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规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合规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合规教育

企业合规教育范文1

 

二、职业教育的核心属性分析

 

服务社会生产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职业源自人类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社会分工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因此,职业可以理解为独立化、专业化的社会生产。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服务社会生产则是其重要使命,职业教育是为满足社会化大生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基于专业化的职业教育组织机构高效率地为社会生产提供所需的特殊产品——职教人才。

 

满足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拓展、深化、细化,职业也随之不断演变。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进程中,对服务于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能够满足社会生产需求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创造价值的重要生产要素,并在市场的作用下进行有效配置。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中某个具体职业的兴衰存亡,也自然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驱动力。人力资源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它促进了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而职业教育则为满足市场需求担负着为社会生产开发并供给人力资源的重任。

 

职业教育具有一般和特殊双重属性。其一般属性即教育属性,表现为培养人的个性发展;特殊属性则是服务社会生产和满足市场需要的职业属性。而个性发展的需求又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在培养人的个性发展的过程中更侧重于可持续就业能力的培养,也体现了一定的职业倾向性。职业是职业教育的前提和逻辑起点,是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职业属性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属性,服务社会生产和满足市场需求也自然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并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

 

服务社会生产强化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要具有明确的职业倾向性。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岗位、面向就业(或创业)的人才培养。使职教产品具备职业能力素质而获得内在价值,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属人力资源生产开发范畴;而满足市场需求则强化了职业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市场需求以实现就业(或创业),从而实现职教产品的外在价值,即社会价值,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外在要求,属人力资源规划配置范畴。因此,职业教育基于服务社会生产要面向就业,基于满足市场需求以实现就业,从而实现职教产品的内外价值,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职教产品生产开发反映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生产的微观规律,职教产品配置则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市场的宏观规律。

 

三、职业教育核心属性的微观、宏观规律剖析(一)微观生产规律——职教产品的内在价值实现规律在微观层面上,服务社会生产决定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与途径,即职教产品的市场定位与生产开发、内在价值的实现。体现了职业教育具体实施过程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服务社会生产是职教产品内在价值实现的重要依据,服务社会生产要求职教产品的内在价值实现必然以生产实践为基础。

 

1.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c职教产品的市场定位)——服务特定的社会生产。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即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是人力资源形成内在价值的过程,涉及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目标、方法和过程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必须以现实的社会生产为依据,面向具体职业的专业化岗位及其工作过程。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导向的教育。能否满足现实的社会生产需求更是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服务社会生产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其职业属性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的反映。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服务于行业企业生产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能够胜任具体职业岗位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以服务特定的社会生产。有关专家曾依据社会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将人才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四类。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宄和发现科学原理(客观规律)等工作;工程技术型人才是在科学原理(客观规律)形成或转化为社会直接利益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转化的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从事两种不同的转化工作,一个是将科学原理演变为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或运行决策;另一个是将工程原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直接的物质形态。与第一个转化相关的人才为工程型人才,与第二个转化相关的人才根据其知能程度的不同分别为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

 

正是由于社会上客观需要这四种社会功能不同、知能结构各具特征的人才以服务特定的社会生产,因而才相应地产生了四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一一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不同类型人才,需要不同类型的教育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定位。学术型和工程型的人才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而职业教育则承担着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中占比最大的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服务特定的社会生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职教产品的市场定位,并确立了职教产品自身的产品特征和产品类型。基于职业属性形成了具有自身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相对独立的职教类型及体系,凸显了职业教育类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职业属性使得其在国民教育系统中具有类型的不可替代性。

 

2.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生产开发职教产品实现其内在价值)——基于生产实践。职业教育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和规律,其体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宏观层面,也体现在专业建设的职业分析、课程开发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施的行动学习、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学习评价的需求定向和师资培养的“双师”素质等微观层面。这些都突出了基于生产实践是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不同类型的人才,在素质和能力上的要求各异,因此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方法、规律也大相径庭。在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其专业和课程一般是按学科设置的,教学内容是按理论系统组织的,课程结构是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的课程结构;它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但联系实际主要是为了更好掌握理论;它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更注重培养一般能力而非专门的技术、技能。而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则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强化服务社会生产,具有明确的职业倾向性,其通常按社会的职业或行业设置专业、课程,课程结构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的课程结构。围绕职业需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强调通过现场实习,培养实践操作技能,通过体验真实的职业情境,培养职业认同感、责任感,逐步适应职业角色,使学生具备从事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素质,能够胜任生产一线的岗位工作。

 

面向社会生产的职业能力素质培养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本质特征,尤其对于需要经过较长期实践培养的专业性强的职业能力素质以及可持续就业能力更是体现了职教产品的内在核心价值,是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难以替代的,是职教产品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生产实践则是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行业企业的一线生产岗位实践是获得职业素质能力的源泉,是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托,尤其是实力雄厚的企业所提供的岗位实践环境能够提升职教产品的内在价值,使其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基于社会生产的功能实现来确定人才的类型及其知能结构,从而区分教育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体现了教育领域社会分工的效率优势,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宏观市场规律——职教产品外在价值实现规律

 

在宏观层面上,满足市场需求决定了人力资源的供需与配置,即职教产品的市场供给与配置、外在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专业门类、规模质量、发展动向和区域分布必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基于市场需求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平衡供需关系,并通过市场就业实现职教产品的社会价值,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

 

1.人力资源供需(职教产品供需)——市场调节。人力资源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市场的作用是调节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使人力资源与生产资料的比例相适应,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为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向行业企业提供后备人才,为人力资源市场供给高素质的技术和技能型职教人才,以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是职教产品的供给者、是“卖方”,而行业企业则是职教产品需求者,是“买方”。

 

职业教育产品买卖双方的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职教产品存在着以规模数量供给不足或过剩为主要形式的数量失衡;以层次和专业的供给短缺或过剩为主要形式的结构失衡;以职教产品的质量(内在价值)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或有差异为主要形式的质量失衡;以职教产品生产开发的周期性、滞后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更新为主要形式的节奏失衡;以职教资源在区域上的不合理配置为主要形式的区域失衡。

 

一般而言,在一定的人力资源市场范围内满足市场质量要求的合格职教产品保持适度的供给过剩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因过度的供给过剩而形成买方市场则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若供给不足形成卖方市场则会制约行业企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宏观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专业性强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匮乏将导致行业企业增加培训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职教产品的供需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市场需求反映了行业企业自身发展的状况,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水平。为避免职教产品的供需失衡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专业门类、规模质量、发展动向和区域分布等方面的宏观发展规划必须以满足外在市场需求为依据。基于市场需求进行专业门类设置,确定招生规模、层次,布局职教资源以适应和引领行业企业发展,满足市场对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适应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满足市场需求更是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满足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是其职业属性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的反映。

 

2.人力资源配置(配置职教产品实现其社会价值)一一市场配置。职业教育产品的价值,一方面是通过人才培养实现,使之具备特定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能力素质,从而获得个人内在价值,同时也满足个性发展的需求,以合格毕业并获取职业资格认证为显性标志(衡量职教产品质量、内在价值的指标之一),是基于生产实践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人力资源市场的就业实现或自我创业实现,使其内在价值(即特定的岗位能力素质)得以发挥,并转化为社会效益,从而实现社会外在价值,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从事特定职业并获得职业薪酬为显性标志(衡量职教产品社会价值的指标之一),是基于市场需求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结果。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实现的基础,外在价值则是内在价值实现的目的,二者是相辅相成、一体两面的辩证关系。

 

以实现就业为标志的社会价值实现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职业教育须根据市场需求供给职教产品,无论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还是人才培养都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其次,就业并谋求职业发展也是受教育者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并努力提高职业能力素质的重要动因,受教育者通过提高职业能力素质,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就业。同时,就业也是个人获取生活资料的基本谋生途径,是实现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再次,通过就业、创业实现社会价值带来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共赢,否则,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将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但能否就业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相互博弈的市场配置的结果。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流动和交换实现的。市场供需关系调节着社会劳动力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流动;劳动报酬受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和竞争的影响,职教人才在供求双方自主选择、博弈的基础上实现就业。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源市场具有如下特点和规律:

 

其一,市场流动。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及发展水平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使得相应的职业教育也各自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职教产品在不同区域的流动;但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在市场的作用下,致使部分优质职教产品向发达地区流动。

 

市场的区域性。具有统计意义的宏观市场规律显示职业教育的人才市场是以区域性市场为主,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也是职教产品的市场定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各地的职业院校首先要适应本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当地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制约着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专业门类的设置、招生规模的确定要依据区域的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状况,不能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尤其对于职业院校的优势专业必然要依托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行业,密切联系其生产实践,即使职业技能有统一的行业认证标准,但职业教育的专业实习实践的教学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本区域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因此,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及发展水平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使得相应的职业教育也各自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职教产品在不同区域的流动。

 

此外,职教产品虽是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素质的职教人才,但却不具备高端人才的实力,不是各地市场竞相追捧的稀缺人才,难以不受区域限制而自主选择和流动;同时,职教人才又不同于普通劳动者,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发展的需要,可选择在不同的区域从事不同职业的简单劳动。再加上要适应新的环境,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并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些都增加了流动的成本和风险。因此,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源市场在具有统计意义的宏观市场规律上呈现出以区域性市场为主的特点。

 

市场的流动性。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客观上形成了强势区域和弱势区域,强势区域自然会吸引弱势区域的部分优秀职教人才,致使强势区域形成人才高地,享受人才红利,进一步促进强势区域的经济发展。弱势区域的部分优秀职教人才向强势区域单向流动汇聚是市场配置的结果。在同一区域内,同样存在优秀职教人才向强势行业企业单向流动汇聚的市场配置规律。当然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也会实时主动地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调整人才供给。

 

另外,计算机应用、商贸、管理、财经、法律、旅游等各行业、各区域通用的专业人才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由于通用专业口径宽,行业选择面大,适用各行业、各区域,需求量相对较大,而强势区域对于通用专业的职教人才会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好的发展空间。此外,对于本地区的行业企业尚无需求的专业人才或需求已满足的过剩的专业人才则也必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市场的作用下根据自己的意愿流向有需求的区域。

 

但从具有统计意义的宏观市场考察,职教人才流动的比例并不大,这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决定的,更是市场配置的结果,职业教育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不论强势区域还是弱势区域,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门类等都会在市场的作用下进行适时主动的调整,以避免供给不足和过剩,使职教产品的供需达到动态平衡。

 

其二,市场交换。由于职教产品是有自我发展需求并能够根据需求进行理性判断、主动选择的职教人才,而非一般的听命市场的物质商品。因此,人力资源市场是供需双方根据自身的竞争力、需求、意愿和供需关系进行相互博弈、双向选择的市场。作为职教产品需求方的行业企业组织,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

 

首先,组织自身的实力。如,依托组织自身的经营管理、核心科技,经营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或是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等。

 

其次,组织外在的支持。如,依托于行业的垄断性质,依托于资源能源优势,依托于政府的扶持等,依托于组织所在的区域优势,如区域的经济实力、文化底蕴、自然环境等。强势组织即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优势行业在人才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能够形成买方市场,能够吸引本区域内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处于强势区域即经济发达地区的强势组织则能够吸引本区域内、外的优秀人才,甚至是与岗位需求不相称的相对高端人才,形成人才高消费的现象。然而在企业适合职教人才的专业技术岗位,企业录用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本科生、研宄生,常常难以胜任岗位工作,需要增加额外的岗位培训成本,而且较难踏实稳定工作;此外,雇佣成本也相对较高。

 

职教产品的生产方、供给方,赋予职教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

 

首先,职业能力素质。具备职业能力素质,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岗位。要避免因岗位不胜任而投入不必要的培训成本或辞退不合格员工而产生的相关成本。

 

其次,职业发展。由于职教毕业生流动性相对不强,能够踏实稳定从事对口的职业岗位,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能够在专业技术岗位做出成绩并能获得持续发展。避免因员工频繁跳槽而使企业组织蒙受损失。

 

第三,成本效益。具备与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相匹配的雇佣成本。避免因人才高消费而影响企业组织的成本效益。在上述竞争优势中,经过较长期实践培养的专业性强的职业能力素质是职教产品的内在核心价值,是普通高等教育和短期的岗前培训难以替代的,是职教产品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通过市场需求得以反映,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决定性要素。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对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专业门类、规模质量、发展动向和区域分布进行有效调解,平衡市场供需矛盾,满足市场需求,使职教人才得到合理有效配置,以就业实现其社会价值。

 

四、基于职业教育的核心属性及其规律构建职业教育体系

 

基于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生产和满足市场需求的核心属性及其规律,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建立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主相对独立的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提高职业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要面向专业技术岗位、服务社会生产,以实现职教产品的内在价值。首先,依据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建立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主的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基于职业科学指导的符合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的师资、招考、人才培养、就业、职业生涯发展(晋级)等体制机制和制度。其次,生产实践是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基于校企合作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的重要模式。要积极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行业企业实质性地参与职教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优化人才培养的资源与环境,从而实现科学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

企业合规教育范文2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在特殊教育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教育职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纲要”对特殊教育提出了三个发展要务,对制定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中长期专业化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导引下有效提升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充分发挥体育综合教育功能的重要保障,将会更有力地推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纲要”提出要支持和理解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第一个发展要务是支持和理解特殊教育。要求各级政府重视在本地区发展特殊教育,要有规划的加快发展地方特殊教育,并提升社会公众对发展特殊教育的关注度。要注重和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残障学生不畏困难的精神和自主融入社会的意识,强化残障学生社会适应性和操作性能力的培养。从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分析,需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在残障学生缺陷功能补偿和提高残障学生基本身体活动能力两方面发挥作用。残障学生身心发展缺陷补偿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对残障学生的身心缺陷补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而言,需要正确认知残障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积极通过体育课内教学和课外身体锻炼对不同身心发展障碍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国家明确提出要强化各类残障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操作性能力。对于有各类生理和心理障碍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掌握各类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基础是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而锻炼和提高残障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是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首要教学工作职责。鉴于此,体育教师应更深刻的认识到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重视自己的职责,并与学校其他专业教师一起培养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残障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提供身体素质保障。

二、“纲要”提出要健全特殊教育整体布局特殊教育的第二个发展要务是健全特殊教育整体布局。核心目标是至2020年,初步达到每个城市(地区)或者居民在三十万以上且学龄残障儿童数量较大的县(区)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要求各类普通学校要加大残障学生接收力度,现有随班就读的学校比例要进一步提升。要从学前残障儿童入手,普及残障适龄学生的义务教育。逐步提升残障学生教育层次。从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综合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分析,对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需求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具体分析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需求可将其分为绝对数量的人才需求和掌握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的人才需求。绝对数量的人才需求是指按照国家特殊教育发展规划,随着残障儿童入学率的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总体数量一定会增加,相应的体育教师的需求也会加大。绝对数量的人才需求目前来看只是具有需求的可能性,这种需求可能性具体何时能转化成实际需求还很难判断,对目前体育教师培养机构制定中长期培养计划的参考作用有限。掌握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的人才需求是指各级各类普通学校中的体育教师要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按照国家教育总体规划,各级各类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需要掌握各类残障学生的身心特征。随着开设随班就读和特教班的学校数量的增加以及现有随班就读和特教班规模的扩大,对体育教师掌握基本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三、“纲要”提出要建立政策实施保障机制特殊教育的第三个发展要务是建立政策实施保障机制。由国家统一制定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办学标准,由地方政府负责制定残障学生的生均办公经费标准。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同时支持有条件接收残障学生的普通学校改善残障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教师的表彰比例。资助家庭条件困难的残障学生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残障学生进入高中阶段逐步实施免费教育。从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分析,国家统一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已经有了实质进展,教育部已出台《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由中国计划出版社于2011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标准”中对不同招生类别特殊教育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原则上2012年起新建或翻建的特殊教育学校都要达到建设标准中规定的硬件要求。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整体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水平必定会逐步提升,为特殊教育残障学生创造更好的身体锻炼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特殊教育学校若能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如适当提高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服装费标准等具体措施,可能会更有效地提升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敬业态度。

企业合规教育范文3

一、加强合规文化教育建设的设想

__系海峡西岸名城,具有多元文化宝库,同时又是经济的活跃带。俗语说:“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生活、工作在这样一个经济繁荣且高速消费的环境中,但应如何加强合规文化教育,使员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坚持合规经营,形成懂法律、守纪律,合规经营的文化氛围,现提出四点设想。

1、加强合规文化认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开展合规文化教育活动是规范操作行为,遏制违法违纪和防范案件发生的需要。一是要统一各级行领导对加强合规文化教育的认识,使之成为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策划者、推动者。二是要提高全体员工对加强企业合规文化教育的认识,全行干部职工是__农行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企业合规文化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没有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建设好优良的合规文化企业,更谈不上让员工遵纪守法。

2、制定合规文化规划,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企业合规文化教育建设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系统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它与企业同在,要建立相应的目标规划。企业合规文化教育目标应包括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__农行合规文化教育应针对自身的文化现状,采取分步走的方式,明确不同阶段的建设目标,具体建设内容包括:__农行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企业目标、企业制度、企业环境、企业形象、企业礼仪、企业标识等内容,形成有自已特色的文化经营理念。

3、实行“以人为本”精神,做好合规文化教育。__农行经营管理的主体是全体员工,__农行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要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协作精神,实行“以人为本”的合规文化教育管理。在管理中要注意关心员工、爱护员工、尊重员工、理解员工、信任员工,让员工亲身感受到农行的关爱,使员工形成对农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__农行的凝聚力。

4、建设农行品牌特色,形成自已文化品牌。金博士理财卡经过近三年的营销已声名鹊起,走俏__,风靡八闽,要运用已成立金博士艺术团、金博士理财网、金博士论坛等一系列文化载体,组织员工创作合规文化教育建设的小品、诗歌、散文、小说、舞蹈、剧本等题材,大力营造农行的企业文化精神。在创作过程中,应避免时冷时热、有促有抓、没促没抓的不良局面,更应避免走马灯式、敷衍了事的思想。要着力于培育纵向的执行力、横向的凝聚力和对外的综合竞争力。

二、企业合规文化教育建设的组织措施

__农行开展企业合规文化教育建设要不拘于形式,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要把企业合规文化建设包涵在各种组织活动和形式之中,和平时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项正常的工作内容。

1、通过员工教育培训,营造企业合规文化。目前,许多员工对企业合规文化教育建设的内涵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把企业合规文化建设与企业的一般文化娱乐活动混淆起来,以为提几句口号,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唱唱跳跳就是企业合规文化建设。要通过对员工的培训,如采取编制发行企业合规文化读本等形式,使全体员工准确把握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真正科学内涵,自觉地融入到企业的合规文化建设中去,增强内控管理意识,狠抓基础管理,促进依法合规经营。

2、加强有效学习交流,凝聚企业合规文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通过学习、交流、研讨使全体员工认识到农业银行应如何发展,员工在自已的岗位上应如何做好自已的工作,与别的员工相比差别有多大,应如何改进;在__农行这个大家庭中自已是什么角色,自已出了多少力,对农行的改革与发展有何建设性意见。要通过谈认识,谈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此提高农行的凝聚力,也凝聚企业的合规文化。

3、结合案件专项治理,提高企业合规文化。合规文化教育活动要与案件专项治理和正在开展的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结合起来,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加强对易发不正当交易行为和商业贿赂的业务环节的分析研究,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项治理,坚决纠正经营活动中违反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影响公平竞争的不正当行为,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要通过开展教育活动,鼓励员工检举违纪违法的人和事,提供案件线索,推动案件专项工作深入开展,提高企业合规文化。

4、抓好文明优质服务,提升企业合规文化。企业合规文化教育是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和新创新,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和灵魂,也是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规范化服务,按照《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营业网点规范化服务实施细则》要求,中的各条款,深入讨论,知晓熟记严格执行。对一些细节问题、难点问题要进行专项学习。对当前的业务经营和柜台服务形势,认真总结和细分客户群体和业务需要,整合有限资源,对存在较大矛盾和服务困难的服务焦点要集思广益,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以最大的限度满足客户需要,提升企业合规文化精华。

三、农行合规文化教育建设的建议

在建行、中行、工行先后完成股改之后,农行的改革日益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清理不良资产、强化风险控制、遵循法律法规、监管规章制度、达到强身壮体,加强合规文化教育是明排着的问题。现结合实际,提出合规文化教育建设的四点建议,

1、大兴合规文化。要大兴__农行合规文化教育形象、铸造其灵魂、增强其凝聚力。要以合规文化教育活动暨案件专项治理为依托,加强合规文化和商业道德建设,建立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行为规范,认真对所有自然人提交开户、贷款、评估、贴现等申请材料及书填写的事项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进行认真审查,坚决杜绝、严防造假,进一步规范业务经营行为和权力运行。

2、合规经营指导思想。当前要树立正确的业务发展指导思想,要在追求盈利的同时重视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防止出现为了片面追求高速业务增长而忽视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建设的倾向。特别要防止企业炒银行的思想。一个项目必然会引起多家银行竞争,在竞争中企业肯定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条件让银行增加贷款风险,要很好权衡利弊,切忌为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宁愿不发展,不要盲目发展,而造成新的资金沉淀。

企业合规教育范文4

一、加强合规文化教育,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开展合规文化教育强化学习提高树立农业银行良好形象。开展合规文化教育活动对规范操作,杜绝违法违纪和防范案件发生具有积极的深远的意义。一方面,要统一各级领导对加强合规文化教育的熟悉,使之成为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策划者、推动者。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新业务、新知识更是层出不穷。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学习,全面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金融业务、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全行业务提速发展的需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要注重加强对政治理论、经济金融、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明辩事非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同时,要进一步端正经营指导思想,增强依法合规审慎经营意识,把我行各项经营活动引向正确轨道,推进各项业务健康有效发展。

要在我行内部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形成讲实话,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的经营作风,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提升治理水平,严明纪律,严格责任,狠抓落实,严格控制各类道德风险、经营风险和治理风险,维护和提升农行形象。一方面,要提高全体员工对加强企业合规文化教育的熟悉,员工是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企业合规文化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没有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建设好优良的合规文化企业,更谈不上让员工遵纪守法。要集中精力做好业务的指导和培训,力求达到综合性、系统性、专业性、实用性、提升性,使农行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再上一个等级。通过系列活动,使全体员工正确把握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真正科学内涵,自觉地融入到企业的合规文化建设中去,增强内控治理意识,狠抓基础治理,促进依法合规经营。

二、加强合规文化教育,是建立农业银行长效发展机制的需要。企业合规文化教育建设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系统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要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在一个时期内要有一定的规划目标,最终建立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机制。从我行来看,他应该包括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企业目标、企业制度、企业环境、企业形象、企业礼仪、企业标识等内容,形成有自已特色的文化经营理念。首先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通过学习、交流、研讨使全体员工熟悉到农业银行应如何发展,员工在自已的岗位上应如何做好自已的工作,与别的员工相比差别有多大,应如何改进;在农行这个大家庭中自已是什么角色,自已出了多少力,对农行的改革与发展有何建设性意见。要通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育,以此建立我行的合规文化,进而提高农行的凝聚力、核心竞争力。其次要与案件专项治理和正在开展的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对易发不正当交易行为和商业贿赂的业务环节的分析研究,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项治理,果断纠正经营活动中违反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影响公平竞争的不正当行为,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要通过开展教育活动,鼓励员工检举违纪违法的人和事,提供案件线索,推动案件专项工作深入开展,提高企业合规文化。最后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规范化服务,按照总行各项规章规定中的条款,对一些细节问题、难点问题要进行专项学习。对当前的业务经营和柜台服务形势,认真总结和细分客户群体和业务需要,整合有限资源,对存在较大矛盾和服务困难的服务焦点要集思广益,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以最大的限度满足客户需要,提升企业合规文化精华。

企业合规教育范文5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激励政策;约束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191-03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开发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能形成良好的综合效益。但是,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迫切需要用政策法规来规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正常运行,也需要有相应的法规来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实施,这既是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1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法规的作用和意义

任何一种政策、法规都会对改革和发展产生影响,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效益。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法规,就是要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培养新时期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对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保证。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11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法规是现代教育立法的必然要求

现代教育立法是战后一些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新兴法域之一,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一种新型间接控制,并且成为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保证措施。它是现代教育学和教育立法研究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我国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步建立了教育立法制度,初步形成了教育法体系。然而,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加强教育法规的研究,建立和完善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法体系,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法规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不仅是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需要,而且也是现代教育立法的必然要求。

12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法规是确认它的法律地位的需要

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法规是确认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法律地位、发展规划和实现途径,使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现代社会,国家的战略思想只有转化为具体的规范、制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才是有保障的、可操作的、可实现的。在合作教育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许多国家确立合作教育的战略目标,并通过立法确认合作教育的法律地位,规定合作教育的规划和实施方式,确定合作教育发展的格局和财力支持,从而保证合作教育的投入和发展。

13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为合作教育活动提供规则和程序

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法规规范、组织和协调合作教育活动,为合作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提供活动规则和程序。合作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有系统的活动,因而也就需要一整套完善的规则、制度和程序。产学研合作教育法规政策规定合作教育管理机构设置和运作的规则与程序,明确合作教育各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规定合作教育各方享有的优惠条件和制度保证,规定合作教育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标准,确定合作教育管理中的特别是经费预算与合作方资格条件认定的审批、执行和监督的制度和程序,确认和保障合作教育各方的合法权益,从而在制度设置和程序操作上保证合作教育协调、有序、合乎理性地发展。

14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法规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法规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安全、积极、公平、合理地发展提供保障,排除威胁和侵害,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这不仅意味着法规政策通过合理地分配权利义务、排解纠纷、打击和惩治违法行为,而且还意味着规定物质的、组织的、制度的保障,设定权利行使的界限、程序以及回避义务或滥用权力(权利)的法律责任,排除一切不法侵害,提供一切必要保障。

2产学研合作教育激励政策与约束政策

产学研合作教育既需要“激励政策”,又需要“约束政策”。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既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的改革,又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然而,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缺乏足够的动力与热情,产学研合作教育要发展,需要激励政策,还需要有约束政策。

从企业、高校、学生和教师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可以看出,有的决策者确实在运用最大利益原则,分析利弊,权衡损益,作出利己的最佳对策选择。因此,要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就应通过激励性政策,建立新的诱导性的损益关系,从而引导企业、高校、学生和教师在积极参与合作教育的同时,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

21激励政策具有主导性的特征和作用

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诸要素的对策地位是不同的,其中政府部门因在拥有的对策手段、对策信息及对对象规则和效用函数的影响程度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在对策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由于政府部门始终拥有影响对策各要素及对策进程的主动权,它可凭借这种优势地位诱导下级行为。如美国政府为了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在1965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中规定发展中的院校可以向美国教育总署申请基金建立合作教育,1968年10月,国会又通过高等教育法1968年修正案,将“只有被定为发展中学校的院校才符合拨款条件”这一限制取消,使所有高等院校都可以向教育总署申请资助来探讨、建立或发展合作教育计划。

22激励政策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参与者具有引导性的作用

激励政策在调整下级行为方式时与传统的集权控制和自由的市场竞争有明显的区别,它着眼于激励、引导,既不是强制命令,也不是放任自流。政府部门可以在分析企业、高校、学生和教师的动机与行为规律的基础上,将其改革教育、发展经济的目标分解为与下级自身利益相关的子目标,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引导下级的行为。如法国政府规定,企业雇用员工除付给雇员工资外,还要向社会福利局交付相当于雇员工资的80%~90%的钱作为失业退休、医疗等保险金,而雇用参加生产劳动的实习学生只需付实习生津贴,不必再付保险金,这样,企业雇用一个实习生所花费用实际只相当于刚毕业的工程师费用的1/4,企业当然乐而为之。

23激励政策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参与者行为引导具有关键性的特征和作用

企业、高校、学生和教师行为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是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最感头痛的问题。有幸的是,在下级行为的诸多动因中常常以少数几个为核心,激励政策恰恰是引导下级考虑关键利益的得失为出发点,引导下级的行为方向。如英国政府规定,举办“三明治”课程,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可免交教育税。企业可用这笔费用支付廉价的学生津贴和各项实习费用,通过与学校联合培养,针对本企业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强化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企业的情况熟悉,很快就能发挥作用,既省了钱又保证了后备工程师的来源,企业当前的经济利益也不受影响,因而企业积极参与合作教育。

激励政策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还起到渐进性的调整作用。激励政策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通常是动态的,需要多次调整,根据对策各方在多次对策中的得失,逐次逼进有利于各方的最佳状态。如前面提到的美国高等教育法,就是通过立法、修正使合作教育稳步发展的。

24激励政策关联性的特征和作用

政府部门根据多种利益关联的特性,充分发挥单一政策功能多样化和多项政策功能交叉互补的作用,设计制定含有多种策略的相互联动的政策方案,其效力往往高于单项政策效力的简单相加之和。例如,给企业参加合作教育以政策优惠,使学生能够得到一定的经济报偿,教师职务聘用,在重视学术价值与工程实践价值相结合的前提下,将工程实践为主,工程实践与学术价值结合的教师作为另一类有特色的教师聘用,充分肯定其工作价值。将有助于更多的学生与教师参与合作教育。然而,政府部门也应充分认识到,与自己进行博弈的企业、高校、学生和教师,其理性是有限的,其选择的原则是利益最大化。因而,有了激励政策,并不必然克服短期行为,相反,对于个别投机者,激励政策还会带来他们新的短期行为。个别企业可能利用优惠政策捞取经济上的好处,而不关心人才培养的质量;个别高校可能只顾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不顾企业生产发展。或者不顾自己的特点,盲目实施合作教育计划;某些学生无心深入实际扎实工作,而一心只想挣钱,等等。当然,如果只是个别单位和个人发生短期行为,尚无伤大局,但如果其数量多,就会对全局有影响,激励政策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了。

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要健康发展,还需要有约束政策,使产学研合作教育一开始就步入正轨。约束政策是激励政策有效实施的保证,是对对策者行为的规则约束。政府部门只有在制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激励对策的同时制定好法规,才能对影响下级行为的刺激扬抑得当,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

3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法规实施建议

31成立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强化宏观调控和指导

构建政策和法规,旨在规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行为方式与运行管理,而这种过程更需要有组织、有指导、有督促、有目的地进行。所以,有必要将产学研合作教育列为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由教育部门等部门成员组成,成立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进行宏观的管理和指导,保证政策合法规的有效实施;另外,对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必要的协调、控制、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适时组织学术研讨,研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规律、特点和方法,交流、通报和反馈有关信息,以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不断深入、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32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评估制度和激励奖惩机制

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有政策法规作保证,而政策法规必须要有配套的制度和措施,尤其在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可结合高校和合作企业等单位各自的任务、职责、教育要求,贯彻执行第八、第九章提出的相应的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受教育部委托,可由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整体考核和评价高校及其合作单位的重要内容。在考核评估的基础上,还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激励奖惩制度,对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作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高校和企业,要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奖励,对不能执行有关的政策法规,不能承担和完成产学研合作教育任务的高校和企业,应作出相应的处罚。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健全质量评估制度和激励奖惩机制十分重要。

33努力提高政策法规的法律效力

政策和法规既具有倡导性和指导性,又具有强制性和制约性,强调的是政策和法律的效力。对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来说,一旦形成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应严格执行,主要是结合具体实际,建立健全监督和控制机制。既然是政策和法规,应该确立它的严肃性和严格性,加大其宣传力度,提高其认识基础。明确其法律效力,违规必究是关键。所以,制定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十分重要,严格执行更重要。

根据我国现阶段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际情况,应创造条件制定相应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条例,充分发挥政府利用经济、法律、政策等手段进行调节的作用,以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培根产学研合作教育[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雷家骑,冯婉玲知识经济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红乾产学研结合推动高校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高校科技,2011(6):25-26

企业合规教育范文6

[关键词]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问题

[作者简介]谢元海(1987―),男,法学学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职教师资格养。

本文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基金项目成果。

校企合作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有力措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关于职业教育中第一次提出了“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试点范围。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法律的保障,校企合作需要法律的支持,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中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校企合作办学的内涵及主要合作形式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优势, 将理论与生产相结合, 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职业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校企合作得到不断地推进。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2006年中国企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推出“校企联合办学”计划,推行“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双元制办学模式。

(二)我国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

1.“企业配合”形式

企业配合形式是校企合作的初级形式。是指职业学校主动寻找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以职业学校培养为主体,企业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具体做法有:学校与企业签订, 将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老师,让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有关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对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指导等。

2.工学结合形式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具体表现形式有学工交替式形式,特点是在校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使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顶岗实习式:学生前二年在学校基本完成全部课程后,采取类似预分配的方式,让学生原则上到对口的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一年并在实习后期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确立课题,进行毕业设计或论文。这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中级形式。

3.产学研结合形式

产学研结合是校企合作的高级形式,搞好产学研结合工作,能提高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利于满足科研工作面向生产、面向社会的实际需求,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益,扩大学校的资金来源,达到以产养学、以研促学的目的。“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形式是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它对企业吸引力大,注重“产-学-研”合作中的“研”,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研发项目、共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二、校企联合办学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在校企合作,它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我们应当下大功夫,也是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面临的最大问题则是法律制度的缺失。

(一)缺乏专门针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法律法规

当前,有关校企合作办学方面的法律规定散见于《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的部分条文以及一些指导性的规定,缺乏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学法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的权利义务主要依靠双方的协议约定,而有些约定过于简单仅仅局限于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缺乏具体的违约责任约束。国家没有明确具体的、专门针对校企联合办学的法律法规,一系列的违约行为无法避免,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也无法保障。

(二)校企合作办学中学生权益的维护问题

校企合作办学的最大优势在于有利于学生的实践学习,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熟悉真正的工作环境。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而法律法规对于实习学生是否属于工伤主体规定不够明确。劳动部1995年8月4日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这就否定了实习学生作为劳动者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以至于实习学生难以与企业形成劳动关系,他们在工资报酬和劳动保护、受伤害等方面均享受不到有力的保障。

(三)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利益保障问题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注重对利益的最大化追求。产业效益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力。为鼓励广大企业积极参与校企联合办学,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对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的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做出原则性规定;国家税务总局还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进一步规定了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的适用范围、抵扣条件等内容。然而这些税收优惠政策都有严格的限制条件,不具有吸引力和可操作性,使得企业参与职业的积极性减弱。

三、完善校企联合办学法律制度的思考

“教育的法律应该是我们最先接受的法律”,以法律手段保障和推动教育的发展是近代公共教育制度建立的标志之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涉及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各方,具有复杂的法律关系,因此更需要依靠法律来规范和引导。

(一)制定专门的《校企联合办学法》,用法律的形式规范校企联合办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本中首次提出了制定校企合作法规,因此,在我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的框架下,制订统一的《校企联合办学法》,有利于对联合办学中企业的法律地位进行界定,有利于明确校企双方在联合办学中的权利义务、联合办学的管理模式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以及相应的惩罚机制和法律责任等。这对促进我们职业教育发展,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修改不适应时展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校企联合办学的发展

“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的,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因此,法律必须不断的修订与完善。如我国《教育法》第25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显然已不能适应时展;《职业教育法》颁布之间已经十多年了,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也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多种用工形式的发展趋势,应当予以废除等等。

(三)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

首先是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企业优惠,并落到实处。如在有关税收法律法规中应当明确规定企业支付的实习学生报酬、津贴等应视同员工工资;允许企业在计征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校企联合办学。再就是将实习学生纳入工伤保险的保障对象范围,以减轻校企联合办学中企业的负担,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联合办学。将实习学生纳入工伤保险对象,并强制规定企业应当为学生办理实习期间的工伤保险,这一方面维护了实习学生的权益,另一方面也减轻了企业负担和风险,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

(四)明确政府职责,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

校企联合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在校企联合办学明确政府的法律地位,并具体规定政府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政府对于积极推行校企联合办学的学校和企业,要提供优惠政策。同时,国家政策在规定鼓励性措施时,还应该制订相应的强制性规定,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艳清.高职校企结合法律完善之研究[J].职教论坛, 2006,(1).

[2]钱爱萍.“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科技信息, 2006,(14).

[3]梁艳清.高职校企结合法律完善之研究[J].职教论坛,2006,(1).

[4] 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EB/OL].http://www.ltax.yn.gov.cn.

[5]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EB/OL].http://www.siphrd.com/labour/1dfgc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