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

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范文1

1.调查问卷的设计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已经形成并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国民的行为选择。但是,何谓网络文化,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并以此影响和改变人们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一种崭新的文化。而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的总称。对照上述网络文化概念,因研究视角的差异,学者们对网络文化的诠释不尽相同。前者以网络空间本位为前提,把互联网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场域,网络文化则被视为伴随虚拟规则行为生成、虚拟实践有序化的内在过程所产生的精神文明成果。后者则以网络社会本位为基点,把网络文化视为在虚拟实践秩序化的有效规则过程中所产生的的精神文明成果。从这一视角出发,网络社会实际上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和延伸,网络文化是社会文化框架中的一种亚文化,而网络空间是网络化社会的一隅。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是指滥觞于原始社会,繁荣和成熟于封建社会,而止于1840年之前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带有中华民族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成果的历史积淀,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从而塑造了中国社会生态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封闭保守、因循守旧和缺乏民主等消极性,与开放、创新、民主、平等的网络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碰撞,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信息时代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沿着长辈—后辈的秩序传承与播衍,属于典型的前喻文化,而网络文化的内容创作主体和传播者皆是年轻人,年长者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是后喻文化。而且,从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视域来看,文化的胚芽是孕育在人认识、改造自然客体的实践过程中的。一方面,人的自为性是文化产生的根源;另一方面,人的能动性是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因此,了解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这个群体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以及在网络中习得传统文化的行为习惯对于寻找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传承与发展现实路径具有特殊价值。

2.专题调查的实施。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观,获得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使用网络的频度、信息搜索方式和内容偏好等网络使用行为特征信息,本次调查以保定市部分高校青年学生为样本,基本步骤如下。首先,确定调查对象。通过走访学生工作处大致了解了在校学生的情况,如院系构成、各系部学生人数及性别比例等,在此基础上,把调查对象确定为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生三种类型。学生的知识背景包括文科和理工科两大类,其中文科生包括政法学院、经济学院、历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及社科系的学生,而理科生主要来自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药学院、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及软件工程系。其次,根据上述学生的基本特点,研究设计了一份关于驻保高校青年学生网络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调查问卷。该问卷以客观题为主,并结合调查目的设计了一个主观题——“你认为传统文化在网络中应该如何传承”,以反映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由意识。再次,为确保调查结果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当前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情况和互联网使用情况以便分析出科学的结论,在调查样本选择上采用了分层抽样法:①从各院系抽取的样本占其学生总数的比例为1:8;②按照各年级占该院系的总人数的比例,从各院系所确定的样本中抽取各年级的学生样本数;③按照各年级中男女比例确定男女生的抽样人数;④按照随机等距抽样法,选择抽样对象的学号。最后,根据预先设计的随机抽样法,分别到学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此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共计1200份,其中研究生267份、本科生601份、高职生302份,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089份,有效回收率91%。调查样本中的男、女生性别比例为31:69。抽样的调查对象中文科生共计670人,占总抽样数的62%;理科生419人,占总抽样数的38%。从学历层次上看:研究生237人,本科生570人,高职生282人,所占抽样比例分别是22%、53%、26%。本次调查样本数量适中,分布均匀,基本覆盖了不同院系、不同年级、不同学术背景的的学生,因此,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和互联网的使用状况。另外,由于青年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对于传统文化问题关注度高,所以本次次调查活动得到了积极配合和认真作答,保证了调查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开放、理性的态度,对传统文化传承

困境认识清醒本次调查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当前青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即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熟知的传统文化形式、对传统文化现状的判断,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策略等情况。首先,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94%的受调查者选择了“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说明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传统文化应该有选择地传承和发展,而不是“照单全收”,文化只有在不断剥离其腐朽细胞、生发出其新细胞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进化和发展,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其次,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是多样化的。本项调查共设计了6个选项:①书本知识获得②家庭、亲戚朋友③报纸、电视和广播④节日或民俗活动⑤网络⑥其他。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通过书本知识获得传统文化的比例最高,占79.52%,而报纸、电视和广播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75.39%的学生的传统文化是通过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媒介获得的,另外,节日或风俗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形式之一,因其喜闻乐见,在传播传统文化中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网络作为新兴的媒体,它在传播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56.38%的青年学生通过网络习得传统文化知识,说明了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日趋主流化。诚然该项选择列举了目前主流的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但是因文化形态的多姿多彩,它的传播方式也是多元而广泛的,所以13.77%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综合以上因素,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媒介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而选项A中的书本知识代表着一种教育隐喻,也说明了教育作为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一种主要形态。再次,关于大学生熟知的传统文化形式调查,从结果上看,大学生最熟知的传统文化是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比例分别是83%和83%。与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大众化相比,哲学和宗教类这些传统文化形态则小众许多,分别只有22%和18%的同学选择了这两项。然而,这些意识形态却是构筑传统文化大厦的基石,虽然它从诞生之初就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其传承和发展也是多在经院派中进行。而文学典籍和传统艺术,通过数百年的教育传承,也往往被大家所熟知。虽然哲学和宗教也可以通过教育传承,但是领悟和融通哲学与宗教所需要的心智力是文学经典和传统艺术所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一点是,文学经典和传统艺术所展现的文字、音律、图形之美,往往更能与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产生共鸣。另外,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现状的基本判断是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受访者中只有9%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已被其他文化代替,完全遗失;而抱有乐观心态,认为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受访者占样本总数的27%,说明此种心态还是代表着一部分人的真实想法。而占样本数65%的大学生认可了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已经部分遗失。而对传统文化遗失的原因分析,观点主要集中在传递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与传统言教方式有问题,分别占74.84%和55.25%。最后,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策略,大学生的看法不尽相同。76%的受访者认为“开展活动,尤其在传统节日期间营造氛围”可以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认为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淡化,而这也折射出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等新文化的逼仄下,面临的发展困境;74%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传承传统文化应该从小抓起,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生的教育中。文化的代际传播中,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诵读经典,就是一种文化的濡化;68%的受访者和64%的受访者分别强调了“国家大力宣传引导”的效用和“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的传播作用”,而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效能也引起了58%受访大学生的关注。文化本质上是社会秩序的镜像,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无意下在文化所承载的群体所共知和共享的集体意会所指导、所规制。从这一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是社会公器,它的传承国家理应有所担当。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构建传统文化传播的话语体系,文化的播化可以被强化。而互联网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作用向度,因其虚拟化、多媒化、资源共享和信息海量化等特点,可以使传统文化的文化拟子的散播范围更加广阔,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2.青年大学生上网频繁,对于网上传统文化有偏好。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1月15日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12月底,中国的网民规模到达5.64亿,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1.1%。因此,关注青年学生的网络行为,了解他们使用网络的频率、信息搜索方式和内容偏好等网络行为特征信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首先,从上网的频率看,36.64%的同学每天都使用互联网,这一部分学生的数字消费平均时长达34.1小时/周,也就是所谓的“网虫”;44.72%的大学生经常使用互联网,这部分群体结构类型主要是“信息至上型”,即网络行为多为搜索信息和读取电子邮件;另外,18.92%的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不高,只是偶尔使用互联网;最后,只有1.84%的大学生排斥互联网,基本不使用网络。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互联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其次,对于大学生网络浏览内容的偏好。本次调查主要关注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倾向性。经调查,大学生对于网上传统文化内容的关注度依次是:民族民俗类内容、思想文化类内容、传统艺术类内容和典籍文化类内容,其比例分别为65%、47%、38%、34%。大学生最喜欢浏览的网上传统文化内容是国学、哲学和历史类的专题网站,这部分同学的比例占到53%。还有40%的同学通过收看传统文化的视频讲座习得传统文化知识,特别是“百家讲坛”的持续热播,使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热情不断发酵,客观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传统文化的论坛、虚拟社区、WIKI和博客也是引起网民“头脑风暴”的网络空间,据调查,30%的大学生关注过传统文化的个人博客,而19%的大学生访问过传统文化的论坛和社区。从上述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网络传统内容的偏好与其熟知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高度相关性;而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网络行为的多元化,也反映出了目前互联网上传统文化形态的百花齐放。最后,研究调查了大学生是否通过互联网传播过传统文化。大部分大学生都通过转载、分享和发表等方式在互联网上传播过传统文化,这一群体所占的比例是67.13%,而且少部分青年学生还发表过原创性网文,可见,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还是很活跃的。

三、结语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进程。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的文明成果和物质成果,都会积淀下来,形成文化的要素。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就是五千年历史积淀的产物。但是,如同生物的进化一般,文化也必然经历产生、发展或衰落的过程,尤其是,当其遭遇异质文化时,文化的涵化是不可避免的。进化或湮灭,这是一个现实问题。避免传统文化走向湮灭,就必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的能动性,因为人创造了文化,也可灭亡文化。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意识的觉醒,往往是传统文化光大和传承的先声。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网络传承的基本认识是:青年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既有传统的渠道也有网络等新渠道,民俗、饮食、服饰是大学生熟知的传统文化,但是他们也通过浏览网站、博客和收看网上视频等方式,去猎取他们不太熟稔的国学、历史等传统文化知识。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在部分遗失,并开始尝试使用互联网纾困传统文化。基于上述调查结果,促进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做好以下措施:

第一,传承和再造文化是政府的责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因此政府应该主导网络文化价值取向,使网络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和新平台。

第二,网络文化是典型的后喻文化,它的符号系统与传统文化的符号系统大相径庭,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需要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和改变,要符合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特点,才能实现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有效传播。

第三,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对网络文化的引领作用,消解网络文化中的不良内容,使青年学生自觉接受、认同传统文化,从而主动传承传统文化。

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范文2

(武汉大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互联网作为有极强渗透力的先进科技传入我国以来,得到了飞速传播与发展,并广泛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主要对人们思维、价值观、交往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重要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共存,互联网发展现状的分析对今后进一步推进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字:互联网;传播;发展;变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41

作者简介:杨明艳(1989-)女,武汉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哲学;张密生(1962-)男,武汉大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收稿日期:2015-04-16

1 互联网在我国当前发展现状

互联网作为继海陆空太空之后的第五维空间,自问世以来不断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军用价值到今天家喻户晓的生活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变革不亚于工业革命、电力革命。我国在1990年11月28日以国家域名.cn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迄今已有二十多年。中国作为世界上第77个加入国际互联网的国家,由于人口基数庞大,经济不断发展,中国的网民也越来越多,推动了互联网在世界的普及。

互联网创建的平等、自由,超越时间与空间概念的平台,任何人不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只要能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分享网络信息与资源。据CNNIC最近数据显示,“截至到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 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 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互联网的普及率以及移动客户端的增速,预示着我国互联网发展光明的前景,同时数字鸿沟也在相对减弱。

2 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变革

日常生活主要是指人们一定思维方式上的价值观念,交往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统一。互联网以用户为导向,提供越来越便利的产品和服务,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

2.1 思维领域的冲击

思维方式是历史的凝练和时代特征作用于人的思维的主观意识的能动反应。“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在自然经济、中央集权、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使它具有整体性、直觉性、封闭性、保守性、中庸性、和道德化等非理性的特点。”伴随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思维也一度成为网络热词。针对互联网思维是什么,各学者不用视角给出不同见解。笔者比较赞同姜奇平老师的观点,”互联网思维是智慧思维、社会网络思维、低成本产异化思维、分享与创新思维,是互联网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制度等客观变化在一般人思维中打下的烙印”。与传统思维方式的固化态势相比较,互联网思维具有明显的发散性、创造性、互动性特点。企业必须以这种思维方式谋求新的发展拓展新的疆界,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个人生活在诸多方面也深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这种思维的转变是人们日常生活接收到的信息、服务、生活习惯的综合产物。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在今天互联网时代拥有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创新思维,个人就能够做到改变一个行业,甚至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

2.2 价值观的多维度变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演进,人的价值观念也在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形成途径主要来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教导和学校灌输。互联网创造的完全开放的平台,人的思想观念变得多元化。不仅有正面的激励,还存在负面的影响,不仅有东方的观念,还有西方的信条,各种意识形态在生活中传播,其直接影响是导致受众群体在接收价值观或改变价值观的点变得复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商业媒体与影视节目引导互联网社会群体的价值观走向。目前我国互联网领域缺乏完善明确细致的监管条文,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复杂的信息,网民对这些信息的浏览、自由言论的传播,都对传统价值观的解体,新型价值观的构建产生重要作用。互联网领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主流意识形态深入到每个民众的内心,这在互联网时代对当前政府和媒体提出挑战。商业媒体追求目标为点播率的数量,政府目的为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和谐社会,这二者需要找到最大程度的利益契合点来实现民众价值观的再塑。

2.3 交往方式的变革

交往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基本的来往方式。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形成原因之一来源于相互交往。在最初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主要局限于面与面的交谈或书信往来。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交往方式逐渐让位于互联网技术产生的交往方式如电话、QQ、微博、微信,在新一代年轻人群体中尤为突出。通过朋友圈个人心情就可以达到所有熟知的人群中了解到自身状态,这种具有即时性、便捷性、高效性特点的语言传输与文字交流方式,给新青年提供广阔的表达个性和自由的空间。各种社交网站改变着人们相互认识的途径,依据大数据库点的链接的相关性,来推测个人社交圈并合理科学的向用户推荐好友。交往方式的转变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本,也形成了人与人之间淡漠、孤独的个性特征。

2.4 行为习惯的变迁

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交往方式对行为习惯具有先导作用。个人闲暇习惯的改变,从相聚而谈、聚会等为主要活动到网上“独居”的转变。在接触到互联网的人们日常生活中,倾向于网络购物与网络消遣甚于其他生活习惯。互联网领域的各种商业活动、游戏与娱乐改变着每一个人的业余生活。电脑支付、手机支付各种智能软件的升级,让互联网消费走向平常化,仅2014年11月11日淘宝天猫交易量就创历史新高达到571亿元。各大网站如苏宁、京东、当当等商家相互竞争,争相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给传统商业模式提出挑战。民众对各种信息量的获得方式方面,也倾向于互联网搜索、互联网新闻。我国4G网络正在逐步普及,这也将给互联网移动客户端提供更良好的土壤来促进发展。

3 互联网在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启示

3.1 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应凸显人的主体性

互联网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人同自己相异化。首先,互联网是人类发明的先进工具,旨在为人类服务。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却被工具奴役、主宰,表现一种极度依附性,违背了自然状态。其次,互联网增加了人们的惰性,手机控制人的思想和消耗时间。各种智能终端与设施,降低了用脑的机会,智力普遍呈现下降趋势。比较常见的是电脑输入日益替代手写汉字,导致很多汉字逐渐被人们遗忘,练书法成为少数人的休闲娱乐。虽然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类似活动的出现,根本上难以改观新时代的书写现状。其次,部分人群对互联网游戏的沉迷影响正常学习工作。对青少年成长不利,对中年人家庭不利,对老年人健康不利。互联网作为先进的发明,在使用的同时应该合理运用这种工具,不能沦为工具的奴隶。单从人作为社会主体的角度看,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相互之间许多日常生活细节,实质加深了各自的孤单感、不信任感、缺乏存在感。人与人之间应多些直面沟通、倾诉、了解、关怀,营造良好温暖融洽的生活氛围。

3.2 互联网发展应始终贯彻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互联网发展引发青少年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交往方式行为习惯倾向于西方化,而漠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先人创造的巨大民族宝藏,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标志。互联网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表现出极强传播力,开始主导部分人群的生活。主要表现在当代青年对西方节假日的重视,而对中国的隆重节日如春节的意识淡薄;西方社会通过影视节目传达出来的所谓的自由平等民主(这是牺牲多数民众的利益建立少数人的虚假的观念)的价值观念也引发部分网民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前社会现状的发展存在异议等方面。不可否认西方文化里存在值得学习的地方,但过分崇拜西方文化,则会导致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彻底丢弃。各种网络文化的交织碰撞,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会像雅典文化的没落一般,需要广大民众共同努力对传统文化加强重视,对西方文化取舍有度,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来捍卫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3.3 互联网惠民应注重技术上深度发展的走势

互联网当前在对人们日常生活改观的方面,在广度上包罗万象,在深度上有待商榷。如互联网医疗,在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可以全方位完工,我国只停留于浅层次的挂号工作;互联网教育如幕课,投入很大收效甚微;移动办公普及率也不甚理想。缺乏深度的发展难以推动巨大的生产力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整个国家发展存在滞后性影响。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辉煌的成果,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缺少一种发展环境去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生产力的解放和给人民带来最大的福利。就国际局势来看,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我国的技术不发展将会面临巨额的专利购买费用,这就告诫各商家在以用户为导向的基础上,适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服务软件开发的必要性,同时政府也应出台相应决策让高校与企业达成联盟进行高科技研发。

3.4 加强互联网法制建设应更好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兴起的快速性、传播的广泛性,对完善的政策法规的制定提出迫切要求。互联网政策法规如果落后于发展的脚步,对个人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不利影响。互联网领域缺乏完善的条文来束缚言论的传播,规范网络秩序。表现在各种夺人眼球的新闻横行其道而忽略了互联网受众群体年龄分布的不均衡性;沉迷于网游的玩家完全依据主观意志自由遨游;各种意识形态碰撞,对社会主义认同感,民族归属感,社会道德感的弱化;网络流行的各种快餐文化对传统文化表现出的腐蚀作用;网络交易欺诈现象依旧存在等。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互联网充斥着各种超越成长阶段的内容,让青少年语言、心理、行为等各方面都受到影响。加强互联网法制建设,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发展中创造一个纯净健康的环境是广大民众的共同期待。

4 结语

互联网改变日常生活,但仍然客观存在若干现实问题。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致辞说“互联网发展即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不少风险挑战。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关系国家主权、尊严和发展利益,关系国际安全与社会稳定,关系世界经济繁荣和发展,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共担责任,共对挑战。谋求共治,实现共赢。”便利服务同时注重生活温馨,发展经济同时弘扬中华文化,关注外界动态同时关注内心世界,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于整个人类。

参考文献

1 胡华南,鲁岚.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现代化[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4)

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黄梅戏;市场化;生态圈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给传统的以舞台表演为主要传播方式的黄梅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戏曲产业要想获得生机并得以传承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根据黄梅戏自身文化特性,选择合适的文化价值切入点,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在市场化创新方式下戏曲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高度融合[1],这是戏曲文化转型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黄梅戏抓住转型时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促进黄梅戏艺术文化自身的发展,实现黄梅戏文化可持续发展;其次,有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其重要保证。

一、互联网+与黄梅戏发展现状

互联网+的兴起使媒介环境、数字化以及文化消费得以多元化。所谓互联网+黄梅戏,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功能,借助互联网背景,形成一体化商业模式,打造互联网+黄梅戏文化生态圈。我们要做的是建立良好的互联网交互体系,利用好新的平台和渠道带来的机遇,以互联网思维推动产品内容的升级,将黄梅戏等戏曲文化融入到市场中,让互联网在黄梅戏的市场化运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传统剧种之一,经长期传承与发展,其艺术价值、社会价值、非物质文化价值都是市场经济下有待开发的资源[2]。但随外来文化入侵,社会上涌现许多流行元素,这对中国黄梅戏产生巨大冲击,使其发展成本高、效率低、人才流失快。根据相关研究和市场调查发现,黄梅戏发展出现以下不足:(1)缺乏创新型作品和专业人才。长期的市场效益低下,政府扶持能力有限,未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剧本更新缓慢,缺乏培养专业人才机制。(2)受众群体减少。当代黄梅戏缺乏受众,特别是大学生对黄梅戏乃至整个戏曲文化了解甚微,更倾向于快餐式的流行曲目。(3)黄梅戏改革效果不显著,市场化程度不高。互联网与黄梅戏的结合不密切,缺少实在的产业载体来运作,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明晰的未来发展道路。

二、打造互联网+黄梅戏生态圈

互联网发展愈趋成熟,使我们的生活与互联网紧密融合,这对黄梅戏市场化无疑是一个契机,以黄梅戏为对象来研究互联网+黄梅戏的生态圈,使其更加具体。互联网+黄梅戏生态圈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黄梅戏线下线上相结合,其中包括黄梅戏的创作、资料采集、存储、处理、展示、支付、传播、接收、互动、分享、保护等模块,系统地整合成产业链,从而构成了一个共同生态圈,以新的视角来考虑黄梅戏转换、再现、复原、共享、创造等价值,并以新的方式使其在市场化中实现保护和传承。互联网+黄梅戏生态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完整的体系,弥补了某些资源的不足,与其他传统文化存在密切的相容互通。

三、黄梅戏市场化开发

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实现黄梅戏文化与市场资源的整合,做到黄梅戏创作、采集与记录、存储、传播、分享等一站式服务,扁平化的信息沟通渠道,打破传统的戏曲传播方式局限,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逐渐向市场化的产业机制转变。在构建互联网+黄梅戏生态圈时,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黄梅戏市场化:

(一)培育明星团队,实施链式人才培养战略。人才是黄梅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第一,要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普及初等教育中戏曲知识,与高校合作组建黄梅戏研修班,培养黄梅戏创造性人才,增强观众的消费需求。第二,培育明星团队,培养从演员、编剧、导演、作曲、舞台设计到产品策划、实施、人才管理等专业化“人才链”。第三,建立人才自身价值与市场价值转换的良好机制,在全国建立起营销网络和经纪人队伍,形成强烈的品牌效应,通过市场获得可观的报酬。

(二)构建互联网+黄梅戏平台,增加受众。开发黄梅戏网络互动平台,立足创新的传播方式,构建创新型文化社区,包括社交、分享式学习、戏曲文化鉴赏等,如:戏曲社区和APP。将黄梅戏与数字媒体、互联网结合,开创新的文化传播模式,增设个人空间模式、私人订制。另外,利用新科技手段与最新科技的融合,如3D技术,将真人与影像完美地结合,开发大型黄梅戏游戏,进入体验式消费阶段,将黄梅戏融入生活,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对黄梅戏的热爱,加深了其趣味性,促进黄梅戏市场化应用。

(三)开发戏曲之乡旅游带。互联网+黄梅戏旅游开发,既网上虚拟旅游还包括实地体验式项目。第一,开发虚拟旅游,满足了没有足够资本或者没有时间去旅游的人群,借助互联网平台旅游消息,在电脑或pad、手机等移动设备上虚拟旅游,实现个性化定制其背景音乐、人物服装、头饰、环境等都可设置与黄梅戏文化相关的虚拟旅游。第二,实地体验式旅游开发,主要是领略黄梅戏文化内涵,在黄梅戏发源地建设文化旅游基地,组织黄梅戏志愿团乡村表演,在景点内设置体验馆,包括文化展览、黄梅体验馆等,还带领参观黄梅戏历史名人故居等旅游项目。

(四)建立互联网+黄梅戏文化发展型企业,形成文化创新产业园。黄梅戏市场开发要加强文化产品和互联网市场整合,以黄梅戏文化艺术为主体,重点整合书刊、电子制品、休闲娱乐项目、旅游、影视、餐饮、文化艺术节等产业,构建多维度集群,实现黄梅戏市场化的创新一站式管理服务。开拓新的演出市场,进行个性化定制,引进外资,加大宣传力度,使黄梅戏在国内外戏曲市场中占领大份额,这会创造一个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结语:互联网+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与传统数字媒体相辅相成。在互联网+黄梅戏生态圈中,运用各种技术,为黄梅戏网络化、市场化提供重要途径,其具体方式是在文化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挖掘内在价值,增加其社会价值,创造盈利,培养优秀人才,鼓励新一代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每个环节动态循环,能更好地服务大众。纵观传统戏曲的发展状况,不同戏曲均面临创作人才少、政府资扶持力度小等困境,市场反映情况也有诸多难处,打造互联网+黄梅戏生态圈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文化,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推动戏曲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总体来说,互联网+黄梅戏生态圈的建立是互联网时展文化、传承文化开拓出的新出路,将推动黄梅戏的市场化运作,推动文化更具特色,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 蓝甲云,王铁军,陈冠梅.文化产业市场化的价值导向[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3):111-114.

[2] 胡建国,张鹏顺.黄梅戏市场价值挖掘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红河学院学报,2011(6):71-74.

[3] 施宏.新媒体时代下黄梅戏的有效传播和发展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5(1):118-119.

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范文4

第一,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师必须更加具有人文情怀,更加重视用户体验,重视与消费者的换位思考。随着人们物质条件和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其对产品的使用体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已经从原来仅仅满足功能即可上升到不仅要有全方位的功能,更要有愉悦的使用体验。市场经济使产品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使用体验成为判断产品好坏的价值核心。在这种背景下,工业设计师必须学会换位思考,真正站在目标用户的角度,拥有更高的人文关怀,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传统意义上的工业设计师,一般要求应该具备艺术修养、审美修养和专业技能,能够设计出大多数人认为“美”的产品。当然,也要考虑消费者的感受。但是,用户人群的使用体验从未像互联网时代这样受到重视,也从未成为工业设计价值的核心。市场经济使产品实现某项功能不再是最大的问题,好的用户体验才是问题的关键。这对工业设计师是一个新的挑战。强大的社会生产力是互联网时代到来的物质基础。拥有强大生产体系的现代社会,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早已不是问题,关键是产品带给人们的使用体验。现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终端,可以十分便捷地接受和自己对产品的使用感受,并使这些信息迅速以指数级的速度传播出去。没有好的使用体验的产品就会被迅速淘汰。鉴于此,设计师应该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人文情怀的人,迅速获取目标人群的需要,并把这些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以便设计出成功的产品。

第二,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师要更加重视和回归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做出既有鲜明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现代意识的作品。当今工业设计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然而,越是国际化、信息化,人们越重视和反思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拥有灿烂且独具特色的文化,这是再超前的技术也无法替代的,也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传统文化是一切中国工业设计师的设计之根,因为最民族的才是最世界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设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由于工业设计产生于西方,至今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引领工业设计的潮流,如果我们去拼“国际化”“现代主义”,只能永远跟在别人身后。重视和学习传统,同时结合现代设计,才是中国工业设计在世界取得一席之地的根本。我们所拥有的灿烂文化恰恰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只有从自身的文化中不断发掘,才能不在模仿他人中迷失。最好的设计不是模仿他人,而是不断完善自己。只有坚持文化传统、文化自信,才能真正让中国的工业设计独立而强大起来。

第三,在传统工业设计师了解和热爱艺术的基础上,要求互联网时代设计师对艺术的潮流、社会热点和流行趋势更加敏感,反应更加快捷。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信息的传递速度相对滞后,产品开发的效率也较为低下。互联网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情况,人们对艺术潮流、社会热点、流行趋势等信息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取。在这种情况下,工业设计师要想设计出成功的产品,就需要对这些信息更加敏感,设计的过程也必须更加高效。很多社会热点,其流行过程是非常短的,如果不能及时把握,就会错过良机。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热点传播速度更快,参与人数更多,参与的阶层更为广泛,更具有“草根性”。这些热点往往能够实现“爆发性”的传播,迅速被人们所津津乐道,抓住了这些热点,并且应用到设计中,能够迅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吸引他们的眼球。把握好社会热点和流行趋势,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一种“借力”,也是设计师获得设计灵感的捷径。但是这种效果必须以设计师敏锐的把握能力和高效的设计过程为前提,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难以取得实效。

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范文5

【关键词】数字媒体 常态化 学习与传播 传统文化

数字新媒体传播的无国界性、隐匿性高、交互性强、传播面广等特点,促使互联网日渐成为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多元文化无国界传输,并冲击各国文化思想。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锋的新形势,有效引导民众自觉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并在全社会形成学习氛围,关乎的不仅仅是信息良性的传播,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建设。

一、常态化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多年来关于文化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一个极具魅力的焦点。当前,西方大国利用其在互联网上的支配地位进行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的输出,使得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

首先,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和民族离不开先进核心价值观的统领。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影响着国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增强精神感召力、拓展社会认同基础、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所必需的重要环节。①

其次,引导普通民众自主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以及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我们应该进一步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如教育家杨叔子院士所说,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当普通民众自主学习、传播文化,并成为日常的国民认知活动之一时,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对文化学习与传播的常态化”。

二、民众自主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1.民众文化认知心理与传统文化学习需求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面临多种文化价值观的抉择,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似乎日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但事实上,传统文化的根一直深植在国民心中,只要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就会得到广泛的认同。“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日前开展“全国大学生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对最具代表性中国文化符号的评分结果是:“汉语/汉字”“孔子”在270个选项中得分高居前两位。②青年一代的大学生群体是未来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提升了自主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机制构建的可操作性,也影响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数字化学习社会的快速来临。个体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内在的文化约束着个体的行为和思想。马克思说过,完整的主体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挥中产生创造性的生活表现。③而数字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恰好为作为社会主体的普通民众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为每个个体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与精神有关的人文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层次。人对低级需要的追求是有限的,对高级需要的追求则是无限的,对高级需要的追求可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持久的激发作用和巨大的推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普通民众重新重视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低级需要追求向高级需要追求的过程。我们看到,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民的文化意识也在增强,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需求也逐渐显露,这为进一步引导国民自发学习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2.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学习与媒介使用情况小型抽样调查与分析

为了管窥国民文化学习与媒介使用的实际情况,为探讨数字媒体时代常态化学习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笔者进行了一次小型抽样调查。调查随机抽取了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4所大学的200名大学生(89.7%为“80后”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评价、情感、行为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同时涉及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动机、态度、途径、方式等方面。此外,我们还从参与问卷调查的被试者中选取了10名本科生和10名研究生,对他们进行了开放式的访谈。本调查属于微型调查,仅在哈尔滨4所高校中进行,所得数据的说服力有限。被调查学生学科分布情况为:理工类学生110名,文史类学生90名。

通过对调查数据及访谈记录的整理、归纳、分析可以看出:

首先,在学习与传播内容方面,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大学生主体内在的精神需求。调查中,对自主传统文化学习感兴趣的比例高达74.23%。表明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心中的地位。

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以其厚重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能给大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启迪。其倡导的高尚的人生操守和坚守的人生信念,更可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富有价值的人生参考。④随着多元价值观的侵入,也促使人际关系冷酷,违法犯罪行为以及拜金现象泛滥。而崇尚人性之道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学,则为现代人提供了普世的道德准则,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具有主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人生价值追求的作用。

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范文6

【关键词】工业设计 互联网 内容 素质 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师不仅要具有人文情怀,更要重视用户体验,还要具有更敏锐的对艺术和社会流行趋势的判断力以及更高的设计效率。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国际化,反而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和回归传统,因为设计师只有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才能真正使中国的工业设计独立地走向世界。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互联网时代,工业设计师所提供的服务不再仅仅是产品的外观设计,而是参与产品从物理实体操作到虚拟操作的综合设计过程。

传统意义上的工业设计,其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产品造型设计,并伴随着产品功能的创新和改良,以至于人们提起工业设计时会自然地联想到产品的外观设计。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的名言就由此而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颠覆了这一传统定义,使工业设计的内涵极大丰富起来,设计师的任务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智能化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较为复杂的人机交互已成为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简单的物理按键操作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趋势在将来还会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工业设计师所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产品如何美观,更要考虑产品如何好用。这种好用,不仅是指传统意义上强大的功能,而且包括了易于认知、易于使用、高度容错。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背景下,对产品的物理实体控制,越来越多地被虚拟操作或“软操作”所替代。“好用”已经不仅仅是某些实体零件,如开关、档位等的使用,更多包括了人机交互的内容,是对整个操作体系的要求。比如常用的智能手机,物理实体按键已经很少,大部分的操作要靠触屏操作来完成,这对系统架构、界面设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设计师必须参与到系统架构和界面设计中,深入研究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对界面的审美要求。比如苹果手机之所以风靡全球,不仅仅是靠简单的外观设计,更多的是依靠其操作系统的设计;而诺基亚的失败绝非实体造型的失败,而是操作系统的滞后所致。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定义也已发生了变化,虚拟产品越来越多,工业设计的范围已经延伸到大多数的虚拟产品领域。众所周知,Iphone、Ipad、Imac等产品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这种成功绝不是仅仅建立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上,而是依靠苹果公司成功的操作系统设计。Ios操作系统简介界面、人性化的架构才是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这些设计也已经是现代工业设计中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设计师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对虚拟系统的设计成为他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领衔的企业中,工业设计师也确实做着这样的工作。

由于人机交互深入到大部分的工业产品中,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师的工作内容核心正发生着变化。其主要任务从单纯的产品造型过渡到参与产品操作系统、界面的综合设计中。

第二,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师必须更加具有人文情怀,更加重视用户体验,重视与消费者的换位思考。

随着人们物质条件和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其对产品的使用体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已经从原来仅仅满足功能即可上升到不仅要有全方位的功能,更要有愉悦的使用体验。市场经济使产品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使用体验成为判断产品好坏的价值核心。在这种背景下,工业设计师必须学会换位思考,真正站在目标用户的角度,拥有更高的人文关怀,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传统意义上的工业设计师,一般要求应该具备艺术修养、审美修养和专业技能,能够设计出大多数人认为“美”的产品。当然,也要考虑消费者的感受。但是,用户人群的使用体验从未像互联网时代这样受到重视,也从未成为工业设计价值的核心。市场经济使产品实现某项功能不再是最大的问题,好的用户体验才是问题的关键。这对工业设计师是一个新的挑战。

强大的社会生产力是互联网时代到来的物质基础。拥有强大生产体系的现代社会,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早已不是问题,关键是产品带给人们的使用体验。现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终端,可以十分便捷地接受和自己对产品的使用感受,并使这些信息迅速以指数级的速度传播出去。没有好的使用体验的产品就会被迅速淘汰。鉴于此,设计师应该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人文情怀的人,迅速获取目标人群的需要,并把这些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以便设计出成功的产品。

第三,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师要更加重视和回归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做出既有鲜明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现代意识的作品。

当今工业设计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然而,越是国际化、信息化,人们越重视和反思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拥有灿烂且独具特色的文化,这是再超前的技术也无法替代的,也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传统文化是一切中国工业设计师的设计之根,因为最民族的才是最世界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设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由于工业设计产生于西方,至今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引领工业设计的潮流,如果我们去拼“国际化”“现代主义”,只能永远跟在别人身后。重视和学习传统,同时结合现代设计,才是中国工业设计在世界取得一席之地的根本。我们所拥有的灿烂文化恰恰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只有从自身的文化中不断发掘,才能不在模仿他人中迷失。最好的设计不是模仿他人,而是不断完善自己。只有坚持文化传统、文化自信,才能真正让中国的工业设计独立而强大起来。

第四,在传统工业设计师了解和热爱艺术的基础上,要求互联网时代设计师对艺术的潮流、社会热点和流行趋势更加敏感,反应更加快捷。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信息的传递速度相对滞后,产品开发的效率也较为低下。互联网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情况,人们对艺术潮流、社会热点、流行趋势等信息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取。在这种情况下,工业设计师要想设计出成功的产品,就需要对这些信息更加敏感,设计的过程也必须更加高效。很多社会热点,其流行过程是非常短的,如果不能及时把握,就会错过良机。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热点传播速度更快,参与人数更多,参与的阶层更为广泛,更具有“草根性”。这些热点往往能够实现“爆发性”的传播,迅速被人们所津津乐道,抓住了这些热点,并且应用到设计中,能够迅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吸引他们的眼球。

把握好社会热点和流行趋势,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一种“借力”,也是设计师获得设计灵感的捷径。但是这种效果必须以设计师敏锐的把握能力和高效的设计过程为前提,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难以取得实效。

第五,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师要能够把握多种多样的设计灵感来源,使个性化的设计大量涌现。

互联网时代使多种文化和思潮相互交汇。这既是设计师的机遇,也是挑战。个性化的选择给了设计师更多的机会,使其有了更多的设计灵感来源;同时,由于对个性化的追求,青年一代看待产品的目光更加挑剔。在这种背景下,工业设计师要迅速了解和研究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特征,适应个性化的需要,使思维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紧跟乃至引领消费的潮流。

总之,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里,信息的传播效率、人们的生活方式、产品的流通方式等都在发生着变化。面对这样的变革,传统的以产品造型设计为工作核心的工业设计师,其服务内容和素质要求也更加综合化。

(注:本文为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用户体验的职教新干线数字化平台信息交互性研究》课题,课题编号:XJK012CZJ021)

参考文献:

[1]李华.浅析工业设计的研究领域[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14(5).

[2]季铁.基于社区和网络的设计与社会创新[D].湖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