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范文1
[关键词] 小学一年级学生;口腔;健康教育;知识;行为
[中图分类号] R197.3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b)-136-02
龋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患病率高,并有逐年上升趋势[1],流行面广,危害性大。WHO将龋病列为需要重点防治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2]。为了解我区小学一年级学生口腔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探讨适合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笔者于2009年9~11月对5所小学,685名一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铁西区5所小学,以每所学校的一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685名学生,年龄6~7岁,教育前获得有效问卷629份,有效应答率为91.82%。其中,男生307名,女生322名;教育后获得有效问卷646份,有效应答率为94.31%。其中,男生317名,女生329名。
1.2 方法
由口腔专业人员对这5所小学的5名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为期3 d的口腔专业卫生知识培训,然后由这些教师对一年级学生进行6课时(隔周1课时)的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及其他干预措施。教育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包括:介绍乳牙和恒牙、牙齿的结构、种类及功能;了解牙菌斑和龋齿。第二部分内容包括:刷牙时间及正确的方法;多吃健康的食品,少吃甜食;提倡使用保健牙刷、含氟牙膏;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牙病及早治疗。其他干预措施,①如“9.20爱牙日”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活动(出刊口腔健康教育专题宣传栏及班报等)。②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并给家长印发口腔健康教育系列资料。③召开口腔健康教育主题班队会等。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自行设计了有关口腔卫生知识及行为的调查问卷,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部分选项配以图画,由学生圈出正确的编号。在教育前后分别发放同一种问卷,以无记名方式在班级集中填写。调查时,先由班主任阅读问卷中的调查问题及其选项内容,对调查问题及选项内容中的部分字、词进行解释,再由儿童独自圈出所选编号。对问题和选项内容中学生不认识的文字,要求学生举手示意,由教师个别指导。
1.3 统计学分析
资料收集后,去除填写不完整和有逻辑错误的问卷。数据资料利用计算机处理,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相关指标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知,学生受教育前基本知道为什么刷牙、经常吃甜食对牙齿不好,但对怎样刷牙,刷多长时间好等问题正确回答率却较低。教育后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各题回答正确率均显著高于教育前。教育前答题平均正确率为49.20%,教育后为90.49%,教育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表 1 教育前后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n(%)]
2.2 教育前后学生相关口腔卫生行为情况
由表2可知,教育后各项卫生行为正确率均高于教育前,特别是教育后大部分同学中午饭后知道漱口。教育前口腔卫生行为形成总项为1 210项,形成率为48.09%;教育后卫生行为形成总项为1 972项,形成率为76.32%,教育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表2 教育前后学生相关口腔卫生行为比较[n(%)]
3 讨论
龋齿、牙周病是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3],因此要积极重视儿童的口腔健康教育保健。本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口腔健康行为、口腔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教育后比教育前显著提高,通过对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从而在行为上均有所改进。说明口腔健康教育有效地提高了一年级学生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形成。但调查结果也表明,教育后学生口腔卫生行为形成率还是较低,这可能与教育时间短,内容深度浅或者家长与老师的指导监督有关。所以我们的学校口腔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并与家长密切配合,只有当口腔卫生知识和健康意识不断累积增加时,健康行为才能逐渐地形成。
低年级学生还处在儿童期,所以从一年级学生开始进行良好的口腔卫生健康知识教育,有利于使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的口腔行为习惯,由于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及嗜好不同,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对不健康的行为进行早期干预和纠正。另外家长本身的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习惯对学生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利用家长会,对家长也进行口腔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并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带动自己的子女共同形成并保持自我保健习惯[4]。
笔者已将学校健康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教材、有教案、有考核、常抓不懈。但各校校医或健康教育教师口腔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有待加强,建议设立专项培训与集体备课,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及能力。对于低年级口腔卫生健康教育教学应以寓教于乐形式为主,并与家长密切沟通配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树立对牙病预防的正确概念,降低学生牙病的发病率,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腔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袁欣芝,李志本.7376例儿童乳牙龋齿健康调查及其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6,4(2):75.
[2]邢海林,陈莲芬,王绍萍.三亚市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J].中国热带医学,2005,5(7):23-24.
[3]杨春雷,陈薇,郭燕.北京市中小学口腔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9):648.
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范文2
关键词: 南通市区初中生 健康意识 健康行为
1.引言
人的健康意识影响着健康行为,也直接影响着人的健康状况。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健康教育是贯彻“健康第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全社会健康意识与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通过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以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我们通过对南通市第一中学、第三中学、启秀中学、紫琅中学四所中学初中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初中生的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的状况,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和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南通市第一中学、第三中学、启秀中学、紫琅中学的初中1―3年级学生各100人进行抽样调查。
2.2研究方法
通过计算机和人工查阅了大量有关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文献资料。根据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在南通市区部分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52份,有效率为88%。对所有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中学生健康意识的调查分析
3.1.1对健康含义的理解和健康的自我评价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的总称。”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5.21%认为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构成健康。这说明当代中学生对健康的真正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但仍有7.42%对健康含义的理解滞留在传统观念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上,认为是生理、心理两方面构成健康。还有7.37%对健康的概念模糊不清,认为体质好、没有疾病、身体强壮就是健康。从表2可以看出有88.57%的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感觉良好。但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少部分的学生的饮食生没有规律。而饮食不规律,会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存在不规律饮食习惯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对自身健康评价过高,不能意识到自身的健康行为问题,对健康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还有1.75%的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评价过低。
3.1.2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调查中发现,46.02%的学生认为在学校非常需要接受健康教育,有47.73%的学生认为在学校需要接受健康教育,以上表明中学生对健康价值的认识程度提高,这归功于学校将健康教育列入课堂的结果。在“是否需要提高身体素质”的调查中,有52.27%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认为需要的占43.18%,4.55%的学生认为一般需要,认为不需要的学生为零。表明95.45%的中学生都能充分地认识到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在“是否需要提高保健意识”的问题上,有53.98%的人认为“非常需要”,有40.91%的人认为“需要”,3.97%认为一般,这说明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有良好的认知态度。
3.2中学生健康行为的调查分析
3.2.1个人生活习惯与健康行为
人们一般认为疾病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是否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比疾病对健康的影响更大。如表4所示,读书写字姿态的正确率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下降,初一学生的正确率为60.49%,初二学生为47.35%,初三学生仅为26.19%,而在调查中学生的平均近视率是60.23%,而导致高近视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随着年级增高学校对健康教育愈发不重视;二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业负担的加重使学生忽视自身的健康。
早餐对促进健康和保障日常工作、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早餐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反应能力和短期记忆力等,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调查中发现每天吃早餐的学生占69.03%,偶尔不吃的占24.72%,经常不吃早饭的为6.25%,这说明有接近七成的家长和学生已经认识到早餐的重要性。
正常人的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变化是不同的。中学生一般需要9小时,睡眠不足不但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疾病,而且会使学习时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下降,从而影响学习效果。长期睡眠不足,还会引发心理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形成潜在威胁。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中学生睡眠不足,初一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占96.64%,初二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占51.70%,初三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仅占19.15%。由此可见中学生的睡眠时间随着年级的升高在不断减少,主要是因为繁重的学业带来的学习压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睡眠时间。
3.2.1个人卫生与健康行为
刷牙是清洁口腔的主要措施,国内外有关资料表明,科学刷牙的最佳次数和时间是“三、三、三”。就是每天刷3次,每次都在饭后3分钟后刷,同时每次刷牙3分钟。而能够进行科学刷牙的学生仅占9.09%,早晚各刷1次的占68.18%,仍有22.73%的同学1天只刷1次牙。结果表明,中学生刷牙的意识大多还停留在早晚刷牙的传统,没有把保护牙齿放到实际行动中去。通过表9我们发现大多数中学生饭前便后都能自觉洗手,只有少部分学生洗手意识不强。而运动后洗手的学生只占了56.82%,这说明中学生对卫生的注意力大都放在日常行为上,而在体育卫生方面做得还不够,有待学校进一步宣传和教育。
3.2.3运动卫生与健康行为
饭后不宜运动是常识问题,就“饭后多长时间能参与运动”这个问题,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在饭后1.5小时以上才能运动的学生占38.64%,认为饭后1―1.5小时运动的占32.95%,饭后0.5―1小时占19.89%,认为15分钟即可运动的占8.52%。以上说明了学生体育健康意识比较薄弱,也反映出了学校体育教育在传授体育与保健知识的方面做得不到位。希望在今后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提高加强学生运动方面的健康意识。
3.2.4体育锻炼的动机、时间、次数与健康行为
中学生体育动机是对体育功能的提取,是对体育价值实现的动力,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既是实现体育功能的实践,又是实现体育价值的结果。中学生对体育产生了强烈动机,学校体育才能存在和发展。从表12可以看出,本次受调查者中,出于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学生占大多数,占61.36%,说明中学生能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功能,是出于自我身体的需要,这同时也说明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讲,体育动机仍然只停留在身体需要的层面上,而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精神需要的层面上。22.73%的同学是因为兴趣而去参加运动的,为了与同学交往参加运动的占11.93%,为展现自己的能力去参加运动的为10.80%,还有4.55%的学生参加运动是为了给集体争光。
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是指除体育课以外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心肺功能,对促进学生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应提倡学生在学习之余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而本次调查发现,各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远不及推荐标准(16―l8周岁,每周3―4次,每次2小时)。据调查,每周锻炼(体育课外)在3次以上的仅占35.80%,每周锻炼(体育课外)在1―2次以上的占52.84%,每周(体育课外)从不锻炼的占11.36%。体育锻炼时间是保证中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最基本条件。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普遍较少,每次运动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仅为9.66%,30―60分钟为52.27%,30分钟以下为38.07%。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南通市区初中生对健康的理解基本正确,但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理解上不够全面;还有少部分学生明显缺乏健康知识和健康意识。大多数学生普遍比较乐观,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感觉良好,但实际上在健康认识方面仍有误解,有自我保健知识缺乏、保健意识淡薄等问题的存在。
4.1.2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但在一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由于学校的作息时间比较固定,因此学生的饮食、起居都比较有规律,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学业的繁重使学生普遍缺乏睡眠,而长期睡眠不足,将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健康。
4.1.3南通市区中学生还是比较注重个人卫生的,特别体现在日常行为上,但在体育卫生方面他们还不够重视。
4.1.4大多数中学生能够认识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但这种认识只停留在身体需要的层面上,而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精神需要的层面上。绝大多数学生对终身体育的思想认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4.2建议
4.2.1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等媒体,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健康知识,强化健康意识。要大力宣传自我保健知识,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要加大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和干预的力度,让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身体素质。此外,学校在健康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4.2.2学校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健康为目标,引导学生建立起“生命在于运动”的体育健康意识,促进他们能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使终身体育真正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季克异.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深化体育课程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2]林少娜.健康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113-114.
[3]廖文科.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做好学习.学校卫生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2001,(3):15-17.
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范文3
世界卫生日推广计划第二届联合国世界卫生大会规定从1950年起将4月7日作为全球性的“世界卫生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卫生组织的会员国都举行庆祝活动,推广和普及健康知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了实现“使有适宜技术的适宜人员到适宜的地方做适宜的事情”,各国应制定包括下述内容的计划:
改善条件
改善卫生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促进安全性,更好地获得治疗和护理;
有前瞻性
制定完善的计划以培训今后的卫生人力;
具有能力
制定人力计划;发展领导和管理;确定标准、资格认证和颁发许可证,作为改进质量的推动力。
全球合作
除了国家战略之外,报告敦促全球开展合作:
1. 共同对研究和信息系统进行投资;
2. 就符合道德规范地雇用移民卫生工作人员及其工作条件达成协议。全球就人道主义紧急情况或诸如禽流感等全球卫生威胁的卫生人力进行计划;
3. 捐助国承诺帮助处于人力危机的国家努力改进和支持卫生人力资源。
世界卫生日——注重卫生,小心水痘水痘是以冬春季为主要发病季节的常见急性传染病,它的发病较快,要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
一、水痘产生的原因
病毒由呼吸道侵入 在粘膜上生长繁殖后入血及淋巴液 在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再次增殖 侵入血液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和全身病变 主要损害部位在皮肤 皮疹分秕出现与间歇性病毒血症有关 随后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 病毒血症消失 症状缓解 当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发生严重的全身播散性水痘 有的病例病变可累及内脏 部分病毒沿感觉神经末梢传入 长期潜伏于脊神经后根神经节等处 形成慢性潜伏性感染 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患恶性肿瘤 受剌激)病毒被激活 导致神经节炎 并沿神经下行至相应的皮肤节段 造成簇状疱疹及神经痛 称为带状疱疹
皮肤损害表浅 脱痂后不留瘢痕 粘膜疱疹易形成溃疡 亦易愈合 水痘个别病例病变可累及肺 食管 胃 小肠 肝 肾上腺 胰等处 引起局部充血 出血 炎细胞侵润及局灶性坏死 带状疱疹受累的神经节可出现炎细胞浸润 出血 灶性坏死及纤维性变
二、水痘有哪些症状
1 潜伏期:潜伏期约为12~21天 平均14天;
2 早期症状:婴幼儿常无早期症状 年长儿或成人可有发热头痛 全身不适 纳差及上呼吸道症状 1~2日后才出疹 偶可出现前驱疹
3 出疹期: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 具有以下特点:
(1)皮疹数量较多 数百至数千个不等
(2)先见于躯干 头部 后延及全身 其分布呈向心性 以发际 胸背较多 四肢面部较少 手掌足底偶见 鼻 咽 口腔 等部位的黏膜亦可发疹
(3)皮疹常呈椭园形 3~5mm 周围有红晕 疱疹浅表易破 皮疹发展迅速 开始为红斑疹 数小时内变为丘疹 再形成疱疹 疱疹时感皮肤搔痒 然后干结成痂 此过程有时只需6~8小时 如无感染 1~2周后痂皮脱落 一般不留瘢痕
(4)皮疹分批出现 同一部位可见斑疹 丘疹 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5)当存在免疫功能缺陷 凝血机制障碍及继发感染等原因时 常形成非典型水痘 皮疹融合者为大疱型 直径可达2~7cm 易继发金葡菌感染和脓毒血症而死亡;疱疹呈出血性 皮下 粘膜有瘀斑为出血型 可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皮肤大片坏死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称为坏死型;病变播散累及内脏者称为播散型 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三、水痘的预防
接触了传染期的患者。病毒因患者咳嗽、喷嚏而经空气传播,也可因接触了患者使用过的布类、卧具而受染,疾病后期的脱痂则无感染性。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一定要严格隔离患病的学生,否则容易传染给班上其他学生。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 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5.多喝水,多吃富含水分的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的,油炸的食物。
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范文4
近十年中,在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议题已经有过多次的争论,而最近围绕《成长的脚步》一书所争论的焦点,已不再是该不该在学校里开展性教育的问题,而是聚焦在如何“适时”和“适度”的问题上。在笔者看来,一方面人们已经意识到对青少年进行性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但又在何时开展以及如何把握教育内容和尺度的问题上各持己见;另一方面反映出人们仍摆脱不了对性教育的一些认识误区。因此,笔者现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几点对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看法。
一、“性”并不是无师自通、水到渠成的知识
在这次讨论中,仍听到个别人持“性”是无师自通的观点,认为没有必要在学校中开展性健康教育。虽然,至今仍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数不多,但对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还是形成了比较大的阻力。这使笔者想起最近到四川旅游,导游谈起的一件有关大熊猫的趣闻。大家都知道,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已经濒临灭绝。因此,四川大熊猫保护基地的科研人员经过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大熊猫的人工繁殖。但是,当这些人工繁殖的大熊猫长大到了生育年龄时却不,不会跟异性,这就给科研人员带来了新的难题。怎么办?后来,有人出主意,把其他熊猫的过程拍成录像,然后放给这些人工繁殖的大熊猫看,结果竟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想,这就是性教育啊!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是人类呢。虽然过去一直没有在学校专门开设性教育课程,但青少年还是可以通过各种社会途径获得性知识,这就给我们造成“无师自通”的错觉。上述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一项生物学、医学的实验,根据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推测,如果让一个人自出生后就与世隔绝,那么,很有可能也会出现类似人工繁殖大熊猫的状况。
二、“性”是伴随人类终生的重要生活内容,因而性教育是终生的事情
在我国,因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性教育存在很多误区,其中“何时开展性教育最为合适”就是误区之一。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性”只有到了婚育年龄才可以谈,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只有到了登记注册结婚,才获得一本有关婚后性生活的指导手册,后来又增加了婚姻学校,有了面对面学习辅导的机会。这就是我们来自“官方”的正统的性教育。在学校,长期以来健康教育不受重视,更不用说是性教育。后来,由于在青少年中发生的问题实在太多太严重,不得已才有一些地区的高中年级开设了一门叫“青春期教育”的课程。这门课程一方面不敢直面问题,羞羞答答,连“性教育”“性健康”这样的字眼都不敢提,内容上纯理论灌输,不能满足青少年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是开设的时间太晚。像这种只有到了结婚时才可以堂堂正正地接受性教育,只有青春期来了才进行青春期教育,都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所致。这种错误观念也导致人们长期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种人群的“性”问题。因此,一旦向儿童开展性教育,就担心会不会教“坏”孩子;独身的老年人找到情投意合的老伴结为夫妇,同样会招来明显带有世俗偏见的眼光和议论。
从生理角度来说,“性”是人的本能,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就和人要吃饭、要呼吸空气一样重要。只不过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性的表现形式以及对性的需求有不同的特征。当人一从母体生下来,那么家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哦,是个男孩”或者“是个女孩”,然后,就给孩子起一个与其性别相吻合的名字,接着在以后对孩子的哺养过程中,都是按照孩子的既定性别来养育。例如,在给孩子做衣服、买玩具等时候都是男女有别的。实际上,性教育从此就已经开始了。但我们大多数家长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事实。大量的研究证明,幼儿在2岁时性别同一感就开始发展起来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则认为,儿童自幼就有,它是与生俱来的。但儿童的对象和表现方式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化的,是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婴儿从口腔、和生殖器区域得到,男孩依恋母亲,女孩依恋父亲。随着儿童知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他们感到了社会的压力,因而把表现的行为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一直到青春期,才得以重视。在这个阶段,孩子随时会向父母提出“我是从哪里来的?”之类的问题,因此,到了小学再讲就太晚了。
由于幼儿期与儿童期性教育的缺位,导致现在学校的青春期教育基本上是一种“补救性”的教育,即发现出问题了才想起该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了。近些年来,笔者也经常扮演“消防队员”的角色,接受学校的邀请去给学生进行“补救性”的教育,感觉收效甚微。因为到了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对性知识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但又感到羞于启齿,加上青春期所特有的叛逆性,所以在青春期教育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是低头不语,就是故意打岔捣乱。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笔者终于明白其中的原因,也就是在学校对学生开展青春期教育之前,孩子们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秘密地、隐蔽地探求和了解到了性知识,当在课堂这种大庭广众的场合去跟他们谈论性的时候,他们会感到十分敏感和不安全,于是就采取了不配合甚至抗拒的态度作自我防御。遇到这样的情形,经验不足的教师连自己的心理关也难以逾越,更难将学校性健康教育开展下去。
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位,导致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的问题重重。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的老师告诉笔者,到咨询室求助的中学生大多数都是为与性相关的问题而来的,其中,最严重的是少女怀孕的问题。每年在学生健康体检时都检出怀孕的女生;一位在医院妇产科门诊工作的大夫告诉笔者,她每天在门诊接诊的基本上都是穿着校服来堕胎的女学生,她很痛心,质问笔者为什么学校不开展教育工作。
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类学校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2000年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规范》的卫生标准,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包含了性健康教育的内容。此外,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也是对性健康教育的一个补充。也有一些省市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以生命教育的形式面向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知识和性健康知识的教育。在2003年到2006年期间,在广州市教育局的主导下,我所组织了4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了“广州市中小幼性健康教育实验”的课题研究和试点,将性健康教育前移至学龄前儿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事实证明,“什么年龄开展性健康教育最合适?”这样的问题是个伪命题。因为“性”是伴随人终生的重要内容,性教育应贯穿在人的终生过程中。因此,笔者个人观点倾向于以“生命教育”的形式向青少年开展性健康教育。
三、“参与性教学”是开展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
目前学校的性健康教育的确存在很多问题,除了上述的问题之外,令学生不容易接受的就是我们的教育都是传统的、生硬的、单向的教育形式,而且经常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能做到与学生平等,也就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与学生心平气和地讨论性健康的问题。近十年来,我们在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一直都在积极地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向教师们介绍和培训采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
所谓参与式教学就是通过提供各种机会,发动学员用积极的方式和别人(包括与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采用这种方法解决了“如何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环境与青少年就有关性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并克服了传统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乏味,性教育内容敏感、受传统偏见束缚的弊端,为参与者提供互教、互学的机会,有利于学习各种趣味性强、有意义的内容,使学习动机得到提升并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