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与调控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与调控政策范文1
论文关键词: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方锥体”经济格局下的人民币汇率与财政政策“伞形调控”
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在复苏的轨道上加速运行。美国经济的各项总量、结构指标和先行指标都出现明显好转,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失业率也开始缓慢下降;欧元区经济则在主权债务危机的扰动下奋力前行,宏观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通货膨胀保持在低位运行;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强劲,自2008年第2季度以来首现正增长,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状态都出现明显改善,通货紧缩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进入高速恢复期,相较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谷底”,经济增长出现了补偿性反弹,增速高达11.9%,但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模式转变和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的复合性困难增加。世界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美国为顶端,以中、欧、日为支柱的“方锥体”格局,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新格局下各方利益调整的纠结点。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财政政策需要从总量扩张、快速拉动的方向上回调,强调中长期调控,重视政策效益毕业论文怎么写,借助市场力量的战略性调控框架应得到重视和实践。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形成与人民币汇率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的加速复苏,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也逐步清晰。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技术和国际机制协调的第一大国仍然是新格局的主导国,中国、欧盟、日本成为新格局的重要支柱,世界经济由传统的美、欧、日“大三角”转化为4个相互联接、相互影响的“大三角”。新格局下,国际经济政策的角力由单纯的国与国互动转变为集团间利益的调整,由单纯的实力对决转化为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的协调,人民币汇率问题在这一格局下被放大和扭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各方利益的纠结点。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基本形态和内在机制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但从经济规模、技术能力和国际经济规则和机制的控制能力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见表1所示)。中国经济率先渡过危机的“拐点”,为国际经济形势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有效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并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要一环。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统计 单位:亿美元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美国
142587
日本
50730
中国
49093
德国
33576
法国
26798
英国
21980
意大利
20900
巴西
14820
西班牙
14661
加拿大
13190
印度
12430
俄罗斯
12282
澳大利亚
9200
墨西哥
8663
韩国
8003
荷兰
7942
土耳其
5935
宏观经济与调控政策范文2
(一)概念。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在遵循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从经济运行的全局、整体出发,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总体管理和调控。是对整个复杂国民经济有机系统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全盘统筹安排和协调,其目标在于有效及时地处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意义。宏观经济管理从宏观经济整体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弥补和纠正市场经济失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带来严重的影响,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克服经济危机,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现状
(一)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不足,难以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面,不论从范式到假设、模型等几乎全部沿袭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局限于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拿来主义”盛行。借鉴过多,创新性不足,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派还没形成。然而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是基于对其国内具体经济现象的解释研究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基于开放和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假设构架之上进行讨论的。对比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中国经济的特殊性、社会发展经历的重大变革及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都造成我国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很难一言以概之。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模时的许多假设与我国的具体情况都不相符合。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时,不比较宏观经济学理论所适用的条件,简单地套用研究范式,局限和不足难以避免。有些情况下,甚至于将研究结论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依据,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市场调节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问题,反而加剧经济有序运行难度。
(二)管理灵活性不足,一刀切作法普遍。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制度柜架和市场环境,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着东西中部、城乡等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虽然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待加强,但相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和对比国外先进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灵活性明显不足。对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各地的具体状况难以及时有效地把握并采取措施,宏观经济管理存在简单化的“一刀切”的作法。如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等,都是不分各地各行业的巨大差异,“统一口径”,一视同仁。结果不仅难以实现政策的最初目标,甚至于让相关的产业、企业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如全国准备金率的提高措施,导致贷款额下降,然而仍有许多行业迫切需要贷款资金启动。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本位主义,加上政策出台缺乏部门间的协商机制,也导致了整体的非理性。
(三)宏观经济管理缺乏前
瞻性,政府越位、缺位现象严重,同时造成市场经济的活力得不到充分体现。金融危机至今,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然而政策的短期化倾向明显,缺乏前瞻性,过于专注于细枝末节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从经济的宏观全局出发,缺乏对长远利益的考虑。调控时机的准确把握和选择差,造成宏观经济管理严重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宏观调控的要求。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改变中,政府的职能还没有实现真正转换,全能政府、大政府的现象仍不时存在,出现政府主导经济的局面,政企还没有真正分开,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政府失灵问题。政府对宏观调控手段的驾御还不娴熟,调控方式简单化,行政命令和红头文件多,通过税收、汇率、价格、财政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调节的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关系还未理顺,越位、缺位现象严重,造成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难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宏观经济管理限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三、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建立起适应中国具体国情的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基于对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历史、文化等元素的具体分析上形成的,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和社会处于深刻的变革中,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立足我国具体国情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的成功经验,摒弃“拿来主义”,鼓励自主创新,创立起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与调控政策范文3
关键词:宏观调控;前瞻性;国内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015-02
近期,为应对国内经济快速下滑,宏观调控急速转向,不仅紧急出台了4万亿元的投资刺激经济计划,而且财政政策也由“稳健”转向“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成为了2009年经济工作的基调。与此同时,国务院要求中央部委、地方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以期从根本上扭转经济过快下滑的趋势,实现2009年经济“保八”的艰难目标。这一系列措施与一年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的“两防”方针如有天壤之别。
面对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急剧恶化,为应对国内经济超乎预期的衰退趋势,迅速出台这些政策无疑是十分正确与必要的。但是,将目前经济失速完全归因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是说不过去的,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美国也是从2008年10月份开始的,而我国实体经济中企业出现困难早于2008年5月份。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为了“熨平”经济周期性的波动,使经济能够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但经济运行的现实证明了过去一年来,我们的宏观调控不仅没有起到烫平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反而强化了经济周期,加大了经济波动。中国经济前所未有的过山车:股市过山车、宏观调控政策过山车,深刻折射出了我们宏观调控的失误,因此,加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研究非常必要。
一、宏观调控的前瞻性
宏观调控的前瞻性是指宏观调控要与控制物价或经济增长等中长期目标相结合,它包含着一个动态过程,即中央政府要根据宏观调控的远期目标,在不同的时点及时采用合适的政策,以实现预定的宏观调控目标。也就是说,传统的宏观调控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将稳定物价或经济增长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前瞻性的宏观调控则是通过现时的调控政策操作来影响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
二、实施前瞻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实施前瞻性宏观调控的原因在于宏观调控政策本身的时滞效应和其他影响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因素的存在。宏观经济的运行结果受到多种变量的影响,如果其中某一特定的经济变量及作用发生变化,就会导致原来的经济运行轨迹发生变化,从而使宏观调控政策操作效应发生相应变化,使宏观调控政策操作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产生偏差,有时偏差过大,还会引起相反的政策效应。所以,要缩小这一偏差,减少有关变量对宏观经济政策预期效果的不利影响,政府必须实行前瞻性的宏观调控政策,绝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三、制约我国宏观调控前瞻性的因素
1 时滞的存在是制约宏观调控前瞻性的客观因素
现代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的作用不是即时的,而是存在着时滞效应。时滞效应包括两种:内部时滞,即政府着手制定调控政策所花费的时间;另一种是外部时滞,即宏观经济政策行为对经济影响的时间。内部时滞可以分为: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1)认识时滞,是指经济波动出现的时点和政策制定者认识到必须采取行动的时点之间的那段时间;(2)决策时滞,是指认识到要采取行动与政策决定之间的间隔;(3)行动时滞,是政策制定和实施之间的间隔。外部时滞是指政策行为被采取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所经过的时间。其中,内部时滞对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具有重要影响。时滞的长短,决定了宏观调控是否及时。时滞的存在,决定了必须实施前瞻性的宏观调控政策。
2 宏观管理部门分散,对经济形势的认识缺乏一致性
不同部门对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认识的不尽一致,影响了政策的时效性。增加了政策协调成本。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机构除了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外,还有国土资源部、证监会、银监会等机构。由于政出多门,不同部门对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的认识不尽一致,往往影响了政策出台的时效性,增加了政策协调成本。同时,确实存在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存在着利益保护的冲动,对符合自身利益的统计资料或数据上报的积极性就高一些,对不符合自身利益的统计数据或资料的上报就采取消极或者抵制的态度,从而造成预测宏观经济的数据上报不及时或不准确,从而最终影响到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前瞻性。
3 相机抉择理论运用的惯性也影响了我国宏观调控的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走上了对外开放的快车道,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经济理论。在我国宏观经济理论上,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凯恩斯的相机抉择理论,亦即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熨平经济波动。30年来改革的历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调控的实践,初步印证了相机抉择理论的有效性,同时也增强了政府在经济波动时采取相机抉择政策的冲动和惯性。但是,相机抉择理论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在本次经济波动中就体现了这一点,本次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2008年第三季度以后才充分表现出来的,但经济放缓的迹象在年初就已经隐现,不过出于“相机抉择”理论的惯性,宏观调控部门仍在执行2007年末制定的“两防”调控政策,结果调控政策效果却进一步强化了经济下滑的趋势。
4 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增加了宏观调控部门对经济形势预测的难度
改革开放30年,以及全球化时代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高度流动。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倾向于过度外向型,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惊人的程度。近年来中国的外贸总额/CDP的比例高达0.7,虽然日美两国都是全方位开放的经济,但对外贸易依存度都远远小于中国。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这一比例为0.2,日本为0.25。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形成了联动效应,如果世界经济出现波动,我国经济也不会成为经济波动冲击的“孤岛”,所以,要预测我国的宏观经济走势,就不能不考虑世界经济这一因素。但由于世界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这就增加了我国宏观调控部门对经济形势预测的难度,降低了宏观调控的前瞻性。
四、提高我国宏观调控前瞻性的建议
1 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宏观调控全过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调控时机选择上要把握提前量,加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预测,及早动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宏观调控全过程,正确处理好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认真进行跟踪、分析形势,科学预测月度、季度和年度经济变化趋势,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苗头和矛盾动向。并及早动手缓解、遏制这些矛盾和问题。
2 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
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体系,准确把握和判断时滞变动;理顺中央――地方的信息采集关系,层次清晰,权责明确;构建宏观经济预警体系,提高宏观调控部门人员的认识水平和决策能力,缩短时滞时间;
此外,把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对世界经济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的研究和预测,建立全球经济的预警机制,一叶知秋,防患于未然,提高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前瞻性和准确性。
3 结合我国经济实际,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经济人才
在研究我国宏观经济前瞻性问题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经济人才。借鉴西方成熟的经济理论,但不能照搬国外现成的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理论。
4 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经济与调控政策范文4
关键词:市场经济;重要作用;宏观经济;调控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01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都离不开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在总结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功经验中不难看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是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为理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实践,继而不断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的调控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计划与市场调节并行结合的一种经济体制,在市场调节的同时国家进行干预,这一点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致的。这一观点是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凯恩斯提出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观点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发现,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需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要防止市场存在的漏洞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我国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政府一定要在其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国家在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同时深刻理解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更加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经济的可见性越来越清晰,看不见的手被人们很好地把控着。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所以要将政府的职能干预和市场经济规律整合一起看,切忌将他们看作成对立面。将经济计划,国家干预和自由发展融为一体是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也是经济运作符合时展的特点,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深化经济发展的认识。
二、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它作为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
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能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取得成果,主要归功于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其指导思想,从而使得宏观经济发挥科学、预见、主观的调控作用,致力于解决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冲突。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我国经济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经济的发展上急于求成的思想起主要作用,对发展速度的执着追求。在这种大起大落的情况下,国家才不得不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使得出现的经济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主要以防止经济发展过热为主,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快的趋势或者有发展过热的势头时,就采取调控措施主动调控,防止经济出现不合常理的过快发展,基本保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平稳性,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积极发展。
(二)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调控主要在于实施合理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对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例如通货膨胀,投资过热,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阻止经济问题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在采取货币和财政政策时,一定要将两者有效结合加强货币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刺激社会总需求和协调总供给。例如,国债发行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在货币的供给量和发行数量上通过合理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货币政策如何发挥刺激作用,一定要注意信贷市场的结构优化,对于效益良好和主动转变体制的企业优先扶持,给企业市场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利用政策性的贷款项目强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总而言之,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市场利率的变化和异化两发面发挥作用。
(三)阻止消极因素的影响,加强我国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在经济活动特别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因为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规律,市场经济会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消极方面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浮动性,在一定条件的促使下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甚至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这种消极性也可以称为市场弱点,它是不能消除的客观存在,一定要注重对它的宏观调控作用,使得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有效作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当然也暴露了市场“弱点”,主要表现在我国在生产和投资上面的盲目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再生产比例失衡,使得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再在计划以内,进而导致经济市场的秩序混乱,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遏制市场弱点的出现,充分认识并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努力学习其他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成功经验,坚定不移地利用理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依据,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保证市场经济持续有效的运行。
三、结语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一定要切实加大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经济调整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我国企业创造优厚的经济发展条件,完善政府职能,规定政府和企业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杜绝企业垄断经营。同时,明确界定企业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全面实施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切实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华.浅谈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J].经济纵横,2012(09).
[2]史明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J].经济分析,2010(35).
宏观经济与调控政策范文5
关键词:会计与财务研究;宏观经济;微观企业行为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政府越来越干预经济的发展,宏观采取的政策一定会对微观企业层面有影响。微观企业行为对宏观因素的反映特别的强烈。因此,就要从一个新视角研究会计与财务,即:宏观层面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这是以前没有研究的,是对以前研究的一种创新。
一、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
(一)宏观与微观的范围。宏观与微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宏观与微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宏观因素一定要通过微观企业才能发挥作用,微观企业的行为也会影响宏观因素。目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来越严重,企业在做决策之前,通常先会推测宏观因素。宏观因素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还包括政治因素。微观企业根据宏观经济或者宏观政治做出的决策,不限制于公司的管理、盈余管理等。
(二)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实务既是会计的研究对象,也是财务的主要研究对象。宏观经济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调控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制定的调控经济发展的政策。这些宏观政策不只是财政政策、经济政策等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主要以国民生产总值、人民生活水平等为标准来衡量经济的发展。国家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由于会计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研究会计学主要就是研究外部环境。宏观经济因素是最大外部因素。会计与财务最关注的是企业的行为,它们的研究范围比较狭隘,仅限于微观方面的研究,比较片面,没有把宏观因素考虑在内。很多的经济学研究家没有把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结合起来研究,单独的研究企业行为与产出,没有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出现宏观与微观研究破裂。然而现实中宏观经济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宏观政策做出的财政政策等,它们影响着企业做出的决策,而企业做出的决策也会影响着宏观经济。
(三)宏观因素中的政治因素与微观企业行为。宏观因素中不仅宏观经济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宏观因素中政治因素也影响着企业的决策,政治政策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反映,政治领导者某些决策可能直接会影响着企业主体做出的决策,甚至是还要随着政治政策的出台而改变已经做出的决定。如果企业的高管与政府的关系强,那么政治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会更大。
(四)研究会计与财务宏观向微观传递的意义。有些经济研究家没有把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研究,因此,对宏观的研究与微观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研究会计与财务时能够做到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就是研究会计与财务的一个新视角。把宏观因素的影响考虑到企业决策中,形成一种机制,能不断地完善传统的微观企业行为。微观企业所做的决策,考虑宏观因素的变化。在我们国家而言,我国政府对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政治政策都会影响着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状态。并且在我国政府与经济企业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研究会计与财务时,都要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三、在研究中注意的问题
(一)内生性问题。宏观与微观是分解与综合的关系。宏观因素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或者政治政策都会影响着企业经济的产出,反过来企业的行为以及经济产出也会影响着宏观政策的调整。因此,在会计与财务的研究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内生性问题。
(二)衡量宏观因素的标准。宏观因素的两个方面;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宏观因素,如果只是用其中的一种作为标准来衡量是片面的。需要建立一套衡量标准或者是多样化的标准,来衡量宏观经济指标;而对于政治因素的衡量标准比较匮乏,经常需要用他变量来代替。因此,一定要对文章进行稳健性的检测。
(三)尽量排除偶然因素。宏观因素的很多方面都对微观企业有影响。因此对于微观企业的行为一定要考虑排除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对于会计与财务的研究新视角研还可以利用时间研究法,但用事件研究法来研究会计与财务的新视角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即偶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为了控制偶然因素的干扰,可以采取循环性事件的方法来研究会计与财务的新视角。
四、会计与财务新视角的可研究方面
(一)宏观经济方面。第一是宏观政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宏观因素影响着上市公司的经济产出,比如政府采取的货币政策或者是经济政策等都可能会影响着企业或者是不同行业,微观企业也会很据宏观因素相应的调整其决策,以适应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更直接的影响是政府通过财政的投资额以及投资的方向观察企业的行为决策,政府还可以通过发行货币量查看企业的行为变化。
(二)世界的宏观因素对我国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密切。我国微观企业对商品出口的依赖性很大。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国际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着我国国内微观企业的决策。这有利于企业实际运作。
(三)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上市公司的数量、投入的资金量等之间的关系。由于各个省市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实力等不相同,这些不同都可能会对微观企业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省市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有实力的区域上市公司的数量、投入资金量的变化;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对微观企业价值的影响,对微观企业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研究,可以研究出不相同的因素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从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对策解决问题。
总 结:
没有把微观企业与宏观政策结合起来研究致使当前研究比较的片面。本篇文章主要研究了宏观调控对企业政策行为的影响,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一个创新点。对于有关宏观因素影响企业的研究很少。因此,从宏观因素向微观企业传递的研究角度出发,能够打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提出新的内容、可以完善以前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与调控政策范文6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经济发展;调整和控制
一、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背景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为完善的背景之下,我国经济呈现出一种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在有效应对次贷危机带来世界经济衰退之后,推动我国经济走上一条高速发展道路上。但是除去应当看到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之外,也应当认识到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缺陷。市场经济体系当中,宏观经济管理是一项适应性非常强的调控措施,应当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推动市场经济框架逐渐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找寻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在对宏观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做出保证的背景之下,积极施行各项措施保证经济发展,认识到宏观经济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无可替代的作用。日后实际工作的过程当中,应当切实依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妥善完成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推动我国逐渐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上。
二、国内宏观经济管理的特征
国内的宏观经济管理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积极运用投资的形式发展经济。这些年,尽管国内的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不过和发达国家比起来仍有不足,毕竟西方国家比中国起步早、发展也就相对成熟。而国内的情形是起步晚,所以应当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如此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二者结合有助于处理国内的多数经济问题,所以这就要求国内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也要注意宏观调控发挥积极作用。国内的经济发展区别于其他国家,毕竟主要是依靠引进外资,像是美国则是人居消费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不需要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正因为如此,政府应当充分实行宏观调控管理,以此调控市场,从而促进国内的经济健康合理发展。
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管理发挥出的作用
(一)填充市场调控的漏洞
市场在经济管理领域中其实存在一些漏洞,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施行的过程中,则是可以弥补市场调控中的漏洞,推动市场经济走上一条稳定发展道路上。在市场经济体制施行的过程当中,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依靠的其实主要是市场,市场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占据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市场并不是可以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保证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各种类型问题的影响,单纯的依靠市场调控措施,难以妥善解决各种类型的问题。比方说,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是需要积极的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从而也就可以为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某些个人或者企业为了获取到更多的经济效益,非常有可能施行不合理的竞争措施,就会对市场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之下,国家及政府就应当施行宏观经济管理措施,除去上文中所说的问题之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呈现出一种越发繁荣的态势,但是在以往长时间施行的家伙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市场经济体系当中存在一些不是十分完善的内容,在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之下,为了能够对市场经济发展稳定性做出保证,肯定是需要科学合理的开展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因为市场机制本身实际上就存在一定漏洞,因此在市场机制难以顺利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可以施行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来对市场进行调节,从而也就可以顺利的解决问题。
(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内在经济制度上具备着重要的特点。走进新时代后,国内政府的经济职能正在发生着变革,尤其是对国有企业采取了多项改革的新举措,争取在如今政企职能被划分得很开的时候,逐渐地将国企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化,如此背景之下,政府的革新就是要求国有企业也加入到市场竞争中,对于国企的经营活动并不再查收,只是凭借着所有者身份实施部分管理手段,尤其是那些和国民生计相关或者是特殊行业的国企,国家应当始终保持对其的管理活动。
(三)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随着我们各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会变得更快,但在我们经济的重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定期区分经营职能,我们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所有权日益分离,国有企业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竞争。因此,面对这种现象,企业必须依靠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保持经济管理领域的活动,代表其合法利益,推动改革和创新,充分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稳步发展;(b)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活动,迅速协调我国市场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竞争力,全面促进我国市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国有企业必须在市场监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行积极改革,并根据国家和政府的反应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活动。为了加强经济管理,加强競争力,更好地推进经济领导活动,而不引起“坐下来和靠背”的感觉,不断地在竞争中争取核能,我们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确实是必要的。。
四、现今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调整
(一)实体经济的变化和调整
国内当前的资源越来越紧张,人口所特有的红利也在慢慢地消失,这也就造成国内的实体经济发展应当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此努力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实体经济产业结构及时有效的进行调整有利于国内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对于企业而言也是革新技术,提升企业发展竞争力的主要形式。所以,国内的宏观经济管理在内容上也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有助于企业发展凭借着宏观经济管理的帮助实现有效的自身转型升级。
(二)金融市场的风险性
实体经济的发展让国内的金融市场也日渐成熟,网络金融也逐渐发展起来,这样的发展让国内的企业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性。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迅速,而金融市场交易频繁,这让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交叉业务增多,仅仅是单一的金融风险监管形式并不能有效的对金融风险进行监督和预警,对于金融风险的处置机制存在必要的缺失,这会让金融市场出现一些非法集资、不规范金融交易等行为,从而让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被打乱。
五、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办法
(一)货币政策
在制定货币政策之后要通过影响物价、影响利率等宏观经济变量来间接管控国民经济。货币政策虽然外部时滞较长,但内部的时滞较短,因为货币政策都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中央银行的机动性较强,不需要成立专业的研讨小组来进行对货币政策的评价和估算。货币政策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三个方面,其中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吞吐现金,从而实现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这项政策具有调节效果的可控性,发挥作用的速度也较快,应用的较为广泛和频繁。
(二)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首先表现为扶持特殊产业,例如国家引入外资,扶持一些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来为我国的行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活力,带动一部分技术缺乏的行业更好的发展;其次为淘汰落后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总会存在阻力,政府应运用正确合理的产业政策来进行调整,在最短的时间内来优化产业的结构。
(三)财政政策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财政政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其外部时滞较短,在政策实施之后能够迅速的对国民经济产生作用,因此在宏观调控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财政政策主要分为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有补贴政策和收税政策,例如在经济衰退的时期,增加财政补贴、削减税收可以有效的刺激经济,利于经济市场的复苏;财政支出政策主要为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政策,转移支付是通过影响居民的收入再影响社会的需求,政府购买是指政府以市场参与体的形式来进行经济活动,从而疏通经济管道。
六、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