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突发事件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突发事件的特征范文1
如何面对突发事件,是对政府处置和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考验。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系统构建》(11AXW006),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本期刊发部分研究成果,以飨读者。作者除署有的单位外,均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课题组成员。
1.引言
近几年,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随着我国公民意识的逐步提升,媒体责任的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得以大范围地公开报道和讨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论引导已经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热点以及难点。从SARS到有毒奶粉再到H1N1流感,每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给社会带来了恐慌和危害。作为信息传播者的媒体则承担了传播事实、建立良好舆论环境的重任。其中传统媒体担负了绝大多数消息、评论和公民意见的任务,做到了先有事实,再予引导,在反映舆论态势上扮演了一个绝对权威的角色。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新闻事实及态度的最大传播场所。并且在突发性事件爆发后,网络的双刃剑效应明显。本文将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的特征和规律。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该法律明确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指的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案例描述
本文以2012年年初发生的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为例,探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的特征和规律。2012年1月15日,广西龙江河拉浪水电站网箱养鱼出现少量死鱼现象被网络曝光,经检测,龙江河宜州拉浪码头前200米水质重金属超标80倍。正值农历龙年春节,龙江河段检测出重金属镉含量超标,严重威胁到沿岸及下游居民饮水安全。1月24日,柳州市开始通过网络论坛、微博、传统媒体等多种渠道滚动公布水情监测结果,平息市民恐慌情绪。有关部门表示镉污染未对居民用水造成影响,有害物浓度均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但该事件仍造成了柳江沿岸居民的极大恐慌,纷纷囤积饮用水。此次镉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一家企业——金城江立德粉厂将其生产污水直接排放到地下溶洞。
3.统计方法说明
本文网络舆论的采集集中在主流网络媒体,即新浪论坛、搜狐论坛、新浪微博等为采集对象;同时辅以百度指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图表分析和《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为参考资料。另外,本研究将借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ROST团队所开发的ROST舆论监控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将以突发事件舆论演变的周期理论对每个案例进行科学分期,并抽样得出舆情分析所需的相关数据,抽样指标为网络跟贴数量、新闻报道数量、网民态度、效果等指标。
在采样时间区间上,突发事件网络舆论从出现到完全消失会经历很长时段,根据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一个事件的网络舆论不可能完全消弭,但是媒介的议程设置会主动将人们关注的重点从任何一个突发事件上移开,转换到下一个事件上。我们在这里只能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段时间进行研究,表现网络舆论最重要时期的走向。另外,为了将突发事件潜伏期的舆论态势也加入讨论范围内,采样时间起点应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故本研究将采样时间区间确定为突发事件发生前5天至发生后30天这一个阶段。采样关键词确定为“龙江河镉污染”。
4.采样统计及分析
(1)关注程度
2012年1月15,有群众反映广西龙江河宜州段出现死鱼,经检测该河段重金属镉超标3倍。事件进入潜伏期。1月26日,媒体报道龙江河镉污染水体已经进入柳江,河池启动预警预案。此时该事件关注程度正在加速,到1月31日到达峰值。该日,广西称龙江镉污染事态处于控制中,刑拘7名责任人。随后,有关部门负责人出面道歉,并有责任人被撤职查办,污染企业确定。关注度逐渐平息。
从百度指数中的用户关注度(图1)和新闻词频(图2)的对比可以看出,用户关注程度的走势与媒体的关注度基本重合,达到关注峰值和峰值下降的时间均与媒体关注程度成正相关。同时,作为网络舆论最为活跃的微博(图3),关注走势也与媒体关注走势相吻合。
同时,由于该事件发生在广西省,影响范围也仅局限于广西境内的一部分地区,故广西省本地对该事件的关注程度要远大于国内其他各省。从具体城市关注度来看,事发地河池、柳州占据关注度头两位。北京、广州、长沙等大中型城市紧随其后。(图4)年龄在20-39岁之间的人群成为关注该事件的主力,并且女性占到64.88%。(图5)传媒业由于行业属性占据关注度职业分布第一名,大专及以上用户占到绝大多数(图6)。
(2)舆论走向
由统计图表可以得出,该事件对人民群众造成的影响是负面的,其所带来的舆论反应也以消极态度为主。随着事件进程的不断深入,中性的态度逐渐变少,网络舆论的态度变得更为明确,主要抨击污染企业和政府的所作所为。到舆论的衰退期,积极情绪下降到整个过程的最低点。(表1)
5.总结
突发事件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突发事件 心理康复治疗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那些事前难以预测、带有异常性质、严重危及社会秩序、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猝然发生的灾害性事件。由于它的不可控制和巨大的破坏性,往往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甚至可能引发区域乃至全国、全球性的危机。为了迅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迫切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提高人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突发事件导致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应激。又称为心理压力、紧张状态或紧张刺激等,即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由于突发事件所影响的是一定范围内的公众或人群,它与一般的心理应激不同之处在于:影响范围较大,甚至造成局部或较大范围内的社会紊乱。突发事件对公众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但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面对突发事件,心理应激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适应性进化特征。但是心理应激,特别是持续长久的或过分强烈的应激状态,一旦超出了个体所能耐受的适应和应付能力,将会扰乱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功能,损害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心理疾病,从而产生许多严重的后果。
(二)受挫心理。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突发事件带来的危机或心理应激,往往形成当事人的心理挫折。突发事件必然形成不同程度的受挫心理。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的情绪状态。形成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突发事件以及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机,就是一种典型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则是指由于当事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带来的阻碍和限制。
二、突发事件导致的心理问题所带来的效应和影响。
(一)行为趋同效应。面对危机或突发事件,多数情况下都会形成恐惧心理,群体成员的恐惧心理同一化结果,均会产生逃离现场的行为趋同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行为趋同效应。行为趋同效应可能出现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当群体行为趋同表现为减灾避害等时,由于群体的行为趋势是离开灾害或危机现场,可能将突发事件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由于突发事件通常具有时间紧、危害面大的特点,群体行为趋同效应的结果,导致短时间内行为趋同而扩大突发事件的危害性。
(二)心理渲染效应。突发事件也可能表现出一些特有的群体心理特征,最典型的群体心理特征是渲染。面对突发事件,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是恐惧、紧张、忧虑,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人们将不自觉地通过言论、行为、表情等形式,将突发事件或危机的影响进行夸张和扩大,这种夸张和扩大效果,可以称之为心理渲染效应。
(三)责任扩散效应。面对突发事件,人们都是处于一种心理无准备状态,介于道德底线和个人利益或安危的考虑,往往出现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责任扩散效应。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即面对突发事件,现场只有一个人时,当事人往往觉得义不容辞,必须挺身而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及时控制事件漫延和控制危害;但现场人数较多时,大家都以这种责任外推心理面对突发事件,其结果必然是坐失良机,导致突发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处理,从而导致危害加剧。
三、针对突发事件所导致的问题进行心理康复治疗。
(一)提高群众对突发事件的认知能力。人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整个突发事件的认知水平主要决定于人们在危机发生前的心理准备情况。增加关于突发事件的知识,使我们在面对危机时能做到“有备而来”。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其突发性往往使人们失去理智,因此要求群众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对事件的认知水平,做到“知已知彼”。重大突发事件一经发生,往往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种信息流会涌向我们,我们要以批判的眼光、理智的思维去分析,千万不要偏信社会上的各种传言。
(二)提高群众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指人们对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或遇到突发事件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面对同样的灾难,不同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造成的后果也相去甚远。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大难临头,表现出积极的应激状态;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则表现出消极的应激状态,从而容易引发次生灾难。与群众保持密切的接触,给予希望和传递乐观精神,建立良好、信任的关系,使其看到光明前景,有效地应付突发事件。鼓励群众运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指导适当的情绪宣泄途径,提供宣泄机会,有助于疏导造成自我毁灭的强烈情感和负性情感的压抑,以减轻焦虑。
(三)提高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行为能力。首先,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强健的体魄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心理免疫力和应对各种复杂的任务。同时,养成文明的习惯。我们只有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防范于未然。其次,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不少人采取袖手旁观或闭关自守的态度,这对事件的处理是很不利的,特别是对传染性的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效地削弱其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的方法是积极寻找社会支持。最后,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要及时,总结和反思,既可以优化自己的生活习惯,又可以避免再次面对突发事件时出现不知所措的举止。
突发事件的特征范文3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及高校日新月异的变革,各种内部和外部的,自发的和非自发的,自然的和人文的种种因素交织,使“突发事件”也时常光顾象牙塔中的高校学生。而此类突发事件严重影响校园稳定,阻碍高校教学、科研秩序的正常开展。因此,也对高校各级部门的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文根据高校学生的具体特点,解读了突发事件的概念,阐明了突发事件的特征、对常见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并逐一进行分析,以期为广大高校学生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突发事件 高校学生 个别性事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11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学生人数连年攀升。新时期,年轻的90后,甚至00后将逐步踏入校园,他们成长所处的文化环境与70后、80后都不同。他们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心理素质与承受能力比上两代人普遍要差。现今的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多种因素的交织使原本宁静、和谐的校园频繁发生学生突发事件,这不仅影响了所在大学的声誉,还给师生的身心造成阴影,破坏高校的安全稳定,给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带来负面影响。
1 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突发事件”,在英文中用单词“emergency”表示,从字面上看,将人们没有能够预料或者难以预料而突然发生的事件,称为“突发事件”。而在我国,更为精准的表述是指在突发性自然或社会因素的支配下,突然发生,往往会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并且给社会带来一定破坏性的事件[1]。若将范围缩小到高校,校园内的突发事件是指受自然因素以及社会、高校、学生自身、家庭等人文因素影响,对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生活等秩序产生冲击及危害等负面影响的突然发生的事件[2]。
因此,大部分的突发事件,都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这些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征[3]:(1)突发偶然性,突发事件与常规事件相比,其显著的特征在于该事件将于何时、何地以何种形式发生都无法预先进行判别,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偶然性,当然, 这种偶然性又寓于必然性之中,如果对这次的突发事件不加以总结,吸取教训,往往还会萌发新的突发事件。(2)破坏危害性,校园突发事件的主体一般是学生,事件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到涉事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还会影响高校其他师生教学、科研及生活秩序。若是大规模的,一旦发生便很难短时间控制,会造成混乱,具有极大的破坏和危害性。(3)敏感扩散性,随着网络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各种信息软件可以快速将事件的动态进行传播,而网络上的信息真真假假,某一单纯的突发事件往往可能会被激化,成为引发高校群体行动事件的导火线。
2 突发事件的分类情况分析
突发事件的分类有多种方式,该文以高校学生的特点,归纳总结了校园内外常常发生的突发事件,按突发事件的规模来分,可以分为和个别性事件。
2.1
2.1.1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地震、干旱、洪水、台风等。2016年,厄尔尼诺现象严重影响我国,大面积的降雨严重危害人们的生活。比如今年7月,暴雨袭击武汉,武汉各个大学校园积水已达半人高,操场俨然成了一片,部分宿舍已经被淹没接近一半。
2.1.2 疫情
谈及疫情,比较著名的是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禽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这些大规模的疫情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传染面广,易在学生群体中造成恐慌,影响学校的各项秩序。因此,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做好科学防治疫情的宣传工作,加强监管,排解学生心中的负面情绪。
2.1.3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患者所进食物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或食物含有毒素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最近,江苏南通市通州湾科创城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参加考研、艺术培训的学生先后出现呕吐、发热、乏力、腹泻等症状,出现症状的人高达80名。
2.1.4 游行、踩踏
游行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学生当然有权去进行示威游行。然而,由于学生头脑简单、单纯,易被网上的一些舆论煽动,失控的行为会给学校及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此外,学生的政治敏感性较差,往往会被一些敌对势力利用,破坏社会的稳定。
在校学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其大规模的聚集也会对自身的安全带来影响。比如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遇难者中诸多上海高校的学生。
2.2 个别性事件
2.2.1 治安类事件
主要包括盗窃、诈骗等一系列刑事事件。笔者所在高校会定期在校内网上《治安保卫简报》。虽然,目前校园内遍布摄像头,但是盗窃事件依然时有发生,比如我校保卫处常接到盗窃报案,主要发生在教室、宿舍、浴室等。目前,电信诈骗猖獗,涉及电话诈骗、网购诈骗等。因此,学校管理人员也应与时俱进,做好此类宣传工作,使学生避免损失。
2.2.2 疾病
学生群体虽然年轻,但不乏突发疾病的发生。比如,本学院一名研究生在读期间,突然出现脱发现象,一个月内几乎全秃,这对该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作为研究生管理人员,应该主动与该学生联系,帮助该学生一起分析脱发的原因,鼓励其科学就医,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心理压力,保障该学生的正常科研活动不受影响。
2.2.3 学术类事件
(1)学术道德,包括论文抄袭、一稿多投等情况。(2)学术工具的合理使用,比如,有研究生短时间内大量下载美国化学学会中的期刊文献,导致整个高校的IP地址被封,严重影响该高校的声誉。(3)实验室安全,高校中目前的研究生比例愈来愈高,理工科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度过,因此加强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刻不容缓。2015年底清华大学一名博士后因化学实验爆炸身亡,令人扼腕。
2.2.4 个人意外
这里包括个人的出行安全,突发的交通事故。如2015年,发生了本学院一名研究生在校园内被其他学院的学生撞伤的事件。个人意外还包括个人的旅行安全,现在学生在节假日比较喜欢出行旅游,但是学生“失联”的事件也常有报道。此外,在宿舍发生火灾、触电等也是常见的学生个人意外情况。然而,一些个人的突发事件,虽然仅仅波及一小部分人,甚至只有一个人,但是对该类意外进行大力的宣传教育,可以使其他学生防患于未然,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率。
3 结语
总之,高校,这样一个小社会,涉及到众多领域,其复杂的社会各项活动必然包括了各类学生及学校工作人员。而突发事件种类多,涉及面广,要想在高校中做到完全杜绝突发事件的发生,几乎不可能。关键在于管理部门能够重视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从中归纳总结,吸取经验教训,重视后续事件的预防、应对和处理,降低此类事件的发生率,从而为新时期和谐校园的建立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牟方兵.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完善[D].武汉:湖北大学,2012.
突发事件的特征范文4
>> 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 探讨新传播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及其舆论引导 突发事件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 面向舆情预测的突发事件首发信息风险评估研究 面向突发事件的微信舆情生态治理研究 走出误区,合力引导重大突发事件舆情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原则探究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面向知识服务的数据清洗研究 对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认识三大偏差等10则 论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 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功能 浅析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人人网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的机制探析 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警机制 网络情绪引导: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新路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0-tsina-1-19643-397232819ff9a47a7b7e80a406
13cfe1.
[3]兰月新,董希琳,苏国强,等.大数据背景下微博舆情信息交互模型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5(5):24-33.
[4]刘峰,佐斌.群际情绪理论及其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940-947.
[5]Hatfield,Cacioppo,Rapson. Emotional contagion[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3(2):96-99.
[6]刘志明,刘鲁.面向突发事件的群体情绪监控预警[J].系统工程,2010,28(07):66-73.
突发事件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 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81.37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3)10-1224-03
由于学生群体聚集性强,相互之间接触频繁,学校极易成为传染病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突发事件)的高发场所。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不仅直接影响师生身心健康和学校教学秩序,还会间接影响到学生家庭,及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本文对广州市2006—2012年学校突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以进一步掌握广州市学校突发事件发生特点和流行规律,为制定和调整学校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事件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学校数量资料来自广州市统计年鉴和广州市教育局年度教育事业报告。
1.2 判定标准 以卫生部2005年制订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判定标准。2009年所报告甲型H1N1流感相关信息中,病例达到10例及以上的暴发疫情直接纳入统计分析;个案报告和散发疫情则按要求以区县为单位进行归并处理。
1.3 统计分析使用Exeel 2007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年平均事件发生率(年平均报告事件数/学校平均数),用以比较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罹患率和年平均事件发生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2006—2012年,广州市共报告学校突发事件461起,占全市同期事件总起数(592起)的77.87%;发病17 996例,无死亡病例,共波及615747人,平均罹患率为2.92%。见表1。
2.2 事件等级未报告特别重大事件(Ⅰ级)和重大事件(Ⅱ级);报告较大事件(Ⅲ级)3起,占学校突发事件总起数的0.65%;一般事件(Ⅳ级)137起(29.72%);未分级事件321起(69.63%)。较大事件的平均罹患率为6.90%(396/5735),一般事件为3.23%(6 785/210 248),未分级事件为2.71%(10815/399 764),不同等级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80,P
2.3 事件分类学校突发事件以传染病类为主,占学校突发事件总起数的83.51%;其余依次为流感样病例暴发、食物中毒、其他化学中毒和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主要病种为水痘、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见表2。
传染病类事件中,以丙类传染病(49.09%)和其他类传染病(39.48%)为主,乙类传染病次之(11.17%),甲类传染病仅1起;呼吸道传染病所致事件达301起,占78.18%。见表3。
传染病类事件中,以丙类传染病(49.09%)和其他类传染病(39.48%)为主,乙类传染病次之(11.17%),甲类传染病仅1起;呼吸道传染病所致事件达301起,占78.18%。见表3。
2.4 流行特征
2.4.1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均有报告,3,4,6,9,12月高发,共报告290起,占总数的62.91%;5,10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回落;2,7,8月报告的事件数最少,共报告15起,占3.25%。其中3—6月主要报告水痘、流感、手足口病类事件,9月主要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月和12月主要为水痘、流感;食物中毒则多在6,7,9月。
2.4.2 学校分布报告事件数最多的是小学,尤以乡小学最为突出(123起,占26.68%);其次为托幼机构和中学,3种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累计报告突发事件421起,占91.32%。普通高校和中专技校报告事件最少,仅占8.68%。不同类型学校的年平均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9.94,P
2.4.3 地区分布全市12个区县均有学校突发事件报告,报告较多的为越秀(74起)、天河(72起)和黄埔(71起),合计占47.07%;报告较少的是萝岗区(19起)、荔湾区(13起)和增城市(8起)。结合教育部门提供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资料发现,黄埔区的年平均事件发生率最高,达10.35%(71/7/98);其次是越秀区,为5.26%(74/7/201);增城最低,仅为0.45%(8/7/253),各区县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0.53,P
2.4.4 致病因素分布 托幼机构突发事件的致病因素中,手足口病占首位(45起,59.21%),其次是水痘(22起,28.95%);小学主要为水痘(113起,39.79%),其次是流感(55起,19.37%);中学阶段以水痘(17起,27.87%)和甲型H1N1流感(13起,21.31%)为主;中专技校主要为食物中毒(9起,47.37%)和甲型H1N1流感(4起,21.05%);普通高校主要为食物中毒(8起,34.78%)和流感(7起,30.43%)。
3 讨论
研究发现,广州市学校突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有:(1)事件多发生在正常教学月份,寒暑假期间大幅减少;提示学校突发事件与学校教学周期密切相关。(2)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中小学和托幼机构)突发事件多发,尤其是乡级小学;从年平均事件发生率看,普通高校和小学相对高发。提示多发和高发学校均应作为防控重点对象。(3)地区分布上,突发事件主要集中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密集及民办学校较多的区县;个别区县年平均事件发生率较高,提示学校卫生工作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4)不同类型学校突发事件的构成特征不尽相同。中小学和托幼机构以传染病类事件为主;中专技校和普通高校则以食物中毒为主。
研究显示,传染病暴发疫情是导致学校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居各类事件首位;病种分类上以丙类和其他传染病为主,其中又以呼吸道传染病为最多;位居前3位的重点传染病为水痘、流感和手足口病。此外,流感样病例暴发事件也占据了一定比例,提示应尽可能通过流行病学调查、采样监测来核实是否为流感疫情。
分析发现,与广州市以往研究相比,7a中传染病类事件的疾病顺位在不断变化。最为明显的是,自2010年开始,手足口病在学校突发事件中所占比例大幅增长并成为最近3 a的主要传染病;水痘则出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12年仅报告5起事件(12.50%),远低于前6a水平(147起),可能与广州从2012年开始启动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水痘疫苗应急接种有关。
接种疫苗是公认的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水痘和流感疫苗尽管上市多年,但因未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尚需自愿自费接种,且价格偏高,导致实际接种率不高;手足口病疫苗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上市后短期内难以纳入免疫规划,其保护效果也有待观察。因此,现阶段学校突发事件防控过程中,位居前3位的重点传染病均缺少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手段。提示应以加强疫情监测和采取隔离病例等常规防控措施为主,同时尽可能提高疫苗接种率或适时开展应急接种,以建立起有效的免疫防护屏障。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近年来,广州市不断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结果也显示学校突发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除外,因流感大流行导致事件数增多),学校卫生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尽管如此,广州市学校突发事件所占比例一直居高不下,2009,2011,2012年甚至超过85%,且高于全国。和周边城市水平。提示仍需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学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以确保广大师生健康。建议:继续深化教育与卫生部门合作,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根据防控对象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继续强化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4 参考文献
[1]韩俊锋,王子军.我国2006—2008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l(4):463-465.
[2]张颖,曾光.2004年全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81-82.
[3]顾昉,章荣华,陈卫平,等.2004-2010年浙江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疾病监测,20ll,26(5):383-385.
[4]李铁钢,杨智聪,王玉林,等.广州市2004-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0):940-941.
[5]卫生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2年版)的通知[EB/OL].[2013-5-12].http:∥moh.gov.on/toohjbyrfkzj/s3577/2012/11/56264.shtml.
[6]肖新才,许信红,蔡文锋,等.广州市2001-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7,7(12):1204-1205.
[7]马蕊,孙美平,孙木,等.北京市小学生水痘疫苗应急接种效果及影响因素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6):559-563.
[8]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15.
[9]FU C,WANG M,HANG J,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varicella vaccine in China[J].Pediatr Infect Dis J.2010,29(8):690-693.
[10]李铁钢,刘维斯,杨智聪,等。广州市2007年流行性感冒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3):2540-2542.
[11]李欢,李薇.肠道病毒71型疫苗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2,40(2):89-94.
[12]李铁钢,王鸣,杨智聪,等.广州市2006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3):281-282.
[13]许建雄,陈健,平,等.2001-2010年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控措施探讨[J].热带医学杂志,2012,12(7):881-883.
[14]方艳,宋铁,代吉亚,等.2009年广东省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监测质量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1,37(2):25-28.
[15]梁浩,刘建平,李思果.深圳市2010-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2):1813-1814.
[16]陈茂余,杨玉芳,王立华,等.2005-2011年广东省江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学校事件分析[J].疾病监测,2012,27(12):1003-1006.
[17]杜琳.实用学校公共卫生指南[M].广州: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6-7.
突发事件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5.20.147
1 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
我国对于突发事件处理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003年“非典”突然爆发开始,理论界、学术界才开始将目光聚焦到突发事件的特殊性上。学术界普遍认为“广义的突发事件泛指一切突然发生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首次从法律角度对突发事件进行了界定,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按照性质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指由于自然界不可抗力造成的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旱涝、火灾等。二是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如暴力事件、意外人身伤害等。三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传染病、食物中毒等。四是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如政治运动、战争、非法集会等。根据诱发突发事件的成因划分,突发事件还可以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突发事件,以及内部产生型和外部导入型突发事件。
根据上述理论,高校突发事件可以概括为由于自然的、人为或社会政治原因引发的,在高校领域内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这类事件通常是以大学生为主导,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对学校工作及师生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
2 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一是突发性。即突然发生,通常没有征兆或没有预警。事件发生之后的发展过程、走向、规模、持续的时间及危害程度均不可预测、难以把握。
二是危害性。即造成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非正常运行,给学校整体事业和师生生活带来一定损失,造成一定范围的思想混乱和心理恐慌。同时,危害容易扩展到社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很多突发事件通过网络被别有用心的人散布,进而扩大和加深事件的危害性。
三是敏感性。这是由高校的特殊性决定的。高校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是开放性的文化组织和高知识群体聚集的地方,是先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前沿阵地。因此,高校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会被无限放大,被普通大众质疑高校的先进性。同时,学生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因此极易受到影响而令局面难以控制。
四是持久性。高校所处地理位置较为集中,导致在一个地方爆发的突发事件,会迅速波及周边高校乃至全国。而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普遍存在重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应急处理工作机制等问题,导致事件影响力不会因为事件的结束而在短时间内消失。
3 高校突发事件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理念较为滞后
虽然国务院、教育部对于高校突发事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目前高校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和处理态度较为被动,甚至有些滞后,一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的重大危害,在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缺乏经验和能力,也没有借助和发挥校内外力量的配合。甚至有的高校仅认为突发事件只有在事发后才需要进行干预处理,而没有将其作为一项日常管理工作来进行。
3.2 高校突发事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虽然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指导意义,但是《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并没有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作出明确规定,多数高校也没有制定配套的应急管理制度,导致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很多高校都没有制度依据,因此不知从何处下手,事件处理时较为迷茫,导致学生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加尖锐。由于制度的欠缺,也导致很多高校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指令而制定的,不能发挥真正作用。
3.3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不仅包括高校内部各相关单位、教师、学生、家长,更包括了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社会相关单位、大众媒体等。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应急管理过程中仅仅依靠保卫处、学生工作处等校内职能部门,没有构建学校突发事件应对领导小组,没有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学校与政府、媒体、家长、社会团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没有借助各方力量共同处理突发事件。
3.4 高校对突发事件的日常心理预防和事后心理干预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高校师生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普遍积极健康向上,但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不良事件,其中很多是因心理因素引发的,不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使很多人质疑高校的职责所在。这其中虽有社会和个人因素,但高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高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一些高校甚至没有设立心理咨询相关机构,从事心理干预、心理辅导的专业人士较少,水平和能力也有待提升。
4 提升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有效对策
4.1 提高重视程度,创新应急管理理念
高校要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高校突发事件是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多方面利益的大事,影响到社会稳定,对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使命具有重大影响。在具体工作中,要创新管理理念,将突发事件管理作为一项常规化工作来抓,要把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师生主体地位,为教师潜心治学、学生安心学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避免或减少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
4.2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应急管理的制度成果,推进校园安全立法进程,完善高校制度体系,制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在充分调研、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突发事件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恢复等环节,完善应急预防机制、应急准备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善后处理机制。要突出制度的科学性、规划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4.3 发挥多方力量,构建高校突发事件联动治理体系
要积极构建高校突发事件联动治理体系,集体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决策、统一指挥、信息收集、信息、联合治理、舆论引导等环节中来。这个联动治理体系要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各职能部门协同合作,各学院、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积极配合,并联合地方政府、社区、媒体、家长、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使突发事件能够被遏制在萌芽之中,或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