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享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分享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分享总结

技术分享总结范文1

共享制造是一种共享资源、降低成本的新型经济生产模式,是共享经济向供应链上游的自然延伸。共享制造通过对原材料、人力、设备等进行共享,降低产品总成本,提高竞争力;通过共享生产设备,减少企业自身的固定成本,促进产业升级,为企业带来利益最大化;通过共享供求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均衡供需促进供给侧改革。

“共享制造”可如下定义:共享制造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将企业或个人闲置的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进行合理集成和配置的共享服务模式。

1.共享制造的特点

共享制造的核心是“面向服务”,将更多的闲置资源有效配置,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实现“双赢”。它具有如下特点:(1)灵活性,在共享制造的模式下,需求方可以随时随地按需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供给方所剩余的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2)全面性,在共享制造的模式下,设备、人才、技术、知识、场地、信息、物料等资源都可以共享。(3)开放性,共享资源不受限制,只要闲置的制造资源都可以共享。(4)直接性,供需双方只需在共享制造平台选择提供或需要的资源,即可直接对接供需双方,无第三方的介入。(5)重复性,在共享制造模式下,如设备、工厂等共享制造资源可以重复利用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共享制造”生产运行现状

对于共享制造的研究起源于对共享经济的研究。近几年来,学者们对于智能制造、共享经济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非常热衷。目前,沈阳机床、深圳MouldLao、易制造、1688淘工厂、“寻机”共享制造等平台的运营已初见成效,但由于共享制造模式还不够成熟,对于其完整的生产运营模式的认识尚且还在研究之中。

二、典型案例研究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网络爬虫软件,针对我国现有开展共享制造的主要平台进行数据爬取、分类总结、数据分析,从而总结出各共享制造实践案例的特征、要素、模式优劣和发展前景。

1.MouldLao众创空间

MouldLao众创空间可以共享厂房、设备和人才,就连创意和品牌也可以分享。创客和企业主可以根据使用情况分担资金,以此来达到厂房共享;而对于一些大型且价格高昂的设备,则根据每小时使用计费,来达到设备共享。在这里,工人通过自报身价,共享自身的技术。此外,财务、行政人员这些人力费用的支出则由数十个小微企业和团队共同承担。同理,高层次的设计人员和技术顾问,亦可共享,达成共享制造的目的。在创客空间里,有专门的团队拉取订单,各个团队再在内部竞争报价来争取该项目,即达成订单共享。最后,MouldLao形成自己的品牌知名度,来帮助拿到客户订单。

2.易制造平台

易制造是一个为我国制造业提供大数据服务的工业资源共享互联网智能平台,该平台提供供求信息和智能检索等功能。它是制造业首款采用了小程序技术的信息化智能平台,实现了pc和手机双联动新型模式。

通过网络爬虫软件发现:易制造工业资源共享平台平均一个月为企业提供了在线信息资源共享加工信息2255条、设备供求信息1265条、厂房供求信息343条、材料采购信息327条。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将其闲置的制造资源通过易制造工业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市场化配置。易制造工业资源共享智能平台为相关企业建立起跨区域、开放式的社交商圈共享平台,形成区域性、服务型、社会化生产模式,实现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高效高质对接。

3.沈阳机床

沈阳机床研发出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智能机床具有智能与互联网功能,通过i5智能共享平台连接沈阳机床和机床用户,通过工业操作系统,实现生产、资源、人才、技术、服务等内容共享。利用东北工业基地的优势,为中小企业带回订单,在该平台上,制造企业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订单,同时沈阳机床将大型设备租赁给机床用户,解决大型设备的问题,并且也能共享相关熟悉技术的人才。企业出现订单过多情况,可以与其他企业共享订单,既能完成订单又能提高效率,共同获利。

4.“1688”淘工厂

“1688”淘工廠则不同,它提供大量的订单,而非提供技术支持的模式。“1688”淘工厂是给淘宝卖家与工厂厂家提供机会的平台,解决淘宝卖家找工厂难、试单难、翻单难、新款开发难的问题。将懂电商,但不懂供应链的电商卖家,和懂供应链但不懂电商的工厂厂家连接起来。“1688”淘工厂为电商卖家提供众多大中小型工厂,其他工厂也可申请入驻淘工厂,开通旺铺。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数据挖掘分析,淘工厂平台中的工厂月销售平均销售额大都分布在0-5万元,有少数工厂可以达到5万元以上。1688淘工厂与淘宝网的盈利模式大致类似,收入来源自:(1)展示广告、竞价排名费用。(2)会员费、旺铺使用费用。(3)信息咨询费。(4)账户暂存的高额利息。

各平台属性特点总结如下:(1)MouldLao众创空间。平台组建者为众多需求者,平台属性为线上线下结合线下为主,需求方为众多企业个体,供给方则是由需求方共同合资建立按使用量计费的单一主体,由唯一供给方提供生产制造服务,不存在平台匹配问题;(2)易制造。平台组建者为第三方,平台属性为线上,需求方和供给方由众多个体组成,双方把供求信息发布于平台,平台汇总并分类信息为双方提供合作方,由供需双方根据自身需要在平台中自行匹配;(3)沈阳机床:平台组建者为单一供给者或需求者,平台属性为线上线下结合线下为主,需求者或供给者中有一方为单一企业,其通常在行业内处于领导甚至垄断地位,另一方则数量众多规模较小,由唯一核心方直接与另方实现供需匹配,不存在平台匹配问题;(4)“1688”淘工厂:平台组建者为第三方,平台属性为线上,需求方和供给方由众多个体组成,供给方将产能以商品形式发布于平台,需求方按需要购买,由需求方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供给方,平台不进行匹配但挂名推荐。

三、案例分析总结

技术分享总结范文2

作为企业高级财务掌舵者的CFO和总会计师面对困难,必须展现出应有的魄力和胆识。只要是对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有益的工作,一旦认准了就要努力推进,而不应被困难所吓倒。但要推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光靠魄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认真总结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经验。纵观中国企业10多年来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全貌,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对于集团企业推进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无疑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从自身出发谨慎决策稳步实施

虽然财务共享中心的理念是从西方发展起来的,但照搬西方企业的做法是很危险的。中国的国情和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中国的企业也与西方企业存在巨大差别,不加分析地照搬很容易招致失败,进而贻误企业的发展良机。对于CFO和总会计师来讲,不顾自身的实际推进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很可能会毁掉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在考虑建设财务共享中心之前,CFO和总会计师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业务、治理、管理、文化和结构,在此基础上研判自己所在企业是否适合建立财务共享中心。

而一旦通过分析、研判确定自己要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CFO和总会计师还需进一步考虑怎样选址、采取什么样的模式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CFO和总会计师在考虑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要注意渐进原则,可以先在分、子公司试点,待成熟后再推向全集团;也可以分步、分阶段实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二、以国际视野把握未来走向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已经经历很长时间的发展,各方面不断成熟和完善。到目前,财务共享的发展速度更是快得惊人,各种新特点、新方法层出不穷,这就要求CFO和总会计师在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动向,同时要洞察未来走势。

未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着眼点将从“效率”转向效果,将更加关注企业的价值创造。具体来讲未来有七个趋势值得关注,如图3所示。

三、在推进过程中需要不断争取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业务部门的全力配合

推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需对现有财务管理组织架构、操作流程、财务制度等方面进行较大的调整,工作量大,难度高,且不可避免地会触及现有内部利益格局。所以,在推进过程中遇到阻力和压力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CFO和总会计师发挥其应有的协调才能,努力争取最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必要时要请求最高层领导出面协调。

此外,推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离不开其他部门配合。特别是在流程再造和制度整合方面,牵涉的面比较广,各部门利益也不尽一致,容易发生矛盾。CFO和总会计师要敏锐、开放,耐心听取其他部门的意见、细心做好解释工作、适当照顾其他部门利益。

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首先,共享服务在技术上要有统一的系统支持。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是实现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因此,系统平台的统一搭建和整合是实现共享服务的第一步。统一的ERP系统是保证共享服务平台顺利搭建的关键因素。建立一个好的平台很重要,需要有一个统一的IT标准和一个流程标准,这样整合可以更快。

其次,整合后信息的安全性不容忽视。互联网技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提升了我们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它又蕴藏着极大的风险。建设财务共享中心后,集中在一起的信息在存储、传播中都会蕴藏很大潜在风险,需要更高的安全保障技术。

对于技术支撑,CFO和总会计师要有心里准备,并且要与公司其他部门密切合作,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技术团队。另外,也要注意整合现有资源,如ERP系统等。

五、人才是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最大障碍

人才队伍建设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以往的经验,CFO和总会计师在着手人才队伍建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好充足的人才储备。由于分工的细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这就要求企业在筹备队伍时做好充足准备。

技术分享总结范文3

关键词: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产出效率;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61-03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对于学校实验室来说,大型仪器设备是高等学校的优质资源,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发展高科技的重要工具,也是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与标志[1-2]。如何使有限的仪器设备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服务,是学校面临的问题也是学校工作的方向,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构建与有效管理,为教师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大型仪器设备是指货币价值相对较高且对仪器设备使用的技术要求较严格的仪器设备,由于不同时期不同院校的研究领域不同,对大型仪器设备的界定不同,我校主要是将2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放置在了共享平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与优化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问题,如曾晓思[3],韩富[4],解成喜[5],张丽梅[6],周智男[7]等对大型仪器设备平台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各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较低,而共享平台的构建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如,打破仪器设备保护壁垒,整合学校资源,避免重复购置等,并从理论上提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等,以保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顺利运行,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益的最大化,此外,也从实验队伍管理、建立科学的仪器设备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等角度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有效共享提出了建议。现阶段对于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研究更倾向于对其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评价。如,蔡瑞林等[8]从经济学的角度,依据共享效益和共享成本,构建了仪器设备的感知价值模型,以帮助解决仪器设备共享存在的问题;王晓燕等[9]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进行了综合评价,以实现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的科学化;黄涛等[10]通过采用DEA方法从综合效益、纯技术效益及规模效益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提出了建议。

本研究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校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投入与产出效率分析,并给出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产出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

本研究将利用2014年河北农业大学大型仪器平台中的仪器设备使用和科研产出数据分析仪器设备的投入产出情况。大型仪器设备的产出衡量有许多标准,本文主要以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作为衡量大型仪器设备产出的标准。

已有研究中大型仪器设备的产出效率,一般主要指成果的收集与积累,也一直是使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使用过程中关注的重点[11]。一般大型仪器设备的总机时数包括教学使用机时数、科学研究使用机时数和对外使用机时数,认为总机时数越多,教学科研产出越多[12-13],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同样,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必然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比如维修费、耗材费、水电费等等,经费的投入对教学科研产出效率具有促进作用[13-16],所以在产出效率分析中把总机时数和总投入经费作为产出效率的变量来进行分析。另外,学院的管理到位与否也是反映大型仪器设备对教学科研产出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学院管理越到位,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越高,所以学院的管理与大型仪器设备教学科研产出效率是正相关的[17],所以在模型中引入学院管理这个变量,来分析大型仪器设备的产出效率,表1给出了模型中所涉及变量的名称、文献来源以及假设。

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引入大型仪器设备的总机时自然对数和总投入经费的自然对数分析大型仪器设备的产出效率,其中模型中变量的下标i是样本的数量,即本研究调查的样本数量,见模型1:

三、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产出效率分析

大型仪器设备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我们首先把大型仪器设备的总机时数和总投入经费对教学科研产出效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模型1)。在模型1的基础上,我们重新估计引入学校7个学院管理对大型仪器设备的教学科研产出效率模型(回归结果见表2模型2)。本文采用White稳健标准差法修正了标准差,以避免异方差的出现。

模型1的回归结果符号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总机时和总投入经费对大型仪器设备的教学科研产出效率是显著的,说明我校大型仪器的产出效率是多投入才会有产出,其中总机时是在1%的水平下是显著的,总投入经费在5%的水平下显著的。在模型1的基础上我们引入7个学院的管理,构成模型2,其回归结果显示,总机时、总投入经费和学院管理对大型仪器设备的教学科研产出效率都是显著的。新变量的加入使得总机时和总投入经费的显著性没有变化,但模型1中变量的系数在模型2中都变小了,这说明在总机时和总投入经费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方法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教学科研产出效率也是可行的。同时,从模型2中可以看出,学院管理对大型仪器设备的教学科研产出效率是显著的,且不同学院对产出效率各不相同,在七个学院中,学院4的管理对产出效率是最显著的,其弹性系数数值为1.731%,学院6对产出效率水平是最低的,其弹性系数数值为0.970%,7个学院管理对教学科研产出效率的显著性为:DUM4>DUM7>DUM1>DUM2>DUM3>DUM5>DUM6,这说明学院管理也是大型仪器设备对教学科研产出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结论

随着国家对高校投入的不断加大,高校仪器设备的数量也在不断激增,如何使仪器设备能够有效使用与管理也一直是广大实验室工作者不断探究的重点。本文根据我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平台中的仪器数据对教学科研产出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说明,仪器设备的总机时数和总投入经费对教学科研产出效率是显著的,投入越大,产出越多,同时在总机时和总投入经费不变的情况下,有效的管理对大型仪器设备的产出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对教学科研产出效率分析并结合我校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较低,一些仪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共享率低以及维修维护跟不上等问题,认为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产出效率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通过行政手段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进一步提高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有效使用;第二,在购买大型仪器设备时要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论证,理性采购,减少重复购置造成的资金浪费,同时可以将购置大型仪器设备的小部分资金用于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延长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第三,加强管理,并建立健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规章制度及效益评价体系,如根据大型仪器设备的实际情况,建立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包括持证上岗制度、仪器操作规程、仪器维护保养规程等,同时定期统计仪器的运行使用数据,以规范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第四,注重培养仪器设备操作管理专业人员,缺乏专业的实验操作人员是影响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对教学科研产出的瓶颈,提高并优化实验队伍的整体水平,重视实验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逐步实现大型仪器设备专人专岗管理,对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教学科研产出效率,是我们每一个实验室管理者的责任与目标,高校应该在对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基础上找寻适合自己学校的一套仪器设备管理机制,提升学校的仪器设备管理水平,促进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黄天常.绩效技术在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4,21(2):157-159.

[2]刘宏波.论高校仪器设备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239-240.

[3]曾晓思.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研究综述[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12,10(5):183-185.

[4]韩富,郑福平,田媛.高等学校大型仪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7.

[5]解成喜,唐军,张正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0,27(10):1-3.

[6]张丽梅,刘震.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292-295.

[7]周智男,李玉霞,王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探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9,(2).

[8]蔡瑞林,袁锋,吴小亚.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经济学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384-388.

[9]王晓燕,范朝阳,李郁雁.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综合评价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177-180.

[10]黄涛,李鸿飞,王伏玲,等.基于DEA的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效益评价[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270-273.

[11]杨树国,黄乐,武晓峰,等.强化评价提高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08):179-182.

[12]蓝增全,谢涌,李本德,等.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5,28(7):198-201.

[13]洪霞,韦须祥,周俊,等.提高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对策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3,30(7):232-235.

[14]王晓燕.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利用效率提升机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9):15-17.

[15]刘嘉南,胡今鸿,潘信吉,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制约机制因素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8-9.

技术分享总结范文4

【关键词】总图;共享平台;土地信息管理

一、引言

目前,许多大型钢铁企业都已经建设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攀钢集团依托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依靠自主创新推动钢铁钒钛产业跨越式发展,通过一期、二期以及三期工程建设及近年来的技术改造和资本运营,生产规模和管理水平在不断发展,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管理上的要求。为适应管理需要,提升总图管理水平,提高工程实施效率,需要通过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提高集团整体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达到节约工程建设投资、准确设计、辅助决策、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成本的目的。

二、攀钢总图管理现状

由于攀钢的二、三期工程建设,弄弄坪工业片区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的总图管理资料满足不了使用要求,给总图管理和项目设计带来很大不便,同时因资料不详等因素,使设计与现状不符的问题经常发生,所以作为设计和管理依据尚欠准确,甚至不能用,根本满足不了公司紧急项目的设计时间要求,设计周期被迫延长。

现有总图版与集团公司现代化管理要求差距甚远,造成投资浪费。攀钢本部建设以来,特别是一期建设受时代影响,设计资料、竣工资料的收集、保存不完整,缺失严重,并且存在施工图与现场实际存在差异等问题,而且地下情况了解不详细,使设计成果出现偏差,施工时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造成设计、施工被动,不可预见费用投入较大。

三、攀钢总图管理系统的建设

(一)基础工作、数据采集

攀钢自2011年6月开始,对企业总图资源逐步进行全面勘查、普查,现对攀钢现有成存量土地基本完成了地上及地下的建构筑物数据采集工作,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数据库。为攀钢总图信息系统的建立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奠定牢固基础。

(二)总体目标

鉴于当前集团公司在总图管理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原则,制定企业总图管理的目标,建立数据库,建设攀钢集团总图管理系统,实现全面、有效的管理。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将作为对攀钢集团公司信息化规划的补充和完善的一个子项目进行建设和实施。系统建设需要达到如下目标:

1.实现攀钢集团范围内的总图数据“集中掌控”的管理思想;

2.实现总图图形数据和丰富的属性数据相互关联,以改变以往只能通过简单的标注文字造成的信息量不足;

3.通过空间数据库技术的运用,能够实现厂区总图数据的及时更新和数据版本的唯一性,改变以往总图数据管理混乱的现象,实现厂区总图数据的动态管理;

4.能够实现攀钢土地红线界定范围内的初始登记、变更登记、土地征收、审批、土地权证、土地资源台账等等。

5.为厂区规划、设计、工程实施提供现势性的高精度的地形、管线数据,为攀钢集团可持续建设与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信息,力图使总图管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即:土地界定、科学的规划――工程正确实施 ――现势的总图信息――科学的规划。

6.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3S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加速攀钢的信息化进程,提高攀钢总图业务管理及决策的信息化水平,提升领导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效率。

(三)系统体系结构

根据业务需求以及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架构,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结构如下图:

1.数据层:数据层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础,主要用来实现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基础地形数据、综合管线数据、元数据及目录数据的高效存储和管理。

2.服务层:服务层是一系列服务的集合,是数据层和应用层相互通信的中间层,是应用层调用系统数据和系统功能的通道,系统在服务层定义了大量的数据引擎服务、地形服务、电子图服务、管网服务等服务,通过应用服务层,系统完成对各类地理信息的共享和,并实现系统业务功能的处理。

3.应用层:应用层是基于服务层建立的专业业务应用系统。从用户角度看,可以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桌面应用程序或WEB应用程序,用户通过应用层来调用服务层提供的各种服务,完成对系统中数据的管理和业务功能的实现。

(四)攀钢总图管理系统建设

1.总体思路

系统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基础,建设厂区数据共享服务相关标准体系,将全攀钢范围内的地理信息数据纳入到该平台中,实现海量数据管理、空间信息共享、应用功能服务和后台日志监控,为攀钢相关部门提供高效安全的地理信息服务,为建立其他GIS专题应用子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和基本功能。通过不同系统之间数字资源的互操作,实现数据资源整合、信息,并对外提供资源检索服务,实现数据资源“集中存储、分布管理、共享交换”的管理理念。

2.建设内容

(1)建立攀钢地理信息管理的技术标准及规范

通过项目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地理信息管理技术标准及流程规范,包括数据生成、数据处理入库、数据更新维护标准,使攀钢的地理信息项目建设成为钢铁行业的样板工程,达到以“钢铁GIS看攀钢”的目标。

(2)数据整理入库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前期项目需把目前可用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入库。攀钢总图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涉及多种数据种类,包括基础地形数据、综合管线数据、基础地籍信息数据、地质钻孔数据及各类专题数据。在前期项目中要完成攀钢钒弄弄坪主厂区地上部分总图数据的采集和管网数据入库。

(3)建立攀钢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利用共享服务平台,实现系统用户、权限、数据服务、系统监控的统一集中管理,用户统一认证;将全攀钢范围内的地理信息数据纳入到该平台中,实现海量数据管理、空间信息共享、应用功能服务和后台日志监控,为攀钢相关部门提供高效安全的地理信息服务。攀钢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建立其他GIS专题应用子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和基本功能。

共享服务平台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是数据库设计具有扩展性,系统实现对数据种类和数据结构的扩充;其次是系统功能扩展性,系统设计和开发采用模块化、结构化的思路,能方便地进行系统升级和功能扩充;再有是系统应用扩展性,系统功能以服务的形式对其,其他系统通过服务调用本平台的数据和功能,快速构建满足自己业务需求的应用系统。

(4)建立总图信息管理等子系统

在项目第一阶段,基于攀钢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总图管理子系统。系统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并充分利用数据库的准确数据,陆续实现土地信息管理、交通物流、安全生产、应急救灾等管理子系统,最终实现数字化攀钢的总体建设目标。

四、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

鉴于前期已开发了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为了更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测绘成果,及时、准确、安全、方便地位测绘成果使用者提供服务,避免重复测绘,做到资源和数据共享,考虑增加其他各专业子系统以对总图管理系统进行完善。

(一)总图信息系统完善方案

如果另外单独开发建设其他专业子系统,独立维护各子系统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维护成本高,与其他各子系统之间以拷贝方式交换数据,数据的保密性也无法保障。与此相比,在总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后,利用原有的信息共享平台,开发建设各专业系统的思路具有以下优点:

1.可充分利用原有数据,避免数据的重复采集,节约费用,降低成本。在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各子系统,通过对各部门原有数据的整合与改造,做到数据的充分利用和共享。

2.可实现各子系统的“共建共享”。在共享平台的基础上,遵循标准体系框架,各专业子系统共同建设,实现不同系统的数据交换、共享和各项功能的使用,消除“信息孤岛”,为各部门的专业子系统的建设提供统一的数据与服务。

3.共享平台具有用户权限控制、资源版权控制等处理机制。对各个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重新组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资源体系;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和检索服务,向用户展示资源信息,方便用户使用数字资源,实现数据资源“集中存储、分布管理、共享交换”的管理理念。

(二)攀钢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对攀钢所属土地承包管理和土地利用现状管理,应开展攀钢土地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

攀钢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由土地信息共享子系统和土地业务信息管理子系统组成,其中土地信息共享子系统为土地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支撑与服务支撑,土地业务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在土地信息共享子系统提供的数据与服务基础上对攀钢的土地进行可视化、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等的管理。

土地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地籍管理,包括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查询统计、图形编辑和图形输出,以及土地征收、审批,供应资料信息存储、查询,土地开发利用、土地处置和评估、土地规划信息查询、规划成果管理、用地预审等各种图档材料的管理。

五、结语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要求使用现代化的方式来管理和规划厂区。攀钢总图管理系统作为攀钢集团公司信息化规划的补充和完善,其建设将加速攀钢的信息化进程,提高攀钢总图业务管理及决策的信息化水平,提升领导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效率。在此基础上,基于同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开发土地管理、工程地质等各专业子系统对总图管理进行完善,可充分利用原有数据,避免数据重复采集,实现数据资源的集中存储、分布管理和共享交换,实现各专业子系统的共建共享,为各部门的专业子系统的建设提供统一的数据与服务。

参考文献:

[1]周京春, 王贵武. 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核心问题的探讨[J]. 数字测绘与GIS技术应用研讨交流会论文集. 2008, 10.

[2]何江龙, 解智强等. 浅谈昆明市地下管线动态更新管理体系的建立[J]. 城市勘测, 2010.

[3]段鹏. 总图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设想[J]. 浙江冶金, 2007, 8.

[4]唐雪琪.从攀钢的发展看总图运输设计的重要性[J]. 钢铁技术, 2007(04).

技术分享总结范文5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创新;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围内外学者对知识创新及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学者指出:公司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公司特有的、能够给顾客带来价值的、难以被模仿的隐性知识,如微软公司的系统软件开发技术、施乐公司的复印机制造的核心技术、沃尔玛公司强大的售货及配货系统等,既然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隐性知识,那么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否有正向的影响作用?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又是怎样?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该如何测度?对于这些问题,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从实证角度展开研究,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并对我国企业实践提供指导。

1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推演

1.1隐性知识创新

正如a1vin toffler所言,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知识型社会,知识成为拥有超常能力的源泉,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可以用正式和系统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数据、科学公式、规格、操作说明等等形式实现共享;可以比较容易地被加工、传播以及储存,隐性知识深植于行动、过程、惯例、责任、愿景、价值和情感中,隐性知识包括部分技术能力——一种非正式的、无法明确表达的技术诀窍,有多年经验的手艺师傅积累了独特的手艺,但是他无法明确表达其中隐含的科学或技术原理,与此同时,隐性知识有一种重要的认知度,它包括心智模式、信仰和一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视角,因此,它们难以明晰化,这些隐性的模式彻底塑造了我们怎样认知周围的世界,根据lubit的分类,组织中有四种类型的隐性知识:难以表达的技术诀窍(know-how);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解决问题的方式(ways of approaching problems);组织惯例(organizational routines)。

nonaka指出,在市场不断变化、技术不断更新、竞争者层出不穷及产品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成功将属于那些能够持续不断地创造新知识、在公司内部广泛传播新知识并迅速将之应用到新技术和产品当中去的公司,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都是知识创新中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创新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模型。

1)seci过程,知识创新是一个持续、自我超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组织超越其旧边界,通过获取新场境、新的世界观、新知识而形成了新边界,nonaka提出seci过程即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成就了知识创新,社会化是通过经验共享把隐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外部化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述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是将显性知识转换成更复杂、更系统化的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内部化是显性知识内隐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2)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型,芮明杰在评价nonaka知识创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技术企业的知识创新模型,将知识创新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选取、知识融合、知识创造、知识扩散和知识共享。

3)隐性知识创新过程,国内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组织学习模型基本上都强调了组织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融合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获取和共享能提高组织绩效及组织创新,本文认为,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

1.2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1.2.1 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及培育barton从知识的角度分析公司核心竞争力,并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给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barton认为,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体系,包括四个维度:①公司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公司的专有技术和科学理解力;②公司的技术系统,它引导知识创造和控制进程,技术系统中的知识,是员工头脑中隐性知识的多年积累、编码和结构化产物,这些信息系统代表累积的知识,来源于许多员工个人,因此,整个技术系统比部分总和要强大得多,这类知识包括信息(如多年来开展的产品测试数据库)和程序(如专利设计规则);③管理系统,包括正式及非正式的知识创造方式(如通过公休假,师带徒或与同伴的网络互动等活动)以及知识控制程序(如激励系统及报告结构);④与各类知识及知识创造、控制相关的公司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知识系统,

核心竞争力是公司独具的,使公司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中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学识,这种学识是一组技术与技能融合的学识,而并非是拥有的一项技术或技能,摩托罗拉公司快速生产作业的能力是建立在许多基础技能、技术的综合之上的,如同一产品使得零件规格尽量雷同的设计原则、弹性原则、简明的订单系统、存货管理及供应商管理技能的综合,核心竞争力通常是公司在一个领域中从事管理或工作多年形成的、代表整个组织长期积累的学识,反映了这个组织的特点,核心竞争力使公司和他人能够显著区分开来,为顾客提供某种特殊利益,支撑企业开启未来之商机大门。

因此,公司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公司特有、能够给顾客带来价值、难以模仿的隐性知识,研究者普遍都认同这样的观点: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对知识的获取、创新和应用是发展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参见文献[14~16]等),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存在着多种办法,在培育的不同阶段,方法也各不相同,没有哪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公司,因此,公司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等加以综合考虑,芮明杰认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有两条:内部培育;外部交易,内部培育主要通过创新、积累整合、管理经验和知识管理来实现;外部交易主要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与合作等方式,史东明从制定好战略规则、组建专业人才团队、建立战略联盟、兼并关键技术企业、模仿创新与同场竞技五方面提出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2.2 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测度核心竞争力的外化体现在品牌、技术诀窍、服务专长、创新管理专长、市场网络等方面,随着公司核心能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其经营业绩不断上升,规模不断壮大,销售额急剧增加,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有市场控制能力、赢利能力等,市场控制能力指标表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已经取得、与本行业第一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竞争优势,用本企业产品的中场占有和市场开拓能力两项加权综合表示;同样的市场占有率,赢利高的企业反映的竞争力就强。顾客满意度在欧美等同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以至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用公司的市场份额、资产回报率、平均产品价格、总体产品质量、总体顾客服务水平、利润和顾客满意度这七方面要素来测度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1.3命题的提出

核心竞争力培育中要素能力的获取、扩散实质上就是知识的获取、扩散,能力学习和知识创新是公司构建、维持和转换核心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提出如下命题拟加以验证。

h1 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a 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b 知识选取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c 知识传播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h1d 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的影响,

2研究设计

2.1研究框架

基于文献分析、专家访谈以及小组讨论,本文构建了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模型,如图1所示。

2.2变量的测量

2.2.1 隐性知识创新的测量借鉴文献[6,7,22,23]等的实证研究结果,自编问卷,共由11道题组成,分别从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四个方面来反映隐性知识创新过程。

知识吸收有4道题,分别从信息收集、敞开心扉的交谈、获取商业数据、外部知识联盟的建立四个方面反映,知识选取有2道题,依次从学习最佳方法和采取措施选取重要知识两个方面反映,知识传播有2道题,分别从通过相应的程序和渠道传播知识、鼓励员工发展自己的工作能力以不断传播新知识两个方面反映,知识共享有3道题,分别从共享创新的知识、共享信息、共享知识以形成技术诀窍三个方面反映,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自动生成变量的得分,2.2.2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测量 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测量借鉴史东明、黄继刚、许召元等的相关研究,自编问卷,共由7道题组成,分别从市场份额、资产回报率、平均产品价格、总体产品质量、总体顾客服务水平、利润和顾客满意率等方面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行测量。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自动生成变量的得分。

2.3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主要面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士(总裁、董事长、总经理),调研主要在上海、北京、江西和浙江四地分批进行,持续时间为8周左右,共发放问卷570份,回收问卷389份,对不符合要求的样本以及重复的企业进行剔除,共获得有效样本307个,同收率为68,25%,有效率为78.92%,均处于较理想的水平。

从调研样本分布特征的结果看,在公司的产权结构样本分布中,同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比较大,达到73%,在公司规模的样本分布中,年营销额在500万~3千万和3千万~2亿的公司所占比例为56.7%,说明中等规模的公司占大多数,在公司成长性的样本分布中,近三年平均发展速度为6%~20%,即中等成长性的公司占大多数,在公司组织结构的样本分布中,70%以上的公司采取了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被调查公司在成立年限上分布较均匀,总体上看,所调查样本在公司性质、规模、成长性、组织结构类型和成立年限方面都有一定代表性。

2.4样本的信度与效度

2.4.1 隐性知识创新问卷指标的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隐性知识创新的所有11个问题项的α系数和分半信度值分别为0,908 0和0.8563,按隐性知识创新的6个分项来看,知识吸收4个子指标之问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是0.7913,同时相关性和“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知识吸收的4个子指标能够很一致地反心知识吸收的特征;知识共享的3个子指标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是0.801 9,同时相关性和α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知识共享的3个子指标能够很一致地反应知识共享的特征;知识选取和知识传播的两个子指标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在0.7上下,相对小于知识吸收和知识共享的内在一致性检验系数,但考虑到隐性知识创新的总体内部一致性检验系数较理想,认为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量表的信度分析是可以接受的,各分项的guttman分半信度值与cronbach的α系数无显著差异。

2.4.2核心竞争力形成问卷指标的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7个问题项的α系数和分半信度值分别为0.840 0和0.7910,同时相关性和α系数没有较大的变动,因此核心竞争力形成的7个子指标能够很一致地反应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特征。

2.4.3效度分析建构效度检验的对象是各分量表,包括隐性知识创新的四个分量表: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以及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分量表,建构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除了核心竞争力形成这个分量表所对应的相关矩阵有两个特征值大于1之外,其余各分量表对应的相关矩阵都只有一个特征值大于1,表明核心竞争力的建构效度还欠理想,而其余分量表都有良好的建构效度,对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载荷进行斜交转轴变换后,发现h5即总体顾客服务水平这个题项在第二个的载荷有0.914,在去除h5这个题项后,核心竞争力分量表对应相关矩阵的前两个特征值分别为3.231和0.845,表明修正后的量表已有良好的建构效度。

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分量表尽管在建构效度上存在不足,但信度分析部分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0 0,具有相当理想的信度,敏感性分析表明,修正前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分量表对总体结果并没有造成显著的差别,故为了方便起见,以下的分析还是采用原来的量表。

3研究结果

本研究样本中各变量的信度、建构效度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运用因素分析分别对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项与隐性知识创新之间的相关关系、核心竞争力各分项和核心竞争力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再运用回归分析分析隐性知识创新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的影响关系。

3.1 因素分析

本部分因素分析主要利用spssl1,5因素分析方法,3.1.1 隐性知识创新因素 kmo系数0.816,bts显著性系数0,000,因此适合隐性知识创新总因素,以隐性知识创新四个分项(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因素)为基础,求隐性知识创新总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项与隐性知识创新的相关系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隐性知识创新总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52.34%。

3.1.2 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kmo系数0.838,bts显著性系数0.000,因此适合提取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从表2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形成各分项h1市场份额、h2资产回报率、h3平均产品价格、h4总体产品质量、h5顾客服务水平、h6利润和h7顾客满意率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关系系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核心竞争力形成总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51,63%。

3.2 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2.1 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关系分析表3显示,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及知识共享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隐性知识创新的四个分项都与核心竞争力有显著正向关系,在只考虑两两关系而忽略其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隐性知识创新各分项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关系由大到小分别为知识共享、知识吸收、知识传播和知识选取。

图2描述了知识吸收、知识选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两两的关系图以及总体隐性知识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的相关关系。

3.2.2假设的验证通过对各变量的两两关系的相关分析,本文提出的假设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分析结果如下。

1)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1),由总体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回归,标准化的卢值为0.408,t统计量为7.813,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获得支持,

2)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吸收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1a),知识吸收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74,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吸收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a获得支持,

3)知识选取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选取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lb),知识选取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04,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选取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b获得支持。

4)知识传播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传播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lc),知识传播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17,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传播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故假设1c获得支持。

5)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本文假设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正向影响(h1d),知识共享与核心竞争力形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90,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知识共享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正向关系,故假设1d获得支持,3.2.3 变量问的影响效果分析从总的影响效果看,在我们的模型中,知识共享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知识吸收和知识传播,最小的变量是知识选取。

4结论与讨论

研究隐性知识创新对公司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目的在于为我国的公司在实践中如何促进隐性知识创新,从而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一些思路,研究表明隐性知识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因此,为了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在日常实践中应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

(1)知识吸收,隐性知识吸收在培育公司竞争优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公司的知识吸收阶段,既要注意从实践中得来的一手知识的收集,也要重视资料等二手知识的收集;不仅要注意企业的主动吸收知识,也要注意建立稳定、牢固、多渠道的知识库,知识的吸收可通过搜寻、购置、招募、学习等方式进行。

(2)知识选取,对公司来说,对知识进行选取分析是非常必要的:①搜集到的知识,往往是数量上的积累,对知识的正确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并无一定的要求;②对于不同的获取主体来讲,吸收的知识对企业而言有很多是没有用处的,必须对这部分信息进行有效地剔除,以减少和降低知识管理的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内部知识应用的效率,知识选取的方式包括人工分析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知识自动分类鉴别系统。因此,公司应采取措施选取重要知识。

技术分享总结范文6

关键词:智能数字化变电站;过程总线;总线通信技术;保护结构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力通信技术等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不断完善,加上电力系统不断向大参数、高电压等级、复杂电网结构等方向快速发展,传统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实时性、可靠性、精确性等方面均很难满足现代智能数字化远程调度电力系统需求。为了实现变电站中所有智能IED电子设备间数据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和互操作,如何确保过程通信网络中所有测控、保护、监视等数据信息在采集、远程传输、以及运算分析等过程中具有非常强大的实时性、安全性、可靠性等,就成为智能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过程层应用技术研究难点和热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1]。

1 智能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总线通信技术实现背景

1.1 变电站IEC61850国际标准

变电站IEC61850国际标准是新一代智能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和系统通信协议的技术标准,通过对变电站内部所有IED设备数据对象的统一信息集成建模,并按照面向对象服务技术和抽象通信服务规范接口的统一语言描述定义,从而实现变电站内所有分层分布式智能IED电子设备间数据信息资源的无缝通信实时共享。应用IEC61850标准中的通信协议可以实现智能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所有智能IED设备间的互操作性、以及系统自动化功能的扩展兼容性和运行长期精确稳定性,是实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数据信息资源实时共享的基础前提,为智能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过程层智能IED电子设备实现信息集成建模的基础数字化的重要保证,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过程总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发展重要方向。

1.2 电子式互感器与智能化断路器

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为变电站系统运行中,特征电参量数据信息的实时采集、监视、保护、控制等智能IED电子设备提供重要的数据信息。由于不同智能IED设备通常来自不同厂家或同厂家不同型号的产品,因此,利用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为不同智能IED电子设备间提供标准化、系统化的数据信息,也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过程层实现不同智能IED电子设备间数据信息资源实时共享和互操作的重要技术支撑。断路器智能化的二次系统可以实现断路器监测系统信息量的最大化、准确化、故障事故逻辑判定程序多样化、以及断路器监控保护技术手段智能自动化等多种功能,可以有效提高智能数字化变电站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对系统故障和事故定位的实时精确化。

1.3 网络通信集成网络化技术

数据信息的实时通信是实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智能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光纤通信技术、交换式以太网、以及虚拟局域网(VLAN)等网络通信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应用的不断完善深入,使得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二次信号回路和控制回路逐步向集成网络化等方向快速发展。用数字通信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电量信号传输模式;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代替传统控制、信号电缆的硬接线模式,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从集中式向分散分布式信息集成等方向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过程层中二次设备不再出现常规功能装置重复的I/O输入输出接线端口,通过过程层网络真正实现不同智能IED电子设备间数据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和互操作。

2 智能数字化变电站过程总线应用结构体系

智能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汇中过程层和过程总线通信的提出,是基于IEC61850国际系统规范标准对传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通信协议体系(如UCA2.0)进行信息集成通信的重大技术变革,也是智能数字化变电站区别传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指标特征之一。按照智能数字化变电站IEC61850标准要求,过程总线应用结构应采用集成网络化通信结构代替传统变电站的二次控制、信号电缆硬接线模式。智能数字化变电站过程总线应用结构应以工业以太网为通信核心,按照不同的组网方式构筑满足不同数据信息流需求的合理灵活的逻辑拓扑结构。目前,智能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建设和改造工程中常用的过程总线应用结构体系主要包括星形拓扑、总线拓扑、环形拓扑、以及网状拓扑四种模式。但是从大量工程应用效果来看,星形结构从信息流通信实时可靠性、逻辑拓扑结构清晰性、以及使用成熟完善性等方面均较其它三种应用结构体系较为完善合理。加上变电站智能IED电子设备制造成本的不断下降,采用冗余设计模式的星形网络拓扑结构,已成为智能数字化变电站过程总线首先的通信应用保护结构。

在大量工程应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很多电力研究学者又在过程层总线中通过将保护IED设备和合并单元两者相互组合,并利用时钟源进行在线分析的改进过程层总线保护结构模式,其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经功能整合后的变电站过程总线保护结构

从图1中可知,电力研究学者在标准冗余星形结构的基础上,引入了考虑间隔层与过程层设备单元间的可用性因素,利用合理的合并单元与断路器控制组合体与保护IED电子设备间的运行可靠性判断,通过功能整合有效提高智能数字化变电站中过程通信总线运行可靠性、精确性、以及实时可靠性。

3 智能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总线应用功能的实现

按照图1中所述的功能整合过程总线冗余保护结构,推出了实际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工程应用中的过程层功能合并单元(合并单元/断路器控制器)的整合设计方案。此处以ABB制造厂家的智能数字化变电站过程总线保护结构体系为例,其具体过程总线保护实现方案如图2所示:

图2 ABB过程总线保护实现方案

从图2可知,ABB推出基于ELK-CP3组合采集分析处理装置(组合式电压/电流互感器)的过程总线保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