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

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范文1

关键词:基本原理;中国经济;世界形势;既存现状;具体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32-02

依照基本原理关于政治经济层面的论述集合,我们会直接意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等等这些睿智宏博的精神财富与意识结晶,这是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在社会经济运营发展层面的集大成者,也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实体构筑基本理论、丰富指导方法、拓宽实践途径的,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发展整体低迷、社会阶段贫富差距急剧拉大、对象个体价值取向模糊混乱的阶段背景下,合理有效地结合运用基本原理进行以上实践问题集合的针对性解析、实效性处理以及长效性解决,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伴随着近年来美日经济体发挥态势持续低迷、欧洲债务浪潮不断冲击以及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集中爆发的物质集体层面的阶段性问题,附带导致的不仅仅是世界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样、困阻重重的物质发展曲折性,而且也催生了社会阶层贫富差距迅速扩大、社会群体自身利益诉求无法有效保障、社会系统道德价值取向沙化现象严重等消极混乱的精神意识层面的典型问题。而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中国经济体也当然地遭受了物质系统内相联系的因素要件的制约影响,集中性地出现了国内需求放缓压力、房地产市场受挫、投融资领域潜在风险增大等主要瓶颈问题。

针对以上艰难困阻的经济发展世界形势,我国经济系统运营的相关决策管理者需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基本理念,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立足阶段实际、找出问题症结的关键部分,稳定继续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深化释放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活力和潜力,以有效的量变积累实现稳定的质变突破,从而积极推进既存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在并不利好的全球经济态势背景下,逆势增长,最终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取得突破性改革以及实质性进展。

一、现阶段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系统的格局现状以及产业特征

现阶段的世界经济格局不同于以往同期的整体架构走向态势,更多地参杂融合了政治因素干扰、社会价值个体诉求等新的特点,这也是基本观点所揭示的物质永恒地在进行运动发展的本质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最为基本也最为核心的意识导向,排除不利的外部因素干扰,充分进行物质改造与意识能动作用。

接下来笔者将就现阶段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与中国经济系统遭遇的阶段瓶颈两个位阶层面进行层次剖析、内容辨识,从而为相关研究、实践操作提供具备一定参考价值的辅助资料。

(一)现阶段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态势

第一,政治周期与经济位阶交叠重合。自公元2011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诸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实体都纷纷进行了新一轮的政府选举、议会更迭以及政治改革,试图从物质基体的排列结构上进行调整优化,以达到更新物质内涵、实现物质质变的经济索求。而面对经济持续下滑、债务急剧膨胀、失业率加速增长等集中性问题,政治家群体以及政治团队都纷纷发表相对偏激的“大嘴”言论以及难以兑现的“空头支票”承诺,暂时营造“面包、香槟”的虚空幻境,从而迷惑误导处于被剥削位阶的资本主义工人阶级群体,进而使得整个资本主义发达经济体的社会格局的意识导向更为扑朔迷离。

第二,国际协调与合作难度增大。基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物质存在对应的意识实体都具备难以短期改造的本质属性,具体到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博弈,则是彼此政体、经济结构、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立场、利益诉求、政策取向的差异化,而在极不景气的经济基础的影响制约下,这些原本就对立割裂的矛盾因素要件也开始变得更加微妙。

第三,经济结构调整与短期效益目标的抵触冲突。由于在公元2012年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治权力角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使其无法实施真正有利于经济长期增长的结构性调整,这样就是基于唯物主义矛盾对立层面的关键本分制约矛盾整体发展的核心论断的现实体现。不过由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自身属性与既存特征,欧债危机的真正化解消除还有待时日,这也使得2012年世界经济总体发展上陷入中长期低迷的可能性继续增加,甚至深陷难拔。

(二)中国经济系统遭遇的阶段性瓶颈

一方面,我国经济运营系统的出口增长速率明显减缓。由于处于物质系统客观联系的链条之中,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结构调整乏力、债务危机拖累以及财政刺激空间压缩都直接或间接得在世界经济市场体系内产生蝴蝶效应,从而导致整个物质系统内部的组成部分都不同程度遭受连带性影响。加之国际市场动荡、出口条件恶化、资本流动的冲击加大,无效些微的局部量变无法实现矛盾整体的实效质变。我国出口增长也难以达到同时水平,这是物质运动发展的必然联系,我们必须正视现状、敢于承认、勇于接受,真正落实实事求是的基本价值

导向。

另一方面,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基于任何运动物质都处于客观联系的有效链条之中的基本原理,由于进出口速率的下降,附带产生了国内内需的增速放缓,尤其是制造业、房地产业投资这两个关键环节的集体低迷,深刻凸显了关键部分制约矛盾整体发展的核心内涵。而从房地产投资看,目前开发企业待售房面积处于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且资金链趋紧,融资难度加大,未来一段时间商品房投资进度将会放缓,这也就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的运营发展增加了不稳定的制约因素,从而使得物质系统的运动发展历程更为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周期消耗更为长久。

二、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形势背景下的改革探索以及可行措施

(一)进一步调整结构性减税,持续提高国内经济活力

依照有效量变积累引发实效质变突破的基本原理,通过对量变因素进行重新的结构调整、排列组合,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量变的实效进度。而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的改善调节、增强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则是改变物资结构与排列次序,是应对总需求收缩、实现经济量变的重要举措。首先,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的财税支持力度;其次,加快落实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负担,促进食品生产和价格稳定;再次,加快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解决现行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最后,研究建立资本利得税,对房地产增值收入开征资产所得税,并实行累进税率。这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量变因素的结构调整优化、排列次序整合的“组合拳”推衍,通过一段时间的量变积累,必然协调实现经济实体物质系统的最终质变。

(二)继续改进货币政策,深化微观机制的具体改进

坚持运动物质客观联系的因果要素,做到实事求是、灵活应变。一方面,我们应当把握国际资金避险回流美国、人民币远期无交割汇率贬值的时机,采取非对称加息操作,在维持贷款利率不变的前提下,小幅提高存款利率,适当缩小利差。这一举措通过对处于物资系统内部的联系要件进行重新整合,统一矛盾的内涵位阶,不仅有利于减轻长期负利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也有利于促进银行业改善管理、增加竞争、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基于物质载体的因果联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我们在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在大力发展小、微型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可借鉴现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监督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使得省级政府逐步成为小、微型金融机构的管理主体。从而在合理遵循事物因果联系的基本前提下实现物质系统的良性改造。

(三)稳步推进社会民生改善,协同促进稳定就业

利用矛盾系统的关键部分改进实现矛盾整体提升的核心原理,加强对关键部分、重要环节的适配运作。在抗通胀过程中,我们应当积极稳定居民消费,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实物补贴力度;同时结合国际经验,针对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个人账户存款利率定得过低,适当提高各类账户计息标准;再次,鉴于社保基金收入增长较快,支出相对稳定,可考虑对中小企业实施社保基金按比例返还制度,根据一定时期社保缴纳标准,加快实行农民工随读子女异地高考政策,促进劳动力进一步有效转移,缓解局部民工荒。通过以上对经济体系物质系统内部的矛盾体的关键部分、重要环节进行改进拓展,大力改善民生、深化构筑社会保障,从而助推国内经济运营发展的协调进程,最终实现物质系统矛盾整体的更新改造。

三、结语

现阶段世界经济形势存在着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以及不可知性因素,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是物质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实际。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我们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秉持实事求是、立足实际的基本原理的价值导向,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细化积极的财政、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操作,稳步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年度经济改进措施,进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民生机制、产业结构的物质集体的关键部分突破、结构层次优化、实效效益提升,最终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物质系统的良性改造与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雪秋.消费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J].商业研究,2011,(2).

[2] 杜人淮.和西方的政府与市场理糙评[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6).

[3] 王天龙.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及中国的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2,(4).

[4] 郑琳佩.浅谈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启示[J].企业导报,2012,(4).

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范文2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为世人展现了一个成功的央行行长形象。在格林斯潘就任美联储主席的18年里,美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长久的经济繁荣,出现了创纪录的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期,期间只发生过两次温和的衰退。2005年,由谁来接替执掌美联储18年的格林斯潘,一度成为美国国内和国际经济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考量,本伯南克最后戴上了美联储主席这顶桂冠。

伯南克的胜出显示了各国政府在经济官员的选择方面,非常重视经济学专业知识与经验在政府公务职责行使中的作用。作为美国货币政策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伯南克对金融系统失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问题具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在就任美联储理事之前,伯南克长期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过17年,出版过包括本书在内的多部经济学专著,在经济学界享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如果以在名校的教职经验、发表权威性学术论文以及编写专业教科书等作为定义经济学家的严格标准,则近20年来,国际上由经济学家出任央行行长的情况并不多见,除了以色列央行行长斯坦利费希尔、英格兰央行行长墨文金,就属美联储新任主席伯南克。

伯南克自2006年2月担任美联储主席以来,在货币政策方面比较侧重于通货膨胀率的目标控制,其民主、温和的工作作风已经得到了经济界的普遍欢迎。相信伯南克凭借其深厚的经济学造诣,再辅以温和的作风、灵活的外交手腕,一定能为高度全球化的美国经济把好关。

近年来,国内已出版过多部宏观经济学方面的经典书籍,包括斯蒂格利茨、曼昆、巴罗等著名经济学家的作品。梁晶工作室主持翻译的伯南克与安德鲁亚伯合著的这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在写作框架和理论体系上与前述作品大体一致,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做出了清晰准确的讲解。

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对真实经济世界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如美国与欧洲失业行为的对比、经济周期、社会保障体系与联邦预算盈余之间的联系、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货币与财政政策的选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行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和分析。作为一本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本书引入了许多高级宏观经济学话题,如长期经济增长、贸易平衡与资本流动、劳动力市场、政策制定的制度框架等,有助于拓宽读者的视野。

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范文3

关键词:比特币;虚拟货币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01

货币形态的演变伴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从最初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如今的纸币等信用货币。现如今电子货币及虚拟货币也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比如腾讯公司的Q币,人人网的人人豆等,他们在各自领域扮演了不同的交易角色。但是,这些电子货币不过是将真实货币虚拟化,必须依靠一个第三方机构进行货币兑换并监控管理全部交易。因此,它们只是真实货币的一种延伸。

比特币的诞生则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货币出现在我们面前。比特币,是发起于2009年的互联网开源项目。与以前的虚拟货币相比,他最大的特点在于没有统一的发行管理组织,没有第三方的参与,平等地属于参与其中的每一个。

一、比特币系统的运行

首先,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下载运行比特币程序。每当你成功完成一次运算后,系统会根据你的计算完成次序和贡献程度分配给你一定的比特币。由于每笔交易都储存在各个节点中,随着交易的进行、参与人数的增加,计算量也成倍增加,每位参与者完成运算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从而使得比特币的获取变得不再容易。

一般来说,获得比特币有两种方法:一是去做矿工挖矿,二是去做商人收购。做矿工就是用自己的电脑生产比特币;做商人可以用钱去收购矿工挖到的币,也可以卖东西收购比特币,更可以去交易所炒币。

比特币并不是无限的。系统会根据产量自动调节比特币的增长速度,使其不会因为参与“挖矿”人数的增长而加快,最终会达到一个稳定的总量——2100万个。 以上这些都是由比特币设计之初确定的数学公式作保障,无法改变。

二、比特币与流通货币的比较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在技术层面比特币是十分可靠的,但要进入复杂多变的经济体,它还需要经历一番重新地考量。它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拒绝通货膨胀

货币的发行受各国中央银行控制,当经济低迷时,央行多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如扩大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促进投资生产等,但同时带来的负面效应便是通货膨胀。因此,货币政策实施所导致的这种人为通货膨胀往往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

比特币没有中央机构控制货币供给,货币的发行最终趋于一个稳定的总量。系统的算法将比特币精确到小数后6位,每个比特币可以被分割成很小的单位来满足增长的交易需求。

2.关于价值

比特币不是空想设计出来的虚拟货币,而是经过计算“生产”出来的。就像采矿需要众多的人力和物力,比特币的产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计算资源、时间和能源等。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固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本质上看,比特币是一种新形式的一般等价物而非货币符号,同时他也有望成为互联网环境下等价于黄金的新货币。

不过黄金在漫长的历史中除了成为货币外,还演变为装饰元素,拥有自身的使用价值,比特币要走的路还很长。

3.信用保证

也许这是比特币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质疑。货币的发行依靠国家信用作保证,而比特币缺乏一个拥有信用保证的发行机构,没有担保及保证金,在初期很难被大多数人信任。因此,比特币只能依靠参与人数、使用范围以及影响力的增加来提升信用。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比特币系统中,比特币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稳定可靠的货币。

4.其他方面

由于采用了平等的P2P技术以及公私匙的加密方法,从而在资金转移时不需要个人信息的认证。没有中间机构记录你的交易信息,政府、组织或他人无法跟踪你的账户,冻结资产,通过它可以实现免税,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你可以真正自由地匿名地管理个人资产。

当然作为一项新的技术,比特币也存在着许多弊端。最令人担忧的是犯罪与非法交易的产生。它很容易成为洗钱,赌博,,走私活动的交易渠道。

同时,匿名性也导致个人的比特币财产更易丢失。在比特币系统中,每个人的财产是以文件形式保存在个人电脑中的,因此电脑的损坏、丢失都会造成财产的损失。

三、比特币的发展前景

从目前来看,比特币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未知。一方面它创新的理念,可靠的技术吸引众多人的目光;另一方面,由于信用的缺失,与现有货币制度的对抗使得它很难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

1.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据估算,目前比特币的总值约有4000万美元。这一数量对现有金融体系很难造成影响,因此比特币发展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认同它。假如当比特币成为被一个较大群体认可的货币时,那么它会成为一个取代现有金融环境的货币新体系吗?也许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演变,但一旦建立,势必将改变现有的经济秩序以及传统的货币理论。

2.政府的态度

这一点对比特币的发展至关重要。比特币自有的货币秩序,匿名分布式的特点以及对非法交易的间接保护使得其很难被政府认可。这种不受管控的货币流通势必会对金融环境造成冲击,同时其自身的风险性也会对社会经济秩序产生威胁。因此,对于这种不可控的虚拟货币,各国政府很难展现鼓励与支持的态度,而这又将关乎比特币未来能否顺利发展。

3.自由主义的宣言

美国互联网创业者和博客作者Jason Calacanis和他的LAUNCH团队在对比特币进行了一个月的调研后得出结论说,“比特币可能是自互联网以来最危险的科技项目,是科技自由主义者的一次政治声明”。

的确,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第一个电子货币的比特币身上有太多的反传统:平等开放,匿名式,非中央机构发行,拒绝政策调控……因此,许多人评论说这是一次无政府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对现有权威的挑战。无论比特币成功与否,相信它的理念与构想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成.金融学.科学出版社,2009.

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范文4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概述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并进行资金清算需要而存入中央银行一定数额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模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一般来说,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中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一旦获得储户存入的存款,就须将一定比例的存款再存入作为货币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这种货币管理制度就是通常所说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证银行券和客户存款的兑付。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它正演变为央行调控金融机构存款派生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一制度下,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通过存款准备金账户进行资金清算和流动性管理,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有研究认为,完整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的内涵不仅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和调整,还包括所需缴存的金融机构、不同类型存款(资产)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作为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类型、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式、存款准备金是否付息与(付息时)付息利率的确定和调整,以及违反这一制度的相关罚则等。但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和调整仍然是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核心,也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存款准备金制度具有较强的告示效应。存款准备金比率升降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预示图,中央银行调整准备金比率是公开的、家喻户晓的行动,并立即影响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头寸。因此,调整准备金比率实际上是中央银行的一种有效宣言;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强制性。存款准备金比率一经调整,任何存款性金融机构都必须依法执行;另外存款准备金制度通过决定或改变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通常被认为货币政策的一剂“猛药”。

二、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功能演变

依据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体系中实际发挥的作用,其功能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1984-1998年:中央银行筹集资金手段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1984年,最初设定的目标是为人行筹集资金,用以支持信贷结构从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为大型建设项目融资。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人民银行从而中央财政获取资金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此相对应,人民银行对存款准备金支付相对较高的利率。

(二)1998-2004年:一般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1998年同业拆借市场的恢复运行,改变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我国基本上构建了间接型货币政策操作程序架构,存款准备金制度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般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然而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利率工具难以在短时期内成为我国调节银行信用总量的有效工具,所以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频繁应用的主要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期间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三次调整,其中1998年3月21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七大项,核心内容有二:合并备付金账户与准备金存款账户;将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至8%。

(三)2004年至今:一般性与结构性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与支付清算保证

面对2003年来我国出现的经济过热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过热特征,央行创造性地将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改造成具有结构性调整功能的一般性操作工具,即将银行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等指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了货币政策职能与金融监管职能的有机结合,也创造性地发展了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属性。

特别是2006年7月至2007年末,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为了防止经济由过快向偏热发展,央行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仅2007年年内上调竟达10次之多,存款准备金率也由2004年的7%调至2007年末的14.5%。存款准备金制度已经成为央行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三、近期我国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分析

2006年7月以来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上调主要针对流动性过剩问题,希望通过此种方式对资金的流动性进行回笼,对整个经济实施宏观调控,防止经济由过快向偏热发展,防止通货膨胀。

1.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信贷规模激增

据统计,截至2006年11月,银行人民币存贷差已达11万亿元,银行手中可供使用的信贷资金空前泛滥,截至2006年9月各项贷款合计为221035186亿元。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来说,出于自身收益的考虑,在流动性严重过剩的压力下,商业银行的放贷热情必然提高。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银行完成重组和IPO这种融资的增加实际上是资本金的增加,扩大了商业银行信贷的杠杆效应,可以使银行的新增贷款成倍增长。如果不把流动性控制在适当水平,银行过度扩张贷款的压力会再度上升信贷规模将出现高速反弹,这势必会加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过热现象。

2.国际收支顺差矛盾突出

中国海关总署1月11日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全年中国进口总额9558.2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2180.2亿元,累计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2007年末国家外汇储备已达15282亿美元。高额贸易顺差及外汇储备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占款,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量,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3.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投资过热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前3季度,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61800亿元,同比增长达28.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0.15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10062亿元,同比增长达2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3%,增幅虽比上半年回落2.15个百分点,但依然比去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指标仍在高位运行。

4.公开市场业务及再贴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为了对冲由于购买外汇而增加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加大了在货币市场进行债券正回购、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但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在对冲持续刚性增长的外汇占款时,受到了一定限制;而我国目前的再贴现率已经较高,上调再贴现的空间有限。由此,提高准备金率成为中央银行可以动用的较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四、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1.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预期效应

2007年1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4万亿元,从理论上看,存款准备金率每上升0.5个百分点,可冻结资金约1700亿。而2007年1月之后存款准备金率经9次上调,由9.5%上调至14.5%,累计上调5个百分点,冻结资金约1.7万亿,而依据货币乘数的原理,在理论上央行可以冻结的资金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商业银行的资金总量,防止信贷资金泛滥,缓解控制流动性过剩问题。

此外在三项货币政策工具中,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更加直接、作用范围广、政策时滞时间短、央行调控的主动性更强。而且存款准备金率具有非常强的告示效应,存款准备金率的一再上调表明了中央的调控态度与调控决心,进而间接影响微观个体的投资预期。

2.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效应局限性

首先,金融创新弱化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作用的力度。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是中央银行调高或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相应减少或增加,从而收缩或扩大信用。这里,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相对固定,这样才能对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做出反映。金融创新破坏了这一前提条件,由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业务和创新工具轻而易举地通过货币市场调整其超额准备。超额准备弹性的增大,使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度减弱。

其次,政策的时滞效应影响了存款准备金制度调控的短期效果。从国内经济形势过热,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强,到央行意识到必须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调整,是一种认识时滞;从认识到央行决定采取实际行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所需要的时间是此项货币政策的内在时滞;而提高了存款准备金以后,到对宏观经济活动发生影响,取得效果,需要更长的时间,即外部时滞。一般情况,央行采取措施以后,不可能马上引起最终目标的变化,需要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慢慢影响各个单位的经济行为,从而对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另外由于政策的时滞效应又可能带来矫枉过正的副作用。

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范文5

1问题的提出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学问,发展至今日,理论体系庞大,数学化程度高,理论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高。西方经济学因其工具优势,对于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也产生广泛的影响,以致于在公共管理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等其他非经济类专业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不过,对于非经济类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西方经济学并不是为了全面掌握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是通过掌握经济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培养经济学思维方式,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及其政治、社会背景(林素钢,2009)。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基本以经济学专业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并未体现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学习目标。因教学对象的不同,需要我们在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结合学生特点做出调整,本文结合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基于经济学传统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论讲授、数学推导,称为“黑板上的经济学”,学生参与度有限,国内学者较早地开始反思和提出应从教学方法改革角度提升教学效果。周五七(2017)指出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比较实验式教学、慕课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研讨式等教学方法不同特点,分析了不同教学方法如何匹配经济学教学内容,以提升教学效果。周小寒(2018)从自主学习能力的视角,提出应以参与式教学方法,提高经济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经济学直觉思维。李力力(2018)指出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应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张武康、张美丽、李翼玮(2018)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同时围绕不同教学环节,设定过程评价体系,提升教学效果。经济类专业与非经济类专业在教学方面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方鸿(2012)指出较多高校非经济类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但是学生学习热情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适应非经济类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仍然非常缺乏,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还不相适应,需要加以改进。博昭、马蔚姝(2013)指出非经济类专业经济学课时设置不足,无法满足课程本身的目标要求,应降低课程难度,结合案例教学增强理论和实践的连接力,提升教学效果。唐清萍(2019)认为宏观经济学作为难度系数较高的课程,对于非西方经济学专业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引入本土案例、时事,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西方经济学课程强调三种表达方式:经济学表达方式、图形展示和数学推导,非经济类专业教学更应强调经济学思维训练和培养。现有对于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讲授方法的反思,如何针对非经济类专业学生专业背景、教学内容,综合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强调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经济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较为注重理论演绎和推理,为后续经济类课程开设打下坚实基础。不过,作为非经济类专业,学习西方经济学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政府各项经济政策内在机制及培养经济学思维逻辑。相应在非经济类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更应注重理论分析和运用,同时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也应作出相应调整。

3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经济学理论教学方法有三种:传统讲授式、案例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传统讲授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灌输,师生互动较少,学生缺乏主动性,因西方经济学理论系统性强,较为抽象,讲授式教学应用较广。案例式教学不同于举例式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结合经济现象,理清案例涉及主题,如何运用相关经济理论进行分析。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事前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形成观点,通过教师引导围绕主题进行讨论,提高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研讨式教学比较适用特定专题,例如:面对经济减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货币主义学派分别如何看待,应采用什么样的政策工具。鼓励学生通过收集数据,结合理论进行分析,形成观点,加深对于理论的理解和现实问题分析能力。

经济学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也应存在差异,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搭配,提升教学效果。价格理论部分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概念抽象、公式较多,学生学习难度较高,通常以讲授为主。不过,通过引入中国双轨制价格改革的案例,分析价格改革的难点和影响,结合中国经济转轨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行为差异。尤其是公共管理类、政治学类等非经济学专业同学,通过引导学生收集材料,思考双轨制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政治条件,价格机制发挥效应的政治制约因素。在案例研讨的基础上,能够增加学生对于价格理论的感性认识,提升教学效果。市场结构理论部分的讲授通常关注不同市场结构的特征及其均衡条件,在课堂讲授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现实案例进行研讨式教学,分析市场结构的动态演进及其市场行为。例如,可以布置学生收集中国家电市场发展史,分析家电企业在初始的群雄混战阶段企业行为,进而分析如何形成了当前家电市场寡头市场结构;在此基础上,收集我国汽车市场发展历程,进而推测未来汽车市场的企业结构演变趋势。一般均衡及市场失灵部分,在分析一般均衡实现的假定条件基础上,引入市场失灵及其原因分析。讲授通过引入政府有形之手的理论依据。可以结合现实案例教学,分析外部性的治理措施,尤其对公共管理类、政治学类等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可结合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思考政府的经济行为如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结合案例分析中国土地市场改革发展史,土地产权明晰、土地交易、转让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同时,收集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发展之间关系,探讨现有土地制度的利弊得失和进一步改革方向。

经济增长理论部分,在通常的理论模型讲授基础上,可以综合运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两种教学方法,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动力。例如,可以收集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料,分析基础设施投资、引进外资、人力资本积累、人口红利、技术进步、官员行为、经济体制改革等因素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现阶段,如何促进创新、提升技术水平,推动增长和转型,尤其是结合政治学、公共管理专业背景,探讨如何改善营商环境,提升经济竞争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工具IS-LM模型部分,通过理论讲授IS-LM模型的推导过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可以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在不同的经济情景下,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实现短期宏观均衡。同时,在讲授开放经济下短期均衡模型之后,结合经济形势的变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如何协调配合,实现政策的优先目标。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在讲授菲利普斯曲线及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基础上,可结合案例,分析短期和长期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例如:收集中国近代史上通货膨胀数据、当前委内瑞拉、津巴布韦等国家通货膨胀数据,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通货膨胀内涵、特征、根源及治理。在讲授经济周期几种主要理论(奥地利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理论基础上,理解经济波动的来源,分析几个学派的共同目标:降低经济波动、低通胀、高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同时指出对于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几个理论存在显着差异。结合中国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时,出台的4万亿刺激政策,收集相关数据,专题研讨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及其政策应对,深刻理解相关理论机制。

4完善考核机制

因为非经济类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多运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现有的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将不适用,应更加注重学生过程考核,大幅提升平时成绩比重,调动学生投身案例教学和专题研讨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在期末考试内容上,在考核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加大考核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考核,提高相应主观题目的分值,同时结合政治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特征,安排与相关学科联系紧密的综合性分析题,提升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非经济学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也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讲授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任课教师已转变为课堂组织者,案例教学有其特定程序,对教师课堂组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这方面教学能力的培养。

【经济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林素钢.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6):64-66.

[2]博昭、马蔚姝.论高校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难度的把握[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7).

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范文6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

1 引言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从2008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出现大幅滑坡,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但经济目前还未进入强劲反弹的道路。从物价来看,2007年4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不断攀升,2007年全年CPI指数上涨4.8%,2008年2月CPI指数高达8.7%,创历史新高。随后几个月CPI和PPI大幅回落,已连续数月为负值,截至2009年7月份CPI同比下降1.8% PPI降8.2%。同时货币供应量高位趋稳,2009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3万亿元,同比增长28.42%,增幅比上年末高10.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0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9.59万亿元,同比增长26.37%,比上月末高1.6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9%。同时我国对外依存度扩大,内外失衡,虚拟经济也在不断膨胀,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货币增长率上升虽然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但有着密切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迫使总需求的“主动增加”,尤其是促进了资产价格的上涨,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并引起通货膨胀,剧烈的通货膨胀就会对宏观经济形成极大的冲击,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2 西方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分析

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货币对经济不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不影响实际的经济变量,货币就是中性的,不然货币就是非中性的。但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中性的理解在程度上也不完全一致。代表性观点有:(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主张货币经济只不过是实物相互交换的实物经济,货币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启到媒介作用,对实际经济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2)威克塞尔货币非中性论,对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批判中引入了“自然利率”的概念,认为货币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由于货币在资本形成和资本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非中性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因素,而在长期内则影响价格。把利率作为货币与产出的枢纽,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主张货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实际经济:货币市场决定利率,再通过利率影响投资,从而影响总需求,导致总产量和总就业量的变化;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它与其他金融资产存在替代效应。(4)新古典主义的货币中性论认为,宏观经济总量的解释只是建立在单个人的最优化选择的基础上的。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通过新古典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市场出清、理性预期和只有实际变量才至关重要等应用于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得出了货币中性的结论。声称货币主义的短期和长期不是特别有用的,真正的区别是预期与未预期到的差别,正是由于理性的经济当事人能预期到系统的货币政策,货币对经济中的实物变量不产生影响,从而回到了货币数量论的货币中性的观点。

3 货币与经济关系计量分析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控制货币存量的增长率,使其按照一个或几个关键的经济变量的变化而同步连续地变化,货币当局就能提供一个可为经济稳定发展的货币背景。对此,本文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名义国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率)与货币存量增长率之间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下面,我们选择1978-2008年间的M0供应量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GDP 增长率(年度数据)作为我们实证的数据区间,根据货币数量论的相关理论,对我国的货币供应政策的稳定性进行计量考察。

(1) 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与供应量增长率相关性分析。根据我们所获得的数据,应用统计计量分析软件Eviews,得到了M0供应量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得出,m0和cpi的相关系数为0328686642237996,m0和gdp的相关系数为035392280266161正如现代货币数量论和许多实证所验证的那样,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货币的长期周期性变动与相应的货币收入(或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变动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和稳定的。另外,根据它们之间的点线图,我们可以得出,M0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M0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变化具有大致相似的同增同减的长期趋势,即它们具有长期的一致性。当然,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它们相互之间的变动是否是即期还不明显,我们将在下文给出分析。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经济波动较大时一定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较大的波动。

(2) M0供应量增长率、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运用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我们可得如下检验结果。对于通货膨胀不是货币供应量Granger 原因的原假设,拒绝它而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 0.80471,表明通货膨胀不是M0 增长率Granger 原因的概率较大,不能拒绝原假设。而第二个检验的相伴概率只有 0.01037,表明我们至少可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下,认为M0增长率是通货膨胀的Granger 成因。对于GDP 增长率与M0 增长率之间的Granger 因果关系,我们得不出类似的结论。

(3) M2 供应量增长率、GDP 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回归分析。由上面的相关分析和因果关系分析,我们可以很有理由地运用货币供应量的两因素模型对三者进行回归分析。由此,我们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CPI =94.87505(8.602099)+

37.59689 M0(-1)(8.692193) +

16.14602 M0(-2)(8.603579)+

7.041960 M0(-3)

R=0.533619 F=9.153363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检验,并且整个方程的F 检验也是显着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对于物价水平的波动具有显着地影响。另外,我们也可以得到如下方程:

GDP =0.097290+0.068918 M0(-1)(0.045173)+

-0.030353 M0(-2)(0.045646) +

-0.053743 M0(-3) (0.045180)

R=0.147209 F=1.380957

它的回归系数的t值不显着,方程也不显着。这说明,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没有显着的关系。

4 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综合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和我们上面的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对经济的影响是显着的。同时,货币总量的变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而经济变动受到货币变动影响的关系相对来说是很稳定的。因此,当货币存量的增长率存在明显波动时,必然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波动。1978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基本上遵循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政策主张。然而,由于经济的大幅度增长,投资的狂热和相对无序,货币当局无法摸清经济运行的规律而又对经济形势过于乐观,导致了货币供应不连续、不平稳、无规律地变动。这种货币供应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经济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中期物价持续上涨和经济波动。如在1990-1996年间,我国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率平均都在25%以上,由此直接导致了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泡沫经济和平均10%以上的通货膨胀率,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危害。同样的原因也造成了1988年和1989年高通货膨胀(分别为18.5%和17.8%)和民众对经济前景的恐慌。同时,由于对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缺乏考虑,货币政策造成经济波动的突发性反过来使得货币当局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的被动性,从而进一步造成了经济的不稳定。如1997年以来,我们虽然制止了高通货膨胀,却又陷入了持续的通货紧缩(1998、1999、2000年的物价上涨率分别为-2.6%、-3%、-15%),在某种程度上这不能说不是在治理通货膨胀时由货币政策的突发性造成的,目前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对以上分析结论,以及我国当前的实际经济背景,我们提出以下政策主张:

(1)根据经济的长期预期增长率来指导货币供应政策。由于长期的真实经济增长率是由实际的劳动力增长率、生产技术的发展速度等非货币因素决定的。因此,为了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至于对长期经济发展冲击,引起经济的不稳定,我们就必须使货币总量的增长率紧跟真实经济的长期预期增长率,进行连续、平稳的供应货币。稳定的货币供应还会使一般公众建立起对货币政策的信任,使货币当局的政策在执行时更为有效和及时。 转贴于

(2)货币政策应以稳定物价水平为目标。由于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当货币增长引起物价水平上涨后,公众预期价格将会持续上涨,投资者愿意投资,借款者愿意借款,这样就使利率不断上涨,经济趋于狂热,结果泡沫经济和危机就随之而来;反之,物价下跌后,公众相反的行为使利率不断下跌,最后也会使经济趋于崩溃,并且这种影响过程是逐渐的、长期的。因此,为了消除物价的恶性影响,盯住稳定的物价目标是可取的,而这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与推动物价涨跌间稳定的关系来达到这个目的,正如我们上文所分析的实证结果那样。

(3)加强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的主导地位。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富有弹性,财政政策对利率的缺乏弹性,使得财政政策相对货币政策来说是无效的。

因为财政政策只是对现存的货币总量进行再分配和使用,它排挤了“私人”投资而转为“政府”投资,这种投资的“乘数”效应会大大降低。而根据长期的真实经济增长率所确定的货币政策,当它与财政政策共同实施时,可产生繁荣的经济增长,这已有许多发达国家历史经验所证实。

参考文献

[1]奚君羊,刘卫江.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思考[J].财经研究,2002,(4):38.

[2]汪红驹.用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中国货币需求函数[J].世界经济,2002,(5):5561.

[3]王双正.基于VAR模型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2127.

[4]黄凤忖.我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的依存度分析[J].经济纵横,2004,(10):9596.

[5]闰慧.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狭义货币供应量M1、现金M0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8,(4):152.

[6]任立民.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的协整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192.

[7]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2001,(8):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