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口市经济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口市经济政策范文1
关键词:海南;经济金融;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9-0020-06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9.05
一、2011年上半年海南省经济发展所处的国际国内宏观背景
(一)国际经济动态
1.世行预计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双速复苏仍将延续。世界银行在6月初的《2011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11年和2012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3.2%和3.6%,今明两年仍将延续“南高北低”的复苏局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将继续超过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增长的主引擎①。其中,2011年和2012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将分别增长6.3%和6.2%,发达国家将分别增长2.2%和2.7%。与1月份的预测数据相比,世行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调高了0.3个百分点,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速调低了0.2个百分点。
2.美国经济呈现“三高三低”特征,美联储慎言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5月份,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由4月份的60.4下降至53.5;非农部门失业率达9.1%。美国经济数据不佳,就业不及市场预期,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并未就“是否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发表任何言论,仅提出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较预期放慢,宽松货币政策仍有必要,利率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维持低位。
3.债务危机困扰欧洲,通胀压力持续增大。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银行业持有的希腊国债总额共计542亿美元,其中96%由欧洲银行持有。若希腊债务重组将导致25%的国债价值缩水,欧洲央行的直接损失额度会达到其目前全部资本金的近一半,德法两国的损失尤其严重。欧洲各国互持债务,使欧债危机前景变得空前的复杂多变。与此同时,欧洲通胀压力较大,1―6月通胀率均超过其自设2%的通胀目标,4月7日和7月7日,欧洲央行连续两次上调再融资利率各25个基点。
4.经济持续疲软,日本央行继续实施宽松政策。日本一季度实际GDP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3.7%,日本经济财政担当相与谢野馨预测2011年度日本GDP将接近零增长。货币政策方面,在“3.11”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央行向市场快速注资超过40万亿日元。6月14日,日本央行宣布继续维持基准利率零至0.1%不变,同时还维持10万亿日元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此外,新增5000亿日元的贷款计划用于扶持日本成长型中小企业,以刺激实体经济增长。
(二)国内经济动态
1.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上半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04459.0亿元,同比增长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8%,同比提升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24567.0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6250.0亿元,同比增长3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33.0亿元,同比增长16.8%。进出口总值17036.7亿美元,同比增长25.8%;其中,出口8743.0亿美元,同比增长24%;进口8293.7亿美元,同比增长27.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8.9亿美元,同比增长18.4%。财政收入56875.8亿元,同比增长31.2%;财政支出44435.1亿元,同比增长31.4%。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5.4%,其中,6月同比上涨6.4%,比5月高0.9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来月度最高值。
2.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三个月回落。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9%,低于上月1.1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回落。该指数为2009年3月以来的新低,但仍连续二十八个月位于临界点――50%以上的扩张区间,显示出中国制造业总体仍在增长,但增速逐月放缓的迹象。调查显示,当前制造业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市场需求回落进一步加剧,产成品库存呈现上升态势,企业生产积极性受挫。此外,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的“拉闸限电”措施,限制了部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造成交货期延长。
3.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双率”调至新高。今年以来,央行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增大,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此,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1.5%的历史最高点。2011年7月7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这是今年以来第3次加息,也是去年加息周期启动后的第5次加息。
4.货币供应量持续回落。6月末,国内广义货币(M2)余额78.1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年末高0.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比上年末低8.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4%。本外币贷款余额54.7万亿元,同比增长16.8%。本外币存款余额80.3万亿元,同比增长17.5%。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0.3%。全国社会融资规模7.8万亿元。
二、2011年上半年海南省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经济总量持续较快增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22.3亿元,同比增长10.4%,同比回落9.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25.8%、27.3%和46.9%,同比分别增长6.1%、17.6%和8.8%。
(二)工业增长处于较高水平,经营效益快速提升
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07.0亿元,同比增长16.4%,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22.4%和77.6%,同比分别增长10.3%和18.6%,重工业拉动作用较为突出。1―5月,全省3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9.3亿元,同比增长26.6%。综合效益指数358.6%,同比提升33.8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609.5亿元,同比增长35.5%。
(三)投资增速持续高增长,第三产业占比较高
上半年,全省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8.2亿元,同比增长33.6%,高于全国8.0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四个特点:一是投资总量较快增长,增速有所回落。投资总量比去年同期多增168亿元,但受去年基数较高影响,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9.6个百分点。二是第三产业主导地位突出。全省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分别为:43.4%、22.8%和35.6%;投资额占比分别为0.8%、15.1%和84.1%。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287.5亿元,同比增长40.0%。四是投资项目总数较快增长。全省投资项目累计1518个,同比增加28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21个,同比增加35个。
(四)消费市场持续稳定增长,城镇消费占比较高
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4亿元,同比增长18.6%,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占比分别为90.6%和9.4%,同比分别增长19.1%和14.4%。零售商品销售额较大的包括:石油及制品类67.2亿元,同比增长39.6%;汽车类53.8亿元,同比增长8.6%;粮油、食品、饮料及烟酒类12.8亿元,同比增长40.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11.0亿元,同比增长32.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9.8亿元,同比增长52.6%。
(五)进出口快速增长
1―5月,全省进出口总值48.9亿美元,同比增长36.6%。其中,进口39.3亿美元,同比增长44.0%;出口9.6亿美元,同比增长13.0%;贸易逆差29.7亿美元。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占主导地位。其中,进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占比76.8%,同比增长43.7%;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占比60.8%,同比增长12.5%。从贸易地区看,进口额最大的为非洲地区12.3亿美元,同比增长49.0%;出口额最大的为香港2.5亿美元,同比增长21.8%。上半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5.9亿美元,同比增长7.2%。新签利用外资协议合同数21宗,同比下降41.7%。
(六)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民生支出进展加快
上半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5.6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87.7%,同比增长20.5%。税收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两项税收分别为67.8亿元和2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和60.3%。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支出312.9亿元,同比增长65.8%。预算支出规模较大的有: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4.4亿元,同比增长55.7%;教育支出47.0亿元,同比增长50.8%;农林水事务支出42.2亿元,同比增长63.1%。
(七)物价指数全面上涨,通胀压力增大
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在类商品中,受农产品大幅涨价以及房屋交易价格和租赁价格上涨较快影响,食品、居住类价格涨幅分别达到15.0%和6.1%,其他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则不明显。随着全球经济复苏预期增强,工业企业生产加快恢复,对资源能源和原材料类产品需求增加,推动了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RMP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累计分别上涨17.4%和8.8%。
三、2011年上半年海南省金融运行情况
(一)贷款增速先抑后扬,新增量历史同期最高
6月末,海南省本外币贷款余额2885.0亿元,同比增长26.8%,比去年同期低10.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70.9亿元。
上半年全省贷款结构变动特点:
1.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快速增长,票据融资增速持续为负。6月末,全省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2310.8亿元,同比增长28.2%,比年初增加291.1亿元;短期贷款余额444.7亿元,同比增长26.6%,比年初增加39.7亿元;票据融资余额53.9亿元,同比下降25.4%,比年初增加14.9亿元。
2.新增贷款以经营贷款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为主,银团贷款大幅减少,个人贷款及透支同比下降较多。上半年,全省新增经营贷款137.3亿元(其中短期增加15.6亿元,中长期增加121.7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贷款188.7亿元(其中短期34.5亿元,中长期154.2亿元);银团贷款减少41.4亿元(其中短期减少31.3亿元,中长期减少10.1亿元);个人贷款新增23.5亿元(其中短期减少2.5,中长期新增26.0亿元)。截至6月末,全省固定资产贷款余额1612.2亿元,占比55.9%。
与去年同期相比,全省经营性贷款同比多增116.9亿元,反映出宏观调控背景下,全省商业银行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依然较大,而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全省房地产销量下降,个人贷款同比减少62.3亿元。
3.人民币、外汇贷款持续较快增长。截至6月末,全省人民币贷款余额2560.2亿元,同比增长24.5%,比年初增加290.5亿元;全省外汇贷款余额50.2亿美元,同比增长55.7%,比年初增加13.3亿美元。
4.国开行贷款占比最高。上半年,全省新增贷款前四位的银行分别为:国开行(158.5亿元)、农信社(57.0亿元)、工行(36.3亿元)、中行(31.2亿元)。国开行依然是全省信贷投放最多的银行。截至6月末,该行贷款余额1177.9亿元,占全省贷款额的40.9%。
5.贷款投向地域主要集中在海口市。上半年,海口市新增贷款290.2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的78.2%,除此之外,全省仅有三亚(20.3亿元)、澄迈(12.9亿元)、琼海(10.2亿元)三市(县)新增贷款较多,其余市县贷款新增量均未过亿,有8个市(县)贷款不增反减。
经历上年的高增长后,上半年全省贷款增速经历了一个先抑后扬的过程,1-5月持续下降,在6月份新增116.8亿元后,贷款增幅开始提升。从新增贷款绝对量看,1-6月份全省新增贷款370.9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即便是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海南省信贷规模仍保持高增长,表明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深入,全省经济实体对资金需求较为强烈,而金融机构则对全省经济前景看好,以增加信贷投放契合了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二)存款增幅高位回落,新增量近三年同期最低
6月末,全省本外币存款余额4521.4亿元,同比增长15.6%,比去年同期低27.0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04.6亿元。
上半年全省存款结构变动特点:
1.本外币个人存款、单位存款、财政性存款新增量均小于去年同期。6月末,全省本外币个人存款余额1867.6亿元,比年初增加186.7亿元,同比少增97.8亿元。本外币单位存款余额2455.4亿元,比年初增加100.8亿元,同比少增399.8亿元。本外币财政性存款余额163.1亿元,比年初增加13.7亿元,同比少增25.8亿元。
2.人民币存款较快增长,外汇存款高速增长。6月末,全省人民币存款余额4459.1亿元,同比增长15.5%,比年初增加286.9亿元。外汇存款余额9.6亿美元,同比增长30.8%,比年初增加2.8亿美元。新增外汇存款主要为外汇贷款派生。
3.海口市新增存款占全省逾五成。上半年,海口市新增存款171.7亿元,占全省新增存款的56.4%。三亚市存款减少3.5亿元,洋浦开发区减少0.9亿元,其余市(县)存款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截至6月末,全省存款前三位的分别为海口市(2410.6亿元)、三亚市(613.0亿元)、琼海市(183.9亿元)。
4.跨省资金流动净流入。上半年,全省各银行类金融机构累计流入资金18571.5亿元,流出18383.5亿元,累计资金净流入188.0亿元,比去年同期少489.3亿元。
从今年1月份开始,全省存款增速出现拐点,由上年末的32.8%降至18.6%,此后各月增速均未超过20%,存款增幅的高位回落与上年国际旅游岛建设启动大量资金涌入造成的基数较高有关。此外,受物价持续高企、实际存款利率因素影响,居民储蓄意愿下降,而随着银行理财产品不断丰富,居民购买理财产品增多,“银行存款搬家”现象较为突出。
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物价持续处于高位
今年以来,海南省物价持续处于高位。考虑到当前全省经济运行仍然面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偏高带来的输入通胀压力、流动性过剩导致的旺盛需求压力以及国内食品价格的传导,物价上涨的整体压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减轻。与此同时,全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也处于10%以上的高位,物价存在由结构性上涨向全面上涨扩散的趋势,连续上行的物价给经济金融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一是银行流动性受到影响。目前居民储蓄实际利率为负,存款向黄金、房地产、股票等避险产品分流明显,存款的大幅减少使银行的流动性下降,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随之降低。二是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影响较大。按全年价格涨幅5%初步匡算,城镇居民人均每月生活费支出将分别增加50元,对省内人均月消费支出仅400元左右的低收入群众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显示,一、二季度省内居民对物价的满意度水平分别为16.6%和20.6%,处于近几年来的较低水平。三是增添企业经营成本。投资品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抬高企业生产成本,但由于多数产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空间较小,难以抵消上游成本增加的影响,导致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降。1―5月,全省亏损企业户数77户,比上年同期有所增加。
(二)关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负面效果
上半年,全省房地产业增加值137.6亿元,同比下降3.4%;房屋销售额423.2亿元,同比下降5.3%;销售面积434.4万平米,同比下降9.9%。金融机构方面,当前省内大部分商业银行房地产审批条件权限已被上收总行,商业银行严格执行房地产开发企业准入名单制管理。二季度的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全省房地产业审批条件指数为22.0%,比上季度低5个百分点,持续5个季度处于严格限制状态。
目前,房地产业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房地产贷款占全省贷款的比重在20%以上。房地产业对全省经济金融存在较大影响,尤应关注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状况、在建项目的进度情况和银行的风险程度,防止行业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
(三)关注理财业务大幅增长对宏观调控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迅速发展。截至6月末,海南省理财产品余额120亿元(其中企业理财产品30亿元,个人理财产品余额90亿元),比年初增加60亿元。上半年全省各家商业银行累计销售额在1200亿元左右,理财业务的发展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但也给央行宏观调控带来新的挑战[2]。一是为应对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商业银行通过代客理财业务将表内存款化为表外资金,直接导致了存款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抵消了货币政策紧缩效果。二是高收益保本理财产品对存款利率管理政策形成冲击。银行保本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向低风险、高流动性的资产属性回归,“存款理财产品化”趋势渐显,对存款利率体系的冲击和影响日益突出。三是理财产品收益率竞相上调加剧了利率市场同业竞争。理财产品市场利率竞争加剧致使商业银行在“保市场”和“增利润”间艰难平衡,非理性竞争行为不时显现。四是理财产品市场涉及面过于宽泛容易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扰动因素。商业银行扎堆发行投资于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信托理财产品,但在宏观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多、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资本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风险可能会暴露,为理财产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保持金融运行稳定埋下了隐忧。
(四)关注异地贷款的较快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银行间竞争加剧,海南省商业银行加大了信贷营销力度,跨省贷款投放增多。截至6月末,全省各家银行对省外企业贷款余额累计275.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9.1亿元;对省外企业贷款占全省各项贷款的9.5%,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目前海南省商业银行流动性普遍比较充裕(贷存比仅为6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探索在更大范围内拓展业务,异地贷款的增加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值得关注的是,在货币政策从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受到限制,异地贷款的增加势必会挤占本就相对欠缺的金融资源,加大本地资金供需矛盾,不利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此外,从贷款风险角度考虑,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贷款银行不能及时到企业进行贷款跟踪管理检查,从增大贷款风险。
(五)关注信贷收紧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随着商业银行的信贷收缩,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增大,不少企业将融资重点转向了民间融资。调查显示,2011年前5个月全省典当企业的典当发生额为12.6亿元,比2010年全年还多3.5亿元。相对于银行信贷,民间融资成本明显偏高。调查显示,海南省企业民间融资平均利率为17.8%,最高达35.0%,利率一般为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水平的2-3倍。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融资成本的提高让一些中小企业生产企业经营活动受到重创。全国工商联对广东、浙江、江苏等16个省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生存状况甚至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为严峻。目前,海南省尚未有中小企业大规模资金链断裂现象发生,但融资难问题一直制约着省内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相关部门应未雨绸缪,及时出台相应措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五、对策建议
(一)落实宏观调控措施,有效防治物价上涨过快
一是正确分析、掌握市场物价形势,努力保持物体水平稳定。二是把控制食品价格上涨作为控制物价的重点,加大对食品生产和运输行业的扶持力度,实行倾斜政策,控制食品价格上涨。三是提高物价调控的前瞻性,进一步加强对物价上涨及拉动因素的监测分析,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四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密切跟踪经济形势新变化,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提高房地产市场调控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的投入量,有效改善房地产市场供应的结构性矛盾,平抑房价,保障低收入者的住房要求。二是在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结合海南实际情况和国家给予国际旅游岛建设更大的自和优惠政策,争取国家对海南房地产业发展区别对待。三是搞好房地产发展规划,形成高端旅游房产,普通商品房和中低收入保障住房三个层次,引导房地产资金投资房地产信托基金,旅游产业基金、股权酒店等。
(三)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一是加大项目投资支持力度。省内各金融机构应结合海南省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融资服务需求调整金融服务目标,调整信贷投向重点,创新信贷产品,扩大金融增值服务,为全省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二是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涉农金融机构应继续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做好金融支农工作。其他金融机构则应强化服务“三农”的意识,推进组织制度和产品创新,在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三是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增长。落实和出台有关信贷政策措施,支持居民的住房及汽车消费需求,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启动消费市场。
(四)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切实发挥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的作用,推出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业务流程、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等制度。二是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吸引民营金融资本进入。东部沿海地区民营金融资本数量较多,竞争较激烈,且业务模式经过了市场的考验,海南省可借鉴其模式,采取一定政策优惠措施,鼓励吸引这部分民营金融资本的进入,丰富本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三是搭建以省级平台为龙头、各市(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主体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好社会投资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四是做好中小企业融资上市培育和推荐工作,积极探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
六、趋势预测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正在由恢复期的快速回升阶段向平稳增长阶段过渡。从我国情况看,宏观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方向发展。受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影响,下半年海南省经济增长将逐步平稳,考虑到上年基数因素,三、四季度,全省经济增幅应会稳定在10-11%之间。综合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动趋势及全省经济金融运行特点,预计下半年全省信贷投放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速,但增幅将会逐步降低。
参考文献:
海口市经济政策范文2
关键词:海南省;经济增长;就业;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4.7;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6-0017-05
一、引言
2007年,美国开始爆发由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2008年,危机迅速扩散至全球,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并且开始由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蔓延。2009年,金融风暴已引发全面的经济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新兴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快速下滑。危机的规模和严重程度都是空前的,鉴于全球形势的严重不确定性,全球经济甚至可能陷入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从未有过的衰退。
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加上我国金融体系还未完全开放,使得所受危机的影响更多集中在了实体经济上。危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市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众多工人失业,GDP增速也大幅放缓。虽然海南省受外部环境影响有一个延迟的过程,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经济运行中开始出现不少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GDP增长放缓与就业的问题,如何减少这场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两者大体上是正相关的。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就业增长,而就业增长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使得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加强效应”。对于两者关系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描述,当数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
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经济学家菲利浦斯于1957年根据英国近百年的数据,对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而得出的[1]。这条曲线反映出失业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一种交替关系,即通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胀率低时,失业率高。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思想诞生以后,直至严重的“滞胀”问题出现之前的20多年时间里,通货膨胀被看作是经济高涨的具体表现,是经济增长处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资源价格膨胀。因此,通胀与失业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据此,政府可以用紧缩或扩张的货币政策,来控制经济增长的轨迹,进而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控制在一个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范围内。
然而,20世纪60年代之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出现的“滞胀”问题,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新经济中所出现的“两低一高”(即低失业率、低通胀率、高经济增长率)现象,给菲利普斯曲线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并引发了许多关于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与短期问题上的讨论,以及关于是否失效的争论。
奥肯定律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通过对美国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该定律表明: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呈反向变化即两者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经济的高增长率伴随着低失业率,低增长率伴随着高失业率。根据其对美国的经验研究显示,两者的数量关系是:实际GDP增长率比潜在GDP增长率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实际GDP增长率比潜在GDP增长率低2个百分点,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1]。
奥肯定律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内在关系,尽管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尽相同,但经济增长与就业同向变动,与失业反向变动,以及高增长率与低失业率相伴随的关系,已经被众多国家的经济实践所证实[1]。
三、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现状
(一)海南省产业结构的特殊性
海南建省的时间不长,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其经济发展模式与其他省市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我国GDP的产业分布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比较小,且总体上处于下降的趋势,由1997年的19.7%下降至2005年的12.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GDP中占主体地位,其中第二产业占最大比例,10年的平均值为46.25%(见表1)。而单看第二产业中的工业,10年间其占GDP的比重基本都处于40%以上的水平,表明工业在第二产业中占绝对的地位。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大体上呈上升的趋势,2000年以后就处在40%左右的水平。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
相比之下,海南省的经济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在GDP的产业分布中,第一产业依然占有很大的比重,10年平均值高达35%;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虽然有所上升,但发展缓慢,10年间也仅仅上升了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最大,每年都在40%以上,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是海南省的主导产业。
海南省特殊的经济结构源于其特殊的发展历程,1988年建省,随后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策环境使其发展并没有经历由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常规轨迹,期间又经历了政府撤资导致开发商资金断裂的阵痛期,使得海南省的产业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太低,工业和制造业相当缺乏。这正是海南省经济发展中的软肋,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难以产生效益,第二产业比重过小难以产生带动效应,第三产业比重虽大,但由于缺乏第二产业的支撑作用,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二)海南省特殊产业结构下的就业状况
产业部门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也决定了就业结构。海南省“两头大、中间小”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就业结构的特殊性。
分析表3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的从业比例正处于下降的通道中,第二产业的从业比例大致不变,而第三产业的从业比例呈上升的趋势,10年的平均比例为49.122.828.1。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比例达到46.126.827.1时,为工业化中期阶段,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而观察海南省三大产业的从业构成,第一产业的从业比例虽然也在下降,但占比仍然很大,高于全国水平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从业比例受产业规模的约束,仍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第三产业从业比例比较高,整体上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0年间平均比例为59.210.130.7[3]。海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而造成整体就业结构的脆弱性。
1.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过高,需要释放大量的劳动力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资源的比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下降。而海南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占全部劳动力资源的比重将近60%,截至到2004年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量已经达到121万人,这部分劳动力必然会随着经济发展逐步从第一产业中脱离出来并向其他产业转移,如果经济增长不足以为富余劳动力带来相应的就业机会,海南省劳动力剩余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2.受自身规模限制,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
海南省的工业基础薄弱,制造业落后,能提供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的提高,使得部分劳动力资本被固定资本所替代。此外,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国有企业改革,为了促进效益提高和创造更多的财富也会实行裁员政策。第二产业本应是吸纳第一产业转移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力量,如果它的吸纳作用不明显,甚至释放剩余劳动力,海南省的就业形势就会更加严峻。
3.第三产业发展受第二产业的制约,难以扩大对就业人员的吸纳
无论从就业弹性、就业乘数,还是吸纳就业的边际能力来看,第三产业中的各行业大多高于其他行业,一些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从业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对就业人员的吸纳,也依赖于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其它产业的支持。海南省的第二产业薄弱,由于缺乏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使得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也不可能快速发展。尤其在经济环境差、经济增长停滞的时候,海南省发展较快的旅游和房地产等敏感产业必然首当其冲,进而拖累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威胁到全省的就业率。
4.海南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性
表2中数据表明,从1996年到2005年,海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由36.22%、20.92%和42.86%逐步优化为32.96%、26.07%和40.97%。然而,从表5中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已处于失衡状态,就业结构的变动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10年间,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注:产业结构偏离度是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均衡的一个重要测度指标,该指标是用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即该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与1之差来计算的。当结构偏离度为0时,该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总量上达到均衡状态,此时的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反之,偏离度越大,就说明两者越是处于不同步变化和不对称状态,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当结构偏离度大于0时,该产业就应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以使产业的发展与其吸纳的劳动力能力保持一致,而当结构偏离度小于0时,意味着该产业已经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应该促使劳动力从该产业中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始终在-0.4左右徘徊,说明海南省农业就业比例下降幅度小于农业产值比重下降幅度,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转移农业劳动人口的压力相当大。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大于0,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第二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这可能是由于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使得第二产业的劳动吸纳能力开始变得有限。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的变化则比较合理,表明第三产业正在逐步吸纳第一、二产业释放的劳动力,成为了提供就业的主力。
四、金融危机对海南省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海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由于外向型企业所占比例较小的原因,海南省在金融危机中所收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不能忽视。2008年,海南省国民生产总值1466亿元、增长9.8%,低于年度预期目标1.2个百分点。此次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旅游和房地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中的工业。
1.旅游业方面
受国际金融危机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主要的表现如下:一是国际游客大幅度下降。2008年1-9月,海南省直接接待外国游客人数同比下降11.26%,其中接待亚洲入境游客(港澳台除外)累计同比下降13.01%,接待欧洲入境游客累计同比下降3.92%,接待美洲入境游客累计同比下降17.76%。2008年12月份,入境游客8.1万人次,同比下降32.4%。其中,外国人6.35万人次,同比下降35.9%,国际游客下滑的趋势预计2009年还会持续。二是各种国内外高端的会议和会展下降,往年世界500强大企业都会来海南召开会议,从2008年9月份开始,高端会议减少了。同时,会展数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三是高尔夫等品牌旅游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2.房地产业方面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去年出台关于房地产的调控政策的影响,国内很多地区出现了地产行业成交量持续下滑,购房者信心疲弱,待售商品房增加等问题。在全国房地产行业增长放缓的影响下,海南省房地产开发势头也出现了减弱的态势。2008年前三季度海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上半年回落了10.4个百分点;商品房屋施工面积继续扩大,增幅比上半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但房屋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幅却分别回落了23.8和33个百分点。受房地产开发势头减弱的影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2008年8月份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环比回落23.6个百分点,2008年9月份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环比回落0.5个百分点。因此,一旦海南省房地产继续低迷或进一步陷入萧条,经济增长的动力必然会减弱。
3.工业方面
2008年以来,海南省工业发展速度波动很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长率在-0.2%与9.6%之间波动,其中6月份最高增长9.6%,9月份最低下行至-0.2%。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增长7.1%,同比回落3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低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低4.3个百分点。由于新开工项目少和续建项目进展缓慢,1-9月全省仅有金光卫生纸项目和福耀玻璃新增工业产值10亿元,新增工业增加值3.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7%,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0.7个百分点。
2008年,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原油与成品油的价格倒挂,导致海南炼油厂严重亏损,1-8月累计亏损28.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总额的80.4%。虽然此后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但由于国际原油的期货交易,9月到年底炼油厂仍然处于亏损之中。汽车制造业方面,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以及市场竞争激烈引发产品价格下降的双重影响,行业的生产经营十分困难。1-9月,海南汽车业完成产量68099辆,同比下降23.6%;完成增加值4.5亿元,同比减少6.5亿元,下降59.3%,这也是造成海口市工业负增长的主要因素,影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4个百分点。煤电行业1-9月完成发电量54.7亿度,完成工业增价值-0.97亿元,同比减少5.4亿元,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8个百分点。
(二)经济增长放缓对于海南省就业可能产生的冲击
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源泉,近年来在全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海南省经济增长较快,就业形势比较稳定,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吸纳了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然而,在当前经济发展放缓的情况下,海南省脆弱的就业结构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提供就业主力的第三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发展速度极有可能放缓,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第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从业人口比例低,加上存在着技术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也难以在经济发展放慢的形势下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低产值、低就业弹性的第一产业已经容纳了过量的就业人口,它只可能释放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因此,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必然会对海南省脆弱的就业结构造成严重的打击。而在此形势下,当务之急就是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和影响,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来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进而保证就业率。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经济危机对海南省的冲击相对于其他沿海城市来说并不大,失业问题也没有严重显现出来。但我们不能过分乐观,低估了危机的持续性与破坏力及其对海南省经济与就业可能产生的较大冲击。当前要做的,应该是未雨绸缪,利用好当前就业率并未明显下滑的优势,从保证经济增长入手,进而解决就业问题,积极拉动内需,形成一个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就业提升拉动内需,内需扩大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将危机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对策建议
针对如何保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的问题,根据海南省经济和就业的基本状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继续推进第三产业持续、健康和迅速地发展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经济越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越大,创造的就业岗位就越多。有人做过测算,同样幅度的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带动的就业增长率是第二产业的2-5倍,就业容量更大。而且第三产业范围广、门类多,知识层次高低不等,容纳能量大,可以为不同层次的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特别是能吸收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第三产业占海南省总GDP的40%以上,吸纳了30%以上的就业人数,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吸纳就业的能力还在逐步上升。因此,保证第三产业的迅速,持续的发展,无疑是保证海南省经济增长,就业进步的关键。一方面,应该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者,社会就能增加5个相关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继续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的发展。当前,政府应该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投资,提升海南的硬件。同时,应该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挖掘海南的文化潜力、生态潜力,提升海南的软实力,赋予房地产业和旅游业更深的内涵。
2.积极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
第二产业不仅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保证。医药、汽车、石化与天然气、食品加工等都将成为海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引挚。对于第二产业中的规模项目、重点项目,政府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保证其顺利发展,从而优化海南省的经济结构,为海南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就业的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大宏观政策的引导力度,鼓励配套行业的发展
在投资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需要用政策导向刺激配套行业的发展,以吸纳劳动力就业。海南省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相对缺乏。根据这种情况,应该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通过积极发展配套行业,用劳动力资源来替代资本、技术等稀缺资源,从而吸纳从第一产业释放出的大量剩余劳动力。
4.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提升经济实力、促进就业
据市场调查,同样的投资,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可能是大企业的10多倍;同样的产值,中小企业用的人是大企业的1.5倍。随着社会的成熟,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解决就业的中坚力量。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65%到80%的从业者在中小企业就业。发展自由职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是提高就业率的出路之一。中小企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
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首先,可以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激励措施,从税收和财政方面给予优惠。对于为政府接收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中小企业,通过地方立法或特区立法在前三年可实行累退的增值税和营业税退税制度;个人收入和存款用于投资办中小企业的,免征个人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调节税、利息税;税务部门对营业额较小的中小企业所需要的发票提供便利,使它们能够顺利开业并正常经营。其次,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积极拓展银行以外的其他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创建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省政府可以将自身拥有的财政专项资金与其他有意介入的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合作,共同创建面向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要极大限度争取政策,为海南中小企业上市创造有利条件,尽可能让其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股权和债权融资[5]。
参考文献:
[1]陈安平,李勋来.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2004,(1).
[2]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喻桂华.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