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1

【关键词】英美文学修养 商务英语专业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商务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的需要,商务英语专业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作为一名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自身专业素质的高低。就现在商英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来分析,大家对西方文化的掌握情况并不是特别深入。 

英美文学是英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国家的文学映射了一个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精神面貌。英美文学是英语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但实际情况是很多高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时,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考虑英美文学,或是仅仅作为选修课程而已。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引起学生对英美文学的足够重视。很多学生将商务与英语进行割裂,单纯的学习英语和商务知识,认为英语只是在商务活动中使用的一种语言而已,并没有注意到所有课程的综合学习,没有体会到“语言-文学-沟通”之间的内在关系。由于缺少对根植于西方国家文化的了解,学生在日后的跨国交流中出现了众多问题,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不足,进而也严重阻碍了经贸活动的开展。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1.跨文化交际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现在的中国人眼界开阔了,很多人对出国旅游、探亲、留学、以及贸易有很大的热情,因此,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交流也越来越多,跨文化的交际自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应该把握这个机会,先人一步的进入这个“地球村”中。在掌握正常的交流的同时,应该注意不同国家的文化。英美文学中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精神面貌,充分的掌握英美文化,就能真正的了解一个国家的人民。 

2.文化是商务活动的杠杆和剂。商务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各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如果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多方的文化,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比如说,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很有可能造成语义上的误解;商务谈判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中国人讲究以技巧取胜,但是美国人的性格比较直接,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谈判中会讲究谈判的实质性效果,不喜欢那种漫长式的谈判过程。这都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有关,这些文化很多都体现在文学中,同样我们可以在这些文学作品中获得商业广告的创意灵感。 

3.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这个时代高素质人才的突出特点,无论是你从事于外贸、外交、或在外企工作等,都离不开跨文化交流。再加上,当今社会不同文化相互交融,我们随时可以接触到外国友人、观看到外国电影或者阅读外国文学,这些都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许多企业都很看重一个人的英语能力,这说明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 

三、英美文学修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1.减小了沟通的障碍。不同的文化都与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政治格局、生活水平有关,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是跨文化沟通的鸿沟,这个障碍必须铲除,才能保证跨文化交流的正常进行。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承载了一个国家的历史、风俗、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在阅读这些作品的同时,发觉这个国家的语言表达习惯以及处事风格。当我们掌握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才可以说真正学会了这个国家的语言。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身处不同文化国度的人在交流的时候才能更加的顺畅,打破了双方的沟通障碍。 

2.有利于避免因文化冲突造成的误会。在商务谈判的时候,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屡见不鲜,很有可能因为一句话触碰到了对方的敏感点,造成整场谈判的失败。因此,了解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在外贸谈判中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仅是在谈判的过程中,在一些其他的商务往来中也会有相应的体现,例如餐桌礼仪,送礼物或者是穿着方面,作为一名将来要从事贸易的商英专业同学,必须要“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3.有利于培养英语表达思维。中英的语言表达思维是很不一样的,中国商人注重“先大后小”并且很少锋芒毕露、形怒于色。但是美国人能够很快的将谈判进行到实质性的阶段,很少花时间在谦虚礼让方面。这些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往往会给谈判造成困扰,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四、如何加强商英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加强对英语国家风俗习惯的了解。学校可以在学习英美文学之余,给学生延伸一些英语国家相关风俗习惯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一个国家一种语言,也有利于对文学知识的深层理解。例如,在在课堂上放映相关的电影,比如说有《刮痧》、《推手》、《面纱》等,还可以放一些民俗特点浓厚的外语电影。如果一部文学作品有相关的影视资料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还可以专门聘请相关方面的学者,来学校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2.案例教学中融入文化分析。案例教学对商英同学来说是一本更加直接的教学材料书,通过这些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谈判经验,下面是一个谈判中关于时间问题不同处理方法的对比案例:巴西一家公司到美国去采购成套设备。巴西谈判小组成员因为上街购物耽误了时间。当他们到达谈判地点时,比预定时间晚了45分钟。美方代表对此极为不满,花了很长时间来指责巴西代表不遵守时间并在谈判中一直不依不饶,使得巴西的代表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匆匆签约,损失了自己的利益。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一个日本公司的身上,因路上堵车,在与美国的谈判中迟到了,日本代表是这么应对的:“我们十分抱歉耽误了你的时间,但是这绝非我们的本意,我们对美国的交通状况了解不足,所以导致了这个不愉快的结果,我希望我们不要再为这个无所谓的问题耽误宝贵的时间了,如果因为这件事怀疑到我们合作的诚意,那么,我们只好结束这次谈判。我认为,我们所提出的优惠条件是不会在美国找不到合作伙伴的。”教学过程中,在从经贸角度分析案例的同时,配以相关国度的文化剖析,从文学、文化的角度解析造成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及不同的结果,从而使学生更加注重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鼓励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培养跨文化意识。英语角、各种演讲比赛等二课活动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利用第二课堂模拟国际贸易的谈判场景,利用不同的案例背景,然后自己想出更好的应对策略;组织中外学生交流会,促进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4.加强学术群体和师资队伍建设。我国自引进跨文化交际学至今有十多年的历史,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远的距离。所以,相关专业的大学教师应该不断努力,不断推出新的理论成果。大学的领导应该鼓励教师们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各种研讨活动,以及给教师提供更多出过考察的机会。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2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与世界各国的往来日益增多,跨文化交流的也成了现在英语教学的主要研究问题,大学英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增加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世界各国的文化的了解。因此大学英语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教学一些英语的基本“听”、“说”、“读”、“写”之外,还应该教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英语,使学生的英语成绩有所提高,但是英语教师并没有教给学生如何跟一个外国人交流,即使是一些大学拥有自己的外语教师或者国外交换生,学生也不懂得如何运用机会与外国人进行交流。

二、当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

1.英汉文化差异。由于所处的生活环境、地理位置不同,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是非常巨大的。这也就使得英汉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各自的特色:中国文化比较尊重优秀的历史文化,由于中国人被誉为礼仪之邦,因此我国对礼仪非常讲究,有着尊老爱幼的民族传统,凡是都讲究长幼有序。在称呼上面也是非常的讲究,导致汉语中的对亲戚的称呼有很多,分为有血缘关系称呼为“堂”,姻亲关系的称呼为“表”并且不可直呼长辈名讳,但是西方的语言中用来称呼亲戚的词语则显得比较笼统,不像我国分的那么细致。

2.价值观念不同。按照我国的传统来看,无论是处理什么事请,都是以长辈或者领导的决定为主,并且不可直接质疑。而西方人则表现的个性张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西方然之间没有投桃报李之说,对于西方人来说送礼物只是为了表示双方之间的友好感情,所以礼物都不是很贵重的东西,并且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都会当面拆开,显示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受到的礼物是什么?而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收到的礼物一般是为了满足朋友的需要,并且是较为贵重的礼物,并且中国人受到礼物都不会在客人的面前拆开,因为这样会表示对客人的不尊重。

3.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我国的教育是比较封闭,在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我国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在学校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而西方国家则不一样,西方国家的学生有很多的学生都是在实践中学习,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也就在造成了西方国家的学生敢于和任何人交流,而我国的学生在与西方人交流的时候会很紧张,产生交际障碍。

三、大学英语如何做到跨文化交际

1.介绍相关文化背景,进行英语和汉语之间的比较。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是一种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提出相关文化教学,让学生理解别国的文化特色,以及别国的文化交流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英语。例如: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结合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自己设定一个教学案例,在教会学生英语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习俗。

2.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对于学习英语和学习中文不一样,英语中有很多的词汇词义一样,但是不同的词汇用法去不相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学习英语会感觉很困难的原因[3]。因此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仅要掌握英语词汇的词义和结构意义,还要掌握其文化内涵、用法,否则很容易在交流的过程中因为词汇用错地方,造成表达的意思和想要表达的意思不相符,就使得对方产生误解。例如:this和that这两个单词意思翻译成汉语之后基本一样,但是在英语里面根据实际的情况不同,选择的用法也不一样。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注意英语词汇的用法。

3.重视非语言交际的影响。在进行英语交流的过程中,再很多特定的情况下可以用非语言来进行交流,虽然不用语言来进行交流。但是,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却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特定的非语言在特定的情况下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例如:在上课的路上遇到一个国外留学生,只见到对方抬起手指了指手表,这就表示时间不多了,即使不用语言进行交流双方也可以达成共识,长期以来拉近双方的距离,为双方的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做好准备。

四、结语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3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障碍 应对策略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与世界各国的往来日益增多,跨文化交流的也成了现在英语教学的主要研究问题,大学英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增加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世界各国的文化的了解。因此大学英语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教学一些英语的基本“听”、“说”、“读”、“写”之外,还应该教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只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英语,使学生的英语成绩有所提高,但是英语教师并没有教给学生如何跟一个外国人交流,即使是一些大学拥有自己的外语教师或者国外交换生,学生也不懂得如何运用机会与外国人进行交流。

二、当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存在的障碍

1.英汉文化差异。由于所处的生活环境、地理位置不同,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是非常巨大的。这也就使得英汉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各自的特色:中国文化比较尊重优秀的历史文化,由于中国人被誉为礼仪之邦,因此我国对礼仪非常讲究,有着尊老爱幼的民族传统,凡是都讲究长幼有序。在称呼上面也是非常的讲究,导致汉语中的对亲戚的称呼有很多,分为有血缘关系称呼为“堂”,姻亲关系的称呼为“表”并且不可直呼长辈名讳,但是西方的语言中用来称呼亲戚的词语则显得比较笼统,不像我国分的那么细致。

2.价值观念不同。按照我国的传统来看,无论是处理什么事请,都是以长辈或者领导的决定为主,并且不可直接质疑。而西方人则表现的个性张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西方然之间没有投桃报李之说,对于西方人来说送礼物只是为了表示双方之间的友好感情,所以礼物都不是很贵重的东西,并且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都会当面拆开,显示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受到的礼物是什么?而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收到的礼物一般是为了满足朋友的需要,并且是较为贵重的礼物,并且中国人受到礼物都不会在客人的面前拆开,因为这样会表示对客人的不尊重。

3.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我国的教育是比较封闭,在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我国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在学校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而西方国家则不一样,西方国家的学生有很多的学生都是在实践中学习,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也就在造成了西方国家的学生敢于和任何人交流,而我国的学生在与西方人交流的时候会很紧张,产生交际障碍。

三、大学英语如何做到跨文化交际

1.介绍相关文化背景,进行英语和汉语之间的比较。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是一种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提出相关文化教学,让学生理解别国的文化特色,以及别国的文化交流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英语。例如: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结合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自己设定一个教学案例,在教会学生英语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习俗。

2.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对于学习英语和学习中文不一样,英语中有很多的词汇词义一样,但是不同的词汇用法去不相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学习英语会感觉很困难的原因[3]。因此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仅要掌握英语词汇的词义和结构意义,还要掌握其文化内涵、用法,否则很容易在交流的过程中因为词汇用错地方,造成表达的意思和想要表达的意思不相符,就使得对方产生误解。例如:this和that这两个单词意思翻译成汉语之后基本一样,但是在英语里面根据实际的情况不同,选择的用法也不一样。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注意英语词汇的用法。

3.重视非语言交际的影响。在进行英语交流的过程中,再很多特定的情况下可以用非语言来进行交流,虽然不用语言来进行交流。但是,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却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特定的非语言在特定的情况下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例如:在上课的路上遇到一个国外留学生,只见到对方抬起手指了指手表,这就表示时间不多了,即使不用语言进行交流双方也可以达成共识,长期以来拉近双方的距离,为双方的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做好准备。

四、结语

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际日益频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我国的教育中,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平常生活中然学生参与交际活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慧.商务活动中英文口译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2.12(10):166-167.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4

关键词: “切糕事件” 跨文化交流 心理学 传播学 人类学

不管有多少人真正见过切糕、吃过切糕,“切糕事件”作为2012年最后一个热门话题,已然变成网民们的一次集体回忆。早些年,国内很多地方就出现了“项链五厘米”的事件:商贩称项链五元,当你买的时候才说是五元一厘米,这时不买的话就会遭人围攻。从性质上来说,发生在岳阳的这件民事纠纷并无特别之处,但偏偏是切糕变成了众矢之的,这时的“切糕事件”就被赋予了附加的含义,涉及了一系列跨文化交流的问题。“切糕事件”多大程度上来自我们的想象,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实呢?

一、心理学分析:制造想象

自1922年被一位叫W.Lippmann的新闻记者提出之后,刻板印象(Stereotype)的概念就被各学科广泛涉及,但由于散落在各个分散的领域中,并没有形成体系的研究,还曾一度受到冷落。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产生出的一系列理论和实验方法,刻板印象的研究再次受到关注。使用刻板印象的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人类的认知行为,不妨作为思考“切糕事件”的一个视角。

出于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的需要,人类具有分类的本能或倾向,因此便产生了刻板印象这一人类社会交往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认知现象。20世纪70年代前,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关注其造成的结果,70年代后,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使心理学家更关注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机制,在这一趋势下,刻板印象被重新译为“类属性思维”。不可否认,刻板印象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机制,具有认知上的功能性。由此,刻板印象可以被认为是“个体关于某群体的特征或属性的观念集”(王沛,2000),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变为消极的偏见。此外,刻板印象形成的加工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然而一旦形成,就会相对持久和稳定,内隐刻板印象更是人们自己所不自觉的,是不能有意识避开的。

对维吾尔族的刻板印象也是多重性的。以中央民族大学的一次大学生刻板印象调查①为例,在对维吾尔族的刻板印象中,按百分比排列在前的“能歌善舞”、“漂亮、美丽”、“热情”、“友好”。在所涉及的频数大于5的29项对维吾尔族的形容词中,仅有两项是消极的。在“切糕事件”中,人们的反应比较过度,这和某相关对象身份中的消极层面不无关系,刻板印象此时成为偏见。

这种消极的刻板印象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刻板印象威胁。这是个体所经历的一种风险,处于该风险中的个体担心自己会验证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Steele & Aronson 1995)。

二、传播学分析:传播想象

制造出的想象存在于个人或群体意识中,若没有某一公众性事件的激发和传播,则不会引起广泛共鸣。传播学是研究跨文化交流的主力学科,一定程度上来说,交流就是传播,就是人们的意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岳阳的事件演变为网络“狂欢”,与事件的传播有很大关系,以微博、人人网等为代表的网络平台这一新大众传媒,作为引发和传播“切糕事件”的主要载体,对事件的发展态势起了关键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所产生的诸多效果之一就是,媒介似乎常把我们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这一效果就被称作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功能②。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将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美国“禁毒之战”期间,非法使用的人数在下降,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当今美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正是由于报刊上有关禁毒报道的数量激增。这是议程设置理论的一个经典案例。

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新媒介有更强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它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传播的时空格局。基于网络平台的议程设置,会在设置主体、发生过程和发生效果等方面产生与传统媒介有很大不同。切糕事件在微博上掀起,以微博为主要传播力量,但设置议程的主体却很难说是第一个警情微博的某机构警事。不到140个字的微博透漏信息有限,无论是评论转发的网友,还是其他新闻媒体的关注,在多方互动中,议程被共同设置。发生过程不同以往单线进行,而是媒体宣传、大众舆论、政府引导同时互动和进行。结果单纯的民事纠纷案件经过媒体宣传策略的引导而被构饰,偏见报道淡化了事件本身,而将舆论指向了对切糕的调侃、对切糕的想象在疯狂地传播。

网络新媒介时代给人们建构了话语权,“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者”。切糕事件中,网民对官方的信息质疑、讨论的声音并非坏事,相反,这正是网络时代社会变迁的象征。当事件本身被忽略,对切糕的讨论已经变成一场无厘头的网络狂欢,人们应该警惕丢失的理性和思考。美国学者波兹曼在电视时代提出了“娱乐至死”的概念,他认为当时的美国人把一切都娱乐化了,文化正在堕落,人们因为娱乐而失去自由。“切糕体”的蹿红也是一种娱乐至死的表征。一个本应让人笑不出来的应当深思的社会问题,却变成了笑料。把一切都夸大恶搞的言论模式,使我们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和严肃认真的态度,以“点”盖“面”,妨碍了和谐氛围,分明有失分寸。网络时代带给我们的是真实的世界还是想象的世界,值得深思。

三、人类学分析:寻找真实

人类学要站在人的立场上发言。在这场切糕买卖的事件中,所有相关或无关的人都享受了一次的言论狂欢,而唯一不能发声的就是反而是小贩本人。人们忽略了他们中的大多数背井离乡、艰难生营,是有诚信的社会的弱势群体。站在他者立场,关注事件背后的信息,切糕事件反映出的是社会问题。

新疆有27个国家级贫困县,占自治区县(市)总数的34%③,其中,喀什地区的贫困县就有8个。中央民族大学维吾尔族学者阿布都艾尼曾在北京对售卖切糕的维吾尔族商贩群体进行调查④,发现其中大多数人都来自喀什地区贫困县伽师县下的克孜勒博依乡。经济落后、生计艰难使得南疆维吾尔族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表现在汉语水平较差,在外沟通困难。语言、文化不同,他们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也缺乏让外部世界了解自己的能力。这不仅是跨文化交流的问题,更是现实的社会问题。家境贫困、汉语水平低、缺乏找到更好的工作的劳动技能使得这些维吾尔族青年群体没有多少选择。应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处境,以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分析处理此问题。

地区间经济发展相对均衡是必要的,除想象中的经济增长数字之外,文化交流与理解发挥更真实的作用。就卖切糕的行为本身而言,人们对玛仁糖这种食品不了解,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自我判定它应该是松软的、便宜的。当得知它密度大、质量大、价格贵时,便导致心理预期失衡。对新疆的不了解,很容易使人产生对卖切糕者心态和文化的想象,放大差异和冲突。在事件的处理上,相关方面缺乏处理涉及少数民族事务的经验和民族政策的了解,一件本该普通处理的纠纷,却引起众议。随着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地区间人员流动急剧增加,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民族间的流动,对民族政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运用是否会产生新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四、结语

时隔一年多,“切糕事件”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卖切糕的小贩依然零星可见于街头巷尾,一切似乎都归于平静,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却难以估计,相应的反思不能停止。面对真实的抑或想象中的差异和冲突,跨文化交流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

首先,人们要认识自己,这往往比认识他者更难,而且需要在和他者的交流碰撞中实现。在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从他者对我们的反馈中了解他者,而且要从中察觉到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对他者是什么态度,了解我们自身的态度,是交往的前提。

其次,跨文化交往要考虑不同人群的物质、文化背景,仅认识自己是不够的。要将自己移情到他人的位置,承认差异和误读的可能性,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在对自我的重构中进行跨文化交流。

最后,要从不同的文化中寻求共性。一味强调差异和冲突可能导致误入歧途和交流裂痕,在“异”中求得“同”,在“同”中理解“异”,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注释:

①朱洁琼.大学生群体的民族刻板印象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2011.

②Werner J.Severin.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244.

③有关新疆国家级贫困县资料./content/12/1025/18/2812407_243736613.shtml.

④卖切糕的年轻人.刊《南方周末》,2012-12-15.

参考文献:

[1][美]萨姆瓦,著.陈南,等译.跨文化传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美]E・T・霍尔,著.韩海深,译.超越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四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邹庆宇.地域刻板印象的研究[D].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6.

[6]孙静.对“切糕事件”的思考.新西部,2013.05-06.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5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文化冲突 跨文化交往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为企业进行对外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拥有了更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而在国际贸易中,文化环境是极其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因素,语言与文化差异往往成为国际贸易中跨文化交流的无形壁垒。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要素

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观念的过程(Francesco and Gold, 2005),而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是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过程,如今这种过程随着对外贸易的拓展有了更为广泛的用武之地。不同文化间的语言、价值观、思想观念等差异,都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比个体文化内部成员间交流更多的障碍。下图为跨文化贸易中交流的主要步骤:

如图所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实际上是植根于各自文化的信息循环。信息传递者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方式将自己的观点、态度传递给信息接收者, 反馈过程中仍遵循这一基本步骤。在这一基本流程中,信息传递者与接受者的思维方式,语言的组织与理解都深深植根于本土文化,直接影响着各自贸易的决策与双方信息的交流。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在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若信息接收者不精通语言a,还要经过翻译这一受文化影响颇深的主观过程,由于许多文化特有词汇,如英语中的achievement(Hofstede 1980)几乎不可能完整的被翻译成任何语言,某些信息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被丢失。

语言作为特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本土文化的影响,并且对其起着不可忽视的反作用,精通某种语言并不等于了解其相关的文化,但是对语言的无知必然会导致文化交流中的障碍。即便是同种语言的不同变体或不规范用法便足以产生交流困难,仍以应用最为广泛的英语为例。据统计,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大概享有90%的通用词汇(Scott 2000),但剩下这10%的词义区别却足以给这二者的应用者带来不少误解。一个简单的英语单词“table”用作动词时,英国人是指马上行动,而美国人则是稍后再作处理,若在商谈中双方就此达成共识,问题可想而知。不同语种间的语言障碍更是随处可见,仅以非英语国家中的英语标识为例:一家旅馆的电梯中贴有“Please leave your values at the front desk.(请把价值观留在前台)”;某餐馆的菜单上书“Our wines leave you nothing to hope for.(我们的酒让你断绝希望)”;某诊所的办公室标识“Specialist in women and other diseases.(妇女及其他疾病的专家)”;在酒吧中则可以看到“Ladies are requested not have children in the bar.(女士请勿在酒吧内生产)”;此类令人啼笑皆非的语言误译在世界各地比比皆是,为跨文化交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误解。若是上述事例尚可在生活中作为笑料,商业上的此类失误就无法使相关企业一笑置之了。例如关乎商品形象的商标名称,某软饮料品牌Fresca在打入墨西哥市场时沿用了其原本的商标名,随后才发现在当地俗语中,fresca是指女同性恋。

除此之外,在对外贸易中,特别是使用非母语与对方交流时,对词汇选择、语体等都应加以留意。

三、跨文化贸易的核心是文化

1.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很抽象,因而关于文化的定义亦尚无统一定论,总的来说,文化是环境的人造部分(M.J.Herskovits,1955),包括主客观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客观文化,如建筑形式、音乐类型、饮食服装等,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主观文化则包括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分工、信仰态度等改造客观世界的方式与手段。在商业交往中,客观文化部分通常比较显而易见,如着韩服的东方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朝鲜族的传统形象,而事实上,他也许讲流利的英语,并深受西方教育熏陶,这些主观文化形式就是比较隐性,需要通过进一步交流才能有所了解了。

2.多语言人才与多文化人才

上文中阐述了跨文化贸易中语言因素的重要性,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对外贸易实体都注意到了这一要素,并进行了多语言人才的储备,能应用多种语言的人才日益增多。然而,多语言(multilingual)人才与多文化(multicultural)人才并非等价概念,如果说前者是以外语介绍某产品,那么后者则可刺激外国买家去购买它,这是有质的区别的,如今跨国贸易中最缺乏的恰恰是后者。多文化管理者最欠缺的素质往往不是语言,而是“接纳”(Gunnar,B.1997)。好的跨文化管理人才应该能够在不同文化中起到激发、推进的作用,而不仅仅是语言传递者,因而优秀的跨文化管理者绝不应仅局限于了解一些浅显的商务礼仪:如何鞠躬如何握手,何为礼貌何为禁忌等。这类表面化、形式化的礼仪了解尚不足以使我们在国际贸易中成功跨越文化冲突,重要的是要在心理上深信所有文化的同等优秀性,并在感情上乐于学习、接纳外来文化的差异,带着本土文化的优越感去进行跨国贸易,显然是行不通的。

3.对外贸易中的文化冲突

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特别是长期战略性的贸易活动中,本土价值观、思维方式与外来文化极易发生冲突。为数众多的失败案例中,文化冲突是导致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对同一境况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时,文化就会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从而导致文化冲突。Mirvis和Marks(1992)把文化冲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差异(Perceiving Differences)。人们首先注意到不同文化对待同一事物的差别。

(2)放大差异(Magnifying Differences)。可感知的差异日渐突出和尖锐,更深层次的体现价值观和理念差别。

(3)典型化(typification)。交际中的一方为对方建立一个典型“形象”,开始放弃对对方的探究和理解。

(4)压制(suppression)。文化冲突的最后一个阶段。一方文化被另一方文化压制,压制方表现出文化优越感,从而引发强烈抵制。

跨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后果往往是效率低下、沟通障碍乃至中断等,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极大不利影响。遇到此类情况,回避问题绝非解决之道,惟有正视矛盾,提高企业文化的包容性,加强跨文化沟通,才能及时排除沟通障碍,使双方交流重新回到良性轨道中。

4.国际贸易中跨文化策略案例简析

案例1:在去印尼进行商务会谈前,A经理与他的团队特意翻阅了关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习俗,但却吃惊的看到对方在就餐时两手并用,而这在书中分明是该地区的文化禁忌,询问后才知道那早已是过时的习俗了。

文化永远不会停滞于某一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便是本土文化都在不断演变,“活到老学到老”对文化的了解同样适用,这就要求好的管理者随时更新对目标文化的认识。有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在商业交往中起着关键作用。可见,文化环境与对外交往的关系要求市场参与者既要在短期内做到与文化相适应,又要在动态上与时俱进,以适应更高层次的文化来取得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前景化差异。

案例2:从2002年的设想开始,Google的中文名称见证了它在中国本土化的战略。2005年5月底,Google决定就是否需要中文名字做一次正式的市场调研,发现人们已经按照自己的音译习惯为Google赋予了形形、千奇百怪的称号,狗狗、酷狗、古狗、勾勾、果果等,53%的人希望Google有一个中文名字。直到2002年4月,“谷歌”才被最终确定为中文名称。然而这个中文名称却又引发了国人的争议,有人称“谷歌”一词,能满足美国人对东方农业的想象,却与国内网民的喜好完全背离,不仅暴露了GOOGLE中国团队,对国内“本土化”的理解有先天不足、与自以为是的一面,同时也暴露了他们迎合总部、做表面文章的一面。

小小的中文名暴露了更多的内在文化难题:如何融合中美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如何组建一支凝聚力强大的工作团队,建立与中国政府良好的关系,树立Google中国的品牌形象等,洋品牌本土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四、综述

综上,在现今对外贸易中,国际文化差异已被列为全球市场经营的最大障碍。许多有实力的公司在国际营销中失利,其主要原因不在于资本和技术,而是缺乏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忽视了文化差异对贸易与交往的影响。对语言与文化要素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加以分析,有效实施跨文化交流,是打开国际市场并拓展国际贸易的成功关键之所在。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范文6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03-02

笔者在近十年的英语一线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我校4位小学高年级英语老师进行了个别访谈,并进行课堂观察,听课40余节,认真记录,经过对以上信息的汇总归纳,现将小学高年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常见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 缺少跨文化知识的积累

1.1 跨文化基础性物质文化知识的欠缺

学生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Culture time中学过Coffee is popular in western countries. Tea is popular in China.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知道这一中西方文化差别。但是,再细致深入地问下去:大家都知道中国人爱喝茶,你们知道英国人也喜欢喝茶吗?你知道他们更喜欢喝哪种茶?红茶还是绿茶?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惊讶于英国人爱喝茶这一事实,而对于他们更偏爱红茶这一事实,也很少学生知道。

又如,学生学过关于Christmas的课文,知道圣诞节时英国最主要的节日之一。对于圣诞节西方人喜食的食物有所了解:People eat turkeys at Christmas。但是,对于美国的重要节日之一――感恩节的食物,学生了解得很少。大部分学生对于What do people eat on Thanksgiving Day?这一问题,表示不知道,或者凭着圣诞节的食物进行猜想,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

1.2 跨文化基础性日常生活文化知识的贫乏

笔者在时间观、个人隐私、称呼语、感谢、称赞、接受礼物和电话用语方面,对学生进行访谈。如:

①你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你会提前到?及时到?还是晚到一会儿?

②你会去问你的外教老师年龄吗?

③你的同学买了一件很漂亮的文具,你会去问价格吗?

④你在家会直呼长辈的姓名吗?外国人的这种做法礼貌吗?

⑤你常跟妈妈说“谢谢”吗?

⑥外国人夸你今天穿得真漂亮,你会这么做?

⑦你收到外国人的礼物,你会怎么做?

⑧打电话的时候,你会先跟对方说你是谁吗?

在这八个问题中,学生对②和⑦的回答比较接近西方的文化。其余的还是会按照中国式的思维去思考,就有可能在实际的交际中产生不必要的摩擦。

笔者认为,学生对于跨文化知识的缺乏,可能直接导致在真实的交际中产生沟通障碍,致使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2 缺乏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学生已经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跨文化意识逐渐增强。但是,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态度除了开放、欣赏之外,还包括移情,即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既认同他国的文化,也不贬低我国的文化。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意识也包括对异国文化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在移情意识和好奇心这两方面做得还不够。

2.1 移情意识不够

【案例1】

教师在讲完《5A Unit7 At weekends》后,呈现下面的对话:

David: OK, Nancy, what’s the problem? Do you want to talk about it?

Nancy: No… I don’t know.

David: Come on, Nancy, I’m your brother. What’s the matter?

Nancy: It’s Yang Ling. She’s really fun to be with, but she’s very selfish.

David: Why? What did she do?

Nancy: We went to see a film yesterday. I bought the tickets when she was on her way to the cinema.

David: So?

Nancy: Well, she never gave me any money for her ticket.

David: Wow! That sounds pretty bad.

Nancy: I know. She’s really a good friend, but she makes me mad, too. What should I do?

David: You should tell her what you really think of.

Nancy: Thank you, David.

在【案例1】中,学生刚开始不理解为什么Nancy认为她的朋友Yang Ling是自私的人。几乎所有学生都不了解这一西方习俗,即:他们在很多场合讲究分摊费用,像到餐馆吃饭,除非对方讲好是a treat,自然应该分摊;搭朋友的车到较远的地方去旅游,应该付汽油钱,等等。学生知道了这个习俗,就不难理解为什么Nancy认为她的朋友Yang Ling很自私了,因为按照go Dutch这个习惯,Yang Ling该付给她电影票钱。教师还应该提醒学生,根据西方的价值观念,Nancy的想法并不奇怪,应该理解和尊重西方人的这种做法。反过来,也不应该取笑Yang Ling小气,因为在我国,Yang Ling可能在其它场合用另外的方式,把电影票钱给还了。

2.2 好奇心不足

【案例2】

教师在讲授《6A Chinese New Year》的Culture time:

Christmas is the most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K. Chinese New Year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We also call it “Spring Festival”. Thanksgiving is a very important holiday in the US.由于考虑到学生对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这两大节日比较熟悉,而对于感恩节这个节日不是很熟悉,且教材只配了一张简单的图片。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文字的基础上配了图片和声音,还播放了人们过感恩节的短片,问学生: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anksgiving Day?但是,有学生低下了头,有学生发出感叹声,有学生摆手,有的甚至直接喊出:No!只有少部分学生点头或说:Yes!学生的好奇心并不浓,并没有表现出对未知的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案例2】只是笔者在课堂观察中看到的众多类似例子之

一,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想激发学生对于跨文化知识的好奇心,但是,学生满足于课本提供的内容,对于考试不会考的、暂时用不到的跨文化知识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欠缺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能力

学生与外国人交流的话题主要限于常规话题,如兴趣爱好,课堂语言知识。一旦离开了书本和课堂,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就会出现各种交流不畅的情况。

【案例3】

2012年7月,我校五、六年级的学生赴新加坡参观游学。新加坡当地学校安排了两国学生互赠礼物的环节。新加坡小朋友很热情地与我国学生进行交流,但是,我国的学生面露难色。笔者注意观察了一对小朋友互赠礼物的情况。Cindy来自新加坡,Lily来自中国。

Cindy:Hi.(轻松)

Lily: Hi.(较紧张)

Cindy:My name is… You can call me Cindy.(面露微笑)

Lily: My Chinese name is … My English name is Lily.(比较书本化,但是能够继续交流下去。)

Cindy:This is a paper flower. I made it with my mummy last night. Do you like it?

Lily:…(抬头望我,寻求帮助,我示意她接受礼物。)

Cindy:Here you are. Do you like it?

Lily:…(接受礼物,没有答谢,并把自己想送给对方的礼物推给对方。)

【案例4】

2013年4月,澳大利亚詹姆布鲁克小学部的校长和几位教师到我校进行交流。这是一个与外国人亲密接触进行对话的好机会。学校安排了一个气氛比较轻松的时机――冷餐会,让学生介绍中国特色美食给外国友人。笔者注意观察了整个会场,几乎所有学生都是端着餐盘,像背书一样,把事先准备好的内容讲给了外国友人听,讲完后,像完成了一项艰难的使命一样,立即撤退。对话前面没有简单的自我介绍,对话结束没有礼貌的再见。当自己的“任务”完成后,就负责“吃”,不再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

【案例3】是我们走出国门,【案例4】是外国友人到我国来。其实,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案例3】送人礼物这一话题已经学习过,学生可以用简单的语言This … is for you.就可以出色地完成交流任务,【案例4】学生只要礼貌且大胆地进行交流。从这两个案例,反映出,学生缺乏灵活运用已学语言进行真实交际的基本技能。另外,学生还缺乏在交际中运用体态语的基本技能,如面部表情,微笑等。

综上所述,无论在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态度还是在跨文化技能方面,学生都存在问题,而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确实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深思,作为一线英语教师我们应该直面这些问题,探索出解决之道。

参考文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