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相关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相关理论范文1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理论;利益相关者;实体理论;母公司理论
合并财务报表理论是编制合并报告的基础,在编制企业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时,由于选取的合并理论的不同,对以下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认识和处理: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的目的是什么?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如何处理?内部交易损益该如何抵消?少数股东是否该承担商誉?根据合并财务该报表目标的不同,目前各国所采用的合并理论主要有所有权理论、实体理论和母公司理论。在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下,财务报告应该以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共同需要为目标(王竹泉2008)。那么,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国内外公司治理实践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国际上采用的合并理论也在从母公司理论逐步向实体理论转换。
一、国际上采用的三种主流理论及比较
(1)所有权理论
所有权理论是业主理论在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具体运用,它是站在母公司股东的角度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认为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它强调的是母公司所实际拥有的而非所能控制的财产权,主张采用“比例合并法”,但这显然有背于合并财务报表所强调的“控制”的经济实质,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向母公司股东报告其所拥有的净资产。因此在该理论下,合并财务报表只满足了母公司股东的信息需求而不能满足子公司少数股东的信息需求,不能达到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的财务报告的目标。
(2)实体理论
实体理论认为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将所有者和债权人置于同等地位,不再强调所有者是财务会计的唯一中心。主张合并财务报表应站在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来编制,采用“完全合并法”,企业集团内所有股东不论股份多少都应同等对待,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合并主体所有信息使用者的求,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母公司股东。实体理论反映母公司实际所控制的资源而不是拥有的资源,体现了控制的实质,能够反映集团这一经济实体的真实财务,承认企业并购过程中母公司通过控制而产生财务杠杆效应,在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能较全面的考虑集团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3)母公司理论
母公司理论是所有权理论和实体理论的结合,该理论认为合并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是母公司股东,其他利益主体(包括少数股东)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也会得到大体上的满足,强调母公司或控股公司的股东利益,将子公司少数股东看作是企业集团主体的外界债务人。母公司理论既采用完全合并法又采用比例合并法,主要是为现有的和潜在的母公司或控股公司普通股股东编制的,侧重于母公司股东的利益,反映母公司所控制的资源。
三种合并财务报表理论在实务中的具体比较如下图:
在这三个主流理论中,由于所有权理论强调终极财产权,违背了控制的实质,将子公司的报表要素按持股比例人为地分割成两部分(合并部分与非合并部分),割裂了会计要素的完整性,所以目前只对共同控制实体的联营企业报表合并还采用此理论。
实体理论和母公司理论的最主要的差别也就在于如何处理非全资子公司的少数股权和少数股东损益以及商誉归属的方法上,随着会计理论和事务的不断深入的发展,国际上各国家对于合并财务报表理论也在逐步改进,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都开始向实体理论倾斜或已经开始使用实体理论。
二、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看合并财务报表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股东、政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甚至是社区居民,企业集团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该理论认为,对于一个经济实体来说能否获得长期的生存和繁荣的最好途径是:考虑其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企业集团的会计目标应由“股东至上”的股东价值最大化转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在报告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应该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不仅母公司的股东需要合并财务报表信息,而且合并财务报表也应为子公司债权人、少数股东、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由于控股关系的存在,子公司的盈亏影响着母公司的盈亏,母公司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从企业集团内部来看,母公司与企业集团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仍然存在委托的关系,如下图中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母公司直接或者间接地成为了整个企业集团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委托方,负责控制和监管子公司的企业组织行为,母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不仅可以对母公司的各项决策施加影响,同时可以通过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各项决策产生影响。显然,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少数股东以及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间接委托关系将导致他们在企业集团中的信息不对称。母公司股东可以利用关联交易来调整企业集团的盈余,通过转移利润的方式降低子公司的盈利,从而损害子公司的少数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不仅如此,母公司作为控股股东,还可能通过操纵会计信息来逃避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侵害其他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资本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如果资本证券市场不能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便会减少潜在的投资者,造成资本市场萎缩、资金短缺,反过来也会制约整个企业集团的发展。
如果我们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完全采用母公司理论,那么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母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需要,在合并利润表中的的净收益仅是母公司股东的净收益,企业集团内部的交易也只抵消了母公司应享有的份额,子公司的少数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只有通过子公司的个别报表获取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这样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对于少数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而言,并不能满足其对于企业集团要求提供的信息,由此看来,采用母公司理论来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不能很好的达到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的财务报告的目标。
实体理论相比母公司理论而言是站在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不仅满足了母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需要,同时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也反映子公司的少数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需要的会计信息。不仅如此,实体理论同时还可以加强少数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母公司股东的监督作用,从而有利于整个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因而目前并报表的国际主流理论开始由母公司理论向实体理论过渡。
三、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国际发展趋势及我国的现实选择
合并财务报表最早出现于美国,随着企业合并实务的不断复杂化,不同国家在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选择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总体的趋势是向实体理论过度。
1999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了《合并财务报表:目的和政策》,该意见稿中规定,将企业集团视为由母公司和子公司构成的有一个或多个分支机构的单一经济实体,合并财务报表是报告该实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突出显示了实体理论的特点。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FRS2)》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目的是为了提供包括母公司和子公司在内的整个经济实体的财务信息,对于集团内部交易应全额抵消并要求少数股权应以合并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认。这表明英国的合并理论正在向实体理论转变。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03年12月了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IAS27)》,2004年3月又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修改后的准则虽然仍以母公司理论为基础,但要求少股权应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作为所有者权益项目单独列示,对于集团内部交易采用全额抵消的办法,体现了从母公司理论向实体理论转向的趋势。
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然而对于合并会计报表的理论定位却不十分清晰,采纳的属于三种理论兼有的综合理念。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则更多地体现了母公司理论及实体理论的运用,促进了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整体来说较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计价基础来看,新会计准则并没有完全接受实体理论,而是采用了双重计价基础,对于母公司所拥有的净资产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确认公允价值;对于少数股东拥有的净资产仍然以历史成本列示。这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状况是分不开的,如果少数股东的净资产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必然会夸大子公司净资产和商誉的价值,从而助长母公司股东通过利用子公司企业合并的方式来操纵企业集团的会计利润,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2)从合并商誉的处理来看,我国目前对正商誉进行处理是根据实体理论,将合并成本大于合并时取得的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按期进行减值测试,以其成本扣除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计量。而对负商誉的处理比较特殊,是将其确认为当期损益而不是向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那样递延到以后各期或减少非流动资产的价值。这也是为了防止企业集团通过对负商誉的递延确认来操纵利润,从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政府的税收部门的利益,由此看来,在我国盈余操纵现象比较严重的现实情况下,新会计准则对负商誉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3)从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来看,目前对集团内未实现内部损益是按全额抵销,而不是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来抵销,这也是为了抑制母公司通过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虚增利润从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从少数股东权益和损益的列示来看,新会计准则将少数股权作为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列示,而没有将其作为费用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列示;将少数股东损益作为合并利润表中“净利润”的一部分以“少数股东损益”项目单独列示。这些实际上都是采用了实体理论的观点,在形式上做到了利益相关者地位平等,有利于子公司的少数股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直接通过合并财务报表得到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更大程度的维护了他们的利益。
综上所述,从目前国际上对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选择趋势来看,曾经被广泛采用的母公司理论正逐渐与实体理论融合,实体理论正逐渐成为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程序和方法的改革方向。我国虽然仍采纳两者结合的综合观点,但在实际的实务操作中为了更大程度的保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正在逐步的向实体理论倾斜。
四、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展望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发展趋势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企业目标理论的不断完善使得利益相关者理论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这就要求企业集团提供的合并报表信息不仅要满足大股东,也要服务少数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与母公司理论相比,实体理论在这一方面显得更有优势:
1.实体理论符合实质的“控制”的观点,只要是母公司能够实施有效控制的子公司,其全部资产和负债都应该作为合并财务报表的要素,能切实反映整个企业集团的综合实力;
2.实体理论是站在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披露合并会计信息,按照其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符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财务报告的要求,不仅能够满足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人员对财务报表的需要,也能较好的满足整个企业集团生产经营活动管理的需要;
3.实体理论能有效抑制母公司对企业集团会计信息的操纵行为,考虑了集团的少数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合并领域里进一步发展的体现。
企业目标理论的发展是合并财务表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因,企业集团发展对于信息需求决定了合并财务报表提供怎样的信息,利益相关者理论以满足企业集团所有信息使用者的共同需求为目标,是对“股东至上”的业主理论为核心的传统会计的一个挑战,体现了对企业集团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重视,也是当代企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随着这一理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实体理论或者是比其更能全面满足企业集团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的合并财务报表理论将会成为国际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会字(1995)11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通知.以及对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的相关解答.
[2]黄世忠,孟平.合并会计报表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会计研究,2001(5):20-23.
[3]张守文.合并会计报表之理念[J].中国农业会计,2004(1):7-9.
[4]王竹泉.利益相关者会计行为分析[J].会计研究,2003(10):3-10.
[5]王竹泉.利益相关者会计[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6):8-15.
[6]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课题组.论控制与合并财务报告问题[J].会计研究,2001(4).
[7]陈.合并会计报表所有者观与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的联系[J].财会月刊,2004(9):10-11.
[8]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9]王竹泉.利益相关者财务披露监管的分析框架与体制构造[J].会计研究,2006(9):35-41.
[10]陈玉媛.论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定位[J].财会月刊,2008(3):34-35.
[11]李玉娟,宋永春.实体理论: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最优选择[J].会计之友,2010(3):23-25.
[12]马琳.我国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及对策[M].现代商业,2010(18):265-266.
作者简介:
财务相关理论范文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绩效 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引言
企业在生存发展中往往重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微观经济指标。但企业在经济效益提高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与社会问题。企业也注意到要想继续生存发展,企业不应仅重视微观经济利益,还要重视企业发展中产生的社会问题。由此企业社会责任逐渐进人人们的视线。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Oliver Sheldon提出,他指出企业不应该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提高道德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近年来,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和学者的关注,但就其内涵,目前还没有统一结论。本文结合国内外参考文献,将企业社会责任界定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同时,要考虑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即企业除了考虑自身财务经营情况外,也要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影响的考量。
到了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社会责任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大量的相关文献不断涌出。利益相关者理论使研究学者们明确了研究方向,打破了传统股东财富最大化观点,使社会责任的研究产生了巨大飞跃。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客户、环境、政府、员工和福利事业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
1.股东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股东是通过向公司出资或其他合法途径出资获得公司股权,对公司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企业履行股东责任,如保护股东合法权益,接受股东监督;公正、合理分配财务利润;定期披露企业经营财务状况。这样不仅可以保持稳定的股东投资,还可能会吸引到更多投资,对企业的财务绩效,甚至于企业的发展壮大都有帮助。
2.债权人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企业债权人作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来源,相对于企业权益资本,债务资本的筹资成本更低,也不会分散企业控制权。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主要是按时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不随意挪用借款。企业履行债权人责任,不但可以获得债权人信任,同时企业也可以吸收到更多资金进行生产经营。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指标,也可以使债权人认为企业有较强的偿债能力,更愿意把资金投入企业,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进入良性循环。
3.供应商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供应商是直接向企业提供商品及相应服务的企业,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上游企业。稳定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可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稳定企业原材料的来源,减少企业的库存量。企业履行对供应商的责任,可以获得供应商信任并取得长期的供应关系和价格优惠,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促使企业在同行业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
4.客户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客户是企业销售产品、实现利润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下游企业。企业履行客户责任,可以提升企业在客户中的地位,获得良好信誉。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些客户的宣传获得更多的新客户,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和财务绩效。
5.环境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目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是各个国家都要面临的问题,而且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也提到“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对于企业来说,节约能源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防止资源浪费,这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治理污染环境作为企业环境责任的另一问题也是各个国家亟待决绝的问题。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者,企业应该主动采取措施降污减排,如购买污染控制装置。虽然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但可以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政府罚款,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公司形象,这样也会间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6.政府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政府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政府通过各类法规规章制度来约束企业行为,并对有损害公共利益行为的企业给予处罚。
企业应该遵纪守法、依法纳税,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企业履行政府责任可能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例如可能会获得政府颁发的补贴拨款、税收优惠政策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经营,使企业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
7.员工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直接来源于企业的员工,员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该对员工的诉求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员工责任。这样不但使员工的工作更具有积极性,降低企业员工流动比率,减少对新员工的培训成本,还会吸引到更多高素质人才主动加入,为企业提供更加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劳务,从而赢得市场的广泛认可,最终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
8.福利事业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企业关注公益福利事业,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和支持。企业进行公益慈善事业虽然会增加成本,但是这对企业本身也是一种无形的广告宣传,不但可以提高企业形象,还有利于企业销售和长期经营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玲丽.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现代经济,2008第7卷第5期:64-66.
财务相关理论范文3
【关键词】 财务关系; 相机治理; 利益相关者
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专用性资本的“出资者”,他们凭借各自投入的专用性资本而应该在企业里面享有一定的权利。投资者和债权人是企业专用性“物质资本”的投入者;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入者;客户是企业专用性“市场资本”的投入者;政府和社会公众则是企业专用性“社会资本”的投入者。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由于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函数不同,导致他们的利益诉求不同。企业如何科学合理地协调同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呢?相机治理本身是说明公司所有权安排的经济学概念,这里用来描述财务控制权的配置,它是指随着企业财务收益、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变化,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将状态依存地由不同利益相关者控制,从而相应的利益相关者在特定阶段对企业治理起主导作用,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它能科学合理地协调企业财务关系之间的矛盾。
一、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目标诉求
由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函数不同,他们各自的价值和非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目标诉求各不相同。
(一)投资者的主要目标是资本增值和资本安全,资本增值是第一目标,资本安全是第二目标
投资者把资金投入企业最根本的动机就是追求资本的增值,他们希望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获得尽量多的回报,当然在追求资本增值过程中他们也关注资本的安全性问题,但这是其次的目标。
(二)经营者是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本,他们是企业的内部控制人,其目标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经营者的目标主要包括物质方面的目标和精神方面的目标。物质方面的目标是指经营者希望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足够多的货币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和股权激励;精神方面的目标是指经营者希望在企业里面获得比较多的闲暇和有很好的个人发展空间。
(三)债权人的目标比较简单,主要包括资本的安全性和增值性
安全性是第一目标,是债权人的常规目标;增值性是第二目标,是债权人在特定情况下的第二目标。比如,在企业债转股的时候,债权人不得不考虑资本的增值性问题。
(四)供应商和客户的目标是希望与企业保持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关系,这就需要双方合理合法地进行供货和结清款项
供应商在按要求给企业发货后希望及时足额地收回货款,企业客户则希望在交付货款后能够保质保量地收到货物或者企业能够赊欠部分货物给他们。另外他们也希望企业在货款方面能够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所有的这些都不是完全刚性的,因为合作双方都希望能够长期合作下去,长期的合作能够减少双方的交易成本。
(五)政府在企业里面的目标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首先,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具有刚性,政府将强制企业按时足额纳税;其次,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护者,他们当然希望国家的经济发展井然有序,这就要求企业遵纪守法,并且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能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保证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六)作为所有利益相关者中处于最弱势地位的企业普通员工来说,他们的目标比较简单,就是取得预期的收入、享有一定福利并有一定的个人发展空间
从以上可以看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目标诉求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个别目标取向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如:投资者要求增值第一,而债权人则要求安全第一;投资者、债权人和人力资源要求尽量延迟支付货款,而客户则要求尽早支付款项;政府和社会公众要求企业牺牲必要的经济利益来维持生态环境,牺牲的这部分经济利益显然影响了投资者的短期利益。其实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目标诉求之间的这些矛盾是内生于财务本质理论的,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需要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的机制来协调这些矛盾。
二、企业财务关系相机治理理论模型的构建
对于以上财务关系的矛盾,根据企业控制权的状态依存性进行相机治理是很好的解决方式。企业财务的相机治理是指随着企业财务收益、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变化,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将状态依存地由不同利益相关者控制,从而相应的利益相关者在特定阶段对企业治理起主导作用,以实现自己的目标诉求。相机治理机制可以避免企业剩余控制权的滥用和无效配置,它可以保证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正确行使自己的财权和履行自己的义务,进而提高企业在不同财务情况下的治理效果,不会出现企业无人管和滥管的情况,从而妥善处理了企业财务关系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一)财务关系相机治理理论模型的构建
“状态依存”本身是产权经济学理论用来描述公司所有权安排的经济学概念,这里借用来说明公司财务控制权的配置,进而利用企业利益相关者目标之间的“状态依存性”对财务关系进行相机治理。张维迎(1996)对公司所有权状态依存进行说明时所采用的例子涉及到公司所有者、债权人、管理层、职工,没有考虑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参与。为了更好地协调企业财务关系之间的矛盾,笔者将增加供应商和客户以及政府这三个因素进行剖析。
设:x为企业总收益,N为股东最低预期收益,W为应付员工的合同工资,r为债权人(包括供应商和客户)的合同收入(本金加利息),s为企业应该支付给政府的税收和诸如维护生态环境等活动的社会成本。
上述假设的必要说明:其一,这里的r包括了对债权人、供应商和客户的必要支出,之所以把供应商和客户与债权人一起来分析,主要是因为当出现危机时,供应商和客户就是企业的债权人,这时候他们与一般债权人没有太大分别;另外也是为了简化分析模型。其二,s包括税收和社会成本两部分,关于社会成本,会计学理论已经研究社会责任会计二十多年,理论上可以为企业提供社会成本的量化指标,所以财务上也应该考虑。
如果:当x
从以上可以看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之间不是简单的一致性和矛盾性的关系,它们之间具有“状态依存性”。在企业财务收益、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处于不同状态时,企业剩余控制权就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来控制,此时相应的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得以突出体现。
(二)财务关系相机治理理论模型构建的解释
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客户、职工和政府之间的剩余控制权为什么这么安排,主要说明如下:
1.在张维迎的产权状态依存理论论述中没有考虑政府因素,本文之所以考虑,是因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是企业“社会资本”和“社会责任成本”的负责人,在当前经济生活中,社会资本也是企业中很重要的一种资本,可以给企业带来增值,社会责任成本与其它成本一样,会造成企业利润减少。基于这点,社会资本与其它资本是同质的,社会责任成本与其它成本也是同质的。本文把政府的目标放在仅次于职工目标的顺序,原因是社会责任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广大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问题,不管在面上还是深度上这都是一个影响重大的问题,而且社会责任成本也是企业在日常财务中必须面临的问题。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它也必将在会计报表中得到真实的反映,现在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一旦企业破坏了生态环境,可能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财务活动。如,罚款、停产整顿甚至于导致企业破产的后果。
2.对于债权人目标、投资者目标和经营者目标之间的优先关系问题。首先应该得到满足的是债权人目标;其次是投资者(股东)目标;最后才是经营者目标。这主要是因为,作为企业内部人的经营者直接控制着企业,在信息上最具有优势,也是最容易蚕食他人利益而又不易被发现的人。另外,管理者的人力资本价值通常是不能在事前准确测定的,管理者的管理才能及努力程度要通过事后的企业绩效才能被有效地反映出来。债权人目标之所以优先于投资者目标是因为债权人的收益是固定的,不随企业绩效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其风险却会随企业风险的增加而增加,即债权人处于风险被转嫁的劣势地位。通常情况下,当企业债权人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时,他们可通过申请破产这个极端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此时,债权人的目标得到优先满足。当债权人的目标得到满足而投资者的目标不能得到满足时,投资者要么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要么通过更换管理者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当债权人目标和投资者目标都得到实现时,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掌握在经营者手里,此时,经营者的目标将得到实现。
结语
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由于各自的目标诉求不同,而导致他们之间存在矛盾。但是,这些矛盾并不是不可协调的。通过上述建立的相机治理理论模型的运行,能有效地把这些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协调一致,从而使企业的“组织租金”得以实现,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 伍中信,田昆儒.产权理论与中国会计学问题与争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雷新途,李世辉.不完备契约与财务目标的状态依存及其边际修正[J].会计研究,2007(4).
财务相关理论范文4
摘 要 新的企业财务通则还原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本质,规范了财务管理的六大要素及其内容,给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是根据资金运动的规律,遵守国家法律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形成、使用和分配,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实和分析,提高资金运用效果,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财务制度 财务管理 企业筹资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了39项新会计准则,要求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起基本财务框架概念作用的《基本准则》(以财政部令形式)和37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1项首次采用新准则时与原准则进行实务衔接的 办法组成。新准则的数量达到39项,在体系的完整性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是一个在数量以及质量上均与国际会计准则看齐的准则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但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不等于相同。在关联方交易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上,新会计准则保持了“中国特色”。财政部副部长王军称这套体系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强调决策有用性,财务报告在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当按照法定要 求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这将降低投资者、债权人、员工等利益相关主体在市场上的信息搜索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资产负债表核心地位的确 立,公允价值的合理应用与多数资产减值准备不可转回等方法,使得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反映企业价值。这将缩小投资者尤其是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企业价值评估的误差,使企业经营业绩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直接关系在资本市场上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体现。同时,由于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 也提高了会计信息国际间的可比性,更有利于专业机构和人士的估值比较,拓宽中国企业投资和融资的范围与渠道。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能够更加真实、透明、完整的反映企业价值。根据有效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理论和博弈论等实证研究结果,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信息披露的充分,将减少市场主体的信息搜索和监督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程度,从而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和财务约束作 用的发挥,大大改善财务管理环境。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理论上经过了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发展阶段。但就我国目前的企业组织形式主流为非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弱式有效、法治建设处于起步期、商业伦理有所缺失、公司治理结构逐步构建等现实背景 下,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最强的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有用性。新会计准则中研发费用资本化等规定,体现了企业科学发展的要求,服务企业创新和价值持续增长;财务报表列报、中期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分部 报告等具体准则,可以使企业充分披露并真实反映企业价值的会计信息;职工薪酬、股份支付、政府补助等制度,可以通过会计手段协调企业、政府、投资者、员工 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合理进行企业价值分配。以上对我国当前阶段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确立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提供了财务与会计协调一致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治理的影响。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 制度安排,以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相互制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主要解决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合理配置问题。新会计准则构建和实施的决策有用导向,能够方便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促进财务控制权市场的竞争并进而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改善企业和银行都存在的“预算软约束”现状,发挥债权人治理机制。尤其是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即将完成,股票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和主要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的背景下,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外部财务治理的作用会因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放大。职工薪酬、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等新准则的增加,有利于企业激励与约束的财务创新、人力资本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以及财务分层治理机制的构建。而这些都是对企业内部财务治理完善的表现。
新会计准则对于债务重组方面的影响。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被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进入利润表。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于是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高每股收益。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组织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表与列报等多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并新增了多项针对企业最新经济业务事项的准则。这要求财务与会计人员具有敏锐的职业判断力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财务相关理论范文5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财务管理 新构想
一、引言
房地产行业涉及的资金量巨大,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也就使得该行业必须迎接更大的挑战和遭遇更多的风险。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资质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其平均寿命往往不超过三年,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一个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得不到很好的衔接,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甚至走向破产的边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大,周转时间长,如果财务管理达不到一定的水准,很有可能造成房地产企业的经营不善甚至倒闭。因而,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房地产企业能否获得长远生存空间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房地产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已经显然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房地产企业很多时候都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意识,往往造成了对于目标成本控制环节的忽视,基本上还停留在会计核算水平;房地产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过于集中,直接造成了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企业的决策层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作为理论支撑;由于房地产企业的投入资金量大,且融资筹资途径有限,造成了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过高,一旦不能及时收回应收账款而一味的举债借款,就很容易加大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从而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的困难;还有些房地产企业只把重点放在工程质量和进度上,对于财务管理未引起充分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财务管理制度缺乏应有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合理性,很多制度都只是流于形式,也缺乏对于财务人员素质的培训力度,从而造成财务控制力较弱,也很难实现财务筹划的功能。这些都造成了房地产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成本管理过于粗放,直接影响了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空间。以上这些不仅仅妨碍了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成为房地产企业提高利润的最大瓶颈之一。
三、努力加强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鉴于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特点,我们要想真正加强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就要遵循一定的财务管理原则,深入分析论证各个开发项目,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工作,尤其重视降低相关开发成本和有关费用,并实行长期的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办法。此外,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已经在当代新形势下表现出新的工作特点,比如说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性住房政策,有些城市还逐步实行了限购令,国家还调整了相关税收政策,针对开发产品的不同情况征收不同的税率,而且还收紧了银行信贷业务,加大了贷款不同情况之间的利率差距。这些新特点势必将给房地产企业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甚至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因而,房地产企业必须尽快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和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房地产企业的决策层应该尽快转变对于财务管理的认识,走出财务管理的误区,不断加强自身的财务意识,切实树立长远的财务管理战略目标,以先进的经营观念认识和重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房地产企业领导层的财务理念增强,能够促进和改善财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因为领导层的财务意识能够直接决定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它能够促使财务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还有利于企业聘用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从而能够从思想、组织和行动上都促进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水平提高;
(2)房地产企业还应该努力克服传统管理手段的主观随意性,不断加强对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加强决策制度建设,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按照国家的规定做好各项日常的财务工作,切实规范化各种财务行为,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大内部的监督力度,并且引入一定的内部竞争机制,通过一定的科学评估手段来进行奖惩。这样,房地产企业才能形成一股严格的内控财务制度,使得企业员工能够在良好的激励政策下与企业同生死,共存亡,最终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长期和稳定可持续发展;
(3)房地产企业还要不断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重视对企业目标成本的管理工作,积极创新财务管理的方法,提高财务控制的能力,对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和经营活动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财务监督和财务分析,建立统一明确的业务授权和审批审核制度,提高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性。此外,房地产企业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优化筹资渠道,通过多种手段,努力降低财务风险,并通过优化投资项目,适当储备一些土地资源,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大小,来强化和改善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使得房地产企业从活动组织上和制度上得到双重保障。
四、结语
总的来说,快速发展的房地产企业近阶段以来,已经持续遭遇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持续低迷的交易现状,为了能够适应此种变化,房地产企业应该尽快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把它放到战略性的高度来认识和实施。只有这样,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才能克服传统财务管理的局限性,才能适应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房产政策的变化,为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梅.浅析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2009,(2)
[2]刘绍忠.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经贸,2010,(8)
财务相关理论范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人投资办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私营得到了长足的。私营企业为创造税收、繁荣经济、增加就业等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在私营企业的发展中也看到,只有少数企业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原始积累,发展为规模大、管理规范、资本雄厚、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处于“高出生与高死亡率”状态。私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其中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分析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特征,探索财务管理与理财环境影响的关系,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因素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受理财环境制约的,研究理财环境各因素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为了分析财务管理的发展,寻求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途径。影响我国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因素有宏观方面也有微观方面的,各种因素纵横交错、互为条件、相巨制约。
(一)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宏观社会环境包括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状况等。宏观社会因素的正面刺激作用是因为地方政府对私营经济鼓励态度更为明显,地方政府各种优化环境,促进私营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出台,经济结构中的市场化成分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融资“不以企业性质论长短,一视同仁”,为私营企业调节资金余缺,进行资本投资提供便利。税法和公司法等法规不以所有制性质实行差别待遇,为私营企业市场公平竞争、规范管理活动起到推动作用。负面作用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对私营经济意识形态方面排斥力仍大,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和执法、监督部门在掌握政策中对私营企业“宁左勿右”,“宁紧勿松”,公共经济资源分配中的差别待遇仍然存在,金融业的信用贷款仍不向私营企业开放,企业融资渠道少,融资总量有限。这些负面影响导致私营企业不敢冒然扩大投资,对外投资也信心不足,宏观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职能作用,及活动空间有直接影响。
(二)微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私营企业组织形式、结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业主及财务人员素质状况、企业文化均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
1、组织形式的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其资本来源结构不同,企业所适用的方面有所不同和差别,财务管理活动开展的空间范围也不同。私营企业选择有限责任公司这一组织形式的居多,但大多私营企业是亲戚、家族、朋友合办的企业,这类企业在建设初期情义代替规章制度。企业组织形式不同,其资本结构也不同,资本结构和组织特点影响企业财务监督模式和财务管理的具体。
2、业主素质:私营企业业主往往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管理者,他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业主在韬略上把握控制、监督理财的素质。
3、企业文化。业主在企业文化的形成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又影响财务管理人员选拔使用,财务管理职责权限及财务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披露程度。企业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是吸引和稳定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因素。
4、发展状况。高科技私营企业里,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的发展壮大要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所以科技发展状况影响企业管理机制和利润分配机制,也影响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发挥。
在客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影响因素中,微观因素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刺激作用更大。以下侧重从微观环境因素着手,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影响了财务管理的特征。
二、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企业只有在理财环境的各种因素作用下实现财务活动的协调平衡,才能生存和发展。私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来源,财务监控模式方面有共性的一面;但因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层次的私营企业的内部环境因素不同,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也不同,呈现着阶段性的特征。
(一)小规模、低层次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特征
小规模私营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自有资金有限,企业经营管理层次低,产品科技含量。员工素质不高市场竞争力有限。这类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有以下特征。
1、凭经验决策,财务管理地位不高小规模非科技型私营企业,其决策模式主要为经验决策。私营企业在经营决策方面有着高效率的优势,但决策程序较粗糙,决策所需信息中,相当程度仍使用以供销人员为主体的偶遇式的市场信息收集方式,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并无规范的规则,财务人员参与收集分析信息极小,决策信息准确度较差,决策的可靠度低。企业财务管理未受到重视、财务管理在业主以外的管理中影响不大、地位不高。大部分小企业本配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人员,财务人员被当作“记帐”员,主要负责对外提供财务与纳税报表。
2、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财务管理职能作用不大私营企业在发展初期,人与人的关系基于血缘关系和地缘联系,对团体以外的人天然的不信任。在财务这一敏感部门,“忠诚度”成为用人的重要标志,无血缘、乡缘关系的财务管理能人群体很难与家族势力平衡。所以,在小规模低层次的私营企业,真正的财务专业人才很难留住,财务人员大多未经正规的专业培训,缺乏财务管理的能力,难以为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
3、业主“说了算”,财务管理内容单一的私营企业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表现出个人专权和家族控制的特色,80%以上的资产集中于创业者身上,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普遍现象。企业的资金筹集、使用由老板说了算。权力集中的家族式的经营,使财务管理也高度集中。不少小型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仅限于财务控制,即财务部门通过控制财务收支和分析检查财务指标完成情况来监督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盈利,协助业主实施财务监控。
(二)大型、高科技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特征私营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发展到一定规模(资本千万元以上),企业的发展顺靠科技与管理人才,企业管理也较国有企业创新快,财务管理活动呈现着企业财务管理特征。
1、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明确,财务管理受到重视所有制结构决定了私营企业的经营以追逐利润为目标。在这一总体目标的指导下,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财务管理部门都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私营企业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生产和经营各个环节都是面向市场的,财务工作也处处体现了市场对于企业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的深远影响。企业正是通过财务管理的统筹安排和统一协调将内部形式上相互隔离但内容上紧密相关的各项决策过程结合起来,以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在这种巨大的外在压力作用下,私营业主及高层管理者不得不重视财务专业人才的作用,不少大型私营企业专设的财务管理机构并赋予应有的权力和手段,实现合理筹集资金有效运用资金,加强财务分析与监督的目的。
2、激励机制灵活,财务管理工作创新不断在相当一部分大型私营企业中,财务人才在财务管理职位上受到重视,企业业主认识到。企业所需要的不再仅仅是“记帐”的人,而需要理财能人。加上私营企业在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受到更大的外部压力而需淡化家族色彩,以适应严厉的法律,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抛弃“上阵亲兄弟,打虎父子兵”的陈腐观念,超越了家族式经营的原始积累阶段,并以其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了先机。为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私营企业在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功夫。二些大型、高科技私营企业以“绩效股”、“认股权证”、“年薪”、“津贴”等褒赏企业有功之臣的激励机制,有效地推动了管理人员在管理方面不断创新,开拓进取。财务能人不再仅仅是“听老板的话,记好帐,守好财”那类人,而是精于管理,善于开创,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能为企业发展出力的专业人才。财务管理工作与国有企业相比,少了框框的限制,更容易创新发展,各种财务战略管理手段,更容易被采纳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开放观念更容易被财务人员接受。
3、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财务控制分析职能突出大型、高科技私营企业,通常会形成一定授权经营机制,从而形成业主以外的管理层,但大部分私营企业财务管理仍信奉“稳定优先、兼顾效率”原则,实行集权型管理。“在企业统一筹划。监控之下,对所属分公司、部门的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的管理,并通过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堵塞漏洞,保证资金安全有效使用。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在私营企业集团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统筹规划,集中有效财力开发产品、搞大项目,占领市场,促进资本原始积累,制止资金浪费,确保集团资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相适应,企业财务控制和分析职能得到了强化,财务管理部门制定控制标准,分解落实财务责任,实施追踪控制,及时调整误差,分析产生的差异,为考核评价财务活动提供信息。同时,公司财务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对企业的决策和运行实行动态管理和制约,促使企业经营获得高速稳健的运行。
我国大型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虽然有所改进,财务管理也受到业主和管理当局重视,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低效率低水平阶段。财务管理工作与私营企业日益发展壮大的要求不相适应。要使我国私营企业财务管理为企业的稳定增长、长远发展和使企业具有强壮生命力和优越的竞争力作出更大贡献,就应进一步优化企业理财环境,突出财务管理的战略地位,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并将其放在高层管理的位置上,赋予财务管理部门更大的权力和责任。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更新内容、转变职能,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理财的积极性、创造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私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一、财务管理目标特性的思辩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特性,是指财务管理系统中目标要素的内在的、固有的、质的规定性。笔者认为,从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来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系统性。系统性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要素对财务管理系统内的其他要素及有机构成具有终极导向性。也就是说,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系统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的设置,应以系统整体最优化为首要原则。因此,财务管理目标不仅应兼顾利益主体各方的利益,达到系统最优化,而且应引导企业财务行为在持续经营期内始终服务于其财务管理目标,避免短期行为的发生。在各种财务管理目标模式中,企业价值最大化基本符合这一特性;而利润最大化具有短期行为,不符合目标终极性,股东财富最大化仅注重股东利益,也不符合系统最优原则。
2.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系统内其他要素的范围及口径一致、协调和有机关联,达到系统最优化目标。具体地说,就是要与企业理财主体空间范围相一致,与企业所处的理财环境相适应,而且兼顾、协调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能够满足这一要求。而股东财富最大化却混淆了企业和股东的关系,一个理财主体的财务管理是为了实现另一个理财主体的财富最大化,这从上无法解释。财务管理环境对其目标模式有重大,我国企业制度还未真正、完全地建立起来,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及可行性;而股东财富最大化模式仅适合于上市公司,而且只注重股东利益,对企业其他关系人的利益不够重视。况且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非是公司所能完全控制的,把不可控的因素引入理财目标,显然是不合理的。
3.操作性。操作性就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确定的是先进可行的,是可以操作的。操作性的关键在于计量。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模式操作性较强,但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问题,具有短期行为的倾向,而股东财富最大化模式以股票价格最大化为标准,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相关性和可行性不强。企业价值最大化模式,只能通过资产评估来确定企业价值的大小,并且确认成本较高,确认时间、确认范围也受到一定限制。
4.效率性。效率性是指财务管理目标的设置,一定要考虑资金利用的效率,争取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这不仅有利于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只注重企业理财效果的最大化,而没有考虑企业理财效果与其投入资本的关系,即理财效率的问题。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模式,虽以每股股价为标准,但不同股票的每股含量在经济上并不等量,所含有的净资产和市价也不同,即换取每股收益的投入量不相同,限制了每股收益及其股价在公司之间的横向比较,因此,也难以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以上评述可以看出,上述三种财务管理模式均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笔者认为,符合这四个基本特性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优选择——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
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MEVAR)目标模式,是指企业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化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及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基础上,追求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EVA)与投入资本(C)之比的最大化。EVA是企业经济增加值〔EVA=EBIT.(1-T)-Kw.C,其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T为所得税率;Kw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C为企业投入的平均资本〕。一般而言,通过一定技术性的财务调整,EVA可近似等于生息债务与权益账面价值之和。企业经济增加值率(EVAR)可通过下列公式计量:
上述公式中,EVAt为第t年企业的经济增加值;k为与风险相适应的贴现率;Ct为第t年企业的平均资本投入;t为EVA和C的具体时间;n为企业经营的持续时间。从上式中可以看出,企业经济增加值率EVAR与EVA成正比,与K、C成反比。在K、C不变时,EVA越大,则EVAR越大;在EVA不变时,K、C越大,则EVAR越小。若不考虑企业资本投入C的情况下,K的高低主要由企业风险的大小来决定。当风险大时,K就高;当风险小时,K就低。也就是说,企业经济增加值,与预期的报酬成正比,与预期的风险K成反比。从财务管理假设可知,报酬与风险是同增的,报酬的增加是以企业风险的增加为代价的,而风险的增加将会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企业经济增加值只在风险和报酬达到比较好的均衡时才能达到最大。
在企业经济增加值EVA不变时,考虑企业的资本投入C,就可衡量企业资本增值的效率。若EVA现值越大,而C不变或越小,企业经济增加值率就趋向最大化;反之亦然。以企业经济增加值率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具有以下优点:①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并利用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计量。而且经济增加值的一个重要属性是投资年度的EVA的现值,等于其投资年度的NPV(现金净流量现值),而未来的企业现金净流量现值之和就是企业价值。因此,这一目标模式包容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模式。②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联系。③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增加值率,预期未来利润对其经济增加值率的影响作用也会更大。④将经济增加值的现值与投入资本的现值进行比较,可评价和企业资本增值的效率。进行企业财务管理,不仅要正确权衡报酬增加与风险增加的得与失,努力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而且必须讲究投入资本的增值效率,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资本增值效率也最大。因此,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观点,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作为现代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优选择,还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点:
1.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不仅扩大了考虑问题围,还注重目标的兼容性和导向性。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各方都有自身利益,共同参与和构成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若试图通过损坏一方的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其结果必然会导致矛盾冲突,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企业经济增加值最大化,包容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具有兼容性的一面。由于企业经济增加值(EVA)是根据公式EBIT.(1-T)-Kw.C来确定的,以EBIT为基础,考虑资本投入及综合资本成本,要使EVA最大化,就必须充分利用财务资源,这无疑都有赖于财务管理目标的正确导向,而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恰好有利于上述功能要求的实现。
2.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注重财务管理目标的相关性特征。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考虑与企业有契约关系各方面的利益。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加值,才是企业增加的财富。企业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是在发展中考虑经济问题,在企业经济增加值的增长中来满足各方利益关系。从逻辑关系上看,当企业财富总额一定时,各方利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当企业财富增加后,各种契约关系人的利益都会较好地得到满足,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