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的功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学科的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学科的功能

历史学科的功能范文1

一个人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世界、看社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社会,怎样去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清时代潮流和趋势,需要具备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三观”的培养又必须依赖于历史教育,通过历史教育系统地学习思考才能获得。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在维护国格、人格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这次德育原理的学习以及自己十几年来教育教学的实践谈谈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体会。

(一)中学历史教育是极富德育功能的,具体表现如下:(1)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2)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3)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充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4)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制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5)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二)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德育要突出时代性

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必须把历史讲得更切近于现实,给学生提供分析现实社会的借鉴,帮助学生看清时弊的根源,并进而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疑难,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做到时代感和历史感的交融。例如我在讲当代改革专题:由于学生的年龄还小,社会阅历太少,对改革所带来的许多问题:下岗、贫富差距的加大、西方不良习气对中国的影响等认识是比较模糊困惑的。我充分利用历史课所具备的特长来加以引导: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历史范围来观察,我们都不难发现,每一次重大的变革都要经历一番磨难不可能一帆风顺,因为改革必定会对一些人的利益产生不利,会有人下岗,会有人起来强烈反对改革;然而这一切终究不能挡住历史前进的车轮,管仲使齐国终成为春秋五霸的霸主;商鞅以身躯换来了秦国的强大,为中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化改新终使日本跨入了封建社会的行列……历史证明: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改革出现一些波折、困难甚至失误,都是不可避免的,以此来坚定他们对改革的信念和对祖国未来的信心。

(三)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有真挚的情感

历史是人创造的,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丑、恶的鞭挞,无不浸透人的情感。只有在感情上接受,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情感比思想领域更广阔,而思想比情感内容更深刻。我在讲《》时,引用大量回忆文章、视频资料以及央视《我的》,引领学生感受精神即坚定的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课后学生以征文方式写出了他们的感想,利用升旗仪式进行演讲,表彰,出板报等。如此讲述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会使学生终生难忘,从而达到德育目标。

(四)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要把握好正确的航向

我认为教师应把握分寸,不能一味追求标新立异,特别在一些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上,对学生出现的过激言论和消极言论,要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明辨是非,该给定论就给定论,不要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例如,一次我讲到时,有同学相互间做出砍杀的动作,引起学生一阵轰笑,我没有大呼小叫而是顺势展开课堂讨论,列举大量日军暴行,让学生利用课余收集相关资料再讨论,效果很好。编演历史剧时,我也进行适当指导,不要把历史剧变成搞笑的闹剧,从而失去历史教育的严肃性。

(五)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多开展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

历史学科的功能范文2

一、具体做法

1. 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健全组织。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我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学计划》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并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会议,对培训工作做了周密的部署,为培训工作的全面启动和有效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市、县两级教师进修院校和中小学校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纳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以及开展新一周期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共同推进计划的实施工作。

2. 依据《标准》,扎实推进,有效实施。我们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制定了《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学计划》,这个教学计划充分体现了“标准”所涉及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及社会责任等四个能力维度要求。在这个“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我们采取市县分工负责、通力协作的方式,扎实有效地推进全市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000余名中小学教师分别接受了50学时的集中培训,1900余名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并已经通过了考核,取得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证书”。

3. 倾斜农村,精心安排,有序组织。在培训中,各县(市、区)统一编班,把农村教师作为培训的重点,异质编组、城乡搭配,使教师在学习中能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各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积极为教师参加培训创造有利条件,安排好教师的工作和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覆盖全员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面广、培训时间长、任务繁重,培训不可能全部安排在假期进行,这样的培训时间安排是我们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为此,各培训院校下了很大的功夫,精心编排整个培训计划,有序组织每一次培训,既保证教育教学不受影响,又保证每一个教师都能参加培训学习。

4. 教师主动参与,凸显培训的实效性。由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从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活动的组织、考核和评价,都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使教师的学习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广大教师自觉参加,刻苦学习、师生互动、勇于探索和创新。在整个培训期间,教师们谈论的中心就是教育技术,这些话题涵盖了培训教材的内容、讲课教师讲授的内容、辅助资料上的内容及教师们自己在网上搜索的内容等。这些内容有的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超出了初级培训的要求。

5. 建立考核认证制度。初步建立起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培训和考核认证制度,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培训和考核认证体系。教育行政部门逐步将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与教师资格认证、职务晋升等挂钩,形成了鼓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动力机制。

二、取得的基本经验

1. 领导重视是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院校、中小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纳入本地、本校推进教育信息化以及开展新一周期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上下协同共同推进计划的实施工作。白城市教育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各地、各校也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中小学校为教师参加培训创造条件,切实保证每个教师都能按计划接受培训。

2. 基地建设是保障。为了确保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教育学院和各教师进修学校千方百计筹措专项经费,大力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起了高标准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室,配备了全新的现代化、数字化网络教室。

3. 高素质培训者队伍是保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培训者队伍,才能保证培训质量。几年来,我们选派79名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的专兼职教师,先后参加了国家和省级培训者培训,组建起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培训团队。2010年寒假,白城市教育学院组织了市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使培训者进一步提高了对教育技术能力的理念和目标的认识,对培训平台的使用和教材的结构也有了更深入详细的了解,特别是有关培训平台及服务器的安装与调试方法,为全面启动覆盖全市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4. 贴近教师实际的培训方式及重视培训成果的应用是动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论培训手段还是培训形式,都和以往的培训有所不同。这种“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的培训方式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调动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广大教师普遍感到真正学有所得,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地在培训过程中和培训后还高度重视引领、指导教师将培训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及竞赛评比等教育教学活动中。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历史学科的功能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历史;教育;功能

目前历史学科本身的价值, 普遍地被人忽视。历史教育, 特别是中学历史教育, 愈来愈严重地面临一个难题的挑战——学历史有什么用?有资料显示, 中学生中大多数人不喜欢历史课, 只是迫于学业的压力, 才不得不学。由于人们面对物质利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欲求, 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环境恶化、人际关系紧张、黄赌毒时有泛滥等等, 于是人文素质的培养, 颇显重要。这当中, 历史教育所担当的任务尤其重大。历史教育对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就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育功能谈几点认识。

1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

历史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指导历史教学的权威性文件,是一个国家关于历史教学与基本历史观的基本态度,也表明了国家要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培养什么人的目标,其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这样论述的:“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由此我们看到中学历史教育担负着民族精神教育、国际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公民教育的责任。

1.1 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指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在民族心理上的积淀和发展。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对全人类的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不仅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 而且显示出民族的优秀精神,这是我们培育民族精神的根本。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伯克对中国文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中国人民勤劳聪明,为人类文化作出的贡献,至今令人赞叹不已。我们德国人总说,当我们的祖先还穴居在树林之时, 中国人民已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淡忘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世代连续、绵延不断,是举世无双的。这既是我们民族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明证,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在世界四大文明发展史中,只有中国历史的记载保持连续不绝。中华民族这种强烈的历史感,其实质意义就是重视民族自身的发展,并且自觉地将它延续下去。这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不屈不挠精神的动力。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发展中,涌现了众多的杰出人物, 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抱有高度的责任感, 以救世安民为已任,形成了优良传统,同广大群众的生产和斗争一同推动社会前进。这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 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激励人们崇高爱国心和强烈责任感的巨大力量。

1.2 国际主义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决不能排斥国际主义教育,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有机统一起来。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必定是一个国际主义者。只有尊重世界各国,世界各国才会尊重我国,这样才会形成一种互相尊重、共同发展的世界,才会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世界大家庭,也才能为我国的长足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世界氛围,才能使我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一个学生,也只有有了国际眼光,才会更加包容不同的文化、习俗,也才会鞭策自己去学习不同的文化。

1.3 人文主义教育。

历史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如果说,哲学能够提供价值理性的思辩逻辑,文学能够提供价值理性的情感体验,那么,历史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能够更全面、更综合地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的累积经验,并从历史上价值理性的缺失而导致的社会发展失衡中为人们提供深刻的教训。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功能,这方面功能的开发在新世纪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认为,20 世纪人类社会的进程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发展的严重失衡并由此带来发展性危机。面对20世纪的遗产,进入新世纪的人类社会必须在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空前机遇和社会机制的缺陷所导致的严峻挑战中作出新的选择:是继续沿着20 世纪的发展惯性走向一个更加失衡的未来,还是对20 世纪的发展失衡进行矫正,在回应挑战中开创新的发展机制,争取美好的未来?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人类能否乐观的走过新的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将决定于人文能否成功地完成自己的世纪使命。”而这一选择权将掌握在正在成长的新一代人手中,他们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所达到的高度将决定着这一选择的方向。因此历史教育必须加强人文教育功能的开发。

1.4 公民教育。

近年来,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士认为,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出有道德、有责任心、有信仰的合格公民要使青年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在历史教育中,首先要塑造青年学生良好的公民价值观,这是历史教育功能得到体现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使我们在历史教育中价值观教育必然会面临更多挑战。“当前,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矛盾最多、变化最快、发展也最快的时期,这些情况都会在价值观多元化及其冲突中体现出来。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使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出现了道德困惑、内心痛苦、信仰危机等精神现象,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失控”。上述状况,从另一方面提醒我们更应当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塑造青年学生良好的公民价值观。 

2 学习过程和方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很快,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对未来的工作要求来说,是很不够的。所以,一些心理学家、教育家就积极倡导发展学生的智力,强调在学校的教育中要重视智能的培养。能力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它包括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以中学历史的教学活动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历史教学更多的是通过学生对史料的观察搜集历史本相而又更可靠的史料。在这当中教师主要扮演导游的角色,指导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撷取与主题有关的史料。学生搜集起来的与主题有关的史料常常杂乱无章,很难直接运用的,因而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概括剖析、归纳成不同类型,并将搜集到的史料放到各自的子主题中。搜集大量的史料后对其进行综合概括分析整理出来,最后关键是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能力目标。首先,学生须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文字和大意方面的处理。扫除史料中的文字障碍,弄清史料的大意,删除与主题无关的段落和字句。其次,在弄懂史料大意后进一步挖掘史料内涵,加深对史料的理解。一般可对史料进行概述和转述,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最后是对史料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创造性运用,其主要方法是质疑史料和迁移史料。如《诗经·国风·氓》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非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可以反映自由恋爱的主题,又可以迁移到商业史上的物物交换主题上。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自学能力具有独立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它的结构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对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时要注意的是: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是形成自学能力的基础;指导独立学习的习惯是形成自学能力的关键;激发非认识因素(指认识之外的心理特性,如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是形成自学能力的内在动力。

3 创新思维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创造性的历史思维, 就是善于突破一般性思维的常规, 多向性、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善于归纳分析, 敢于质疑, 大胆联想。学习历史可以使学生从组织史料入手, 设想当时的历史情景, 介入事件发生的时代, 分析当事人的利益、价值和观点以及他们所作的选择, 试着分析找出对那些问题的不同处理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 找出那些问题前产生影响的历史条件和对当代的影响。史学的对象为其他学科研究运用, 又同时研究许多不同的对象, 它可以说明科技、经济、思想文化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揭示我们面临的多种选择, 扩大了思维空间。要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效率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它往往是建立在对被批判对象的全面把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 然后进行综合分析而提出的一种创见, 它重在突破传统的常规思维方法。哥白尼就是在批判地心说的荒谬之后, 提出日心说的; 马克思深入研究并全面把握德国古典哲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实质, 经过批判, 科学地构建了。对于中学生, 我们应积极鼓励、大胆引导, 只要他们敢于正确或比较正确地提出批判性的或与众不同的富有创见性的意见, 就应视为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

创新思维另一种常用形式应是想象思维。想象是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加工再创造,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历史教学的创新,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不断积累、转化、去探求末知的领域, 进行发散性思维来阐释人类社会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诸种现象。

历史学科的功能范文4

关键词:团队合作;材料力学;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徐鹏(1969-),男,山西永济人,中北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山西 太原 0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201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材料力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力学建模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17-01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当今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科学与工程技术实践,越来越需要庞大的创新团队进行多学科高度协同合作,所以善于与其他人交流互助、协调合作是创新人才的必备品质。工科大学生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开拓创新的意识、思维和能力。专业知识的传授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开发、培养则是教育更本质、更核心的内容。当前高等学校应在加强工科大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着力推动团队学习方法,加强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和创新素质培养。[1-4]本文在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支持下,针对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大学生开展了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体思路

材料力学课程是理工科相关专业学生直接面向工程设计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它是结构和强度工程师最主要的专业基础课。随着应用型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提高,以及有限元模拟和其他数值计算商业软件的广泛应用,材料力学教学在掌握基本概念、方法的基础上,应加强培养学生应用材料力学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体思路主要包括:与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相结合,通过团队学习方式进行力学建模训练;依托学校创新平台,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和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力学建模分析训练中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区别于以往材料力学教学过程中的“大作业”,力学建模分析训练需要以团队合作完成,且更强调学生从工程和生活实际中自主选择问题并提炼力学模型,最后提交PPT报告并选出各组代表上台汇报。整个力学建模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不是旁观者,必须全力以赴参与,学生在小组中的作用及其参与程度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一个方面,从而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材料力学课程开始时把学生按学号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需要合作完成力学建模与分析报告,以《力学建模与分析报告指导建议书》的形式布置给各组。建议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所选取的工程问题描述和解释(需要提供工程和生活实际的照片或网上的图片);简化得到力学计算简图,包括载荷、约束、结构尺寸以及材料,建立工程问题的力学模型;具体分析计算,包括强度、刚度等;本组的创新点说明;对本组在建模过程中表现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在报告形成过程中的贡献等。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以小组形式研究讨论,并及时与教师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根据各组选择问题的特点,发扬每个学生的长处,挖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各得其所,从而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的。

学生选择的大多是身边能看到的问题,涉及工程结构和生活器具结构等。例如指甲刀的强度校核、衣架强度与变形分析、普通插销受力力学模型分析、门把手力学分析、单杠模型力学分析、人字梯结构分析、街道信号灯杆的强度刚度分析、塔吊结构模型及其力学分析、空调支架稳定性力学建模、楼房雨棚的强度设计等等,涉及的领域和覆盖的材料力学知识知识都较全面。报告的陈述和评价由学生来完成,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评价:选题的综合性和难易程度、力学模型建立是否准确、分析计算是否正确、PPT制作和讲解,最后把各组的评分表交回教师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有的组反馈:“本组的创新点:在没有试验器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我组的各个成员的想象力完成了任务;该例子非常接近生活,是我们大家每天都要碰到的力学实例”。“通过本次的力学建模,使我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皆力学,更好地利用掌握的力学知识进行创新活动,最重要的是令我学会如何去思考一个问题,思维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学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三、依托学校创新平台的创新实践

1.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为了提高学生利用力学及其相关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迫切需要建立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体系,并根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体系,让有兴趣、有特长、有热情的大学生和教师参与到创新实践中来,从而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团体,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风和创新氛围。我们鼓励高年级本科生充当科研助手,笔者从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中提炼一部分适合高年级学生完成的内容,和项目组同事组织学生申报并获批了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有硬件平台作保证,并且其硬件环境必须与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所构建的知识框架相适应,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新平台和机会。这些活动具有实践性强、探索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在导师的指导下,4-5个人组成小组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包括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组织设备及材料、实施实验、考察调研、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撰写总结报告和科学论文等。通过项目实施,促进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和就业创业的初步训练,形成优良的创新创业氛围和文化,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学生融合其所学知识,激发新知识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协作精神具有明显的作用,促进了创新素质教育。

2.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

以力学竞赛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基础力学的热情与动力,探索力学素质教育新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校级、国家级力学竞赛活动的时间连贯性特点,通过一系列的竞赛辅导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在全程参与力学竞赛、享受竞赛乐趣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基础力学的热情与动力。经过校级竞赛选拔,组建竞赛队伍进行培训。因为时间有限,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组由一名老师负责答疑。培训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基础知识复习、教材中难点和综合内容的挖掘。因为以前已经学习过了,这部分比较枯燥,除了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还要求组长定期集中起来各组的问题,及时请教指导老师。其次,进行历届竞赛试题解析,将看似枯燥的力学基础理论与具有趣味性生活实例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到力学的用武之地。通过这种自由讨论、交流、补充、修正的方式,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学习基础力学的兴趣。

通过创新基础力学教育教学模式,创造了一种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的引导机制,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竞赛模式,搭建了一个培养高素质力学人才的平台和载体,转变了教师对材料力学课程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水平能力,推动了力学教育教学改革,较好解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四、结束语

在材料力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变化的需要。

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和合作研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材料力学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动力,促进了材料力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性和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海英.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7):82-83.

[2]宋曦,杨静宁.工科专业材料力学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10,32(2):142-143.

历史学科的功能范文5

关键词: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5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大力气,其中写道:“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新形势下如何适应市场需求,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是摆在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

针对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适应性较弱、实践应用能力较差、科技创新意识淡薄等问题,在现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文将从提高工科大学生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出发,探索培养理科基础知识扎实、实践与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策略与途径。

一、提高工科大学生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实践环节作为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然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重视理科知识的传授,容易忽视理科知识与工科实践的有效衔接,致使许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后劲不足、耐力不够,出现对深层次工程技术问题解决能力有限,难以找到理论突破口的情况。

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践环节中得到加强,这已成为人才培养中的共识,实践环节也成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调查发现,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工科大学生,虽然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快,但往往却存在后劲不足、创新耐力不够的现象,这是工科大学生理科知识欠缺、理科知识与工科实践衔接不畅、理科知识在工科实践中主要靠个人内化等原因造成的。

为了解决学生创新能力不持久、耐力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探索工科大学生培养的新模式,我校通过立项《推进理工融合,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与《拔尖人才“两阶段培养模式”在“知行教改班”中的探索与实践》进行研究,通过设立理综实验班、知行教改班,培养一批优秀工科大学生。通过理科分级教学,理科和专业双重导师指导、“两阶段”培养模式等一系列培养措施,使教改班的学生接受更加深入、持久的理科知识讲授和运用指导,实现理科知识在工科学习中的贯通,最终形成扎实的理科基础和长久的理科动力源头,使工科实践活动在理科知识的指导和渗透下,更加有效和科学。

二、以培养人才目标为宗旨,推动理科课程教学改革

加强工科大学生理科基础知识和理科知识的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高等工科院校开展大学生理科知识素质和创新素质教育的工作,要以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中心,突出教与学的双主体性关系,即以师生互动为基本特点,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存在,互相协同,最后形成一种最优的互动关系。将数学教学、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实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教学与物理实验竞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工程化学教学与开放化学实验室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及将理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实践与各工科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地提高工科大学生的理科基础知识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具有扎实的理科基础、较强的实践与应用能力以及突出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科大学生理科知识的实践与应用能力的教育,主要包括①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②课堂授课和课外训练相结合;③结合不同学科的优势和特点,注重学科交叉领域和前沿领域知识的融合。

我们在近几年的大学理科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按照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对大学生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进行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在教的环节上下功夫,改变传统大学理科教学方法,在理科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在保证牢固掌握基础的同时,力求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1.在理论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形成。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教师进行指导,并对学生科研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鉴定,突破书本与课堂的局限和范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研究型学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经常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教学参考书或文献,教师还可列出自学要点,布置自习思考题与讨论题,便于学生抓住重点与本质,掌握自学方法;举办一定范围的学习交流活动,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实际教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开设实验课程的门数和学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数目;面对师生开放实验室,在物理、化学、工程图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创新学分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设计性实验,通过学生查阅资料或运用已获得的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经过独立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报告的过程,使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初步实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将更注重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潜能,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的习惯,达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构建合理的理科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性的理科选修课程,扩展理科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大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来源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我们对理综实验班、知行教改班的学生开设了强化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多层次选修课程,作为这些学生的必修课,以达到扩展理科知识,促进理科知识应用的目的。

数学系列课程是工科大学生的主干课程,培养大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因此在打好数学基础的同时,以校级选修课数学实验、数学建模I、数学建模II及其应用为切入点,以数学实验室为场所,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际问题为驱动,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由教师跟踪指导,这样可以建立长效的培养机制,使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相互影响,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工程物理选修课作为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必修课的拓展和补充,通过介绍物理学与诸多其他学科的交叉知识,旨在起到基础理论与高新技术之间的“桥梁”作用,教学内容的选取以现代工程技术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各种新技术的物理学原理、物理效应、实验技术为重点,使物理课程与正在广泛使用的现代技术密切结合起来。涉及内容主要包括纳米材料与科技、Ⅲ-Ⅴ族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生物物理与科技、THz电磁波产生与应用、超快光电导开关的性能与应用等诸多先进领域。课程分别由五位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并鼓励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与在读硕士生、博士生一起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激发学生科研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意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设计技术方案、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工程化学、大学化学基础实验作为校级选修课,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实行“开放实验室”,通过学生实验教学网预约实验时间,一人一台套;同时对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实行实验项目自选和实验时间自行安排,其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均由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自行拟定,经指导教师审阅修改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大学化学与近代实验方法选修课体现新课程的有关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化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化学,学会学习,具有一定的化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并运用深人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易于接受,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掌握一定的化学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实施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科技活动,以求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强化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上,我们坚持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逐步完善“厚基础、重技能、高素质、宽知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丰富的理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科人才。

四、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竞赛活动,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科基础,较强的实践与应用能力,以及突出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创新性工科人才,除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外,必须在良好训练条件的基础上,提供有力的科学指导,也就是理科知识应用创新阶段,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节能减排科技竞赛、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高等数学竞赛、大学物理实验竞赛、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力学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完成理科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过程;通过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完成理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与深化,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在探索提高实践与应用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育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一个成功的培养策略可以通过有计划地、有方案地组织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目的明确地参与创新教育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发现,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独立学习、独立研究、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

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赛事,我们认识到竞赛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的载体,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中所激发出来的创造性往往是任何课堂教学都无法做到的。

工科大学生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大力合作。把竞赛与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和竞赛活动中来,进一步扩大受益面。

参考文献:

[1]张向东,等.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与途径[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435-438.

[2]贾贞.探索经济危机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J].教育长廊,2009,(10)(上旬刊):57.

历史学科的功能范文6

关键词:创新人才;实践能力;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46-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功能和目标,已不仅是传授给学生某种专门知识和谋生就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迎接竞争和挑战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高校应积极探索与建立适应21世纪需要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把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放到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加强人才创新素质教育的培养有诸多因素,而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意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创新培养体系改革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教育一味地注重理论和基础,看中考试成绩和表现;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教授、轻能力培养和重课内、轻课外的“三重三轻”现象。高等教育逐渐远离了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一些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则更加低下。我国学生勤奋刻苦、礼貌待人、基础扎实,但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创业意识等方面却不如美国学生。普通高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一般为2-3∶1甚至更高,学生接触仪器设备的机会和时间少,在实验课内自由发挥的机会和时间太少,实验教学效率较低;我国部分高校至今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我国的教育体制对学生的影响是“要我学”;而美国教育体制对学生的作用是“我要学”。这种只注重理论教授而不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造成了我国相当数量的莘莘学子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工作缺乏独立性、开拓性和创造性,虽然大学毕业了,却很难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站稳脚跟,很难经受住市场经济的洗礼。造成这样的一种局面,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对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模式上的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存在着“重理轻工,重科学轻工程;重学轻术,重研究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综合素质;重平均发展轻个性发展;重统一模式轻多样化培养”。

二、加强大学生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措施和思路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意义。从教育体制和模式上注重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舆论宣传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二)积极创造条件开辟适当的规模的实践场所,增添必要的实践设施。加大实践经费的投入力度,除必备的基础性、验证性实验设施外,对开放实验室、综合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设备、实习工厂都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创造条件开发和建设新的实习、实践基地。

(三)拓宽学生参与实践的方式,增加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增加和保证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时间,加大其中的实践动手环节比例,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课题、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四)师生共同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不参与实践,不能与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结合。教师如果不积极参与实践,就很难提高教学水平,也难以帮助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实际科研课题、师生共同参与工矿企业的横向课题、自制教学实验设备等方式,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效果。

三、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综合素质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合理调整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以机械工程学科为核心,紧紧抓住“工程性”、“应用性”这个内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注意保证较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特别是在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坚持重视动手实践的原则。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特别强调和保证各实践性教学环节。各专业都设置了相当数量的实习,对贴近工程实际的主干课尽可能设置课程设计。通过设置立体的实践培养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发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组织建设,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协会,下设汽车科技小组、农机科技小组、计算机科技小组、热能科技小组、机电科技小组,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支持和奖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系统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我院学生在全国和黑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四)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构筑基地化依托,鼓励师生自制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为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环境保证。学院建成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全天候为学生开放,成为学生动手实践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现已开出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试验项目近40个,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增强师生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积极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学院多次组织学生开展以修理农机具、家电、农机技术知识讲座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下乡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效果

学院通过近几年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推出创新工程,修订了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理论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和学生科技活动计划,加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建成了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协会,形成了一套适合学校自身特点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与思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效果成果显著。

(一)通过建立立体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科研能力,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作系列学术报告等一系列创新工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也提高了教师创造性教学的能力,形成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学生图书借阅率、晚自习率、科技活动创新率等几项数据逐年提高。

(二)通过成立大学生科技些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和热情有了较大的提高;毕业设计创新率、用人单位满意率、专利申请和获奖等数据表明:我院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水平、科研能力有了显著的进步。如我院大学生科技协会开展的汽车维护保养专用工作灯、电动洗菜滚筒、多功能厨房保姆、高效冲洗节水装置、混合动力蓄能摩托车、三合一点滴保姆、新型手机防盗报警装置等科技发明、创作活动,获国家专利8项,《水风二合一联合发电系统》、《可变度数镜架》等项目在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多项,省级奖励十余项。

(三)通过对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调查表明: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近几年有所提高。这主要表现在:能较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技术创新型课题;在技术方案设计阶段能自觉地应用发散思维,提出集中解决方案进行优化分析;敢于突破设计图册上的传统结构进行创新设计,开始改变过去“依葫芦画瓢”的模仿设计习惯,并通过自我评估,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促进了创造性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科技新星不断脱颖而出。

(四)指导高年级大学生参与科研、助研活动和科技竞赛,引导学生深入科学探索,培养科技创造力,给学生提供资金保障和技术方面的指导,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以上这些措施使得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并缩短了大学生到工程师之间的适应周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有较大提高。

总之,通过我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总结,我们深刻认识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是大学生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对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高等院校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强力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学术氛围,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形成创新型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对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影.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2]杨雁斌.创新思维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2).

[3]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

[4]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