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呼吸系统疾病病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范文1
1.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中,男15例。女5例,年龄60--70岁,平均65岁,均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疾病。病程慢性支气管炎平均2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平均6年,此次病情加重平均7天。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者6例。
1.2实验室检查 20例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者18例,肺功能检查15例均有程度不同的阻塞性通气功能减退,6例心电图改变,T波低平。上述病例经抗炎、平喘、祛痰等治疗及心理护理,病情好转出院,住院日期平均12天。
2.护理体会
2.1环境 呼吸系统疾病首先要保持病室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定时消毒,温度18-22度。湿度50%-60%。避免空气污染,如:烟,气体,粉尘。
2.2改善通气 根据病情给予合适的氧流量。重症患者吸氧后密切观察用氧效果。吸氧后,病人安静,紫绀改善,呼吸频率,节律均匀,说明用氧后有效果;若呼吸变慢变浅,应调节氧流量,或加用呼吸兴奋剂;若出现意识改变及精神症状,应考虑肺性脑病,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痰多不易咳出者,应当多饮水,以保证呼吸道的湿润和病变黏膜的修复,以利痰液的排出,从而保持呼吸道通畅。或遵医嘱雾化吸入,每天两次,吸痰前、中、后加大氧流量。
2.3用药观察
输液时严格控制速度,过快过多都会引起肺水肿导致心衰。呼吸内科氨茶碱应用较多,应缓慢静注,防止不良反应。巡视的时候告知家属及病人不能随便调节滴数,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2.5有效排痰 常用胸部物理疗法。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适用于神志清醒,一般状况良好的病人,有助于气道远端分泌物的排出。指导患者采用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呼吸5-6次,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地通过口腔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后屏气3-5秒。身体前倾,用手按住腹部,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帮助痰液排出。
2)胸部叩击 适用于久病体弱、长期卧床、排痰无力者。禁用于未经引流的气胸、肋骨骨折、咯血、低血压及肺水肿等病人。患者侧卧位,叩击着两手手指并拢,是掌侧成杯状,以手腕力量,自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的叩击胸壁,震动气道。叩击时避开,心脏,骨突部位。叩击时力量适中,以病人不感到疼痛为宜,每次叩击5-15分钟为宜,并安排在餐后两小时或餐前30分钟,防止不适。
2.6呼吸功能的锻炼 包括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指嘱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缓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吸气与呼气比为1:2.呼气流量以能使距口唇15-20厘米处,与口唇等高点水平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而不熄灭为宜。腹式呼吸 让人坐位或半卧位,两手分别放于胸前和上腹部,用鼻缓慢吸气,腹部凸出;呼气时用口呼出,腹肌收缩,膈肌松弛,膈肌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推出肺部气体排出。每天训练3-4次,每次重复8-10次。
2.7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因病程长,体质较差,情绪悲观,应给他们做好心理护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户外活动,如呼吸操、太极拳,散步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为患者创
造有利于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2.8 饮食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给于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的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者给予相应的治疗饮食。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范文2
关键词:呼吸系统;护理;呼吸道感染;病变
现今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1],护理专业也因逐渐增加的老年人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老年人群体本身就较为脆弱,老年患者在患上疾病之后,病情会表现的更加复杂,恢复时间长,在老年人群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便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行动会受到极大限制,据相关统30%左右的老年人因呼吸系统疾病而死亡。多病共存是老年群体的主要特点,在临床中的不会有典型的表现,但临床表现极为复杂,给治疗和护理造成很大的困难。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7.5±5.2)岁,50例均为慢性支气管炎以及阻塞性肺气肿患者。50例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45例患者末梢血液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出现增高情况。4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血红蛋白下降情况。46例患者肺功能存在不同程度减退情况,心电图出现改变的患者5例。50例患者入院后都及时接受抗感染治疗以及镇咳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2]。
1.2方法 患者在入院之后,护理人员要保持患者病房的整洁度,病房室温保持在18℃~20℃为宜,并保证病房通风,护理人员要及时为为患者更换衣物和床单,空气污染以及有害尘雾污染的预防是护理过程中注意的重点,以此避免患者呼吸道再次受到刺激50例患者入院之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和合并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在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前要及时取患者的痰液进行培养,可采用3%的双氧水在患者咳痰前漱洗口腔,以此防止患者口腔以及咽喉部受到细菌的感染,在取得患者痰液之后及时送检。抗生素的选取要根据患者的痰液培养出的细菌类型为选取依据,在为患者使用前要应该对抗生素的性质进行仔细了解,其中包括药物的半衰期以及溶解性能。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痰液进性状进行仔细观察,以此观察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该记录患者每日的痰量。
在护理过程中,患者若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给予患者吸氧。重症患者在吸氧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若患者在吸氧之后意识逐渐恢复,设备显示患者的身体指标较为稳定则说明患者情况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若患者呼吸逐渐变浅,则患者可能出现CO2麻痹情况,此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加入呼吸兴奋剂并及时对氧流量进行调节。必要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并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在护理痰液较为粘稠且不易咳出的患者时,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饮水,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对适当对患者补液,以此促使患者的痰液能更轻松的排除,同时对患者呼吸道通畅也有良好的保持作用。帮助患者排痰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采用超声对患者气道进行雾化以及湿化,在雾化的过程中选取1~5μm雾粒为宜,雾粒小能使药物均匀而缓慢到达终末支气管及肺泡, 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 促进痰液排出。阻塞明显者,可先行导管吸痰。
护理人员要及时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促使患者年老体弱情况以及悲观情绪改善,鼓励患者参与文体活动,引导患者锻炼,以此增强老年患者体内的免疫机能得以增加,保证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2 结果
50例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和科学护理之后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4.5±5.2)d,50例患者及其家属多护理较为满意,护理满意度为100%。
3 讨论
呼吸困难的患者应该及时采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①在辅助呼吸时要注意和患者的呼吸频率一致;②在为患者通气的过程中要定时为患者翻身,必要时用吸痰器为患者吸痰,使患者呼吸道保持畅通,在连接管道存在漏气情况以及痰液阻塞患者呼吸道的情况时患者多表现为呼吸不畅,患者气道的阻力也会因此明显增大;③护理人员在患者接受通气治疗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进行密切观察,同时送气压力以及机器的运转情况也是主要观察对象,护理人员要防止通气过程中气管出现脱落以及漏气情况出现,并且对患者所吸取氧气的浓度进行控制;④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患者接受通气治疗的过程中若出现恶心、烦躁以及面色苍白的情况下要及时停止为患者供养,此情况表示患者可能存在氧中毒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医师汇报,检查患者此种情况是否是因为吸入性酸中毒以及呼吸性碱中毒所导致。本研究中50例患者通过有效治疗和科学护理之后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4.5±5.2)d,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以及护理效果[3]。
参考文献:
[1]孟爱凤.预防高龄肺癌患者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73-1575.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范文3
关键词:住院患儿;呼吸系统疾病;疾病谱;研究
目前,呼吸系统疾病是小儿的常见疾病、多发病。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肺炎是儿童疾病死亡的首位原因,虽然全球针对肺炎已经研究出疫苗和抗生素,但是全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1年内的372 例住院患儿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的资料,利用回顾性的方法进行研究。
1.2调查方法 首先将我院收治的,经检查确诊且临床资料完整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病历,检出年龄在0~14岁的儿童。然后按照疾病分类及疾病名称以ICD编码为标准。
1.3统计分析 利用设计好的调查表,进行汇总(按第一出院诊断疾病进行统计)及 SPSS STATISTICS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我院儿内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的基本情况 1 年期间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总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男性患者所占比例始终高于女性患者,约为女性的 1.8 倍。
2.2我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不同年龄组构成分析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以婴儿和幼儿居多,分别占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总住院人数的39.5%和 48.6%。
2.3我院儿内科住院患儿不同年龄组主要呼吸系统疾病构成(见表1)。
2.4我院儿科呼吸系统住院患儿病种构成分析 肺炎所占比例排首位,其次是毛细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排到第3位,其下依次顺位是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其它呼吸系统疾病 35 例,占所有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 0.15%。
2.51 年我院儿内科呼吸系统住院患儿病种及顺位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例数逐年增多,呈现上升趋势。当中肺炎均排在首位,其次为毛细支气管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住院患儿例数从各年度变化来看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住院患儿例数从各年度变化趋势来看无显著变化。
2.6 1 年儿科呼吸道疾病住院患儿季节分布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冬、春季多见。
2.7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地区分布情况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儿城市比例多于农村。
3 讨论
根据以上情况得出,我院收治住院患儿人数有一个逐步升高的状态,体现在呼吸疾病方面,其他的疾病相对比较稳定。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多影响在年龄较小的患者身上,例如:婴幼儿这2个阶段,发病的季节体现在春季和冬季。据统计,在我院收治的患儿中,婴幼儿肺炎排在第1位。排在第2位的是毛细支气管炎位。据统计在过去的几年内支气管哮喘是排名第5位。儿童免疫力低下,容易被呼吸系统疾病侵袭。因此,研究儿童住院情况的特征和规律,可以为科学管理和服务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同时在现在大气污染较严重的状况下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作为参考。
4 结论
在观察研究中得出,我院近1年的收治住院患儿人数有一个逐步升高的状态,体现在呼吸疾病方面,其他的疾病相对比较稳定。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多影响在年龄较小的患者身上,例如:婴幼儿这2个阶段,发病的季节体现在春季和冬季。据统计,在我院收治的患儿中,婴幼儿肺炎排在第1位[1-3]。
参考文献:
[1] 陈春明, 杨平. 二甲医院 3 年儿科住院患者统计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0, 7(4):131-132.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范文4
【关键词】老年病人;神经系统疾病;跌倒;原因;护理干预
老年病科神经系统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可能引起的机体损伤,功能障碍等,从而导致病人医疗、护理费用也大大增加,不但给病人及家庭增加了负担,同时也影响医院的信誉、另外也是引起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预防病人跌倒成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内容之一,也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具有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病人居多,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多见于病人本身和其他疾病因素,均可导致跌倒发生的机率增加。因此,针对跌倒发生的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和减少病人跌倒发生是老年病科护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
1临床资料与发病因素分析
2010年9月――2010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192例老年病人,其中男110例,女82例;平均年龄70.2岁,65岁-79岁120例,≥80岁72例;脑出血8例,脑梗死94例,老年痴呆15例,癫痫13例,其他62例;伴有高血压病32例,糖尿病2例,心功能不全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慢性肾炎9例,伴有其他疾病131例。
1.1疾病因素
1.1.1运动障碍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等。患者立位时呈屈曲体姿、步态障碍甚为突出。随病情进展呈小步态、步伐逐渐变小变慢启动困难、行走时上肢前后摆动减少或消失,行走时步伐向前冲去不能及时停步或转变,转变时平衡障碍特别明显。这时常常由于重心不稳而导致跌倒。
1.1.2脑炎症性疾病所引起的癫痫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以肌肉抽搐和(或)意识丧失为其重要表现。大发作前数秒钟内病人出现幻觉,错觉或局部肌肉阵挛等征兆,全身性发作时突然意识丧失、跌倒在地造成意外创伤。
1.1.3脊神经疾病如格林-巴利急性起病或亚急性起病的部分患者1-2天出现四肢完全瘫痪,瘫痪可始于下肢、上肢或四肢同时发生构成跌倒的重要因素。
1.1.4肌肉疾病如肌营养不良患者由于基因缺陷而导致肌细胞缺陷造成功能缺失而表现出行走困难、不能正常跑步、容易跌倒。
1.1.5植物神经系统疾病如直立综合症由于周围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导致中枢或周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直立时即出现头昏、眩晕、晕厥、视物模糊、全身乏力及共济失调导致跌倒。晕厥常见先兆如面色苍白、冷汗、恶心等。
1.1.6脑血管疾病如短暂性脑血发作: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血液成分的改变及血液动力学变化等多种因素引起脑局部供血障碍。引起局限性神经功能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暴聋等症状可成为跌倒的诱发因素。又如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发病可出现剧烈的头痛,多为撕裂样或剧烈腹痛,从而成为跌倒的诱发因素。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因素为动脉瘤、动脉畸形,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跌倒,跌倒也可引起动脉瘤的破裂。据报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在第一次出血后的6周内复发特别是2周复发者更高,应特别警惕避免跌倒。
1.2因素长期卧位改为站立位出现性的低血压或是久站久坐使肌肉张力降低引起跌倒。有报道人群中有16%的老年人有性的低血压,易发生脑缺血跌倒。
1.3年龄因素由于老年人机体器官功能衰退、抵抗力减低、身体虚弱、反应差,住院期间环境改变、疾病的影响更易发生跌倒。老年人发生跌倒机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年龄阶段人群的跌倒可能性。
1.4环境因素病室、走廊障碍物过多、地板积水、地面滑、病床过高、灯光亮度不足或刺眼的灯光、缺乏夜灯也是造成病人跌倒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显示,跌倒最容易发生的地方是病人床边,其次是病人的房间里。
1.5其他因素对于发生跌倒的高峰时间是患者清晨起床与午夜入厕时、上下床时,其次为站立和坐下,再次是行走。根据数据表示,发现有58%的多次跌倒病人重复其跌倒的方式,64%的多次跌倒病人是在同样的场所两次跌倒。失禁、腹泻而引起的频繁的入厕、因怕麻烦别人、过高估计自己的体能均是引起跌倒的因素。
2干预护理措施
2.1健康宣教健康宣教是病人及家属获得较全面知识技巧的最佳途径。了解病情、既往史等(发有高血压、糖尿病要定期监测),有预见性的向病人及家属讲解使他们有预防跌倒的对意识并掌握熟练的干预技能。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会有头痛、眩晕、耳鸣等,癫痫人发作前有全身的不适、头痛、头昏、情绪不稳、烦躁等症状,这时候立即叫病人平卧等措施可有效在减少跌倒的发生。
2.2改善环境保持病房地面的清洁干燥、照明和恒定的亮度,避免耀眼“强光”或“闪光”。对于容易跌倒的患者,在其床头贴一面醒目标志,标志为黄色,标防跌倒的画面,这样医院工作人员,甚至是部分患者家属均知道这样标识表明疾病使患者容易跌倒;在容易跌倒患者活动时,给予协助或警告,同时这个标志就起到“广而告之”的目的。在走廊、楼梯、厕所处设置扶手,使病人在需要时可拉住栏杆防止跌倒。病床设置呼叫器并教会病人正确使用。
2.3康复训练制定主动、被动训练计划,使病人积极参与锻炼。早期康复对急性脑卒中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早期的医疗方案制定了康复措施就可以减少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从而减少造成一些不可逆转的残疾改变,降低跌倒的机率和致残率。
2.4预防药物影响对于使用可能增加医院内跌倒危险药物的病人,需要经常检查是否有使用必要。在使用降压药、脱水药时嘱其缓慢改边。如抗癫痫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可出现脑萎缩,病人自觉头昏、眼花、视物不清、走路不稳。这时候就要及时告知医生调节剂量或更换药物。如病人不按要求自己突然停药后,可出现停药后数天内焦虑、情绪不稳、精神错乱、癫痫发作,此期间应严密观察。同时对烦躁不安的患者应合理实行身体约束,但在用尽各种办法的无效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身体约束,每个患者都有权力免除对自己身体不必要的约束,要告诉患者及家属约束的理由及必要性,选择合适种类和大小的约束器具,同时对身体约束的患者,需经常观察勤记录其精神状态,呼吸、循环、皮肤、感觉等情况,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并发症,出现并发症立即停止身体约束。
2.5其他措施护理活动受限者活动时予以搀扶,上厕所或外出时有人陪伴。如癫痫病人外出时要有陪伴,防止突然跌倒或跌倒后及时发现。躁动的病人拉好床挡,进行保护性的约束。将病人常用的物品放在容易的地方,对腹泻的病人可安排靠近厕所处的病房,嘱病人有便意及时排出而不要等到便急了赶着上厕所,清晨起床时做到“3个半分钟”,即起床前在床前躺半分钟、起床后在床上坐半分钟、下床后在床边站半分钟。
3安全护理
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向病人和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取得配合,对意识不清、躁动的病人及时加强监护,特别是夜间巡视及陪护,及时发现和排除危险因素,避免坠床、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而对于意识清楚的老年病人,也要适当增加夜间陪护力量,避免夜间出现摔伤等意外事件。做好病人家属的饮食指导,强调饮食不当的危害性,杜绝因饮食不当造成的窒息事故。
4小结
住院病人跌倒是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包括生理因素、病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跌倒的可能性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我们在临床的护理工作中预防老年病科神经系统疾病住院病人跌倒要从多方面、多渠道做起。真正爱护老人,关爱老人。
参考文献
[1]陈伟鹏.临床症状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孙湖萍.神经内科老年病人护理管理的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23).
[3]边文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的实践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12,(03).
[4]姜旭雯,陈影影.住院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08).
[5]高秋霞,李浩,张细銮.神经内科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分析和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6).
[6]颜国慧,吴琰婷.浅谈神经内科老年病人护理安全管理的要点[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7):109-111.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范文5
关键词 病人自控镇痛 硬膜外 并发症 护理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ASA-Ⅱ级,年龄20~72岁,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施行手术的病人80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手术种类:剖宫产术25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12例,前列腺摘除术15例,子宫全切术12例,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6例。
方法:所有病人均选择连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术毕将镇痛泵排净空气,与硬膜外导管连接,并开始给药,采用负荷剂量+持续剂量+PCA模式。PCA配方:吗啡6mg+0.75%布比卡因20ml加入0.9%生理盐水至100ml注入PCA泵药袋内,负荷剂量5ml,单次追加剂量2ml/次,背景剂量2ml/分,锁定时间为20分钟,镇痛维持时间为48小时左右。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常规留置导尿。
观察项目:①镇痛效果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定;即0分为无痛,<3分为优,3~5分为良,>5分为差,10分为最痛[1]。②观察所有病人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③观察所有病人出现的并发症。每4小时观察记录1次,连续观察48小时,然后分析总结。
预防及护理:①恶心呕吐的预防及护理:术前严格禁食,术后做好饮食指导,术后6小时内禁饮食,6小时后可渐给少量饮水,后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普通饮食。②皮肤瘙痒的预防与护理:皮肤瘙痒是PCEA病人常见且较难处理的并发症之一。地塞米松5~10mg加入镇痛液中预防性用药可降低皮肤瘙痒的发生率。③腹胀的预防与护理:术后加强腹部体征的监测,观察腹胀及排气情况,经常用听诊器听诊有无肠鸣音,了解患者饮水、进食情况,活动量大小、有无影响肠蠕动恢复的其他因素存在。④低血压的预防与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有条件者要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护。术后每0.5小时测量血压1次,直至血压平稳,方可改为每2小时监测1次,间隔时间随病情好转而延长。
结果
80例病人除2例因硬膜外导管脱出外,其余78例病人大多数术后镇痛效果评分在5分以下,取得较满意的镇痛效果。经观察发现有30例出现并发症,以恶心呕吐常见,其中恶心呕吐24例,皮肤瘙痒14例,腹胀10例,低血压1例,无呼吸抑制发生。因所有病人均常规留置导尿管,所以无法对尿潴留进行统计。
讨论
PCEA具有镇痛效果好,药物剂量小,镇痛时间长,血药浓度维持恒定,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临床护理工作,用药个体化和有的放矢等优点[2],不仅能减轻术后病人的疼痛,还有利于调整病人的心态,增强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提高病人生活质量[3]。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观察研究,使我们总结出了初步经验,针对施行PCEA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的潜在因素,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积极的手术准备,改进镇痛药液配方,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并发症,给予有效的针对性护理,作好健康宣教,可大大降低各种并发症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罗爱伦.病人自控镇痛-镇痛治疗新概念.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275.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范文6
【关键词】BiPAP无创呼吸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导致的进行性气流受限并不能完全可逆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机械通气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重要手段之一[1]。无创正压通气(NIPPV)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应用于COPD引起的Ⅱ型呼吸衰竭,可明显降低气管插管的使用率和患者的死亡率[2]。NIPPV技术操作简单,快捷,无创伤性,可保留患者的语言及进食功能,并且减少医疗和住院时间,患者容易接受。本科2005年6月~2010年12月采用双水平正压呼吸机(BiPAP)治疗COPD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4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均为我院2005年6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患者,共4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72.1±8.1)岁。均为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病史、体征、X线、实验室检查,符合2002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3]。COPD病史为10~25a。因急性加重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所有患者均满足下列条件:①无明显NIPPV治疗禁忌证,无严重意识障碍,无大量气道脓性分泌物,无持续性血流动力学改变,无活动性消化道出血,误吸可能性小;②具备呼吸衰竭标准:呼吸频率>24次/min,中至重度呼吸困难伴辅助呼吸机参与呼吸并出现胸腹矛盾运动,非吸氧条件下:氧分压(PaO2)55 mmHg,pH
1.2方法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祛痰剂、糖皮质激素等。无创通气治疗应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Synchrony型BiPAP呼吸机,选择患者合适的口鼻面罩,头套固定。工作模式:力支持通气/压力控制通气(S/T),呼吸频率设定在12~18次/min;压力调整:吸气压力(IPAP):患者自8~10 cmH2O开始,根据检测的潮气量、血氧饱和度(SaO2)、PaCO2等情况在30~90 min逐渐调至16~20 cmH2O,使潮气量尽量在4~5 mL/kg以上;呼气压(EPAP):压力设在4~8 cmH2O。床边专人管理,帮助清醒患者咳痰等,备纤维支气管镜和插管器材。机械通气治疗后至意识改善前持续通气治疗,至少不得小于24 h,期间注意吸痰。神志清醒、心肺功能好转、PaO2>75 mmHg时逐渐停机。
2结果
本组42例患者治疗后好转,2例因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4例因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无创通气过程中,共有2例患者出现面部压伤,局部常规消毒后均很快自愈,3例患者并发腹胀,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护理
3.1心理护理患者在接受BiPAP鼻(面)罩治疗前均有恐惧、焦虑不安的心理,认为使用呼吸机之初更会妨碍呼吸,加重呼吸困难及濒死感觉,害怕使用后产生依赖性,不能及时撤掉呼吸机,所以拒绝配合治疗。此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治疗的必要性及目的、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详细介绍上机前的准备,上机时可能出现的不适,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使用过程中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呼吸,教会其随机送气和吸气,慢慢调节自己与机器同步等,增加患者信心和安全感,让患者乐意接受,必要时给患者演示或选择其他患者的示范效应,这样,往往更具有说服力。患者的依从性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有利于提高疗效[4]。本组8例患者拒绝佩带面罩,经过耐心的解释,劝慰后均能顺利接受NIPPV治疗。
3.2气道准备保持呼吸道通畅是确保患者应用NIPPV有效的前提[5]。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气道分泌物多,护士应指导患者咳嗽、咯痰。对于痰液粘稠者,配合叩背、雾化吸入、引流、祛痰药物、负压吸引等方法促进痰液排出。本组中16例气道分泌物多,其中10例经配合叩背和雾化吸入等顺利排出痰液,6例因排痰无力,给予负压吸引吸出痰液。
3.3呼吸机的准备呼吸机管路及鼻(面)罩应严格清洁消毒,通常用2%戌二醛浸泡10~15 min,再用清水冲洗后晾干备用,头带可用肥皂清洗后晾干,使用过程中还应每日消毒呼吸机管道及鼻(面)罩、湿化瓶等。使用前正确连接管路,检查呼吸机管路、鼻(面)罩有无破损,是否漏气,呼吸机各部分性能是否正常,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血气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模式和参数
3.4BiPAP呼吸机使用时的护理选择合适的及鼻(面)罩:患者治疗时可取半卧位、坐位,但均要使头、颈、肩在同一平面上,头略向后仰,保持气道通畅。防止枕头过高, 使呼吸道压窄,影响气流通过,降低疗效[5]。鼻(面)罩应舒适、柔软、密闭性好,最好选用硅胶面罩,增加组织相容性,减少面罩压迫面部的威胁。调整固定带,松紧适宜,以无明显漏气的最小张力为宜,注意固定带过松则会漏气,过紧会影响面部血液循环,使被压皮肤缺血、坏死。本文2例患者出现局部压迫感,通过调整固定带,局部垫上1~2个棉球或衬棉垫以缓解压力而使症状消失。最好选择鼻罩,允许患者说话、饮食及排痰,如患者张口呼吸,可选用口鼻面罩。但在以下情况时应慎用口鼻面罩:气道分泌物多,面罩通气无助于分泌物消除;严重腹胀或有明显呕吐倾向,具有误吸倾向,严重呼吸衰竭者[6]。
3.5病情监测患者在应用NIPPV治疗时,护士应密切观察其神志、心率、呼吸、血压、SaO2及皮肤发绀变化。其中SaO2、神志变化时判断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重要临床征象。如果患者SaO2下降,意识状态逐渐模糊,呼吸困难逐渐加重等,表示病情恶化,应及时停止NIPPV。此外,密切监测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变化。血气分析结果是判断NIPPV疗效的决定性指标[7]。护士应在治疗前后分别采取血气标本,对比指标有无改善,便于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及工作时间。对于病情危重者24h内除了进食和咳痰外,其余时间都需要行NIPPV,病情好转后可间歇使用,逐渐减少NIPPV的使用时间,停用期间改用鼻导管给氧。另外,严密监测BiPAP呼吸机的工作情况,尤其是最初24h内,观察鼻(面)罩有无漏气,呼吸机有无报警,患者的自主呼吸频率、节律是否与BiPAP同步等,遇到异常情况,及时查找原因并解除故障,保证BiPAP正常运行。
3.6并发症的预防NIPPV的不良反应常见口咽干燥,面部皮肤压伤,胃肠胀气,误吸等。在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日不少于2000ml;固定鼻(面)罩时,三头带松紧要适宜(可容二指通过);用鼻呼吸或缩唇式呼吸,勿张口呼吸;在餐后2h,维持患者半卧位休息,以减少呕吐及误吸的危险[8]。
4讨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是呼吸科常见的危重症,常表现为严重呼吸困难、缺氧。COPD呼吸衰竭的主要呼吸生理变化是形成内源性呼吸末正压,呼吸肌疲劳等[9]。应用BiPAP机械通气氧疗,能迅速有效地纠正缺O2减少并发症,是治疗COPD合并呼衰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治疗措施。BiPAP工作机制是能提供2种不同的辅助通气压力水平,即吸气相压力(IPAP)和呼气相压力(EPAP),通过设定的IPAP辅助自主呼吸,可以克服气道阻力,提高肺泡氧浓度及通气量,减低自主呼吸作功和氧耗量,并对患者疲乏的呼吸肌起缓解和修复的作用[5]。呼气时EPAP水平能有效地扩张小气道,防止小气道陷闭,缩短吸气时间,使呼气更加充分,有利于CO2从呼吸道排出。本结果显示,BiPAP治疗后血氧分压明显升高,病情迅速改善,说明无创通气对纠正低氧血症疗效明显;在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较早应用无创通气可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应用越早疗效越好[10]。无创通气的治疗作用尚有争议,本组资料显示,BiPAP治疗后,随着潮气量的增加、呼吸频率的减少,在通气后3 h PaCO2明显降低,说明该通气方法对于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认为原因在于采用双水平持续正压通气可提供患者吸气压力,克服气道阻力,增加肺泡通气,降低动脉血PaCO2和提高PaO2。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水平的外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以保持呼气末气道开放,消除因肺内气体陷闭而产生的内源性PEEP,改善肺顺应性,降低患者吸气负荷。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BiPAP呼吸机的使用方法,正确操作,密切观察和监测各项指标,预防各种护理并发症的同时,还要耐心细致反复指导患者,使患者能有效配合治疗,减少其不适,切实提高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能够有效避免插管、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8]。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其经济负担。护理上治疗前必须给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和气道准备;治疗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和呼吸机工作情况,治疗后要教会患者行呼吸操锻炼,指导患者继续接受氧疗。
参考文献
[1] 王竹华, 尤琼. 双水平气道正压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8,4(3):47-48.
[2] 王茂莲, 蒋玉兰, 刘梅.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38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 医学信息,2010,23(9):3134-3135.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9):640.
[4] 卫建宁, 冯秀兰, 李玉琼, 等. COPD患者使用BiPAP呼吸机的依从性调查与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B):61~63.
[5] 梅春源, 武淑萍, 吴柳, 等. 老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性正压通气的监测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71.
[6] 张华, 刘颖. 无创机械通气低通气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临床肺科杂志,2006,11(4):556.
[7] 苏成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行机械通气的护理[J]. 临床合理用药,2010,3(18):142-142.
[8] 李杰红, 周志祥.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5):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