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经济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经济政策

产业经济政策范文1

关键词:污水再生利用 产业政策 再生水

研究的目的是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并具有指导性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发展战略及技术、经济和产业政策体系,给政府和公众提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以指导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战略研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模式与程序研究、城市用水单元优化水量平衡模式研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经济政策研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产业政策研究。

研究主要解决了六个关键问题,并取得了如下成果:

1.构建了中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发展战略框架,分别从技术、规划、产业、经济、安全、公众接受等角度对发展战略的内涵予以系统全面地诠释,从战略高度回答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在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概言之,要在中国推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战略,就必须做到:以推动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为根本目的,以合理高效的技术选择与支撑为实施基础,以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为实施原则,以不同区域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为实施途径,以保障人体健康安全和环境安全为基本要求,把污水再生利用定位于建设循环经济体系和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内容,把污水再生利用的内容纳入到城市水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中去,把污水再生利用项目系统化地纳入到现有及未来城市的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实现与给水和排水系统进行一体化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监督管理,最终建立起新的用水理念,实现水的社会利用和循环系统根本变革。

2.从污水再生利用的必要性、经济可行性等方面入手,利用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全国342个地区的污水再生利用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战略分区。这些地区被划归五类战略分区。其中,属于优先强制发展型的33个,属于国家扶持发展型的87个,属于自行稳步发展型的29个,属于等待时机型的53个,其余140个地区属于非强制型。战略分区既可以帮助高层决策者从宏观上把握全国污水再生利用的方向,又可以指导各地区的污水再生利用工作。

3.对全国污水再生利用潜力进行了估算,并进行了相应的水资源政策分析。估算是建立在线性规划模型基础上的,该模型以再生水投资经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全国各地区数据为估算基础,结合战略分区,通过再生水单位成本与现状机会价格的比较,模拟确定各再生水利用方式可利用再生水的水量,总量17.75亿立方米,占2001年统计市政污水排放量的6.30%。这也表明,现有的水价体系是如此低的再生水利用比率的主要障碍之一。然后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设计了若干水价提高的情景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合理的水价改革可以有效刺激再生水利用量和利用结构的变化,推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发展。

注:情景1-现状机会价格;情景2-农业水价增加到0.3元;情景3-火电水价增加到1.0元;情景4-自来水价提高30%;情景5-自来水价提高50%;情景6-自来水价提高100%。

转贴于 4.构造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规划程序,向规划人员推荐使用包含五个基本步骤的五阶段模式来制定污水再生利用规划,即:确定系统目标和规范,再生水需求潜力分析,识别再生水利用候选方案并评估,最优化与综合评价,提出决策和政策建议。另外,还列出了规划报告要点,以帮助规划人员编制报告。

5.为了给制定污水再生利用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开发了城市单元水量平衡模拟模型。该模型建立的基础是社会学的微观模拟原理,通过集成个人的用水行为和规律来获得对整个用水单元乃至小区、区域的描述。利用该模型可以研究城市单元的用水模式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并估算污水再生利用量随时间的变化,从而对城市单元用水进行动态模拟,并以此作为前提和基础,进行城市单元水量平衡模拟,既可以为微观尺度上的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又可以为中观和宏观尺度上的系统水量平衡提供支撑,同时也是空间水量平衡模拟的重要基础。

6.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经济与产业政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工作分别针对污水再生利用产业的各个参与者(再生水需求者,再生水供给者,政策制定者)进行研究,并通过微观个体行为的研究结果为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1)针对再生水的需求者,采用意愿调查法获得居民对再生水的态度和支付意愿,进一步地,构造了再生水的支付意愿函数和总和需求函数。

(2)针对再生水的供给者,首先在分析污水再生利用成本和效果/效益的基础上,采用费用-效果/效益分析方法研究了污水再生利用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另外,针对再生水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工程投资的不可逆性,采用真实期权分析方法寻找项目投资的最优策略,包括最佳投资时机和最优投资规模的选择。

产业经济政策范文2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 经济学特性 政策选择 发展经济

高技术产业不同于其他的普通行业,其具有独一无二的经济学特征,在成本、生产要素、竞争以及价值链接等方面都有明显体现,除了其经济学特性外,还具有传统产业应具备的特性。对于高技术产业来说,不论是传统产业的性质,还是其独有的经济学特征,都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体现的。人才是掌握技术的根源,换言之,人才和技术是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当然,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区别决定了我们在制定相应高技术产业政策措施时,不能与同产业相提并论,应针对其特有的特质进行科学化的经济学特性制定、选择相关的产政策和措施。

一、高技术产业的经济学特性概述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纳米技术等的产生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利益,全世界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高技术产业主要以技术和人才为发展基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显示了其越来越重要的不可代替的地位,不仅是对国家生产总值的贡献,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改进,正是因为高技术产业,各行各业犹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

传统产业在经过长期发展后,主要体现的特性是技术稳定,规模经营。其技术支持具有稳定性,但技术水平仍然较低,经营规模较大,但是起生产模式与管理概念相对落后,资金周转缓慢,产品更新周期过长,企业冗员,各部门科室繁琐复杂,但是传统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劳动力和就业压力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进行分析,传统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换句话说,传统产业关系着国家的民生和经济支持。由于传统的管理经营概念根深蒂固,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难以深入到传统企业中,即使得到了应用,但效果达不到预期。但就高技术产业来说,在很多方面都优于传统产业,它不仅具有传统产业的有点,还具备了传统产业不具备的经济学特性,那么深入研究高技术产业的经济学特性,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具有理论意义。

(一)高技术产业经济特性体现在成本上

只要是产业,都具有成本,但凡是经营运作状况良好的高技术企业其共同特点就是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什么是固定成本?就是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前期所进行的科学研发各项投入,如何才能够保证在投入之后能够有效回收利益,使其不会成为沉没成本,那就需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技术作为发展支柱和基础,因此作为高技术企业来说都会话费巨大的自己进行技术开发。什么是边际成本?即是没增加一项成果研发所投入的资金成本较低,但能去的较高的收益。也就是说高技术产品生产成功,重复生产不需要太多成本。例如计算机软件的研发和面世,软件的开发往往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工等成本,但是当此软件成功被研发后,在不断的复制到多张盘上就不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用较低的成本就能够保持高成本不便。正是由于这样问题,很多企业因为高技术产业前期投资巨大,担心后面无法收回成本而放弃高技术产业经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仅仅需要将高额自己支付给其他企业进行科研成果的购买,也是降低了本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样一来,不利于企业更大程度的占有市场份额。

(二)高技术产业经济特性体现在生产要素方面

资金、人员配置和技术等都属于一个企业的生产要素,传统产业的发展主要靠的是降低成本来实现企业的发展,但是高技术产业却与之不同,更多地是依靠人才的力量和技术的更新来实现企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基础就是技术和人才,而技术和人才也是建立在知识和智慧的发展之上的。这也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今的社会是能源缺乏的时代,高技术产业发展出来依靠技术和人才之外,万万不能依靠索取资源进行发展,更加不能破坏资源来进行配置外的经济增长。也就是说高技术产业的生产要素是技术、人才、智慧和知识。各高技术企业也制定了五花八门的人才政策来吸引高技术人才的加入,我国若想让经济再上一个高度,就必须注重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那么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留住本国优秀高技术人才之外,更要能吸引外来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高技术产业经济特性体现在竞争上

高技术产业经济特性在竞争方面的体现为对需求方规模经济的表现。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在当今社会已经出现了虚拟网络化得现象,这是一种巨大的需求覆盖,高技术产品在虚拟的网络中的消费者包括两部分,网络效应决定了需求方规模经济的产生,而需求方规模经济的产生有在一定程度上大力强化了网络的需求效应,这样就能够保证高技术企业的客户雨来越多,那么高技术产业的商品使用价值也会愈来愈大,产品的需求量得到迅速增长,当到达一定的临界容量时,企业就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这就是一种竞争标准。高技术产业的固定资本巨大,上文提到的高技术企业的边际成本极低,所以说高技术产业是一种集技术和资金为一体的密集型产业,也就是供给方规模经济。

(四)高技术产业经济特性体现在风险上

是投资都会具有风险。高技术产业在进行有机化得道路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基础研究进行开发,第二个阶段是针对产品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研发;第三个阶段是在产品投放入市场后进行有效的市场运营和良好的售后服务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就是风险,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高技术产业企业的进程是否成功,因此我们风险也要有一定认识。高技术产业本身各方面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在科学可行的基础之上进行高技术产业发展,同时,高技术产业的市场也是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在这三个阶段里,每个阶段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高技术产业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研究出来的高技术产品顺利投放到市场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注意在投资前对风险的评估以及对市场的预计。

二、高技术产业的政策

高技术产业的政策确定应该根据高技术产业的特性来进行制定,因为其有独特的经济学特征,因此不能与传统产业同日而语,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在高技术产业的各个方面还存有很多弊端,不论是技术上还是管理经营上都具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在改进的时候不仅要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更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人之长,补已之短”,保证我国高技术产业迅速稳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贡献能量。

(一)税收政策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知的是高技术产业的成本特性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这就牵扯到一般投资者的前期高额资金投入问题,因此政府在这一方面要给与一部分支持,注入适量的自己,不仅解决了投资者的资金问题,又能带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应该根据高技术产业的生命周期来进行不同的技术自己引导。在税收政策方面,政府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在增值税方面的改革最好是遵循渐进,稳步转型的原则,因为高技术产业的资本有机成分高,如果增值税不进行调整就相当于对高技术企业进行了重复征税,如此一来加重了企业的资金负担。在所得税方面,我国一直实行的有差别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外来投资的税收优惠程度较大,这就导致了不平等竞争的发生,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统一企业所得税的缴纳规范。

(二)人力资源政策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推动。人才是掌握知识的载体,通过人才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技术更好地对高技术企业服务。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发展技术型人才。高技术产业企业应该高度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各国为了发展高技术,争相改进教育科研体制,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增加对教育产业的投入和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奖励。设立专门的科学奖金,对高技术人才给与高额报酬,并能够创造优良的科技研发环境。当然,吸引外来人员为本国的高技术产业服务也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放宽对高技术人才的移民限制,提供优厚的待遇政策。

(三)制定设和我国国情的战略发展计划

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当务之急是组织领导机构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计划,要结合我国的经济、技术、资源等方面,调整或制定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计划,并能够有效的将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国家的战略发展计划进行有机融合,首先在体制和机制上,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

(四)增加对科研成果开发的投资

从近些年来看,我国对各项科研成果的开发投资呈上升趋势,并保持有一定的增长率,政府在提高对科研成果的资金投入外,更应该制定相应的优惠鼓励措施,激励高技术企业积极踊跃的参加科技研发的队伍当中来,还要针对投资的风险进行评估,建立一套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风险投资机制,不仅是对高技术产业投资者就能写了利益保护,也是规范投资市场的风险运作,也是变相的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政府对于从事高技术研发的单位或组织应提供无常的补贴与资金投入,对于有需要进行信贷业务的高技术企业,政府应适当放宽贷款的限制条件,并能够延长还款时间或降低贷款利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也是对自己国家和社会负责。另外要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加强立法保护,制定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这样也有利于国家与国家质检的国际合作。

(五)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政府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将高新技术企业规划到政府特批的工业院内,能够有效促进科学研发一体化的发展,例如美国的硅谷,我国的中关村,还有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等,都是对高技术园区进行有效统一规划的好例子。各类技术工业园的兴起,带动了各地的高技术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很清楚的了解到高技术产业的经济学特性,并根据各个特性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世界上发达国家对高技术产业的特点、传统产业的优缺点进行了充分了解,我国也应该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以及改革措施,进而更好的发展本国高技术产业。

参考文献:

[1]张伟.高技术产业的经济学特性及产业政策选择,山东大学:产业经济学[M].2007

[2]张陆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经济学特性的研究,中国科学[J].2001(03)

[3]张建.高技术产业经济学相关特性的研究,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7(05)

产业经济政策范文3

“产业政策的基础是市场经济,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政府只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推了一把。”日本著名经济学家福川伸次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说,“产业政策是有界限的,不能直接命令企业怎样做。”

今年84岁的福川伸次有丰富的从政经历。他大学毕业后进入日本政府工作,曾担任大平正芳首相(1978年-1980年在任)的官邸秘书,后来升任主管产业政策的通产省事务次官,退休以后仍然长期担任通产省顾问。

福川伸次讲述了日本产业政策的历史和作用,“我在通产省工作的时候,产业政策最重视的就是怎样不让自己的扶持政策过剩,只做最小限度的扶持和诱导。”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福川伸次多次来中国讲授日本经验。他目前还担任“日中产学官交流机构”特别顾问,虽然年逾八旬,仍然经常访问中国,关注中国改革进程。

福川伸次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1年为止,中国产业政策的表现比较好,但是世界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政府对于产业的扶持政策太多了”,“导致现在中国的产业好像‘大胖子’一样”。

“中国的经济成长还会继续,但前提是,中国产业结构改革要往正确的方向引导。”福川伸次诚挚地说,“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成长不是短期内就完成的事情,接下来的发展需要更长的时间。” 产业政策的基础是市场经济

《财经》:现在中国的经济学家和部分政府官员对产业政策争论很大,而中国的产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本的影响。那么,日本的产业政策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福川伸次:有两个时间点。一个是明治维新时代,日本向欧美学习,要建立现代国家。当时的商工省为了推进日本产业近代化,开始建立石油、生铁等产业;另一个就是“二战”战败以后,以战后复兴为中心,政府实施一系列政策支持经济发展。一般认为,产业政策支持了日本的战后复兴和后来的经济起飞。在我看来,在日本经济起飞中,产业政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财经》:不过也有日本的经济学家认为,即使没有产业政策,日本经济也会发展,只是可能稍微慢一点而已。

福川伸次:虽然说没有产业政策,日本的经济也会完成发展,但是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时间更长,成效更慢。

战后日本需要飞快地完成经济重启,可是当时的日本一没有资本,二没有技术,最多的就是富余劳动力。资本首先要投入到成长最快的产业里面去,包括重工业、化工业、铁矿、造船、石油等产业。另外,因为缺乏外汇,就要重视出口来赚取外汇,所以也加大了对可以扩大出口的产业的投资,包括纤维、杂货等。铁矿、造船、机械等产业可以挣来更多的外汇,因此非常受重视,都得到了通产省的鼓励和支持。

当然,政府重视和尊重市场经济,但是为了增加投资和鼓励发展,政府采取了财政和税收政策。虽然不是管控,但是有一些硬性的政策在里面。在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上世纪60年代日本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终于在1968年超越了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财经》: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推行产业政策并没有太多的成功案例,好像只有东亚的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少数国家的产业政策比较成功,产业政策是不是有其特殊性,并不是一个很普遍的政策选择?

福川伸次:也许这确实是特例,因为像欧美国家根本没有想过做产业政策,虽然有些政策的内容可能和东亚国家的产业政策很相似,其实出发点并不一样。产业政策必须要迎合整个国家的状况来决定。

《财经》:一般地说,企业家的市场嗅觉最敏感,他们最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通产省的官员们怎么知道需要发展什么产业或者不需要发展什么产业呢?换句话说,通产省怎么能够制定出成功的产业政策呢?

福川伸次:并不是说,通产省的官僚完全支配民间的投资和市场。他们采取诱导性的政策,绝没有硬性干预,主要是采取了一些税制优惠政策,包括国有金融机构在融资方面提供优惠,扶助民间的企业进行发展。

《财经》:也就是说,通产省没有像计划经济时代的苏联或中国政府那样,直接干预市场甚至取消市场?

福川伸次:完全不是。实际上,产业政策的基础是市场经济,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政府只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推了一把。产业政策是有界限的,不能直接命令企业怎样做。

当时,政府、学界和民间一起来构思日本未来的蓝图,一起讨论为了经济起飞应该如何投资,然后再依据构想的蓝图考虑税制优惠政策和官方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当时美国方面把日本的这种模式戏称为“日本股份有限公司”,并不是说民间一定要服从官方的决定。 《财经》:也有公司不遵守?

福川伸次:当然有,比如汽车产业。当时大家认为,最有潜力的产业是汽车。最初日本有八家汽车企业,通产省就认为,这么多家企业规模小,规模效益不佳,建议这些企业合并成三家。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行,但是有的企业不愿意合并,都说我们可以自己加油。直到现在,日本汽车企业还是八家。

制定产业政策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发展,还有社会需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公害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制铁、石油、化工等产业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源污染非常严重,工厂周围的居民纷纷上街抗议,要求把工厂关掉。产业政策在排污、公害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管制很有必要。所以说,产业政策不能只注重经济发展,而要把发展产业和社会和谐结合起来,不能偏废。

《财经》:还有产品的安全问题,是否也在日本产业政策的范围之内?

福川伸次:是的,把好产品质量关也非常重要。当年日本的产品安全事故很多,包括食品不安全、工程偷工减料等,所以那时的产业政策重视使用者和消费者的生命健康,狠抓产品安全。 “产业政策必须要有灵活性”

《财经》:您说的这些问题,也正是中国现在所面临的挑战。总的来说,日本成功地解决了这些社会问题,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福川伸次:包括我在内的日本政府官员,非常重视经济成长和生活平衡。我们考虑的是,怎样在保护国民生活的同时达到经济成长,让经济成长和国民日常生活互相促进?官员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和社会关怀考虑经济政策,一方面认识到不能完全交给市场,只靠市场没有办法达成这样的平衡。另一方面产业政策必须要有灵活性,不同时代的产业政策的重点需要有变化。

例如,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化工、铁矿等产业受到严重打击,这时候就要求产业政策去发现新产业,诱导市场投向新产业,还要考虑怎样从战后经济复兴转变为经济可持续发展。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亚洲各国经济也都开始起来了。因为工资上涨,一直受到重视的传统产业的成本增加了,日本必须寻找附加价值更高的新产业,比如说计算机、电子机械、手机等产业。当时产业政策所面对的问题就是,怎么把劳动者从一个产业转移到另外一个产业,怎么样训练劳动者的能力,让他们可以顺利地完成产业变更,让日本可以生产更多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财经》:您的意思是说,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的产业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转向了主要培养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素质?

福川伸次: 当时日本的产业政策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劳动者的行业转变,培养劳动者的能力,一个是要完成更高的技术开发,加紧开发高精尖技术产品。另外,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全球变暖,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解决节能问题,迫切地需要找到新能源。

如果说政府的政策过剩了,企业肯定会完全依赖政府,因为政府给钱搞产业,失败了也不怕,反正自己不背成本。我在通产省工作时,产业政策最重视的就是怎样不让自己的扶持政策过剩,只做最小限度的扶持和诱导。

《财经》:也就是说,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政策的力度比起五六十年代弱小得多了?

福川伸次:是的。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因为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和泡沫经济的影响,日本产业力量其实已经越来越弱化了,日本企业从那时起变得非常保守。另外,现在日本还要面对劳动人口减少的问题。日本经济增长的潜力已经降低到了0.5%。比较而言,中国、韩国、新加坡的产业力量还在不断增强。面对新情况,日本要把之前的推倒,重新做新的产业政策才行。

《财经》:要做和原来完全不一样的产业政策?

福川伸次:需要全新的政策,关键是提高日本的产业质量。现在世界已经完成第四次产业革命,电子通信技术非常发达,日本也需要迎合世界大趋势,改变产业结构。比如说,现在的游戏产业作为一个新产业正在兴起。

《财经》:在日本政府推行产业政策的过程中,有没有失败的案例?为什么会失败,教训是什么?

福川伸次:汽车产业是经常被拿出来说的例子,因为业界的反对,合并汽车产业的政策没有成功。现在除了丰田汽车很成功以外,其他的中小企业都非常地辛苦。

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应该大力投入基础科研的研究,但是当时没有做这方面的努力,这是一个大失败。90年代以后,全世界范围内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日本由于研究开发的力量没有跟上去,现在电子信息产业是美国在主导,日本的电子信息产业力量薄弱,甚至还不如中国、韩国。

另外,一个错误的决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没有大力地引进外国资本。现在日本的外资投资产出占GDP的3.5%,中国大概是占12%左右,英国已经超过40%了。日本引进的外国资本还是太少了,缺乏竞争。企业必须要有竞争,才有进步。产业政策必须重视让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刺激市场更好地发展。 把企业推向市场推向竞争

《财经》:您觉得中国在产业政策这方面怎么样?或者怎么来评价中国的产业政策?

福川伸次: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1年为止,中国产业政策的表现比较好。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全球经济局势发生了极大变动,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都下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慢下来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政府对产业的扶持政策太多了,好像把产业放在温室里面保护着,没有让它们去经历外面的激烈竞争,导致现在中国的产业好像“大胖子”一样。其实,产业是需要在竞争环境下经受锻炼的。

《财经》:中国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一个国家,计划经济的很多东西并没有完全改掉,而且现在中国还有大量的国有企业,政府的产业政策往往对市场的干预更强大,有的时候取代市场,所以在中国很多人批评产业政策。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福川伸次:政府让企业后退,想靠行政来维持产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的话,劳动者的养老问题、企业融资问题全都变成政府的负担,政府的成本就非常高。

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还是应该把企业推向市场推向竞争。但是,在推向竞争的过程中,必须同时重视劳动者的生活维持,要把劳动者引导向有活力的、可以让他们维持生活质量的产业中去。产业政策必须帮助劳动者完成产业转移,否则就会造成贫富不均之类的社会摩擦。

所以,产业政策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把企业推向竞争推向市场,一个是重视劳动者的生活质量,不能弃之不管。

《财经》:您说得非常对。现在中国产能过剩,很多企业一旦关闭,失业者怎么生活就变成了大问题。

福川伸次:现在中国的第三产业还有大量的增长空间,可以创造更多的劳动岗位。比如说快递行业,并不需要质量特别高的劳动者,可以一气完成很大一部分劳动者的产业转移。质量比较高的劳动者可以向信息服务产业转移。

第三产业在中国非常有成长潜力,产业政策需要重视打好产业的基础,更好地训练劳动者。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思维方式也需要改变。

《财经》:您对中国经济情况确实很了解。现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下降,有很多日本人对中国的经济前景很悲观,中国一部分学者对前景也并不乐观,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您对中国的经济前景怎么看?

福川伸次:中国的经济成长还会继续,但前提是,中国产业结构改革要往正确的方向引导。政府要重视中国年轻人所关心的,和他们留学深造的意向,另外要重视最新的信息科技产业的进展。我认为,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成长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接下来的发展需要更长的时间。

中国正面对人口减少的问题。现在日本正处于老龄化阶段,但这个问题日本处理得非常不好,总觉得这是以后的事情,所以相关政策一直被推迟,造成了现在的被动局面。现在中国取消了独生子女政策,但是仅有这样的政策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其他的激励人口政策。另外,比起人口数量来,中国更要重视人口质量。以日本而论,产业政策现在应该重视人类本身的价值,要为人类本身价值而存在。比如说,要重视人的健康,重视医疗,重视人的创造力,还有人的精神面貌、精神归属。肯定有一天,中国也需要面对这些问题。

产业经济政策范文4

【关键词】集群;宁波;家电产业;过度竞争

1.引言

产业集群的出现涉及到某个区域的自然禀赋、历史制度文化的传承、专业分工、外来投资、区域竞争等多方面的原因。产业集群的出现有着自身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通过对此类现象的研究有利于预测经济发展的下一步模式,进而把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在过去10多年中当代西方经济学界出现的一些新理论和学说中,产业聚集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学说之一,包括一些负有盛名的经济学家都对产业聚集的理论抱有浓厚的兴趣。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首先提到了集群一词。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则第一个比较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1],提出了其经典的三要素说。阿尔弗雷德·韦伯又从工业区位的理论对产业聚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产业集聚可以使得各工厂能量耗散最低,符合自然界物质团聚的本性(总表面能降低使得物质更加稳定存在),这种一般的自然属性和规律正是产业集聚的最大动力。产业聚集的理论随后有相当长的时间(20世纪40-80年代)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1990年的《论国家的竞争优势》、保罗·克鲁格曼1991年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第99卷,第3期)两篇重要和具代表性文献的发表。

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产业聚集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特征,能产生一些积极影响,如增进规模经济,促进创新和技术扩散,构建地区分工等。能否提升和进一步利用产业聚集的效应,以规避集群内企业易形成的战略盲点、集群发展中的路径依赖、战略协同、过度竞争导致的“柠檬市场”、区域锁定等风险,推动集群内企业间紧密合作和对外交流,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危机和挑战,即该区域相关产业及政府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在同一产业价值链上能否整合、创造出更高效率和更多财富;探讨并推动产业聚集未来发展模式的出现,使得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可循环的发展,是该地区竞争力在未来几十年是否占优的决定性因素[6,7,8]。

2.宁波家电产业的现状及其过度竞争问题

2.1 宁波家电产业的现状与过度竞争

家电行业是中国市场众多行业中开放时间最早、发展最迅速、竞争最充分、市场要素最完备、走向国际化也最早的产业。2007年总资产规模达到5800亿元,成为中国制造驰名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行业[9,10]。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完成了集群化,在国内形成了山东青岛、广东顺德、江苏宁波三大家电产业群,构筑起了我国家电产业的主要制造基地,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

2007年中国家电行业出口呈现除了两个最大的特点,加工贸易在出口中仍占有较大比重,但所占比重呈逐年缓慢下降的趋势(如表1所示),这说明企业出口的自主出口意识在逐渐增强;空调器和电冰箱两产品占家电产品出口净增加值的36%,这表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大家电产品仍是我国家电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同时更加说明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具备成熟管理是家电行业应该尽快具备的素养。

2008年前3季度,一方面,消费升级、奥运经济刺激、家电企业对渠道话语权的加强等有利因素,为家电行业业绩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危机深化,出口受阻;人民币持续升值,成本增加;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下降;楼市不景气,导致配套消费不理想,反倾销调查、贸易壁垒、国外知名品牌的强势竞争等不利因素,也是众多家电制造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1月12日,国家统计局的家电行业景气指数报告指出,我国家电业将在未来2至3年内遭受到巨大冲击。中国家电业也从超高速增长转向低速增长,短期内家电行业的景气度会继续下滑。值得指出的是,2008年第四季度家电业的利润在前三季逐季回落之下,仍将持续下滑,预计同比增速会降至百分之五,利润增速逐步趋于零。

宁波(慈溪)家电业尽管拥有高密集性的小家电和零配件生产的自然优势和产业资源,以及整个浙江家电在配件物流、原材料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日见凸显,但与中国家电产业类似同样也面临反倾销调查、贸易壁垒、国外知名品牌的强势竞争等不利因素,尤其在资金链紧张、利润趋零、过度竞争、资本单一、研发(系统)滞后和供应链短路、企业战略定位模糊、政府职能意识深化和多元化等问题上更加突出,使得本地企业抗各种冲击能力普遍不强。其中产业内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尤其突出[11]。

在上述条件的综合影响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批中小企业生存维艰,随着民工的“返乡潮”出现,中小企业的“倒闭潮”再也掩饰不住。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继进入类似于香港当年产业升级的阵痛阶段。尽管这种倒闭不排除企业主个人在面临危机时转嫁风险故意的可能,但是反映出的却是企业、政府、消费者(姑妄称之)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问题时如何面对、理顺以及发展的复杂问题。金融危机带来的最大思考还在于,仅仅靠企业的自我管理和创新很难抵御大规模的信用危机和资金断流困难,第三方尤其是政府组织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监督管理以及建议必不可少。

以冰箱业为例,2005年开始进入销售旺期,宁波慈溪很多企业投产冰箱行业,“完全靠低价来做市场的冰箱制造行业”,“只顾着投身去赚钱,根本不会想到企业的发展前景”;2007年,这种盲目投资达到顶峰,有老板在饭桌上谈着谈着就拍板,要去进军冰箱产业,甚至于“连养兔子a的都去上了冰箱生产线”。在宁波慈溪市经济发展局曾经公开的数据中,慈溪冰箱2007年的产量突破500多万台,到2007年年底为止,慈溪从事冰箱生产的企业约50家,设备投资超过1亿元,此外还有10余家企业有涉入该领域的意向。这种盲目投资而导致了资金过于分散、企业规模过小、订单议价能力差、市场恶化的后果。2008年,能接到单的冰箱生产企业不超过10家。这种过度竞争说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在完成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市场结构—绩效的实证研究,研究的结论或者隐含结论大都对我国低集中度市场结构的绩效不太乐观,认为表现出了过度竞争的倾向,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被视为主要原因。这与国外经济学家的讨论是颇为一致的[11-16]。

2.2 宁波家电产业过度竞争的后果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在许多产业如汽车、钢铁、家电、建材、煤炭、纺织,商品零售业等领域出现了产业过度竟争的间题,而且呈愈演愈烈的趋势,背离了竞争的基本原则,扰乱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这已引起决策层和经济理论界的高度重视[12]。

由于粗放经营造成市场准入门槛低,当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出现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力图挤进来,使得竞争愈演愈烈,各企业唯有降低产品价格来获得生存。产品的低价格虽然可以受市场一时欢迎,但对产品的换代和企业的发展却大大不利。

具体来说,宁波家电产业的过度竞争造成了以下结果:

(1)过度竞争加剧了资源的平行使用,同质化竞争产生大量的内耗,加大了强势名牌诞生的难度,限制了名牌数量与规模的发展。与广东顺德、山东青岛相比,宁波(慈溪)家电名牌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价值上,都处于明显的落后地位,仅有“三A"、“方太”2个驰名商标和方太吸油烟机、先锋电风扇、泌园饮水机、奇上迪饮水机、浪木饮水机5种中国名牌产品,名牌产品只是限于小家电,且名牌的价值较低,每个驰名商标仅仅有1种中国名牌产品[4]。

(2)过度竞争加大了企业走出去的难度。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全球对华反倾销案子中,浙江占到了一半以上;2007年前三季度,全球对华反倾销案共53件,浙江就占到了32件。与此相关的西班牙烧鞋案、温州打火机遭遇CR法则,以及欧美频频设立的贸易壁垒、高额严厉的反倾销税等,都或多或少可归咎于曾被我们认为是制胜法宝的低价竞争[17]。

(3)过度竞争降低了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企业小,议价能力差,就无法讲究必要的采购和获取订单的策略,导致成本提高和利润下降;企业小,获取外部资金、信息情报等资源的能力弱,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当金融危机来临时,银行更倾向于支持安全边际较高的大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难以实现,轻的靠高利率借贷度日,重的资金链断裂关门大吉,难以维持生产、获得效益和发展。

(4)过度竞争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工业迁移,但导致了地方利益冲突,集群升级难度加大,影响国家发展的整体布局。

3.宁波家电产业过度竞争的对策

宁波家电市场过度竞争的形成,既有企业缺乏战略管理能力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宏观调控不力、政府干预偏差的责任,更与经济学术研究与具体实际联系偏弱、指导不力有关。产业升级和地区经济结构的发展,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发力。解决过度竞争的出路就在于将宏观经济体制与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与企业战略与策略的创新协调统一起来,使学术研究、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充分互动互补、共同发展,走有宁波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3.1 适度加强政府干预,深化政府服务意识和职能,促进政府向智能专业型服务机构转化

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落后企业被淘汰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过度竞争导致中小企业出现持续大面积发展停滞,就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外出口企业目前还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小企业更是技术创新、增加就业的经济增长后劲所在。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的形势下,国家的相关宏观调控应保持适当的节奏,并辅之以一定的“减震”措施,地方政府也应对中小企业给以资金、资源、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宁波现在的发展形态已经开始由模仿走向创新。全球经济危机说明了西方经济制度的不尽合理性,而我国各地发展又不尽相同。宁波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和超前性,这些都决定了发展各个方面只能靠自己来摸索。

地方政府应该完善经济管理和监督体制,协调不同企业对家电行业的投资,防止大量盲目投资和抽逃型倒闭,逐步改善地方经济结构;总结有益的干预举措,建立有效干预体制,着眼地区经济未来发展,制定地方发展战略,协调企业、地方与国家利益。

地方政府应充分调研政府部门未来的发展形态,完善企业服务体制,针对企业投资、生产、营销、战略规划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完善服务职能,充当企业与高校或研究所之间的活跃的中间角色,探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企业、政府、学术研究相结合具备地方特色的新路子,促进政府向智能专业型服务机构转化,孵化和培育大规模或超大规模的跨国企业。

地方政府应依托本地高校或研究部门成立地方性的智囊组织,对本地区的发展进行开拓性的思考和规划,建立危机预测预警机制,对贸易出口的管理和治理进行卓有成效监督与促进,定期对企业主进行经营培训和世界先进企业(如诺基亚和三星)的师范,并成立可能的以政府信用做依托的动态公共基金,防止危机来临时具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倒闭,保证本地区的健康良续发展。

政府还应该相关政策,缩小本地区城市农村和贫富差距,提高居民富裕程度,培育差异化的本地市场,满足企业对产品属性差异化改进的愿望。

3.2 大力推动经济学术研究与实际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与产业化的结合程度

针对本地区的产业升级、科研与生产脱节等问题,应定期召开不同领域不同形式的研讨会,群策群力,解决问题,降低本地区发展的经济和智力成本。促进上述三者有力的互动互补,既是地区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肇始。

参考文献

[1]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London:Macmillan,1920(1890).

[2]Krugman P:Geography and Trade.Cambridge,MA:MIT Prcs,1991.

[3]周春兵.中国三大家电产业群的演变、剖析与发展思考[J].

[4]孙莉莉,韩福荣.我国三大家电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现状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33-36.

[5]谯薇.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6(6):49-51.

[6]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

[7]朱智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

[8]刘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7(3):57-62.

[9]中国家电产业还缺什么[OL].http://.cn,2007-12-20.

[10]家电行业部.2008年家电行业行业分析[R].

[11]慈溪.家电小镇的冬天[J].北京:中国企业家,2008.

[12]史天林,温瑶.我国产业过度竞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4):36-37.

[13]罗云辉.过度竞争:经济学分析与治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29-132.

[14]李志强.过度竞争的现实与理论[J].经济与管理,2008 (2):44-47.

[15]申力.中国制造业过度竞争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

产业经济政策范文5

【关键词】汽车产业 竞争力 对策

经过近五十年发展,广西汽车产业从无到有,形成了相对较完整的产业链,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占有能力,是广西重要支柱产业,也是重点发展的14个千亿元产业之一。但与我国上海、广州等较发达工业城市相比,广西汽车产业的竞争力相对薄弱。因此,探析导致广西汽车产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对进一步发展广西汽车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一、广西汽车产业竞争力存在问题

(一)创新匮乏,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整体工业技术的缺乏,汽车企业大多选择“市场换技术”,依靠引进国外技术,模仿外国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嗌伲缺少自己的特色,自主技术得不到发展。特别是广西地处相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资源有限,使得广西汽车产业更是缺少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以及先进生产设备的支持,在生产技术上、营销模式上、经营策略上仍大量模仿或依赖外国企业或国内较先进企业。同时广西缺乏发展汽车产业所具备的相关资源要素,导致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上缺乏创新。虽然近年来,广西政府开始注重自主创新的引导,经过多年的努力进取,部分地区如柳州汽车产业发展已获得令人欢喜的效果,但是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个别企业的发展,而是需要整体水平的上升。多数地区汽车产业依然缺少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缺乏源源不断的先进技术平台做后盾,广西汽车产业整体水平仍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二)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缺乏

汽车产业能否得以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研发技术投入的支持,更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但广西汽车产业的研究与开发(R&D)投入比例偏低,比如2013年,广西汽车企业每万元营业收入用于R&D 是78元,在全国居于第13位,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盈利能力差,缺乏核心专利等问题。汽车产业是一个综合大载体,涉及学科领域较多,需要横跨多个知识领域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但广西在技术人员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一是在自我培养方面,当前部分广西各大中专院校设立汽车相关专业,但是相关资金投入有限,各大院校基本缺乏强大丰富的设备支撑,缺少供学生参加实训的培训室或者实验室,阻碍了自身技术人员的培养。二是在人才引进方面,由于广西经济发展水平跟其他发达城市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产业平均工资水平偏低,难以吸引外来高素质技术人才。

(三)相关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不够完善

与整车生产相比,广西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开发水平较低,造成广西汽车零部件行业出现“短腿现象”,制约广西汽车产业的平衡发展。广西汽车产业从1969年生产的第一辆“柳江”牌汽车开始,到2013年实现汽车工业总产值1891.2亿元,整体规模不断壮大。但是广西零部件产业未能充分体现己具备的整车发展优势,发展相对滞后,并且零部件企业处于分散状态,难以实现产业化的集聚效应。其结果表现为广西相关产业生产规模较小,除了发动机生产达到了规模效应,其他零部件如冲压件、简单机加工件普遍存在配套范围小、重复设点、重复生产等现象,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拓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完善。另外,产品结构方面也有问题。广西整车仍以附加值较低的微型客车及货车为主,缺乏附加值高、面向家庭的中高级轿车系列产品,与上海、广州等汽车产业较发达地区相比,整车设计主要依托上海通用,广西本土轿车自主设计和研发能力较弱,整车产品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广西轿车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二、提升广西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鼓励汽车企业加大经费投入,吸引优秀人才

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强弱离不开资金的大量投入,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技术挖掘等领域,需要雄厚的资金投入作支撑。广西汽车产业竞争力较弱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广西汽车产业的资金投入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少自己的特色,企业的知名度相对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汽车企业可以有计划地选送员工到其他发达汽车企业甚至国外进行培训学习,积极同国内外优秀的汽车企业交流合作,学习优秀技术以及借鉴经验;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吸引优秀人才,在技术人才工资这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投入吸引外来优秀人才,或者通过设置创新产品奖励等鼓励员工自主创新,着重致力于品牌的研发,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二)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加快发展速度

一方面,政府可以出台一些税收减免、技术研发补贴奖励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分散创新成本,保证企业的资金周转得到持续经营。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创办节能汽车消费的补贴,鼓励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间接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创节能产品,不仅能够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还能减少汽车排量对空气的污染,减少汽车消费增多后造成环境问题的后顾之忧,保证市民良好的生活环境,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二)调整整车企业的产品结构,优化产业结构

完善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汽车产业结构。一方面,在巩固现有市场地位的基础上积极调整整车企业产品结构。在扩大微型车国内领先优势的同时,以中型轿车为突破口,重点发展面向家庭的轿车及乘用车,生产不同排量的系列新型轿车产品;加快重型载货车、低底板公交车、高档大型客车发展,占领国内高档商用车市场;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产业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关联性产业,比如冶金、机械等工业以及物流、汽车美容等服务业,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链的价值,能够有效的促进汽车产业的架构优化,从而使汽车产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念谊.广西汽车产业经济税收情况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5(11).

产业经济政策范文6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力;县域经济;对策

所谓产业集群竞争力,指以产业集群的各种资产要素(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等)为基础,以企业间的动态网络关系及其层次性递进为运行方式,具有对环境的利用能力和规避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能为产业集群的整体绩效带来实质性功效的强劲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关键在于它具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研究探讨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策略,对于壮大县域经济和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域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现以嘉禾县铸造产业集群为例,分析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集群发育程度较低

嘉禾县铸造产业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境内现在企业400多家,产值约为100亿元,但这种优势仍主要由小而弱、小而散的企业(包括大量手工作坊或家庭工厂)形成“群体规模优势”,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少,既缺乏能够整合和带动整个行业的整机装备或先进制造型企业,又缺乏模具造型、质量检测、技术服务等生产性配套企业,产品销售、配套服务“两头在外”。集群内无序竞争、产品雷同,彼此之间内在联系少,专业化协作水平不高,企业之间纵向分工和横向合作的产业链都相对较短,整体凝聚力、实力、效益不高,产品仍以数量多、价格低为主要竞争优势,尚不具有质量、品牌竞争优势及多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

(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铸造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生产技术和装备差,自主创新能力弱,铸件质量和产品附加值不高。在熔炼设备方面,多为小吨位铸铁冲天炉及中频炉,热风冲天炉、冲天炉一电炉双联熔炼工艺及炉前控制等新技术还未广泛推广;在造型和制芯方面,多数企业仍采用砂模工艺,树脂砂造型刚刚起步;在生产产品方面,多为生产毛坯件、半成品,没有消失模造型和高牌号灰铸铁、合金铸造、精密铸造产品,缺乏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

(三)企业融资问题突出

调查发现,大部分铸造企业主要采用滚动式内源性资金积累,发展速度缓慢。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发展资金十分紧缺,严重影响了企业做大做强。主要原因:一是多数企业规模小,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二是县域金融机构放贷不足,2008年嘉禾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仅为9.2亿元,存贷差达30.2亿元,许多企业主要靠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不规范且风险大;三是县域贷款担保能力偏弱,难以满足广大企业的需要。

(四)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铸造企业资源消耗高,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目前嘉禾铸造企业主要依靠高投入,尤其是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以产品数量和低价来取胜,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据统计,在嘉禾每生产1吨合格铸件,排出废渣300KG、粉尘50KG、以SO2为主的废气1KG、废砂80-400KG。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严格落实,铸造业面临的压力十分严峻。同时,嘉禾县是全省区域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之一,发展铸造产业的土地、生铁、焦炭等资源也很紧缺。

(五)企业主和员工素质偏低

嘉禾铸造从业人员多为家族成员且仅有初中、小学文化。有的企业主思想保守,存在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有的企业主怕失去市场主导地位,不愿倚大联强、强强合作,怕债权债务纠纷,不愿他人参股、入股。多数企业的发展目标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滞后,财务管理、现场管理、物料管理较为混乱,还处于“作坊式”生产、家族式管理阶段。员工素质也普遍偏低,企业文化薄弱,企业缺乏凝聚力。

(六)政策引导和扶植欠缺

从嘉禾铸造产业集群的发展看,政府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表现在:园区规划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园区产业集群效应不足;对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员培训、产品宣传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对企业的引导不够,导致产业发展和企业布局欠合理,延缓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

二、提升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提升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当前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统筹产业发展规划,强化产业规划的宏观引导能力。培育产业集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远的目光和持久的耐心。按照波特的估计,一个产业从开始集聚到演变成为一个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起码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为此,通过制定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将培育县域产业集群作为一届又一届政府持之以恒的事业来做。要结合国家产业、环保、土地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要求,突出地方特色,科学制定产业战略规划,明确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最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重点培育1-3个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如嘉禾当前应重点突出铸造产业集群的培育;按照科学规划、基础先行、差异发展的原则,抓好现有产业园区的定位和整合或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新园区,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产业园区集中;注重项目引进和产业培植,努力促使企业做大做强,由“扎堆”向“聚集”向“集群”发展。

第二,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提升骨干企业的竞争带动能力。骨干企业是推进县域产业集聚,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的关键。骨干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迅速确立,有利于形成分工合理、配套完备和减少无序竞争,对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和快速发展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因此,要把培育壮大骨干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竟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作为推进产业聚集的重要任务来抓;要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向骨干企业聚集,培育一批“根植性”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主动承接国外内产业转移,引进关联性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产业龙头作用和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鼓励骨干企业进行兼并、重组,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引进和采用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管理水平的现代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产业集群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相关配套政策应由支持孤立状态企业转向支持产业集群的骨干企业,由支持单个企业转向支持产业集群的群体企业,拓展产业集聚空间。

第三,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增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力。在一个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市场中,提高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的最佳方式就是不断地技术创新。为此,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构建全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关键技术的研发,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其在工业化中集约倍增和催化作用,使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信息技术改造,实现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优化;面向社会引进各类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队伍,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应增进集群内企业的交往,通过业务往来形成内部网络关系,增强企业学习能力,并通过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他企业的信息,提高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并获得更多创新源泉。

第四,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能力。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形成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集群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这种专业化分工既包括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纵向分工,也包括相关企业的横向分工。因此,要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企业自愿原则的前提下,引导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显、企业间协作紧密、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健全的产业集群;要引导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分工协作,鼓励中小企业主动为大企业配套,向高、精、专、新方面发展;积极培育战略联盟供应链,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转移零部件生产,建立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协作关系,逐步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主导、小企业专业化、配套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积极推进产业集群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价值链,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使产业集群形成持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

第五,推行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能力。品牌建设是产业集群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推进产业集聚过程中,当地政府和企业要把打造知名品牌特别是区域品牌,放在重要位置。为此,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对地方名牌产品、龙头企业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提高产业、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龙头企业推行品牌经营,支持名优品牌企业逐步从OEM(贴牌生产商)向OBM(自有品牌生产商)或ODM(原始设计生产商)生产方式转变,实现从自主品牌到知名品牌、国际品牌的提升。鼓励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区域产品综合品牌,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共创区域品牌,打造产业名县(市)、名镇,如嘉禾要着力打造“江南铸都”,提高产业集群与市场对接的能力;加强自有品牌的营运和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和名牌企业的合法权益;除了兴办市场以外,还可以通过发展电子商务,通过举办国际性的产品或企业交流会等渠道,加强集群的推介和品牌的打造。

第六,加强服务网络建设,创造产业集群的环境营商能力。服务体系不仅决定着产业集群竞争力外部环境,并将深刻影响着竞争力资产和竞争力形成过程,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因素。为此,要加强园区(或基地)、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财政、金融、法律、土地等相关优惠政策,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及时有效协调解决产业集群中的关键制约因素,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和监督作用,逐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技术标准体系、物流配送服务体系、人才支撑体系、质量控制体系、营销服务体系、生产管理体系;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产业集群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基金、风险投资机构、银行机构(包括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展政策性融资担保、租赁、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信托等金融工具,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大产业集群的发展资金扶持;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建立失信戒惩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对欺行霸市、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建立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