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专业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专业基本知识范文1
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及要素构成
高职护理专业职业基本素养是指为了满足护理岗位对护士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护理专业学生通过自身的修习而蓄积的素养。护理岗位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是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获得既要靠自身的修习,更需要高职院校进行系统的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高职学生需具备交流表达、与人合作、信息处理能力、数字运算、外语应用、解决问题、创新革新、自我提高等八种普适性能力。通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六个方面的职业基本素养,各自包含更为具体的内容:(1)基本知识包含政治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法律知识;(2)思维观念包含观察分析和创新思维;(3)执行能力包含信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行为规范包含行为规范和勤劳敬业;(5)交流合作包含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6)人文精神包含人文关怀、批判精神和审美能力。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六个内容而言,如何将它们建构起合理科学的评价系统是关键所在[1]。当前,国内对护理人员职业基本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重要性研究”和“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培养方法研究”两个方面,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的研究比较少。笔者通过咨询权威专家确定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包含的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及权重分布,以期为各高等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一)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依据。1.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曾于2002年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是指世界各地的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及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7个领域,共有60种核心能力。“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是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2.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总要求,因此教育评价指标的确定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的要求。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制定的《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高等教育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3.教育评价理论。教育评价的基本思想就是注意教育效果的价值观,分析教育应达到的目的,依据目标来评价教育效果,并利用评价的手段来指导如何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体系必须遵循教育评价理论,并以此作为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学理依据[2][3]。本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面评价、全过程评价、全员评价方式,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建构的评价体系便于实施,可真实可靠、较为准确地反映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状态,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为初步判断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提供依据。(二)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1.全面性原则。尽量做到全面评价,确保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基本素养要素全部得到体现。笔者选择、收集涵盖基本知识、思维观念、执行能力、行为规范、交流合作、人文精神六个方面为一级指标,同时进行二级细化及制定观察标准,尽量使指标落实到具体内容上,使评价者在进行具体评价时易于理解、掌握评价尺度。2.实用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指标数目适中,描述简洁清楚,评价方法简单易行,数据收集方便,确保指标具体化、数量化、清晰化。3.客观性原则。指标体系应体现广泛、公正、全面、客观的评价要求,选取的指标能客观地反映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质量水平。(三)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笔者采用专家咨询法,选择的专家涉及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护理科研等领域,专家范围包括北京、浙江、济南、滨州、淄博等6所高等院校和13所三级甲等医院,多位专家具有副高和正高职称,专业领域工作时间均为10年以上,专家的权威程度在0.8以上,专家的预测建立在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上的,可信度较高。经过三轮专家咨询,确定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及各要素权重。评价体系包括基本知识、思维观念、执行能力、行为规范、交流合作、人文精神6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客观、准确地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最终建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及权重分布见下表四)各评价要素观察标准根据以上论述,同时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二级指标拟定了描述性语句,职业基本素养评价指标多属于定性指标,为了便于量化,我们将每一指标的评价标准分为四个等级,即A优秀(90~100分),B良好(75~90分),C合格(60~75分),D不合格(60分以下)。描述性语句、观察标准和评价指标一起提请专家进行了咨询,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评价体系实施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评价方案指导着评价的全过程,我们在制订评价标准时,咨询了在不同岗位上的护理人员,严格专家评判并修正,最大可能地提高标准的准确性。因此,在评价实际操作中,严格按照制订的方案组织实施,以确保评价程序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多角度多主体实施评价。评估者的主体意向会影响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进行评价,按照360度绩效考核理论[4],采用多角度、多主体,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进行评价,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更加客观。(三)加强评价宣传。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职业基本素养评价是对他们有利的,并向他们介绍整个评价方案、过程及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批判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减少或消除部分学生的负面心理。(四)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结果用于学生的自我提升和改进,应将评价结果作为指导和监测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依据和标准。评价结果可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次,对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职业基本素养合格证书,优秀等次的学生可优先获取就业推荐资格和奖学金评选资格,同时可作为学生评优,发展党员等的依据;考核不合格的学生需要重修相应的培养模块,学生毕业后将职业基本素养成绩纳入毕业档案,将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重要依据[5]。
作者:高荣侠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润花,王春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3(17):56-58.
[2]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3]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8.
护理专业基本知识范文2
【关键词】护理专业 药理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146-02
长期以来,护理专业一直都是中等卫生学校的主要专业,每年学校都要培养大批护理专业人才,以满足医院临床护理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医院急需技术型、专业型、实用型临床护理人才,希望学校培养的临床护理人才毕业后就能够迅速走上医院工作岗位,胜任临床护理工作,这对中等卫生学校培养临床护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药理学是护理专业一门基础专业课,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药理学不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还为护士临床用药护理提供合理指导,因此,护理专业学生必须认真学好药理学。以往学生普遍反映药理学药名多,烦琐、抽象、枯燥,需要记忆的知识多,难记、难背、易混淆,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笔者从事药理学教学多年,摸索出了一些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提高中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药理学既要全面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监护等内容,又要了解如何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并能正确预防和处理。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之后,学习的动力会大大增强,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为了培养学生对药理学的兴趣,在刚开始教学时教师就要下一番工夫,在教第一章绪论时,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利用学生以前使用药物的情况,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忆以前使用过哪些药物,如何使用的,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使用药物之后病人的病情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感到药物离我们并不遥远。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临床工作上是医生医嘱执行者,不但要熟悉基础药理学知识,还要了解如何注意观察药效和不良反应,防止和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让学生明白学好药理学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慢慢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很快就会对药理学产生兴趣。
二、教学内容中增加护理方面的知识
首先,选择正确的教材。当前,江苏省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护理专业选用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物应用护理》,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教科书,该教材注重解决护理岗位实际工作中“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按照中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掌握应用常用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的要求,依次阐述药物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特别是增加了护理方面的药物基本知识(如处方与医嘱、药物配伍禁忌)、基本操作(如药物调配操作、浓度计算等)、系统用药护理实践(如心血管药物用药护理、抗菌药物用药护理等)等内容。任何药物都具有两面性,既具有治疗作用又会产生不良反应,因此使用药物时要特别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用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事件时有发生。例如,20世纪震撼全球的药害事件“反应停事件”,2006年“齐二药”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的事件,2006年“欣弗事件”,2008年“刺五加致人死亡事件”。
其次,提醒合理安全用药的重要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代表药物和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药物护理,如何防治不良反应及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采取何种措施,从而在执行医嘱过程中不是盲目服从,避免发生医疗事故。因为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要经常向病人和家属讲解如何使用药物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药理学的基本知识与护理专业中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做到融会贯通,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药物的基本知识,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临床护理用药工作中。针对护理专业特点,药物的结构、作用机制可以少讲,但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护理、药物相互作用要多讲,甚至要重点讲。对于一些常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的可引起毒性反应,以及如何防治,教师要特别提出,引起学生注意,比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耳毒性、过敏反应、肾毒性等。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理方面知识掌握得比较全面、扎实,教学中突出每一种常用药物的护理用药、注意事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药物基本作用和临床应用。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不同的信息于一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多媒体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以语言、文字描述为主,学生理解、记忆较为困难的状况。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课前一定要熟悉教材,认真备课,设计教学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做好课件。传统的板书教学无法将大量的新知识和一些相关的临床知识在课堂上补充给学生,而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克服传统教学的这些缺陷,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充实丰富。教师在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药理学的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挖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调动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多媒体教学还要与传统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提高护理专业药理学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歌诀教学法帮助学生增加记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目前常用药物有近1000多种,药物名称、药物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内容烦琐,难以记忆,在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歌诀法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机械记忆、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许多章节中的一些基本内容,都已经被归纳总结变成了朗朗上口的歌诀,学生在学习时普遍喜欢这些歌诀,很容易理解掌握,特别是对一些难记忆、容易忘的知识,通过一些歌诀学生学起来很轻松,提高了记忆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药理学的热情,有的可以起到终身不忘的效果。在护理学专业药理学教学中,笔者选取部分章节教学,将几个班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歌诀法,另一组没有采用歌诀法。经过几次的教学,发现采用歌诀法教学的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程度明显比没有采用歌诀法教学的学生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也明显提高。例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可总结为“四抗”(抗炎、抗毒、抗免疫、抗休克)、“五多”(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质、中性粒细胞增多),“三少”(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减少)、“一降低”(中性粒细胞功能降低)。将其不良反应归纳为“一进”(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一退”(药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五诱发”(诱发感染、溃疡、癫痫病、精神病、糖尿病)。天然青霉素的特点可归纳为“一低”(低毒)、“二高”(高效、过敏反应发生率高)、“三不”(不耐酸、不耐酶、不广谱)。青霉素的抗菌谱可归纳为“五球、四杆、三螺旋、一放线”。
(三)在教学中穿插案例教学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为了更好地把护理专业学生培养成应用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突出护理专业特色,针对护理专业药理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案例分析教学方法,突出药物临床应用和临床用药护理,既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参与临床实践,提高药理学教学效果。在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选取一些与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影响、不良反应防治与监测等相关的案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药理学基础知识和护理临床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开始时向学生展示案例,由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章节内容,学习结束后教师再来和学生共同讨论以上案例,学生这时马上就能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案例中的问题,在回答问题时也很快理解掌握了所学知识,同时也学会和掌握了专业实践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要针对护理专业特色,结合临床护理工作需求,将药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操作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高科技术,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确保学生全面理解掌握药理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临床动手操作能力,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1]郑志民,黄宁江,杨红霞.5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医学信息学,2015(28)
[2]李志毅,王莹.对江苏省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五年制大专班药理学教学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2)
[3]马骏,吴国泰,任远.多媒体技术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存在问题[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7(5)
[4]毛讯,任亮,王雁梅.歌诀卡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33)
[5]周四桂,藏林泉,冯冰虹.几种教学方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西地医学教育,2007(13)
[6]张南文.多种教学方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3)
[7]郝惠惠,张艳军.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体会[J].考试周刊,2014(77)
护理专业基本知识范文3
专科护理教育与本科护理教育的起点基本相同,这对专业技术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培养周期较短,课程多,时间紧,所以,在专业教育上与本科有明显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别应是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的不同,应是这一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与另一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结构方式上的区别,而不是这一岗位和另一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单纯地按比例地增加和减少。根据护理实践的需要,确定出专科护理人员适合的工作岗位,再根据这些岗位的实际需要,培养出能够独挡一面的专门人才,这种在护理实践专科化的基础上定向化和专门化的培养,应是专科护理教育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科培养,这就使专科护理人才既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也解决了专科教育培养周期短与课程多、时间紧的矛盾,并且使培养的人才有了针对性,便于更有效地促进临床护理技术的发展。
那么,护理专科专业如何设置呢?我们认为,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对象是同一个人,它们只是根据不同的实践范畴,按照自己的学术体系,采用不同的服务措施而己,所以,医疗和护理的专业设置应基本对应,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分工协作,默契配合.目前,我国临床医疗人才的培养,采取基本参照医院临床和医疗技术科室划分设置专业的力、法,今年八月国家教委颁布的修订后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疗本科目录》中,临床医学类专业共11个,除了护理专业外,还有医疗技术专业4个。临床医疗专业6个,在6个临床医疗专业中,除去营养学专业,目前实际迫切需要护理专业配合的专业只有5个,根据这种情况,当前设立四个临床护理专业,基本可以满足临床护理实践的需要,这四个临床护理专业和它们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与临床医疗专业。
2、专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突出技术性的特点。
专科护理教育和本科护理教育都属于高等护理教育层次,但是,本科护理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本专业培养“通材”和骨干,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本科护理教育基地还很少,并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较快发展的情况下,本科教育的力量,应主要放在培养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的骨干力量上。而专科护理教育的目的,是要为临床培养一大批能够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临床护理人员,所以,专科护理教育,就不象本科护理教育那样,要求学生具有全面深厚宽广的理论基础,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成为临床护理的骨干护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科学,其理论知识实质也是实际操作的原理,从初级护理到高级护理教育的各个护理教育层次中,其中固然有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面扩大的因素,但其中很大的成份,还是操作原理的不断加深和操作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所以,如果按照操作加理论设计各个护理教育层次的教学内容结构比例,。
从操作加理论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初级护理教育,对操作和理论的要求都较低,但相对来说要求操作素质比较高,必须具备一般的护理操作能力;本科护理教育,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当然对操作素质的要求也同时提高,但在对操作加理论的结构比例上,与初级护理教育是基本一致的;中级、专科护理教育既要求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操作加理论素质的结构比例,基本应该相等。
考虑到专科护理人员还要作为高级护理人员去管理和指导中级以下的护理人员,所以,专科护理教育必须在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上,特别是在“专科”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上,要达到和超过本科水平,才能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可见,专科是实践和理论并重,在“专科”上具有专长的一个高等护理教育层次。在专科课程内部结构的比例上适当地处理好本专业知识和本科知识的关系,处理好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关系,是专科教育需要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
假如我们将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设计为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管理、教学科研能力三种水平,各个护理教育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应达到的水平可用图2表示。从这个示意图中可以进一步说明专科护理教育,以“专科”定向能力培养为主,并要求较全面地掌握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具有一定的护理管理、教学、科研能力。总之,专科要突出“专才”,这是专科的主要特征,专科护理教育应以“专科”定向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为主,这是专科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的高等护理制度刚刚恢复,要真正把专科护理教育办好,对专科护理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也要做认真细致的研究和探讨。我国现行的中等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一直是按照生物医学的模式设置课程,分为普通课,基础课和临床课三段,与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很不适应当今临床护理实践的需要,如临床课的名称就是某科学及护理,一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只不过是某科学的“压缩本”加上几条护理条文而已。根据统计;现在中等护理专业使用的《内科学及护理》中的系统内科疾病及护理,全篇约33.8万余字,涉及护理的内容仅有5.7万余字,占全篇内容的17%,而且内容的编排,也只是在充分讲述每一系统疾病的诊治措施后,才在该系统末尾附了一些护理要点和方法,象这样教材的内容构成比和内容编排,显然是不适合护理专业使用的,所以,教材内容改革的幅度和难度就更大。
课程设置,必须和培养目标相适应,教材内容,必须和护理实践的特点相符合,这是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根据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水平和护理实践对一个“专科”护理人员的要求,我们拟定了内科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课程设置(见表2),试以此为例,探讨专科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问题。
根据这个计划的设想,专科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四类,①人文社会学科。②自然科学。③医学基础课、④专业课。这就比现行中等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计划增设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这是现代厌学模式转变,护理教育观念更新的必然结果。因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不仅是生物的人,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人,它依据人的社会习性,认为人类疾病的因素不仅有生物的因素,而且有社会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生态因素,人是生物、心理.社会交织而成的一个整体,所以,现代医学要解决的问题已不再局限于个体疾病问题,而涉及到更广泛的健康问题,因而现代护理学术体系有了更深入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要有社会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广泛的知识,通过整体的心身护理,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克服应激与病理状态,这样,人文社会科学理所当然地成为护理专业的基本教学内容。
自然科学作为护理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人体的研究,不断由整体一一系统—组织一一细胞一一分子向更微细的结构发展,需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也将越来越向纵深深入,特别是高级护理人员还要具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需要掌握先进的科研手段和技术,这就使护理教育中自然科学的知识面增宽了,比重增大了。至于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改革的要点,是要想方设法使这些课程的内容更符合护理专业的实际需要,即改变以医学模式的课程设置为护理模式的课程设置。强调以护理模式设置专业课程,是由于医疗和护理具有各自完整的学术体系、实践畴和具休内容,尽管它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但在促进疾病的转归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上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所以将两者彻底割裂开来或者把一者附属于一者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什么是护理模式呢?我们认为,护理模式就是护理实践的方式与方法的总的概括,是护理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依据,是护理学术体系的核心和灵魂。由于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由低级到高级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因而护理模式也在随着人们对护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社会文明的进化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才使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方式发展为现在的责任制护理方式,简而言之,与传统的护理模式相比较,现代护理模式就是改变过去以“病”为中心的护理方式为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具体到临床护理方面,就是要在充分认识社会、心理、生物、诸因素对人体心理、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护理诊断,提出护理措施,通过护理方案的实施,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围绕培养学生这样的知识和能力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编排,就是以护理模式办护理教育的正确方式。
可见,护士应是多面手的专业人才,他们应该受到生物学、行为科学和临床护理技术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现代护理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白然科学,生物医学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基础,都是护理专业知识的基础,所以专科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归纳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三类(见表2)。经过对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国内现设护理系的十多所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教学计划的研究分析,并根据设想的专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课程设置方案,我们制定了内科专科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
总结
1、本文分析了世界护理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认为由于护理模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一一心理一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使护理的知识面大大地扩大了,且护理的学术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在此基础上的护理实践专科化是现阶段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护理教育要适应这种趋势,由职业教育观念转向普通教育,并要加强高等护理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比重。
2、阐述了我国护理事业和护理教育的现状,认为我国现在护理人员数量少,素质差,护理教育落后于现代护理学发展的状况是非常严重的。
护理专业基本知识范文4
关键词:药理学教学;教学改革;护理专业
一、护理药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理念滞后 药理学教师具有丰富的药理知识,但没经过护理专业的正规培训,特别对现代护理如系统化整体护理缺乏充分的了解。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护理专业进行教学,存在注重医疗和处方,轻护理;重药理学理论,轻护理技能培养等现象。导致有的学生认为药理学与护理专业联系少,护士只是医生医嘱的执行者。传统的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科意识;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师讲得过多、过细、过全,而忽视对护理专业学生必备的疗效观察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护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造成与临床护理用药联系少。教师教学用心良苦,学生学得辛苦而能力得不到提高。
2.教材内容缺乏护理专业特色
高职院校护理药理学教材多为本科教材的压缩型,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繁多。部分内容与其他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理论知识体系与临床护理岗位用药的实践技能体系相脱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保健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所实施的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是全方位和有求必应的服务[1]。用药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打针、发药只是用药护理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还有大量的用药注意事项、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掌握应对措施以及给患者和陪护进行药物知识的教育,肩负起用药咨询的职责。而教材存在护理药理学知识医疗化现象,护理用药监护、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常用药物用法、用量等与临床护理岗位用药的相关知识缺乏。
3.实验教学内容缺乏用药护理的实践技能训练
目前 国内高职院校开设的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多以验证性动物实验为基础,旨在强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但缺少与临床护理用药相关知识的实践技能操作训练[2]。
二、改革设想
1.转变药理学教师的护理观念
护理药理学的教学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临床系统化整体护理,其中药理学教师护理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药理学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改变旧观念,尽快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充电,不断更新知识,更改教育观念,深刻领会护理专业的新计划和新大纲的精神实质。经常参加校内外组织的临床护理全职教学的学习和培训,树立临床护理观念,把临床护理的相关知识渗透药物学的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创新药理学教材
药理学教材应强化护理专业特色,满足临床护理要求。护理专业药理学的教材要根据现代化护理专业特色进行调整,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融入教材中,强化临床护理需求的内容。删去和削减药物化学结构,药物作用机制和体内过程等,在每章节后增加相关的用药评估、用药计划、用药知识等内容。使药理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护理有了相应联系。我校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教材已将《药理学》更名为《护理药理学》,这将凸显教材的高职护理特色,更为实用,使其不再是本科药理学的缩版。教研室教师在编写教材及确定教学内容时,积极与临床教师、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进行了沟通。对于一些基本药理学经典理论与临床治疗实践严重脱节的内容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力求简单易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和进一步完善还需继续深入探讨。
3.药理学理论教学与护理程序保持一致
①教师在教学中应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充分考虑如何按照整体护理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来进行用药护理。使药理学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整体护理的要求进行,将护理程序与药理学有机结合起来。药理学的理论教学以护理程序为主线,按照护理程序的模式,以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实施、护理评价等方面为切入点讲述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在每章节的内容后,可把刚学的内容按护理程序从给药前评估、给药、促进治疗效果的措施、不断评估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教学。②护理专业教学要正确处理好药理学与临床护理专业课程的关系,找出教学上的衔接点,体现护理专业药理学的特点,在药理学教学中突出"三基"内容。把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融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转化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教学目标,着眼于"实用性",以"够用"为度,重点突出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的监护。不但要重视学生智力培养,同时重视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学习态度、敬业精神的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药物学知识,还要有整体观念,注重病人用药心理及药物的社会化影响,按照护理程序主动为病人服务。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采用小组研讨、临床典型案例分析、处方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因素。如讲某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时,可先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个临床案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应如何处理?我们给患者用药时应向患者交代哪些注意事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置身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发现、获取知识的成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一步步获取知识,并学会将其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④理论教学中,应将处方的内容提到重要的地位上。除了对处方基本知识概括性介绍外,还应将处方内容贯穿到每个具体的药物中讲授,以不断刺激并增强学生对处方和医嘱的认识和执行能力。
三、实验教学改革
药理学的实验课是整个药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是加大直观教学力度,验证课堂教学理论,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和深刻的印象,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新的护理观念要求药理学的实验教学应适应整体护理,必须改革传统的药理学教学模式。加强药物知识训练,让学生口述常用药物的制剂、药品质量的外观检查,药物批号、有效期和失效期的识别,特殊药品的管理;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准确掌握药物剂量换算、浓度的稀释,熟悉药物配伍用药、配伍禁忌及临床意义,规范临床用药过程,进行正确执行医嘱处方训练;以动物为模型来模拟临床用药进行整体护理训练,进行用药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实施计划及疗效评价训练,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药理学与整体护理知识,增加学生对药理学与整体护理知识的兴趣。
总之,我们应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使高职护理专业的药理学教学能尽快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出适应现代化临床护理实际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护理专业基本知识范文5
1、护理专业是一种大学专业类型。护理本科学制四年,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培养具备人文社科、医学、预防保健知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2、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的科学知识和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培训,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系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毕业后可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
(来源:文章屋网 )
护理专业基本知识范文6
【关键词】 乙肝;知晓率;调查分析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可引起急性肝炎和重型肝炎,部分可引起慢性肝炎,还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1〕。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区〔2〕,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乙肝,预防乙肝,护理专业学生肩负着宣传乙肝知识的重任,达到控制、降低乙肝感染的目的。为了更好的配合教学,了解本校学生对乙肝的知晓率,我在给学生讲乙肝病人的护理之前对护理专业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
在校护理专业学生。[抽取我教的2009级三年制中专护士班1、2、3班,2009级春季护理1、2班,2009级“3+2”护理班4、5、6班,共8个班级610人进行问卷调查]。(入学时采用随机化的方式分班)。
2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8个班级,由调查人员到教室统一发放调查表,学生现场独立完成问卷。共发放618份,收回610份,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调查。调查问卷,经审核后录入计算机,采用EXCEL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
3结果
3.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618份,收回610份,回收有效率98.7%。
3.2乙肝知识知晓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护理班学生对乙肝是一种传染病、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预防乙肝的知晓率较高,分别为100%和80.2%;对和朋友共餐是否传播的知晓率最低,为51.1%。学生对乙肝基本知识的知晓情况见表1
表1护理学生对乙肝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内容 调查
人数 正确(%) 知晓情况
错误(%)
乙肝有传染性
乙肝病毒携带者有传染性
乙肝由HBV病毒引起
接种疫苗可以预防
乙肝可以发展为肝硬化
乙肝可以发展为原发性肝癌
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结婚
乙肝的传播途径
血液及血制品
和朋友共餐
母婴传播
静脉吸毒
游泳池
蚊子
打耳孔、纹眉、纹身
性传播
共用牙刷、剃须刀
共用注射器 610
610
610
610
610
610
610
610
610
610
610
610
610
610
610
610
610 100
81.3
77.4
80.2
58.8
58.8
42.0
87.2
41.6
83.9
86.8
83.6
93.1
92.9
91.8
93.1
90.2 0
18.7
22.6
19.8
41.2
41.2
58.0
12.8
58.4
17.1
13.2
16.4
6.8
7.0
6.5
6.8
9.8
3.3获取乙肝知识途径本次问卷调查中,对于乙肝基本知识的获取途径,被选择排在前三位的获取方式是电视、网络和广播,分别为88.7%、86.2%、82.3%,其他方式依次为学校讲座、宣传材料、亲朋告知、医生、书本及报刊杂志,见表2。
表2 学生获得乙肝知识的主要途径和喜欢的途径()
途径 获得 喜欢 途径 获得 喜欢
医生
广播
电视
网络
学校讲座 51.2
82.3
88.7
86.2
67.1 67.8
22.1
69.2
80.1
68.1 书本
宣传资料
报纸、杂志
家人、朋友
其它 43.2
56.2
43.2
56.4
23.3 31.4
42.9
46.8
23.1
20.2
4讨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校护理专业在校学生对乙肝具有传染性的知晓率情况较好,知晓率为100%。获得乙肝防治知识的途径广泛,主要来自于电视、广播和网络宣传。但在乙肝的传播途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完整性,甚至有一定的误解,误认为共同进餐是主要传播途径。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大国,由于乙型肝炎的传染性、难治性及一定比例的不良预后,使一部分乙肝携带者心理上蒙上一层阴影,在学校特别对学生的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学校还需要加强集中教育力度,广泛开展乙肝防治知识宣传健康教育。不定期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问卷调查,来评估学生乙肝防治知识与自我保健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使学生在保护自己健康的同时消除对乙肝患者的歧视,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