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奖励与惩罚条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奖励与惩罚条例范文1
为规范设备及仪表使用,明确公司各级设备仪表管理组织的管理职责,以加强公司设备仪表的管理工作,达到设备仪表全过程受控和安全高效运行的目的,防止发生非正常故障,延长使用寿命,特制定“设备仪表管理奖惩条例”。
2 职责
2.1 工艺部是公司生产设备及仪器仪表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公司生产设备及仪器仪表管理制度、编制统一管理表格;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单位对管理制度或要求的执行情况,公布考核结果及追究责任等工作。
2.2 使用部门负责执行“设备仪表管理奖惩条例”制度;负责培训及配合主管部门做好调查故障原因与分析等工作。
3 管理要求
3.0 对试验设备p压力容器p仪器仪表等计量器具,必须无条件执行国家政策,按时计量;
3.1 维修设备仪器仪表要按流程、按章办理申请手续,未经工艺部批准擅自送仪表到维修部门属于违法行为;
3.2 属正常使用自然损坏的设备仪器仪表,按流程办理申请维修手续;
3.3 属非正常损坏的仪器仪表,由责任人填写“设备/仪表故障原因调查分析表”,由管理部门按章进行处理;
3.4 经判定属人为损坏的设备或仪器,由工艺部组织追究责任,若使用部门未对员工实施过培训,由使用部门承担主要责任。若使用部门已对员工实施过培训,追究使用人责任。
4 奖惩条例
4.1 对设备仪表管理员的奖励条例
4.1.1 每年由设备仪表管理部门向公司申请奖励金,专项用于奖励各分公司及各部门的设备仪表管理员;
4.1.2 对使用部门设备仪表管理员、分部设备仪表管理员,若全年完成4.1.3~4.1.8条的目标任务,获满分100分, 全额发放奖励金;
4.1.3 全年计量器具、设备、压力容器的计量检定及时率100%;
4.1.4 不发生由于违规操作引起的设备或仪器仪表故障;
4.1.5 不发生安全事故;
4.1.6 不发生丢失设备或仪器仪表;
4.1.7 每月按时上交设备、贵重仪表利用率汇总表;
4.1.8 及时完成对新员工上岗操作及使用贵重仪表的培训。
4.2.1 若发生4.2.2~4.2.8当中的任一条违归行为,每次每条扣部门设备仪表管理员10分(从奖励金扣除);
4.2.2 未按计划对计量器具、试验设备、压力容器联系检定或迟送检;
4.2.3 发生由于违规操作引起的一般性事故;
4.2.4 所管部门全年累计丢失总价值在5000元或以上的设备及仪表;
4.2.5 使用已过检定有效期的计量器具、试验设备、压力容器;
4.2.6 未经批准擅自带仪表外出或把仪表借给公司外的人员;
4.2.7 不按时上交设备、仪表利用率汇总表;
4.2.8 没有对新员工上岗操作及使用贵重仪表实施培训或不能提供培训记录。
4.2.9 若当年分数出现负数后,每次处罚款50元,从工资中扣除。
4.3 对使用人员的奖励条例
4.3.1 使用部门每年评选出优秀设备仪表操作员1~2名,适当进行奖励,评选条件可参考4.3.2~4.3.5条标准:
4.3.2 全年无违章操作设备及仪表或其它违章记录;
4.3.3 能熟练操作主要或多种不同类型的设备仪表;
4.3.4 长期及时清晰填写操作记录;
4.3.5 经常指导新员工按正确方法使用设备仪表。
4.4 对使用人员的惩罚条例
4.4.1 若发生4.4.2~4.4.8当中的任一条违归行为,由管理部门对使用人员罚款50元;
4.4.2 违章操作设备或仪器仪表;
4.4.3 未经批准擅自把设备或仪表借给公司外的人员;
4.4.4 下班后设备或仪表未关闭电源(需继续工作的除外);
4.4.5 未提交申请表擅自把故障仪表送维修站;
4.4.6 把贵重仪表带入正在做高温或低温的试验箱内测量(若仪表损坏赔偿另计);
4.4.7 未在检定使用有效期内把设备或仪表及时送检;
4.4.8对人为过失损坏或丢失的仪器仪表,当事人要向公司作适当赔偿损失,赔偿金额比例参看4.4.9条。对畜意破坏或盗窃行为造成的损失,肇事人要全额赔偿并承担法律责任;
4.4.9 对资产折旧期未完的设备或仪表,按(1)式计算:
赔偿金额=设备或仪表的原值×10%+折旧净值×10%
(1)
对已完成资产折旧的设备或仪表,按(2)式计算:
赔偿金额=设备或仪表的原值×10%(1-已使用年数×3%) (2)
6.5 对使用部门的检查考核
6.5.1 工艺部每月对各分公司、二级部门的设备及仪器仪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并在每月的“设备、仪表月度管理工作质量统计报表”上公布检查考核结果。对做得好的部门及时进行表扬,对存在的问题部门提出批评。对整改不力的部门将把情况向公司主管领导汇报并追究责任。
7
附则
奖励与惩罚条例范文2
[关键词]强化理论 大学生 奖励机制 存在问题
一、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高校日常管理中的应用
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提出的。斯金纳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强化理论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
强化理论在我国高校日常管理中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以教职工为对象而言,在日常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对教职工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或惩罚,正强化的方式包括发放奖金、表扬、提升、改善工作条件、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以学生为对象而言,正强化包括校级或院级的奖学金评比、评优(秀)评先(进)等,而负强化则包括对违规学生书面或口头的警告和批评,对在平时学生工作出现错误的学生干部给予或重或轻的批评和训斥,甚至通过学生家长的“威严”以达到教育违规学生的目的等都能被看作是一种负强化行为。不过,在具体的高校日常管理的运用操作中,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强与弱依行为主体判断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更多的情况是正强化的手段多于负强化,只把负强化作为一种迫不得已的“补充手段”。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作为两种截然相反的强化方式,高校日常管理中的正强化与负强化之间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并未真正有效的应用于高校日常管理之中。
二、大学生奖励机制中的存在问题及其正强化分析
1.校学工部(处):评定标准不明确、不细化,未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参评。
我国绝大多数重点院校都已经组建或成立了自己的学生工作部(处),专门负责高校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学生部(处)是奖学金评比条例的制定者,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为奖学金评比这一正强化行为的“施行者”。但在学工部(处)所制定的评比条例中,评比标准并未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奖学金的申请和评比,其原因就在于评比标准不明确,笼统模糊,这样的话就会造成奖学金评比在最初实施时的“失灵”,正强化作用就会失效。
现在,我国高校都已经或正在实行学分制。学分制的引入就直接造成究竟是以学分绩点为主评标准,还是以综合测评为主评标准的尴尬局面。在绝大多数学生看来,最为“公平”的标准是应以学分绩点为准,不应将综合测评成绩作为主评标准,因为综合测评成绩有很大的出入,那些身兼数职的学生干部就能以“非学习成绩”而多多加分,从而赢得奖学金评比竞赛的足够“筹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奖学金的来源不断增多,授奖面也不断扩大。获奖机会的增多,奖学金来之交易,这在客观上削弱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降低了奖学金含金量,造成奖学金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的作用也相对减弱。事实上,学生们的这种区分比较适合于正强化的周期划分。以奖金额度较小的单项类奖学金为例,在心理上,学生们每取得一项成就或一次进步都希望立即能得到强化主体――学校或学院的认可与奖励,如果被认可或奖励的周期过长,学生们的心理预期就会受挫,正强化的作用就有可能未尽其最优效力,同样,在奖金额度较大的综合类奖学金评比中,一年一评既能给予学生们足够长的学习周期努力学习以期获得最后的成功,又能消除每学期评比一次而不得不承受的心理压力。
奖学金评定条例制定不清晰、不明确,评定标准不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归结起来,这与作为正强化主体的校学工部(处)管理者的自身素质的高低和学生工作经验的多少不无关系。就自身素质而言,不仅仅是学工部(处),甚至是整个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自身“素质都参差不齐,既有知识经验都非常丰富的教师,也存在不少知识缺乏、经验不足的‘滥竽充数’式的老师”。在评比标准都不清晰明了的情况下,管理者自身素质的高低更会直接影响到奖学金评比施行效率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的基层学生工作经验极度匮乏,制定的条例不能适合实际操作层面的需要,从而导致院级学工部门在评比中的“默然”和“茫然”,继而转化为一种“无奈”。有时奖学金评比条例一年一变,甚至会出现同一奖学金在四届学生中都不一样。校级学工部门管理者想当然的求改革、求创新,造成的不仅仅是学生们对学校奖学金评比的不信任,更会导致院级学工部门对上级部门工作的不配合,正强化失效,负强化增强。
2.院学工组:评定流程公开不及时,存在“个人情感”和“暗箱操作”的可能。
从奖学金评比的程序来看,院级学工部门处于校学工部(处)与学生之间,发挥着政策执行与政策反馈的“中间人”作用。奖学金评比政策执行的好,对学生正强化作用就有效,反之则正强化就失效。
在院级学工部门接受学生申请材料、进行评比,到学院公示的过程中,学生没有任何参与的机会,甚至学生们都不知道公示结果如何评选出来的。院级学工部门的评选过程除了可能会受到校级部门评比条例不明确的影响外,其本身在实施政策时的自身行为也事关奖学金评比的公正与效率、正强化作用的强与弱。具体说来,院级学工部门的管理者早已把奖学金评比视为一种习以为常的、普通的日常工作,思想上不再重视,将所有申报材料汇总后,按照评定标准“简简单单”的把评选结果公示出来,同时,他们还可能依个人偏好,在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同等条件的情况下,对学生干部予以“照顾”,提高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当奖学金评比结果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预期时,其评比的公平性就会遭到学生的质疑,进而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被剥夺感”,“放弃努力”或“拒绝努力”的负强化心态加强,“继续努力”的正强化作用减弱。这样,奖学金评比的正强化作用在中间环节就已发生“质变”。
3.学生:自我积极性程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强化客体的监督作用。
学生是正强化行为的客体与对象,但正强化行为的有效与否是主客体之间互动的结果,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但作为客体的学生并不是绝对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提高自我参与的积极性,对奖学金评比条例的诸多问题和评比程序的公正性提出合理的建议,进而反作用于作为行为主体的校方和院方管理者,达到正强化作用的良性互动。
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都把自己定位于一个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不会主动参与奖学金评比过程。一方面,现今奖学金的额度和覆盖率都有大幅提升,但在绝大多数不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们看来,既然自己没有任何希望,何必劳神劳力的关注呢?关注的学生都是那些肯定能获得的,以及那些与此“”的学生。这些“不关注”的学生往往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付出的与收获的不成正比,刻苦努力获得奖学金远远少于做兼职所收获的酬金,虽然有可能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暗示。这样的话,对那些能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来说,正强化的作用在此刻起到了作用,但对于那些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学生来说,得奖学金的可能总是那几个学生,更多的人对此已经漠然,奖学金对他们也不具有激励作用。正强化作用显然失灵。另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述,评比程序公开不及时,评比结果不透明,加之不能有效的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那么,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就不可能有任何提高,被动接受的位置也不会有任何改观。因此,如何调动绝大多数不能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的积极性,才是高校管理者们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三、关于高校奖励机制改进与完善的几点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奖励机制的正强化作用的失效,取决于校方、院方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多重互动、多重强化。据此,高校奖励机制的改进与完善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增强评比条例的科学性,既要细化,也要量化
评比条例是科学性,即是评比目标的明晰和适度。一方面,就制定者而言,必须深入学生基层,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此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评比条例。获得奖学金的条件因该是明确、可测和适中的。既不能含混模糊,让学生不知道在哪些方面努力,努力到什么程度就可以获得奖学金;也不能把条件设得太低,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获得奖学金,从而失去激励作用,也不能把条件设置得太高,让学生觉得无论怎样努力都得不到奖学金,对奖学金望而生畏,从而放弃争取奖学金的努力。奖学金的额度要因学生心理预期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另一方面,必须要细化、量化。奖学金评比条例的不明晰,必然导致学生行为的“自我中心”,把诸多模棱两可的情况归入评比标准的范畴之列,这样评比条例应有的标尺作用失去方向,学生们却生成了奖学金评判的自我标准。细化就使得学生们能“对号入座”,不会打“球”;量化则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防止评判过程中的“暗箱操作”。
2.注重评比程序的时效性,以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评比程序的透明、公开。
评比程序的时效性的增强,一方面需要加强管理者和执行者的自身道德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学生申请,到学院汇总,再到学校公示,每一步都需要充分调动管理者和执行者的服务积极性,这是充分保证评比程序时效性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必须引入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对于学生而言,实行“申请-评比-公示”的“一站式”服务,既方便快捷,又能相对公开公正,使得每位申报的同学和不申报的同学及时了解评比的过程,避免了因信息不公开、不对称造成的信息滞后作用。对于执行者而言,即可将院系学生管理工作中人工工作量(操作)降低到最低限度,提高整个工作流程的效率,同时又可提出一个通用的学生奖学金评比模型,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奖学金评定。
3.提高评比对象的参与性,发挥师生双方的良性互动
学生参与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搞活长期置于奖学金评比的“中下层”学生积极性。以往我们在征求学生意见、召集学生代表时,更多的侧重于优良学生和学生干部,认为他们的意见就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忽略甚至忽视了“中下层”学生的想法与建议,确切的说我们视奖学金评比为“投机型政策”,而不是“投资型战略”。奖学金注重的是“奖”,而这个“奖”可以分为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和对不优秀学生奖励。在不改变奖学金设置的最根本内涵的前提下,扩展奖学金评比对象的范畴,是奖学金评比得以发挥长久激励作用的根本。事实上,单纯依靠院级学工执行者和“极少数”学生代表的奖学金评比程序,早已遭受众多学生的质疑,也直接助长了一些主要学生干部的学习侥幸心理,这样何来奖励优秀和强化学习的目的?因此,参与学生的增多,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强化奖学金的奖励促进作用。
四、结语
高校奖励机制的改进与完善,是当前高校日常管理应对新形势与新变化的自我进步。尤其是在“90后”进入校园后,他们的思维更活跃,维权意识更强烈,对于在奖学金评比过程中的任何不公平、不公正和不公开行为,肯定会比“80后”大学生更趋自我意识的表达。现今,高校奖励机制不够完善、管理者自我素质欠佳,有可能会导致“90后”大学生的行为更加“激烈”,加之网络维权途径的盛行,如若管理者处理不当,就可能会造成重大影响,影响校园稳定与和谐。高校奖励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注重公平,效率其后”,这值得每位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执行者的深思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公平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胡星平.高校大学生激励机制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贾志兰,邵守先,张静莉.大学生奖学金、贷学金与助学金制度的调查分析.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1).
[4]刘胜乐,张继龙,薛义河.公正:当代大学生激励机制的道德思考.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
[5]刘燕.中国大学奖学金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孙友然.论正面强化与员工的有效激励.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7]王莉.高校的学生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冲突及救济.西南政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张德.组织行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5-156.
奖励与惩罚条例范文3
关键词:劳资关系;改善;思路
处罚意味着主体违反了某种受强制保护的规则后的社会代价,或者说是报应的成本。我们现在主要讨论的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处罚,即资本对于劳动力的控制的表现形式。
一、劳资关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用人单位处分劳动者的合宪性、合法性、人道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作为两个利益并不完全重叠甚至相对对立的利益范畴,实务中的不规范现象亟待解决,这是我国各种使用劳动力的经济实体所面临的共同的人力资源的管理难题。
1、处罚的范围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的各类企业中,企业对员工实施罚款司空见惯。
2、处罚的依据存在的问题。《企业职工奖励条例》、《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关于〈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若干问题的解答意见》、《全民所有制公司职工管理规定》、《关于贯彻执行〈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实施办法》以及劳动部关于《企业职工奖惩条例》有关条款解释的复函作为企业处罚劳动者的依据,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其不适应性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3、处罚合理性存在的问题。《奖惩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对职工的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在给予上述行政处分的同时,可以给予一次性罚款。但是没有严格的实施界限,企业自由裁量的范围较大,有的企业只是选择性的将这些惩罚措施变通使用,甚至有的企业与行政处罚法中的人身罚,行为罚、申诫罚、经济罚的处罚方式混同,这些模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内部处分条例有着明显的行政痕迹,且各企业中普遍存在奖惩不对称的问题。
4、处罚的程序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劳动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但总的来看,我国劳动法律对用人单位如何“依法”制定内部规章制度规定的较为简略,对于内部规章制度的调整缺乏一整套的法律规范,如应遵循哪些原则、应包括哪些内容、如何保证法定程序得到遵守、违法责任等问题,我国目前的劳动立法都存在着空白。
5、惩罚的救济存在的问题。对于劳动者而言,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活动。因此劳动者只能通过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以获得生活的条件。而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其不存在谋生的问题,而存在获利与否的问题。
6、处罚的主体存在的问题。劳动者实施处罚的主体,是指法律规定有权设定处罚规章以及执行处罚的主体或部门。
二、缩小处罚范围
首先,因为经济惩罚手段一方面会对员工心理造成冲击,一方面企业和劳动者对当时情景是很难进行举证的,在这种劳资纠纷中,事实很难澄清,容易引起劳资矛盾。其次,本文前面已经分析了企业员工管理处罚系统的具有可替代性的。再次,应当立即让罚款和经济性处罚淡出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处罚的范畴,严禁侮辱歧视性的处罚手段。我国劳动法应当明确禁止用人单位对劳动者采取罚款和经济性处罚措施。最后,应当吸收行政处罚法的处罚原理禁止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同一个错误行为进行两次处罚,并规定雇员错误免除处罚的期限。
三、再造对劳动者处罚的流程
逐步取消或者集中收回处罚劳动者的权力战略。首先应改变对劳资矛盾乐观和放纵的态度,贯彻《劳动法》不利于企业发展和生存的想法。有的片面认为《劳动法》只替工人说话不顾企业利益。地方政府不同程度的存在仅考虑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以及个人的政绩的问题,将劳资关系事实上交给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制约以及依赖于企业主的自律,事实上这是非常不可靠的。
四、开发处罚手段的替代性管理工具
奖励与惩罚条例范文4
校园林绿化就是为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校园环境质量,创建高校独特的文化气息。在高校进行园林绿化的任务就是提高绿化覆盖率,逐步达到70%以上,可绿化用地全部绿化;提高绿化水平,逐步实现高校园林化。在大学校园内种植树木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选那些栽高达的落叶乔木,提高学校的绿化率。
2.高校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标准
2.1乔木养护管理标准
乔木栽植之后,要定期进行观察,确保其苗木能够正常的生长。除此之外,要求周围环境与树木处在之间要和谐,根据乔木自身生长的态势修剪,在第一时间内出去枯枝病叶;及时地进行施肥浇水,有的树木树龄较长,更要注重养护管理,控制施肥肥量,做复壮处理;平时还要及时地进行补植,确保新增的苗木的规格与以前的苗木尽量保持一致;在进行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要以防为主,留心观察乔木生长状况,发现出现病虫害要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处理。
2.2花灌木养护管理标准
花灌木在栽植之后,也要定期查看其生长情势,及时清理无枯枝残叶;花灌木的种植就是要美观得体,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在养护过程中注意花灌木可根据时节特点开花,对于残花败叶要及时处理,根据花灌木生长与开花的特性确定施肥量,及时浇水;对换灌木丛中的杂草要及时除去,除此之外还要及时补植,认真地养护和管理,预防病虫害。
2.3对绿篱、色块养护管理标准
绿篱以及在修剪的过程中,要确保轮廓清楚,修剪的周期大约为每四个月一次,在完成修剪之后要及时清理掉残留下的枝叶;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施肥、浇水除草以及病虫害防治的工作。2.4草坪养护管理标准在草坪进行养护管理时,应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质气候条件以及草坪的主要功能。药却败草坪上草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而且还要保证期整齐雅观,杂草率要低于5%,草坪的绿期至少要8个月,没有无明显的坑洼与积水,对于露出黄土的部分要在第一时间内地进行补种;按照草品种的特点以及草坪的用途要对定期修剪,确保草坪内草的生长整齐划一,美观协调。草坪要及时进行浇水施肥,对务返青水与越冬水要格外注意;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清除草坪内的杂草。
3.对高校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的几点建议
3.1建立完善的校园绿化保障制度
在对于高校园林绿化管理或者是对物业管理公司的监管中,校方应形成一系列的管理条例,按照相应的管理条例实施监管。管理条例将明确管理模式和管理的奖惩措施,这有利于提高校园环境的管理质量。除此之外还要完善经费保障制度完善。将特设校园绿化建设专项经费,每年将学校经费的固定比例划入本经费中,仅用于园林绿化建设,保证校园绿化建设的费用。同时,也加大社会力量筹集资金,如校友捐赠、在校师生赠送、社会知名人士或团体赞助等。
3.2注重养护管理质量
园林绿化中有“三分栽七分养”一说,所以养护是关键,应该严格按照养护标准进行养护,否则应根据合同作出相应的惩罚。由于很多苗木存在假活现象或是第二、三年也死亡的情况,建议采用延长养护期的方式,如明确1万元以上的苗木养护期是2年、3年等等。已经有很多高校采用这种方式,效果很显著。目前许多高校将新修建的校区普遍将绿化(物业)委托给专业的公司进行管理。这些专业的公司在校期间的服务,也确实给校园带来了很多的便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校园绿化来说,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管理越来越松懈,很多地方不到位,杂草清除不及时,修枝不规范等等。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与监管对象(物业管理公司)签订托管合同时,应做到细致和全面。首先,在签订托管合同前,核定好监管的面积,避免后期管理中的矛盾;其次,尽量将监管费用细化,以便于监管条例的落实,如校区的监管经费是3元/m2.年,其中农药费为0.3元/m2.年,肥料费为0.5元/m2.年,等等;最后,监管后的奖惩措施也是必要的,管理达到校方要求,并且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需要奖励,促进物业管理公司的积极性,同样的,如果管理不到位没有及时的提醒和相应的惩罚,将会为校园绿化和学校带来严重的损失。
3.3强化园林绿化专业队伍
奖励与惩罚条例范文5
关键词:绩效管理;绩效考核;考核原则;实施;激励
一、绩效管理的相关阐述
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制定的绩效计划,进行绩效辅导沟通、组织绩效考核、分析绩效结果等,然后根据绩效目标不断提升绩效持续循环的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
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制度只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考核员工的出勤情况
2. 考核员工的业绩情况
3. 新员工在试用期的考核制度
4. 员工的奖励和惩罚制度
5. 员工晋升的考核制度
6. 管理条例、原则的评估制度
7. 员工中期述职的考核制度
二、人力资源的相关阐述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过各种企业管理的办法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发挥员工的潜能与创造力,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各项活动顺利有序的进行。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企业员工的选拔、招聘,新员工的考核、培训,员工绩效的管理,员工晋升的管理,员工的奖励和惩罚,员工的流动、调职等方面。
采用现代的企业管理办法,合理的规划企业的人力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每一位员工各得其所。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
三、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 绩效管理是选拔人才的依据。现代企业的管理越来越人性化,更加注重对人的各种因素的考虑,因此在人才选拔的时候,更加注重应聘人员的本身的技能。对于一般的应届毕业大学生来说,在没有任何工作经历之前,他们没有在公司留下任何的工作绩效,在这个时候参加工作的招聘,企业所看的是他们在大学期间所取得的一些成绩,虽然这个不能叫做“工作绩效”,其实它在实质意义相当于绩效考核。也就是在我们的工作简历上面可以看到的,大学期间的学习状况,参加活动的状况等,这些都是企业选拔人才的参考依据。很多企业把学历看的比较重要,一定要是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等,这些都是一个门槛,如果没有那个文凭,那根本连应聘的资格都没有。所以说在大学里老师才会让大家多参加活动,积极培养自己的能力。
2、 绩效管理中对员工出勤情况的考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企业,不管它是大或者是小,都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就像是一个班级一样,也需要制定很多的条条框框,对学生和老师进行约束。企业也是一样,每一个员工都必须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办事。绩效管理中的人员出勤情况正是为了规范员工的行为。当然每个企业的规则可能有所不同,有些企业内部的工作时间也会不同,因为每个工作的性质不同。就拿我们最熟悉的公务员来说吧,他们是政府机关部门,一般是上午 9:00-11:30 ,下午 2:30-5:00 ,有些部门可能需要晚上工作的。对员工进行严格的出勤情况的考核,有些企业对这种迟到或者早退的人进行一定的惩罚,有些是扣他们的工资,有些是加大工作量,甚至在有些比较正规的企业里面迟到一定的时间或者次数之后,企业直接就对员工进行解雇,这样的做法增强了企业员工的责任心,增强了员工对工作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员工的晋升考核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制定的绩效计划,进行绩效辅导沟通、组织绩效考核、分析绩效结果等,然后根据绩效目标不断提升绩效持续循环的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企业培训中也在运用绩效管理这个方法,它是上级为下级设立目标,然后下级着眼于实现目标,产生知识和能力提升的需求,因此,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挖掘集团员工潜在培训需求,且对培训内容、质量等会不断提出更高的需求,最终在企业内部形成学习型组织氛围。一般来说,企业会有一套员工晋升的业绩目标,在企业员工的业绩达到了一定的数额之后,企业就会增加他的薪水。有些企业甚至直接把这个业绩目标作为企业人员升职或者是降职的标准。也有些企业会根据平时员工的业绩,还有其他方面的素质来决定员工是否升职或者降职。
如果只是一味的用业绩来衡量员工的工作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目前企业中也存在着一些滥用绩效考核的现象。比如在考核的过程过分强调“业绩”,这里的“业绩”指的是为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也就是我之前所说的只考虑短期利益而没有考虑长期利益。或者是很多的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只看到某一点,而没有更多的综合考虑员工所在部门的市场行情。一些员工们由于部门优势为企业带来了利益,然而一些员工很敬业,工作认真,但是带来的“效益”却有限,如果因为这样而降低这些员工的绩效考核,那么就会打击员工的士气,绩效考核也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4. 员工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奖励和惩罚制度在企业管理中十分普遍,就奖励方面来说,一般的企业中都会有物质方面或是精神层面的奖励,比如全勤奖励、年度奖励、“表现突出”荣誉称号、创新奖励等各种形式的奖励,这些奖励政策或以精神鼓励,或以物质奖励。他们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惩罚方面也有很多的政策,总的原则是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是员工按照企业的要求工作。在运用奖励和惩罚制度的时候一定要人性化,但是不能过分强调,如果一味的运用只会让企业陷入一中只抓业绩的“深渊”,有些员工过分的追求业绩的最大化,做出一些有损公司荣誉或者是不惜破坏公司同事感情的事情,这些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都是不利的。
四、结语
无论企业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绩效管理对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然而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涉及到的用人、引进优秀的人才都是很重要的,要知道企业的创造都是来源于人,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绩效管理的好坏,影响着企业员工的稳定与工作效率。如果绩效管理不合理不完善,就会大大的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相反,如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有利于企业构建完善的考评体系,对于企业保证员工的稳定与引用优秀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且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企业的人才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以及可以促进企业目标战略的实施。所以,企业的发展管理,管理者一定要重视绩效管理的改进与完善。(作者单位:福建马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姚裕群 《人力资本概论》 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1
奖励与惩罚条例范文6
每周一学校会组织升旗并开展每周一次的晨会。晨会结束之后便是班会课。班主任总结上周工作并安排本周工作,就本班同学一周的表现进行评论。自从我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管理班级之后,我们的班会课便改了形式。每周一的第一节班会课改成了小组议事。
回到教室后,我宣布小组晨会开始。以小组长为单位,每个小组选好自己议事的地方。相邻小组在教室前方时,旁的小组就会选择在后以便不互相干扰,有的小组还会选择教室外面的走廊作为议事大厅。小组议完事的时间规定在八分钟之内。议事完毕之后每个小组上交一份小组总结,小组总结的要求是不能说大话空话套话,凡有之,必打回重议重写。
地点选好之后,由小组长主持本小组的本周议事。一人执笔,组员轮流发言。议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本小组上周表现如何
因为要求小组议事不能写大话空话套话,所以小组的表现也不允许使用“本小组上周表现不好,本周要努力”这些语言来笼统概之或者“本小组某部分同学表现欠佳,本周希望能有所进步”这种含糊其辞的表达。要求表现好或者表现不好都分别给出具体的事例。有的小组这样写:本小组这周在听写方面表现得很好。××同学和××同学为本小组加了××分。如果有表现不好的,可以这样写:××同学这周的上数学课时他没听讲而是在做什么;××同学语文作业没有交,被扣了多少分……等。
二、上周呈现的问题在这周如何解决
比如在第一个环节里同学们说“某某同学的表现不如上周好,这周一次分也没有加上”,这就是提出来的问题。那么在这个环节里就要针对这些问题给出方案。为什么××同学这次的表现不好?××同学要先自我分析,弄清楚产生了这个问题的原因到底是内因还是外因:我是因为家长不在家,晚上光顾着看电视了。然后要在这个分析之上给出自我反思:这周我一定不看那么多电视了。这个说法也属于笼统的回答,所以小组同学需要继续追问:不看那么多?那么要看多少?是每天看呢还是周末看?是做完作业看呢?还是回家就看?如何控制?反思的同学要在小组的追问之下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小组也要讨论这个解决方案,看是否能够执行或者达成预定的效果。再指定××同学来督促因为看电视而导致表现不好的这位同学。
再或者这样的问题:××同学的听写以前挺好,上周却表现不好。那么小组成员和XX同学就要一起分析:是因为什么原因?如何解决?并给出解决方案。这些都要在小组总结里呈现出来。
三、本周本小组工作
上周本小组遗留的问题,本周要如何解决;上周表现好的,这周要继续发扬。本周我们小组要达成哪方面的目标。目标也必须具体而微。比如Xx同学总是忘交作业,那么要指定专人督促他的作业,有疑难的地方负责解答,早上来了之后提醒上交作业。听写表现不好的指定某人专门督促他准备听写等等。
同时每个小组要制定出本组成员共同认可的奖惩条例。凡有违反的,一律由小组长按照本组制定的本周奖惩条例进行处理。例如:
没有做家庭作业,下蹲20个。
听写错误率达百分之X,抄写单词5遍。(每个组员根据自己的不同水平规定不同的错误率。)
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下课到组长那里补课。
本周樾∽榧印痢练值模奖励棒棒糖。
所有小组成员必须都参与制订条例,一旦条例制订完毕便视为所有人都认可,所以如有违反必须一律无条件服从奖惩条例。
小组议事完毕之后,每个小组交上一份总结。由本小组的代言人宣读本小组总结。读完之后由班长将其粘贴在一张纸上之后,再将其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同时将上一周的小组总结收纳存档。小组议事之后老师再视情况查漏补缺。
班级事务中,班主任难免有看不到的时候想不到的事情,但小组成员自己总结,就可以基本事无遗漏了。每个组员为小组做的点滴贡献都会被小组的同伴们拿出来表扬;反之,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会被同组的伙伴提出来批评从而不会被忽略,也避免了空话套话让学生生厌。每次小组议事时,都可以看到小组成员们围成一团争论得热火朝天,被表扬的害羞骄傲的表情,被批评的羞愧后悔的样子,一一的表现在议事过程之中。而小组自己制定的奖惩条例执行起来也很到位,有时看到教室里有同学在做下蹲什么的,不用问就知道是小组长自己在执行组规。而被惩罚的同学也不会怀恨在心,规规矩矩的按照组规接受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