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心理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念范文1
(吉林大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途径,而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是提高研究生培养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立足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反思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方式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教学改革;研究生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方式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01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01—02
项目: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王丽荣(1964—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研究生教育开始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1]这给研究生课程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惑与挑战。一方面,在小众化时期的个别化教学、研究指导型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研究生招生规模和人数增长所带来的教学需求,课堂教学开始成为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不是专业知识的简单传递,传递知识的目的在于“转识成智”,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开发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水平,这也是区别研究生课堂教学与本科生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和心理规律进行深入探讨,[2]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特点,立足于理论探究,通过专题研究的形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本文主要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实际出发,立足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改善研究生课程教学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的思考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的建构应体现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一)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3]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
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之中,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再好的课程教学内容,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式,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学方式运用单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充斥课堂;[4]教师习惯于专业知识的传递,虽然也会考虑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忽视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也漠视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拒绝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学生难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专业价值观。
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应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单向传递学科知识”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具体确定为:主要采用系统讲授、研讨、师生问答、案例分析、行为体验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通过系统的知识讲授,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其将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通过师生问答、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双主体学导式”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结合课程内容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
参考文献]
[1]周川.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J].高等教育管理, 2007(2).
[2]王丽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
[4]姚莉,刘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4).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念范文2
关键词:学习风格 差异 认知风格
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学习风格,在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培训时接触到了《高等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在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学生学习风格的心理因素方面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因此,将《高等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有关学风格以及其心理因素方面的内容进行总结,与各位年轻教师共勉。
学习风格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次提出来的,自此以来,学习风格逐渐进入了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并成为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学习风格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许多西方学者对学习风格从各自的角度进行阐释,在我国比较公认的是谭顶良先生对学习风格的定义: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风格具独特性,也就是说学习风格受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学习者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的一种鲜明的特征。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个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就具有持久稳定性的特性,很少随学习的内容,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学习风格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其构成要素长期以来的标准也不一,国外有学者将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分为四大类别:环境要素,社会要素,心理要素以及情绪要素。在我国倾向于从生理要素,社会要素以及心理要素这三个层面对学习风格进行分类。了解学习风格的构成有利于我们理解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个体差异,从而有意识地调整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习个体的学习偏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及主观能动性。
学习风格的生理因素主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要素的偏爱。如有些人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学习,有的人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有人则比较喜欢在环境热闹的地方学习等。学习者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因此所受到的社会影响也不同,在学习活动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特征,比如,有人喜欢独自学习,有人则喜欢结伴学习等,这就是学习风格的社会要素。
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是本篇小文中要跟各位年轻老师分享的重点。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又包括认知要素和情感要素以及意动要素。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认或应用知认的过程,因此在此了解学生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对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很有帮助。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学习中的体现,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更具体地说,就是个体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方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偏爱的,习惯化的倾向的方式。不同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认知风格,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又有不同的特点,以下我们就来一起关注一下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特点。
学习者的认知风格主要由知觉风格,记忆风格,思维风格,解决问题的风格几方面构成。知觉风格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独立型的学生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对内在的参照物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不依靠外在的参照物去知觉事物,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这种类型的学生偏爱自然科学,学习的内在动机高,学习自觉性高,喜欢个人独立学习,接受知识时善于分析,同时在学习情境中,他们更倾向于冲动,冒险,凡事以个人意志来决定。
与场独立型的学生相反,场依存型的学生较多的依赖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比较难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情境中区分事物的基本要素或组成部分。这类学生比较喜欢社会性学科,其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容易受暗示,喜欢讨论问题或进行合作学习,接受知识时偏爱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同时在学习情境中,他们往往比较谨慎,不愿冒险。
思维风格可以分为分析与综合,发散与集中两种。分析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把认识的概念,观念或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特征或方面;综合是指当学习者面对一个事物,首先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握。偏爱分析的学习者在学校里的成绩较好,喜欢综合的学习者虽然思维的深刻性和准确性较低,但直觉性,模糊性较高。发散是从多角度,各方面进行思维的方式;集中是指根据掌握的信息,朝着一个方向思维,以求得单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思维者更具有冲动性、广阔性,热情,兴趣广,可靠性差,想象力丰富等特点,喜欢选择人文科学尤其是文学,现代语言作为专业或职业;相反,集中思维者倾向于谨慎,情绪冷静,兴趣不广,可靠性强,想象力不够丰富,喜欢选择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
在解决问题的风格方面又有两种类型,即沉思和冲动。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沉思特点的学习者会充分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这一类型的学习者往往更容易自发地或在外界要求下,对自己的答案及理由做出解释。冲动型的学习者则会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作透彻分析,就仓促做出决定,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冲动型学习者不易自发地对其反应做出解释,即使在外界要求下必须做出解释时,往往也是不周全,不合逻辑的。
在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后,根据学生个体在学习上所体现的不同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和“学”能够相互调整,相互适应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念范文3
但是不管如何优秀的教学模式都无法使得受教育者完全满足,也即无法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从内心去接受教育心理学的各项理论并在后面的工作与生活中运用这些理论。因为这类灌输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教育心理学理论。而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采用自主性学习方法则能够改变这样的学习面貌,使得学生真正从学习收益。
一、学生自主性学习内涵及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
有研究者给出了这样学生自主性概念,即“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的偏好综合运用自身心智去自动处理与自身相关的各类事务的品性”。该概念指出自主性是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特性去处理外界相关信息,包括主动去学习并获得相关知识的一种品格。自主性学习有如下特性:
一是正确自我认识:认识自我不仅仅是要确定出自己的优缺点,更为重要的是认识自我的偏好与特点。很多人否定自己的偏好,这其实是在否认自我,对于自主性学习需要首先肯定自我,确定出我自己的偏好,再根据偏好结合自己的心智,独立思考、理性判定,最后做出自己的判断甚至批判。教育心理学讲述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心理的各项基本知识与理论。这些知识与理论除了纯粹的理论之外有大部分是从各项实验与测试中获得的,这也就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这些理论与实验的获得过程。正确认识自我就要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学习的内容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相关知识点,结合自身认识去感受教育心理学的内涵。正确自我认识就要突破各类教育模式定式,努力实现学习者的自由表达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内涵。
二是相对自我独立性:独立性与自主性意味着与外界存在差异,自我独立性是指能够使用自身的心智要素独立的做出决断,摆脱他人的干预和干涉,趋利避害,保全自我。但是相对的自我独立性是指在通过他人与自己的联系体现出自身的独立性,因为人本身是在外部世界的联系。中体现独立自主的,没有外部也就无从谈及内部,独立性是在与外界联系的过程中的保持自己的思想与品格。自我独立性就要学生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对讲述的理论持怀疑的态度去思考,去分析得到自己的结论。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需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兴趣和价值,才能使得学生真正去独立思考与交流获得自己的知识。
三是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是在对自身认识清晰的基础上肯定自己的行为。自我认同不是盲目的自我崇拜或自大,而是通过认真的学习与分析预测可能存在的结果,这样的过程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让其能够认识到自身价值。对于教育心理学课程来说,自我认同感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前期理论的学习后使其能够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让这些理论方法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认同与肯定,能够成功预测部分结果或者能够根据现象获得相关理论,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判断更加充满信心。此外,自我认同还体现“在适应性方面,自我认同是自我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反映;在主观方面,自我认同使人具有一种自主的内在一致性;在存在方面,自我认同给自我提供方面和意义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额生活经历和个性,对于同一件事物的认识和认知都存在差异性,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去获得与之相应的结果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愿望,也是让学生肯定自己的最好方法,只有让学生感到行进在正确的方向上,才能让他们更为大胆的往前走。自我认同给了学生更为强大的前进动力。
二、学生自主性学习在教育心理学课程的优势
首先自主性学习是一种人的权利的体现。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获得知识与能力,只有自主的人才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去追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才能自主的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人拥有了自主的权利后不仅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自身心智去创造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对于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授过程中需要赋予学生更多的权限,使他们能够自主的去安排课程,无论是课堂论述或课后的讨论都要充分给予学生的自主性,保证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的赋权过程也能够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引导为主,避免了满堂灌输。
其次,自主性学习能够给学生赢得足够的幸福感。幸福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充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对于自主性学习能够给学生的精神带来极大的满足感。有学者通过回归分析指出自主性与幸福存在正相关,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如果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就会感受不到幸福,甚至是压抑的话其学习动力就会被浇灭。对于教育心理学本来就是教授人如何快乐的生活与学习的一门心理课程,如果缺失了自主性,戴上压迫与填鸭式的脚镣,这样的学习幸福感就会完全消失,这样的学习也会激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在课程的教学中适得其反。
第三,自主性使人获得尊严。尊严是外界对于本体行为给予肯定后本体获得一种幸福感。具有自主性的人对于尊严的获得更多的是通过自己对外界的思考、批判获得自己的结论,这些结论且为他人所认可。因此,自主性能够使得这些人能够剥离外界纷繁矛盾,使得自己保持清醒,这些都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先决条件。教育心理学是让人获得自豪感的一门学科,通过教育心理的把握,使得教与学的过程充满欢笑和尊重,自主性的开展使得每个人在学习中都有主人翁的感受,这样每个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彼此的尊重。
三、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培养
学生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根据学生的特性将有不同的方面内容需要在教育心理学课程进程中加以实践。学生自主性培养主要包含情感自主性培育、行为自主性培养以及道德自主性培养。
首先,情感是能够影响人的一种态度,情感对于教育来说具有主体性力量,因为情感是基础性的心理现象,是真正属于个性的东西,情感的独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自主性认同是对情感的认同,而在教育进程中情感因素是其主导型作用。人在发展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幸福,而学生的自主性是其幸福与否的重要指标。情感的自主性需要从以下方面激励发展:第一,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满足这些情感需要就能够使之获得自我认可,其自尊心也得到满足。教师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上需要通过真诚沟通使得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使得学生从内心认同该课程,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性。第二,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激励。教学过程是学生了解新知识掌握新理论的重要途径,也是自主性学习的前提。没有适合的学习氛围就无法进入学习状态。对于教学过程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的环节,如学生可以针对试题的样式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对于一些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通过学生的参与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获得提升,也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的情感更为愉悦。第三,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情绪。教学的模式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渗透进学习过程中。这就要教学过程真正打动学生的内心,使得整个教学进程的能够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得被动受教变为主动发掘,这样就能使得整个教学进程充满激情。
其次,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行为的自主性根本是形成教学内容与学习动机的契合,使得所教授的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相一致。为了促进学习动机形成,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将学生的合理需求融入教学进程。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需求要认真分析与思考,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的需求需要区别对待,不断观察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各类现象与问题,与学生多交流与沟通,真切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需求。但是满足心理需求不是满足学生的所有需要,而是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教学需求,通过鼓励学生自主理解课程中的知识点与实验方式方法,甚至直接就让学生参与某些实验测试,让学生直接融入教学进程,使得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和深刻,也能够使得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信心。第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所谓针对性不仅是针对学生做出分类区别对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知识点和问题也要有差异性的教学。学生的差异性表现在多方面,如基本功、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分类指导,小范围指导等方式方法去引导学生,最主要的是指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并获得相关结论,可能这个结论不是完全符合现实中的,但是也要帮助其分析其原因,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提升。教学设计也要有针对性。先易后难,先简后繁,让学生从外围知识或实验逐步过度到核心的知识点,不同的授课策略对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有着直接影响,也对其学习兴趣有直接关系。好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得学生易懂、好学、爱学,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心理学课程在教学设计上需要把握好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最后,要着力加强道德自主性培养。道德教育是自主性教育的重要根基。没有道德教育就失去了自主性教育的土壤和气氛,只有良好的道德自主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要加强道德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第一,集体中的公平公正。人是无法离开社会的,集体是人生活的环境。如果要自主的学习或干事就要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氛围下开展。因此,民主的氛围对于独立自主的学习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道德自主性的形成有着直接的意义。第二,加强“慎独”,培养自主性。慎独,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下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一种高度的自律行为。对于道德自主性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反省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保持清明的状态。教育心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一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各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边思考边提问题,自主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也只有做到自主性学习,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念范文4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机械制图空间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训练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画法几何部分需要通过大量的作题才能掌握其理论和获得解题的能力,制图部分尤其要通过大量的作业才能掌握作图方法和技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能力是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这两段话精辟地指明了制图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即突出“练”字和“想”字。“练”是为了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其技能,“想”是为了使学生建立空间分析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在制图教学中如何去体现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即如何突出一个“练”字和“想”字呢?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是教育工作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心理活动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在教育工作中必须考虑和利用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教育工作既适应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又在可能的范围内提出较高的而又力所能及的要求,并通过教育措施积极地促进他们心理进一步发展以适应教育需要”。按着这一理论,本文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围绕机械制图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谈一谈制图技能的形成和培养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供同行参考。
一、技能的概念及分类
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理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技能按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活动技能(简称心智技能)两种。在实际中两种技能是有所区别但又不可分割的互相促进的。动作技能是以外表动作正确,完善,合理的思维方式为主要特征的。
二、技能的形成及特点
技能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但各个不同的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制图的教学过程来分析,学生掌握其技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作图技能形成阶段
作图技能是属于动作技能的范畴,它的特点是:活动形式是外观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与作图技能相关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图样的初步知识和图样的几何画法。在专教法上应重视建立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示范,如制图工具的正确使用,图线的标准,制图字体等和正确的作图方法如圆弧连接,线段连接等,作图的先后顺序和作图方法对提高作图技能有很大的意义。总之,要给学生有一个最完善的动作以利效仿,培养学生良好的动作习惯,教师图板上加以示范,因为黑板上用粉笔作图和在图板上用铅笔作图在动作上是有很大差别的。教学实践证明,示范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效果明显,学生反映很好。
2、空间概念,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阶段
空间概念,空间思维的范畴,属于心智技能,它的特点是内部的心理活动。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是:投影概念,点、线、面、基本体的投影,识读组合体视图等。在专教法上我运用表象与实质的内在联系的直观性教学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通过教具、模型,有明用简明语言配以手示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空间坐标,投影体系,点,线,面的方位,位置关系,以“二求三”的图解方法等(即知两视图求作第三视图)。
3、空间分析能力的形成阶段
空间分析能力的建立是在空间概念,空间思维能力之间的一种判断、推理、归纳的综合能力,是借助投影原理从而图解法解决空间问题的一种能力,它的特点是动作技能,心智技能结合十分密切,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是相贯彻,截交线作图,组合体的画法及组合体的看图方法。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循序渐进,着重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的讲解和图解技巧等。如截交、相贯线的求解方法――取点、辅助线、辅助平面的灵活运用、补视图、补漏线的解题技巧等等。
4、综合分析能力形成阶段
综合分析能力是指运用课程所学的基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综合运用。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是:视图表达方案、零件图装配图的识读、零件测绘,是课程的最重要环节。在教法上应抓住典型例图讲深讲透,分析类比,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共性,分别对待个性问题。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读图、测绘、形体表达方案的选择等等。必要时,我常把学生的作业进行展评,使同学间互相学习。
三、作图技能的培养
制图课中的作图技能是属动作技能范畴。是制图课程的一种基本功。如何培养学生的作图技能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心理学指出:“动作技能的培养要形成学生正确的视觉形象与动觉表象的结合,又要使其转化。”一般地动作技能的形成到掌握有以下三个过程:
1、建立正确的视觉形象
2、视觉控制与动觉控制相结合
3、基本上有动觉控制
以制图课程中的《2。6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及画法》为例,教学应体现三个过程:
1、视觉形象,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尺寸构成;
2、动觉表象,线段定位、连接、画出图形、教师示范学生抄画,在制图作业中教师个别指导示范是十分必要的;
3、通过多次练习形成动作控制,即掌握作图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促进心智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心智活动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的转化过程,即内化过程。一般地也可有三个过程:
1、活动定向,即预先熟悉任务和关于活动本身的性质、内容、结果等。
2、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即借助实物、模型、图表为支柱的心智活动。
3、不依赖物质而借助内部语言――思维,进行心智活动,即从表象到抽象的转化。
从制图课中《组合体识读》为例,教学中应体现这三个过程:
1、了解组合体的分类,组合形式、位置尺寸关系。活动目的是看三视图想象出组合体的空间形状。
2、借助模型、轴测图,对照分析引出形体法和线面分析法两种方法,即强调直观性。
3、不依赖直观,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分析三机图,想象组合体的空间形状,即完全脱离直观通过空间分析想象力来完成组合体的识读。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按从表象――抽象――运用到具体这个心理过程组织教学。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是完成组合体识读的法宝,是空间分析、空间想象的有效方法。应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反复讲解。在教学实践中我还让掌握这两法比较好的同学当小教员来指导其它同学(当然,必要时给与提前指导)。
总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符合心智发展的过程。下面以组合体识读为例,谈谈二者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内容,讲清《组合体识读》的内容,目的,任务及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
心智发展过程1,活动定向,熟悉任务,学习目的,活动的性质和结果,从心理上解决为什么要学习这一内容的问题。
教学过程2,借助模型,实物或轴测图,画出组合体三视图,总结出形体与视图之间的线面对应关系和方位关系的普遍规律。
心智发展过程2,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过程,借助模型,实物以形象的物质进行活动,解决形象与表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学会心智活动的内部语言。
教学过程3,应用线面的对应关系和普遍规律,根据三视图画出轴测图,完成组合体识读中的形体想象问题。
心智发展过程3,不依赖实物而借助线面分析法和形体分析法(内部语言)进行心智活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心智活动的能力和心智的发展往往需要多次反复。并且是呈曲线发展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在我任制图教学中,学生的作业量较大,我的辅导量也相应加大,突出一个“练”字,及时发现学生在心智活动中的“迷途”适时地指点“迷津”,令其“豁然开朗”从而引起学生对此课的兴趣。兴趣产生,才能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出他们内在的动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技能是靠“练”出来的。
以上就制图教学过程中围绕制图教学的各个环节,着眼于技能的培养问题,作了点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性探讨与实践,更行之有效的做法还有待有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探讨、总结、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总之,制图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心理学特点。运用其规律,掌握其特点就可以在教学中加以贯彻,使制图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念范文5
关键词 学科性质 教育社会心理学 多学科的视角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81
Resolve Disciplinary Nature of Educatio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LI J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as a new discipline is only 40 years of history, yet perfect discipline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social psychology carding status quo, based on the proposed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tudy and reflection.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form independent discip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to resolve the ownership of the Nature of Psychology education community.
Key words disciplinary nature; education social psychology;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0 前言
教育社会心理学是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逐步兴起并日益影响深远的年轻学科,传入国内并发展至今已逾40年。其中,“教育社会心理学”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Getzels(1969)编撰的《社会心理学手册》中,这预示着该学科的产生。国内研究始于1983年,以张世富撰写的《课堂中的教育社会心理学》和由章志光翻译林格伦的《课堂教育心理学》为起点。①随后,时蓉华(1989)撰写的《现代社会心理学》第十八章提及“教育社会心理学”,并将此学科看作社会心理学的分支,更为关注的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②由于教育社会心理学整合了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所以关于其学科性质的界定问题,仍是不同学科研究者探讨的焦点。本文拟从多学科的角度出发,梳理教育社会心理学在国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该学科的学科性质归属问题作出分析。
1 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时间较短,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纵观国内有关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研究者不难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20世纪90年代是国内学者研究教育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高峰期,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但近十年了,国内关于该学科领域研究的文献资料依然很少,无论是在理论建构,还是应用研究方面并无新的突破。(2)尽管有很多学者努力建立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出版相关专著,但其体系仍较多依赖国外教材的框架,或是搬照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在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上无独特之处。(3)研究领域庞杂,缺乏有针对性的、突出的研究课题,研究的角度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不免有相似之处、重合之处。③(4)自教育社会心理学诞生以来,教育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入到该领域。但研究者根据各自研究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进行定向,带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这不仅不利于其学科本身的发展,反而使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更加含糊。
因此,解决以上问题,明确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应是首要探讨的课题。学科性质决定着学科体系的建构,决定着研究者改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什么样的问题,从而造出是什么东西的问题。总结国内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教育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是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中个体和集体由于人际交往而发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并探索它发生发展的规律的学科。④这一观点对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进行了定向,被后来的研究者普遍接受并引用。但是不禁引发新的思考:首先,既然已有了明确的学科定向,为何在教育社会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诸多混乱的局面,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与争论,是促进了还是阻碍了学科本身的进步。其次,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向不完善造成的,还是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研究需要,对其学科性质定向的主观随意性造成的呢?
鉴于我国的教育社会心理学仍处于创建阶段,本文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归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共识。在此之前,明确一门新兴学科形成的要旨是什么尤为重要。
2 学科性质划分的标准
判断一门学科是否具备形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其标准很多,一些研究者已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社会科学学科性质的划分中,研究者提出了一些特征:(1)内容的专门性;(2)对象的成熟性;(3)研究方法的科学性;(4)从理论形态上去把握认识。⑤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人们是一门学科的认识,其最根本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象与方法两个方面。除此,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当然,关于学科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在应用中形成的学科并不妨碍其形成真正的学科,只要它有对象有方法,也可自成体系。第二,方法有“专利”,但并非专用。没有独特的方法也并不妨碍一门学科成为真正的学科。第三,实践指标也是评判一门学科形成的重要标准。归纳起来,评判一门新学科是否具备成熟条件,主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学科理论方面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二是实践方面的,是否有代表的人物、著作、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
针对于后者,国内学者在研究教育社会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梳理出了相当清晰的脉络,不存在过多的争议。因而,另一重要的学科特征量――对象与方法,便成了研究者讨论的焦点,这也是本文对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进行探讨的起点和落脚点。
3 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探讨
3.1 学科性质诸论
教育社会心理学起初主要是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观点研究和解释某些教育现象,例如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等问题。随着其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研究的问题逐渐广泛并产生了分歧。而这一分歧主要是由于研究者对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看法不同所导致。主要表象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学两个领域的结合,并且它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育社会心理学仅仅是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它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国内著名学者张志学的观点认为,教育社会心理学是运用基本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和研究方法,来考察学校系统中,集体或个体由于人与人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心理现象,进而探讨它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2 学科性质的分析
总的来看,无论如何界定教育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研究者学者都一直强调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这并不妨碍教育社会心理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社会心理学一经脱离社会心理学的,便会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寻求自己独特的方向。但同时研究者还是要反思:教育社会心理学发展至今真的寻找到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专门化的研究方法了吗?
首先,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实践基础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其自身发展的局限。社会的需要对教育问题提出新的改革要求,迫切需要新的教育理论来指导,局限于教育心理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传统,仅仅依靠教育心理学已经不能承担起教育改革的重任。这促使了研究者对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反思,从而促发了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萌芽。如果说教育社会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有区别于教育心理学的独特之处的话,那便是教育社会心理学开始变换角度看待教育问题,开始关注学校教育环境中所隐含的微型的社会关系。它试图从社会社会学的视角去描述、分析、解释和解决学校教育中的问题,深化对学校教育问题的理解。⑥
其次,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为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法指导。教育社会心理学并不是机械地套用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问题,而是经过吸收将其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把研究课题落实到教育系统内特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现象之中,从而其形成紧密的联系。在过程中便形成了教育社会心理学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所谓独特的理论体系指的是以社会心理学中成熟的理论观点为基础,将其转化的学校情境中进行研究。⑦因此,教育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应该建立在这种转化的关系上,并且由于研究情境和研究对象的变化形成了有别于社会心理学的新的理论体系。同时教育社会心理学所形成的独特的方法体系,这种方法体系的独特之处就体现在它必须借助于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各种方法于一体。所谓方法有专利,并非专用,所以这并不影响教育社会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最后,教育社会心理学与教育社会学也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特殊教育现象,教育社会心理学在研究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教育的影响和个体社会化进程方面,与教育社会学存在联系,但又因其强调从微观的视角考察社会文化和群体心理影响而与教育社会学相区别。⑧
4 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社会心理学与相邻的学科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架构方面,既从上有交叉又相互区别,它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但如果将其学科性质简单地归属于一门交叉的边缘学科,与其说是合理科学的,不如说是受限于当前的研究水平所致。因为,作为教育社会心理学母体学科的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他们的学科性质归属也并非明确。例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就存在两种观点,即心理学家眼中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家的教育心理学,其学科性质的模糊性显而易见。所以对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定向,依然是一个困难和漫长的过程,而这也正说明了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还未正真形成,对于一些基本问题的分歧还有待解决。这无疑也验证了学科发展的轨迹:在混乱中争论,在争论中发展,在发展中达到共识。
注释
① 覃晓燕.浅析教育社会心理学的逻辑起点[J].教育理论与研究,2003(3):41-45.
② 时蓉华.教育社会心理学[M].世界图书出版社,1993.
③ 张志学.谈教育社会心理学[J].教育研究,1991(4):11-16.
④ 章志光.建立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当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2):52-56.
⑤ 张世富.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5):29-34.
⑥ 覃晓燕.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D].山西大学,2001.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念范文6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教育心理学专业理论课程
一、民办高校生源特点及工程专业理论课教学现状
高等教育院校一般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院校和技能型院校。目前国内对不同类型的高校仍缺乏清晰完备的评价体系,家长对各类型高校存在等级观念,优秀学生往往选择研究型大学而轻视应用型院校和技能型院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往往来自本科层次第二批靠后录取。从中国传统中学教育走进民办高校的学生们,不能说是十分优秀。不少人内在的学习动机不足,求知欲、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学习兴趣不足,学习习惯差,其学习过程往往更多地受到外部动机的驱动,比如来源于父母和老师的压力。大学四年的学习效果需要有明确的导火索来点燃他们学习的内部驱动力。从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看,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一般分为通识基础课,比如思政、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专业基础课,比如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专业理论课则是和具体的专业密切相关,比如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通信原理、DSP器件原理与应用、信息论与编码、传感器技术、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原理等等。在民办高校的教学实践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的教学过程还能得到学生的响应和配合,但专业理论课基本概念繁杂,数学基础要求高,整合知识的能力要求高,这时如果简单沿用普通高校的培养方案、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听不懂、听不进、不愿听的“不学”现象,无法达到本科教学质量规格要求。但专业理论课搭建了从专业基础到工程应用的桥梁,从重要性和专业体系上讲,是无法省略的。面对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民办高校生源的实际特点,如何改革工程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实施方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是目前民办高校的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为例,在教育心理学视域下,从激发学习动机、创新弹性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获取规律的教改等方面,探索工程专业理论课程的改革。
二、基于激发学习动机目的的教学改革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重要的专业理论必修课,在声音图像信号处理、智能电网等方面具有很广泛的工程应用。课程理论性很强,概念抽象,并涉及复变函数、高等数学、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民办高校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基于激发学习动机的根本目的,本专业相应的改革措施包括:1.契合职业需求,分段设计实践教学目前本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已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的协议。人才培养由校企共同承担,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导师加入实践教学团队。四年中安排了3次实习,企业实践和大学学习轮流进行,循环往复。入学之初的第一次实习时长半个月,由企业工程师对专业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对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等内容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在行业中的重要性,了解工作环境和职业特点,亲身体会和了解技术人员在企业的工作过程和对企业发展的价值意义,激发职业认同感和成就动机,明确大学阶段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成就目标。第二次实习结合课程的项目教学、实地教学以及职业培训,在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去解决实际工程领域小的技术问题,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该段时间长度为1个月左右。该阶段学生了解到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以及解决该问题所需的阶段性技术知识储备,工程应用和理论知识的结合有助于学生确立近期学习目标,在恰当的成就目标指引下,学生会积极采取相应的学习行为,因而激励效果好。第三次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长三个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组成项目小组,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企业某些小的技术问题,形成毕业设计报告或总结,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点和知识盲区都能及时地得到企业导师和学校老师的指导帮助。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主要由企业导师负责。企业定性定量对学习成果的反馈有效地正向强化了学习效果,增强了学生的满足感和自信心,提高了自我效能感,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习动机。该阶段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逐渐适应岗位需求的过程,是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2.以激发兴趣为导向,“小而精”的模块化内容设计从知识体系上讲,《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七章内容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但从内容设计上,完全可以去繁从简,去粗取精,省略繁杂的数学推导,从广而博的知识体系中选取小而精的内容,强调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强化基本概念,侧重于实践应用。本专业将课程分为三个模块,离散时间信号系统、傅里叶变换和滤波器设计。在引入每个模块时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改变现在先给学生灌输概念,推导公式,最后再讲应用的做法。以滤波器设计为例,如何将录音机录取的女声信号转变为男声?引出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通带衰减等基本概念,如何有效保证通带内幅频响应的平坦和相频的线性?从而引出IIR和FIR滤波器不同的基本知识点。如何去设计低通滤波器呢?从而引出模拟滤波器和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以问题为牵引,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深入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自我效能感[2]。为问题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牵引的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提高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3.分段量化学习效果考核,激励学习动机改变目前每学期一考的做法,实现小粒度的学习效果考核,建立形式规范、题型丰富的题库,设计小型考核形式(笔试或口试),进行知识点考核,章节考核,或应用模块考核。使得学生能及时地获得学习效果反馈和学习评价,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矫正,消除习得性无力感,进一步增强自我效能感,激发学习动机,避免了一步跟不上,步步落后的局面,能有效改变学生疲沓的学习状态,让他们积极紧张起来,提高学习效率。
三、创新弹性教学模式,分类知识点设计
从2004年开始兴起的基于互联网的微课和慕课模式正是顺应了自我调节学习的多维选择。在学习方法维度、学习时间维度、学习行为维度、学习物理环境维度、学习社会维度等方面显著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学习者拥有的选择越多,自我调节学习的可能性越高,因而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以往的教学设计中,由于课时有限,基础知识部分占了较大比重,很多实验和拓展知识无法安排在其中。将微课和网络课程引入教学环节之后,能将教学环节拓展到课前、课堂和课后,起到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授课内涵及质量的作用。然而传统理论教学课堂仍然需要面对维度受限问题。民办高校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用统一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行为约束学生,效果不佳。考虑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本专业制定了分类知识点设计的教学方案。将《数字信号处理》知识点分成基本知识点、一般知识点和延伸知识点,其中基本知识点和60%的一般知识点是必选项。各类知识点对应了不同的学习层次和学习要求,也分别对应着不同形式内容的练习、实验内容和课时安排,在课程之初分发给学生;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知识点,实验内容和练习题。教师跟踪学生的到课情况和练习成绩,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引导和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考试结束时结合全过程表现给出综合成绩。该弹性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因素,尊重个体差异,力求从他们的原有知识和经验背景出发,提供富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建构起课程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