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经济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经济政策

产业经济政策范文1

关键词:污水再生利用 产业政策 再生水

研究的目的是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并具有指导性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发展战略及技术、经济和产业政策体系,给政府和公众提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以指导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战略研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模式与程序研究、城市用水单元优化水量平衡模式研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经济政策研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产业政策研究。

研究主要解决了六个关键问题,并取得了如下成果:

1.构建了中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发展战略框架,分别从技术、规划、产业、经济、安全、公众接受等角度对发展战略的内涵予以系统全面地诠释,从战略高度回答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在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概言之,要在中国推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战略,就必须做到:以推动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为根本目的,以合理高效的技术选择与支撑为实施基础,以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为实施原则,以不同区域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为实施途径,以保障人体健康安全和环境安全为基本要求,把污水再生利用定位于建设循环经济体系和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内容,把污水再生利用的内容纳入到城市水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中去,把污水再生利用项目系统化地纳入到现有及未来城市的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实现与给水和排水系统进行一体化的规划、设计、运行和监督管理,最终建立起新的用水理念,实现水的社会利用和循环系统根本变革。

2.从污水再生利用的必要性、经济可行性等方面入手,利用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全国342个地区的污水再生利用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战略分区。这些地区被划归五类战略分区。其中,属于优先强制发展型的33个,属于国家扶持发展型的87个,属于自行稳步发展型的29个,属于等待时机型的53个,其余140个地区属于非强制型。战略分区既可以帮助高层决策者从宏观上把握全国污水再生利用的方向,又可以指导各地区的污水再生利用工作。

3.对全国污水再生利用潜力进行了估算,并进行了相应的水资源政策分析。估算是建立在线性规划模型基础上的,该模型以再生水投资经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全国各地区数据为估算基础,结合战略分区,通过再生水单位成本与现状机会价格的比较,模拟确定各再生水利用方式可利用再生水的水量,总量17.75亿立方米,占2001年统计市政污水排放量的6.30%。这也表明,现有的水价体系是如此低的再生水利用比率的主要障碍之一。然后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设计了若干水价提高的情景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合理的水价改革可以有效刺激再生水利用量和利用结构的变化,推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发展。

注:情景1-现状机会价格;情景2-农业水价增加到0.3元;情景3-火电水价增加到1.0元;情景4-自来水价提高30%;情景5-自来水价提高50%;情景6-自来水价提高100%。

转贴于 4.构造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规划程序,向规划人员推荐使用包含五个基本步骤的五阶段模式来制定污水再生利用规划,即:确定系统目标和规范,再生水需求潜力分析,识别再生水利用候选方案并评估,最优化与综合评价,提出决策和政策建议。另外,还列出了规划报告要点,以帮助规划人员编制报告。

5.为了给制定污水再生利用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开发了城市单元水量平衡模拟模型。该模型建立的基础是社会学的微观模拟原理,通过集成个人的用水行为和规律来获得对整个用水单元乃至小区、区域的描述。利用该模型可以研究城市单元的用水模式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并估算污水再生利用量随时间的变化,从而对城市单元用水进行动态模拟,并以此作为前提和基础,进行城市单元水量平衡模拟,既可以为微观尺度上的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又可以为中观和宏观尺度上的系统水量平衡提供支撑,同时也是空间水量平衡模拟的重要基础。

6.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经济与产业政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工作分别针对污水再生利用产业的各个参与者(再生水需求者,再生水供给者,政策制定者)进行研究,并通过微观个体行为的研究结果为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1)针对再生水的需求者,采用意愿调查法获得居民对再生水的态度和支付意愿,进一步地,构造了再生水的支付意愿函数和总和需求函数。

(2)针对再生水的供给者,首先在分析污水再生利用成本和效果/效益的基础上,采用费用-效果/效益分析方法研究了污水再生利用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另外,针对再生水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工程投资的不可逆性,采用真实期权分析方法寻找项目投资的最优策略,包括最佳投资时机和最优投资规模的选择。

产业经济政策范文2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 经济学特性 政策选择 发展经济

高技术产业不同于其他的普通行业,其具有独一无二的经济学特征,在成本、生产要素、竞争以及价值链接等方面都有明显体现,除了其经济学特性外,还具有传统产业应具备的特性。对于高技术产业来说,不论是传统产业的性质,还是其独有的经济学特征,都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体现的。人才是掌握技术的根源,换言之,人才和技术是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当然,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区别决定了我们在制定相应高技术产业政策措施时,不能与同产业相提并论,应针对其特有的特质进行科学化的经济学特性制定、选择相关的产政策和措施。

一、高技术产业的经济学特性概述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中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纳米技术等的产生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利益,全世界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高技术产业主要以技术和人才为发展基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显示了其越来越重要的不可代替的地位,不仅是对国家生产总值的贡献,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改进,正是因为高技术产业,各行各业犹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

传统产业在经过长期发展后,主要体现的特性是技术稳定,规模经营。其技术支持具有稳定性,但技术水平仍然较低,经营规模较大,但是起生产模式与管理概念相对落后,资金周转缓慢,产品更新周期过长,企业冗员,各部门科室繁琐复杂,但是传统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劳动力和就业压力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进行分析,传统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换句话说,传统产业关系着国家的民生和经济支持。由于传统的管理经营概念根深蒂固,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难以深入到传统企业中,即使得到了应用,但效果达不到预期。但就高技术产业来说,在很多方面都优于传统产业,它不仅具有传统产业的有点,还具备了传统产业不具备的经济学特性,那么深入研究高技术产业的经济学特性,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具有理论意义。

(一)高技术产业经济特性体现在成本上

只要是产业,都具有成本,但凡是经营运作状况良好的高技术企业其共同特点就是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什么是固定成本?就是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前期所进行的科学研发各项投入,如何才能够保证在投入之后能够有效回收利益,使其不会成为沉没成本,那就需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技术作为发展支柱和基础,因此作为高技术企业来说都会话费巨大的自己进行技术开发。什么是边际成本?即是没增加一项成果研发所投入的资金成本较低,但能去的较高的收益。也就是说高技术产品生产成功,重复生产不需要太多成本。例如计算机软件的研发和面世,软件的开发往往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工等成本,但是当此软件成功被研发后,在不断的复制到多张盘上就不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用较低的成本就能够保持高成本不便。正是由于这样问题,很多企业因为高技术产业前期投资巨大,担心后面无法收回成本而放弃高技术产业经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仅仅需要将高额自己支付给其他企业进行科研成果的购买,也是降低了本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样一来,不利于企业更大程度的占有市场份额。

(二)高技术产业经济特性体现在生产要素方面

资金、人员配置和技术等都属于一个企业的生产要素,传统产业的发展主要靠的是降低成本来实现企业的发展,但是高技术产业却与之不同,更多地是依靠人才的力量和技术的更新来实现企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基础就是技术和人才,而技术和人才也是建立在知识和智慧的发展之上的。这也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今的社会是能源缺乏的时代,高技术产业发展出来依靠技术和人才之外,万万不能依靠索取资源进行发展,更加不能破坏资源来进行配置外的经济增长。也就是说高技术产业的生产要素是技术、人才、智慧和知识。各高技术企业也制定了五花八门的人才政策来吸引高技术人才的加入,我国若想让经济再上一个高度,就必须注重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那么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留住本国优秀高技术人才之外,更要能吸引外来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高技术产业经济特性体现在竞争上

高技术产业经济特性在竞争方面的体现为对需求方规模经济的表现。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在当今社会已经出现了虚拟网络化得现象,这是一种巨大的需求覆盖,高技术产品在虚拟的网络中的消费者包括两部分,网络效应决定了需求方规模经济的产生,而需求方规模经济的产生有在一定程度上大力强化了网络的需求效应,这样就能够保证高技术企业的客户雨来越多,那么高技术产业的商品使用价值也会愈来愈大,产品的需求量得到迅速增长,当到达一定的临界容量时,企业就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这就是一种竞争标准。高技术产业的固定资本巨大,上文提到的高技术企业的边际成本极低,所以说高技术产业是一种集技术和资金为一体的密集型产业,也就是供给方规模经济。

(四)高技术产业经济特性体现在风险上

是投资都会具有风险。高技术产业在进行有机化得道路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基础研究进行开发,第二个阶段是针对产品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研发;第三个阶段是在产品投放入市场后进行有效的市场运营和良好的售后服务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就是风险,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高技术产业企业的进程是否成功,因此我们风险也要有一定认识。高技术产业本身各方面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在科学可行的基础之上进行高技术产业发展,同时,高技术产业的市场也是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在这三个阶段里,每个阶段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高技术产业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研究出来的高技术产品顺利投放到市场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注意在投资前对风险的评估以及对市场的预计。

二、高技术产业的政策

高技术产业的政策确定应该根据高技术产业的特性来进行制定,因为其有独特的经济学特征,因此不能与传统产业同日而语,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在高技术产业的各个方面还存有很多弊端,不论是技术上还是管理经营上都具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在改进的时候不仅要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更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人之长,补已之短”,保证我国高技术产业迅速稳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贡献能量。

(一)税收政策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知的是高技术产业的成本特性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这就牵扯到一般投资者的前期高额资金投入问题,因此政府在这一方面要给与一部分支持,注入适量的自己,不仅解决了投资者的资金问题,又能带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应该根据高技术产业的生命周期来进行不同的技术自己引导。在税收政策方面,政府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在增值税方面的改革最好是遵循渐进,稳步转型的原则,因为高技术产业的资本有机成分高,如果增值税不进行调整就相当于对高技术企业进行了重复征税,如此一来加重了企业的资金负担。在所得税方面,我国一直实行的有差别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外来投资的税收优惠程度较大,这就导致了不平等竞争的发生,因此最好的办法是统一企业所得税的缴纳规范。

(二)人力资源政策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推动。人才是掌握知识的载体,通过人才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技术更好地对高技术企业服务。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发展技术型人才。高技术产业企业应该高度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各国为了发展高技术,争相改进教育科研体制,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增加对教育产业的投入和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奖励。设立专门的科学奖金,对高技术人才给与高额报酬,并能够创造优良的科技研发环境。当然,吸引外来人员为本国的高技术产业服务也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放宽对高技术人才的移民限制,提供优厚的待遇政策。

(三)制定设和我国国情的战略发展计划

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当务之急是组织领导机构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计划,要结合我国的经济、技术、资源等方面,调整或制定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计划,并能够有效的将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国家的战略发展计划进行有机融合,首先在体制和机制上,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

(四)增加对科研成果开发的投资

从近些年来看,我国对各项科研成果的开发投资呈上升趋势,并保持有一定的增长率,政府在提高对科研成果的资金投入外,更应该制定相应的优惠鼓励措施,激励高技术企业积极踊跃的参加科技研发的队伍当中来,还要针对投资的风险进行评估,建立一套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风险投资机制,不仅是对高技术产业投资者就能写了利益保护,也是规范投资市场的风险运作,也是变相的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政府对于从事高技术研发的单位或组织应提供无常的补贴与资金投入,对于有需要进行信贷业务的高技术企业,政府应适当放宽贷款的限制条件,并能够延长还款时间或降低贷款利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也是对自己国家和社会负责。另外要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加强立法保护,制定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这样也有利于国家与国家质检的国际合作。

(五)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政府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将高新技术企业规划到政府特批的工业院内,能够有效促进科学研发一体化的发展,例如美国的硅谷,我国的中关村,还有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等,都是对高技术园区进行有效统一规划的好例子。各类技术工业园的兴起,带动了各地的高技术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很清楚的了解到高技术产业的经济学特性,并根据各个特性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世界上发达国家对高技术产业的特点、传统产业的优缺点进行了充分了解,我国也应该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以及改革措施,进而更好的发展本国高技术产业。

参考文献:

[1]张伟.高技术产业的经济学特性及产业政策选择,山东大学:产业经济学[M].2007

[2]张陆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经济学特性的研究,中国科学[J].2001(03)

[3]张建.高技术产业经济学相关特性的研究,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7(05)

产业经济政策范文3

“产业政策的基础是市场经济,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政府只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推了一把。”日本著名经济学家福川伸次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说,“产业政策是有界限的,不能直接命令企业怎样做。”

今年84岁的福川伸次有丰富的从政经历。他大学毕业后进入日本政府工作,曾担任大平正芳首相(1978年-1980年在任)的官邸秘书,后来升任主管产业政策的通产省事务次官,退休以后仍然长期担任通产省顾问。

福川伸次讲述了日本产业政策的历史和作用,“我在通产省工作的时候,产业政策最重视的就是怎样不让自己的扶持政策过剩,只做最小限度的扶持和诱导。”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福川伸次多次来中国讲授日本经验。他目前还担任“日中产学官交流机构”特别顾问,虽然年逾八旬,仍然经常访问中国,关注中国改革进程。

福川伸次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1年为止,中国产业政策的表现比较好,但是世界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政府对于产业的扶持政策太多了”,“导致现在中国的产业好像‘大胖子’一样”。

“中国的经济成长还会继续,但前提是,中国产业结构改革要往正确的方向引导。”福川伸次诚挚地说,“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成长不是短期内就完成的事情,接下来的发展需要更长的时间。” 产业政策的基础是市场经济

《财经》:现在中国的经济学家和部分政府官员对产业政策争论很大,而中国的产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本的影响。那么,日本的产业政策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福川伸次:有两个时间点。一个是明治维新时代,日本向欧美学习,要建立现代国家。当时的商工省为了推进日本产业近代化,开始建立石油、生铁等产业;另一个就是“二战”战败以后,以战后复兴为中心,政府实施一系列政策支持经济发展。一般认为,产业政策支持了日本的战后复兴和后来的经济起飞。在我看来,在日本经济起飞中,产业政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财经》:不过也有日本的经济学家认为,即使没有产业政策,日本经济也会发展,只是可能稍微慢一点而已。

福川伸次:虽然说没有产业政策,日本的经济也会完成发展,但是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时间更长,成效更慢。

战后日本需要飞快地完成经济重启,可是当时的日本一没有资本,二没有技术,最多的就是富余劳动力。资本首先要投入到成长最快的产业里面去,包括重工业、化工业、铁矿、造船、石油等产业。另外,因为缺乏外汇,就要重视出口来赚取外汇,所以也加大了对可以扩大出口的产业的投资,包括纤维、杂货等。铁矿、造船、机械等产业可以挣来更多的外汇,因此非常受重视,都得到了通产省的鼓励和支持。

当然,政府重视和尊重市场经济,但是为了增加投资和鼓励发展,政府采取了财政和税收政策。虽然不是管控,但是有一些硬性的政策在里面。在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上世纪60年代日本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终于在1968年超越了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财经》: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推行产业政策并没有太多的成功案例,好像只有东亚的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少数国家的产业政策比较成功,产业政策是不是有其特殊性,并不是一个很普遍的政策选择?

福川伸次:也许这确实是特例,因为像欧美国家根本没有想过做产业政策,虽然有些政策的内容可能和东亚国家的产业政策很相似,其实出发点并不一样。产业政策必须要迎合整个国家的状况来决定。

《财经》:一般地说,企业家的市场嗅觉最敏感,他们最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通产省的官员们怎么知道需要发展什么产业或者不需要发展什么产业呢?换句话说,通产省怎么能够制定出成功的产业政策呢?

福川伸次:并不是说,通产省的官僚完全支配民间的投资和市场。他们采取诱导性的政策,绝没有硬性干预,主要是采取了一些税制优惠政策,包括国有金融机构在融资方面提供优惠,扶助民间的企业进行发展。

《财经》:也就是说,通产省没有像计划经济时代的苏联或中国政府那样,直接干预市场甚至取消市场?

福川伸次:完全不是。实际上,产业政策的基础是市场经济,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政府只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推了一把。产业政策是有界限的,不能直接命令企业怎样做。

当时,政府、学界和民间一起来构思日本未来的蓝图,一起讨论为了经济起飞应该如何投资,然后再依据构想的蓝图考虑税制优惠政策和官方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当时美国方面把日本的这种模式戏称为“日本股份有限公司”,并不是说民间一定要服从官方的决定。 《财经》:也有公司不遵守?

福川伸次:当然有,比如汽车产业。当时大家认为,最有潜力的产业是汽车。最初日本有八家汽车企业,通产省就认为,这么多家企业规模小,规模效益不佳,建议这些企业合并成三家。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行,但是有的企业不愿意合并,都说我们可以自己加油。直到现在,日本汽车企业还是八家。

制定产业政策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发展,还有社会需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公害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制铁、石油、化工等产业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源污染非常严重,工厂周围的居民纷纷上街抗议,要求把工厂关掉。产业政策在排污、公害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管制很有必要。所以说,产业政策不能只注重经济发展,而要把发展产业和社会和谐结合起来,不能偏废。

《财经》:还有产品的安全问题,是否也在日本产业政策的范围之内?

福川伸次:是的,把好产品质量关也非常重要。当年日本的产品安全事故很多,包括食品不安全、工程偷工减料等,所以那时的产业政策重视使用者和消费者的生命健康,狠抓产品安全。 “产业政策必须要有灵活性”

《财经》:您说的这些问题,也正是中国现在所面临的挑战。总的来说,日本成功地解决了这些社会问题,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福川伸次:包括我在内的日本政府官员,非常重视经济成长和生活平衡。我们考虑的是,怎样在保护国民生活的同时达到经济成长,让经济成长和国民日常生活互相促进?官员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和社会关怀考虑经济政策,一方面认识到不能完全交给市场,只靠市场没有办法达成这样的平衡。另一方面产业政策必须要有灵活性,不同时代的产业政策的重点需要有变化。

例如,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化工、铁矿等产业受到严重打击,这时候就要求产业政策去发现新产业,诱导市场投向新产业,还要考虑怎样从战后经济复兴转变为经济可持续发展。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亚洲各国经济也都开始起来了。因为工资上涨,一直受到重视的传统产业的成本增加了,日本必须寻找附加价值更高的新产业,比如说计算机、电子机械、手机等产业。当时产业政策所面对的问题就是,怎么把劳动者从一个产业转移到另外一个产业,怎么样训练劳动者的能力,让他们可以顺利地完成产业变更,让日本可以生产更多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财经》:您的意思是说,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的产业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转向了主要培养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素质?

福川伸次: 当时日本的产业政策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劳动者的行业转变,培养劳动者的能力,一个是要完成更高的技术开发,加紧开发高精尖技术产品。另外,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全球变暖,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解决节能问题,迫切地需要找到新能源。

如果说政府的政策过剩了,企业肯定会完全依赖政府,因为政府给钱搞产业,失败了也不怕,反正自己不背成本。我在通产省工作时,产业政策最重视的就是怎样不让自己的扶持政策过剩,只做最小限度的扶持和诱导。

《财经》:也就是说,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产业政策的力度比起五六十年代弱小得多了?

福川伸次:是的。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因为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和泡沫经济的影响,日本产业力量其实已经越来越弱化了,日本企业从那时起变得非常保守。另外,现在日本还要面对劳动人口减少的问题。日本经济增长的潜力已经降低到了0.5%。比较而言,中国、韩国、新加坡的产业力量还在不断增强。面对新情况,日本要把之前的推倒,重新做新的产业政策才行。

《财经》:要做和原来完全不一样的产业政策?

福川伸次:需要全新的政策,关键是提高日本的产业质量。现在世界已经完成第四次产业革命,电子通信技术非常发达,日本也需要迎合世界大趋势,改变产业结构。比如说,现在的游戏产业作为一个新产业正在兴起。

《财经》:在日本政府推行产业政策的过程中,有没有失败的案例?为什么会失败,教训是什么?

福川伸次:汽车产业是经常被拿出来说的例子,因为业界的反对,合并汽车产业的政策没有成功。现在除了丰田汽车很成功以外,其他的中小企业都非常地辛苦。

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应该大力投入基础科研的研究,但是当时没有做这方面的努力,这是一个大失败。90年代以后,全世界范围内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日本由于研究开发的力量没有跟上去,现在电子信息产业是美国在主导,日本的电子信息产业力量薄弱,甚至还不如中国、韩国。

另外,一个错误的决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没有大力地引进外国资本。现在日本的外资投资产出占GDP的3.5%,中国大概是占12%左右,英国已经超过40%了。日本引进的外国资本还是太少了,缺乏竞争。企业必须要有竞争,才有进步。产业政策必须重视让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刺激市场更好地发展。 把企业推向市场推向竞争

《财经》:您觉得中国在产业政策这方面怎么样?或者怎么来评价中国的产业政策?

福川伸次: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1年为止,中国产业政策的表现比较好。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全球经济局势发生了极大变动,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都下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慢下来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政府对产业的扶持政策太多了,好像把产业放在温室里面保护着,没有让它们去经历外面的激烈竞争,导致现在中国的产业好像“大胖子”一样。其实,产业是需要在竞争环境下经受锻炼的。

《财经》:中国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一个国家,计划经济的很多东西并没有完全改掉,而且现在中国还有大量的国有企业,政府的产业政策往往对市场的干预更强大,有的时候取代市场,所以在中国很多人批评产业政策。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福川伸次:政府让企业后退,想靠行政来维持产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的话,劳动者的养老问题、企业融资问题全都变成政府的负担,政府的成本就非常高。

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还是应该把企业推向市场推向竞争。但是,在推向竞争的过程中,必须同时重视劳动者的生活维持,要把劳动者引导向有活力的、可以让他们维持生活质量的产业中去。产业政策必须帮助劳动者完成产业转移,否则就会造成贫富不均之类的社会摩擦。

所以,产业政策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把企业推向竞争推向市场,一个是重视劳动者的生活质量,不能弃之不管。

《财经》:您说得非常对。现在中国产能过剩,很多企业一旦关闭,失业者怎么生活就变成了大问题。

福川伸次:现在中国的第三产业还有大量的增长空间,可以创造更多的劳动岗位。比如说快递行业,并不需要质量特别高的劳动者,可以一气完成很大一部分劳动者的产业转移。质量比较高的劳动者可以向信息服务产业转移。

第三产业在中国非常有成长潜力,产业政策需要重视打好产业的基础,更好地训练劳动者。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思维方式也需要改变。

《财经》:您对中国经济情况确实很了解。现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下降,有很多日本人对中国的经济前景很悲观,中国一部分学者对前景也并不乐观,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您对中国的经济前景怎么看?

福川伸次:中国的经济成长还会继续,但前提是,中国产业结构改革要往正确的方向引导。政府要重视中国年轻人所关心的,和他们留学深造的意向,另外要重视最新的信息科技产业的进展。我认为,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成长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接下来的发展需要更长的时间。

中国正面对人口减少的问题。现在日本正处于老龄化阶段,但这个问题日本处理得非常不好,总觉得这是以后的事情,所以相关政策一直被推迟,造成了现在的被动局面。现在中国取消了独生子女政策,但是仅有这样的政策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其他的激励人口政策。另外,比起人口数量来,中国更要重视人口质量。以日本而论,产业政策现在应该重视人类本身的价值,要为人类本身价值而存在。比如说,要重视人的健康,重视医疗,重视人的创造力,还有人的精神面貌、精神归属。肯定有一天,中国也需要面对这些问题。

产业经济政策范文4

【关键词】集群;宁波;家电产业;过度竞争

1.引言

产业集群的出现涉及到某个区域的自然禀赋、历史制度文化的传承、专业分工、外来投资、区域竞争等多方面的原因。产业集群的出现有着自身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通过对此类现象的研究有利于预测经济发展的下一步模式,进而把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在过去10多年中当代西方经济学界出现的一些新理论和学说中,产业聚集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学说之一,包括一些负有盛名的经济学家都对产业聚集的理论抱有浓厚的兴趣。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首先提到了集群一词。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则第一个比较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1],提出了其经典的三要素说。阿尔弗雷德·韦伯又从工业区位的理论对产业聚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产业集聚可以使得各工厂能量耗散最低,符合自然界物质团聚的本性(总表面能降低使得物质更加稳定存在),这种一般的自然属性和规律正是产业集聚的最大动力。产业聚集的理论随后有相当长的时间(20世纪40-80年代)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1990年的《论国家的竞争优势》、保罗·克鲁格曼1991年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第99卷,第3期)两篇重要和具代表性文献的发表。

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产业聚集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特征,能产生一些积极影响,如增进规模经济,促进创新和技术扩散,构建地区分工等。能否提升和进一步利用产业聚集的效应,以规避集群内企业易形成的战略盲点、集群发展中的路径依赖、战略协同、过度竞争导致的“柠檬市场”、区域锁定等风险,推动集群内企业间紧密合作和对外交流,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危机和挑战,即该区域相关产业及政府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在同一产业价值链上能否整合、创造出更高效率和更多财富;探讨并推动产业聚集未来发展模式的出现,使得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可循环的发展,是该地区竞争力在未来几十年是否占优的决定性因素[6,7,8]。

2.宁波家电产业的现状及其过度竞争问题

2.1 宁波家电产业的现状与过度竞争

家电行业是中国市场众多行业中开放时间最早、发展最迅速、竞争最充分、市场要素最完备、走向国际化也最早的产业。2007年总资产规模达到5800亿元,成为中国制造驰名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行业[9,10]。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完成了集群化,在国内形成了山东青岛、广东顺德、江苏宁波三大家电产业群,构筑起了我国家电产业的主要制造基地,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

2007年中国家电行业出口呈现除了两个最大的特点,加工贸易在出口中仍占有较大比重,但所占比重呈逐年缓慢下降的趋势(如表1所示),这说明企业出口的自主出口意识在逐渐增强;空调器和电冰箱两产品占家电产品出口净增加值的36%,这表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大家电产品仍是我国家电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同时更加说明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具备成熟管理是家电行业应该尽快具备的素养。

2008年前3季度,一方面,消费升级、奥运经济刺激、家电企业对渠道话语权的加强等有利因素,为家电行业业绩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危机深化,出口受阻;人民币持续升值,成本增加;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下降;楼市不景气,导致配套消费不理想,反倾销调查、贸易壁垒、国外知名品牌的强势竞争等不利因素,也是众多家电制造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1月12日,国家统计局的家电行业景气指数报告指出,我国家电业将在未来2至3年内遭受到巨大冲击。中国家电业也从超高速增长转向低速增长,短期内家电行业的景气度会继续下滑。值得指出的是,2008年第四季度家电业的利润在前三季逐季回落之下,仍将持续下滑,预计同比增速会降至百分之五,利润增速逐步趋于零。

宁波(慈溪)家电业尽管拥有高密集性的小家电和零配件生产的自然优势和产业资源,以及整个浙江家电在配件物流、原材料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日见凸显,但与中国家电产业类似同样也面临反倾销调查、贸易壁垒、国外知名品牌的强势竞争等不利因素,尤其在资金链紧张、利润趋零、过度竞争、资本单一、研发(系统)滞后和供应链短路、企业战略定位模糊、政府职能意识深化和多元化等问题上更加突出,使得本地企业抗各种冲击能力普遍不强。其中产业内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尤其突出[11]。

在上述条件的综合影响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批中小企业生存维艰,随着民工的“返乡潮”出现,中小企业的“倒闭潮”再也掩饰不住。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继进入类似于香港当年产业升级的阵痛阶段。尽管这种倒闭不排除企业主个人在面临危机时转嫁风险故意的可能,但是反映出的却是企业、政府、消费者(姑妄称之)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问题时如何面对、理顺以及发展的复杂问题。金融危机带来的最大思考还在于,仅仅靠企业的自我管理和创新很难抵御大规模的信用危机和资金断流困难,第三方尤其是政府组织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监督管理以及建议必不可少。

以冰箱业为例,2005年开始进入销售旺期,宁波慈溪很多企业投产冰箱行业,“完全靠低价来做市场的冰箱制造行业”,“只顾着投身去赚钱,根本不会想到企业的发展前景”;2007年,这种盲目投资达到顶峰,有老板在饭桌上谈着谈着就拍板,要去进军冰箱产业,甚至于“连养兔子a的都去上了冰箱生产线”。在宁波慈溪市经济发展局曾经公开的数据中,慈溪冰箱2007年的产量突破500多万台,到2007年年底为止,慈溪从事冰箱生产的企业约50家,设备投资超过1亿元,此外还有10余家企业有涉入该领域的意向。这种盲目投资而导致了资金过于分散、企业规模过小、订单议价能力差、市场恶化的后果。2008年,能接到单的冰箱生产企业不超过10家。这种过度竞争说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在完成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市场结构—绩效的实证研究,研究的结论或者隐含结论大都对我国低集中度市场结构的绩效不太乐观,认为表现出了过度竞争的倾向,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被视为主要原因。这与国外经济学家的讨论是颇为一致的[11-16]。

2.2 宁波家电产业过度竞争的后果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在许多产业如汽车、钢铁、家电、建材、煤炭、纺织,商品零售业等领域出现了产业过度竟争的间题,而且呈愈演愈烈的趋势,背离了竞争的基本原则,扰乱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这已引起决策层和经济理论界的高度重视[12]。

由于粗放经营造成市场准入门槛低,当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出现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力图挤进来,使得竞争愈演愈烈,各企业唯有降低产品价格来获得生存。产品的低价格虽然可以受市场一时欢迎,但对产品的换代和企业的发展却大大不利。

具体来说,宁波家电产业的过度竞争造成了以下结果:

(1)过度竞争加剧了资源的平行使用,同质化竞争产生大量的内耗,加大了强势名牌诞生的难度,限制了名牌数量与规模的发展。与广东顺德、山东青岛相比,宁波(慈溪)家电名牌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价值上,都处于明显的落后地位,仅有“三A"、“方太”2个驰名商标和方太吸油烟机、先锋电风扇、泌园饮水机、奇上迪饮水机、浪木饮水机5种中国名牌产品,名牌产品只是限于小家电,且名牌的价值较低,每个驰名商标仅仅有1种中国名牌产品[4]。

(2)过度竞争加大了企业走出去的难度。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全球对华反倾销案子中,浙江占到了一半以上;2007年前三季度,全球对华反倾销案共53件,浙江就占到了32件。与此相关的西班牙烧鞋案、温州打火机遭遇CR法则,以及欧美频频设立的贸易壁垒、高额严厉的反倾销税等,都或多或少可归咎于曾被我们认为是制胜法宝的低价竞争[17]。

(3)过度竞争降低了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企业小,议价能力差,就无法讲究必要的采购和获取订单的策略,导致成本提高和利润下降;企业小,获取外部资金、信息情报等资源的能力弱,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当金融危机来临时,银行更倾向于支持安全边际较高的大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难以实现,轻的靠高利率借贷度日,重的资金链断裂关门大吉,难以维持生产、获得效益和发展。

(4)过度竞争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工业迁移,但导致了地方利益冲突,集群升级难度加大,影响国家发展的整体布局。

3.宁波家电产业过度竞争的对策

宁波家电市场过度竞争的形成,既有企业缺乏战略管理能力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家宏观调控不力、政府干预偏差的责任,更与经济学术研究与具体实际联系偏弱、指导不力有关。产业升级和地区经济结构的发展,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发力。解决过度竞争的出路就在于将宏观经济体制与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与企业战略与策略的创新协调统一起来,使学术研究、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充分互动互补、共同发展,走有宁波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3.1 适度加强政府干预,深化政府服务意识和职能,促进政府向智能专业型服务机构转化

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落后企业被淘汰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过度竞争导致中小企业出现持续大面积发展停滞,就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外出口企业目前还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小企业更是技术创新、增加就业的经济增长后劲所在。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的形势下,国家的相关宏观调控应保持适当的节奏,并辅之以一定的“减震”措施,地方政府也应对中小企业给以资金、资源、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宁波现在的发展形态已经开始由模仿走向创新。全球经济危机说明了西方经济制度的不尽合理性,而我国各地发展又不尽相同。宁波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和超前性,这些都决定了发展各个方面只能靠自己来摸索。

地方政府应该完善经济管理和监督体制,协调不同企业对家电行业的投资,防止大量盲目投资和抽逃型倒闭,逐步改善地方经济结构;总结有益的干预举措,建立有效干预体制,着眼地区经济未来发展,制定地方发展战略,协调企业、地方与国家利益。

地方政府应充分调研政府部门未来的发展形态,完善企业服务体制,针对企业投资、生产、营销、战略规划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完善服务职能,充当企业与高校或研究所之间的活跃的中间角色,探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企业、政府、学术研究相结合具备地方特色的新路子,促进政府向智能专业型服务机构转化,孵化和培育大规模或超大规模的跨国企业。

地方政府应依托本地高校或研究部门成立地方性的智囊组织,对本地区的发展进行开拓性的思考和规划,建立危机预测预警机制,对贸易出口的管理和治理进行卓有成效监督与促进,定期对企业主进行经营培训和世界先进企业(如诺基亚和三星)的师范,并成立可能的以政府信用做依托的动态公共基金,防止危机来临时具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倒闭,保证本地区的健康良续发展。

政府还应该相关政策,缩小本地区城市农村和贫富差距,提高居民富裕程度,培育差异化的本地市场,满足企业对产品属性差异化改进的愿望。

3.2 大力推动经济学术研究与实际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与产业化的结合程度

针对本地区的产业升级、科研与生产脱节等问题,应定期召开不同领域不同形式的研讨会,群策群力,解决问题,降低本地区发展的经济和智力成本。促进上述三者有力的互动互补,既是地区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肇始。

参考文献

[1]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London:Macmillan,1920(1890).

[2]Krugman P:Geography and Trade.Cambridge,MA:MIT Prcs,1991.

[3]周春兵.中国三大家电产业群的演变、剖析与发展思考[J].

[4]孙莉莉,韩福荣.我国三大家电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现状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33-36.

[5]谯薇.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6(6):49-51.

[6]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

[7]朱智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

[8]刘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7(3):57-62.

[9]中国家电产业还缺什么[OL].http://.cn,2007-12-20.

[10]家电行业部.2008年家电行业行业分析[R].

[11]慈溪.家电小镇的冬天[J].北京:中国企业家,2008.

[12]史天林,温瑶.我国产业过度竞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4):36-37.

[13]罗云辉.过度竞争:经济学分析与治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29-132.

[14]李志强.过度竞争的现实与理论[J].经济与管理,2008 (2):44-47.

[15]申力.中国制造业过度竞争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

产业经济政策范文5

[关键词]经济政策房地产宏观调控影响

近几年,随着房地产投资的急剧增温和房价的持续攀升,房地产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无庸置疑,房地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据研究表明,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这种对银行完全依赖的房地产业发展模式,一方面让房地产市场风险日益集中到商业银行,另一方面很容易通过银行信贷加以膨胀。当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时,一国经济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也就越来越大。在此形势之下,有必要用宏观经济调控来控制房地产业的泡沫成分。

一、金融政策对房地产业影响分析

1)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

加息会增加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但对于不同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影响也不尽相同。负债结构不同,融资渠道不同以及资金实力不同的房地产企业受加息的影响也不同。对于那些负债率较高,融资渠道单一,经营业绩较差的房地产企业,加息后企业的经营要面临强大的压力。

2)对消费者的影响

加息无疑会增加其还贷压力,促使某些消费者提前还贷或部分提前还贷。据新浪财经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七成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央行未来还将继续加息,而央行的连续加息,利率所提高的累积幅度让消费者的还贷成本增加了许多。

3)对房价的影响

房价在短期内受加息影响较小,但未来房价增长将趋于平缓。宏观金融政策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真正凸现于经济发展的成效上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加息对于购房者来说意味着购房支出的增加,这实际上是央行在削减对贷款购房者的支持力度,降低其购买力。而购买力的降低必然会减少对房地产需求,这种对需求的抑制作用将最终决定供给,从而控制过高的房价,产生积极的降温作用,使房价回归理性。

1、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根据经济学原理,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对货币供应总量产生乘数效应: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货币乘数减小,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流通量相应以一定比率减少。但是据商业银行的数据显示,个人住房贷款并未因房价上涨、加息等因素影响而大幅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渠道目益多样化,对银行贷款需求的占比逐步减少,因此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从而使银行减少贷款来间接调控房地产市场可能收效甚微。

1) 积极影响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直接作用于商业银行的政策措施,对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具有立竿见影的政策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0.5%能够诱发商业银行加大前期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度,控制房地产开发和消费贷款的增长速度,进而加速和锁定近两个月来各种调控政策的政策效率。

2)消极影响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理论上可以遏制投资过快,但同时也将带来一定的风险。张家鹏指出,就目前国际市场形势来分析,中国和印度的房地产市场属于快速的上升趋势,投资回报率较高,如果央行单方面的减少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就可能给国际上的一些投资家带来机会,这样欧美大量游资将会大量涌入中国,对楼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汇率调整

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将会影响国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投资者的投资动机也会随着汇率的变动发生改变。而我国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因此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将会我国地产业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对房地产业发展资金的影响

汇率预期的变动将对一国的资本化率产生重要影响。资本在国际问流动的原因是追逐利益和规避风险,因而汇率的变动会影响资本的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

2)对房价的影响

供需和投机是影响房价的两个主要因素,而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的是供需及投机行为这两个方面。目前由于人民币存在较强的升值预期.这使得大量的海外热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并将其快速转化为人民币资产.等待人民币的升值预期的实现,达到获利得目的。

3)对房地产自身价值的影响

在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尤其是大规模开发的高端房产,其销售市场不仅仅是局限于国内还面向国际。因而当人民币汇率发生变化时,对那些高端房产的自身价值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们的自身价值会因为受到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而发生变化,从对拥有者会而产生额外的盈利。

3、税收政策

清算土地增值税给开发商带来的最大变数是因为拿地时间不同,成本不同,导致的税款额度不同。拿地时间较早的 项目因差额巨大将支付巨额增值税成本,且拿地越早和捂地时间越长税费越高。一旦清算土地增值税开始执行,一些以长期囤积土地为获利方式的地产企业因为持有土地时间较长,差价较大,可能遭遇较大的税负压力。

4、调整住房贷款政策

这属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不动产信用控制工具。常见的控制方法有:规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的最高限额、最长期以及首期付款和分期还款的最低金额。

二、房地产企业应对对策

1、转换市场机制,开拓资金资源渠道

资金是房地产开发的首要因素,迫切需要通过多渠道的融资活动来满足房地产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利用加入世贸组织和金融市场多元化的机会寻求银行以外的融资渠道。上市是理想的融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或再融资,可缓解房地产项目资金需要压力。

2、走联合开发,合作经营,集中和规模化道路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特别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规模化、集团化经营,以提高其抗风险的能力。

3、改善经营管理,消除短视观念,提高核心竞争力

房地产企业需要完善内部机制,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从长远放眼,做好项 目的长期规划,提高企业开发效率,提高创新能力,把观念由做“项目”、做“产品”转到做“企业”上来。

参考文献:

[1]朱崇实. 金融法教程[m]. 北京:法律出版社,

产业经济政策范文6

[关键词] 江西稀土产业;钻石模型;竞争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25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40- 04

1 引 言

稀土包括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15种镧系元素以及与此相关的钪和钇两种元素。目前,稀土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纺织等领域。在当今世界,几乎每3~5年人们就会发现稀土的一种新用途,每4项新技术中就有1项与稀土有关,稀土中的镝、铽、钇等元素还是制造尖端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因此,稀土对于国家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江西是中、重离子型稀土的发祥地,是我国最重要的稀土产业大省。目前,全球已探明的稀土矿藏中,重稀土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我国南方5省,其中以江西省为最,占全国重稀土储量的35%。另外,江西有价稀土元素品位含量高、品种齐全,供应着全世界90%的中重稀土,成为国际市场主要的供应商之一。因我国稀土大量低价流失,据估计,我国的中、重类稀土储备仅能维持15~20年。面对稀土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日益凸显的稀缺性,系统深入分析江西稀土产业竞争力及发展对策,不仅有利于江西稀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有利于提升我国稀土产业在国际稀土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2 稀土产业竞争力分析的理论框架

迈克尔·波特(1990)总结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环境4个内生变量和机遇、政府两个要素,并据此提出了经典的“钻石模型”理论[1]。但该模型更适用于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另外,笔者认为对于不同的产业或产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影响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所差异。因此,本文结合稀土产业的特征对“钻石模型”进行以下修正和补充。

引入知识吸收和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因素。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和掌握重点领域内的核心技术是一个产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对于稀土产业而言,创新能力对提升其产品的附加价值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知识吸收和创新能力作为构成“钻石模型”的核心因素。

弱化支持产业因素,集中体现相关产业的集聚耦合作用。稀土产业的支持产业主要有原材料的供应、稀土的冶炼分离等,其产品附加值低,对稀土产业竞争力的贡献度低,而稀土下游产业的深加工应用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相比支持产业,相关产业的集聚耦合效应对稀土产业的竞争力有更大的影响。

剔除机会因素,增加环境成本因素。“钻石模型”中的机会具有偶然性和非常规性,在稀土产业中机会因素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分析稀土产业的竞争力需要寻找其内在的一般规律。同时,稀土产业在开采、冶炼分离过程中极易造成环境污染,随着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政策的颁布及实施,稀土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成本势必需要内部化。因此,增加环境成本因素,可使模型更有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改进后的“钻石模型”是一个以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因素;以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相关产业的集聚耦合,以及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4大内部要素为重点;以政府和环境成本为外在因素的一个系统的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3 江西稀土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3.1 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

对江西稀土产业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产品附加值、人才培养机制和人力资本存量等方面。

在技术创新方面,江西省在稀土产业开采、冶炼分离领域掌握多项自主创新技术,但在下游高端应用产品方面,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且经济效益偏低。2010年和2011年江西稀土产业总产值分别为135.6亿元和329亿元,占江西工业年产总值分别为31.63%和58.6%,而这两年的稀土高新材料年产总值占工业年产总值分别为0.32%和1.17%,说明江西稀土产业在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高端稀土材料的产值贡献率极低。

在稀土产品方面,江西稀土深加工和应用产品主要集中在稀土永磁材料、储氢材料、发光材料和永磁电机等方面,但在该领域,江西省的发展也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在2010年江西稀土产品中,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及其应用产品的销售收入占稀土产业仅10%,2011年其销售收入略有增加,但也不超过20%。

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江西已通过多种方式加快培养稀土资源开发与应用的优秀人才,如江西理工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设稀土工程本科专业;鑫隆康稀土与新盛稀土企业分别与江西理工大学和东华理工大学建立技术合作关系等。

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目前江西高级工以上人才达到12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9%,远低于全国的47%,从图2可看出,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全省人才的4.9%,比全国低1.5%。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目前江西稀土产业的知识吸收和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偏低,尤其是在稀土产业下游的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存量方面。所以,江西稀土产业应重点在知识吸收和创新能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3.2 要素条件

江西地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4省市的中间地带,便利的水上交通及浙赣铁路运输使沿海产业对江西产业的辐射拉动优势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而且江西地处下扬子和华南两大成矿区[2-3],这是江西具备良好成矿条件的先决条件。我国稀土矿资源分布于全国16个省,以江西赣州为最,其稀土矿区近6 000平方千米,其中稀土规划矿区2 534平方千米,赣州远景总储量940万吨,保有储量33.6万吨,占国内同类稀土资源保有储量60%以上,在国内外同类型矿种中排名第一。另外,江西离子型稀土中富含钐、铕、铽、镝、钇等中、重稀土元素,这些元素是生产稀土永磁材料和稀土发光材料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所以,江西稀土产业凭借其在地域、交通和资源方面的优势,目前已拥有全国67个采矿权中的45个。

3.3 需求状况

我国稀土产量和消费量均为世界第一。2005年,我国稀土年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重超过50%,2010年达到87 025吨,占世界稀土总消费量的64.94%,随着我国稀土消费量的日益增长,这为江西稀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另外,从表1可看出,在不同领域内我国稀土的消费量几乎在逐年增加,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稀土在我国新领域内得到应用,我国稀土在新材料领域内的消费呈现剧增趋势,特别是永磁材料,从2004年的10 750吨到2011年的36 600吨,增加了70.6%。而在全球范围内,据中国稀土行业协会预测,2015年全球稀土需求将达21万吨。因此,我国国内和全球在未来对稀土需求的增加,都将为江西稀土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3.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

2005年以前,江西稀土企业大都以低成本战略低价销售争取市场份额,使产业内竞争恶劣。而从2010年9月份开始,五矿、中铝、包钢稀土等中央集团加入到江西稀土产业并购过程,重组效果已出现。但是,目前江西稀土产业重组效应不明显,仍存在产品结构失衡,工艺流程相似,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和应用产品发展缓慢等问题。因此,阻碍江西稀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另一道屏障是稀土企业重组后的协同效应未达到最大化。

3.5 相关产业的集聚耦合

稀土相关产业的集聚效应对稀土产业上下游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拉动作用。对于江西稀土产业而言,相关产业主要有发光材料、镍氢电池和钕铁硼等加工产业及物流配送和金融服务等相关产业。目前,江西有永磁材料生产企业14家,储氢合金生产企业4家,稀土荧光粉及荧光材料生产7家。另外,赣州速递物流开发稀土行业仓单质押金融物流项目,为江西稀土企业提供了更好的仓储、信息监管、物流配送及融资服务。江西稀土相关产业的高集聚效应和科技进步更为其稀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3.6 政府

政府对于江西稀土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2011年,国土资源部宣布,在江西赣州成立首批国家稀土规划矿区;2012年,江西获中央财政1 780万元支持赣州稀土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但是,江西稀土产业在资源管理上监管不力,使资源浪费严重。随着2010年稀土价格的大幅飙升,江西稀土走私问题更是屡禁不止。通过国内外海关统计数据的对比,2011年稀土走私出口量超过2万吨。所以,江西省政府的监管不力,将进一步促使其稀土产业的竞争环境恶化,不利于江西稀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3.7 环境成本

稀土的开采易造成环境的破坏。据计算,2005年我国每生产1千克稀土,其环境成本为5.6美元。目前,尽管江西稀土的开采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要处理由开采稀土造成的废水,还需5元左右。经国家环保局初步测算,仅赣州因稀土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需要花费380亿元,长达70年的时间进行治理。

由于我国稀土产业的环境成本一直被外部化,所以我国稀土产品有着低成本的优势。但是,随着《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环境成本必然会内部化。短期内,这将提高稀土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其竞争优势。

4 江西稀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江西稀土产业竞争力现状的分析,本文认为,目前江西稀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4.1 稀土高端研发人才缺乏,深加工应用产品创新能力弱

从江西稀土产业的整体产业链发展来看,主要优势集中在稀土的开采、冶炼分离及初级加工上,但由于其在高端稀土材料研发方面缺乏专业人才,高附加值的稀土产品发展滞后。究其原因,一方面江西省经济基础较薄弱,民生问题突出,不利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稀土产业在开采冶炼分离方面投入少、风险低、收益高,但在下游应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高、风险高,致使江西稀土产业在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方面已普遍使用国内目前最环保的原地浸矿技术和模糊萃取分离技术,但在下游应用产品的研发投入方面却远不及北方稀土,致使江西稀土产业下游深加工应用产品创新能力较弱。

4.2 稀土企业重组协同效应不明显,集团经济效应提升慢

江西稀土产业正在加快重组工作,但就目前重组情况来看,重组后的协同效应远未达到最大化。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各自所有制利益形式的冲突和企业文化、管理运营等差异,使重组的集团内部信息传递不畅,决策难度加大,管理失控等,最终使集团整体经济绩效提升非常慢。而且由于各大集团为了自身利益都集中精力投身于江西稀土资源的争夺战之中,使江西稀土产业重组更多地集中在现有的分离、加工产能方面,而对下游应用产品关注度较低,致使上游的稀土开采、冶炼分离产品严重过剩,下游的应用产品却没有从集团自身优势出发,寻找差异化发展战略,因此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利于集团经济效应的提升。

4.3 高额利润诱惑和监管不力,稀土被非法开采现象严重

我国自实施稀土出口配额政策以来,稀土价格得到了飞速上升,面对巨大利益的诱惑,曾控制江西稀土产业的冶金、有色、核工业3大集团大量重复建设生产,乱采滥挖现象严重,甚至企业偷采偷挖,进行黑市交易。同时,江西稀土矿多分布于山林,行业监管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财力,所以行业监管难度大,致使民间非法开采走私问题屡禁不止,稀土资源流失严重。

4.4 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治理工作艰巨

江西稀土资源开采环保标准低,而且稀土开采、分离后造成的污染治理费用尚未计入生产成本,所以相当多的稀土企业缺乏环保意识,环保投入不够,最终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低成本生产现象,不仅使产品竞争环境恶化,而且造成了当地严重的生态破坏。从江西稀土矿开采工艺前后经历的池浸、堆浸和原地浸矿来看,前两种开采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但会造成山体植被破坏和水土污染严重,每分离1吨稀土氧化物会破坏160~200m2地表植被,产生1 000~1 200吨废水[4]。但即使是现在比较先进的原地浸矿法,也无法规避免对环境的污染,该工艺过程易造成山体塌陷,以及尾矿中遗留的NH■■和SO■■易使地下水和土壤受到污染。而一座稀土矿被停产后,其对山体已造成的影响也会有5~6年,甚至更长时间。

5 提升江西稀土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针对江西稀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提出提升江西稀土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5.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①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人才。如通过住房政策、日常文体活动、家属工作安置和子女教育政策及人才本身再教育政策等,降低其生活成本,丰富其生活内容,提高其生活幸福度。同时通过科研院所与稀土企业的合作、企业人才绩效考核制度的完善方式,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创新活动。②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人才。如选派稀土专业人才赴国外研修,培养先进的管理者和高端研发人才;联合企业和学校,培养专业型、技能型、应用性和创新型人才;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等,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研创新团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③以稀土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研发为重点,增加研发投入资金。向中央申请专项研发资金,设立专项科研平台,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产品研发的积极性;还可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尤其是在高性能稀土材料研发方面,从而提高江西稀土产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5.2 提升企业间的协同效应,促进集团整体经济效应最大化

对于江西稀土产业重组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各大集团应更多的集中在稀土产业下游的重组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规划上。五矿和中铝可凭借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重点开发稀土加工应用产品,尤其是各自在合金技术方面的优势寻找差异化发展战略,延伸产业链,提高集团整体经济效应。对于已重组的企业,主要是提高其协同效应。通过对重组后企业进行战略引导,使其战略发展统一于集团;通过对员工进行文化融合,形成集团的集体文化;通过以人为本原则进行资产重组和制度分配,达到资源协同和制度协同;通过建立切合实际的信息、财务、人事管理系统,使集团管理效应最大化。通过多方位提高协同效应,促进稀土市场集中,解决稀土产业的结构性问题,实现产业快速升级转化。

5.3 加强行业管理,保护资源合理利用

①各级政府应充分行使管理职能,积极配合,控制稀土开采总量,规范稀土开采程序,科学合理地规划资源使用流向,实现稀土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②政府应以身作则,落实监管责任,加大监管投入力度,成立专门的资源保护机构,对现有矿山实施有效管理,严惩滥采滥挖等违法开采行为,确保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③提高稀土的资源税率,减少稀土资源浪费,有效遏制无节制开采行为,促进企业主动整合资源向深加工领域发展,保障稀土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5.4 推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减少环境破坏

目前我国稀土开采、分离技术已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但对环境的破坏仍相当严重。为了减轻环境负担,保生态环境,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即将环境成本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抑制企业对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行为。这一方面可淘汰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另一方面可促使企业加强技术改进,优化工艺流程,积极提高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水平,降低开采使用的化工原料消耗,在源头上减少“三废”[5]。同时,应增强企业环保意识,督促企业贯彻执行《环保法》,强化固体废物资源利用,治理已开发矿山的环境,促进生态恢复,有效处理生产过剩中的“三废”和对尾矿的提炼,防止水土流失,实现可持续发展。

6 结 语

通过对江西稀土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可知,目前江西稀土产业在要素条件、需求状况、产业集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与此同时,专业人才的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企业重组协同效应不明显、政府监管不力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这影响了江西稀土产业的发展,阻碍其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因此,江西省政府及相关企业应在继续强化本省稀土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解决稀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升江西稀土产业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90-116.

[2]杨明桂,黄水保,楼法生.中国东南陆区岩石圈结构与大规模成矿作用[J].中国地质,2009,36(3):528-543.

[3]曾国华,吴雯雯.中国南北稀土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及差异化发展策略[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2,3(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