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范文1

关键词: 辅导员 高校突发事件 案例分析

随着21世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地影响和冲击着高校,高校也频频发生突发危机事件。这些事件对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心理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影响了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高校受国内外形势、高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涉及在校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的、紧急的,并在高校范围内造成后果或重大影响的学生行为事件,如学生自杀、群架斗殴、食物中毒、宿舍重大失窃等事件。高校如何进行必要的案例分析预防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都是当前高校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处于高校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更应讲究策略和方法,以达到稳定高校安全的要求,对高校达到长治久安的目标具有指导性的建设意义。

一、突发事件在高校产生的影响

1.造成当事人的多重伤害

突发事件的发生对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学生生活和学校声誉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其中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受害者无疑是事件当事人。突发事件给当事人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对当事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等方面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首先,突发事件打破了当事人的原有生活规律,扰乱了其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其生活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其次,突发事件处理之后会给当事人留下一定的心理阴影,使其心理处于浮动的状态,甚至在事后回忆时仍心有余悸,更有甚者会出现心理障碍。最后,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引发学生的群体讨论和猜疑,如果学校对突发事件采取“消息封锁”的态度,那么各种流言蜚语对当事人无疑就是更大的伤害。突发事件给直接当事人和间接当事人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需要辅导员给予针对性的安抚、引导和教育。

2.伤害学生心理

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社会和个人都将处于一种危机的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高校突发事件,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分辨是非、认清本质的判断力,以至于一段时间内陷入一种当事人缺乏安全感,学生之间缺乏信任的状态,甚至会导致逆反、埋怨等不良情绪。近年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不少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倘若处理不当将会引发连锁反应,给大学生心灵带来更大的冲击。大学生心理的教育和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在突发事件中辅导员要充分运用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及时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障碍等问题,以减少突发事件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

3.激化校园矛盾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国内各大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使得高校在办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领域面临着更多的难题。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的时有发生就是其外在体现,它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使各种潜伏的校园矛盾激化,既破坏了校园的稳定,又扰乱了学生的正常生活,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名誉和声望,对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4.考验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

高校突发事件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契机。为了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辅导员要具备敏锐的预测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高效的处置能力。敏锐的预测能力是指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对突发事件要有提防意识,还要从以往突发事件中寻找规律,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特点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做到充分预测、准确把握、及时处置。快速的反应能力要求辅导员能准确把握社会思想动向和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关注带有苗头性的问题,把潜伏的危机解决于“萌芽阶段”,从而避免突发事件给学校和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导员要保持沉着冷静,发挥主观能动性,迅速处理事件,及时控制局势。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高效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些能力要求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加强修养、善于总结、不断提升能力。

二、校园典型案例分析

2005年政府教育部门开始在高校开展平安校园建设活动,尤其将对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纳入考核体系,各高校都初步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普遍建立了校园110等危机管理的应急指挥系统,突发危机事件管理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对上海某高校两起典型案例的分析。

案例一:张同学,女,河南生源,2005年9月入校,英语专业。2006年年底有同学向辅导员汇报,称张同学近期身体突然发胖,因曾经有夜不归宿现象,故怀疑有怀孕的可能。辅导员接到此报告后,立即展开查访,并且找该女生谈心,目测中发现张同学虽然身体较以往肥胖,但腹部隆起较明显。当提及关于例假的情况时,张同学提出自己已经5个月没来例假,因以前也有例假日期的不准时,故没放在心上。获此重要信息后,辅导员立即向学生总支书记报告此事。总支书记亲自带领该生去中心医院做B超检查,当检查报告明确表示已怀孕5个月时,张同学掩面而泣。在尽力安慰她情绪的同时,辅民员将此事上报了校党委副书记。校领导经过讨论研究,决定让张同学直接回家做好流产手术后再返校继续学业。辅导员与家长联系过后,由辅导员送张同学去火车站,家长在目的地接站。经过手术休养,半年后张同学顺利返校读书。这起案例让我们想到的是,首先,学生们有主动的汇报意识,使辅导员能够及时了解个别学生的突发状况,其次,辅导员能够及时上报领导,听从领导指挥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个突发事件幸好发现比较及时,否则可能对张同学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更深远的伤害。

案例二:马同学,男,山东生源,2005年9月入校,英语专业。2007年11月某晚,辅导员突然接到学生生活园区派出所电话,称学生宿舍楼有男生打群架,一位姓马的男生被送往中心医院接受紧急救治。在向领导作初步汇报后,辅导员立即赶往医院,见到了病床上的马同学,左侧眉骨上方因打击裂口被缝7针,很可能有破相的趋势。经过向周围同学的询问,知道事件的发生是因为在篮球比赛中,与其他院系男生发生口角,之后回宿舍,对方男生纠集一群人过来打击报复。在殴打中,马同学受伤至此。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在校保卫处领导,对方辅导员的出面下,肇事者及受害人双方家长面对面沟通此事,虽然马同学家长的情绪比较激烈,但是为维护校园稳定,学生安全等考虑,最后通过道歉经济补偿等方法使本事件妥善解决。

三、辅导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思路与方法

1.积极预防是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提

掌握学生动态是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前提条件,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实践证明,只有构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渠道,才能使辅导员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各方面动态,而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的情况汇报是辅导员了解学生动态的重要途径。辅导员要善于通过学生干部会议、党支部会议等多种途径,从关心、帮助同学的角度出发,向广大学生阐明“汇报意识”在预防处理突发事件工作中的积极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干部、党员,甚至是普通同学在学生当中出现异常情况时能从大局出发,以主人翁的意识及时向辅导员汇报情况,从而使辅导员能随时掌握学生动态,把握主动,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2.互动机制是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

信息上报是处理危机事件的关键环节。由于突发事件总是防不胜防的,而且辅导员个人的能力及职权是相对有限的,因此辅导员要明确信息的及时上报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重要性。只有信息及时地上报才能让领导及时掌握情况,争取主动作出正确决策,从而有助于凝聚全校的力量做好危机事件的处理和善后处置工作。因此,辅导员要提高警惕,时刻保持对事件的敏感度,在学生群体当中出现异常情况时,不能自行处理,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往危机现场,同时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听从指挥,配合学校积极开展工作。

家校互动是化解危机事件的长效机制。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要与学生家长时刻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辅导员更应该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行动。

正确且及时的信息是应对危机事件的科学做法。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以非官方消息的形式迅速在校园蔓延,就会在学生群体当中引起恐慌,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辅导员要以科学、负责的态度,准确把握问题实质,采取有力措施,及时作出反应;要通过召开年级大会、党支部会议、学生干部会议等不同层次会议的方式,同时应利用各类等网络载体准确地向学生传递真实信息。这样不仅能获得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而且能使广大学生以此为戒,从而更好地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

3.恢复重建是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延续

心理恢复是危机干预的必要步骤。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并不代表危机干预任务的全部完成,事实上,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带来人员的非正常死亡或财产巨大损失的同时,对于学生当事人甚至是学生群体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因此,辅导员既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又要在事件处理过后通过个体或团体辅导的方式对需要辅导的学生群体进行心理辅导,使其获得心灵上的支持与慰藉,尽快恢复往日有序的学习和生活。

事后教育是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突发事件在给高校的稳定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和潜在威胁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教育机遇。辅导员要因地制宜,在每个关节点上,做到当机立断,慎行施教,让学生们对于事件的成因和影响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评价。辅导员结合事件的实际开展工作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找到落脚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心灵更容易得到震撼。总结反思是危机干预的重要环节,突发事件结束后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总结反思是整个突发事件管理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此外,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提升学校整体应对危机的能力。

高校突发事件固然不会时时发生,但辅导员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将关注、关心、关爱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要采取“防治结合,重在预防”的原则。辅导员应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统筹兼顾,求真务实,促进实践与交流的相互作用,共同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赵海荣.辅导员在预防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作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171-172.

[2]黄海群.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案例分析及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9):69-71.

[3]姜婕.高校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策略[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11):96-98.

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范文2

[关键词] 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常态化管理;机构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161-2

高校中的大学生是比较容易出现突发事件的高危群体,这就决定了高校是公共突发事件经常出现的场所。高校作为一个管理体系比较松散的组织来讲,其不同利益及价值取向可能成为公共突发事件的起因。不同的利益需求所产生的公共突发事件不同,甚至潜伏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这就为处理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增加了难度。所以,成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机构,形成全面管理条例,把常态化的管理机制融入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可以更好的降低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产生,提高对其处理的力度,从而保证学校的学习环境。

一、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原因

高校就是小型的社会,在高校中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经常被看成因不可控条件导致的偶然事件,其解决方法也为出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并没有对事件进行总结,吸取经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中的矛盾问题日渐严重,高校公共突发事件也从昔日的偶然发生转变为频繁出现。所以,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模式中应用常态化管理可以提高高校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改善处理效果。

这里所说了常态化管理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建立符合标准的管理措施及管理机构,实现突发事件责任制、管理的全面化。

二、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标准

(一)运用动态方法分析问题

在高校突发事件出现的成因有时候会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而改变,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进行事件处置时对固定的条件进行整理,更要对动态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推论出其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解决方法,把公共突发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资源的合理分配

高校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经常会面临资源不够的情况,进而不能更好的处理突发事件。高校应更合理的进行资源分配工作,从机会成本的分析方向出发,最好的对资源进行调控与利用,完成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

(三)处理过程进行管理

高校在处理公共突发事件时,重点依据公共突发事件的特性进行预测、处理、恢复、评价等工作,这就需要管理人员根据最优效果对处理过程进行管理。在对事件的处置过程中,会有很多重要的环节,只有针对这些环节都加以管理,才可以完美解决突发事件。

三、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构建

对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进行处理主要表现为:解决事件形成人、原因及发展等。在进行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构建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网络管理机制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计算机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凭借其自身的特性成为了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突发事件形成后,社会人群及媒体对其都表现出了积极的关注态度,媒体的报道与评价对民众认识突发事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网络管理机制对媒体进行管理,可以保证事件的影响降至最低,维护社会稳定。

面对公共突发事件,高校应先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及时用准确、公平的信息对事件进行公开,保证信息的透明度与便捷度,将那些流言止于襁褓中。然后要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公众进行事件的评论,当互联网络中出现大量的信息时,民众一般会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对官方的评论会更信服一些,高校就可以利用醒目的色彩及积极的言论引导民众的思想。最后同媒体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给予积极正面的报道,将事件影响缩小。

(二)构建群体管理机制

因为时间、资源、信息量等条件的约束,再加上公共突发事件的不稳定性,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环境、价值表现、约束情况、决策顺序及影响等都有别与其他的事件处置。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构建群体管理机制,从而保证事故处理意见更多元化、全面化,更好的保证事件的处理结构及影响。群体管理机制可以从不同管理人士角度对事件进行全面衡量,进而制定出更利于事件处理的方案。高校在构建群体管理机制时,应该将决策及监管相结合,保证方案提出符合实际情况,更好的保障事件的未来走向。

(三)构建心理干预机制

在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中,构建完善、规范的心理干预机制可以使高校提高处理突发时间的能力,减弱突发事件的危害。当前的心理干预机制通常在事件处理结束后,采用教育为主,恢复为辅的模式,其实这种模式是不正确的。在公共突发事件产生到处理结束,教师同学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身心都会存在恐慌、焦虑等不安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帮助其恢复身心健康,正确应对突发事件。高校的心理干预机制不仅要在突发事件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更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予以正确指导。这就需要指定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加入到心理干预机制中,提出更专业的辅导理念。同时全面提高心理干预机制中人员的自身素养,在没有突发事件出现时进行模拟试验,更好的在将来的公共突发事件出现时发挥自身功能,及时、专业的进行心理干预工作。

(四)构建科学化管理机制

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受到时间、资源及人力财力等制约,这对高校的管理能力来说是一个考验。在复杂的突况面前,管理者的思路应该清晰,全面,同时敢于承担责任,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可以根据突发事件及时、准确的制定解决方案。在进行科学化管理时,主要针对公共事件自身进行评估与动态分析,制定解决方案,总结产生原因,为防范公共突发事件提出新的想法及应对措施。

总结

总而言之,对高校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常态化管理机构构建进行讨论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相关工作者深入思考、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婷,高雷.论高校管理制度缺陷与大学生突发公共事件的诱因[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

[2]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J].理论与现代化,2009,(05).

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范文3

关键词:智能电度表;电流互感器极性;试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TM933.4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6kV中压柜的计量装置由以前的两块笨重的机械转盘式电度表和无功电度表被小小的一块三相四线制智能电表所替代。智能电表能否和互感器正确接线以及试验调试方法的正确与否,很多的保护及现场调试人员都对它没有深刻的理解,经常把它和电流互感器的接线和极性等问题搞错造成诸如差动保护跳闸,计量不准确,功率不正常等现象,本文就及由电流互感器极性错误引起的制智能电表出现的功率负值及功率不准确现象的处理及投用前的试验方法和以及设计图纸的改进小建议进行具体阐述。

2 智能电度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M392智能电度表是由北京柯瑞斯通公司生产,它采用美国大功率采样元件和计算元件组成,具有计量精度高可以同时显示三相电流、三相线电压、三相相电压、三相有功、三相无功、三相视载功率、功率因数以及电度量等参数,与模拟相比具有体积小、功率小、计量精度高、测量速度快、读数方便以及丰富485通讯接口为后台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等特点。

3 三相四线制智能电表误接线的现场检查

3.1 现象

6604出线回路为本厂6#变的6kV高压电动机,由于本会在变电所投用时,高压电机还没用达到运行条件,并没有留意。近些天该电机开始运转,在巡检时发现M392智能电度表三相功率显示为负值且电度计量也不准确,MICOM综保继电器三相功率也为负值。

其二次原理见图1,图2,从二次原理我们看到该电流互感器二次为两线圈M392即CK为智能电度表为三相四线制三个测量元件的接线方式,电流互感器的极性为“-”极性接法。

3.2 分析

为了更好的判断故障性质,我们本次采用了不停电检查处理方式,但是为了保证人身及设备安全以及生产工艺的连续性,我们办理第二种工作票,我们对所使用仪表工具进行认真检查,包括短接线等以确保安全性。

首先,我们用万用表检查智能电度表的电压回路,其电压互感器变比为6000/100/,其电压测量结果如下:

UAB=100.5V UBC=99.5V UCA=101V

UA=57.9V UB=57.4V UC=58V

从测量结果来看线电压,相电压之间都非常平衡,证明电压回路没有问题,PT也没有断线情况发生。

在看电流回路,由于现场没有伏安相位表,没有方法测量电流电压的相位角,但是MICOM综保继电器的测量数据和M392智能电度表测量数据是一样的且MICOM综保继电器有测量相位角的功能,其测量结果如下:

4 投用前的试验方法

4.1 计量、综保二次回路试验方法

分别在计量回路的二次回路端子排的(A411,B411,C411,)和(N411)端子,保护回路的二次回路端子排的(A421,B421,C421,)和(N421)端子加1A的电流,起始电流从0.5A开始步长为0.1A,可以三相同时加也可加单相电流(现在的微机综保效验台都能做到),同时在给二次电压端子(A631,B631,C631)加57.74V的相电压,观察计量表计和综保的电流、电压、有功、无功、视载功率、功率因数以及电度量等参数是否显示正确,正确说明计量表计和综保精度都没问题。

4.2 电流互感器极性检查

电流互感器的极性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可判断出来该互感器是“+”极性还是“-” 极性的。电流互感器的极性检查方法非常多,在这里介绍常用的三种方法,即①直流法,②交流法,③仪器法。

①直流法:用1.5V-3V的干电池的正极接与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线圈的L1,负极接L2,电流互感器的二次K1侧接毫安表的正极,负极接K2,把电池开关合上拉开,观察毫安表指针的偏转方向,若毫安表正偏转说明互感器一次侧和二次侧是同名端即为“-”极性,反之为“+”极性。

②交流法:将电流互感器一次线圈的L2和二次线圈的K2用导线连起来,在二次侧通1-5V的交流电,用10V以下的电压表测量U2和U3的数值,如果U3=U1-U2即为“-”极性。

③仪器法:用互感器变比综合特性测试仪可自动测出电流互感器的极性、变比等试验数据在这里不详细叙述了。

4.3 一次电流传动试验

一次电流传动试验即通过调整调压器输出电压以获得试验所需要的大电流。在电流互感器的一次侧加200A的电流(该互感器变比为200/1),观察计量表计和综保继电器的指示情况,如果指示正确可初步判断接线正确,反之为接线错误。这项试验时非常必要,往往也是最容易被调试人员所忽略的。

4.4 投用后的试验

投用后负荷增大后可用伏安相位表测出电流电压的角度,根据数据做出六角图来进一步的判断接线的正误。

5 设计图改进小建议

由于设计端子图为公用线在计量表计和综保继电器上做公共短接,本来到端子排应该有六根线,现在经过短接只有四个根线了见图6,调整电流互感器的极性只能在计量表计和综保继电器上调整,非常不方便,倒电流互感器极性时还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我们将短接线做在端子排的N411上,计量表计和综保继电器恢复为六根线,即表的CK4和CK5端子的线分别接到端子排的1和4端子,CK6和CK7端子的线分别接到端子排的2和5端子,CK8和CK9端子的线分别接到端子排的3和6端子,把端子排的4,5,6,7号端子短接见图8,这样的小小改动即使电流互感器极性接反,调试人员也方便的更改电流互感器的极性,在有就在端子上改极性也是一目了然,方便以后的查线,也对电流回路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范文4

突发事件发生后启动应急系统,需要多个主体的参与,分析信息参与主体有利于对信息的有效传播、分析以及反馈作恰当的安排。

1.1应急指挥机构

包括进行事件处理的决策。指挥机构需要的信息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实时并多媒体的。需要现场信息以及调度执行信息的不断反馈,也需要进行决策所必须的专家意见、预案执行信息,资源的调度信息和地理分布信息等。应急指挥机构需要判定事件的性质以及确定应对的方案,对事件进行全程跟踪并批复下级机构技术请求和资源调配的请求,对整个事件应急过程进行组织协调。

1.2各职能部门

在应对海外石油项目突发事件时,职能部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任务。一方面需要进行现场事件跟踪监测,随时掌握突发事件的进度。另一方面就是根据应急指挥机构的决策指令,对应急事件进行实际的处理。职能部门必须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将事件的进展进行总结并向上级进行汇报,并根据实际态势进行初步的预处理。各职能部门作为应急系统的信息搜集来源,根据信息汇总情况向应急系统提供事件预警信息,资源调度执行情况等。同时,他们是应急指挥系统下属的主要执行机构。职能部门是应急系统信息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的参与主体。需要现场事故的第一手资料信息,指挥调度的相关信息,各部门协调处理的相关信息以及可供调度的资源信息等。

1.3应急事件处理专家

专家是海外石油项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另一重要信息参与主体。其主要职责是为应急指挥系统提供相对应的预案等。在事件控制过程中对指挥决策机构进行辅助,事件处理后对事件进行总结。他们也作为突发事件应急中的信息参与主体,需要全方位的、综合的信息情况,为应急系统的分析和决策提供帮助。

2海外石油项目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

2.1突发事件前的信息管理

事发前应急系统已经发挥作用,主要是事前的准备工作和预警工作,为事发后的处理进行信息准备。首先整理以往发生的类似事件的情况资料,对以往的处理方法取得的效果等进行参阅。对以往处理此类事件的专家名单等汇总整理,以随时进行相关查阅。对突发事件现场的地理道路情况进行分析,利用GIS系统对相关区域进行存储维护和更新。做好应急宣传的信息管理工作,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所有的救援机构行动必将有一定的时滞,这就要求应急系统做好应急宣传工作,宣传相关的自救措施、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及自救过程中注意事项等,促使民众具有一定的自救准备。应急预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也是这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对应急预案的制定原则、实施步骤、实施效果进行信息宣传,力求预案尽早的被民众接受,发挥应急预案应有的作用。通过具有一定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预警测试队伍对突发事件的现场情况进行广泛搜集,发现各种隐藏危险并检测跟踪事态的发展进而对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分析,对事件进行评估,发挥预警的作用。

2.2突发事件发生中的信息管理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应急系统便处于实战状态。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信息的处理强度会明显加大,各种形式的信息会铺天盖地而来,对应急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是一大考验。应急系统应实时的对信息进行处理传递和分析,需要处理的主要信息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警报的接收和处理能力。接收和处理警报信息的管理是通过接处警调度系统进行,可以接收多种形式的报警,通过调度系统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二是调度系统。调度系统包括各种资源的调度,人员物资等。通过移动的应急联动机制,及时的将调度信息传达给现场的职能部门,利用GPS定位系统进行信息交流,将应急处理的反馈信息及时的发送给指挥系统。另一方面需要处理的是面向公众的信息状况。借助于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等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追踪报道,使民众了解事件的进展情况,树立积极处理突发事件的良好形象,也有利于我国石油企业在资源国的形象宣传。

2.3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信息管理

在海外项目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处理的主体机构需要对本次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总结,对本次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情况进行评估。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应急系统通过实际的处理能力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但也要通过本次处理发现应急系统存在的问题。重新评估应急系统的组织结构、信息传播渠道、处理方式等是否合理,进行相应的总结形成书面报告。另一方面,突发事件后的信息管理还体现在对应急资源信息的充实上。针对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处理情况,对专家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对预案信息进行修改,不断地总结历史教训,以期提高石油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提高海外石油项目突发事件应急系统中信息管理效率的对策

3.1建立专业化应急信息机构

信息管理系统在石油企业海外项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传递、汇总以及分析各种系统输入输出信息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必要针对应急系统建立专业的信息机构,专门负责应对突发事件信息方面的工作。使其负责相关信息的检测、预警和处理,在初期发出预警信号;在事中对事件进行防范和控制;事后收集相关信息,进行经验总结并根据处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改造。

3.2规范信息传输形式

为了保证在海外石油项目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的传递及时、准确,指挥系统和各职能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应使用规范的数据格式以及技术形式。不同标准的数据传输形式不利于数据的直接处理,也给数据的分析带来不便。制定一整套信息的规范传输并在整个项目部进行宣传使用可以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

3.3培养信息管理人才

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范文5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应对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180-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高校改革、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诸多的不稳定、不和谐、不安定、不确定因素,高校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类事件如地震、台风等;公共卫生类事件如恶性传染病等;学校管理类事件如学生罢课、学生人身财产伤害等;社会安全类事件如学生参与非法游行、传销等。上述的典型事件都表明,大学生成为突发事件的高发群体,高校应急管理能力亟待提高,解决高校校园安全事故问题已刻不容缓。

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的突发事件传播速度往往是很快的,通过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等途径进行传播,影响面大,波及的范围很广,也极其容易被社会大众所炒作和利用,给高校的健康发展、和谐建设带来阻力和负面影响。所以,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是当今高校立足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单位也已经逐渐认识到加强高校管理者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内涵与功能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内涵

机制的含义是同一个工作系统内部分组织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调节,各种机制之间又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来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应该包括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阶段。事前阶段做好应对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预警机制;事中认真执行应对处置机制;事后认真执行善后处理机制。

(二)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功能

1.协调整合性。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所有利益集团通常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各种相关的利益矛盾出现了。建立和完善高校应急管理的机制,高校可以帮助处理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在处理过程中,能够协调内部各方利益关系和内部因素之间关系,这样可以使事件向良性发展,事态发展得到控制。

2.规范功能性。高校应急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出现复杂混乱的场面,有效地反映出高校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的真实面貌和应对能力。同时,随着高校应急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使应急管理机制更加成熟化、规范化和具有强大的功能性。

3.稳定实效性。高校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能力,提高事故处理效率,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效减缓大学生给社会带来的不好影响。

4.发展统一性。高等院校发展是建立在和谐校园的基础上,而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层出不穷,严重制约着高校快速发展,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生活秩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可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是各个高校有效减少不良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是建设快速发展校园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滞后的应急管理理念

绝大多数高校没有树立整体统一的管理模式,往往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对应的部门在混乱的情况下仓促做出应急处理,缺乏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只是把突发事件当做偶然,而没有形成常规的系统规范管理体系,而且,应急管理理念的相对滞后。首先,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高校未能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事后处理的管理机制。其次,高校非常重视突发事件的事后处理工作,习惯了“集中灭火”:处理的方式,缺乏科学的防范策略,处理事件时很被动,平时缺乏预警防范的演练。另外平时的应急管理的教育培训、应急演练等工作做得也很少,虽有培训计划,但在实施中有力度不大的现象。

(二)缺乏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制度并没有专门修订规章制度,而是高校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方案。方案的内容非常简单,有的高校并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应急方案体系;有的高校虽然提前做了应急预案,但是,预案内容上有一些漏洞,与突发事件处理不相符合,不适用。甚至,有的高校将应急管理等同为应急处理,不重视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的建设。应急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多数高校往往缺乏“积极应对”层面的整体协调与干预,这就导致问题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效果不到位,容易造成二次事件的发生或存在遗留问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设不足是诸多高校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

当前,各高校都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各高校的应急预案内容基本雷同,都是互相抄袭,没有什么具体东西,大多是在短期内领导督催的情况下制订的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不能针对学校或者学生自身的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不仅缺乏日常的演练程序,而且学校各部门之间配合还不到位,如果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事前没有相应的演练,在实施中都不知道专门应用,这样严重阻碍了应急管理预案的实施,导致事件处置不当,带来反面效果。

(四)应急管理模式落后

当前,大多数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应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都是集聚多数力量来“灭火”,处理事务的程序比较凌乱,没有固定的章法。

(五)心理干预机制薄弱

目前,大多数高校虽都建立了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机制,但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很少。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中的老师有的是教辅人员和辅导员兼任,专职做心理咨询得老师非常少。二是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专业化文化程度低,有些学校心理咨询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起到的作用不大,只是针对一些心理疾病的学生辅导,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受益,而且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采取开公开课的形式进行,这与现在高校里学生的心理问题大、人数多不成正比。四是应急心理救助机制差。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部分学生会在心理留下一些阴影,学校应帮助心理上有阴影的学生做一些宽慰和安抚,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高校没有形成有效的、科学的应急心理救助机制。所以,高校建设应当以人为本,突发事件的本体是广大师生,所有相关人员的心理动态以及思想变化都应当引起重视。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当事人内在思想层面的“创伤”。各个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师的帮扶作用,使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三、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一个有机整体,建立健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对保障和促进学校各项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是有预兆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应急预防机制的设立可以大大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相关部门和人员应时刻提高警惕,不断创新高校应急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应急预防机制是每个高校应急管理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一)创新应急管理理念

高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应急管理中要从维护和保障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提升他们应急管理意识,提高其应急管理水平。一是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树立危机化意识。在当今形势下,高校的突发事件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高发。其中诱发事件的原因有很多,所以要时刻居安思危。二是时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切以学生利益为重,树立一切以挽救生命为根本的宗旨。三是在高校的和谐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创新大学校园应对管理理念。四是树立预防管理理念。做好事发前的预防是应急管理的重点,它可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几率,防范于未然。

(二)应急保障机制

应急保障机制的建立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到很大的作用。一要成立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高校应组织校内师生力量,建立应急工作人员组织,更好地应急处理和日常的培训。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应由学校书记或校长任组长,分管安全或学生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校办、组织、宣传、学生、教务、保卫、后勤、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和各院(系)负责人组成。工作职责负责处理学校紧急或突发事件;制定不同时期的应急预案;及早做出预防;安排平时的预防演习等工作。二是增加资金支持。建立应急突发专项资金,使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三是增加物质储备,如医疗卫生设备、应购买消防设备、抢险救灾物资等,以备不时之需。

(三)监测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是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的一部分,预警的目的是针对要发生的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上报、早安排、早处理。所以说,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是处理和解决重大突发事件的前提。高校的预警机制是由寝室、班级、年级、学生工作办公室、院(系)、学校等层面的学生和老师组成的预警网络体系,建立一个垂直型的预警机制系统,从寝室长到班长再到班主任直至院(系)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预警网络体系,起到监控和预测各种不良情况的发生,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中。通过这样的预警系统,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出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置事件并做出科学的决策,并依据决策对整个事件处置进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四)应急处置机制

在日常的管理及不安定事件突发时,高校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管理机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尽全力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善后处理机制

善后处理机制是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针对事件做出的一系列应急举措和措施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反思、原因的分析和过程的总结。突发事件的危害性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和谐建设和发展。善后处理机制应包括恢复重建、调查评价、心理恢复三个方面。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具体化、及时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增强高校的应对管理能力,进而有效地预防和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这是当前政府和高校所面对的一项重要的任务。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要具有系统化、规范化、功能化、稳定性、时效性和发展统一性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韦庆辛.关于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03).

[2]温云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9(02).

[3]钱伟超.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04).

[4]刘峰.做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08).

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范文6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项目管理;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U642.3+5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项目管理技术因其广泛的适用性、时效性和绩效性,已经逐渐成为政府管理运作日常事务的中心模式。本文将运用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生命周期,力求及时高效的完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目标。

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1.1 相关应急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但这些法律相对对立,在突发事件实际处理中难以很好的协调。

1.2 综合应急协调机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处理不同危机事件的协调机制,也缺乏具有决策职能的综合协调部门,一旦需要多部门联合应对突发事件,可能会导致政府不能很好的加以协调,从而影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处理效率。

1.3 应急管理网络体系脆弱

我国的突发事件预警体系还不够完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资源整合迫在眉睫;基层组织和个人的危机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动用全社会力量抗击危机的能力;没有专业规范的专家参与制度,专家参与政府应急管理决策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 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定义:“项目是分阶段完成的一项独特性的任务,一个组织在完成一个项目时会将项目划分成一系列的项目阶段,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项目,更好地将组织的日常运作与项目管理结合在一起。项目的各个阶段放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项目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项目立项期、项目启动期、项目发展成熟期以及项目完成期。

3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生命周期

突发事件从时间上来看,遵循特定的发展周期。要明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生命周期和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3.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根据危机的发展周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阶段:危机预警及准备阶段、识别危机阶段、隔离危机阶段、管理危机阶段和善后处理阶段。

3.2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图1)

(1)预警及准备阶段的目的在于有效预防和避免危机的发生。(2)识别危机阶段,监测系统或信息监测处理系统是否能够辨识出危机潜伏期的各种症状是识别危机的关键。(3)隔离危机阶段,要求应急管理组织有效控制突发事态的蔓延,防止事态进一步升级。(4)管理危机阶段,要求采取适当的决策模式并进行有效的媒体沟通,稳定事态,防止紧急状态再次升级。(5)善后处理阶段,要求在危机管理阶段结束后,从危机处理过程中总结分析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

图1

4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施控制

4.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控制关键

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进行控制,关键是制定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管理机制上下功夫。

该预案的工作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清晰定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项目目标,此目标必须尽可能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目标相符。(2)通过工作分解结构(WBS),明确组织分工和责任人,使看似复杂的过程变得易于操作,有效克服应急工作的盲目性(图2)。(3)为了实现应急管理的目标,必须界定每项具体工作内容。(4)根据每项任务所需要的资源类型及数量,明确辨认不同阶段相互交织、循环往复的危机事件应急管理特定生命周期,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

图2

4.2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进度控制

4.2.1 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完善以事前控制为主的进度控制体系来实现项目的工期或进度目标。通过不断的总结,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偏差,及时纠偏,使实际进度接近计划进度。进度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4.2.2 事前控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要想从事后救火管理向事前监测管理转变,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范转变,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因此,控制点任务的按时完成对于整个事前控制起着决定作用。预警级别根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严重)、Ⅲ(较重)和Ⅳ级(一般)。只有在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分类鉴别,才能发现危机征兆,预测各种危机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涉及范围和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想办法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弥补,从而减少乃至消除危机发生的诱因。

4.2.3 事中控制

有效进度控制的关键是定期、及时地检测实际进程,并把它和实际进程相比较。危机发生时,政府逐级信息报告必须及时,预案处置要根据特殊情况适时调整,及时掌控危机进展状况和严重程度,并根据危机演化的方向作出分析判断,妥善处理危机。在情况不明、信息不畅的情况下,要积极发挥媒体管理的作用,及时向公众公开危机处理进展情况,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减少主观猜测和谣言传播的负面影响。

4.2.4 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的重点是认真分析影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进度关键点的原因,并及时加以解决。通过有效的资源调度和社会合作,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在调查分析和评估总结的基础上,详尽的列出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改进的方案和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