及时、快速地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工具将具体情况上报给相关的职能部门。通过相关部门的指挥协调以便于及时得到设备、资金以及专业人员等各方面的援助,对事件的性质做出准确的判断,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进行针对性的处理,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同时,经过专业人员的调查分析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出事件的起因,及时将有关因素排除,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更好地避免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
2.稳定情绪,控制态势
突发事件的降临,往往会使师生陷入莫名的恐慌、焦躁、不安之中,直接影响到了师生的工作及学习情绪以及校园秩序的稳定。学校在处理事件的同时还应当注意稳定师生的情绪,避免由于师生的情绪受到冲击而导致的二次损失。学校应当拥有一套完善的广播及校园网络系统,在突发事件按发生后通过各种广播渠道第一时间通知师生做好自我保护工作,并对事件的具体原因及发生、处理情况做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稳定大家的情绪,保证校园秩序的正常进行。同时,学校应当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辟专栏,对事件造成的影响及处理情况作出详细的说明,并向全校学生表达校方诚挚的歉意,使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到事件的各项具体信息,安心学习、工作和生活。
3.查明事件原因,做好后续观察
妥善的处理完成后并不代表事件的Y束,详细查明事件的原因,更重要的工作是做好后续的观察,以便做好对于以后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各大高校应当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调查人员的工作,向工作人员和部门提供事件的各类详细资料,并深入了解学生,收集各类信息掌握事件的基本情况,找出事件的发生根本原因。尽快提交具体的调查报告,开展集体会议进行讨论后,形成会议总结,妥善保存好相关资料,以便为后续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然后,根据会议总结,及时针对各类潜在的威胁因素做出预防或者进行排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4.及时准确地信息
现今,高校的管理和发展受到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稳定公众的情绪对于消除不良影响、保证校园秩序的稳定进行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突发事件的发生难免会引起舆论的热潮,群体各执一词,众说纷纭的状况无疑会危及到校园的声誉。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各新闻媒体部门及各大网站,并设立专门的记者招待处,指派专门的新闻发言人针对本次事件的各项情况向公众作出回应,如实回答记者的提问,对于公众关注的信息详细地予以公布。表明学校对事件的处理态度,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稳定好公众的情绪,跟踪报道事件的后续处理以及调查总结情况,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避免谣言的扩散影响大众的情绪及判断,保证学校的声誉不受影响。
三、结束语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谐稳定,高校管理者必须从全局出发,认识到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重要性,发挥政府、社会和高校的综合优势,采取果断、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预防突发事件,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保证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
参考文献:
[1]刘阳.中国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陈少平.微博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理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5):92-95.
突发事件应急知识范文6
【关键词】密集场所 公共卫生 应急处置
近期,随着我国部分地区H7N9禽流感疫情的出现,如何做好疫情防控,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再一次引起公众、媒体的密切关注,特别是在人员密集场所,如何保证场所公共卫生安全,维护公众群体的生命健康,防止疫情扩散、传播等问题,更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现实任务。
关于密集场所的理解和把握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七十三条第四款规定:“人员密集场所是指公众聚集场所,医院的门诊楼、病房楼,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集体宿舍,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公共展览馆、博物馆的展示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员工集体宿舍,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从以上法律条文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密集场所就是人数较多且空间相对确定,单位时间内人口空间密度较大的场所,包含人员数量、空间两个关键要素。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划分又基本可以确定两个类别,一个是以人群为主体,可以划分为群体相对稳定且流动性较差的场所(如学校、养老院、福利院、托儿所、幼儿园、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和群体相对分散且流动性较强的场所(如医院、公共展览馆、旅游宗教活动场所等);一个是以空间为因素的划分,可分为长期性场所(如公共图书馆、公共展览馆、博物馆、车站、医院等),和短期性(临时性)场所(如旅游、集会、宗教活动场所等)。
2003年SARS疫情后,由于公众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自我卫生防范措施已有明显改变。如今,在火车站、医院、公交车等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场所,口罩已成为一种能够为公众所接受和认可的自我防范工具,加之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此类公共场所的公共卫生防疫检查力度,提高了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水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其所可能潜在的传播风险被降低,反而是与此类相反的密集场所,由于投入和引导的不足,潜在的传播风险相对增加,特别是与中小学、幼儿园、劳动密集型企业相比,人员流动性较大且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高校、学生宿舍等等,所以,本文将重点围绕此类场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展开讨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和风险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376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从条例的文本理解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严重性,短时间内难以做出疫情或疾病的病因、病原筛查、检测,从而提高防治防控的风险;二是快速传播性,能够在短时间内波及或影响到疫情或疾病所在场所的社会公众,从而加大了防治防控的压力。由于这两个显著特征的存在,导致产生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和风险:
第一,防控信息的收集必须要快。由于事件是以过程的形式演变,且由于疫情或疾病演变速度较快,因此,导致防控信息收集的前置时间较短,信息收集存在滞后性和延时性的风险;第二,防控处置的速度必须要快。一般而言,疫情或群体性疾病的发生从确定病原、病因到事件的定性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由时间导致的疾病排查对象无形中增大,必须有充裕的集中治疗场所,目前所采取的定点接收医院就是应对此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第三,群体性心理治理或心理危机干预必须要做。一般而言,由于疫情或群体性疾病的出现,都会或多或少产生群体性情绪波动。消除心理因素的影响,消除不必要的恐慌,稳定群体情绪是在当前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普遍原则
第一,坚持统一领导。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做好突发应急事件的重要保证,2003年SARS疫情的成功防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属于国家统一防控处置的,各级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开展救助和防控,不能脱离国家省市防控部署另搞一套;对于仅限本单位发生的,必须坚持党委的集中领导,没有党的基层组织建制企业部门,必须坚持企业董事会领导,坚持一个声音部署防控救助工作,避免出现多部门无序指挥从而影响事件的处理。
第二,坚持预防为重。无论是突发疫情或是群体性疾病,其产生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性的原因,因此,坚持科学预防是有效降低密集场所突发卫生事件风险的首要任务。一是坚持扩大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卫生宣传,要通过宣传栏、广播、电子屏、流动媒体等多种途径,宣传公共卫生常识,提高群体卫生防范意识;二是根据疫情或可能存在的群体性疾病发病周期,及时通过体温日报告、零报告制度,通过临时性体温检测的方式,做好患病或病毒携带者的前期筛查、上报;三是定期开展公共卫生消毒,尤其是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食堂、浴室、厕所,箱式电梯、扶梯,垃圾箱、废弃物处理区等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卫生消毒工作,有效降低传染风险;四是制定科学的应急响应预案,要针对本地区、本部门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预案,详细预案等级及对策,明确人员、部门分工与职责,完善应急物资储备。
第三,坚持科学救治。在预防基础上,一旦发现疫情,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救治措施,才能最大可能的降低因疾病所带来的风险,保障公众群体生命健康安全。一是对发生病情的个体要采取及时妥善的救治,尽一切可能保障个体生命安全;二是对可能存在的感染人群、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隔离和医学观察,防止疫情扩大,排除潜在患病或传播风险;三是密切具有相似病症群体的流行病学观察,及时做好信息收集、整理、上报;四是迅速启动本单位、部门的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加强值班和信息通报制度;五是及时建立与医疗救治部门的联防协作制度,加强群防群控,做好相关卫生检疫或消毒。
第四,坚持稳定第一。任何密集场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并对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之间带来一定的负面的消极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而导致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因此,维护场所的基本生活学习工作秩序稳定,保持群体组织及个人情绪稳定,防止过激行为发生,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坚持开展积极的善后处置,特别是加强心理救助。根据相关经验,公众群体对突发卫生事件一般具有恐惧、好奇、悲观、偏执等多种心理特征,并且这种心理情绪会随着事件的发展产生发酵,形成蝴蝶效应,及时有效地开展群体或个体的心理救助,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对于缓解群体心理压力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病患个体的心理咨询,能达到帮助个体树立救治信念、克服心理恐惧,增强医疗救治的疗效。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建议
高校是较为特殊的密集场所,同时,由于当前独生子女比例较高,高校的稳定更受到学生家庭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就这一特殊密集场所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应急处置建议。
第一,要更新观念。当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项基本职能,高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这一点毋庸置疑。但由此也带来高校对公共卫生防疫工作的观念不强,甚至个别高校对此项工作没有分管领导,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管理检查机制,缺乏积极主动的早期防控意识,因此必须加强防疫防病的工作观念,树立大校园、小社会的突发事件处置意识,防患于未然。
第二,要加强师生教育和引导。高校师生较之社会其他群体,往往具有信息掌握量大、捕捉及时、消化吸收快等特点,因此,要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聘请医疗专业人士,以选修课、素质拓展课、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等途径加强师生的公共卫生防疫教育,要以科学的精神传递科学的知识,提高群体科学应对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要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一直以来,高校十分注重防火、防盗、防震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业务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一直处于盲点状态,因此,高校必须借鉴国外公共卫生应急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积极主动地增强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才能更好地保障师生生命健康,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