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范文1

一、深入贯彻学习,提高认识

为充分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损失,我办充分利用每周星期一政治和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机关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和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全国、省、成都市和*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突发性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精神,安排布置应急管理工作目标任务,广泛宣传,提高认识,确保我办应急管理工作不折不扣落到实处,确保在突发事件面前能沉着应对。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我办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根据市上有关文件精神,经办党组和主任办公会研究,成立了*市人民政府移民办公室处理移民突性领导小组,由办党组书记、主任蒲良全任组长,全面负责各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副主任赵新天、宋海燕,调研员王其林、范开明、王志福、杨万银任副组长,分别负责我市河东、河西片移民安置乡镇和移民搬迁乡镇的移民突发性的应急管理工作及其它公共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具体协调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对口联系乡镇,配合乡镇移民办搞好移民政策的落实和稳定工作,开展应急演练,协同做好突发性事件的处置工作。

特别是“5.12”地震后,我办更进一步加强了对应急工作的领导和落实,系统地完善了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值班,进一步提高了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科学编制预案,确保应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为确保我办应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保障我市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的相关要求,结合实际,今年初,我办完善了《处理移民突发性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各自工作职责和具体要求,并根据可能会出现的移民突发性,制定了相应的处置应对措施,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认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实战能力

为了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提高应急救援能力,规范处置程序,提高实战能力,结合《应急预案》,全年组织了2次应急演练。上半年,我办组织了1次应对移民突发性群体性上访事件演练活动。在演练过程中,各部门紧密配合,互相协调,沉着应战,稳妥地处置了移民突发性。

今年5月12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当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来临时,我办立即组织干部职工疏散救生,并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开展救援工作。由于措施恰当,此次地震中我单位人员无一受伤,所有移民档案资料均完好无损。

结合“5.12”特大地震,下半年我办又组织了1次模拟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演练。在演练过程中,领导小组沉着应战、果断指挥;各科室紧密配合,互相协调,组织干部职工立即停止工作,并迅速关闭电源,抢救重要资料,然后有序疏散到安全地带。通过实战演练,达到模拟运行应急机制、管理体制,调整、充实预案的内容,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解决在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完善了应急救援机制。

五、组织教育培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为保证应急预案科学、规范、合理,使预案真正能够在突发事件中发挥应有作用,我办聘请了市上有关部门有经验的同志对本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内容包括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及其组成单位、组成人员、责任分工、事故报告的程序、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应急预案编制、管理的措施和要求等。

六、认真排查隐患,防止移民不稳定事件发生

由于移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稍有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移民群体性上访。针对此,我办对容易引起移民突性群体性上访事件的问题和可能会进京上访人员逐一进行清理,彻底清查危险源,并将危险源的事由、涉及人员、形成原因、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及应对措施等相关资料建立数据库,重点加以解决和应对。同时,组织包乡干部对自己所负责的乡镇每月进行一次不稳定因素排查,排查结果由科汇总后上报市上有关部门和成都市移民办,如遇重大问题立即上报,确保我市移民稳定。

七、加强应急值班,畅通信息渠道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范文2

一、社区突发公共事件的内容

(一)自然灾害:破坏性地震;地质灾害;气象水文灾害,如干旱、洪涝、大风、浓雾、冰雪、暴雨、雷电等。

(二)事故灾难:生产类,如危险化学品事故、矿山事故、建筑施工突发事故等;交通类,如交通运营、道路抢险、桥梁突发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等;市政设施类,如公共供水突发事件、重特大电力突发事件、燃气事故等;社会环境类,如火灾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等。

(三)公共卫生事件:中毒类,如食物中毒事件、职业中毒事件等;疫病类,如重特大传染病疫情、重大动物疫病等。

(四)社会安全事件:突发恐怖袭击事件、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群体性上访事件、公共场所滋事事件、民族宗教群体性突发事件、影响校园安全事件等。

二、组织保障

(一)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社区书记

副组长:社区主任

成员:社区“两委”成员

(二)应急值班室

社区在警务室(或相关办公室)设立社区应急值班室,并开通应急电话,向群众公布应急电话号码和移动电话号码。应急行动时,应急值班室安排专人值班,确保信息畅通。

(三)信息接报员

每个社区确定2?3人为应急信息接报员,负责接报群众上报的突发公共事件和向上级及时报送信息。现阶段,信息接报员原则上由社区主任、专职副书记或治保主任担任,联系电话对外公布,并保持通信畅通。

(四)应急自救分队

以民兵联防队、志愿者队伍为基础,分设义务消防、红十字救护、义务医疗等小分队,指定具体负责人,明确各小分队紧急救援任务、职责,并公布联系电话。

三、应急宣传和预测预警

(一)应急宣传

1.社区通过广播、宣传栏、致居(村)民的一封信等形式,广泛宣传有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居(村)民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将社区应急值班室、信息接报员和应急自救小分队的主要人员、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制作成宣传标识悬挂、张贴在社区醒目位置,或制作成便民卡片发至每家每户,便于居(村)民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能及时上报信息。

(二)预测预警

1.社区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社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定期组织查找安全隐患,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3.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等。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社区网站、警报器、宣传车或居民小组长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四、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

(一)社区每一个居(村)民都有向上级机关举报突发公共事件隐患和报告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信息的权利和义务。

(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现场发现者应在第一时间向社区应急值班室或信息接报员报告突发事件信息,紧急时要向“110”报警。

(三)社区应急值班室或信息接报员在接报后10分钟内向街道应急值班室报告突发事件信息,紧急时要向“110”报警。

(四)报告内容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现场伤亡或损失等简要情况。

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流程

(一)到达现场

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社区书记、主任应立即带应急小分队成员赶到现场,并快速进行先期紧急处置。

(二)快速报告

向街道应急值班室或“110”报警,要求增派应急队伍和应急物资现场救援。

(三)投入先期救援

1.救援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先救伤员,后救物资,避免人员更多伤亡;二是量力而行,在现场应急资源不足或高危险状态下,应同时注意应急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等待上级专业救援队伍现场增援。

2.重点救援对象:将孤、老、病、残和五保户列为重点保护对象,优先安置。

3.疏散转移现场人员:及时组织疏散转移现场人员至安全地带或紧急避难所。

4.控制现场事态发展:防止次生、衍生二次事故。

(四)协助上级处置

1.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上级领导共同开展先期处置。

2.协助先期赶到现场的相关部门应急队伍开展应急处置。

3.为上级现场指挥部提供指挥办公场所(社区办公室、社区警务室等),为相关部门的应急队伍提供后勤保障等。

六、应急保障工作

(一)应急物资储备

1.社区,特别是事故频发的社区,必须储备一定的应急物资。如防火、防汛抗旱、抗震救灾等必需的应急物资。

2.社区应为应急小分队配备必要的通讯工具和应急设备,如灭火器、手电筒、喇叭、雨衣等。

3.负责应急物资和场所的临时征用和借用。如单位或个人的小型汽车、货车、农用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或场所,在上级救援队伍未到达现场时,可依法临时征用,用于现场急送伤病员或现场应急处置。若有损坏,按有关规定予以赔偿。

(二)应急避难场所

1.社区辖区内的各类学校应为社区抗灾救灾提供紧急避难场所。如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辖区内的中学、小学、幼儿园等。

2.选择附近的公园、广场、校园等公共设施,以及其他开阔地带作为避难场地。

3.驻社区企业的空置厂房或其他房屋可临时征用使用。

七、灾后恢复重建和善后处理

(一)负责灾后恢复与重建,社区应根据所在地实际和抗灾救灾经验制定具体措施,迅速组织居(村)民灾后自救,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二)负责做好死伤者的善后处理和对死者家属的抚恤工作。

(三)协助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事件事故调查工作。

(四)协助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赈灾工作。

(五)及时统计上报人员伤亡情况和经济损失情况。

八、培训、演练和奖惩

1.培训。社区要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居(村)民提供减灾知识和技能培训,将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纳入社区干部、居(村)民小组长、居(村)民代表的培训内容,特别是要加强对社区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和各应急小分队成员的专门培训。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范文3

一、突发事件及其界定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影响公众健康的自然灾害、危害严重的中毒事件、影响公共安全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放射性危害事件、各种危害健康的恐怖袭击事件、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健康的事件等等。辖区内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即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重大传染病疫情

1.发生鼠疫、肺炭疽、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暴发;

2.发生动物间鼠疫,发生布氏菌病和炭疽等流行;

3.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者多例死亡;

4.发生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感染病例;

5.发生罕见或者已消灭的传染病;

6.出现新发传染病或者疑似病例;

7.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

8.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重大疫情。

(二)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中毒人数超过30人或者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2.短期内发生10人及以上急性职业病或者职业中毒事件;

3.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4.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动物宿主、媒介生物发生异常;

5.医源性感染暴发;

6.免疫接种、药物预防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者死亡事件;

7.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泄漏等事件;

8.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9.发生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危害公众健康的恐怖袭击事件;

10.放射性污染、丢失放射源和人员受超剂量照射等事件;

11.自然灾害引发的疫情或者中毒事件;

12.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二、工作原则

(三)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提高全社会防范突发事件发生的意识,按照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建立并实行对可能引发各类突发事件因素的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四)统一指挥、属地负责

在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卫生局及有关部门要按照预案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发生突发事件的区域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配合政府、街道办事处、卫生局及有关部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五)快速有效、减少损失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不失时机地做出快速反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尽最大努力和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开展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的相关研究工作。及时总结控制工作成效,沟通信息,推广经验,完善应急处理技术规范。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方法。科学、规范、有序地处置突发事件。

三、组织指挥体系

(七)卫生局成立应急处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卫生局局长担任,负责领导、指挥全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卫生局。办公室由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科室、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

(八)成立评估和技术指导组织。分设突发事件评估组、医疗救护技术指导组、预防控制技术指导组和检测技术指导组。各组由相应的专家组成。

(九)卫生局组建医疗卫生应急队伍。

(十)卫生局组建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设在卫生防病站。

四、参与突发事件处理的有关机构、组织职责

(十一)卫生局

1.负责草拟和修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并报政府批转执行;

2.组织协调卫生技术力量,防止、控制突发事件的蔓延和继续发生;

3.对医疗救治、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取得的经验,不断完善各项防治方案;

4.组 织推动社会心理卫生、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咨询等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5.组织突发事件处置相关人员的培训;

6.建立检查制度。督导检查本预案各项措施在平时或者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实施情况。

(十二)防病机构(含结防所)

1.做好突发事件的监测报告与预警;

2.确认突发事件性质。做出事件的发展趋势报告和评估;

3.负责核实疫情,提出疫点和疫区的划定意见。参与对控制疫情的组织实施工作。负责疫点、疫区消毒隔离等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汇总、分析、评估疫情;

4.建立紧急控制物资储备库。储备消杀药品、检测试剂、防护用品和相关器械等;

5.对突发事件预防控制效果进行评估后,提出改进建议;

6.对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评价。负责对在医疗机构外死亡的传染性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

7.具体落实对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8.承担社会心理卫生、卫生宣传教育和预防医学咨询服务工作;

9.依据有关规定实施其它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10.承担对应急处理单位的技术指导工作。

(十三)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1.参加突发事件的现场取证和违法事实的调查工作;

2.监督检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或疫点、疫区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3.监督检查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及有关卫生单位的消毒、隔离、防护和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工作;

4.监督检查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5.监督检查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的疫情报告和突发事件中危害公众健康,造成人员病、死、伤的报告情况;

6.监督检查公共场所消毒;

7.监督传染性疾病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疫点环境的消毒的落实情况;

8.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消毒产品、防护用品的质量;

9.监督检查学校、托幼机构和公共场所等预防控制工作;

10.依法进行其它监督检查工作。

(十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1.按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和突发事件所涉及病例的报告;

2.负责病人的诊断、治疗和管理工作;

3.负责病房消毒、隔离工作;

4.对医疗机构内病人或疑似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排泄物进行卫生处理;

5.负责对医疗机构内死亡的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

6.协同疾控机构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相关检验物、样品采集等工作;

7.负责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个人防护;

8.进行疾病及有关防治科学知识的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9.依据有关规定开展其它防治工作;

10.建设符合应急工作要求的门诊、病房。

(xx)医疗卫生应急队伍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常备机动队伍。由预防控制、医疗、卫生监督三部分组成。负责处置突发事件,参与和指导各级医疗卫生等机构进行应急处理。

1.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检验、事件的分析、评估和上报;

2.协助和指导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援、转运和后续治疗;

3.督导各项现场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

4.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业务培训和咨询等。

(十六)评估和技术指导组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成立评估和技术指导组,下设突发事件评估组及医疗救护、预防控制和检测三个技术指导组;承担社会心理卫生教育和咨询工作。

1.突发事件评估组: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信息,为公共卫生政策和法规的实施提供咨询;预测突发事件发展趋势,提出启动和终止预案的建议;

2.医疗救护技术指导小组:指导医院的诊断、救治和医疗单位内医务人员防护、消毒隔离等工作。负责重点病例的诊断。

3.预防控制技术指导小组:指导防止突发事件危害进一步蔓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统计报告、消毒隔离与个人防护等预防控制工作。

4.检测技术指导小组:指导并开展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事件发生的样本采集、运送和病原学检测等工作。

(十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心

1.突发事件发生时

(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组织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对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或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监测、现场采样、疫点消毒等工作;迅速查找突发事件原因,并按照突发事件应急报告要求,及时报告。

(2)提出防治措施、进行应急处理;协助各医疗单位进行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救治工作,对密切接触者或相关人员采取有必要的控制措施;全面负责疫点、疫区现场的防疫控制工作。

2.日常工作

(1)对传染病疫情和各类突发事件的信息资料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的相关疫情和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报告,为政府采取预防与控制应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组织制定相关工作方案,收集、整理相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突出突发事件的预警功能。

(2)置备、储存、保管突发事件所需应急设备、药品器械,现场防护用品、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等等。

(3)对相关疾控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进行模拟演练并对演练结果进行评估。

(4)组织开展社会心理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五、突发事件应急报告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范文4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Abstract: with qinhuangdao as an example, the municipal sudden public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emergency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guarantee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of system analysis and diagnosi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and restricting factors of feasible ways and methods.

Key words: public emergency disaster accid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natural disaster the public health event social security events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资料:我国2001年人均GDP已达到1038美元,2006年人均GDP达到2022美元,2008年人均GDP已达到3315美元,这标志着我国大中城市城市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同时也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期。据资料表明,我国的GDP已连续多年平均保持了8%的高速增长,却很少人知道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GDP损失竟高达6%[1]。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有效地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和抗风险能力,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表1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划分[2]

类型 突发公共事件例示

自然灾害 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高温、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

灾难事故 民航、铁路、公路、水运、轨道交通等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工矿企业、建筑工程、公共场所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发生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供水、供电、供油和供气等城市生命线事故以及通讯、信息网络、特种设备等安全事故,核辐射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公共卫生

事件 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社会

安全事件 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2 2007-2008年秦皇岛市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1 自然灾害

2007年,秦皇岛市发生较大级别以下事件38起,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5.81亿元,同比上升69%。受灾农作物10.1万公顷,受灾人口122万。

2008年,秦皇岛市自然灾害总体损失与上年相比有较大下降。农作物受灾面积92.26千公顷,成灾面积60.1千公顷,绝收面积达4.43千公顷,受灾人口117.9万人。

2.2 事故灾害

2007年,秦皇岛市发生较大级别以下事故592起,死亡161人,受伤389人,直接经济损失371.4万元。

2008年,秦皇岛市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421起,死亡177人,受伤319人,直接经济损失473万元。

2.3 公共卫生事件

2007年,发生较大以下级别事件4起,波及(暴露)1762人,发病113例,无死亡病例发生,经济损失2万元。未发生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动物疫情等方面的突发事件。

2008年,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实现了零报告,未发生等级以上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和食品安全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奶牛炭疽病例3例,但未造成人员感染。

2.4 社会安全事件

2007年,发生较大级别以下事件13起,同比下降50%。立各类刑事案件12999起,破获8329起;破命案现案65起,破案率95.6%;抓获网上在逃人员772名。

2008年,全市共发生、刑事案件等社会安全事件14583起,同比下降8.17%。其中,发生突发群体性上访143起,同比上升18.2%。

3 保证市级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通过对多个市级应急管理的调研和走访,现将市级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归纳如下:

表2 按照公共应急管理阶段划分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阶段 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改进措施

预防阶段

(防灾) 1、缺少社会突变状态下的预警机制,预警意识淡薄;

2、城市应急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物质储备欠缺;

3、应急管理体系条块分离;

4、预警信息管理系统严重滞后。 1、增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忧患意识,制定预警机制,加强应急专业知识培训;

2、在市级财政预算中列支充足资金,并采购相应的应急物资储备;

3、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管理体系;

4、增加预警信息管理系统软硬件配置。

准备阶段

(备灾) 1、联动机制还不健全;

2、重视预案,轻视预警;

3、人员整体素质欠缺与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4、应急预案演练较少,基本没有社区和市民参与。 1、健全完善联动机制,着力提升协调联动能力;

2、在重视预案的同时,要加强和完善预警机制;

3、增加应急知识培训,增强人员整体素质,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4、加大应急预案演练,扩大宣传力度,让社区和市民广泛参与。

应急救助阶段

(救灾) 1、应急权责不明确;

2、缺少抢险救灾专业队伍;

3、资源调配缺乏计划;

4、缺乏信息公开机制和处理机制;

5、没有应急救助资金收支管理制度。 1、在应急救助过程中,明确权责;

2、加强突发公共事件抢险救灾专业人才培养;

2、制定资源调配计划;

3、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和处理机制;

4、建立健全应急救助资金收支管理制度。

灾后恢复

(重建) 1、恢复重建缺乏整体规划;

2、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不完善;

3、缺少调查评估机制。 1、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整体规划;

2、加大宣传,完善社会力量灾后恢复机制;

3、制定调查评估机制。

4 保证市级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制约因素和原因

通过对多个市级应急管理的调研和走访,现将市级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制约因素和原因归纳如下:

4.1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者对应急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者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认识,这直接导致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不足。

4.2市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明显不足,成为制约应急管理的关键因素

为了在应急管理中使网络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预案编制、应急计划、应急演练等各得到充分的保障,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应急管理资金的投入明显不足,主要是没有建立应急预算制度,应急管理部门的工作运转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同时缺乏深入分析和评估未来一个时期可能的突发性支出的应急管理预算。

4.3 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应急预案演练少,应急物质保障欠缺

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加上财政投入的不足,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还仅限于纸上的预案。尽管近些年来,应急预案演练的次数明显增多,但部分预案只是参照上级的预案仿制而来,只具有文字上的表述作用,或者只是应付上级检查所用,缺乏思想上、技术上实战演练的检验,甚至部分预案缺乏实施的物质基础和系统保障,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更难以达到随机应变的程度。另外,应急物资数量、种类较少。因此,一旦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必然导致启动预案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还会出现手足无措的窘境,以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4 应急研究和应急人才的匮乏,应急能力难以提升

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应急组织体系能否有效运作的重要因素,应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与应急管理的绩效休戚相关。人员整体素质欠缺与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是制约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准的专门性人才,加强相关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应急管理建设的当务之急。

5 建议

市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持续、艰巨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和整个社会的参与。

参考文献

[1] 菅强主编.中国突发事件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1

[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R].北京: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1.8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范文5

(一)编制目的

为了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妥善处置全区学校重大突发性安全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生活秩序的稳定和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教育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市编制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区基础教育各中、小学及幼儿园。所称重大突发性安全事件是指突然发生,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及生活秩序的重大安全事故。

(四)工作原则

1.“统一指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区属中小学、幼儿园及各直属单位若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时,应及时向区教育局报告。区教育局要按照规定时间向区委、区政府、市教育局报告。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由区处置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快速妥善处置。各相关责任单位派专人迅速赶赴现场,积极协助指导处置工作。

2.“系统联动,群防群控”的原则

学校发生重大突发性安全事件后,区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要立即深入现场开展工作,各相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中小学、幼儿园的党政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要紧急行动,各年级、各班级负责同志要按照学校应急预案的要求深入一线,积极做好事件、事故的处置工作。

3.“快速反应、果断处置”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对各种影响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安全隐患,要立足防范,抓小、抓早、以快制快。一旦发生重大事件,要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应对,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校内。

4.“措施得力、救人第一”的原则

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应采取一切得力措施,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发生火灾、地震、校舍坍塌等事故,在迅速报警的同时,应紧急组织师生安全有序地疏散,救护受伤学生;发生食物中毒、卫生防疫等事故,在迅速报告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同时,应紧急将受伤、中毒学生送往医院抢救;要坚持“救人为本、救人第一”的原则,在组织抢险救灾时,严禁中小学生参加。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领导机构。区政府成立区处置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领导小组),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和局长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区教育局、区卫生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安监局、区食品药监局、区政府新闻办、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和当地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

主要职责:

1.负责指挥、协调和组织全区教育系统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2.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做出决策,根据突发事件情况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统一部署实施应急救援,并协调解决应急救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负责定期召开应急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做好校园安全稳定的有关工作。

4.监督、检查各成员单位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的落实情况,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演练。

5.负责对事故的原因、责任组织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并经区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审查后适时予以公布。

6.完成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办事机构。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主任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和局长担任,副主任由副局长和区政府总督学、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担任,成员由教育局各科室科长组成。

办公室主要职责:

1.按照应急领导小组的部署和要求,具体负责督促、检查各学校的预防和处置方案,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修订和补充。

2.负责应急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发生突发事件时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实施。

3.当事故发生时,负责做好校园的秩序维护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工作。

4.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5.负责全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总结、报告及信息工作。

6.完成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四个工作组:值班管理与信息报送工作组、校舍安全检查工作组、学生及教师管理工作组及应急抢险队。

1.值班管理与信息报送工作组

组长由区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办、行办、电教中心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党办、行办、电教中心等科室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安排局机关安全值班工作,加强对值班的管理与监督,确保24小时联络畅通;迅速传达安全工作有关部署和工作要求,向区委、区政府及市教育局及时报送学校突发事件、紧急险情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对突发性安全事件的处理情况等。

2.校舍安全安排检查工作组

组长由区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计财科、安保科、勤俭办负责人担任,成员由计财科、安保科、勤俭办等科室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全面排查突发性安全事件后学校校舍出现的安全隐患,认真登记、统计房屋、围墙等校舍受损情况;组织技术人员对校舍安全隐患进行勘察、鉴定、分析评估;加强陈旧房屋及损伤教室的管理,及时拆除存在严重险情的校舍,彻底消除校舍安全隐患;进行受损校舍修复、重建等工作。

3.学生及教师管理工作组

组长由区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基教科、人事科、成职科、督导室等科室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基教科、人事科、成职科、督导室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引导师生正确面对学校突发性安全事件,做到提高警惕不慌乱,有力有序保安全;指导学校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完善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适时开展疏散演练和自护、自救能力训练;当发生突发事件影响学校正常工作时,组织学生分流,统筹调配师资力量,在确保师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恢复上课,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稳定。

4.应急抢险队

(三)成员单位职责

三、预警与报告

(一)加强监测预警。区教育局要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影响因素进行有计划、系统地长期观察,积累第一手资料,认真研究随时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对出现可能影响校园及社会稳定的言论、动向或事态,做到早发现、早布置、早处理,力争把事态平息在萌芽状态。

(二)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区教育局要在各学校确定信息联络员,发生突发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由学校汇总各方面信息,及时报告区教育局,并随时保持密切联系。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突发紧急情况应当坚持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防止事态蔓延扩大。

四、实施步骤

(一)突发性

1.信息报告

若发现学校有突发性的苗头,学校应立即向区教育局报告。区教育局接到报告后,要加强对事件的严密监控,做好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情况通报工作,坚持24小时值班,确保在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时,做到快速反应,妥善处理。在此期间,区教育局要处于戒备状态,保证联络畅通。加强校园网络管理,防止有害信息传播,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守工作岗位,未经上级批准,不得离校出差。

2.应急处置

若校内出现群体性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时,区教育局要及时深入事发学校,采取措施,有效处置,化解矛盾,控制事态的蔓延和扩大。同时,要及时向区委、区政府和市教育局报告信息,并要防止不实有害信息传播,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在中别有用心、蓄意破坏、危及公共安全的极个别人,要及时报请公安部门严格控制和监视。各学校要严格门卫管理,防止学生串联和外出集会、游行,防止社会闲杂人员进入学校;学校党政领导、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班级、宿舍,面对面地做好学生的教育疏导工作。

若突发事件已出现在部分学校且已激化,有串联、集会、到校外示威、游行的迹象时,区教育局要迅速深入事发学校,了解情况,靠前指挥,果断处置,并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及时反馈给区委、区政府。一旦学生走出校门上街集会,游行时,要派人劝阻和随队维持秩序,防止学生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防止学生出现过激的违法行为。各学校要进一步发挥党政工团组织及党政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学生会以及学生党团员骨干队伍的作用,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校不漏班、班不漏人。同时做到教师不停课、学生不停学,加强校园管理,严格控制人员出入。

(二)突发性安全事故

突发性安全事故主要包括突发性校舍安全事故、火灾事故、爆炸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安全事故、食物中毒等各种校园群体性伤亡事故。

1.事故报警

各学校若发生事故要及时报警并传递事故信息,通报事故状态,为果断处置事故赢得最佳时机,使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应引导教育每个师生在发现事故的第一时间及时、正确报警。在学校内部发生事故时,现场人员在积极做好师生自身保护和救护工作的同时,立即报警并向学校领导及区教育局报告。

报警内容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时间、地点、性质、危险程度、师生伤亡情况、报警人姓名及联系电话。

2.紧急疏散和现场急救

事故发生后,学校应立即根据现场事故发生情况,设立事故现场警戒区,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将学生撤离到安全区域,控制事态发展,抢救受伤师生;现场救助人员在施救前必须做好自身防护措施,施救时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措施进行。

3.事故处理

事故发生后,及时启动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必须即刻赶到事故第一现场,指挥或指导、协助有关部门进行事故处理。各工作组应结合本小组业务特点,稳定师生情绪,做好财务保障、人力和车辆保障,以及信息报送工作,科学、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及财产安全。

(三)突发公共卫生类事件

1.信息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学校要迅速向区教育局报告信息。区教育局要同时向区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2.应急处置

应急领导小组迅速启动预案,指挥、部署应急处置工作,防止疫情蔓延、控制事态发展。卫生主管部门要迅速联系和配合医疗机构开展对中毒、患病师生的救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进一步扩大。区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卫生监督部门封锁和保护现场,排查致病因素,消毒污染区,隔离接触者,做好对中毒或患病人员的救治。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和自我保护意识。配合教职工做好安抚慰问工作。

(四)应急结束

在实施应急救援后,险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或清除,事发地人员和遇险对象已全部脱离险境,由应急领导小组确定应急响应结束。

五、总体要求

(一)各单位、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落实本预案所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各学校要不断完善维护学校稳定、确保学校安全的工作机制,健全制度,落实措施,按照突发性事件处置程序制定详细的应急反应工作流程。要做好处置学校应急突发事件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储备工作。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确保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及时有效。

(三)各中、小学、幼儿园要根据本预案,制订本学校、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并报区教育局备案。同时,区教育局要督促区属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管理。

六、奖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市区总体应急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对本预案实施中的行为进行奖惩。对参加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或者迟报、瞒报、漏报重要情况的有关责任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附则

(一)制定与解释

本预案由区教育局负责牵头编制,经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本预案由区教育局负责解释。

(二)预案修订和管理

区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本预案确定的工作职责制定本部门的部门预案,并报区政府备案。

根据《市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暂行)》的规定,本预案原则上每三年修订一次,若本预案出现不能与上级或者同级应急预案保持衔接;应急指挥体系或者职责调整;相关单位或者人员发生变化;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或者应急演练结束后,发现应急预案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等情况,由牵头编制单位及时进行修订。

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应急预案

一、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相关理论

1.突发公共事件及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的含义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政府公共管理领域所遭遇的紧急情况,主要是指突然发生,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对公共应急、社会稳定、国家政权有较大影响,必须迅速作出决断,并需要付出沉重代价才能摆脱困境的突然发生的一系列公共事件或状态。

根据突发事件的概念,可以把中小学突发事件定义为:受到自然、社会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在中小学内部突然爆发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校园环境破坏和对学校或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

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

此外,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3.应急机制的构建原则

(1)统一指挥,快速反应;(2)分级负责,分级管理;(3)预防为主,及时控制;(4)系统联动,群防群控;(5)区分性质,依法处置;(6)加强保障,重在建设。

二、廊坊市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构建现状分析

廊坊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都市圈中心地带,包括安次区、广阳区、永清县、固安县、霸州市、文安县、大城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廊坊市的教育事业在近几年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市共有幼儿园256所,普通小学976所,普通中学209所,其中初中171所,高中38所。各个学校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但在中小学应对突发事件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据笔者对廊坊市20多所中小学校的调查分析得知:

在硬件配套设施上,廊坊市中小学的消防器材、防雷设施、门窗装备、紧急疏散楼梯等的配备率均达90%以上,89.1%的学校设有食堂,55.2%的学校能对运动器材进行检查,76%的学校设有相关的应急管理机构,65%的学校门前有安全警示标语牌。

在软件服务设施上,96%的学校校园内有板报、标语等安全教育宣传,96.8%的学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的培训,5%的学校进行过安全演练,建立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门卫保卫值班制度和传染病检查制度的学校均达87%以上,45.3%的校园没有专人维护交通秩序。

据统计,廊坊市中小学校事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其中,24%的事故因为学校的管理问题而发生,因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而发生的事故达38%,37%的事故由于社会交通、治安等原因发生。不可否认,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廊坊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学校,在加强学校安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管理滞后、工作粗放等问题,对一些安全隐患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防灾意识和预防措施,结果严重损害了学生的生命财产健康安全。

三、廊坊市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危机预防意识

近几年突发事件给中小学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虽然我国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比较及时,但是仍然无法弥补给学校带来的损失。虽然突发公共事件看似神不可测,其实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只要做到未雨绸缪,突发公共事件中的70%还是可以预防。在廊坊市中小学中大都没有危机预防的制度,对于一些安全隐患没有重视起来,最终酿成了大错。而且廊坊市中小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人员活动比较集中,极其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学生本身对危机预防意识就没有深刻的认识,再者,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比较欠缺,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危机预防意识非常薄弱,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不知所措。

2.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差

所谓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是指为了迅速、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降低损失,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在风险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和方案,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行动方案、行动指南、行动向导。

廊坊市中小学虽有应急预案但实际操作时问题诸多,例如,时间差不开、人员难到位、应急设备有限等问题,让应急工作难以有序进行。管理者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往往显得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从何下手。同时应急预案的针对性不够,缺少对食品安全、公共卫生、校园秩序等的专项预案。

3.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传播的及时有效与否关系到整个事件处理的好与坏,可见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信息传播有两个作用:一是向广大民众提供信息,使其了解灾害的真实情况,以免事态扩大;二是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便做出及时的处理。廊坊市大部分中小学信息传播渠道都不太畅通,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有些学校领导为了封锁消息,不让学生及其家长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小道消息广为传播,造成了学生恐慌,扩大了事态,反而增加了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难度。而且,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信息的报告标准不规范,责任不明确,信息系统直接割裂了联系,最终导致领导者对事件的严重误判,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

4.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有待加强

应急救援装备是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因素,因此救援装备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廊坊市的中小学里存在着严重的应急装备建设不足,仅仅靠几个灭火器是根本无法满足应急管理的需要的。学校的经费有限,根本拿不出资金及时更新这些救援装备,再者,监测手段也相对落后,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这就无法发现安全隐患。

5.应急演练不到位

虽然对于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很重要,但是再生动的课堂教育都比不上实际的演练。对于青少年来讲,他们更喜欢实际操作,不仅有趣,而且效果明显,学生在演练的同时不但能学会自我保护,还可以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

在廊坊市的大多数中小学里,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应急演练,有的话,也比较单一,比如地震。学校领导不重视,导致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大部分学生都手忙脚乱,不知如何逃生,应急演练做得非常不到位。

四、完善廊坊市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构建的对策

1.加强危机意识的教育和宣传

加强危机意识的培养应该从管理者和学生两部分群体抓起。对于管理者,他们的危机意识则关乎到全校师生的安危。管理者应学会如何预防危机,做到未雨绸缪,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就加强安全隐患的监测工作,做到预防为主,把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对于学校的学生要加强教育和宣传,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以及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时如何自我保护是教育的重点内容,使其树立危机意识,学会在危机中生存。

2.制定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

廊坊市中小学应该制定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制定包括公共卫生、传染病、交通事故、校园暴力事件在内的专项预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并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操作。其次,可以建立应急管理小组,分工协作,把责任落实到每个教师,使其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遇到比较复杂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各个参与的组织都要听从应急管理小组的指挥,确保统一领导,避免出现惊慌失措和手忙脚乱现象。

3.建立信息共享网络

对于在紧急状态下信息的权利要集中到某一部门,以确保信息主体的权威性和明确性,小道消息自然就不攻自破。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决策者制定计划提供准确的信息,提高应急管理的可行性,而且,还能够保证学生家长及时的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事态,以免他们情绪失控,扩大事态。

4.加大应急设施的资金投入

廊坊市的大部分中小学都把资金用在了教学管理上,而对于一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设施则无力购买,这就严重制约了应急管理的效率。完善应急设施,提高监测手段,要从筹集资金做起,筹集资金的渠道也有很多,可以通过社会的募捐,另外政府也要加大对应急管理的投入。为学校完善应急设施,做好物资储备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的设备供应。

5.做好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对于廊坊市中小学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学校的领导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把演练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进行分门别类,比如地震、火灾。由学校应急管理的相关部门进行组织策划,凡是负有突发事件处理责任的领导和教师都要参与进来,演练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学生在演练中学会自我保护的本领,负责人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应急管理,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验证理论的可操作性,并及时地加以修改。

参考文献:

[1] 徐文,徐勇.苏州市中小学校安全及应急管理现状调查

[J].中国公共卫生,2009,(8).

[2] 孙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