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传输介质的分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传输介质的分类范文1
关键词:SDH;传输延时
中图分类号:TN91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3-0000-01
The Analysis Calculation of SDH Network Transmission Delay
Yu Zhong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in the presence of delay is inevitable.The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mission network in the main causes of delay and delay typ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DH network transmission delay to calculate the pud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SDH ring network in the business of the theory transmission delay data.
Keywords:SDH;Transmission delay
一、传输延时的分析
传输延时,是通信传输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指标。传输网络中,延时总会产生,有的是由于传输介质自身的特性而产生,有的则是由于传输设备的处理而产生。
(一)传输延时的分类
传输系统的延时主要包括传输线路延时和网络节点设备的延时。
1.传输线路延时。
传输线路延时,无论是电信号还是光信号,其本质都是电磁场信号,而电磁场信号在一定的传输媒质中传播速度是有限的,主要取决于媒质的折射率。光波信号经过光纤的传输延时τ可以表达为下面公式(1.1),即:
(1.1)
式中c为真空中光速(3×105 km/s),L为传输距离(km),n1为光纤芯区折射率,典型值为1.48,于是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延时大致为4.9μs/km-5μs/km。由此不难看出,长距离光传输网络的延时产生主要是由传输媒质距离引起的。下列表1.1中,列举了各类典型传输介质不同的传输延时。
2.网络节点设备延时。
网络节点设备延时,是指传输过程中,传输线路所经过的节点设备或其它再生器及功率放大器等设备,这些设备的存在也会产生传输延时。
表1.2给出了典型设备的传输延时参考值,有些已经标准化,有些还没有(例如SDH设备)。
注1:随设计不同和支路口不同而异。
(二)传输延时的计算
由上述传输延时分析可得,一个信号在SDH网络中的传输延时T可以表示为下式(2.1):
(2.1)
式中 为业务上下节点SDH设备的传输延时,包括业务由支路口进入设备经处理后由设备光路口输出的延时以及业务由光路口进入并处理直到从支路口输出的延时。其与SDH设备类型和设备传输速率等级有关。目前各个设备生产厂商之间还没有完全实现统一规范。浦东国际机场SDH环网使用的SDH设备,其设备E1口至STM―N输出端的传输延时正常值应不大于70μs,而STM―N至E1口的传输延时应不大于80μs。所以,从E1口到STM-N再由STM-N到E1口输出的传输延时有最大值为150μs。
式中 为中间穿通(无支路上下)节点设备的传输延时,浦东国际机场SDH环网中各节点采用同样型号的SDH设备,当设备作为中间穿通节点时,其传输延时的正常值应当不大于100μs。
式中 为光信号在光纤线路中的传输延时,光信号在光纤中的传输延时大致为4.9μs/km-5μs/km。
浦东国际机场SDH环网图,各节点间光缆距离如图2.1所示:
由二纤单向通道保护环原理可知,设环网中任意两点间存在支路双向收发业务,则其传输往返总延时都应相同(两个节点为支路业务上下节点,其余全部节点为穿通节点)。
设此传输延时为T,则T有最大值:
=2x150μs+4x100μs+(2.8+1.9+3.4+3.0+2.1+2.5)x5μs
=778.5μs
因此,由上述分析和计算得出,浦东国际机场SDH环网中业务传输往返总延时的理论最大值为:778.5μs。
参考文献:
[1]张文翰.SDH光纤自愈环网传输延时的计算与分析.电力系统通信,2005,8
网络传输介质的分类范文2
关键词:声波测井;测井技术;网络传输;岩石;传播速度
中图分类号:P63 文献标识码:A
一、声波测井概述
声波是由机械振动引起的一种运动形式,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与介质本身的弹性紧密相关。我们知道,声波的声学特性随传播介质差异而有所不同。声波测井正是利用声波在岩石中的这一传播特性来研究探测井下地质情况,识别岩层,从而判断固丼的一种测井方法。该测井方法出现于20世纪中期,起步较阻率测井技术、核磁测井技术、电缆地层测试技术等较晚, 但是经过不断发展,已取得了很大进步,成为物理测井技术中举足轻重的测井方法之一。声波测井系统由井下换能器、地面控制器以及地上记录设备组成,其中地上记录设备对两次接受换能器的中点时间作记录,这样测量能有效减小误差,提高精度。测试前先对声波在岩体中的传播速度进行测量,再用换能器的间距除以传播时间,得到声波在介质内的传播速度,记录结果,完成测试。
传统的声波测井方法忽略了地面接收记录设备、接收器对信号的影响作用,只单纯考虑声波在传媒介质中的传播特性。而实际对软地层或长源距的声波测井中,由于软地层的衰减大,使得到达声波接收器的首波信号很微弱,以致用这种传统方法不能直接探测到测井首波信号。针对这些局限性,相关学者在后来的研究中引入了信号网络的概念, 相继提出了加法和乘法声波测井传输网络,这两种方法实质是把声波测井的过程等效成一个信号传输网络,并建立网络传输模型, 应用传输网络模型提高首波信号的振动幅度,使得测井首波幅度达到倍增的效果。其目的是更准确反演井眼周围地层的地质情况。乘法声波测井传输网络较加法声波测井传输网络更具有优势,它将薄球壳压电换能器等效为位于井内的无方向的点声源和点接收器,选用驱动电压信号激励该等效点声源产生声信号,通过介质传播,最后由等效点接收器接收声信号。该模型清楚地给出了声波测井过程中声源与接收器传输响应特性以及声波信号传播特性之间的关系。
二、声波测井技术的应用
上述研究表明,声波测井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进行声波测井时,可以结合声波具有的能量小、作用快的特性,将岩石当作弹性体,依据弹性波的特点来研究传播过程和规律。声波测井技术从最初的声速、声幅测井,到长源距声波测井,再到现在的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超声波井眼成像仪等等。该技术发展至今已不单纯是一项声学技术,而是融合了多项相关理论和相关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信息处理技术、电成像技术等多种新兴学科)的现代测量技术,其作用日益显著,应用日益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于划分地层。声波传播速度在不同类型的岩石中是不同的,根据岩石含砂量、渗透力、组成成分和孔隙度大小不同,声波传播速度有差异,其时差值也不同。利用声波的这种时差性能反应出岩石的致密程度,进行曲线比较可以更好地划分地层。
2用于确定气层和识别裂缝。在固定岩性环境下,油藏气层的时差值较大,能够产生周波跳跃现象,所以可以判断相应的石油或天然气储层。若非含气层,但时差值也明显增加,可能是周波跳跃不正常发育的裂缝。
3计算岩层的孔隙度。岩石孔隙度将直接影响岩石的密度,而岩石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声波速度,所以可以利用声波速度,基于时间平均公式来估算岩石的孔隙度。
三、声波测井技术的发展趋势
据研究,国际测井技术向着阵列化和集成化采集方向发展。网络测井技术迅速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第五代成像测井仪的应用及新技术的测井评价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测井难题。这些测井新技术针对性强、测量信息大且精度高,在油气勘探的油气储层识别和评价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包括声学测井中的偶极技术和多级声波测井技术。这两种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提高了测井的效率和成功率。
井眼环境下的纵向地质有差异,采用阵列化测量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利于处理信息,对提高测量精度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利于提高测量深度和方位分辨率,对信息量的增加效果明显。在信号接收方面,数字化精度大大提高。三维声波测井技术的逐渐应用,提升了设备适应环境能力,增加了信息获取量,提高了采集处理质量。现今的技术对仪器的频率控制能力也有所提升,根据不同的地质采用不同的声波频率,对于处理不同大小的井眼,不同地质的井洞都有巨大的帮助。如今的声波测井技术应用领域不单限于测量井洞方面, 应用范围得到很大扩展, 复杂岩性及复杂储集空间的非均质储层的测井评价更需新技术,在套管井尤为常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噪声干扰和提高信噪比,完善了套管测量时的精度。总之声波测井新技术深化了对复杂岩性油气藏的认识,提高了测井解释的准确性。
结语
综上所述,声波测井传输网络模型是声波测井技术发展的一项成功研究。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的声波测井技术也在资料和信号处理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能更好地进行储层研究,满足油田测井、勘探的需要,我国的声波测井技术还需要不断地发展,创新和发展测井仪器,正确运用测井理论,在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结合实际的地质情况,加大力度,对新方法和新技术作进一步研究,最终实现提高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的油田开发目的。并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争取本国在声波测井领域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何清源主编, 第十三届测井年会论文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0.
[2] 曾晓辉等.一种多极阵列声波测井重要特征分析方法[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3] 王建华.声波测井技术综述[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6(5).
网络传输介质的分类范文3
关键词 铁路;专用;数据网;组网;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7-0189-02
在铁路系统中,数据的传输不仅仅为旅途中的乘客提供着必要的通信支持,更承担着铁路系统正常运行所必需的数据传输任务。随着列车行驶速度的不断提升,以及多种数字技术的投入应用,列车行驶过程中的数据传输成了确保列车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正因为如此,铁路专用数据网的运行和安全问题才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1 铁路专用数据网的组网方式
从铁路专用数据网的逻辑构成角度看,其由下至上可以大致划分为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以及数据中心几个主要层面。
从北京铁路局专用数据网的逻辑结构上看,相对于数据中心的北京铁路局网络中心,负责对三个核心层面的子网进行必要的协调,并且实现同种协议的子网间数据传输。对于核心层而言,北京铁路局专用数据网包括了三个主要区域的子网,子网的核心共同构成了整个数据网的核心层,即北京铁路局下属的专用数据网由北京数据网、天津数据网以及河北数据网。核心层是整个专用数据网的核心部分,由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构成,通常在设备选用的时候倾向于千兆位分布交换式路由器,妻交换容量为128Mb/s,随着技术的发展,核心层的设备改进步伐也比较快,将会呈现出紧随科技发展的趋势。同时从核心网络的传输介质看,通常在早期就已经采用了光纤传输的技术,并且随着光复用技术的逐步完善,核心网络能够承受的数据流量也不断增强,从总体上能够满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数据量的增加。
汇聚层负责对接入层上报的业务进行汇聚整理。由于汇聚层的网络划分以地理上的区域为准绳,因此对于一些区域内的数据传输请求,汇聚层可以实现自行处理,而不必提交到核心网络中。对于汇聚层而言,网络的逻辑拓扑结构采取星形进行组织,在设备方面,多采取常规路由器、三层交换机以及DSLAM等。在网络传输介质上,目前多为光铜混合网络,主要是针对目前呈现出的需求特征来对已经存在的铜网进行必要的升级。
而对于接入层,即直接接收用户的数据传输请求的网络层,通常设定在铁路沿线,在二三等站中,通常都只存在有接入设备。同样采取星形拓扑结构为网络的逻辑结构,多利用N×E1信道接入到汇聚层。该层面通常由普通路由器、二层交换机以及DSLAM等设备构成。
2 铁路专用数据网的安全实现
铁路用专用数据网是一个用于数据传输的物理平台,其中不同部门的多种数据都需要利用该平台进行传送,并且从整体上看,铁路专用数据网还处于一种半开放的状态之下。鉴于此种情况,为了确保不同的部门和用户之间能够实现正确有效以及安全的数据传输,有必要针对铁路专用数据网的应用状态以及安全防范展开必要的分析。
首先,铁路专用数据网内部的数据传输隔离技术早已成为必需。网内隔离技术,能够确保铁路工作环境中的不同部门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仅面对一个专用的逻辑网络,而非一个物理上的综合网络传输系统。目前常见的网内隔离技术包括有L2TP VPN、GRE VPN、IPSecVPN、SSL VPN、MPLS VPN等技术,并且以MPLS VPN技术相对成熟,我国铁路专用数据网也采用了此种技术。MPLS VPN技术存在相对完善的行业标准,且互通性良好,适合大规模使用。使用MPLS VPN技术,能够实现较为简洁的应用,用户不需要进行IP路由管理和骨干网管理,对于PE或P路由器的接入以及CE路由问题也可以采取完全透明的态度。同时,MPLS VPN对于IP的管理相对灵活,在VPN构建的过程中,对于IP的部署和现有二层骨干网支持的安全程度相当。此外,MPLS技术的报头校验对于网内正确传输数据也意义重大。
其次,从网络软环境管理的角度看,也亟待提高其工作水平。只有对整个网络正确的使用,才能进一步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针对目前可能存在的网络资源滥用问题,应当对每个涉及网络操作的人员都分配权限,尤其是可能接触到铁路系统数据VPN的工作人员更应当谨慎。对于权限的管理,应当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并且采取动态或半动态口令配合管理。对于实际的操作而言,还有一个必须要做的方面就是相应人员的培训,对于网络的使用,不应当仅仅了解操作步骤,对于相关设备的原理和简单故障的定位和排除也要进行相应的了解。并且还需要在完善人员素质的基础上,对网络做好必要的软件层面监控,相应的数据和参数应当及时加以分析,并且通过软件设定预警,增进整个通信网络的健壮性。
最后,还需要从硬件上加以重视,完善整个网络的安全。其中包括网管系统的安全、路由的选择和配置、核心以及汇聚节点设备冗余配置、接入层设备链路双归属以及数据传输通道保护等众多问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除了针对硬件的设定实施必要的保护,对于各种硬件的驱动设备以及控制程序也必须加以重视。常用端口和默认口令都必须要进行更改,这些都常常会成为攻击的目标。
从铁路专用数据网的安全角度看,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在实际中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确保整个网络安全运行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佳亮,于天泽.铁路通信网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TB 10087-2010-J 977-2010 铁路数据通信网设计规范[S].
[3]TB 10006-2005 铁路运输通信设计规范[S].
网络传输介质的分类范文4
关键词:视频监控,信号传输,带宽
1、前言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video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system)是安全防范系统(security and protection system)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工程应用也越来越广(如银行、证券等金融系统;商业、办公场所;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住宅小区;及社会治安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等); 单个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上百个、几百个甚至上千个摄像机规模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工程也不罕见)。大型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具有前端摄像机数量多、分布点广、信号传输距离远的特点,视频信号是弱小信号(峰-峰值只有1VP-P)远距离传输信号衰减量大且易受干扰,如何解决好大规模的视频监控系统的远距离视频信号传输问题,使得既能保证系统信号的质量,又能有效降低传输成本,方便施工,降低工程造价,是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系统设计的十分重要也是很关键的环节。
2、视频信号传输的常用方式: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中由于图像信号的信息量大,带宽宽,监视时直观性强,因此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信号传输的重点就是视频图像信号的传输。视频图像信号的传输按有无线分可分为:有线传输方式和无线传输方式;按信号类型分可分为:模拟传输方式和数字传输方式等。
视频信号传输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系统规模、系统功能、现场环境和管理工作的要求等因素,一般采用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辅的传输方式。当前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中常用的视频信号传输方式有:
(1)、同轴电缆视频基带传输;
(2)、同轴电缆射频调制模式传输;
(3)、平衡双绞线传输;
(4)、光纤传输;
(5)、TCP/IP数字网络传输;
(6)、无线微波传输;
2.1 同轴电缆视频基带传输
视频基带是指视频信号本身的频带宽度(约0至6MHz)。视频基带传输方式是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中最常用的视频信号传输方式,最常用的传输介质是视频同轴电缆(SYV――实心聚乙烯绝缘,PVC护套)。
优点:近距离传输时,具有频率损失、图像失真、图像衰减的幅度都比较小、造价低廉、系统稳定的特点,能很好的完成传送视频信号的任务,常用型号为SYV75系列的同轴电缆, 特性阻抗――75欧姆。
缺点:同轴电缆视频基带传输的一个缺点就是长距离传输信号衰减严重,同轴电缆越细越长,损耗越大,信号频率越高,损耗越大。如SYV75-5,当传输距离到到200米以上,尤其是三、四百米以上时,信号衰减尤其是高频信号的衰减严重,图像质量进一步下降,必须采用更高等级的同轴电缆,造成传输成本大幅上升。传输距离在600-1500米之间的监控点,就算不计成本地采用高编、粗芯的线缆,加装各种同轴放大器,亦难以得到良好的效果。由于同轴线较粗较硬,监控点比较多距离较长的工程项目,穿管布线施工困难,监控中心成了电线堆场,影响美观。
同轴电缆视频基带传输的另一个缺点就是抗干扰能力差,同轴电缆的屏蔽层对频率越低的电磁波的屏蔽作用越差,因此易受到广播干扰和低频电磁波的干扰。同轴电缆在架空设置时,电缆线本身就成了一根很长的天线,在受到广播电磁波感应时,感应出电位差,这个电位差产生在电缆线屏蔽层两端(芯线也存在感生电位差,但很小),那么,屏蔽层、信号源内阻、芯线及芯线、75欧姆负载、屏蔽层形成了回路,这个电位差通过回路形成干扰电流,并在负载电阻75欧姆上形成干扰压降叠加到视频信号上。这种干扰一般在几百KHz到几MHz,对图像产生较为稳定的网纹干扰,干扰频率越高,网纹越细越密,大于10MHz的干扰基本上不影响观看效果。另外同轴电缆也容易受到附近低频电磁波的干扰,如与大功率动力电缆靠近敷设时易受工频信号的干扰,造成同步信号不稳定等。
因此同轴电缆视频基带传输方式一般适用于传输距离较近的场合(一般在200米以内),多适合于中小系统。
2.2 同轴电缆射频调制模式传输
射频调制模式是采用调幅调制、伴音调频搭载、FSK数据信号调制等技术,将数十路监控图像、伴音、控制及报警信号集成到“一根”同轴电缆中双向传输。它可以较好地抑制基带传输方式中常有的各种干扰,并可实现一根电缆传送多路视频信号,这种同轴电缆射频调制模式传输方式在有线电视系统中应用最普遍,常用的传输介质为射频同轴电缆(SYWV――聚乙烯物理发泡绝缘,PVC护套)传输,如SYWV75-5(特性阻抗――75欧姆),信号衰减量较视频基带传输方式小,传输距离远达1~2公里以上。
但是在实际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中,由于摄像机布置地点比较分散,并不能发挥频分复用的优势,而且增加调制、解调设备还会增加系统成本,因此在传输距离不远的情况下,仍然以基带传输为主。
2.3 平衡双绞线(平衡传输)传输
双绞线传输(平衡传输):也是视频基带传输的一种,将75Ω的非平衡模式转换为平衡模式来传输。双绞线传输利用差分传输原理,在发射端将视频信号变换成幅度相等、极性相反的视频信号,通过双绞线传输后,在接收端将二个极性相反的视频信号相减变成通常的视频信号,故能有效抑制共模干扰,即使在强干扰环境下,其抗干扰能力远比同轴电缆好,而且通过对视频信号的处理,其传输的图象信号也比同轴电缆清晰,同一根网线相互之间不会发生干扰。双绞线传输方式对于不同传输距离,有不同的选择,一般不超过150米,可以选用无源收发器;距离在650米内可以选用前端无源发射、后端有源接收的设备;650米至1500米可以选用有源发射、有源接收的设备;如超过1500米,可以考虑增加中继器。双绞线传输(平衡传输)主要解决监控图像1Km内传输,电磁环境复杂的场合。
双绞线传输方式优点:
相对于同轴电缆视频基带传输,双绞线传输具有布线方便、设备安装简单、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传输效果好、系统成本低廉等许多优点。
双绞线传输方式缺点:
只能解决1Km以内监控图像传输,而且一根双绞线只能传输一路图像。双绞线质地脆弱,抗老化能力差,不适于野外传输。双绞线传输高频分量衰减较大,图像颜色会受到较大损失。
2.4光纤传输
光纤传输即是以光波为载频,以光导纤维为传输介质的一种通信方式,常见的通过模拟光端机或者数字光端机将视音频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因其拥有传输频带宽、信号损耗低、抗干扰能力强、重量轻等优点。光传输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光源(光发送机),传输介质、检测器(光接收机)。
光纤传输的分类按传输介质来划分:单模光纤(Single-mode) 和 多模光纤(Multi-mode)。 单模光纤只传输主模,由于完全避免了模式色散,使得单模光纤的传输频带很宽,因而适用于大容量、长距离的传输系统。多模光纤有多个模式在光纤中传输,由于色散和相差,其传输性能较差、频带较窄、容量小、距离也较短。
光纤传输系统按传输信号划分,可分为数字传输系统和模拟传输系统。在模拟传输系统中,是把输入信号变为传输信号的振幅(频率或相位)的连续变化。光纤的模拟传输系统是把光强进行模拟调制,其光源的调制功率随调制信号的幅度变化而变化。但由于光源的非线性较严重,因此其信噪比、传输距离和传输频率都十分有限。 数字传输系统是把输入的信号变换成“1”,“0”表示的脉冲信号,并以它作为传输信号。在接受端再把它还原成原来的信息。这样光源的非线性对数字码流影响很小,再加上数字通信可以采用一些编码纠错的方法,且易于实现多路复用,因此数字传输系统占有很大的优势,并在很多地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光纤传输系统具有以下显著优点:容量大、传输距离远,光纤理论带宽可达20000GHz,无中继传输距离可达50-80公里;由玻璃制成,抗电磁干扰、传输质量好,可用于电力网和变电所内等强电磁环境中;光纤重量轻,可以弯曲,易于铺设。可节约贵重金属,且抗腐蚀能力很强;制作光纤的原料丰富,随着工艺的进步、规模的扩大,其成本进一步下降,整个传输系统的成本也低。
缺点:对于距离较近监控信号传输不够经济;光熔接及维护需专业技术人员及设备操作处理,维护技术要求高,不易升级扩容。
2.5TCP/IP数字网络传输
网络传输:网络传输是20世纪末开始出现的电视监控电视系统中的一种新的传输方式。传输媒质依旧是铜线、光纤或者微波,但传输的内容不再是过去的模拟信号,而是数字信号。解决城域甚至广域远距离、点位极其分散的监控传输方式,基于IP包,采用MPEG4/H.264等先进音视频压缩格式传输监控信号。优点:可以利用已建好的IP网资源,采用数字编码技术,传输过程中无差错,损失小,并且易于存储。缺点:受网络带宽和速度的影响较大。
2.6无线微波传输
微波传输:采用调频或调幅的办法,将图像搭载到高频载波上,转换为高频电磁波在空中传输。是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不易布线场所监控传输的解决方式之一。监控距离在10Km 范围内时,可采用高频开路传输;监控距离较远且监视点在某一区域较集中时,应采用微波传输方式。需要传输距离更远或中间有阻挡物时,可考虑加微波中继;
优点:省去布线及线缆维护费用,可动态实时传输广播级图像。
缺点:由于采用微波传输,传输环境是开放空间,容易受外界电磁干扰;微波信号为直线传输,中间不能有山体、建筑物遮挡。
3、视频信号传输方式在工程中应用选择
在一般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造价的组成中,管线工程的造价往往会达到工程总造价的1/4~1/3;而视频信号传输又是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管线工程的造价的主要组成部分,且视频信号传输的质量又是系统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视频信号传输问题是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系统设计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根据前面所述的视频传输方式,不同的视频信号传输方式各有特点,适合不同的应用环境。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要根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的规模大小、覆盖面积、传输信号的种类、信号传输距离、信息容量、对系统的功能及不同质量指标等要求,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以达到既能保证系统信号的传输质量,又能有效节约资源,方便施工,降低工程综合造价的目的。
下面结合笔者的实际工程经验对一般工程项目中各种视频信号传输方式的选择做简要介绍。
(1) 对摄像机分布比较分散,传输距离不超过150m的摄像点采用SYV-75-5的同轴电缆作为视频基带传输线。(由于有色金属铜材料的不断涨价,现在的好多工程应用中200m~300m的信号也采用SYV-75-5同轴电缆基带传输方式,其实并不是很经济合理,特别是对图像质量要求不是特别高的场所,采用双绞线(平衡)传输方式会更经济实用。)
(2) 对传输距离超过150m而不超过1000m的摄像点宜采用双绞线(平衡)传输方式或采用光纤传输方式。特别是区域摄像机比较集中的情况,可将就近区域的摄像机视频信号初步集中后,采用多路视频光端机进行编码传输则更加经济实用,当然具体要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合理组合。
(3) 对传输距离超过1000米的摄像点的图像传输,一般情况考虑采用光纤传输方式,根据区域摄像点分布情况,可分区域将距离相对较近的信号集中后采用光纤传输方式,以解决远距离视频传输的信号衰减及信号干扰问题。
(4) 监控距离较远(十几公里到二三十公里),敷设线缆比较困难,中间无遮挡、且监视点在某一区域较集中时,应采用微波传输方式。
(5) 对于采用全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或综合楼宇内已建好的IP网资源,且带宽资源允许的情况下,采用TCP/IP数字网络传输方式。
在实际工程设计过程中,上述的视频信号传输方式的一般选择方法要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通过科学的分析比较后才能做出最佳方案选择。以提高信号传输质量,降低系统工程造价。
结束语
网络传输介质的分类范文5
[关键词] 电子文件 档案化 管理
实践中,由于对电子文件产生的环境、特点的认识不足,档案管理人员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和方法对其进行管理,这显然难以适应电子文件的管理需要。因此,对电子文件实行档案化管理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电子文件及电子文件档案化
1.电子文件及其特点
按照国家新颁布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标准》,电子文件是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形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于计数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网络进行传输的文件。具体表现为:电子文书、电子邮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等。与纸质文件相比,电子文件具有下列特点:(1)依耐性。电子文件是以电子字节形式记录的文件,从制作、处理、传输、存储等过程都是依靠计算机设备和网络完成的,在阅读使用时必须要借助计算机硬件、相关系统软件等数字设备。而纸质文件,通过肉眼就可以识别利用。(2)虚拟性。电子文件产生于电脑设备中,是一种数字化形式存在,在计算机内部,无论是运算、存储还是传输等过程,都是以数字编码形式存在。(3)共享性。电子文件储存到计算机网络上之后,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查阅,同一个电子文件均可以通过终端网络传输给若干个网络终端,可以使若干用户在不同的空间调用。(4)不安全性。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自身具有各种安全防范漏洞,在遭遇到黑客、病毒等攻击时,电脑设备及存储载体容易遭受感染或损坏,造成电子文件损毁及被删除更改。(5)不稳定性。电子文件形成后,其识读应用一般为磁盘、光盘、磁带等载体,而这些载体对环境的温度、防磁性、抗病毒等条件要求很高,而且这些介质处于不断更新发展中,当这些介质受到破坏后,会造成电子文件的不稳定性。
2.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
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是指借鉴传统档案管理经验和形式,根据电子文件自身的特点,采用先进的设备及网络信息技术,运用文件中心、虚拟立卷等数字档案管理理论,建立高效、快捷的电子档案信息管理模式,提供优质、稳定、安全的存储环境和空间,有目的性地对形成的相对集中的电子文件实行文件级(自动化、网络化)保存和管理,为部门及相关用户提供真实、准确、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电子文件档案管理
1.制订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制度
一是根据国家、地方相关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标准,结合部门电子文件的特殊性和需求,制订登记、命名、归档、鉴定、收集、防护、安全以及专利维护等各项归档管理标准,使之有的放矢。二是建立健全电子文件管理的检查审核制度,定期对文书、档案部门进行管理检查,督促其建立完善文件归档手续、立卷、传输、使用等技术措施,严格各环节的管理权限,以确保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2.明确电子文件的归档内容
根据电子文件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进行排列分类,删除不需要的电子文件。一是确定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将相应的电子文件进行编目后分门别类地归入文字材料、图像文件、图形文件、影像文件、声音文件、多媒体文件、数据文件中,便于查询使用。二是可根据归档环境、存储载体技术及使用寿命等具体情况确定归档时间。三是一般电子文件实行两套相同版本的归档,拷贝二套,保存一套,借阅一套。在网上传输的文件也要实行保存两套,其中一套实行异地保存。四是严格遵守归档要求,准确说明电子文件配套的软、硬件环境要求。五是在局域网或其他网络下采用备份系统归档, 将要归档的电子文件存放在磁盘、光盘等介质上。
3.做好电子文件档案化保管。 (1)电子档案载体保护。电子档案载体应采用防磁性能好的专用柜架,环境温度要求为15℃ -24℃,湿度保持在45%-60%。同时做好“七防”工作(即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防鼠),以保证存储介质的稳定性。(2)加强数据备份。一是对电子文件建立多套备份,分开保管,避免因某一电子档案载体损坏而造成文件丢失;二是每隔一段时间(一年一次)对电子档案进行一次保护性复制;三是对一些重要的电子文件,应采取相应的纸质文件备份,实现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同步管理。(3)网络安全保密。一是在现有保密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采取除使用磁卡身份证严格识别访问者身份外,加设电子密钥等,实行多重限制,最大限度地确保安全。二是建立完善先进的电子文件电脑网络系统逆流跟踪查找功能,便于在遭遇黑客攻击时,及时查找黑客行踪,将其缉拿归案,予以制裁。三是严格遵守电子文件管理使用规定,完善计算机杀毒防毒软件安全系统,严密防止计算机感染病毒。
4.电子档案的开发利用
电子文件档案化的最终目的是方便用户使用,电子文件开发使用常见的有拷贝、通信传输等多种利用方式。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加强电子档案的有效利用管理:一是根据使用者工作职责和性质进行相关权限设置,杜绝那种无原则地向所有使用者提供全部利用的方式。二是依据电子档案内容的密级层次,进行有效的监控,使用内容不适于完全开放的,禁止提供拷贝。三是在网络环境下传输或直接利用等的电子档案,要进行加密处理,并对所使用的密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换,防止泄密。四是建立电子档案利用系统全程跟踪监控和容错能力,提供相关使用登记记录,防止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损失。
5.加强从业人员知识技能培训
当前,自动化办公已成为时代主流,相关存储设备和技术也随之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难度需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不断更新其知识技能,提高业务素质,跟上时代步伐。
结 语
总之,实行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根据其特点,采用适宜的办法,做细做强。
参考文献:
[1]柳向红.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的特点[J].兰台世界,2005(11).
[2]韦艳.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陈义斌,吴洋,朱丰.如何做好电子档案的管理[J].黄河档案馆.
网络传输介质的分类范文6
关键词:医院网络;网络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现代化医院,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不但把医院的内部医疗和管理信息实现了数字化采集、储存、传输以及处理,还实现了医院各项业务流程的数字化运作,大大的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在现代医院未来的医疗服务系统规划中,网络信息技术更是扮演着核心的角色。想要网络技术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那么必须保证网络进行安全、可靠的运行,减少风险的产生,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提供服务,有力的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
2 医院网络所存在的风险以及产生风险的原因
(1)网络传输介质的不安全因素。目前进行网络传输的介质主要有光缆、电缆以及无线技术,这几种介质都存在一定的确定,其中光缆比较容易遭到雷击,所传输的信号也比较容易通过非法连接或者是采用非接触方式进行窃听;光缆虽然在传输的过程不易被窃听,但是他的转换器、分路器以及其他的接口都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无线网络本身的便利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国际组织在制定IEEE802.11标准的时候,考虑的安全性太少了,以致于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存在一种先天性的缺陷[1]。这些传输介质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使医院网络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2)网络硬件的选配不恰当。整个网络是否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是由网络硬件的质量、配置以及性能是否存在冗余决定的。一些医院在建设的时候,往往会比较注重于投资医疗设备,而忽视网络建设,这就导致在选择网络配置的时候主要考虑的就是价格,而对配置的性能以及质量不太注意,更不会存在冗余了,从而对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3)网络病毒攻击。医院网络和其他的网络是一样的,都是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一个网络,所以无可避免的会遭到这样或者那样的病毒攻击。虽然大部分病毒不会有太大的破坏力,但是还仍然存在一部分能够造成系统崩溃的高危险病毒的存在,这些病毒不但会造成大量机器的感染,导致机器“罢工”并成为病毒感染源,还有占用大量的网络宽带,阻止正常的流量,逐渐的形成拒绝服务攻击[2]。想要完全避免病毒的攻击是不可能的,但是有效的减少病毒所造成的损失是完全可行,但是由于一部分工作人员不注重网络管理,引起病毒的攻击频率逐渐的增多,对医院网络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4)计算机软件本身的漏洞。任何一个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如果这些缺陷被不法分子、非法分子或者黑客加以利用,那么就完全会造成机密信息的泄露或者出现一些破坏信息的情况。针对于软件所进行的攻击有:协议漏洞,
3 医院网络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做好医院内外网的隔离工作
相对来说,医院内部的网络所存在的病毒和黑客要比互联网少的多,所以一些承载着医院重要数据信息的内部网络一定要和互联网进行物理隔离,有效的确保重要数据信息的安全。其做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进行综合布线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又有针对性的铺设两条线路,其中一条就用于医院的内部网络连接,另一台则就是和外部网络进行连接,那么用户就可以通过调整网线接口自行进行医院内外网络隔离;另一种做法则是针对一些只有一条网络连接线路的医院,那么就要通过购置网闸来进行内外网隔离工作了。这两种方法主要就是为了防止出现一网两用的情况,有利于有关部门进行安全保密性工作[4]。
3.2 设计一个医院网络安全体系
网络安全体系的定义是在一个网络系统内对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实现对系统进行多层次的安全保证工作的应用体系。其主要目的就是从物理上来确保系统中的各个硬件的安全可靠,保证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其安全性主要有:(1)有效的限制非法用户利用网络远程访问以及破坏系统数据的方式,来对传输线路中的数据进行窃取;(2)有效的保证网络设备进行恰当的安全配置,这样才能够防止其他的非授权用户来对计算机、防火墙以及路由器进行访问;(3)有效的确保网络通信线路的安全可靠性以及抗干扰能力,防止电磁泄漏以及信号的衰减;(4)有效的防止为网络通讯频繁提供服务的设备对电磁信号进行泄漏,可以在这些设备上安装一个信号干扰器,这样对于泄漏的电磁信号产生干扰,以防他人来对这些电磁信号进行接收。建立一个医院网络安全体系的步骤有:(1)建立一个高可靠性的医疗级网络。医疗级网络上运行的核心业务应用系统主要有医院的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系统以及护士呼叫等,这些系统和病人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医院的收入和声誉具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对网络的安全性的要求相当高。其中医院网络的高可靠性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进行实现:第一,设计高可靠性的医疗网络结构;第二,一个有效确保医疗级业务可以进行高可靠性运行的独特网络技术;第三、建立一个医疗数据中心以便进行容灾备份。(2)构建一个安全性高的基础网络平台。(3)有效的划分医院网络的安全区域。
3.3 严格进行用户网络密码管理
目前网络用户的身份验证还通常是数字密码,但这些数字时常会发生被一些用户转借他人或和他人共享,对网络的安全性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了确保用给用户密码的安全,首先每个用户都要严格的保护自己的密码,另外还可以在密码上设置一些破解问题,以此来加大破解难度;用户也可以时常更换密码,增加密码的安全性;用户在进行数据输入、保存、修改、删除等业务的时候,一定要进行身份验证,确保操作的合法性。
4 结束语
医院网络体系进行有效的保护,不但需要管理人员具有相关的系统安全知识,还需要每个网络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稳定的操作,以此保证医院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医院网络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就是对医院的利益进行有效的保护,医院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网络系统中所产生的有效数据就是医院所赖以生存的财富,所以一旦发生数据丢失或者破坏,就会给医院造成一系列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一定要加强医院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齐卫东.网络工作模式下医院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与防范[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1),75-77.
[2]刘俊,医院网络中的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J].中外医疗,2009,28(8),98-100.
[3]冯彦如,医院网络中的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J].山西科技,2010,25(5),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