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范文1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高效农业,是通过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现代化设施、园艺生态、教育培训上的优势,不断拓展园区功能,面向社会,陆续开展农民职业教育、青少年学农教育、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等内容的旅游产业[1]。乡村旅游业是基于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经过适当的人工改良,在旅游业发展理念和思路指导下发展的新型产业[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实际上就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借助旅游业的发展模式的创新产业。目前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东兴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东兴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最南端,是中国与越南唯一海陆相通的一类口岸城市,有丰富的休闲养生旅游资源。近几年,东兴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现已初具规模,农家乐经营户不断增加,观光型景区、观光农园投入经营,农民收入也不断增长。截至2016年,全市已经建成平丰村雨林红石谷景区、五一生态休闲旅游等休闲农业景点及“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等休闲农业点72个(其中4A级景区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防城港市十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星级农家乐20家),涉及全市三个镇。农民从业人数达1万多人。目前成熟的旅游线路有金滩景点、红石谷漂流、竹山景区一批旅游景点不断得到完善。竹山村和北仑河口光渔作景观分别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和“中国最美田园”,江平镇被命名为广西特色文化古镇。
1产业现状
1.1独特的气候和地理优势
东兴市属东南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区,气候宜人,年均温度22.4℃,年平均降雨量为2800毫米,全年无霜冻,年温差小,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是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基础。东兴是连接中越两国跨界旅游的最佳区域,地处沿海、沿边的优越区位,旅游特色鲜明。
1.2特色边海旅游
以边海特色为依托,打造乡村农业休闲观光游。东兴海洋、山水生态资源丰富,有金滩、红树林、红石谷等美丽风光。沿边又沿海,山水相依,为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提供独特的资源优势。旅游景点独具民族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4A级的防城港市东兴市京岛风景名胜区和东兴市屏峰雨林景区,还有北仑河口红树林生态区、竹山村(陆地边界线的起点)古榕部落度假村、巫头村万鹤山湿地公园、七彩贝丘湾渔家乐、海迎门度假村、百果香原生态山庄等边海特色旅游产品,打造边海特色乡村旅游带。
1.3特色文化资源
东兴市是“中国长寿之乡”之一,是我国唯一的京族聚居地,京族传统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有京族哈节、独弦琴、竹杆舞、天灯舞等,有歌圩、社坛庙会、出海迎神、踩高跷捞虾、拉大网等民俗。
1.4特色农业发展壮大
创建了“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做大做强对虾养殖、红姑娘红薯、中药材、林下经济等产业。目前,东兴市对虾养殖面积4.3万亩,红薯1.8万亩,林下特色种养殖业21家,林下种植主要种植基地12个,约5000亩。争创富硒产品,创建富硒基地2个共1000亩。各项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存在问题
1)旅游点分散、缺少规划,整合不够,整个东兴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布局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点,地域布较为分散,区域特色不明显,主题不鲜明,集聚效应较差。边海旅游、红色文化、京族文化、长寿文化等一些特色旅游资源的优势还没有实现有效整合,未能很好地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经济优势。2)缺乏旅游品牌东兴市乡村旅游正处于发展阶段尚没有形成自身独有的品牌效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较为模糊,缺乏跻身具有一定水准的旅游精品名牌,因此东兴市虽有着与北海银滩相媲美的金滩,有作为国家地理标志的北仑河,有着风情异域的京族三岛等,但是,国内外游客对东兴市的特色旅游资源却知之甚少。3)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有待提高目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经营主体有当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外地老板等,大部分从业人员没接受过培训,因此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服务水平是很有必要。4)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综合接待能力不高一些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未完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跟不上,旅游配套功能不强。如屏峰雨林为AAAA级景区,接待项目单一,景区内设备陈旧,导览标识不全,游览步道受损,管理疲软,给游览造成了一定影响。
2发展对策
1)做好规划、实践和指导在东兴市旅游业“十三五”规划的框架下,制定东兴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十三五”规划。重点调整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从产品策划、运营模式、品牌形象和战略营销方面合理规划,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图,积极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试验区,构建东兴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度假旅游新格局[3]。2)加大宣传,提升景点魅力通过邀请高规格电视、报纸、网络等多元化媒体平台宣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亮点,引起各方热烈反响,初步树立了品牌和形象。以举办节庆活动、节假休闲为载体,采用会展促销、节庆促销、联合促销、网上促销等方式,大力宣传推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展客源市场,扩大旅游的市场份额。提高景点知名度。3)努力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京族文化和长寿文化,规划建设京族文化旅游区、田园风光观赏园、采摘园。打造特色京族和长寿农产品,生产出一批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需求的旅游商品,并在产品包装上下功夫。4)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中在建设用水用电、基础设施、品牌打造、规划指导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5)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组织制定涉及管理规范、服务标准、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操作规范,规范休闲农业管理。加强对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休闲环境。6)加快推进农村改革争取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出台相关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文件,引导和鼓励促进耕地向农业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集中,力争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杨宇杰,覃建文.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与规划[J].辣椒杂志.2013(3):45-49.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范文2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结构研究
1引言
乡村旅游发展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将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旅游方式,利用当地文化与景观和自然来作为诱导,通过满足来旅游人在城市中感受不到的安逸与放松,进而获得经济利益,带动当地的发展。然而现在的乡村旅游不仅只是旅游产品单一,其次就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发展虽快但经营时间不长,没有营销战略。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问题
目前,我们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并不是很了解,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误区,很多村落觉得有自己一点点的特色就开始发展旅游业并不去考虑客观要求和实际要求,对需要开发的项目不作规划和准备,盲目去做异想天开的事情,觉得有一点点条件就盲目的实施。发展乡村旅游是需要一定的规划,一定的参与条件,一定的经济和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想要发展好乡村旅游一定要与当地的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整合。目前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如下:
(1)旅游产业规模小,旅游经济总量不足
乡村旅游产业多体现在农家乐,数量多且没有什么特色,经济收入低发展前景不长。另外,资金数量不足,输出多余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应通过吸引外来投资,学习外来的对我们有益的技术,管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2)农民的参与性不强
由于社会不断的发展,经济不断的发展。农民们的视野并没有因此而扩大,还是在一味的保留属于自己的一套封闭式方法,对于经济发展也没有一套很好的发展策略,由于思维比较落后,科学知识较匮乏且对一些有益带动经济发展参与性不强。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合化程度低
实施乡村旅游是当今发展方向较热门之一,它不仅具有强大的生机同时也有着丰富的隐藏发展前程。在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时要提伸发展计划,开拓旅游人群的消费空间和消费观念,坚持自有的特色和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在实施这一体系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和完善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逐步打造属于自己的旅游文化。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同时也受到大多数人群的喜爱,在这些以及发展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的做到更好,寻找更好的发展策略,例如,在发展时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也只有了这些系统,我们的文化,我们要发展的面向大家的东西才能被熟知和了解,以便为自己来旅游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加强政府监管。想要更好的发展起来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监管。要有长远得发展目标,不能为了一时得利益而放弃长远得经济效益,积极稳定得发展乡村旅游发展。
(1)注重规范管理,强化政策扶持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仅要注重自身的行为自律,还得有较规范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有着正确的管理体系和方法才能更好的发展乡村经济,带动地方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还要将政府对发展的扶持作为重要依据。保障项目运行公正,科学。
(2)发展专业合作社、延长产业链条
在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得同时,经营主体要以农民为主,向农民合作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在发展时增加当地产业构成和发展多元化,促进生态,经济的共同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
(3)加强政府引导,统一科学规划
发展休闲农业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到农业发展规划来谋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引导适宜发展的地区有序发展,避免各地一轰而上,低水平盲目发展。
(4)建立现代郊区休闲产业运行机制
建立科学发展观,发展休闲农业也乡村旅游的生产经营方式方法,想要发展好乡村旅游必须的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不断的完善休闲发展运行机构。在发展的基础上不仅要使自己有经济的收入还得要保护好自然环境,在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出发点发展经济。重视生态的保护,提高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4结语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范文3
一是农民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乡村首先是当地人的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其次才是投资空间和消费空间。但目前部分资金进入乡村旅游市场后,无意兼顾和保障农民利益,整体上弱化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景区化、企业化、专业化、组织化等形式把农民摒除在外。
二是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乡村旅游的活力、魅力在于创意性、特色化、个性化,但由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包括乡村旅游在内普遍缺少总体规划,各地的规划则过度工业化、城市化,乡土特色不明显,破坏了乡村文化多样性。加上没有明确的分类,导致了乡村旅游市场混乱,同质化、低水平的重复经营等问题。
三是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一方面很多山清水秀、具有特色传统文化的村,都集中在偏远山区,交通落后、基础设施极其不完善,发展旅游成本高、投入大。另一方面已经建好的,普遍存在卫生状况差,公共厕所、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缺乏、商业设施层次低等问题,加上管理缺位,食、住、行、游、购、娱的标准问题成为发展短板。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切实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在有条件的地区,引导和鼓励农民成为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主体。在企业主导型的开发模式中,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必须充分发挥主导、协调、监督等职能,把建立公平的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机制作为旅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真正兼顾出租资源的农民与投资企业间的利益。加大对当地农民的培训辅导,帮助他们提高经营和服务水平,成为当地旅游的服务主力。
二是加强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整体规划。要根据市场容量、脱贫需要、农民意愿、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及可达性等,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有序推进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各地要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涉及国土、农业、发改、财政、旅游、文化等部门。要按照各地土地状况以及乡村文化、村落风貌、地理环境和生态特点等方面统筹规划,保证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有序发展,和谐一致,既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和生态环境,又保留传统农耕文明。
三是要增强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内生动力。从满足人民群众一般观光旅游需求向满足休闲度假旅游需求转型、从简单追求接待规模向城乡一体化开发和统一管理营销转型。建立一批农村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建设具有引领作用的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综合体、休闲农庄;持续推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整体风貌的改造提升,加强小城镇规划,推进旅游地环境整治,推进骑道、步道两侧景观环境提升,改进景区卫生条件和厕所管理;保留和强化乡村传统农耕文化价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品牌,增强造血活力。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范文4
关键词:土地利用;休闲农业;发展
“休闲农业”作为农村一种新兴的综合型产业,其用地的特点决定了当前我国实行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既难以对其进行科学准确地分类和定位,又缺乏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在“休闲农业”的用地开发、建设和使用过程总,按照现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很难管理到位。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休闲农业产业格局;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水平有较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拓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型支柱产业。《意见》强调,要强化政策落实创设,鼓励各地将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
1 什么是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满足人们观光、度假、体验等需求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2 休闲农业的类型
2.1 自然生态游模式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兴建休闲、娱乐、就餐、住宿等服务,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生活的消费需求。
2.2 乡村休闲游模式
以乡村生活、乡村意境、乡村生产为核心,开发的独具乡村氛围的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建设高标准的休闲渔业垂钓基地,开展垂钓、划船、烧烤等休闲活动;利用农(林)场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提供农作、垂钓、骑马、狩猎等活动;开发建设高山农庄,方便游客休闲、度假、娱乐、食宿等。
2.3 农业观光游模式
利用农村的基本设备与地理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旅游者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2.4 农家度假游模式
主要依托旅游景点、生态优势、特色农产品或民俗风情,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的乡村特色村。同时,充分利用农家庭院、农家生活和乡村文化,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餐饮、品茗、避暑、度假等服务。
2.5 民俗文化游模式
就是充分利用本地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古民居、古建筑等,组织开展观光、游憩、考古、体验、休闲旅游活动。
2.6 农业经贸游模式
就是充分挖掘农产品研发和加工能力强、市场活跃、商务会展业发达的优势,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或特殊设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借助各类农产品博览会和多种形式的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节庆活动,创造商机、吸引游客,宣传品牌、带动消费,把乡村旅游和经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2.7 综合开发型
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科学规划,综合开发,多业并举的一种休闲农业模式。
3 如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3.1 加强规划,合理布局
围绕农业生产全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布局,形成串点成线、连片成带、集群成圈的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多规合一”,注重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异地扶贫搬迁规划等的有效衔接。
3.2 项目升级,保质保量
对休闲农业项目进行升级改造,发展多种类型相结合的丰富的休闲农业项目。提高内涵和品质,把握旅游需求的发展方向,开发多种具有浓郁乡村景观、淳朴风俗民情、浓厚乡村文化的旅游项目,深化内涵、增强整体综合竞争力,实现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3 基础设施,完善建设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着力改善开展休闲农业村庄的道路、供水设施、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餐饮住宿的洗涤消毒设施、农事景观观光道路、休闲辅助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和演艺场所等基础服务设施,改善休闲农业基地的种养条件,实现特色农业加速发展、村容环境净化美化和休闲服务能力同步提升。
3.4 政策支持,积极引导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各级对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出台地方休闲观光农业乡镇扶持政策等,对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项目优先列为乡镇重点建设项目,在用地审批等方面给予指导。
3.5 健全制度,加强监管
政府要在政策扶持的同时要加强用地管理,严格用地报批制度,不得以发展休闲农业为由破坏耕作层或擅自改变用地性质,在农用地上进行建设,不能让休闲农业变成违法用地的新发地和土地管理的盲区。一旦发现违法用地和违规经营,必须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
3.6 注重协调,部门联动
政府要协调好各部门,明确管理责任和分工,避免出现管理“真空”或“多头”管理F象。各部门根据各自的只能,切实做好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编制、项目报批、用地审批、环保测评、产业发展指导、管理服务等工作,促进休闲农业依法、健康、有序发展。旅游用地限定在风景名胜区的范围比较狭隘,不利于休闲农业发展。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范文5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大连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30日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念
休闲农业是一种以农业生产、农业资源、乡村文化等要素为条件,以农村和农业为载体,以农业生产为特色,融合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乡村旅游是一种以农村生活、农业劳动、农村风貌等农村特有资源来吸引城市客源,为满足旅游者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新型旅游产业形态。二者之间不可分割,已经成为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发展。如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旅游发展的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我国又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的普及遍布960万平方公里,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更将进一步地促进农村地区的各方面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提高农村地区经济收入,成为拓展农业多样性,促进农业高效用,满足新兴消费者需求的朝阳产业。
二、大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地处黄渤海之滨,作为一个滨海城市,有着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由于大连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进步,城市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并行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旅游需求的大幅度提升。在大连,习惯于城市生活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于大连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之上,以缓解城市的工作压力。
大连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民俗文化丰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巨大。大连依托农业自然资源和丰富的田园景观,顺应走进自然、休闲娱乐的城市消费方式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呈现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品种单一到形式多样的喜人态势,已成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引擎”。农家游、渔家游、温泉滑雪游、采摘游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家庭组团到近郊采摘草莓、农庄赏花、休闲垂钓、吃农家饭、参与果蔬种植等已经成为了都市游客的时尚之选。目前,在大连8个涉农县区中,有40多个乡镇街,100多个村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拥有500多个农业观光园,1,200多个农家乐旅店和2.5万张床位的接待能力。据大连市统计数字表明,在黄金周期间75%的市民出游的目的地首选近郊游和乡村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大连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亮点,俨然成为了大连市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
2006年以来,大连市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差异发展,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出台了《大连市特色旅游乡镇考评标准(试行)》、《大连市旅游专业村考评标准(试行)》、《大连市星级农家乐考评标准(试行)》,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标准化体系。2008年9月,大连市制定出台了《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作为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011年5月,大连市出台了《大连市政府投资重点园区基础实施项目建设实施细则》,规定对于达到标准的休闲观光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精品休闲农庄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和20万元的补助资金。文件的颁布立即得到各区市县的积极响应,各级政府设立了配套发展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这些文件的先后出台,为大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着力完善了规模休闲农业企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体系。
三、大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价值
(一)拉动大连地区经济增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为提高经济收入做出贡献,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采摘、海钓、踏春、温泉、滑雪等乡村旅游项目上创造出惊人的经济收入。众所周知,大连以大樱桃最为出名,享誉海内外,并且大连每年都会举办国际大樱桃节来吸引游客参与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活动之中。其中,以金州新区樱桃采摘园、旅顺樱桃采摘园、普湾新区樱桃采摘园、甘井子区樱桃采摘园最为出名。以金州新区向应街道采摘园为例,该街道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其中种植大樱桃近万亩,大樱桃种植户近200户。近年来,随着街道的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的拉动大樱桃采摘园的建设,接待游客数量持续增长,经济收入不断提高。据该街道统计,2014年大樱桃产量2,500吨,接待游客14万人次,实现收入达到1.2亿元。向应街道将大樱桃采摘园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统筹考虑,通过整合旅游资源,使大樱桃采摘与其他旅游项目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拉动,进一步完善街道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上的旅游产业结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条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旅游资源集中于农村地区,势必会带动当地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条件。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行业每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会增4.3元,从而带动了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以大连市普湾新区东沟村为例:东沟村地处小黑山北麓,总面积11.5平方公里,2003年末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并做了大连市第一个乡村旅游规划,累计投入1.2亿元进行各项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修路疏河,改厕修宅,美化村屯,使东沟拥有小黑山、九莲山、东沟水库等自然景观,九莲寺、烽火台等古迹景观,五坊、民俗馆、手工艺品展室、农家院、书法家协会等人文景观,石河农业园区、采摘园等农业科技景观,东沟农家院也由最初的2家发展到26家,可同时接待4,000人用餐、500人住宿,年均户收入达到5万元,最高年收入达到50多万元。2011年东沟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直接收入超过3,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后被评为大连市特色旅游专业村、辽宁省环境优美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生态文化村、国家乡村旅游示范点。在近几年中,东沟村的发展模式已套用在其相邻的几个村镇当中,带动大连农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因其发展,更加促进了大连市涌现了一批会经营、懂管理、会生活的新型农民而不是过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模式,成为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力军。
(三)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传统的农业需要经过无数道工序才能到消费者手中,不仅在批发运输等中间环节所消耗费用比例大,农民受益被进一步压缩,还影响了农产品到消费者手中的新鲜程度。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解决了这一实际问题,它是把消费者直接吸引到采摘园,如大樱桃采摘园、蓝莓采摘园、草莓采摘园等一系列果蔬采摘园内,这样既使游客等到了最为新鲜的果蔬,第一时间采摘到刚成熟的果蔬,而且使游客参与到了农业生产的体验当中,感受到了自己采摘果实的乐趣。更加节约了中间商的约束成本,节约了中间环节浪费的时间。这样体现出了农民与游客双赢的结果。
(四)促进农民就业。过去,许多农民到城市中寻找工作,造成了农村土地的闲置,农村资源的浪费,而又使城市就业压力增大,现如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大连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开始主动挖掘农村地区独有的价值,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和就业。据大连市统计,自大连市政府2009年启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实施计划以来,大连地区新增农民就业1.5万人,旅游业实现累计就业7.4万人的目标。
四、目前大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规划布局。大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合理的规划布局。农村地区的优势资源没有加以合理开发,以至于分布于大连各个角落,形成不了太大的优势产业结构,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只是局部的开发,没有考虑综合效益。又因各个地区产品相似,加大了竞争状况,大大降低了大连市的整体旅游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由于大多数是由农民自己经营,所以目光比较短浅,经营意识淡薄,特别是在卫生安全和配套服务上,仍然停留在家庭式的服务水平,缺乏专业的培训和管理。因此,不能满足于现代人们对于服务的要求,使得接待游客的能力有限,为了创造最大收益,而淡化了对游客人身安全的保护,也因此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没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的主题。对于游客,大连很多乡村景区面临一个同样的困惑:人来了却留不住,好不容易人留住了,却又留不住钱。在个性化消费日趋明显的时代,不少去过休闲乡村游的人都会发出一种感叹:去过乡村千千万,没有几个值得玩。的确现在的大连乡村旅游中问题并不少,乡村缺乏个性、产品缺乏特点、休闲缺乏品味、游赏缺乏精致。千人一面,品质雷同。虽然集中地开发了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对于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却不够重视。过分的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不突出,品质档次过低,严重阻碍了旅游的发展。
(四)缺乏专业人才。作为旅游地,缺乏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旅游人才,是旅游开发的困境所在。由于大连近几年的乡村旅游发展的速度太快,而专业性人才的增加却跟不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脚步。现如今,在大连地区从事乡村旅游管理的主要是乡村居民,管理形式主要是家族式管理,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经营比较随意,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这就严重制约了大连农村地区旅游业想要更进一步的发展。
五、促进大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措施
(一)超前的规划、合理的布局。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使一个小小的乡村旅游景点,也包括管理、生产、加工、营销、景观设计等多方面的建设。在开发景区的时候,事先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也就是市场定位、预算成本、收益等一系列规划设计。在外部布局上,要选择区位交通条件便利的地方,方便游客能够轻松的到达景区。在内部布局上,要将生产区、观赏区、游乐区、休息区等有机合理搭配,发挥其最大效用。
(二)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为了使大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得到长足发展,就应该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布局当中。俗话说:想致富,先修路。的确,大连许多农村地区仍然是土道,这给去旅游的游客带来极大的不便,在修路的同时,更应在消防、卫生、治安等方面综合治理。更应加强停车、厕所、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
(三)展现鲜明个性,突出特色主题。无论是人,或者事物,或者产品,有个性才能让人过目不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也是如此。在大连乡村,要围绕果蔬采摘、点种、插秧、耕耙等农事活动,打造一批从事农趣体验型特色旅游村。开发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产品,使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地步。
(四)培养专业人才。在大连地区有许多高校,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资源,大连市可以激励大学生学习旅游管理,更可以与景区相结合,开启“学习+实习”的模式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参与到景区的建设管理当中。这样既可以使学习旅游的学生学以致用,又节约了未来专业人员在景区学习的时间。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涛.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系列活动论文集.2014.12.15.
[2]孙正远.新经济,2015.6.
[3]王荣琦.辽宁日报,2008.4.24.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发展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民俗文化、农村风光和农事活动为吸引,以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和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一种生态性旅游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形象,促进产业转调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的产生和成熟,烟台市福山区乡村旅游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休闲农业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
一、 做法及成效
烟台市福山区拥有大樱桃之乡、书法之乡、鲁菜之乡三大国字号名片,也是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和中国首位太空女教师王亚平的故乡,区位优势明显,乡村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福山区依托便利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力度,促进了以民俗节庆、果蔬采摘、休闲农业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蓬勃兴起,形成了三个新亮点。
一是乡村旅游初具规模,发展势头强劲。依托优势资源,深入进行品牌打造,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转变。据统计,目前全区创建张格庄镇、回里镇2个省级旅游强乡镇,回里镇善疃村、东厅街道丁家夼社区、高疃镇曲家村、张格庄镇楼子口村等7个省级旅游特色村,鸿润科技生态园、福昊庄园、蓝湾有机蔬菜生态园、一得山庄等5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双龙潭樱桃谷等8个省级精品采摘园,创建数量和规模位居全市前列。依托“大樱桃之乡”品牌优势,福山区从2007年开始连续举办八届烟台大樱桃采摘节,年接待游客从最初的2.3万人次增长到目前的20万人次,累计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6亿元,拉动农民增收3.2亿元。
二是乡村旅游内容丰富,特色日趋明显。从发展类型上看,福山区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三种发展模式:一是休闲采摘型。福山区是烟台市大樱桃和草莓的主产区,也是烟台苹果的发源地,目前发展大樱桃种植面积10万亩,草莓种植面积1.1万亩,蔬菜2万亩,苹果2万亩,各类采摘园50多个,大樱桃、草莓、蔬菜采摘已经成为烟台市民重要的近郊游休闲项目,乡村休闲采摘游持续时间长、品种多,贯穿了春夏秋冬四季,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二是休闲农庄型。主要利用特色农业资源,以高科技农业为载体,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集观光、体验、教育旅游于一体,吸引游客学知识、采果实、品美味。如,张格庄镇文家村的福昊庄园,由有机蔬菜种植园、四季果园、大樱桃采摘园、私家菜园、农夫果园、青少年户外运动科普基地等项目组成。三是休闲垂钓型。福山区水系资源非常丰富,境内有门楼水库、黑石水库、善疃水库、磁山水库,以及大沽夹河、清洋河等大小河流32条,总长403公里。为鱼类繁殖、生长提供了优良场所。垂钓品种也很丰富,主要有鲫鱼、鲤鱼、花鲢、黑鱼、青鱼、白鲢等10多个品种。据统计,每年到福山区垂钓的游客约20万人次,而且每年呈15%的速度递增。
三是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快速破题,发展后劲十足。近年来,福山区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大力培育以国露寺为龙头,以鲁菜美食街、王懿荣广场、狮子山旅游度假区等为支撑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集群,初步形成了集佛教文化、生态休闲、餐饮垂钓、观光游览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福山区今年的重点项目名单中,商贸旅游项目达11个,总投资达309亿元。一批旅游文化重点项目的陆续开放运营,全面拉开了“大旅游、大发展、大产业”的发展框架。
二、 问题与困难
目前,福山区乡村休闲旅游接待能力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但从全市、全省范围看,福山乡村旅游起步晚、基础弱,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缺乏整体规划。目前,福山区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尚未编制,缺少全区层面的统一规划指导,乡村旅游项目以自发建设为主,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盲目,项目布局分散,管理水平偏低,行业标准和规范缺乏,规模和品牌效应不强。
二是缺乏政策扶持。调查发现,旅游项目的特点是开发占地面积大、地域广,牵扯土地多为耕地、山地、林地,进而涉及到土地规划、用地性质调整等问题,成为项目推进的主要瓶颈。如,高疃镇的磁山度假区规划用地2000亩,因解决不了土地指标问题,项目推进困难。同时,旅游项目多处在自然风光较好、位置偏僻地段,项目启动前需镇街政府在交通、电力、水路管网等予以配套,前期投入较大,单靠镇级政府财力难以支撑庞大的建设费用。
三是发展层次偏低。总体来看,福山区乡村旅游还大多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旅游产品雷同,项目功能单一。如,每年3月份之后,福山区以及周边县市区的采摘游活动如火如荼,从草莓采摘到樱桃采摘再到蓝莓采摘,乡村采摘游可谓“遍地开花”。据统计,福山区各类采摘、农家乐活动占到了乡村旅游接待总量的80%以上。如何避免同质化,挖掘特色,打造精品,是福山区乡村旅游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是营销方式单一。近年来,虽然福山区对乡村旅游发展比较重视,采取了多种方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但受思想观念、经济条件限制,营销模式单一,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缺少对产品的高层次包装、营销,尚停留在媒体报道、举办采摘节庆活动等方面,创意营销力度不大。
三、对策与建议
从我国休假制度看,全年115天假期有101天是2―3天的短假,城市近郊休闲旅游成为市民首选,周末短途旅游市场潜力巨大,福山拥有特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为乡村旅游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一,抓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照烟台市对福山区城郊游憩带的定位,尽快编制福山区的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结合福山区实际,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型一策”的思路,打造功能互补,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区,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和亮点。特别是在规划中更多地融入文化元素,将福山的民俗文化、鲁菜文化、佛教文化、甲骨文化、樱桃文化等元素融入到乡村旅游规划之中,围绕挖掘文化资源,根据不同村居特点,发展风格各异的村情文化。
第二,抓好乡村旅游基础建设。做好乡村旅游区与主要交通干道的连接,将城市公共交通向近郊乡村旅游点延伸,开通乡村旅游公交线路。目前,我省出台了《乡村旅游经营业户“改厕改厨”奖励办法》,对全省包括分散经营业户在内的乡村旅游经营业户给予奖励,下步应借助全省“改厕改厨”的扶持政策,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进行一次全新升级,大幅度提升福山区农家乐的接待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