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运营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运输运营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运输运营管理

交通运输运营管理范文1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影响;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交通运输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交通运输业在先进技术的带领下,形成一种以电子计算机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交通运输改革。

1、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1 信息流替代旅客运输造成的影响在传统的交通运输管理中,旅客运输与货物运输的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信息流对旅客的替代在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出来。在以信息作载体的人流对电子信息的传递方式在成本上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制约,电子信息的完善和相应的法律条款都对电子信息比较认同和赞许。使电子化的方式越来越占据优势。电子化信息的成本也快速的下降,这在未来的交通运输发展中将处于不断地上升地位。

1.2 信息化的发展有效地缓解了运输能力的局限性目前我国交通拥挤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大问题,然而信息技术的到来为这一头疼问题提供了很好地解决办法。电子化信息的传递模式方便了人们出行的途径和方法,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却没有太大的差别。在这样信息化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人们对这一模式逐渐熟悉和接受。运输能力的供求关系也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运力过剩的情况,只有有效结合信息化的发展方式,才能积极有效的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从而使人员的利用率和运输能力都大大提升,推动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2、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关系

2.1 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面对科技的不断创新,人类思想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接受一些新的知识,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通过技术的改革创新为人类留下历史性的成果。信息技术的到来是人类进化的形式体现,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慢慢发展起来的,为我国人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条路依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进步,推动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发展。

2.2 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特征比较信息的传递因为受到实物化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传递形式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传递成本的特征,在信息流借助实物传递的过程中,通过非实物化的传递节约了一部分的传递成本。运输载体必须与货物进行空间移位,这样的方式对能量的损耗是巨大的,而且成本也较高。其次,传递速度存在很大的差距,实物化交通运输模式与信息化的传递速度存在巨大差异,不能等同来说。最后,传递载体需要的空间,信息化的载体需要的空间相对于交通运输的传统模式小很多,这种优势是交通运输无法相比的。

3、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化建设意识缺乏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导致对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转变和改革存在认识上的一些局限性。运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仍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道路桥梁的建设上面,而并没有考虑交通运输管理的长远发展,疏忽了基础建设对交通运输管理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这种现象存在于大多数的运输单位。因为没有资金的支持,信息化的建设始终停留在的表面,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教育和培训等基础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3.2 资金分布不均匀交通运输部门的上级部门下拨的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加之地方部门交通运输单位本身资金不足,使得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不能及时的开展实施。同时,信息化建设的运算没有归到各级部门的年度预算中去,没有成立专项资金管理系统。除此之外,对于资金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没有其他的方式方法来弥补这块的资金不足问题。资金的滥用、挪用是阻碍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障碍。管理人员的建设意识不强等这一系列的原因

造成了信息化建设不能有效进行。

3.3 专业人员匮乏和硬件设施落后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批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来开展相应的建设工作,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必须非常精通和熟练,而目前这样的人才相对缺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现有的一些技术人员因为长期工作的繁忙,没有得到相应的学习和进步,在技术更新上没有与时俱进。同时部门中的设备也不齐全,对于一些资料的打印和信息查询等存在一定的阻碍。

4、交通运输管理中信息化运用的策略

4.1 以“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为指导方针通过对交通基础设备、运输基础装备、环境升级改造等措施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运政部门对信息技术的选择上做到高性能、低成本和节能有效的统一结合。使在功能上满足可控、可看等基本原则。我国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引领着整个交通运输行业不断完善和进步,在加强信息化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紧密结合的同时,强化科学组织信息化的重大工程建设。

4.2 建立客运及物流信息化系统以政府部门为向导,在明确自己身份定位的情况下,根据交通运输业难以独自完成信息技术化的建设和完善,执政部门就必须做好专业的引导工作,确保资源的合理整合与优化。在目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物流业的信息化发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道路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必须立足于企业间的人员资质、信用审核等动态管理中去。通过对物流信息化的推广和平台示范性的约束,要求做到由点到线的逐步开展的工作流程,在采取一些先进技术的同时,运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提高交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4.3 应用行政制度促进信息系统完善系统硬件的相互连接和数据信息的资源共享实现了对系统信息的有效整合。而作为影响互联网基础互通的运政部门体质条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政部门的主管部门应该对信息化的标准化制定一个较为规范的制度。在信息采集和交换合作上依照原本的工作流程展开,按照要求严格履行制度的各项条款和相应章程。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确保信息流的顺畅和信息交换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信息化管理部门的整体建设,培养部门专业性人才以满足工作分层的需要,提高运政部门工作的效率。

5、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传统交通运输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提倡发展交通运输能力,提高交通运输的任务量。通过对传统管理系统的调整和改革,使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以管理思想的转变为开端进行深入的改革。对信息技术与货物运输的关系的比较和讨论,充分验证了信息科技带来的优势和创新改革理念使我国的交通运输不断完善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施伯香,吴桂平.信息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发展[J].交通企业管理,2001(12).

交通运输运营管理范文2

【关键词】物流业 交通运输 发展 对策

在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纲要规划中,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是重点内容,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运输,我国物流业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的联动发展在近年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但如何突破现有瓶颈,迎来更大发展,亟待研究。

一、现代交通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准确应该是指依据系统运输理论以及现代商品经济发展对运输的各种要求,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追求整个系统的高效服务和控制低成本的双层目标出发,通过各种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从而建立拥有适应现代经济和技术发展基本特征的交通运输系统。现在的交通运输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是实现交通运输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受到物流企业形式的单一传统发展的影响,使其相对应的交通运输经济还以服务单一、大批交易量订单等粗放型形式为特征。因此,物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必然制约了现在“粗放型”特征的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

二、现代物流业

物流活动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设计、规划、包装、运输、保管、装卸和搬运。物流信息、物流成本、物流服务质量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并且其能够有效提升商品附加值。从商品价值理论的角度出发,产品或劳动服务的价值有形态价值、占有价值、空间价值、时间价值、心理价值五种不同的价值形态。而现代物流通过仓储、运输、保管等方式不仅有效缩小了供需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且使发生在不同时间的生产、销售、消费能够同步进行,从而实现了商品价值的时间与空间的统一。现代物流通过便捷、多样化、低成本、个性化的服务提高了顾客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偏好。

物流业是一种商品中介的载体,显而易见物流是商品流通的基础,但商品流通方向又受到其目标市场的引导。从而,物流业贯穿在商品的供应、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在每个具体的环节构建中,都应该用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大的物流效率,从而形成企业的综合物流系统。综合物流系统主要包括仓储、综合运输模式、售后运送等子系统。由于物流成本逐渐增大,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在战略目标与资本的约束下,难以实现综合系统运作模式。许多物流企业以单个物流子系统运营,交易成本高,并且在市场分散环境下,各综合性物流企业很难形成。

三、交通运输与物流业发展的联动机制

自然情况下,商品的空间和时间状态是相对稳定的,但运输的再分配、搬运、运送等活动恰恰是改变商品时间、空间状态的主要手段,它也就能以不同的方式地实现改变商品时间和空间状态的全部任务。在上述现代物流概念产生之前,乃至在今天,很多人都将运输简单的等同于物流。究其原因是表面上物流中的物理部分主要是由运输活动来完成的,运输是物流功能的体现。据调查,在物流成本中货物运输费用往往占到总成本的60%之多。从上述论证中很容易看出,现代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实现与科学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其对物流运作的要求以及对物流营运效率的影响;而现代物流的规划与运作也必须借鉴目前实际的交通运输的能力和允许范围。

四、交通运输管理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道路物流业的发展

道路物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道路货运业与物流业的共同发展,有效实现节能减排的重任。道路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市场行业准入制度的完善推进物流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交通资源利用率,也是提高货物运输市场规范化的必要途径。企业经营面临的顾客化、不确定性、竞争的外部环境的改变也使得道路运输企业由以前单纯为提高利润而降低成本转变为更多地考虑提升顾客满足度、资源集约利用以及环境保护。

(二)运用新型运输工具和替代能源

成本控制作为物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在物流业与运输经济联动发展机制下,如何降低物流成本中的最主要部分货运成本成为联动发展的根本动因,而降低货运成本就要从运输工具和能源入手。在货运发展的时间方面就要进一步提高重型专用车辆的比重,大力发展集装箱牵引车和重型柴油车,给适合长距离运输的液态以及气态货物的特种车辆、散装货物、冷藏货物等车辆的购买给予补助与政策优惠。各种高科技新型节能运输工具的应用也将使物流企业降低运输成本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资源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新型能源的使用也将推动货运成本的有效降低,比如现在一些试点省份已经实施的正大力推广使用乙醇汽油,这种汽车维持原动力性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发动机不需改造并且尾气排放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及碳氢化合物均减少三分之一以上、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三)有条件地推进现代化交通运输业

我国公路运输现代化方面还有许多具体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资金投入来增大货运能力的手段已经变得不可行了。当前的公路货物运输系统需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才能实现现代化,先进的技术装备是硬条件,科学合理的运输调度是软条件,两者的结合就能在单位的公路货物运输资源上挖掘出更大的运输潜力。推进我国公路货运现代化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管理现代化,二是装备现代化。在管理现代化方面,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调度新体制,同样的货运量下,实现省时、省力以及资源的节约。

五、结语

交通运输对物流业的发展影响机制是复杂的,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是有限的,总之,政策和科技是作为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者都得到重视,才能促进现代物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奕凌.我国物流业集群式建构的动力机制分析与路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l(1).

交通运输运营管理范文3

【关键词】运输管理 协同 运输 实施

目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及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增长,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必须联合起来一起降低供应链总成本以及提供增值服务,同时满足不同细分客户群体的特定要求,努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的变化,必须制造出不同的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并在规定时间内及时送到客户手中,这使得供应链的运营管理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而供应链运营的瓶颈之一就是如何能够及时把定制的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由于目前的生产企业已逐渐从大规模生产方式向小批量甚至单件的定制生产方式转变,并且随市场需求的波动使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和生产的产品数量也发生波动,从而影响运输市场发生变化。实际上,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解决供应链中的问题和矛盾,更好地优化供应链运作,而协同使得整个供应链能够实现高效的顾客反应。因此,供应链中运输的矛盾可以采用一种新型运输管理模式——协同运输管理来解决。协同运输管理能够将运输整合到供应链各成员的运营计划当中,不但使运输商减少无效运输,而且能够预见性地管理运输需求,满足订货响应时间,从而使产品及时运送到客户手中。

一、协同运输管理的由来和含义

协同运输管理最原始的雏形是货运合并,保持货车的满载移动。这就意味着公司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身的资源,减少空载浪费。这种方法在北美相当流行,合作关系已在超过1600个合作伙伴中形成,他们建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通过多站式的装卸货,保持着货车的最低空载率。而对于最终消费者而言,不仅使服务时间大大缩短,成本还降低了15%~25%。而目前,协同运输管理的含义远远不仅于此。协同运输管理的重点在于提高三方包括发货人、承运人或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接受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同合作的参与者通过共享需求和供应信息(例如预测、事件安排、所需能力)、理念甚至运作能力来提高运输规划和作业整体流程的绩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产(例如卡车、仓库)的利用效率。协同运输管理始于订单发货预测(订单可能来自合作计划、补货或者其他程序),主要包括以下程序:运输能力的预测和时间安排、生成订单、装货、送货、付款。

二、协同运输管理的实施过程

协同运输管理代替了传统运输的合作。当在发货人和承运人之间建立协作之后,协同运输管理为合作者定义了新的过程,在发货人、接收人、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提供了一个空前的机会,获得了可视的进入未来商务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协同运输管理提供给承运人、重要的发货人和接收人建立商务计划,以满足他们的货源需求。协同运输管理商务过程对发货人和接收人也是一种新过程,在与承运人的相互关系中,通过货物的传递发展了合作关系。在供应链管理中,协同运输管理的实施过程包含以下三个不同的阶段:

1.战略层:在战略层阶段,主要签署正式合作协议,规定合作时间、合作范围,并决定流程,确定所需的共享数据及如何进行信息交换。

2.战术层:在战术层阶段,丰要是制定运输流程的计划内容,以制定产品/订单的预测计划为起点。产品/订单预测完成后,根据预定的装载策略制定发货计划(如集成或合并运输)。为了能够准确掌握预期的装载量,合作各方应尽早掌握发货计划。通过提供一个对预期的运输量的预测,以帮助承运人预测未来设备需求。

3.运作层:在运作层阶段,制定运作过程流,即制定完成客户订单的物流运作流程具体操作方法。为履行既定的各种协定纲目,包括运输合同,根据协议的配送策略(如集成、对接、组装、接力)为订单制定发货计划。运输公司将收到电子装货申请,如果运输能力有限,不能按照计划提供可利用的运输工具,就启用“意外管理纲目”。承运人接受装货申请,落实运输时间后,接着做好装运/收货准备。在完成订单的装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文件单据(例如发货通知、在途状况)以协议中所规定的格式文件传递。如果有影响到伙伴关系的整体运作的意外事件发生(例如预计交货时间将被延迟),参照意外管理纲目处理。最后就是运费会计流程,以确保承运人得到运输条款所规定的报酬,或者依据“意外管理纲目”解决各种争端。

三、成功实施协同运输管理的关键因素和障碍

1.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1)建立和掌握运输的最佳实践:最佳运输实践对于供应链的无缝连接(包括原材料从供应地送到生产线,库存在不同工厂和配送中心的转移,运输成品给客户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最佳运输实践主要指良好的运输控制和集中运输管理;建立一个核心运输计划;制订正确合同条款;优化每天的运输计划;实施电子支付,撰写运输状态报告并使订单、运输和库存可视化;不断改进运作程序;实施准确的货物成本配置和成本报告;进行运输成本分析等。

(2)注重供应链各方关系管理:包括成员之间对共同利益的理解,保证一定的开放性,进行信息共享,供应链各方认识到协同运输管理是供应链活动中的重要部分,成员之间遇到问题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工作努力并相互协调,进行合作;相互信任,利益共享等。

(3)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协同运输管理的神经系统,对于提高运输运作效率,保证了资金、物资和信息的高效有序流动和交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丰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瓦联网技术和资源配置技术等。

2.成功实施的主要障碍

交通运输运营管理范文4

关键词:营改增;交通运输企业;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15801

随着最近几年有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颁发,自2012年起,相继从全国部分省份和直辖市进行了交通运输企业与部分现代服务企业的“营改增”试点改革,目的在于进一步的完善国家税收制度,解决货物与劳务税务征收税制中的重复征税等问题,继而实现对交通运输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支持。“营改增”试点改革的实施有效的解决了交通运输企业中营业税与增值税重复征收等方面的问题,使企业通过对新型税收方式的使用更好的管理企业成本,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1“营改增”改革试点在交通运输企业中实施的意义

营业税相的征收方式比增值税存在着“各环节全部全额征收、无抵扣税项”的特点,使营业税与增值税的重复征收的问题愈显严重。同时,纳税人如果从事于营业税征收范围内的货物销售或劳务服务,那么,纳税人所购进的原材料、固定资产、修理修配的劳务等就不可以抵扣增值税的进项税额。营改增指的是在交通运输企业与部分现代服务业中将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为缴纳增值税,这样就是对以前缴纳营业税的项目比如提供的服务也采取增值部分纳税的原则计税。“营改增”方案对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采取一般的计税方法计税,应纳税额一般为当期的销项税额抵扣掉当期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后的余额。而对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则使用简易的计税方法,计算销售额与采用增值税的征收率所计算的增值税额,并且不可抵扣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交通运输业是根据纳税人提供的交通运输方面的劳务相应获得的全部收入来计算应缴纳的营业税,而在纳税人提供交通运输劳务的过程中产生增值的部分仍要计算应缴纳的增值税,并且不允许扣除,导致了营业税与增值税的重复征税问题。

此次“营改增”试点改革方案主要包括:首先,选择以陆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运输方式为主的交通运输企业和一部分的信息技术、研发和技术、物流辅助、文化创意、鉴证咨询和有形动产租赁等方面的现代服务企业来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纳税方式。其次,分别在现行17%和13%的两档增值税税率基础上,增加两档11%和6%的低税率实行,交通运输企业适用于11%的税率,有形动产租赁服务方面的现代服务企业适用于17%的税率,而小部分有关研发和信息技术服务、技术服务、物流辅助服务、鉴证咨询服务,以及文化创意服务等方面的现代服务企业则适用于6%的低税率。最后,对“营改增”改革试点的纳税人从前所享受营业税的相关优惠政策则需要依据增值税的相关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原来归属于“营改增”改革试点所属区域的营业税税款收入在改征为增值税后依然保留在其原来所归属的改革试点地区,而根据营业税改征的增值税则由国家税务局来负责征管。

“营改增”试点改革方案实施以来采取对应税劳务的增值部分征收税款,减轻了纳税人的纳税负担并解决了营业税和增值税重复征收的严重问题,还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服务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的运输劳务服务是在流通领域中生产过程的继续,不仅是简单的使货物在规定的空间位置内的定向移动,更是实现货物真实价值的增值的过程。“营改增”试点改革的实施,有利于社会专业化的分工,有利于完善国家的纳税制度,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目前在实行增值税的国家都已将增值税征收替代为营业税,所保留的营业税征收范围也在大幅度的缩小。这样一来如果我国不使用“营改增”的征税方式,我国的交通运输与部分的现代服务企业将面临着比国际上同类企业的更高的税负压力,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也会削弱我国企业在国际同类企业行业中的竞争力。可见“营改增”试点改革对于增强企业在国际同类行业中的竞争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

增值税区别于营业税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增值税在计算应交税费同时可以使纳税人获得相关进项税额的抵扣,因此增值税的税收负担相比于纳税人收入的水平,与纳税人的成本中可抵扣的进项税额的相关性更加明显。对于任何企业来说,企业的利润都是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反映指标,影响利润的因素很多,实行“营改增”改革试点后交通运输企业的设备修理费、外购燃料费用等支出的应缴增值税款都可以对其进行抵扣,从而降低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的成本,使交通运输企业能够更加便捷的进行成本管理,可见,控制税负对企业成本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文将在“营改增”方案实施过程中,营业成本、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外购固定资产等方面对交通运输企业利润的影响来分析“营改增”方案对交通运输企业税负的影响:

(1)营业成本对税负的影响。交通运输企业营业成本

中外部购置的修理配件、运输设备的修理费以及外部购置的燃料等方面的增值税在“营改增”试点改革实施以后都可以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如此可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营业中的成本,帮助企业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2)营业收入对税负的影响。“营改增”进行试点改革后,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核算方法与营业收入的计价方法都发生了变化,营业收入从以前的含税价改为不含税价,若在从前的纳税方式下,交通运输企业的营业收入定会降低,而营业利润相对也会减少。(3)营业税金对税负及附加的影响。营业税为价内税,以企业的营业额为计税依据核算然后直接记入利润表中,在企业利润表“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中反映。而增值税则是价外税,只在资产负债表中“应交税费”的项目中反映,无需直接从营业收入中扣除,也不在利润表中“营业税金及附加”的项目中反映。所以,交通运输企业在进行“营改增”试点改革后,“营业税金及附加”有所减少,利润就会有所增加。(4)外购固定资产的影响。首先,“营改增”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导致了其原值以及折旧费用的相应减少,这样在固定资产的固定使用寿命期内,同样可以达到增加交通运输企业利润收入的目的。其次,交通运输企业在“营改增”试点改革实施后从外部购置的固定资产应付的增值税可以一次性进行进项税额全的额抵扣,如此一来既减少了企业税额,又增加了企业的利润收入,从整体上将企业的成本控制到了最低,而将企业的利润收入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3结语

为了使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与现代服务业能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中实现经济效益更好更快的增长,“营改增”方案的全国范围推广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家也应该大力支持国家新的纳税方案的推广,将“营改增”方案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相结合,更好的利用国家纳税方案,与国家的交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S].2011.

[2]李婧,郝洪.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税负及利润影响[J].财会通讯(综合),2012,11(5):8889.

[3]周艳.营改增对物流企业的影响探微[J].财会月刊,2012,5(10):1112.

[4]樊其国.营改增税收政策七大变化解析[J].海峡财经导报,2012,10(16):89.

交通运输运营管理范文5

关键词:城轨交通数据库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实体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103-01

城轨交通运输行业的运营涉及车辆、行车、票务、客运、通信信号、供电等诸多业务系统。其中票务管理系统是轨道交通的主要收入来源,它是运营方为乘客提供快捷、优惠的出行,有效进行票务收入管理,合理配置运营系统资源而建立的一套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需求的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票务收入和结算的基础,只有通过安全、可靠和完备的自动售检票系统才能有效地实施票务的结算和清分。

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是自动售检票系统实施的必要环境和基础;而自动售检票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实现手段之一。该文的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内容涉及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的车票层和车站终端层,运营管理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对城轨运营基础数据进行自动收集、传输、存储、统计和分析。下面介绍有关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的术语。

(1)实体(型):客观存在并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用矩形表示,矩形框内填写实体名。城轨交通中的常见实体如:车辆、驾驶员、票卡等。

(2)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用椭圆形表示,并用无向边将其与相应的实体连接起来。城轨交通中如:驾驶员的属性有职工编号、姓名、性别等;车辆属性有车辆编号、车辆类型、颜色等。

(3)码: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城轨交通中如:驾驶员编号、车辆编号、车票卡号等。

(4)联系: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根据事物类型数量,联系主要分为三类:一对一联系(1∶1)、一对多联系(1∶n)和多对多联系(m∶n)。由于联系本身也属于实体的范畴,所以联系也具有属性。联系用菱形表示,菱形框内写明联系名,并用无向边分别与有关实体连接起来,同时在无向边旁标上联系的类型(1∶1、1∶n或m∶n)。

在现实的城轨交通系统中存在如下事实描述:驾驶员可以驾驶多辆轻轨车辆、而每一轻轨车辆只能由一名驾驶员驾驶;轻轨车辆可以停靠在多个车站、每个车站也可以停靠多辆轻轨车辆;车票可以在多个车站进行交易、每个车站也可以交易多张车票。根据城轨交通实际情况的分析,对城轨系统运营数据库逻辑设计如图1所示。

在此模拟的基础上可以对城轨交通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备份;数据库管理员和相关数据信息决策者可以利用SQL语言进行城轨交通数据信息的查询、保存、备份和数据维护等工作。除此外,还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信息基础、数据交易基础,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共享等相关数据库新兴技术对未来的城轨交通数据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加工、开展统计分析并且必要甚至紧急的数据信息。诸如票务收入预算、收益预算、客流分析、客流预测、合理票价的定位、平均运距等。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数据库系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快捷、高效率的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本文所述与运营数据相关外,城轨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对城轨交通职工人员管理、终端设备操作权限等环节中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 孟小峰,周龙骧,王珊.数据库技术发展趋势[J].软件学报,2004(12):1822-1836.

交通运输运营管理范文6

关键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循岗施教 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学合作下研究确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就业定位。全部面对轨道运输业、铁路运输业等一线工作岗位进行定位。

(二)相关职位。铁道运营专业包括铁道货运组织、铁路行车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对于毕业生进行调查,进行调研,得出结论是承担的主要职位为客运值班员、车站值班员、货运值班员等,工作在铁路一线。

(三)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知识、素质如下所述:

1.知识结构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法律基础知识与思想道德修养;

(2)按照学习层次高低掌握必备的高数、实用文写作、相关英语阅读、常用计算机实作等必备的基础知识;

(3)要学会工作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机车车辆的结构及原理、铁路线路站场、工作中接触到的信号设备等;

(4)完全掌握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运输组织等。

2.技能结构

(1)应能遵照工作规程完成以下任务:拥有相关能力实现车站组织、接发列车及列车调度、货运组织、行车管理、特殊条件下货运组织、运输安全管理、客运服务、客运应急等作业;

(2)拥有相关能力熟练运用按照行车组织、客货运作业的要求下的作业工具,并能够合理选择完成接发列车、铁路行车安全管理、车站组织的工具,合理选择完成列调货运组织、特殊条件下货运组织的相关工具及其安全管理、客运应急等作业的工具;

(3)能够随机应变采取合理的方法正确处理不同的应急事件;

(4)学会组织行车、客货运作业,并依据铁路运输企业作业组织方式;

(5)学会评价检查运输作业。

3.素质要求;

(1)应当具备诚实守信、具备责任、敬业及遵法的观念;

(2)应当具备优良的沟通交流能力、社会适应性和团队合作意识;

(3)应当具备终生学习能力及理念;

(4)应当具备实践、创造、就业、创业等能力;

(5)应当具备优良的身体及心理素质;

(6)应当具备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的意识;

(7)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8)应当具备严谨的职业作风及灵敏的反应能力。

二、产学合作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标准

经过高校升级和合并,我国铁路本科院校数量增加,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在以前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在此课程里,保留了货运组织、行车组织等铁道运输管理的课程,它们以设计人员为宗旨。

目前的铁路高职院校很多是于1999年后由中专改建的,所以还存在铁路运营管理专业,培养实作技能与铁道运输一线的高技能与高素质人才。

经具体铁路运输部门的调查研究、深入探讨,与相关企业专家座谈,与业内专业素养较深的老师讨论,得出结论:本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在他们毕业分配时,至少具备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车站值班员及中级客运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与货运值班员、车站值班员及客运值班员技能鉴定专业证书。

三、产学合作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状况

目前的铁路高职技术院校很多是1999年以后由铁路中专改建的,它沿袭了之前的中职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但是中职一些专业采用本科的体系,可以被认为是本科教学内容的归纳与压缩,主要讲授知识,缺少职业教学做一体化、把职业理念和工作流程融入到实际教学,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整体需求。近些年以来各高等职业学校大力倡导与铁路局、机车车辆制造企业合作,研究出适合高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的课标与体系,期望铁路院校能够很快统一标准。

四、产学合作背景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观念

按照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等岗位任职的要求,参考中国相关职业岗位的资格要求,与呼和浩特铁路局等铁路企业协作。按照铁道高职专业所应达到的职业能力,就业为导向,服务铁路及其运输企业为宗旨。

本专业的构成是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铁路行车组织三个工种,各个工种内部岗位由低到高递进排列,不同能力对应相应职位,层次关系为循序渐进。按照铁路运营管理专业包含的铁路货运、铁路客运、铁路行车的工作种类,与相应的职业所需的能力渐进关系,采取“因岗施教”,产学合作育人模式,建构本专业学生知识能力、技能能力、素质系统,构成渐进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从头至尾关联岗位与职业能力的关系,采用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岗位业务技能可以层层递进、渐进发展。

五、产学合作背景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设计

1.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遵照职业资格标准,要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根据铁路货运组织、行车组织、客运组织方面的职业技能的要求,参照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相应的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将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嵌入教学标准,加强学生的职业活动能力。

2.用岗位任务作为目标用于研发“多证书的支持课程”。经过广泛研究国家中级货运值班员、车站值班员、客运值班员专业具体工作,联系铁路行车组织、货运组织及客运组织的专业岗位工作目标,研发出既要展现铁路运输特殊工种行业发展特点,又要适合学历教学需求的“多证书课程”,既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提升技能水平。这样铁路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仅能够取得高职毕业证书,而且能够取得铁路运输的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和与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最终大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水平。

3.运用实际岗的具体业务难度来指导课程安排。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所要就业的岗位工作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难度逐渐加大,根据这种规律合理安排相应课程,教师系统讲授与学生完整学习之后,学生将可以学会全部的岗位能力,为将来在现场实际工作能力增长打好坚实的基础。

4.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积分体系。课程进行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课程评价方法和形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建立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基于能力评价的评价体系,采取了多样的评价形式。学习领域的考核标准是基于职业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标准为评价内容,通过学生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相结合,任课教师评价与企业的评价相结合。课程中所有的工作任务项目必须获得及格以上的成绩,本学习领域的学分方可获得,否则重修不及格模块。考评形式有教师观察学生工作完成过程、学生口试、答辩、小组展示、个人展示、成果展示、自我认知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展示和小组协作评价相结合,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加强每个学习情景的过程考核,综合考核学生的能力,综合评价学生。

5.产学合作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现教学的过程。实行各个学期、分散式的工学交互教学组织方式,把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突显出来。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三年六个学期,为了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并且结合具体站段铁路运输运营生产的实际情况,专门增加在假期中学习的学期。将大学二年级的寒假拓展为一个工作学期,率领学生加入春运战役,这样就会使学生提前树立铁路站段运输生产的感性认识;把大学三年级的暑假拓展为工作学期,率领学生进入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来锤炼学生在铁路实际运输生产中的应急处理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最后实现产学合作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

6.根据运输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在铁道交通运输生产中创立真实的工作情境;根据行车、货运、客运组织模式,采取角色融入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具体业务为过程, 将产学紧密结合。随着所布置安排的教学任务的一步步正确结束与完成,老师必须激励学生努力实践,放手工作。在自我思考的同时提高实作水平,加强研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逐步加强岗位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综上所述,关于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通过分析目前铁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取得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设计思路。

【课题编号】FJB110092-Z0139,国家子课题研发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模式及支持政策研究子课题:紧密型产学合作模式和运行方式研究,课题号FJB110092-Z0139。

参考文献:

[1]壮国祯.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黄克孝.当前职教课程改革中值得关注的倾向.职教论坛,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