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目标范文1
一是金融调控主体多为各国中央银行。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主体几乎都是各国的中央银行,即使在多元制中央银行国家也不例外。
二是金融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经济增长。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说明,经济增长是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
三是金融调控日益成为解决金融配置资源过程中的“市场失效”问题的重要途径。为解决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主张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干预国民经济活动的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思想。后来经济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了,适宜的政府干预在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我国正处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善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效解决市场在调节金融运行和配置金融资源中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
四是金融调控日益注重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运用。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十分注重依靠政策综合部门的协调。德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中,除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银行以外,经济部、财政部也担当各自的宏观调控职能,三大调控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也包括计划、财政与金融调控的分工协作与密切协调配合,并且不断走向协调运作。
中外金融宏观调控的差异
一是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存在差异
一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大多是在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之间进行权衡。实际上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因而各个国家在实行宏观调控时一般以一个目标为主,使其他目标尽可能达到较好水平;而且在不同时期,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选择不同的目标作为主要目标。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重心已逐步倾向于抑制通货膨胀。德国政府认为,稳定的宏观经济的核心内容,是通过保持马克币值的稳定,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美国政府和经济界也认识到“必须把通货膨胀限制在低水平上”,认为“低通货膨胀不仅有利于经济,而且有助于建立经济持久扩张的阶段”。我国目前是实行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更应以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作为主要目标,同时努力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人们能够承受的水平以下。
二是金融宏观调控手段存在差异
发达国家多年的金融调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宏观调控手段体系。美国联邦储备体系通过制定货币金融政策,充分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调整贴现率、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调控等手段调控宏观经济金融运行,还通过一些由政府建立和担保的金融机构对特定的经济领域进行干预,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等,收到较好的调控效果。自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金融调控也不断取得长足的进展,货币政策调控逐步趋于完善。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金融调控的形式也是由直接信贷控制演化而来,“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情况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由于我们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总体上利率还是以国家统一控制为主,行政色彩依然浓厚。
三是金融宏观调控的环境存在差异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宏观调控面对的是比较成熟的经济环境:一是利率市场化运作。二是拥有一个发达高效的金融市场,包括一个市场容量大、信息传递灵敏、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跃的货币市场和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竞争充分、市场化程度和运作效率较高的资本市场,并且这两个市场之间联系紧密。而我国的情况是,商业性金融机构改革远未达到预定目标;“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天然联系被人为割裂;企业和社会公众等调控客体活力严重不足,金融信用意识较差,对金融调控反应能力较差,从而使央行对宏观经济进行金融调控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主要是单纯依靠大量货币供应推动的结果,而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物价的快速提升。
四是金融宏观调控决策程序差异
在经济发达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决策权基本上集中在中央银行而不是中央政府。在美国,负责发行货币和提出货币供应量增长指标的是美联储,它是美国货币与金融事务的决策机构,享有较强的决策独立性。总统无权干预其业务工作,联储的工作直接向国会负责。德国《联邦银行法》规定,联邦银行可不受议会管辖。中央银行委员会是联邦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制定货币政策、信贷业务政策和管理制度。如果单纯从中央银行独立性考察,中国人民银行尚不具备美联储以及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央行的独立地位。当前的制度安排是,央行隶属于国务院,与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并列,这将在一段时间内决定央行的性质和作用。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目标范文2
关键词:企业;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管理;重要性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政策在我国市场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应当依托经济政策的指导作用,科学调整企业经济结构,确保其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经济管理的特征
(一)结合具体情况调节市场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开展市场经济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与社会主体特点紧密联系起来,认真分析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开展有关管理工作。依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形,在经济管理模式中,市场调节具有主要地位。市场调节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换分配资源[1]。应当将经济管理与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对当前市场作出调整,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二)具备民主科学性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管理具有民主科学性。在研究与分析企业市场经济发展活动的过程中,经济管理活动应当与企业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其能够与市场发展特征相符合,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企业的具体活动。与此同时,还应当对市场的发展进行系统考量,全面掌握经济发展趋势,概括并总结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依据相关经验提出解决方法,推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
(三)发挥有效作用
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对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生产方面,通过经济管理能够调整企业的相关工作,提升企业生产结构的科学化与合理化程度[2]。
二、宏观经济管理对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宏观经济方面
经济发展与运行具有规律,应当注重提升宏观经济发展效率。这就需要针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相关规律,认真开展研究与分析工作。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方面,应当充分利用宏观经济管理,深入开展调控工作,增强调控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能够更加适应宏观经济管理。在开展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如果盲目开展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则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企业应当依据宏观经济管理的有关策略,提升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从而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二)经营管理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要想持续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就要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不断增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同时企业应不断优化与健全经营战略,对政策内容做出科学调整。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强化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工作,高效开展人员管理工作,提升企业运行的有效性与科学性[3]。宏观管理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宏观调控政策还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高效开展。企业在进行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对于财务风险应当制定针对性的调控与管理措施,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强化企业竞争力,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
(一)经济性和综合性目标
开展一切工作都是以一定的目标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管理也不例外,其中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性目标是希望可以达到一些经济性质的目的,例如对供给和需求进行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等。而综合性目标是指通过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从而对我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最终和中介目标
在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管理目标,会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平衡就是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而中介目标则是相关人员为了更好地实现最终目标设立的一个具有传到和中介性质的目标,我们应当意识到中介目标的重要性,只有中介目标的良好实现才可以推动最终目标的达成。
(三)总体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和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相关人员开展宏观经济管理总是会设定-一个总体目标,同时还需要设立很多个具体目标,这样才可以确保经济管理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能够保证手段的实施。另外,这些具体目标虽然大多不具有实际上的意义,但是它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化,可以有效推动相关人员的管理工作。
(四)短期和长远目标
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是相关人员将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目标的时效性作为依据划分的,长远目标主要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一个长期的导向作用,例如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长远目标,所有工作都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开展。而短期目标则是需要在短期内发挥作用的目标,为相关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具体的指导。
(五)基本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除了以上几种之外,还具有一些基本目标,其中经济增长就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同时在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也是其主要目标。另外,虽然促进就业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是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收入公平分配的作用或者目标。
四、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措施
(一)调整方向与结构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基础是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應该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方向与结构及时开展优化与调整工作。企业要对当下的宏观市场环境给予高度关注。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企业经济发展方向起到科学的引导作用,明确企业经济发展方向,与宏观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相符合。
(二)满足市场需要
企业发展应当与市场需要相符合。企业要想取得平稳发展,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向,满足市场发展需要。只有确保市场发展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够高效保障企业发展。因此企业在发展中应该详细了解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主动调整产业结构。
(三)规避市场经济风险
通过系统应用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能够有效规避市场经济风险。通常情况下,如果开展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工作,就意味着经济发展方面有误。应当根据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变化,调整企业市场经济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高效规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风险,保障企业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4]。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目标范文3
2009年宏观经济形势严峻
根据我们的研究,2009年宏观经济形势。上半年会比较严峻:下半年在各项政策的刺激下会逐步平稳,并有所回升,全年保8问题不大。但总体上,对2009年宏观经济形势,需要估计得严重一些,决不能掉以轻心。第一,必须充分估计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从当前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没有见底。美国经济有可能形成“大L型”,这对中国出口将产生长远影响。第二,2009年宏观经济将面临三重压力。一是上面提到的全球经济下行周期;二是中国在持续五年高增长后的自然回落周期:三是几年来以紧缩投资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政策正在发挥作用。第三,近期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但从近年的发展来看,消费增长率基本上是每年一个百分点,除非有大的改革措施出台,消费率很难在短期内有较大提高。
基于以上出口、投资和消费的判断,要充分估计2009年宏观经济面临的困难,在某些方面甚至需要谨慎悲观。
保增长重在深化改革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缓解经济压力。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点已经放到“保增长”上。从现实情况看。保增长,不仅需要财政货币政策的松动,更需要深化改革。尽快解决体制性弊端。
第一,2009年,宏观经济面临的问题主要根源于国内体制积累的矛盾与问题。一是发展的目标更多地注重GDP增长,而忽视了GDP增长的方式,客观上形成了政府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二是多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一出口”,消费率持续走低,这与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滞后直接相关;三是一些重大改革远滞后于现实需求。例如,垄断行业改革迟迟没有破题,在新一轮投资的背景下甚至有进一步固化的倾向。第二,从历史经验看,10年前我们同样面临保增长的重大挑战。当时不仅实施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更重要的是推进了相关领域的改革,包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外贸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国有银行改革等。第三,最近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助于缓解当前经济困难,但宏观政策只能缓解问题而不能根除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推进改革。
要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推进改革
当前,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推进改革,不仅在于改革远未完成,改革仍需打好攻坚战。而且更在于改革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从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现实矛盾看,要科学设计改革方案,在政策调整中不断深化改革。
一方面,进入新阶段,要客观地看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我院的问卷调查显示,75.41%的专家认为新阶段的改革共识正在弱化,改革动力日益不足,受既得利益掣肘的现象逐步严重。如果说过去改革的干预主要来源于“左”和“右”的话,那么,新阶段改革的阻力更多的来源于社会分化背景下利益因素的掣肘,这使得推进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要把政策调整与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推进改革。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相结合,增量财政支出应主要放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上。二是税收减免政策的出台要与税收体制改革相结合,既着眼于减轻企业负担的短期需要,又考虑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远需求。三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相结合,使增量资金能够流入到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农村和落后地区。四是积极的社会政策与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相结合。在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同时,应当着力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基本公共服务分工体系,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提高投入的实际效果。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目标范文4
[摘要]近几年的经济运行状况表明,货币政策在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实际效果不太理想。为什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抑制社会需求时政策效应非常显著,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时却效果欠佳呢?笔者认为其内在原因在于货币政策在刺激需求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我国当前宏观调控中存在的问题相当程度上正是这些局限性的必然体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货币政策是狭义的,即指中央银行为达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给、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向及其调控,我们发现:在1993年开始的以抑制经济过热和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经济调控中,在缺乏财政政策有效配合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起到了主导作用且政策效果非常显著。1997年以后,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长期的社会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相对旺盛转向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的相对过剩。这种转变在货币层面上表现为周期性通货膨胀转向持续性通货紧缩趋势。由此也带来了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根本性转变,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增发国债、增加离退休及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等的配合下,实施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自1996年起先后七次调低存贷款利率;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长期实行的贷款规模限额控制;1998年3月大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1999年将消费信贷业务放宽到所有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种类放宽到所有大件消费品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支持农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的信贷指导意见……。然而,近几年的经济运行状况表明,货币政策在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实际效果不太理想。为什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抑制社会需求时政策效应非常显著,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时却效果欠佳呢?笔者认为其内在原因在于货币政策在刺激需求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我国当前宏观调控中存在的问题相当程度上正是这些局限性的必然体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货币政策是狭义的,即指中央银行为达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给、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一、从货币结构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建立在扩张货币供给总量和提高货币流动性的基础之上的。而一般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所实现的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是仅就广义货币而言的,在消费及投资需求不振,市场低迷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和居民会减少现金及活期存款持有量而更多地以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外币存款等广义货币的形式持有其资产,由此在货币总量增长的同时却引起货币流动性的减弱,如1994年底m1占m2的比率为43.8%,1999年则降为35%,致使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大打折扣。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1997年以来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有效需求的拉动作用效微力乏的原因了。
政策建议:(1)在继续执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基础上,要缓解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货币政策方面必须改变一味增加货币供应总量的做法,在维持广义货币m2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将工作重点转向调控货币供给结构即提高货币流动性方面,鼓励储蓄存款、定期存款等准货币转化为现金及活期存款,使m1的增长率相对高于m2的增长率。(2)通过鼓励消费和投资,对高达6亿多的储蓄存款进行分流,而鼓励消费的基础性工作在于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化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而鼓励投资,一方面要加强我国的金融工具创新以增加金融投资的渠道,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降低投资限制以鼓励实业投资。
二、从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当中央银行为刺激社会需求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主要是通过基础货币的投放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来实现的。但是,在微观经济主体消费和投资意愿低下的经济背景中:(1)由于物价水平持续下跌情况下“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及名义利率水平尤其是名义储蓄存款利率水平相对低下,居民的经济行为往往表现为持币待购,由此导致社会现金流通量的增加和现金漏损率的提高,客观上起到了降低货币乘数和抵消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作用。(2)因为销售不畅和生产经营的萎缩,企业对于活期存款的交易性需求减少,加上其投资行为受到遏制,企业活期存款在一定程度上会转化为定期存款,如上所述,定期存款比率的上升同样起到降低货币乘数、抵消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作用。(3)商业银行在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和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增加的情况下,可用资金大量增加,与此同时其贷放规模并未随之相应增长,原因有二:第一,企业和居民贷款意愿低下使得全社会贷款需求不振;第二,贷放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增加,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和资产安全性的需要严格控制资金贷放,出现银行“惜贷”现象。最终体现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即超额存款准备金的超常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降低货币乘数,抵消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作用。
综上所述
,在中央银行为刺激社会需求而试图扩张货币供给的过程中,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在客观上却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背道而驰,进而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实现。
政策建议:(1)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中的制定和实施中注重中央银行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将调控重点放在引导商业银行、工商企业及居民的经济行为上,使之“顺对货币政策的风向”,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效应。(2)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注重诸多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投资政策及产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的综合协调运用,过度依赖于少数经济政策如货币及财政政策的做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行的。(3)加快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这是走出通货紧缩,推动经济增长所必不可少的。
三、从货币政策的传导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影响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从而对全社会的投资水平和消费支出规模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使之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由此,从中央银行具体制定和实施货币调控到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必然有一个相关的传导过程。以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传导为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
1、中央银行根据刺激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既定货币政策目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提高商业银行派生存款创造能力,并降低利率水平。这是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基础。但是,在现阶段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有相当一部分并未进入多倍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其原因在于银行资金的内部短路现象,它是指银行体系增加的准备金没有最终用于向工商企业和居民的放款,而是滞留在了银行体系内部,或是用于银行之间的资金拆借和证券买卖,或是以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形式存在。这种现象在客观上起到了减少基础货币的作用,基础货币的减少又通过多倍存款货币的紧缩进一步缩减了货币的实际供给,导致社会资金相对减少。
2、商业银行在接受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超额存款准备金大量增加的基础上,对中央银行的具体调控做出反应,即根据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的意向相应调整其业务,动用超额准备金扩大向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放款的规模并调低放款的利率水平,同时通过派生存款创造机制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增加。作为在中央银行和工商企业及居民之间充当传导媒介的商业银行,在利益驱动的基础上,能否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意图做出“顺对政策风向”的迅速反应,是货币政策顺利传导的基本保证。但是,由于现阶段商业银行资产的单一化以及现存的银行信贷配给机制自身抑制需求和减少流通中货币的作用,加上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目的,在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放松银根时,出现了日益普遍的“惜贷”和前文提及的银行资金内部短路现象,大量资金滞留于银行体系内部而未形成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
3、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根据中央银行发出的放松银根的政策意向,在商业银行扩大放款规模,金融市场上资金供给充裕、利率水平下降的情况下,相应扩大其投资和消费支出,最终实现货币政策刺激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目标。这一层次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近年我国宏观金融调控的实际效应业已证明,现阶段,即使在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下,无论是社会消费支出,还是投资支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均无法有效拉动。应该说,当前我国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其实质是体制性的,是我国现行经济包括金融体制中诸多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目标范文5
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五项重点任务,进一步明确了保增长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强调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方向。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王晓红博士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与历年有所不同。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经济目前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护航。
货币供给取向转变
业内经济专家马志刚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中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再度启动。此政策的采用表明了中央对经济的信心和调控经济的积极态度。
“在财政政策方面,会议提出的结构性减税成为一大亮点。所谓结构性减税,指的是减税并不是单向的、全面的,而是有选择的。我国目前宏观税负水平虽然近年来有所增长,但总体水平并不高,因此并不存在大规模的减税空间。但现行的税负结构还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与消费需求的增长,这势必影响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中鑫财经济分析师李剑峰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
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我国近十多年来的首次,这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取向将发生重大转变。其实,在今年下半年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后,货币政策已进行了灵活审慎的调整。9 月份之后,央行连续三次降低利率,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未来利率和准备金率还存在继续下调的空间。此外,关于近期备受关注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会议指出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申银万国发放的关于宏观经济调查显示,关于政策刺激的效果评价,有52%的投资者认为政策短期有效长期无效,22%的投资者认为短期无效长期有效,19.8%的投资者认为作用很大,只有1.2%的投资者认为没有作用,还有5.3%的投资者认为说不清楚。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唐钧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短期推动经济发展的调控,将主要偏向于明年的信贷额度可能不受限制。进一步的降息和数量型调节释放流动性的空间也更为扩大。而财政政策方面,早就进入议题的增值税改革和所得税调整也有望在年初形成决议。
资本流动性加强
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就是要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盛世凯邦创业投资总裁刘嘉城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说,尽管政府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并追加4万亿来拉动经济增长,形成正向、积极的影响,短期内会刺激和导致经济基本在的好转;但长期来看,将仍然会面对产业竞争力不足,出口乏力,内需消费市场增长缓慢的不利局面,需要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作出更为重要的探索和提升。
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认为,许多人对中国的4万亿抱有重大信心,但是过去的经济有五架马车――出口、消费、投资、房地产和体制结构性的改革,今天五匹马换一匹马――财政开支,能够稳住经济增长就不错了。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目标范文6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也可以看到,重商主义并未在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过时。正如西方经济史学家所指出的,“实际上重商主义的理论也许是经济思想史上迄今为止最为深广和长远的国家政策理论”。
一、重新认识重商主义
1.何谓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十五、十六世纪)产生于西欧的一种经济思想,而所说的重商主义,实际上指的是一些松散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重商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其深层次的背景,在追求商业资本增加、追求货币积累这股强大潮流冲击下,所引起的西欧经济形式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当时的重商主义,其目的是富国强兵,但君主们眼中盯住的主要目标还是黄金——通过出口,赚取国外的黄金,有了黄金,就可以招募和雇佣士兵来进行战争,便能赚取更多的黄金。
在十六、十七世纪,西欧重商主义主要在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实行并发展,重商主义在这三个国家发展的不同道路,对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战略很有启发性。
2.“重商主义”之名之错。
重商主义在许多经济学教科书中,被看作一种过时的、幼稚的、可笑的早期经济理论,亚当·斯密在其划的著作——《国富论》中,就尖锐地抨击过它。但是,重商主义虽然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它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主张,都是为国家制订宏观经济政策服务的。实际上,重商主义并不是为商人服务的,而是为国家制订方针和政策服务的,甚至可以说重商主义是近代经济学的起点,是经济民族主义的理论代表,也是国家干涉主义的先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思想。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甚至可以说它是“经济学”的前身。
英国重商主义的专家墨克舍尔指出:“应当把重商主义看作主要是经济政策史上的一个阶段。”因为它直接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强大民族国家以及经济民族主义的兴起。
3.重商主义的政策取向。
重商主义者的政策取向一般地是,国家在某种程度上保护本国市场,国家管理贸易,尤其是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总之,重商主义致力于国家富强,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这就是重商主义的根本政策思想。
具体说来,重商主义有两大政策主张:
(1)要使国家富强,必须保护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包括以关税手段、配额手段、行政管理手段以及汇率手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