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范文1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按照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及时调整应急工作领导组织,保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援组、疾病控制组、卫生监督组,分工负责相应的应急工作,还成立了应急办公室,负责卫生应急的日常工作。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成立了多个专项的应急指挥机构,具体有:__县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等突发事件(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__县卫生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领导小组、__县救灾防病卫生防疫应急领导小组、__县救灾防病医疗救护应急领导小组、__县救灾防病卫生防病领导小组、__县卫生系统特别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等,每个领导小组均有成员5-8人,组长均为各专项工作分管领导。各乡镇卫生院也相应成立各自的应急处理队伍,分工负责相应的应急工作,这样建立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和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的运转机制。县卫生局还把卫生应急工作纳入度卫生工作计划,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同各医疗卫生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进行经常性检查和定期考核,年终兑现奖惩。

二、制订预案,认真培训

我县于20__年初编制了《__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以政府文件形式印发,同时报市卫生局备案。为保证各类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科学、规范,在《__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基础上,还先后制订了《__县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等突发事件(故)应急处理预案》、《__县卫生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预案》、《__县中、高考期间食品卫生安全保障及医疗救护工作预案(试行)》、《__县救灾防病卫生防疫应急预案》、《__县救灾防病医疗救护应急预案》、《__县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预案》、《__县卫生系统特别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__县卫生局处置大规模上访和应急预案》、《__县化学恐怖袭击事件和生物恐怖袭击事件医学应急处置》等一系列专项应急预案,保证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做到常备不懈、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处置合理。

为提高卫生人员的应急知识水平,县卫生局制订了专门的应急培训计划,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和传染病管理、预防治疗等相关知识作为卫生技术人员“三基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例会、月会、举办专门的培训办等形式,对县乡村卫生人员开展应急知识培训,截止11月底县级培训人员286人次,乡级培训人员1856人次,培训内容包括各种应急预案的内容、应急处理的组织机构及组成、责任分工、报告程序、接到报告后的响应和措施等。通过培训大大增强了医务人员对应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三、建立完善的网络直报系统

认真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报告工作,配备了三十余台直报专用电脑和网络设备,建成了以县疾控中心为龙头、县乡医疗单位为依托、覆盖全县的传染病监测报告网络;设立了两部应急值班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建立了应急接报与响应制度,所有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专业小组成员,必须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外出必须和局分管领导请假,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值班人员立即报告分管领导,由分管领导根据专业及突发事情性质决定响应方式;配备了疾病控制应急处理车一辆,120急救车二辆;为满足“非典”等重大传染病的集中救治和观察鉴别,提高对传染病的应急的处理能力,筹集资金建设县传染病院,现已投入使用;加强县乡医疗的发热门诊建设,县乡医疗单位均建成规范的发热门诊,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门诊医务人员对就诊病人进行门诊登记和可疑病人筛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即进行网络直报,确保了发现各种突发事件都能及时上报,杜绝了漏报误报现象,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四、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根据每个专业应急处理要求分别建立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疫点处理、卫生监督、采样监测等30余个兼职应急队伍。设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母婴急救、急性肠道传染病急救、禽流感救治等8个专家组。建立了由局机关、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10名后勤保障人员组成的兼职应急平台保障专业队伍。在县疾控中心建立了应急物资库,贮备了“84”消毒液8件(30瓶/件)、漂白精粉4件(50公斤/件)、泡腾片4件、氟派酸6盒(25板/盒)等消毒杀虫药品约1万元。

近年来,通过全县卫生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县已初步建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系统,有效地保障了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但因应急工作无经费保障,造成我县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设备严重滞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仍较低。一是各医疗单位业务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无力购买医疗设备和引进新技术,普遍存在医疗设备落后,技术条件差的现象;二是由于各乡镇卫生院受房屋条件所限,均没有设立规范的传染病门诊,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存在医疗隐患;三是县医院医疗设备陈旧,缺乏“120”急救设备,只能应付一般情况的急救和

普通传染病的治疗需要,不具备应对较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条件。县医院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条件简陋。四是县、乡(镇)两级政府未能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应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寓条于块,条块结合,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预防、预警、控制和处理综合应急机制。

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范文2

【关键词】 疗养院;急救应急预案;预案演练;护理质量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效地展开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计划或方案。它的制定对医疗护理安全尤为重要,而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疗养员的生命安全和疗养质量。因此疗养员急救应急预案的制定对疗养院护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实施急救应急预案的必要性

急救技术是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并能熟练操作的技术,无论是医院还是疗养院,随时都有病情突发的状况,只有制定一套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系统,完善应急措施,并保持常备不懈,经常演练,才能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损害,保证疗养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疗养院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保健措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伤病康复。疗养院内多数疗养员有慢性病而未细分科室,每个疗养科室都有各种不同系统的慢性疾病,如果医护人员的抢救实践经验不足,对突发事件的发生缺乏抢救经验,就会因病情耽误而导致严重后果。如能及时给予有效的抢救治疗,患者的成功率将大大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水准体现在“时间性”和“技术性”两方面,护理人员的能力是通过不断训练和时间积累而成的[1]。

为了保障疗养人员的安全,在最短时间内启动应急预案,可以高抢救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伤亡,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2]。同时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疗养员的生存质量。

实施急救应急预案可提高医护人员对疗养员医疗风险的认识,对疗养员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3,4]。

2 应急预案演练的实施

2.1 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各科室在医务处和护理部的统一领导、指挥下,与各科室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救治能力和工作效率。

2.2 成立应急预案演练小组 由各科室主任、护士长负责,组员由各科室护士及医生组成急救小组,主任、护士长根据各病种突发的特点,制定演练内容,计划拟订模拟急救具体方案及角色配置,最后由护理部组织实施。

2.3 培训的主要内容 各种突然发作疾病的急救技术、门诊急救技术和护理人员应急状态下心理素质的培训。要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教材,有考核的标准,确保培训有效。

2.4 演练实施步骤

2.4.1 组织学习讨论 急救方案确定后,组织全体护士学习与突发事件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4.2 演练实景设置 针对疗养院实际情况,我院护理部在去年制定一套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由科主任、护士长主持演练,整个演练过程、项目、内容、实景与临床抢救一致。由工作人员扮演病人家属,一名护士扮演病人,另一名护士接到家属呼叫后迅速实施急救程序。

2.4.3 加强急救现场的组织管理 使急救物资充足、分工明确、层次分明、任务清晰,有效维护急救环境,保证急救护理的有效进行。

2.4.4 演练过程 演练时先由经验丰富、应急能力强、操作技术娴熟的护士做示范,然后三人一组根据灵活设置的不同急救场景进行急救演练,其他人在一旁观看,操作完后召开会议共同讨论各组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进意见,这样不仅加深了大家对整个操作流程的记忆,也可以避免以后犯同样的操作错误。

3 演练考核

为了提高疗养院护士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培养过硬的急救操作技能,我院专门组织学习并进行考核,每个季度有负责考核的人员对每位护士进行一次急救操作考试,周而复始,护士在这样的环境下经常操作能做到得心应手,遇到危重病人也能做到忙而不乱。练习这些急救操作技能,进行实地操作,不断练就基本功,提高了急救水平。

4 急救应急预案实施的效果

通过去年的急救演练,各科室的急救、操作时间及熟练程度均明显提高,也强化了护理人员急救知识和应急的技能。

5 急救应急预案存在的不足

(1)我院虽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急救预案,但由于此方案实施时间不长,还不够完善和规范,还有待进一步细化。(2)急救的技巧和争取急救时间的方法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提高和改进。(3)疗养院医护人员的急救经验不足,综合素质还需要不断提高。(4)疗养院急救设备、药品的管理还不够到位,难以满足疗养员出现的种种应急抢救需要。

6 整改措施

(1)不断规范与修正、补充与完善急救应急程序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度。(2)加强护士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急救流程中的学习,并定期训练以使患者得到及时便捷的抢救。(3)重视应急能力的培养,提高医护人员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慢性病发作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4)鼓励医护人员多参加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及学术交流;多开展急救演练,组织操作比武,通过综合理论、急救技能情景演练模拟考核,培养医护人员的判断、应急、沟通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5)医护人员应多与疗养员沟通,重视疗养员病情信息的反馈,定时给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知识讲座及健康宣教,做到及时预防。(6)做好应急设备的有效性:各科室应保证急救物品与药品的充足,急救器械、药品要定点放置,每个护士应非常熟悉急救物品的位置,以便有突发事件时能及时准备急救物品。保证数量的相对稳定,定期专人检查,过期及时更换,确保急救物品的有效性,应急物资的储备是事实应急预案的可靠保障。

7 预案实施后的体会

(1)快速:应用应急预案,规范和简化了急救流程,在紧急情况时可以快速反应,缩短了发病至抢救的时间,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5]。(2)沉着:急救应急预案实施后,医护人员在急救状况发生时可以做到临危不乱,有条不紊,有效利用能力资源。(3)果断:对病情定性要果断,行动要果断。(4)细致:突出一个细字,抢救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看我们的急救应急能力是否经得起考验。抢救时对每个细节都要尽量询问到,以便判断病情。(5)全面:急救预案的演练是一个统筹安排的过程,需要有一个指导性和全面统一的安排,否则容易使抢救现场混乱,这是急救管理的重要部分[6]。(6)急救预案的实施,加强了急救现场组织管理,使救护中物资充足,层次分明,任务清晰,有效地维护了急救环境,保证急救护理的有效进行,也极大地提高了救护成功率。(7)提高了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使护理应急预案得到持续改进。(8)急救预案的制定不论怎么周详,只有反复演练,护士才能熟练掌握,在演练中才能发现预案的不足并及时修改,模拟训练的形式多样性提高了护士的心理素质、反应速度和综合应急能力,保证了急救现场有序和患者抢救及时到位。这是提高急救质量的重要保障[7]。

通过这次演练,我们对应急预案有了一定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医院的急救应急预案得到了一次全面检验,参加人员和科室对急救流程和突发事件处置办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水平得到了切实提高,为应对突发事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分析总结这几次演练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沉着、快速、全面、细致、果断”是应急行动取得圆满成功的前提。急救应急预案在疗养院的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应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金静芳,姚海琦.模拟急救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与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1,36(9):713-715.

2 黎原,曹德民,崔克范.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应急体系的完善.中国伤残医学,2007,15(3):106.

3 张亚卓,韩悦容,冯洋,等.我国急救护理发展的现状与展望.中华护理杂志,2005,21(2):52.

4 胡国清,饶克勤,孔振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初探.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173.

5 钱萍.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护理管理杂志,2004,4(6):17-19.

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范文3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在辖区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危害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工作原则

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明确责任、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办事处组织卫生、防疫等部门应立即进行现场调查,并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经批准后启动本预案。

三、组织管理

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分管主任任组长,卫生、财政、教委、派出所、工商、环保、管理区等主要领导成员,统一领导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各相关部门根据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协调落实各自相应工作。

办事处卫生院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控办公室担负突发事件的信息、收集、调查分析,综合评价和报告职责,建立突发事件监控联络网,发现突了事件及时上报,并采取及时控制措施,医院应设传染病门诊和隔离观察室担负医疗、救治、转诊任务。

教委负责全办各个中、小学校、幼儿园的突发事件预防和控制工作。

办事处及管理区组织村委会民兵连配合医院、卫生、防疫部门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控和控制工作。以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民健身运动和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农村卫生预防工作,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防疫能力。驻地厂企、村委会要建立监测点,形成监测和预警网络,做好突发事件的调查上报和防范监控工作。

处理突发事件所需物资、设备和人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突发事件预防和控制所需设施、设备防护用品,救治药品等由镇医院储备,所需消毒杀虫剂、灭鼠药等委托防疫储备。

办事处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因突发事件致病、致残的人员及时得到有效救治,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对做出突出贡献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监控预警体系

办事处卫生院负责全办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实施,教委负责学校、幼儿园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工作,工商、建委、文化、公安等有关职能部门协助镇分别抓好餐饮、市场、工地、文化、娱乐、宾馆等场所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工作。

建立办事处、村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办事处监测预警力量由办事处卫生院、防疫人员组成,村由村委会负责人、民兵连长、村卫生室负责人组成,辖区内厂企单位建立突发事件监测点,明确一名管理员在办事处的直接领导下,开展本单位的突发事件排查与上报工作。

五、发现报告机制

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收集、分析制度,各村、各单位协助办事处突发事件监控办公室做好突发事件日常监测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事件及时报告监控办公室,以便及时做好应急处理和上报工作。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上报工作。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在2小时内向监控办公室或区防疫站报告。

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监控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证后迅速向区卫生局报告,各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做好一切工作。

建立突发事件报告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布报告、举报电话。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及时报告和举报、对报告、举报突发事件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办事处根据情节给予通报表扬。

六、应急处理

接到突发事件报告时,办事处突发事件监控办公室立即通知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在向上级汇报的同时,应根据突发事件处理的需要,有权紧急调集人员及车辆、设备,各部门应主动积极配合,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可依法对传染病疫区进行封锁。

在对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检查和监督监测时,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参加突发事件应及时处理人员,应当采取卫生防护措施,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办事处突发事件监控办公室要设立责任疫情报告人。负责疫情报告人,负责疫情登记和报告工作,包片防疫人员负责本片情况汇报,消毒管理各项记录登记。

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办事处、管理区、村委积极做好教育,疫情报告人员疏散、隔离救治及其他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做到团结协作,群防群控,以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当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观察、早治疗切断传染途径防止扩散。

卫生防疫部门在对突发事件采取医学措施时,应积极配合,拒绝配合的有公安机关协助强制执行。

七、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应急预案启动后,对在突发事件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中、渎职失职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报请其主管部门批准给予严肃处理。

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有关单位和个人来探寻规定报告职责、隐形、缓报或谎报,阻碍突发事件处理人员执行公务者报请主管部门批准,对责任人给予行政纪律处分,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卫生部门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区卫生局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重要负责人、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给予适当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未按规定履行报告、监控职责的。

2、未按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

3、拒绝接诊病人的。

4、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调度的。

八、其它事项

本预案是突发事件预防和控制的指导性意见。

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范文4

一、上半年总结评估

(一)基本情况

2013年上半年我街道未发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无安全生产伤亡事故,无突发性食品安全事故,无消防安全事故。

1、安全生产和重大事故

2013年2月16日中信实业内一出租区域发生火灾事故,没有人员伤亡。为深刻吸取“2.16”开关厂火灾事故教训,街道安委会召集14个集中出租区域负责人、属地社区主任、安全员以及消防大队、两个派出所、城管、安监等部门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下发整治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牵头责任单位。同时,街道组织召开专项整治推进会。针对出租区重大消防隐患问题,安委办专门协调公安、消防等部门召开了现场协调会,推进整治落实,目前,各区域整改推进情况良好。

2、防汛工作

共发生居民受淹2起,分别是:5月16日16:45,桃源社区上蒋巷29至37号,共9户人家受淹。原因是进行轨道建设过程中,造成梁溪路北侧雨水管道堵塞。解决方法:轨道办孙经理组织区市政工程公司人员进行路面障碍物清理及管道清淤。目前已经清除路面障碍物并且已经摸清楚具体堵塞方位,等水位下降、管道压力减小后,组织人员下去进行管道清淤。5月16日17:30,荣巷社区荣巷东浜有6住户受淹。原因是城司进行荣巷老街改造时,老百姓住宅周围雨污管道没有与梁清路上的污水总管道线沟通。解决方法:①临时措施加两台2吋水泵进行排水。②城司承诺,下周将受淹住户雨污管道与梁清路上的污水总管道线沟通。

3、森林防火

共发生6起山林火灾,过火总面积为102平方米。其中3起事件的起因是在清明节期间上坟烧纸所致,另3起是上山吸烟乱扔烟头所致,6起事情均未有人员及财产损失。分析火灾原因主要还是上山人员防火意识不强,加之清明期间林间枯枝残叶较多,天气干燥极易引发山火。所以在清明节重要期间需要加强山林防火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民防火意识。

4、防疫

今春全国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农办召开疫情紧急排查会议,要求各社区重点针对农贸市场及活禽交易市场开展排查,重点排查家禽有无批量死亡、突发死亡、临床症状异常等情况。边检查、边登记,不漏过一个养殖场户、不遗留一个死角盲点,活禽填埋处理鸡75只、鸭5只。街道社区服务卫生中心成立防控领导小组、储备应急物资、开设发热门诊、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社区宣传等各项防控工作。禽流感事件发生至今,街道很好的完成了疫情排查、处理等一系列工作,街道范围内未发生一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

5、卫生应急

上半年辖区内某幼儿园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2起,某小学发生腮腺炎聚集性病例一起。荣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以上传染病病例报告后,第一时间向中心领导、街道分管领导、卫生局相关部门汇报。迅速启动应急方案,组织医务人员对发病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学校及家庭的日常消毒、指导并督促学校卫生老师加强晨检,对患病学生采取居家隔离措施,要求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对发生腮腺炎的学校学生采取应急接种麻风腮疫苗,共免费为393名学生接种了麻风腮疫苗,起到了应急预防的效果。

(二)主要特点

1、强化领导,完善预案,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

我们在应急管理体制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结合”原则,即夯实基础工作与注重创新创特相结合,强化危机意识与提高处置能力相结合,加强日常管理与完善体制机制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健全机构。成立了街道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充实了街道突发事件处置指挥部和应急救援队伍,各社区、各单位均成立了相应的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小组,并在民兵巡防队的基础上建立了应急救援小组。二是完善应急预案。目前街道制定了《市区荣巷街道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个,专项应急预案10个,部门应急预案2个,社区总体应急预案8个。三是完善机制。建立社区、企业联动机制,形成沟通协作、密切配合、合作联动的工作合力。

2、强化投入,健全体系,应急管理基础进一步加强。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街道和社区配备必要的紧急救援避险物资和装备,是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一是抓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完善各种应急救援队伍人员,配齐装备,目前,全街道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救援人员共129人,应急咨询专家4人。二是抓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全面推进社区储备体系建设,加强指导,提高街道整体应急保障水平。三是抓好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形成互联互通、覆盖辖区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

3、强化培训,广泛宣传,应急管理意识进一步深化。

应急管理责任重大、涉及面广,街道从增强应急队伍素质入手,着力提升全员应急管理意识和水平。一是致力于建设一支过硬的应急管理和处置队伍,积极开展各类应急业务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水平,为应急预案的执行和应急处置打牢良好的基础。二是全面开展应急管理宣传,街道宣传科、妇联、团工委和各社区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宣传标语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在街道上下营造氛围,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着力提高居民避险自救意识。

4、强化创新,有效整合,民防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

今年以来街道根据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新形式,在上级的指导下,将民防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创新整合,不断开拓应急管理工作新途径。一是健全民防组织。在荣巷社区建立了社区民防工作站,实行机构兼设、人员兼职,由社区党委书记兼民防工作站站长,社居委主任兼副站长,下设组织疏散组、宣传教育组、维护保障组、医疗救护组、消防救灾组等6个工作小组。二是细化工作职责。根据市、区下发的社区民防规范化建设工作标准,明确工作站主要职能是承担社区民防知识宣传和民防技能培训,制定民防应急救援方案,负责人防设施维护,建立应急救援分队,战时负责社区人员防空疏散工作。三是配置专用器材。根据上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器材室,添置了指挥通信、消防、卫生、供电、供水等应急器材,明确专人负责。同时,为部分居民配备民防应急包,组织志愿者对居民进行器材使用培训。四是完善工作制度。根据实际,制定了民防工作计划制度、宣传教育制度、训练演练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和装备管理使用制度,将社区民防工作与应急管理工作有机结合。

5、强化责任,突出重点,应急管理措施进一步落实。

应急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街道立足自身特点,着力抓好责任落实、应急演练、信息预防等工作重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一是落实责任,确保应急管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实行统一调度、责任分解的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各社区、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在集中力量突出抓好重点隐患治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同时,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人,做到既分工又协作。二是经常性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形成“统一指挥、反映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作机制,通过开展演练,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预案的内容和操作步骤。针对街道是森林火灾的多发区域,重点开展了《荣巷街道森林火灾应急专项预案》的演练,近年来街道范围内发生森林火警多起,但过火面积一般都在300平方米以下,可以说是预案的演练和完善起到了关键作用。三是注重预防,及时搜集和上报信息,扎实抓好值班备勤。各社区信息员充分发挥作用,及时发现各类突发事件苗头,定期组织隐患排查,严格按照值班巡查制度落实轮流值班和重点时期、重点部位巡查。

(三)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今年以来,街道应急工作总体形势平稳,无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事故发生。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资金压力大。主要体现在各类设施到位和物资储备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二是护林防火任务繁重。火源管理难度大。起火原因主要是由游客吸烟、故意纵火、上坟祭扫、军队打靶、夜间用火等。而我街道森林面积大,开放景点多,客流量大,山间枯枝残叶清理不到位,一遇火种变如干柴烈火,难以控制。同时散坟、私坟周围杂草丛生也加大了火灾隐患。

三是人员配备不到位。护林员队伍年龄偏高。现在虽然有一支定编39人的护林员队伍,但是人员普遍年龄较高,最大的近65岁高龄,这些年老的同志在实际护林中很难起到主动、积极的作用。

四是“厂中厂”难以预防。企业自主租给其他企业,但是不会上报,造成信息不对称,街道很难及时检查、整治到位。

五是要加强宣传。营造各方联动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使得各部门进一步中式应急管理工作。

(四)主要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资金投入。建强硬件设施和加大物资储备。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配足应急队伍,提升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

三是继续完善预案。进一步细化各项预案,完善各项政策机制。

四是加强责任考核。加强考核,调动各方工作积极性。

五是加强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和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契机,督促各社区、工业园区组织开展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按计划开展企业法人和安全员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增强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的自觉性、有效性。

六是加大检查力度。加强组织开展集中整治,切实指导和督促企业搞好自查自改工作,街道、社区两级增大执法检查和抽查频次,重点抽查安全生产重点企业、场所和零隐患单位。

七是积极开展打非治违。以食品、消防、特种设备安全和危化品经营为重点,采取联合执法的形式,依法打击和取缔无证无照生产经营行为。

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范文5

关键词 群体 亚硝酸盐中毒 应急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52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院2003年8月以来3批群体亚硝酸盐中毒中毒原因主要是集体聚餐,饭店厨师误用亚硝酸盐为白糖引起,无人为故意因素。3批人数分别分别为26、12、28例;其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4~65岁;就诊时间0.5~4小时;全部中毒患者均有全身皮肤黏膜青紫,尤其口唇、甲床明显,伴腹痛、恶心呕吐、头晕、乏力,其中伴昏迷、呼吸困难者11例,伴休克3例。

治疗方法:大致进行患者病情分类,分为轻症、重症两类,抢救措施主要是尽早洗胃、导泻,应用特效解毒药及对症支持治疗。对于重症患者,如已有昏迷、呼吸困难、抽搐者立即送抢救室予以吸氧,静脉应用特效解毒药美蓝,必要时气管插管,合并休克者抗休克治疗,轻症患者开放静脉应用亚甲蓝的同时采取口服洗胃或胃管洗胃。

结 果

66例患者中门诊治疗观察43例,住院治疗23例,全部治愈,无1例死亡,无1例有后遗症。

讨 论

医护人员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的强弱,体现了一个医院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护士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护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是各项急救技术的实施者,其中应急护理人员队伍的组织管理、应急流程和护理人员的素质与抢救成功率有直接关系。

应急流程:接诊患者后迅速了解批量患者的情况信息,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通知本科室所有在班人员立即到位,组织全科人员先期进行危重患者的抢救,另一方面通知科主任、护士长及医院总值班,由总值班或急诊科主任担任抢救组长,做好组织协调,调集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到位参与抢救、药剂科、总务处及保卫科等科室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保证抢救工作有序有效进行,达到最好的抢救效果。

群体中毒的护理治疗要点:情况允许时,所有中毒患者尽可能先行彻底洗胃,洗胃时症状轻的患者可以采用自己反复喝水催吐,导泻,清除胃内残留毒物,直到洗出夜清亮;症状重的患者用自动洗胃机插管洗胃,直到洗出液清亮,同时开放静脉输液。所有患者在催吐或洗胃的同时均给予亚甲兰1~2ml/kg,缓慢静注,另加用维生素C 3~5g加入5%葡萄糖500ml内静脉给入;观察用药后尚未好转,0.5~1小时后可重复给药,直至紫绀消失,症状缓解。对症状特重,合并有昏迷、呼吸困难的患者予以吸氧、纳洛酮、甘露醇等对症处理,患者病情稳定、彻底洗胃后立即转入病房继续治疗。

做好患者及陪护人的心理护理:几乎所有的群体中毒者及其家属都表现出恐慌、焦虑和急躁情绪,每一个患者都认为自己最需要首先得到抢救治疗,最先得到关注[1]。作为护理抢救人员,首先要对他们的急躁情绪表示关注理解,做好患者及陪人的思想安抚工作,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同时要头脑清醒,主次分明,先重后轻,有条不紊地按应急流程抢救病员。

总之,制定群体中毒救治应急预案,建立群体中毒应急救治队伍,规范群体中毒抢救流程,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定期有组织、有计划进行抢救流程的培训、演练及考核,培养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意识,做到应急时有章可循、职责明确、反应及时、措施果断、正确无误,做好应急设备、药品的日常储备、管理,保证药品充足、设备运转良好。从而提高对群体亚硝酸盐中毒应急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

门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范文6

[关键词] 应急管理;心理干预;政府角色

[中图分类号] 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0863(2013)02-0036-04

近年来国内外突发事件接连发生,其频率之高已远远超出大众的预期,社会各界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主体,各级政府在着力提高救灾水平的同时,也认识到心理干预的重要性,投入了大量公共资源。政府在应急管理中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帮助民众恢复身心平衡,减少因恐慌而引发社会危机的风险,同时加快应急管理进程,尽快化解危机。

一、我国应急管理中心理干预的起源与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政府开始将心理干预纳入应急管理工作中。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大火事件后的心理干预是我国在该领域做出的首次正规尝试。[1] 当地医院发现部分幸存者和死难者家属在灾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随即派出一支专家队伍前往灾区实施了为期两个月的心理干预。此后,1998年长江流域洪灾、张北地震、2000年洛阳火灾都有心理干预者参与其中。由于2002年大连“5·7”空难的心理干预效果显著,突发事件心理干预引起业界高度重视。2002年4月,卫生部同民政部等相关机构联合下发《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年-2010年)》,其中明确指出要逐步将心理救援纳入灾后重建和救灾防病工作中,并通过建立试点,到2010年实现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中50%获得心理救助服务的目标。这一规划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心理干预已从民间的自发行为转向政府的官方行动。

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以“一案三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心理干预的概念也开始出现在各类政府条文中。2004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写道,“卫生、财政、民政、公安等部门要联合成立灾难应急与危机干预组织,将精神卫生救援纳入应急预案,在组织、人员和措施上提供保证,降低灾后精神疾病发病率。积极开展受灾人群心理干预工作,评估其精神卫生需求,确定灾后心理干预的重点人群,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各种必要的心理干预服务。”2008年5月15日,卫生部为指导各地科学开展汶川地震后的心理干预工作,印发《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并制定《灾后不同人群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原则》,针对灾区群众、救援者、伤员和儿童四类人群进行专门指导。

应急管理中心理干预的实施最终需要借助基层组织的力量,地方各级政府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探索灾后心理干预的有效途径。2000年5月,“杭州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获批成立,在突发事件后负责组织专业人员,协调各相关机构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成为国内首家“由政府牵头、社会力量参与、统一指挥协调、科学全面实施”的心理干预结构。2006年,广东精神卫生研究所作为全省首家试点单位,对突发事件中的受害者进行心理疏导、电话咨询和筛查治疗。2007年,由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社会学专家发起,公立医院、精神卫生机构、民间心理咨询中心、高等院校、新闻媒体组成干预网络的广东心理危机干预联盟成立,牵头拟定了《广东省灾后精神卫生干预预案》。此外,上海、南京、深圳等地也纷纷建立心理干预中心,并通过理论研究、公益宣传、专业培训和临床治疗向公众提供各项心理干预服务。

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心理干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最初尝试到积极实践,经历了一个由自发无序到组织有序的过程。已有的制度规范和各类科研院所的成立,将为今后步入应急管理研究大力发展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政府尚未从国家层面建立起应急管理心理干预体系,缺乏科学系统的心理干预机制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另外,心理干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防灾教育培训不到位,难以满足救援需要。这都导致了我国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干预工作仍处于较低层次且发展缓慢。

二、政府应急管理中心理干预缺位的表现

(一)心理干预机制尚未建立。面对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政府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常态机制,将心理干预纳入应急管理的整体规划中,在突发事件发展演变的各个时期做好预防、干预和心理重建工作。目前政府还未将心理干预列入国家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在现有预案中仅有个别章节提及要对突发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实施心理援助。这就导致了应急管理中心理干预工作缺乏宏观指导与协调,极易陷入混乱。科学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应是贯穿应急管理工作始终的,但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心理干预的宣传与培训体系尚未建立,专业人才队伍的组建和维护缺乏制度支持;在危机来临时,紧急心理救援没有规范的流程作为参考,社会资源的动员和整合机制仍不健全;事件平息后,长期心理干预平台建设与资金筹措机制并不完善。心理干预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着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进程,是造成心理干预实践中众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心理干预的相关法律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干预存在着法律缺失。1995年由卫生部颁布的《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2003年由国务院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以及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都未对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干预事项做出明确规定。虽然广东、浙江等地分别出台了《广东省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实施意见(2009-2015)》、《浙江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等相关规划和制度,国家在汶川地震时也紧急编写过《紧急心理卫生干预指导原则》、《灾后临床常见精神问题处置原则》等指导性文件,但都仅凭行政命令执行实施,缺乏法律效力。我国至今仍未出台精神卫生方面特别是紧急状态下心理干预的相关法律。对危机干预者来讲,其所从事的心理干预依据的是职业道德而不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从法律层面规定管理者的职责和权限十分必要。

(三)心理干预未能得到足够重视。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首先会将注意力集中在物质救灾,想方设法挽救生命、抢救财产。但是,突发事件在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会给公众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使其产生心理障碍甚至罹患精神疾病。由于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干预在我国起步较晚,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未能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理解和重视。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一项医学调查显示,48%的灾民存在明显心理问题,且近八成的人十分缺乏心理危机的防治知识。[2]同时,心理干预是一项持续时间长、成果见效慢的工作,很难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当政府官员为突如其来的灾难忙的焦头烂额时,对心理干预常常采取回避或抵触态度。2000年洛阳火灾事件后,有一批科研人员愿意自费开展心理干预,竟遭到当地政府的拒绝。政府和公众的认识不足和种种误解造成了当前心理干预推行缓慢、成果甚微。

(四)心理干预的支持系统欠缺。心理干预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而政府尚未搭建起长期干预平台。随着灾后重建的开始,救援人员陆续撤离,人们对灾区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心理危机往往会在此时全面爆发。来自医院、高校的专业人员在紧急心理救助后,会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来自民间组织和社区的社会支持力量也难以在心理创伤愈合阶段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心理危机发展演变的规律,重大灾害造成的心理创伤恢复至少需要20年。因此,将短期心理救援和长期心理救助相结合才是最为科学有效的办法,否则一切心理干预行为将变成一场徒劳的做秀。此外,政府对民间组织及志愿者队伍缺乏统一管理,各组织间的协调配合行动较少,造成混乱无序的心理干预现状。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缺乏负责组织协调、规划指导心理干预的专门机构,心理干预者只能被动参与或是单兵作战,未能发挥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优势。

(五)心理干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心理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组织实施,否则很有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给灾民带来二次创伤。目前,心理干预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远不能满足灾后心理援助的需求。据悉,我国现有精神医师1万人,其中近一半人接受过正规训练;正在执业的心理医生不足2000人,平均每百万人只有24个心理工作者。[3]在人员组成与培训方面,没有形成一支常态化的应急心理干预队伍,使得从业者数量严重不足,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影响心理干预目标的实现。我国对应急管理中心理干预的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科研力量较为薄弱,政府对此投入的资源尚不能满足研究需要,缺少一批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且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周期较长,用以指导和提升心理干预队伍整体素质的研究基础较为薄弱。

三、国外政府在应急管理心理干预中的作用

国外政府作为应急管理的主导者,以其强大的政府形象和强有力的实际行动,在灾后心理干预工作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政府为心理干预提供立法保障。为明确规定灾后心理危机的判断标准和干预措施,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精神卫生方面的相关法律。世界上第一部《精神卫生法》于1938年诞生于法国,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颁布了《精神卫生法》。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对《罗伯特斯坦福灾难救济和突发事件援助法》进行修改,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将心理干预纳入突发事件援助体系中。[4]该法案明确规定国家将资助灾后心理危机的筛查、诊断和咨询服务,并通过公共信息资源的提供和社会网络的支持满足公众对灾难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同时规定,由政府提供的专项补助金不得用于药物滥用、精神疾病等非突发事件造成的心理危机干预,这些法律法规为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干预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二)政府构建国家应急管理心理干预体系。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将心理干预组织列为政府应急管理的常备组织,美、英等发达国家均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心理干预体系。美国官方灾难心理卫生服务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心理卫生服务中心紧急服务及灾难救援项目组负责,与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心理干预系统相关的主要有三个部门:联邦应急管理局、卫生与公共服务部以及退伍军人事务部。纵向的联邦政府管理部门与横向的各州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共同组成了整体有序的灾难心理服务网络。[5] 经历过“卡特里娜”飓风等多次自然灾害以及“9·11”恐怖袭击等人为灾难后,美国的国家灾难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已日趋成熟。欧洲的44个国家或地区中几乎都已建立起职能完善的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机构,并且形成区域性支持网络,灾难发生后,临近地区将伸出援手,提供必要的帮助。亚洲国家新加坡于1994年由卫生部和内务部联合组建了国家应急行为管理系统,在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对幸存者进行心理疏导,从情感上支持受灾者,同时为媒体的危机信息管理工作提供建议。

(三)政府指挥、协调心理干预的实施。东南亚地区的国家政府十分注重灾后心理干预的组织工作,马尔代夫在社区举办了许多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支持的活动,同时向掌握当地方言和文化习惯的土著居民提供培训,并雇佣他们在周边岛屿进行心理干预,使受到灾难影响的人们至少能够得到最基本的心理干预服务。斯里兰卡的总统将“在社区提供心理支持”列为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之一,同时成立国家心理和精神健康委员会,对灾后心理干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6] 印度的中央政府承担着协调应急资源的责任,灾难发生后政府会最大限度地调用该地区的一切资源,召集专业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及时参与心理干预,并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和必要的技术指导。位于新德里的国家灾害管理学会推出了针对灾难社会心理和精神卫生服务的在线培训课程,以提高普通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日本政府则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短信安抚灾民,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避免出现群体慌乱。

(四)政府储备、培养心理干预专业人才。美国对心理干预者的选拔标准有着详细的规定,包括:具备心理咨询执业资格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如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对灾区恶劣环境的承受能力等;需要接受过红十字会组织提供的突发事件心理干预实务技能培训,并能够独立为幸存者、志愿者及社区进行危机心理咨询;在接受任务后须立即到岗并连续提供10日以上的服务。[7] 符合条件的人员将在国家重大灾难心理干预系统的人力资源子系统备案,由政府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并提供充足的科研资金,资助其对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干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各项科研成果,政府会努力创造条件,加快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速度,并结合实施情况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

四、中国应急管理心理干预中的政府角色

(一)心理干预体系的构建者。首先,建立政府应急管理心理干预的组织体系。加快应急心理干预机构建设,在国家层面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地方各级政府下设应急管理心理干预协调小组,由卫生局及交通、教育、民政、铁路等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其常设办公室在各级政府应急办,负责日常事物及相关协调工作,进而形成全国性的指挥管理体系,在突发事件来临时迅速响应,对心理干预实行统一部署、规划和协调。其次,建立应急管理心理干预的预案体系。制定省、市、区(县市)三级行动方案,明确分级实施的条件、领导机构及职责、心理干预工作机制、保障体系、公众参与途径、奖惩措施等,进一步规范紧急心理干预流程、完善社会资源动员机制、设立长期心理援助平台,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局面,将应急管理心理干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心理干预法律的确立者。我国应急管理中心理干预的相关法律制度的确立进程一直比较缓慢,《精神卫生法》的立法调研和起草工作,从1985年起已历时22年,至今仍未出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未立此法的国家之一。与国家精神卫生立法进程相比,北京、上海、杭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自2002年起就陆续出台了地方精神卫生条例,尽管条例中大多规定应将心理干预列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规定相关部门要根据服务对象,配合心理干预工作,但这仅是少数地区的个别行为,且法律效力较弱。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是为心理干预立法,将突发事件心理干预纳入国家法律体系,从法律上明确其重要性,规定应急心理干预的组织机构、权利义务、职能责任、运作方式、资金来源、人员构成等,使其成为一项合法化、制度化的活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各界对心理干预引起足够重视,促使普通民众转变观念,主动寻求救助;心理专业人员不辱自身使命,全力抚平创伤;政府组织提高认识,充分履行职责。

(三)应急管理心理干预知识的普及者。面对频繁反复的突发事件,实现从“反应政府”到“预防政府”的转变已成为大势所趋。政府作为应急管理主体,肩负着普及危机教育、增强民众心理免疫力的责任。所有的危机教育都应围绕树立危机意识和增强应对能力进行。这就需要利用好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公共媒介,通过公益广告、科普栏目、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危机应对知识,使人们了解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自我保护,遇到心理问题应向哪些机构求助,逐步引导公众掌握自我调节方法,提高对压力环境的承受能力。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具有贴近群众的优势,要发挥好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在社区层面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宣传措施,如设立专门的宣传栏、印发心理健康科普手册、组织志愿者登门讲解等,将心理干预融入群众生活中,进一步强化其主动应对危机的意识。另外,组织心理干预应急演练,通过模拟演习,提高民众的事件处理能力,帮助其从容不迫地面对危机。

(四)心理干预平台的搭建者。为了保证突发事件心理干预的持续性,同时科学引导社会各界有序参与,政府有必要作为应急管理中心理干预平台的搭建者,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国外的救援经验表明,设立区域性灾后心理干预站是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灾区心理干预站或社区心理服务中心,为灾民提供稳定的援助场所,保证最佳救援效果的达成。此外,心理干预站还肩负着吸纳、协调、督导社会力量的职责,通过召集和调动专业人员及志愿者服务组织,发挥社区的支持作用,加强同国际组织间的交流合作,将心理干预由点及面地扩散开来,最终建立起责任共担、合作互动的长效机制。除了实体平台的搭建,还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在线咨询等通讯工具拓展心理干预空间,借助其方便快捷、及时节约、保密性强、服务面广等优势,对心理干预站的援助活动进行有效补充。

(五)心理干预人才的培养者。当前,缺乏专业、规范的人才队伍已成为我国心理干预工作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分层分类地储备人才资源。首先,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在高校中增设相关课程,广泛开展短期培训班,促进心理干预者对专业实务的掌握;实行心理咨询人员资格审查和认证制度,进一步规范心理干预人才的准入机制;提供心理干预者的岗前培训和岗后督导,避免因不恰当的行为而带来二次伤害。其次,建立较为完备的专业人才储备库。按照不同层次,将心理干预人才划分为专家储备库和专业人员储备库。前者由心理学专家、精神卫生研究员组成,主要参与心理干预的方案制定和重大决策。后者包括具备一定心理干预知识、能够进行紧急心理救援的专业人员,如果力量不足,还可将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志愿者列入其中。再次,加大科研投入,积蓄后备力量。加强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给予财政专项拨款,从资金和资源上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支持与保障。鼓励科研人员深入突发事件现场,从受灾民众的实际需要出发,细致观察、开阔视角,借助科学工具,获得详实可靠的资料和真实鲜活的案例。

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应急管理中政府无疑是第一责任主体,面对突发事件心理干预这一全新领域,从制度构建到指挥协调是各级政府组织义不容辞的职责。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拓展,公众对各项应急服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政府从公共利益出发,找准自身角色定位,合理使用公共权力,在组织建设、法制保障、宣传教育、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积极尝试,为实现民众身心健康、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包晓.应急心理干预机制建设探析[J].经济师, 2009(11).

Bao Xiao. On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chanism. Economist, 2009(11).

[2] 刘大唯.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 2010(3).

Liu Dawei.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of Emergencies. Emergency Rescue of China, 2010(3).

[3] [7]孟艳, 钱玲, 陈国永. 国内外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人力资源现状[J].中国健康教育, 2010(1).

Meng Yan, Qian Ling, Chen Guoyong. Overseas and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of Public Emergency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in Human Resources.Health Education in China, 2010(1).

[4] Robert T. Stafford. Disaster Relief and Emergency Assistance Act. Public Law, Section 416: pp93-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