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货币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前的货币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前的货币政策

当前的货币政策范文1

■ 中国货币政策动态微调的含义

中国货币政策动态性微调的含义,依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的解释,是在继续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微调,从“合理”向“适度”过渡。因此,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微调的动因,恐怕需要从“合理”和“适度”上来理解“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微弱变化。由此可见,微调后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其核心是真正意义上的“适度”,不同于前期的扩张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因此,当下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动态性微调,既不能理解为中国现行货币政策导向将要发生根本性变化,也不能简单地视为中国现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延续将一成不变。

自去年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执行以来,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效果也日渐明显,货币政策“惯性”的后续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出来。但另一方面,“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逐步演变成“扩张”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真正意义上的“适度”成分明显减弱,导致今年前7个月货币投放量屡创新高。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9月以来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额一次又一次被改写,到今年3月份创下历史天量,达到1.89万亿人民币,2009年前7个月接近8万亿人民币。显然,在前期“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驱动下,已然导致中国信贷增长规模不断扩张,货币流动性持续宽裕在中国股市和楼市表现得尤其突出,甚至可以视为极度宽裕,股市和楼市“体验”更多的是扩张性“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并非“适度”。而在实体经济则完全不同。据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宏观经济数据表明,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均为负数,并同比创出新低,与此同时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从这一组数据看,CPI和PPI的持续负增长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放缓,一方面表明目前中国整体经济复苏仍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特别是实体经济的状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7月份CPI和PPI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与中国股市和楼市的火爆形成巨大的反差。显然,前期“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面“倾向”了中国的股市和楼市,并未对实体经济带来更多的“实惠”,资本市场的扩张与实体经济的收缩形成的鲜明对比,意味着资本市场泡沫正在不断聚集,而实体经济则不尽人意。因此,中国在资本市场流动性宽裕和实体经济状况不佳的情况下,“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是否延续下去,还是改弦更张,需要进行认真的论证和谨慎的选择,货币政策的取向就成为中国货币当局适时考虑的问题。

■ 中国货币政策微调的背景

依据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与金融形势,在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适度宽松”依然是支撑“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或缺的配套货币政策,需要延续“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与金融形势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然而,在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反弹,通胀预期抬头,以及大量信贷资金不断涌入股市和楼市的背景下,不得不引起中国货币当局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从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与金融形势看,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情况下,随着“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如果美国等有关国家不适度掌握货币的投放量,极有可能会“培育”出新的资产“泡沫”,并引发新的类似于通胀、货币和信贷危机。特别是美元和欧元作为国际支付的主要货币,并且各国的外汇储备都以其为主。在美欧“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下,一旦新一轮危机降临又对本国货币缺乏信心时,其他国家必然要使用外汇储备来注资救市,这可能导致外汇“泡沫”被进一步放大。外汇“泡沫”放大的同时,金融危机在全球的影响也会增大,世界经济将有可能被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和主要货币波动的恶性循环所困扰,各种危机爆发的频率也会进一步提高。而西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将对我国产生更大的影响,其中更多地体现在国际储备资产价值、国际结算和能源等大宗资源类商品上涨层面上的风险。外汇储备的基本功能主要是各国用于国际收支结算和防范金融风险。如果外汇储备风险加大,外汇储备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证,在国际收支结算中的损失难以估量,同时本国金融安全性也相应降低。

■ 需要适时调整政策力度

由于世界上主要货币已经进入“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时期,受西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输入性货币扩张和通胀的影响,无疑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是经济尚未全面复苏,全球性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尚存诸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潜在的通胀已有所抬头。由此,“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落实既要有一定阶段的连续性,也不可对已经出现的通胀苗头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因此。优先考虑可支撑经济持续复苏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自然是最根本的选择。当然,在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增加货币的投放量和放宽信贷是刺激经济复苏的必要措施,这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前期“合理”的一面。但未来全球经济复苏过程将极有可能与全球性通胀风险同时出现,政策导向需要与形势的发展相适应,而不是“滞后”,并加强市场追踪监测,把握调控的力度,这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现阶段“适度”的一面。为此,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微调的表态,防范潜在通胀风险的意图十分明确。在继续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微调,力图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从“合理”过度到“适度”。这意味着,中国现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在中国国内货币市场发挥作用,在目前中国国内市场货币供应量相对充足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对输入性货币扩张和通胀以及自身潜在货币扩张和通胀风险的防范。

当前的货币政策范文2

从上半年金融运行情况看,货币信贷增长逐步向常态回归,社会融资规模基本适度.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总体上平稳有效。

第一.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回调,基本符合调控预期。6月末,M2同比增长15.9%,比1季度末和上年末分别低0.7个和3.8个百分点。M1增长13.1%.比1季度末和上年末分别低1.9个和8.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增长16.9%,比1季度末和上年未分别低1.0个和3.0个百分点。

第二.社会融资规模接近上年同期水平。201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7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847亿元,扣除人民币贷款后其它渠道融资同比多增650亿元。其中.表外委托贷款新增7028亿元,同比多增3829亿元。

第三,信贷结构有所改善。上半年,中长期贷款新增2.29万亿元.同比少增1.67亿元.增量占比为548%.同比降低30.7个百分点。个人消费贷款新增7881亿元,同比少增3019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新增4877亿元,比超常增长的201O年同期少增3826亿元.这与各地限购政策陆续落实、房贷条件有所提高有关。

第四: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国债收益率曲线中端上升明显,长端大体平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有所增强.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于6.4716元,较上年末升值2.34%。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测算.1―5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1.39%。

依然复杂的金融形势

影响货币政策实施和运行的主要因素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依然十分复杂。首先.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际形势更加复杂。2011年第2季度主要经济体增长有所缓慢,全球制造业PMI已连续三个月下降显示全球经济复苏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缓慢的阶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估从4.4%下至4.3%。

与此同时,债务问题仍是制约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不确定因素,特别是欧债危机的彻底解决将是一个较长和曲折的过程。而日本财政赤字进一步上升,短期内也不可能减赤。因此,需高度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债务问题通过金融市场等途径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此外.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也会加剧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而且如果下半年美国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再次上涨。

其次.国内经济总体趋稳.通胀形势仍不乐。从经济数据看.2011年以来我国主要经济指标高位趋稳.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今年正值“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发展热情较高,前期出台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民间投资等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正在发挥作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消费升级和城镇化都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动能较为充足+经济增速快速成回落风险较小。

最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货币条件回归常态过程中.信贷需求的满足不会总是维持在前两年特殊条件下的宽松状态.各类企业获取贷款的难度客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从全国情况看,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的满足存在不平衡性,越是建设项目多的地方.资金供给面越紧张。从行业看.反映资金较为紧张的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受调控及其关联的行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以及为大型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商业银行对于市场前景不明、利润明显下滑的企业,可能会提出更严的放贷条件,这些企业会存在融资难的感受。

货币政策基本取向不变

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把握好宏金融调控的力度和节奏,切实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

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流动性供应过剩局面并未根本改变,通胀压力仍然较大。要根据外汇占款、公开市场到期等变化.合理搭配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适当水平;并合理引导货币市场利率。

做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审慎管理等工具组合,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这意味着金融宏调控将综合、交替使用这五项货币政策工具组合。选择并运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将成为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关键环节之一。

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尤其要从财税、金融、准入等多方面.多渠道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加大多样性金融产品的研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的货币政策范文3

就在美联储的鹰派渐占上风,联储琢磨着提前退出QE3,让全球如黄金之类的大宗商品价格惊魂未定之际,其他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等却出人意料地采取了降息措施。这似乎已向全球市场表明,金融危机的阴霾仍然笼罩在经济复苏的上空。

其他国家央行纷纷降息,加之中国国内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的回落,呼吁央行降息或降准的声音也渐渐地高涨起来。一系列的指标显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之时,中国经济难免要受到一些不利影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3月份的制造业PMI为50.9,低于3月份的历史均值54.7;非制造业的PMI为55.6,同样低于3月份的历史均值57.2;消费者的信息指数也明显回落。一季度的GDP增长率为7.7%,较2012年四季度的增长率有所下降。这些似乎支持了央行应该采取刺激性货币政策的理由。

但是,我们认为,中国目前降息、降准的条件并不具备,稳健的货币政策宜进行微调,而不应向市场传达明确的刺激性货币政策信号。一季度的GDP增长率仍然高于政府7.5%的增长目标。而且,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一直在20%左右,波动极小,也没有进一步地下降,这表明,目前的货币与信贷环境、利率水平并没有抑制投资的增长。对于保持了30余年高增长、过去几年里一直强调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而言,7.7%的增长率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在很大程度上,这样的增长率甚至可以说是比较理想的增长率,因为它大致与中国的潜在增长率相当,不会使中国的结构性失衡进一步恶化。就此而论,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即便面对经济增长率有所回落,新一届政府并没有急切地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手段来人为地实现“保增长”的目的。这对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无疑是幸事一件。

在通胀方面,自2012年6月以来,以CPI衡量的中国通胀水平是比较温和的,在过去12个月里,中国的CPI一直在2.2%上下波动。虽然自2013年以来,CPI略有上升,但仍然处在较理想的范围内。由于PPI对CPI有明显的传导效应,PPI的趋势会较大程度地影响未来一段时期CPI的趋势。自美国可能退出QE3的消息影响了市场预期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这直接使得在2012年下半年跌幅本已收窄的中国PPI在近几个月又进一步地下跌了。我们预计,在未来数月里,中国PPI仍可能会有所下行,从而降低短期通胀压力。这为货币政策的微调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

在金融层面,各方面的指标都表明,中国的流动性供给足以支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又不会造成明显的短期通胀压力,这似乎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若进一步放松流动性的调控,则会对未来的通胀产生不利的影响。2013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增长,3月末外汇储备达到了34426亿美元,外汇储备增长直接导致外汇占款和货币投放增加。3月末外汇占款余额246103亿元,较2012年底的236669亿元增长约9433亿元。外汇储备与外汇占款增加,反映的是国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中国流动性的扩张效应日渐显露。在2010年至2012年上半年货币供应增长率持续下降之后,货币增长率又持续地上升了。4月末的广义货币M2的余量达到了103.26万亿元,乃至于媒体对中国货币超发的讨伐之声不绝于耳,M1的余额在4月末为30.76万亿元,两者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6.1%和11.9%。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回升相对应,2013年以来的本外币贷款增长率也一直保持在16%左右,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全年信贷增加额可能达到10万亿左右,与2009年的信贷增加额相当。在社会融资规模方面,1~4月社会融资规模为7.91万亿元,比2012年同期多3.06万亿元。如果说,货币供应与信贷的增长率尚在央行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社会融资规模则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也超出了央行物价稳定的可承受区间。按前几个月的增速,全年的社会融资规模会远远高于2012年15万多亿元的社会融资总量,甚至可能高于我们2012年底预计的18万亿左右。这表明,尽管中国目前的通胀水平较温和,但流动性供给仍然比较充裕。考虑到惯性、外汇占款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上升仍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用人们形象的说法,所有这些都是流动性堰塞湖,对下游的安全(通胀或物价稳定)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由于货币供应量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因此,我们认为,即便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整体通胀水平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但货币扩张对通胀的影响终将会显现。因此,货币政策不应当“开闸放水”,而应当采取措施阻止过多的“水”流入堰塞湖,货币政策的确不宜采取进一步的刺激措施。

央行在实际货币政策操作中体现了它的货币政策取向,即中国货币政策并没有出现趋势性的逆转。2013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重新启动了央行票据的发行。这表明,央行票据再次担当起了冲销外汇占款、进行流动性管理的重任。众所周知,发行央行票据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都是央行冲销外汇占款的主要手段。央行一直认为,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可以深度冻结流动性,而发行央行票据则可以浅层地对冲。虽然过去几年里,央行一度实行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减少央行票据发行和自然赎回到期央行票据而释放流动性的政策组合,但央行一般不会采取一方面降低准备金释放流动性、另一方面又增加央行票据发行来回收流动性的政策组合。在通胀预期较强、央行认为通胀压力较大时,往往更倾向于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由此来看,近期的货币政策操作至少体现了央行的两个判断:其一,中国未来一段时间仍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胀,但不会出现趋势性的偏离;其二,由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仍然导致了外汇占款不合意的增长,仍然对通胀和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升有所顾虑。因此,央行不但没有采取明显的刺激措施,反而采取了收缩流动性的政策操作,这就表明,央行在短期内采取降息和降准之类的货币政策操作概率较小。

寻求更有效的调控机制和手段

在目前的环境下,与其更多地关注央行利息或准备金率,倒不如将精力集中于货币调控机制的改革。几年以前,政府曾提出要以改革促调控。可真正遇到经济下滑时,便用起了调控的猛药。其结果是,药效过后经济似乎又回到了病蔫蔫的状态。重病后的身体康复需要慢慢调理,调控机制的改革就是调理危机之后的经济的一种方式。

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有一个“池子”论,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进来的流动性关在池子里;当经济需要注入新的流动性时,则开闸,缓解旱情。“池子”虽然是一个办法,但当上游的水来势汹汹、池子容量不够时,有些水还是会溢出池子,造成严重问题。比如,中国在货币调控中,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将水关在池子里的做法,就扭曲了中国的货币调控机制,也延缓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原因在于,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很高,而央行向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又极低,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因中央银行把水关在池子里而承受较高的机会损失。因此,央行就要向商业银行提供相应的利益补偿,即人为地管制存贷款的基准利差。这就有了周小川行长的“利差管理论”。利差管理其实是中国货币调控机制扭曲的重要表现,而并不是有利于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效率的一个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要说央行没有采取措施阻止上游的来水,既不客观也有失公允。2005年中国开启的新汇率机制改革,2007年底又强调要加强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二率”协调,即是寄希望于人民币升值来扭转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而带来的过多水量。但这一招并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8.27升到了6.2以来,甚至不久的将来还极有可能突破6而迈入5的时代。但人民币汇率不论是慢升还是快升,中国国际收支失衡依然那么顽固不化,国际储备和外汇占款依然在增长。在发达国家超低利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人民币升得越多,进来的水也会越多,中国的货币政策则越被动。这就是现实的处境。

眼看汇率升值没能解决问题,当局者又心生一计,通过资本账户开放实现“走出去”,将流进池子里的水,引导到国外去。资本账户开放可以有许多经济学理论,如实现资本的全球性最优配置等。随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深化,中国与外国之间资本流动的障碍将逐渐减少,资本流动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高,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加大,可预测性就会下降。再者,在人民币汇率强烈的升值预期下,又如何保证加快资本账户开放,使流出的资本一定多于流入的资本,从而降低资本流动对中国央行外汇占款的影响呢?因此,资本账户开放只意味着,国外货币政策对中国的溢出效应会愈加明显,中国的通胀和经济运行的货币环境将更受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左右。

当前的货币政策范文4

一、张家界经济发展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结合分析

张家界因旅游建市,辖两区两县,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全市2009年GDP仅203.1亿元,人均GDP仅12289元。全市发展总体目标是建设世界旅游精品,当前围绕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已进入“第二次跨越”的关键时期,向建立绿色、低碳、宜居的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方向迈进。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良好政策机遇。当前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大的问题是城市面貌落后,为此政府实施了“三年有改观,五年大变样”的工程,三年有改观的目标已基本完成,随着“五年大变样”工程的继续实施,投资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张家界的产业发展符合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方向,本地区也在国家扶持“三农”、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等政策倾斜范围,具体到金融宏观政策落实方面,主要属于“有保有压”调控政策中“保”的对象,这就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基础和平台。

当前全市经济发展来势较好,2009年GDP增长13.7%,但总体上还处在底子薄、基础差的阶段,旅游业对外部环境的依存性大,经济发展中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强基础、调结构、上水平、不断提高竞争力,是相当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致力点。2010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比较2010年与2009年货币政策,二者均属“适度宽松”,但内涵存在差异,2010年信贷总量更强调适度,信贷投放节奏更求平稳,结构调整更注重实质,风险防范更加强化。

上述情况和特征表现在金融领域里,将集中体现为信贷供求矛盾和结构调整压力。在建设世界旅游精品和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刺激政策过程中积累的刚性信贷需求,尤其是去年新开工项目后续信贷需求和今年新开工项目的贷款需求旺盛,但受宏观调控影响、银行监管政策约束和政府融资平台承债能力限制,银行信贷供给能力受到制约,信贷供求的总量矛盾将会突出,同时,与此相关,中小企业、三农和其他弱势领域、薄弱环节的融资难或会凸显,民间融资可能在信贷收缩期和信贷结构调整期再趋活跃等。从发展态势看,张家界市是旅游新城,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发展速度高于全国,信贷资金需求旺盛,在宏观调控政策不发生大的变化下,预计2010年全市信贷投放规模为2009年的90%,即全年信贷增长40亿元,预计存款增长39亿元。

二、经济金融运行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经济总体水平不高、优质企业主体缺乏等与银行信贷政策支持间存在一定矛盾

一是受地方经济总量的制约,由于经济不发达,市区县财政收入总量达不到部分银行机构总行制定的标准,给信贷营销带来困难,在全国、全省范围内来看优质信贷资源相对较少。二是企业贷款条件的制约,经济快速发展为本地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总体上大的企业、实力强的企业少,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隐性负债较多等问题,部分企业盲目扩张,不具备银行贷款条件,同时社会信用环境有待改善,银行机构对这类企业存在畏惧心理。

此外,由于优质项目和客户有限,银行业同业竞争有所加剧,贷款行降低贷款利率、放宽贷款条件,住房消费贷款等个别领域出现信贷资金买方市场,有的行采用免抵押、免保险等方式给予按揭贷款,项目开发贷款行的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二)社会高息融资对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可能造成影响

由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欠佳,资信等级偏低,地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又不完善,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难以充分满足,为解决资金困难,往往寻求社会高息融资。张家界的社会高息融资主要集中于一些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支持这些企业的银行机构反映资金风险防范难度大,尤其是一些个人或合伙经营项目,一旦经营困难或欠债较多,出现外逃,风险很难控制。包括已经暴露的西部万农、广和公司等高息融资已给银行资金造成影响,银行机构维权成本高、难度大、资产保全难,还有一些潜在的涉及社会高息融资的公司对银行资产的影响尚未显现。

(三)贷款投放领域、行业较集中存在潜在风险

目前各项基础设施以及旅游、酒店行业中的贷款占贷款总量的比例较高,贷款主体主要为政府投融资平台,贷大、贷集中在全市经济发展阶段中客观存在,对于政府投融资平台,在支持和规范发展的同时,需要关注和防范可能的风险。一方面,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为金融机构投资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受政策调整、经济波动、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一旦投融资平台的项目投资收益不能覆盖成本,或者投融资平台公司在某个资金环节出现问题造成资金周转困难或资金链断裂,就会给地方财政造成很大压力,影响银行信贷资金安全。

三、有关对策建议

(一)认真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根据国家确定的宏观调控政策,按照“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结构调整、风险防范”的要求,贯彻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加大窗口指导力度,加强货币政策效果评估,引导信贷合理增长,促进信贷结构调整,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金融机构科学安排全年贷款投放进度,减缓贷款季末、月末及月度间波动,避免大起大落。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旅游业提质升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民生改善、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资金需求。政府相关部门要抓好项目建设和各类企业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培育,为金融机构提供优质信贷项目。

(二)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资金“洼地”

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环保信息、公用事业信息、工程领域信息等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进一步抓好农户信用档案建设,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广信用报告使用范围,严格落实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继续开展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开展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工作,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强化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

(三)创新金融服务,破解地方发展融资瓶颈

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以拓展动产抵押贷款和联保基金贷款业务为依托, 大力推介适合农村、小企业的信贷产品,认真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支持深化金融改革,重点关注支持农业银行“三农”服务事业部改革试点,支持农信社深化改革,支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发行债券和上市等方式,实现直接融资;探索引进BOT、TOT等先进融资方式,满足城市建设、公用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四)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维护辖区金融稳定

当前的货币政策范文5

【关键词】预期货币政策 未预期货币政策 股票市场

正是因为人们许多前瞻性活动的影响,使得多数能够被预期到的信息无法体现其重要的价值,且无法对经济市场产生大的影响。因此有言论指出,股票市场中仅有未预期的信息能够对当前社会的经济变量造成远大的影响。有关学者在预期思想的指导下,深入分析了当前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的关系,并针对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由此看来,当前货币政策中预期和未预期的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经过预期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不会对整体的股票市场造成巨大影响,主要原因在于预期的货币政策在其存在之前作用已经耗尽。一旦有关货币政策真正实施之后,其造成的印象极其微小,甚至无影响。但与之相反的是未预期货币政策会对当前的经济行为造成改变,由此会影响整个股票市场的变化。

一、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的关系

当前经济环境下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金融市场的整体把控来实现对整个股票市场的控制,从而对宏观的经济变量造成巨大影响,最终实现对市场环境中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当前股票市场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利率,利率同时也是影响因素中最为敏感的一个影响因子。一旦利率的整体调动高于人们的预期,则一旦利率下降,多数人会认为利率在未来势必会有所上升,多数人会选择目前将手中的股票抛出,在持有货币的基础上等待未来股票的买入,由此便会导致整个股票市场价格下跌。一旦利率的调整幅度高于当前人们对其正当范围内的标准预期,一旦利率下降时,股民们潜意识中认为利率会持续下降,直至降到最低,因此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当前大量的买入股票,等待正确的时机,在将来将股票卖出,该种情况导致股票价格的上升。试想一下,如果利率的变动在股民们的正常预期范围内,人们对于股票的整体需求并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股票价格不会发生较大变动。基于经济学角度分析货币政策,可得出货币政策会对货币供应量造成影响,一旦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在则会直接影响到当前股票市场的价格;依据资产理论看来,一旦股民手中的货币数量上升,会造成安全资产比例偏高,因此投资者会适当提升风险资产的投入,相反的,一旦风险资产的供给不发生变化,势必会提升风险资产的整体价格。根据以上理论可看出,预期货币数量的增加,会提高股票的整体价格。一旦股票价格提升,会创造更家庭收入,势必会增加消费支出。消费支出的不断增加,能够通过变量直接影响到公司的产出,势必会创造更多的公司利润。公司利润的提升,势必会刺激整体股票价格的提升,一旦利率降低,会提升股票的预期收益,有助于提升股票的整体价格。

二、预期和未预期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我国人民银行在2001年将我国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计算为M2,但由于其统计口径在不断发生变化,实际统计资料证实M2在2001年七月份至9月份出现异常情况,导致数值的偏差,因此本文的实证分析决定该日期内的数值确定为异常值,并将该部分数值完全剔除。文章主要采用2001年7月到2009年12月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中的股票价格作为各个指数之间的收盘价,并将其看作为我国股票市场价格中的重要变量,当前股票市场中的股票指数主要包含上交所中的综合指数和相关的行业指数,同时包含了深交所中的综合指数和与之有关的行业指数,整体数据的来源主要从万德数据库中获取。通过当前已经分解出的预期和未预期货币政策的有关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怀特异方差标准方式的估计式对其进行计算。

针对数据主要总结成以下内容,第一,预期的货币政策并不会对股票收益率产生影响,但未预期的货币政策会对股票的整体收益率产生重要影响,影响呈现正向性。就整体数据而言,排除掉深圳B股指数,其中单单显示出未预期货币政策对股票的收益率有一定的正方向影响,其中等到预期的货币政策对股票整体的收益率几乎不会造成影响。其中未预期货币增长率呈现正向增长时,此时的货币政策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相反的,一旦未预期货币增长率呈现负方向时候,表现出货币政策的一种紧缩现象。根据以上分析,充分说明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整个股票市场来讲,是一个值得振奋的好消息,相反的,趋于紧缩的货币政策不利于股票市场的长远发展。第二,货币政策呈现出来的有关信息并不会对当前的股票市场起到积极地指导作用,主要原因在于预期的货币政策主要依据有关的政策信息来获取,由此便可以等到一个正常的结论,可见货币政策的信息不会对整个股票市场带来积极地指导作用。第三,根据有关数据,可知未预期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受到不同股市环境、股市行业的影响。

文章根据M2增长率将货币政策分成两方面,即预期部分和未预期部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货币政策对上海和深圳两个城市股票的价格指数影响。有关研究发现,就当前股票市场环境看来,货币政策的预期信息不会对股市造成重要影响,未预期的有关信息则呈现出改变投资者行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少林,林建浩,杨鋈.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互动关系的测算―基于FAVAR-BL方法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5.

[2]尹海员,乔小乐.基于多中介变量的货币市场利率及预期波动对股票收益率冲击效应分解[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

当前的货币政策范文6

纵观近一段时期的“主流言论”不难看出,投资者最寄希望的一种逻辑是:经济形势足够差――决策层深感担忧――货币政策放松现曙光――股票反弹甚至反转(特别是低估值品种)、楼市回暖。毋庸置疑,这是标准的“2008年式”的投资逻辑。

但历史不会简单的重演。尽管总理日前表示,要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而综合当前的国内形势来看,有几点因素与2008年的环境大为不同,这将对再次出台2008年型的宽松政策构成明显阻碍。

最大的问题在于通胀。2008年底随着经济恶化,通胀一路下滑,11月份4万亿出台前后CPI环比增速多为负值,而当前的环比增速还未出现大幅下降的趋势。从同比来看,当前的CPI同比增速仍在6%以上,而2008年底的同比增速仅为1%-2%之间。如果现在重复2008年底的货币大宽松,必然无从避免通胀远离5%之上的区间,在这样高通胀的背景下,经济正常及健康发展很难想象。

紧随其后的问题在于房地产市场。2008年底的房地产价格已较之前的高点出现大幅松动,虽然缺乏公共认可的数据,但就当时京沪等地的主要楼盘的实际成交价格来看,价格下跌30%到40%者并不鲜见,50%亦有不少。而就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来看,价格才刚刚出现松动。如果货币政策如2008年般的骤然宽松,那么房地产价格肯定会迅速出现报复性的上涨。

很显然,房价下降真正触及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众,而是拥有多套房产的投资客、长期享受暴利的开发商,以及依靠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实际上,任何一种资产的价格泡沫都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寄望于货币购买力贬值速度快于价格泡沫发展速度的想法,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业并不太可能在微调范围之内)。

第三个可能阻碍2008年型宽松政策立即重现的问题在于投资效率。2008年开始的4万亿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资源消耗水平,从而无可避免的增加了整体经济在资源方面的对外依存度。

鉴于上述三方面的考量,当前出现2008年曾经发生过的宽松政策的可能性无疑很小。

事实上,从近期集中出台的“微调”政策也可以看出这种迹象。如推进资源税改革、出台对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等支持政策、明确铁道债为“政府支持债券”、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允许融资平台贷款经批准展期一次、三部委力促“十二五”时期扩大消费、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等,可以说,这些调整措施呈现出结构化调整、多种政策手段结合、财政政策发力、货币政策定向宽松等特点,力度和频率为近年来所少见。

《金融理财》判断,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的其他“微调”举措可能渐次推出,但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大规模放松银根和降息、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信贷松动可能成为货币政策微调的举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