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运输运营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运输运营管理范文1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迅速发展,在我国的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交通运输管理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实现交通运输的信息化发展。
1 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应用的范围
交通运输的管理内容有很多,针对不同的方面实施有效的管理,才能全面的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促进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管理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包括很多不同的内容。例如,信息技术可以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车辆收费系统、车辆导航系统、智能警察、调度系统和交通事故处理系统中应用,发挥有效的作用,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
1.1 信息技术在车辆调度中的应用
车辆调度是交通运输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通运输的管理中,是一项比较困难的管理工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交通运输工具,交通运输工具数量的增加,为交通运输的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交通运输中的通讯联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是交通运输车辆调度管理中有效的信息传递方法。信息技术在车辆调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之间通讯,已经从仅仅是提供听觉信息的语音传输逐渐实现可以提供视觉信息的信息传输。例如,信息技术中的交通运输车辆调度,可以直接对交通运输的车辆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综合考虑之后,向不同的交通运输部门传递调度信息。
1.2 信息技术在交通事故处理中的应用
交通运输的管理过程中,对交通事故的处理管理十分重要,是维持交通运输秩序的有效措施。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交通运输工具。因此,我国的交通拥堵状况比较严重。当某一时间段内,在一条道路中行驶的交通运输车辆过多的时候,或者交通信号灯发生故障的时候,就会容易造成交通运输事故。我国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需要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加强对交通事故的管理。信息技术在交通事故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对交通事故的发生进行实验模拟,结合在事故现场所勘查到的资料,实现对交通事故的处理,可以提高交通事故处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的管理的应用过程中,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保证交通运输的有效管理,实现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但是,在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立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缺乏完善的信息技术考核制度、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不足等。
2.1 缺乏完善的信息技术考核制度
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建立信息化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实现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但是,交通运输管理的过程中,一些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考核机制,不能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良好效果。例如,一些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虽然在交通运输的管理过程中,实现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却没有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纳入考核中。交通运输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发挥的应用效果。
2.2 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交通运输管理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在交通运输的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促进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但是一些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投入的信息设备比较落后或者设备老化,在基层工作中网络的接入量比较差,设备的故障维护条件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交通运输的信息化管理。
3 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解决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信息化认识
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完善的信息考核制度,实现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促进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适应更多的交通运输管理要求。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该提高对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有效应用。例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可以建立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管理机构和实施机构,及时的解决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保证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顺利应用,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实现交通运输的管理和信息化发展。
3.2 实现多元化发展
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发挥交通行业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为交通运输的管理提供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保障,形成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发展模式。为了适应日益增加的交通运输管理要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结合不同方面的交通运输管理内容和要求,为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提供良好的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在很多的领域都实现了智能化发展。在交通运输的管理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实现交通运输管理的智能化发展。例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在应用RFID技术,实现对交通的智能管理,应用ITS技术,实现对运输的智能管理。
3.3 加强交通运输管理的基础工作
在交通运输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实现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交通运输管理的技术革新和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实现信息化发展,不仅仅是在交通运输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还要转变交通运输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从基础工作中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对交通运输的管理。
4 总结
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为交通运输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在交通运输的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促进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为交通运输管理的智能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磊.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07,31(21):133-135.
[2]徐丽敏.浅谈加快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大观周刊,2012, 36(22):14-15.
交通运输运营管理范文2
【关键词】物流业 交通运输 发展 对策
在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纲要规划中,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是重点内容,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运输,我国物流业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的联动发展在近年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但如何突破现有瓶颈,迎来更大发展,亟待研究。
一、现代交通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准确应该是指依据系统运输理论以及现代商品经济发展对运输的各种要求,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追求整个系统的高效服务和控制低成本的双层目标出发,通过各种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从而建立拥有适应现代经济和技术发展基本特征的交通运输系统。现在的交通运输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是实现交通运输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受到物流企业形式的单一传统发展的影响,使其相对应的交通运输经济还以服务单一、大批交易量订单等粗放型形式为特征。因此,物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必然制约了现在“粗放型”特征的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
二、现代物流业
物流活动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设计、规划、包装、运输、保管、装卸和搬运。物流信息、物流成本、物流服务质量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并且其能够有效提升商品附加值。从商品价值理论的角度出发,产品或劳动服务的价值有形态价值、占有价值、空间价值、时间价值、心理价值五种不同的价值形态。而现代物流通过仓储、运输、保管等方式不仅有效缩小了供需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且使发生在不同时间的生产、销售、消费能够同步进行,从而实现了商品价值的时间与空间的统一。现代物流通过便捷、多样化、低成本、个性化的服务提高了顾客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偏好。
物流业是一种商品中介的载体,显而易见物流是商品流通的基础,但商品流通方向又受到其目标市场的引导。从而,物流业贯穿在商品的供应、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在每个具体的环节构建中,都应该用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大的物流效率,从而形成企业的综合物流系统。综合物流系统主要包括仓储、综合运输模式、售后运送等子系统。由于物流成本逐渐增大,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在战略目标与资本的约束下,难以实现综合系统运作模式。许多物流企业以单个物流子系统运营,交易成本高,并且在市场分散环境下,各综合性物流企业很难形成。
三、交通运输与物流业发展的联动机制
自然情况下,商品的空间和时间状态是相对稳定的,但运输的再分配、搬运、运送等活动恰恰是改变商品时间、空间状态的主要手段,它也就能以不同的方式地实现改变商品时间和空间状态的全部任务。在上述现代物流概念产生之前,乃至在今天,很多人都将运输简单的等同于物流。究其原因是表面上物流中的物理部分主要是由运输活动来完成的,运输是物流功能的体现。据调查,在物流成本中货物运输费用往往占到总成本的60%之多。从上述论证中很容易看出,现代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实现与科学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其对物流运作的要求以及对物流营运效率的影响;而现代物流的规划与运作也必须借鉴目前实际的交通运输的能力和允许范围。
四、交通运输管理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道路物流业的发展
道路物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道路货运业与物流业的共同发展,有效实现节能减排的重任。道路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通过市场行业准入制度的完善推进物流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交通资源利用率,也是提高货物运输市场规范化的必要途径。企业经营面临的顾客化、不确定性、竞争的外部环境的改变也使得道路运输企业由以前单纯为提高利润而降低成本转变为更多地考虑提升顾客满足度、资源集约利用以及环境保护。
(二)运用新型运输工具和替代能源
成本控制作为物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在物流业与运输经济联动发展机制下,如何降低物流成本中的最主要部分货运成本成为联动发展的根本动因,而降低货运成本就要从运输工具和能源入手。在货运发展的时间方面就要进一步提高重型专用车辆的比重,大力发展集装箱牵引车和重型柴油车,给适合长距离运输的液态以及气态货物的特种车辆、散装货物、冷藏货物等车辆的购买给予补助与政策优惠。各种高科技新型节能运输工具的应用也将使物流企业降低运输成本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资源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新型能源的使用也将推动货运成本的有效降低,比如现在一些试点省份已经实施的正大力推广使用乙醇汽油,这种汽车维持原动力性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发动机不需改造并且尾气排放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及碳氢化合物均减少三分之一以上、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三)有条件地推进现代化交通运输业
我国公路运输现代化方面还有许多具体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资金投入来增大货运能力的手段已经变得不可行了。当前的公路货物运输系统需要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才能实现现代化,先进的技术装备是硬条件,科学合理的运输调度是软条件,两者的结合就能在单位的公路货物运输资源上挖掘出更大的运输潜力。推进我国公路货运现代化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管理现代化,二是装备现代化。在管理现代化方面,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调度新体制,同样的货运量下,实现省时、省力以及资源的节约。
五、结语
交通运输对物流业的发展影响机制是复杂的,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是有限的,总之,政策和科技是作为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者都得到重视,才能促进现代物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奕凌.我国物流业集群式建构的动力机制分析与路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l(1).
交通运输运营管理范文3
【关键词】运输管理 协同 运输 实施
目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及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增长,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必须联合起来一起降低供应链总成本以及提供增值服务,同时满足不同细分客户群体的特定要求,努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的变化,必须制造出不同的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并在规定时间内及时送到客户手中,这使得供应链的运营管理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而供应链运营的瓶颈之一就是如何能够及时把定制的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由于目前的生产企业已逐渐从大规模生产方式向小批量甚至单件的定制生产方式转变,并且随市场需求的波动使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和生产的产品数量也发生波动,从而影响运输市场发生变化。实际上,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解决供应链中的问题和矛盾,更好地优化供应链运作,而协同使得整个供应链能够实现高效的顾客反应。因此,供应链中运输的矛盾可以采用一种新型运输管理模式——协同运输管理来解决。协同运输管理能够将运输整合到供应链各成员的运营计划当中,不但使运输商减少无效运输,而且能够预见性地管理运输需求,满足订货响应时间,从而使产品及时运送到客户手中。
一、协同运输管理的由来和含义
协同运输管理最原始的雏形是货运合并,保持货车的满载移动。这就意味着公司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身的资源,减少空载浪费。这种方法在北美相当流行,合作关系已在超过1600个合作伙伴中形成,他们建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通过多站式的装卸货,保持着货车的最低空载率。而对于最终消费者而言,不仅使服务时间大大缩短,成本还降低了15%~25%。而目前,协同运输管理的含义远远不仅于此。协同运输管理的重点在于提高三方包括发货人、承运人或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接受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同合作的参与者通过共享需求和供应信息(例如预测、事件安排、所需能力)、理念甚至运作能力来提高运输规划和作业整体流程的绩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产(例如卡车、仓库)的利用效率。协同运输管理始于订单发货预测(订单可能来自合作计划、补货或者其他程序),主要包括以下程序:运输能力的预测和时间安排、生成订单、装货、送货、付款。
二、协同运输管理的实施过程
协同运输管理代替了传统运输的合作。当在发货人和承运人之间建立协作之后,协同运输管理为合作者定义了新的过程,在发货人、接收人、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提供了一个空前的机会,获得了可视的进入未来商务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协同运输管理提供给承运人、重要的发货人和接收人建立商务计划,以满足他们的货源需求。协同运输管理商务过程对发货人和接收人也是一种新过程,在与承运人的相互关系中,通过货物的传递发展了合作关系。在供应链管理中,协同运输管理的实施过程包含以下三个不同的阶段:
1.战略层:在战略层阶段,主要签署正式合作协议,规定合作时间、合作范围,并决定流程,确定所需的共享数据及如何进行信息交换。
2.战术层:在战术层阶段,丰要是制定运输流程的计划内容,以制定产品/订单的预测计划为起点。产品/订单预测完成后,根据预定的装载策略制定发货计划(如集成或合并运输)。为了能够准确掌握预期的装载量,合作各方应尽早掌握发货计划。通过提供一个对预期的运输量的预测,以帮助承运人预测未来设备需求。
3.运作层:在运作层阶段,制定运作过程流,即制定完成客户订单的物流运作流程具体操作方法。为履行既定的各种协定纲目,包括运输合同,根据协议的配送策略(如集成、对接、组装、接力)为订单制定发货计划。运输公司将收到电子装货申请,如果运输能力有限,不能按照计划提供可利用的运输工具,就启用“意外管理纲目”。承运人接受装货申请,落实运输时间后,接着做好装运/收货准备。在完成订单的装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文件单据(例如发货通知、在途状况)以协议中所规定的格式文件传递。如果有影响到伙伴关系的整体运作的意外事件发生(例如预计交货时间将被延迟),参照意外管理纲目处理。最后就是运费会计流程,以确保承运人得到运输条款所规定的报酬,或者依据“意外管理纲目”解决各种争端。
三、成功实施协同运输管理的关键因素和障碍
1.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1)建立和掌握运输的最佳实践:最佳运输实践对于供应链的无缝连接(包括原材料从供应地送到生产线,库存在不同工厂和配送中心的转移,运输成品给客户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最佳运输实践主要指良好的运输控制和集中运输管理;建立一个核心运输计划;制订正确合同条款;优化每天的运输计划;实施电子支付,撰写运输状态报告并使订单、运输和库存可视化;不断改进运作程序;实施准确的货物成本配置和成本报告;进行运输成本分析等。
(2)注重供应链各方关系管理:包括成员之间对共同利益的理解,保证一定的开放性,进行信息共享,供应链各方认识到协同运输管理是供应链活动中的重要部分,成员之间遇到问题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工作努力并相互协调,进行合作;相互信任,利益共享等。
(3)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协同运输管理的神经系统,对于提高运输运作效率,保证了资金、物资和信息的高效有序流动和交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丰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瓦联网技术和资源配置技术等。
2.成功实施的主要障碍
交通运输运营管理范文4
关键词:营改增;交通运输企业;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15801
随着最近几年有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颁发,自2012年起,相继从全国部分省份和直辖市进行了交通运输企业与部分现代服务企业的“营改增”试点改革,目的在于进一步的完善国家税收制度,解决货物与劳务税务征收税制中的重复征税等问题,继而实现对交通运输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支持。“营改增”试点改革的实施有效的解决了交通运输企业中营业税与增值税重复征收等方面的问题,使企业通过对新型税收方式的使用更好的管理企业成本,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1“营改增”改革试点在交通运输企业中实施的意义
营业税相的征收方式比增值税存在着“各环节全部全额征收、无抵扣税项”的特点,使营业税与增值税的重复征收的问题愈显严重。同时,纳税人如果从事于营业税征收范围内的货物销售或劳务服务,那么,纳税人所购进的原材料、固定资产、修理修配的劳务等就不可以抵扣增值税的进项税额。营改增指的是在交通运输企业与部分现代服务业中将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为缴纳增值税,这样就是对以前缴纳营业税的项目比如提供的服务也采取增值部分纳税的原则计税。“营改增”方案对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采取一般的计税方法计税,应纳税额一般为当期的销项税额抵扣掉当期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后的余额。而对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则使用简易的计税方法,计算销售额与采用增值税的征收率所计算的增值税额,并且不可抵扣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交通运输业是根据纳税人提供的交通运输方面的劳务相应获得的全部收入来计算应缴纳的营业税,而在纳税人提供交通运输劳务的过程中产生增值的部分仍要计算应缴纳的增值税,并且不允许扣除,导致了营业税与增值税的重复征税问题。
此次“营改增”试点改革方案主要包括:首先,选择以陆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运输方式为主的交通运输企业和一部分的信息技术、研发和技术、物流辅助、文化创意、鉴证咨询和有形动产租赁等方面的现代服务企业来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纳税方式。其次,分别在现行17%和13%的两档增值税税率基础上,增加两档11%和6%的低税率实行,交通运输企业适用于11%的税率,有形动产租赁服务方面的现代服务企业适用于17%的税率,而小部分有关研发和信息技术服务、技术服务、物流辅助服务、鉴证咨询服务,以及文化创意服务等方面的现代服务企业则适用于6%的低税率。最后,对“营改增”改革试点的纳税人从前所享受营业税的相关优惠政策则需要依据增值税的相关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原来归属于“营改增”改革试点所属区域的营业税税款收入在改征为增值税后依然保留在其原来所归属的改革试点地区,而根据营业税改征的增值税则由国家税务局来负责征管。
“营改增”试点改革方案实施以来采取对应税劳务的增值部分征收税款,减轻了纳税人的纳税负担并解决了营业税和增值税重复征收的严重问题,还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服务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的运输劳务服务是在流通领域中生产过程的继续,不仅是简单的使货物在规定的空间位置内的定向移动,更是实现货物真实价值的增值的过程。“营改增”试点改革的实施,有利于社会专业化的分工,有利于完善国家的纳税制度,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目前在实行增值税的国家都已将增值税征收替代为营业税,所保留的营业税征收范围也在大幅度的缩小。这样一来如果我国不使用“营改增”的征税方式,我国的交通运输与部分的现代服务企业将面临着比国际上同类企业的更高的税负压力,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也会削弱我国企业在国际同类企业行业中的竞争力。可见“营改增”试点改革对于增强企业在国际同类行业中的竞争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
增值税区别于营业税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增值税在计算应交税费同时可以使纳税人获得相关进项税额的抵扣,因此增值税的税收负担相比于纳税人收入的水平,与纳税人的成本中可抵扣的进项税额的相关性更加明显。对于任何企业来说,企业的利润都是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反映指标,影响利润的因素很多,实行“营改增”改革试点后交通运输企业的设备修理费、外购燃料费用等支出的应缴增值税款都可以对其进行抵扣,从而降低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的成本,使交通运输企业能够更加便捷的进行成本管理,可见,控制税负对企业成本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文将在“营改增”方案实施过程中,营业成本、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外购固定资产等方面对交通运输企业利润的影响来分析“营改增”方案对交通运输企业税负的影响:
(1)营业成本对税负的影响。交通运输企业营业成本
中外部购置的修理配件、运输设备的修理费以及外部购置的燃料等方面的增值税在“营改增”试点改革实施以后都可以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如此可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营业中的成本,帮助企业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2)营业收入对税负的影响。“营改增”进行试点改革后,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核算方法与营业收入的计价方法都发生了变化,营业收入从以前的含税价改为不含税价,若在从前的纳税方式下,交通运输企业的营业收入定会降低,而营业利润相对也会减少。(3)营业税金对税负及附加的影响。营业税为价内税,以企业的营业额为计税依据核算然后直接记入利润表中,在企业利润表“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中反映。而增值税则是价外税,只在资产负债表中“应交税费”的项目中反映,无需直接从营业收入中扣除,也不在利润表中“营业税金及附加”的项目中反映。所以,交通运输企业在进行“营改增”试点改革后,“营业税金及附加”有所减少,利润就会有所增加。(4)外购固定资产的影响。首先,“营改增”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导致了其原值以及折旧费用的相应减少,这样在固定资产的固定使用寿命期内,同样可以达到增加交通运输企业利润收入的目的。其次,交通运输企业在“营改增”试点改革实施后从外部购置的固定资产应付的增值税可以一次性进行进项税额全的额抵扣,如此一来既减少了企业税额,又增加了企业的利润收入,从整体上将企业的成本控制到了最低,而将企业的利润收入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3结语
为了使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与现代服务业能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中实现经济效益更好更快的增长,“营改增”方案的全国范围推广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家也应该大力支持国家新的纳税方案的推广,将“营改增”方案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相结合,更好的利用国家纳税方案,与国家的交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S].2011.
[2]李婧,郝洪.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税负及利润影响[J].财会通讯(综合),2012,11(5):8889.
[3]周艳.营改增对物流企业的影响探微[J].财会月刊,2012,5(10):1112.
[4]樊其国.营改增税收政策七大变化解析[J].海峡财经导报,2012,10(16):89.
交通运输运营管理范文5
关键词:城轨交通数据库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实体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103-01
城轨交通运输行业的运营涉及车辆、行车、票务、客运、通信信号、供电等诸多业务系统。其中票务管理系统是轨道交通的主要收入来源,它是运营方为乘客提供快捷、优惠的出行,有效进行票务收入管理,合理配置运营系统资源而建立的一套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需求的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票务收入和结算的基础,只有通过安全、可靠和完备的自动售检票系统才能有效地实施票务的结算和清分。
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是自动售检票系统实施的必要环境和基础;而自动售检票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实现手段之一。该文的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内容涉及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的车票层和车站终端层,运营管理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对城轨运营基础数据进行自动收集、传输、存储、统计和分析。下面介绍有关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的术语。
(1)实体(型):客观存在并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用矩形表示,矩形框内填写实体名。城轨交通中的常见实体如:车辆、驾驶员、票卡等。
(2)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用椭圆形表示,并用无向边将其与相应的实体连接起来。城轨交通中如:驾驶员的属性有职工编号、姓名、性别等;车辆属性有车辆编号、车辆类型、颜色等。
(3)码: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城轨交通中如:驾驶员编号、车辆编号、车票卡号等。
(4)联系: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根据事物类型数量,联系主要分为三类:一对一联系(1∶1)、一对多联系(1∶n)和多对多联系(m∶n)。由于联系本身也属于实体的范畴,所以联系也具有属性。联系用菱形表示,菱形框内写明联系名,并用无向边分别与有关实体连接起来,同时在无向边旁标上联系的类型(1∶1、1∶n或m∶n)。
在现实的城轨交通系统中存在如下事实描述:驾驶员可以驾驶多辆轻轨车辆、而每一轻轨车辆只能由一名驾驶员驾驶;轻轨车辆可以停靠在多个车站、每个车站也可以停靠多辆轻轨车辆;车票可以在多个车站进行交易、每个车站也可以交易多张车票。根据城轨交通实际情况的分析,对城轨系统运营数据库逻辑设计如图1所示。
在此模拟的基础上可以对城轨交通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备份;数据库管理员和相关数据信息决策者可以利用SQL语言进行城轨交通数据信息的查询、保存、备份和数据维护等工作。除此外,还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信息基础、数据交易基础,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共享等相关数据库新兴技术对未来的城轨交通数据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加工、开展统计分析并且必要甚至紧急的数据信息。诸如票务收入预算、收益预算、客流分析、客流预测、合理票价的定位、平均运距等。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数据库系统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快捷、高效率的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本文所述与运营数据相关外,城轨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对城轨交通职工人员管理、终端设备操作权限等环节中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 孟小峰,周龙骧,王珊.数据库技术发展趋势[J].软件学报,2004(12):1822-1836.
交通运输运营管理范文6
关键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循岗施教 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学合作下研究确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就业定位。全部面对轨道运输业、铁路运输业等一线工作岗位进行定位。
(二)相关职位。铁道运营专业包括铁道货运组织、铁路行车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对于毕业生进行调查,进行调研,得出结论是承担的主要职位为客运值班员、车站值班员、货运值班员等,工作在铁路一线。
(三)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知识、素质如下所述:
1.知识结构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法律基础知识与思想道德修养;
(2)按照学习层次高低掌握必备的高数、实用文写作、相关英语阅读、常用计算机实作等必备的基础知识;
(3)要学会工作岗位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机车车辆的结构及原理、铁路线路站场、工作中接触到的信号设备等;
(4)完全掌握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运输组织等。
2.技能结构
(1)应能遵照工作规程完成以下任务:拥有相关能力实现车站组织、接发列车及列车调度、货运组织、行车管理、特殊条件下货运组织、运输安全管理、客运服务、客运应急等作业;
(2)拥有相关能力熟练运用按照行车组织、客货运作业的要求下的作业工具,并能够合理选择完成接发列车、铁路行车安全管理、车站组织的工具,合理选择完成列调货运组织、特殊条件下货运组织的相关工具及其安全管理、客运应急等作业的工具;
(3)能够随机应变采取合理的方法正确处理不同的应急事件;
(4)学会组织行车、客货运作业,并依据铁路运输企业作业组织方式;
(5)学会评价检查运输作业。
3.素质要求;
(1)应当具备诚实守信、具备责任、敬业及遵法的观念;
(2)应当具备优良的沟通交流能力、社会适应性和团队合作意识;
(3)应当具备终生学习能力及理念;
(4)应当具备实践、创造、就业、创业等能力;
(5)应当具备优良的身体及心理素质;
(6)应当具备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的意识;
(7)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8)应当具备严谨的职业作风及灵敏的反应能力。
二、产学合作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标准
经过高校升级和合并,我国铁路本科院校数量增加,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在以前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在此课程里,保留了货运组织、行车组织等铁道运输管理的课程,它们以设计人员为宗旨。
目前的铁路高职院校很多是于1999年后由中专改建的,所以还存在铁路运营管理专业,培养实作技能与铁道运输一线的高技能与高素质人才。
经具体铁路运输部门的调查研究、深入探讨,与相关企业专家座谈,与业内专业素养较深的老师讨论,得出结论:本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在他们毕业分配时,至少具备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车站值班员及中级客运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与货运值班员、车站值班员及客运值班员技能鉴定专业证书。
三、产学合作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状况
目前的铁路高职技术院校很多是1999年以后由铁路中专改建的,它沿袭了之前的中职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但是中职一些专业采用本科的体系,可以被认为是本科教学内容的归纳与压缩,主要讲授知识,缺少职业教学做一体化、把职业理念和工作流程融入到实际教学,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整体需求。近些年以来各高等职业学校大力倡导与铁路局、机车车辆制造企业合作,研究出适合高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的课标与体系,期望铁路院校能够很快统一标准。
四、产学合作背景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观念
按照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等岗位任职的要求,参考中国相关职业岗位的资格要求,与呼和浩特铁路局等铁路企业协作。按照铁道高职专业所应达到的职业能力,就业为导向,服务铁路及其运输企业为宗旨。
本专业的构成是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铁路行车组织三个工种,各个工种内部岗位由低到高递进排列,不同能力对应相应职位,层次关系为循序渐进。按照铁路运营管理专业包含的铁路货运、铁路客运、铁路行车的工作种类,与相应的职业所需的能力渐进关系,采取“因岗施教”,产学合作育人模式,建构本专业学生知识能力、技能能力、素质系统,构成渐进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从头至尾关联岗位与职业能力的关系,采用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岗位业务技能可以层层递进、渐进发展。
五、产学合作背景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设计
1.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遵照职业资格标准,要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根据铁路货运组织、行车组织、客运组织方面的职业技能的要求,参照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相应的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将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嵌入教学标准,加强学生的职业活动能力。
2.用岗位任务作为目标用于研发“多证书的支持课程”。经过广泛研究国家中级货运值班员、车站值班员、客运值班员专业具体工作,联系铁路行车组织、货运组织及客运组织的专业岗位工作目标,研发出既要展现铁路运输特殊工种行业发展特点,又要适合学历教学需求的“多证书课程”,既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提升技能水平。这样铁路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仅能够取得高职毕业证书,而且能够取得铁路运输的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和与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最终大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水平。
3.运用实际岗的具体业务难度来指导课程安排。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所要就业的岗位工作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难度逐渐加大,根据这种规律合理安排相应课程,教师系统讲授与学生完整学习之后,学生将可以学会全部的岗位能力,为将来在现场实际工作能力增长打好坚实的基础。
4.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积分体系。课程进行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课程评价方法和形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建立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基于能力评价的评价体系,采取了多样的评价形式。学习领域的考核标准是基于职业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标准为评价内容,通过学生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相结合,任课教师评价与企业的评价相结合。课程中所有的工作任务项目必须获得及格以上的成绩,本学习领域的学分方可获得,否则重修不及格模块。考评形式有教师观察学生工作完成过程、学生口试、答辩、小组展示、个人展示、成果展示、自我认知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展示和小组协作评价相结合,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加强每个学习情景的过程考核,综合考核学生的能力,综合评价学生。
5.产学合作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现教学的过程。实行各个学期、分散式的工学交互教学组织方式,把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突显出来。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三年六个学期,为了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并且结合具体站段铁路运输运营生产的实际情况,专门增加在假期中学习的学期。将大学二年级的寒假拓展为一个工作学期,率领学生加入春运战役,这样就会使学生提前树立铁路站段运输生产的感性认识;把大学三年级的暑假拓展为工作学期,率领学生进入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来锤炼学生在铁路实际运输生产中的应急处理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最后实现产学合作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
6.根据运输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在铁道交通运输生产中创立真实的工作情境;根据行车、货运、客运组织模式,采取角色融入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具体业务为过程, 将产学紧密结合。随着所布置安排的教学任务的一步步正确结束与完成,老师必须激励学生努力实践,放手工作。在自我思考的同时提高实作水平,加强研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逐步加强岗位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综上所述,关于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通过分析目前铁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取得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设计思路。
【课题编号】FJB110092-Z0139,国家子课题研发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模式及支持政策研究子课题:紧密型产学合作模式和运行方式研究,课题号FJB110092-Z0139。
参考文献:
[1]壮国祯.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黄克孝.当前职教课程改革中值得关注的倾向.职教论坛,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