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救处理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急救处理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急救处理方法

幼儿急救处理方法范文1

[关键词] 儿科院内急救; 疾病病谱

[中图分类号] R72;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5-133-02

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均是急诊医疗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对560例院内儿科急救疾病的病谱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旨在总结院内急救疾病病谱规律及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院内急救患儿560例,年龄范围在0~14岁。其中男334例,女226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院内急救记录,依据医生填写的抢救记录和《儿科学》第7版进行诊断分类,多种疾病患者以接诊第一诊断为准。

2 结果

2.1 院内急救患儿年龄分布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院内急救560例患儿中婴儿所占比例最大,占46.2%(259/560);其次是新生儿患者85例,占15.1%(85/560);然后是幼儿,1岁~占13.2%(74/560),2岁~占11.9%(67/560)。

2.2 儿科系统疾病病种排序

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我院近两年儿科急诊救治560例患儿中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占首位,其次是新生儿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次之系多种中毒。

3 讨论

本研究回顾分析与探讨了2008年1月~2010年1月全部儿科院内急救患者情况,院内急救病谱中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占第1位,26.4%;神经系统疾病占第2位,23.0%;新生儿疾病占第3位,15.1%;消化系统疾病占第4位,14.2%;中毒占第5位,12.5%。呼吸系统疾病中以肺炎最多,尤其是小婴儿肺炎占所有呼吸系统病变的62.8%,其中包括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异物、急性喉炎、支气管哮喘等;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高热惊厥,其次是癫痫、颅内感染;新生儿疾病中以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炎居多;消化系统疾病以腹泻脱水为主;中毒病例主要是各种农药以及常用药物中毒、食物中毒及煤气中毒。分析表明中毒是小儿不可忽视的致死原因,药物或其它化学用量、用法或保管不当,小儿无知、好奇、不能辨别有毒或无毒以及婴儿常喜欢用口咀嚼物体,小儿易误服或接触中毒,家长擅自小儿滥用药物,医源性误用药物或药物过量以及家庭常用灭蚊、灭鼠等药品使用不当均可造小儿中毒,进食未经去毒处理的各种含毒动植物或把毒物错误地当普通食物食用,某些食物由于处理不当而产生毒性,进食过量则引起中毒(如肠原性紫绀)。家属应监管好各种药物,进食要新鲜、干静卫生,不吃霉变食品以及未经去毒处理或可能含毒物的食品。前5位疾病占所有急救疾病中64%以上,表明常见病、多发病仍然是当前重要的疾病;从年龄结构分析,1个月~1岁发病居多,其次为新生儿与幼儿,与此阶段生长发育极其迅速但各系统器官不够成熟完善有关。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成人短、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软骨缺乏弹力组织支撑,粘液腺分泌不足,纤毛运动较差,肺泡数量较少,弹力纤维发育较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致肺含血量多而含气少[1],同时婴儿体内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故易发生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婴幼儿水代谢旺盛,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发生体液紊乱。新生儿及婴幼儿皮层下中枢的兴奋性较高,又因皮层发育尚未成熟,对皮层下中枢不能给予控制,兴奋或抑制过程很易扩散,遇强烈的刺激时容易发生惊厥。

本文研究认为,院内急救的前5位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所以疾病预防至关重要,无论院前医生或院内医生均应向社会及公众进行医学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各地应参考本地区的疾病谱,加强对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制定各种危重症尤其是常见危重症的抢救、诊治和护理预案,达到急诊诊疗标准化[2],同时加强院内急救的诊断、抢救和监护能力,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3]。

[参考文献]

[1] 朱福棠. 实用儿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43-1144.

[2] 韦克金、甘毅、卢浩单,等. 我院3438例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1(28):39-40.

幼儿急救处理方法范文2

【关键词】 家庭 幼儿园 儿童 意外伤害 防范措施

安全就是生命!安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尤其是在中国独生子女普遍,小孩子们的安全是众人瞩目的事情,家庭和幼儿园是养育1至8岁孩子的场所,本文就家长和幼儿园如何有效防范孩子意外受伤,做如下探讨:

1.家庭防范和急救

1.1 部分家长对儿童意外危险认识不足、急救不利。尽管儿童意外伤害已经成为0―14岁儿童的首要死亡原因,52%的意外伤害还发生在家庭里,但一项对1000名有0―6岁孩子的家长的调查发现,在未接受培训前,33%的家长对哪些是意外伤害不清楚。另外,40%的家长对空饮料瓶装化学剂会威胁孩子没有清楚认识。只有62%的家长认为孩子不能单独留在家中。

一些儿童本来是有完全治愈的希望,但由于当时在场的人缺乏最基本的急救知识,从而酿成悲剧。儿童的意外伤害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首先家长们应该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并加强安全管理和监护。例如:加强对儿童的看护,同时重视居家安全,特别要重视对家中儿童跌落、碰伤、割伤、烧烫伤、溺水、中毒等问题的预防。既要加强保护儿童的意识,又要学习掌握处理意外伤害的各种急救知识和方法,如人工胡吸、胸外按压、安抚孩子紧张情绪等。有意外伤害发生,这些急救方法将发挥作用,有效降低儿童伤害。

1.2 儿童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方法。遇到孩子出现一些紧急的事故时,通常家长马上想到的是送医院,其实现场急救也非常重要。

1.2.1 烧(烫)伤――尽快用凉水冲洗患处,以降低温度,减少皮肤损害,然后用干净的布单包裹后立即送医院,不要自行涂抹任何药膏,也不要挑破水泡。

1.2.2 误吸――如果孩子不慎将小件玩具或果核等误呛入气管,请采取以下措施:大人坐在椅子上,宝宝俯卧在双腿上,上胸部和头部低垂着,家长用一手固定孩子,另一手有节奏地拍击其两肩胛间的背部,使气管内的堵塞物脱离原位而 咳出。

1.2.3 一氧化碳中毒――将患儿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场所,尽快将孩子送往医院。

1.2.4 触电――尽快关闭电源,用手边的不导电物跳开电线使触电人离开电源,将患者尽快送医院。

1.2.5 宠物咬伤――用水冲洗5分钟,确保从伤口完全冲洗掉动物唾液,用干净的纱布包扎伤口,立即送往医院,并注射狂犬疫苗。

1.2.6 外伤――如果肢体肿胀无骨折,要冷敷。

1.2.7 食物或药物中毒――家长应带上中毒物品,将孩子送医院。

1.3 家庭防范措施:忽视细节,会让孩子意外受伤,孩子的生命力既顽强又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如何避免这种伤害,只需在日常细节上多加注意即可。

1.3.1 不要让猫跑到摇篮里去,它会把孩子憋死。

1.3.2 正在熨衣服的熨斗,放在孩子能摸到的地方,容易烫着孩子。

1.3.3 不能将孩子单独留在家里。

1.3.4 房间里的设备要牢固安全,没有尖角和裂缝。

1.3.5 不要给婴儿枕大而软的枕头,因为枕头可能会堵住孩子的口鼻。

1.3.6 不能将孩子独自留在家里。

1.3.7 饭锅、热水瓶、茶壶和茶杯等,要放在孩子抓不到的地方。

放这些物品的桌子,最好不要铺桌布,一旦孩子用手拉住桌布的边角,很容易将桌面的物品翻落下来。

1.3.8 不要抱着会挥动销售点孩子喝热饮,防止发生烫伤。

1.3.9 药物应贴上标签,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定期清理家务药箱,处理过期药品,给孩子吃药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按规定剂量和时间服用。

1.3.10 不要用食品瓶子装化学药水,以免孩子误服中毒。

1.3.11 电插座附近不要放桌或椅,插座上应贴胶布或装安全罩,以防触电。

1.3.12 不给孩子玩纽扣、豆子或其他小东西,以防掉进气管里,孩子的玩具最好比口大。

1.3.13 年龄小的孩子,最好穿带纽扣的裤子,不要装拉链,以防男孩子的生殖器官被拉链拉伤。较大的孩子家长要督促孩子认真穿衣服。

1.3.14 不要让孩子过于饥饿,饿了的孩纸,见到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

1.3.15 父母打架会使孩子跑出屋子,在马路上容易出危险。

2.幼儿园意外伤害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可是近年来,幼儿园意外事故频频发生,意外伤害已成为影响幼儿健康的第一杀手。

那么,如何采取有力措施,防范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呢?应该从探寻造成幼儿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入手,制定安全措施,增强保教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2.1 幼儿园意外事故的原因分析

2.1.1 幼儿体质差、体能弱而造成的伤害――在幼儿发生的各种事故中,摔伤头、磕掉牙、骨折、坠落、溺水、车祸等事故,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幼儿体能发育不完善,动作协调能力差引起的。有的孩子体质较弱,在与同伴相处中,显得弱不禁风,一碰就倒,没有半点防范能力,这也是由身体各种机能水平较低,缺乏锻炼引起的。

2.1.2 幼儿安全知识存在空白区,缺乏一定的防范能力――幼儿意外事故发生率的高低与幼儿园、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我国传统的儿童保教观是保护、养育,许多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被成人包办代替了,这样,他们在意外事故中,表现出不知所措,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经验和能力,从而导致了意外事故的频频发生。

2.1.3 保教人员责任感不强,对幼儿安全教育不到位――有的教师安全意识薄弱,不注重幼儿安全教育,没有教会幼儿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同时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又有畏难情绪,为了避免或减少幼儿在运动中出现安全事故,就限制幼儿到户外活动。在活动中时时对幼儿有很多的约束和限制。殊不知,这些孩子一旦获得片刻的自由时,更容易引起失控行为,造成一次又一次的事故。

2.2 减少幼儿园意外伤害的相应措施

2.2.1 幼儿体能训练,变弱体为强体――在实际活动中可以看出,平时很少跑动的孩子相对来讲容易受伤,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奔跑蹦跳灵活,钻爬攀登熟练,相对来讲磕碰就少些。为此,幼儿园、家庭应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合理的组织一定强度和密度的体育活动,使孩子动作更灵敏,思维更敏捷,有效的避免和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2.2.2 幼儿安全教育,变保护为自护――幼儿教师应设计安全教育课程,利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1)儿歌故事传授安全知识:儿歌、故事是幼儿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安全教育内容变成儿歌、故事,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理解,从而形成接纳心理。孩子们在这些朗朗上口、浅显易懂的儿歌学习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安全知识。

(2)结合游戏,学习自护技能;游戏是孩子学习的助推器,在安全游戏中,孩子可边玩边学,轻松获得安全自护知识技能。所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安全知识,远比老师的直接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3)新闻案例,强化安全意识:这种方法适合中大班的幼儿,中大班的幼儿已建立一些初步的行为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可通过生活中及报刊、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来收集有关幼儿安全事故方面的案例将给幼儿听,并让幼儿一起分析事故原因、危害,共同寻找预防的方法。

(4)模拟演习,巩固自救技能:幼儿园可通过一些模拟自救、演习等活动,去体验和感受,学习自救知识,在以后的一生中都能受益。

当然,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将安全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幼儿急救处理方法范文3

关键词:学龄前;住院患儿;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水平;健康教育需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纳入2015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本院儿科收治98例学龄前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儿52例,女性患儿46例;年龄0~6岁,平均年龄(3.98±0.13)岁;患病类型:支气管肺炎29例、高热惊厥27例、上呼吸道感染26例、胃肠炎16例。全部患儿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问卷调查,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36.52±3.89)岁,男性家属48例、女性家属50例。

1.2方法

采用本院自拟调查问卷对患儿家属健康需求、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水平进行调查,主要包括两部分:(1)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水平,共包含20个条目,包括常见疾病护理、儿童健康行为,医学急救、科学育儿等知识;(2)患儿家属知识获取来源及相关需求,共包含7个条目。由病区护士长发放本病区调查问卷,并向患儿家属说明进行问卷调查的意义,耐心讲解问卷内容及填写方式,取得患儿家属的理解与支持。本病区共发放98份调查问卷,回收98份,其中3份未严格按要求进行填写,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94%。

1.3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男性家属、女性家属儿童健康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并对男性家属、女性家属健康教育需求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系统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分别采用χ2、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家属儿童健康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男性家属、女性家属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整体水平偏低,女性婴儿喂养方式、人工喂养首选食物、婴幼儿佝偻病预防、辅食添加时间、婴幼儿营养性贫血好发年龄段等知晓情况优于男性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家属健康需求分析

男性家属与女性家属营养知识、疾病知识、健康行为、医学急救技能、科学育儿等方面健康教育需求无明显差异,P>0.05。

幼儿急救处理方法范文4

1.1 部分家长对儿童意外危险认识不足、急救不利。尽管儿童意外伤害已经成为0—14岁儿童的首要死亡原因,52%的意外伤害还发生在家庭里,但一项对1000名有0—6岁孩子的家长的调查发现,在未接受培训前,33%的家长对哪些是意外伤害不清楚。另外,40%的家长对空饮料瓶装化学剂会威胁孩子没有清楚认识。只有62%的家长认为孩子不能单独留在家中。

1.2 儿童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方法。遇到孩子出现一些紧急的事故时,通常家长马上想到的是送医院,其实现场急救也非常重要。

1.2.2 误吸——如果孩子不慎将小件玩具或果核等误呛入气管,请采取以下措施:大人坐在椅子上,宝宝俯卧在双腿上,上胸部和头部低垂着,家长用一手固定孩子,另一手有节奏地拍击其两肩胛间的背部,使气管内的堵塞物脱离原位而 咳出。

1.2.4 触电——尽快关闭电源,用手边的不导电物跳开电线使触电人离开电源,将患者尽快送医院。

1.2.6 外伤——如果肢体肿胀无骨折,要冷敷。

1.3 家庭防范措施:忽视细节,会让孩子意外受伤,孩子的生命力既顽强又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如何避免这种伤害,只需在日常细节上多加注意即可。

1.3.2 正在熨衣服的熨斗,放在孩子能摸到的地方,容易烫着孩子。

1.3.4 房间里的设备要牢固安全,没有尖角和裂缝。

1.3.6 不能将孩子独自留在家里。

放这些物品的桌子,最好不要铺桌布,一旦孩子用手拉住桌布的边角,很容易将桌面的物品翻落下来。

1.3.9 药物应贴上标签,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定期清理家务药箱,处理过期药品,给孩子吃药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按规定剂量和时间服用。

1.3.11 电插座附近不要放桌或椅,插座上应贴胶布或装安全罩,以防触电。

1.3.13 年龄小的孩子,最好穿带纽扣的裤子,不要装拉链,以防男孩子的生殖器官被拉链拉伤。较大的孩子家长要督促孩子认真穿衣服。

1.3.15 父母打架会使孩子跑出屋子,在马路上容易出危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可是近年来,幼儿园意外事故频频发生,意外伤害已成为影响幼儿健康的第一杀手。

2.1 幼儿园意外事故的原因分析

2.1.2 幼儿安全知识存在空白区,缺乏一定的防范能力——幼儿意外事故发生率的高低与幼儿园、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我国传统的儿童保教观是保护、养育,许多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被成人包办代替了,这样,他们在意外事故中,表现出不知所措,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经验和能力,从而导致了意外事故的频频发生。

2.2 减少幼儿园意外伤害的相应措施

2.2.1 幼儿体能训练,变弱体为强体——在实际活动中可以看出,平时很少跑动的孩子相对来讲容易受伤,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奔跑蹦跳灵活,钻爬攀登熟练,相对来讲磕碰就少些。为此,幼儿园、家庭应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合理的组织一定强度和密度的体育活动, 使孩子动作更灵敏,思维更敏捷,有效的避免和减少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1)儿歌故事传授安全知识:儿歌、故事是幼儿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安全教育内容变成儿歌、故事,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理解,从而形成接纳心理。孩子们在这些朗朗上口、浅显易懂的儿歌学习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安全知识。

(3)新闻案例,强化安全意识:这种方法适合中大班的幼儿,中大班的幼儿已建立一些初步的行为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可通过生活中及报刊、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来收集有关幼儿安全事故方面的案例将给幼儿听,并让幼儿一起分析事故原因、危害,共同寻找预防的方法。

幼儿急救处理方法范文5

您可别小瞧了这种看似简单的急救法,自打1974年美国医生海姆立克利用其拯救了第一名因食物阻塞而发生窒息的患者以来,甭管是美国前总统里根、著名演员伊丽莎白・泰勒还是普通路人甲乙丙丁,至少有10万人都是直接受益者,因此,这种手法的发明者海姆立克也被称为“世界上拯救生命最多的人”。

好了,说的这么热闹,这种关键时刻真能救命的“生命拥抱”您还不赶紧学起来吗?

成人版: 关键找准受力点

因为海氏手法是利用外力按压伤病者腹部,使横膈膜急速向上提升,迫使肺部残余空气压缩导致呼吸道内产生一股急剧的外冲气流,而将呼吸道内的堵塞物排出的急救方法。所以,在施救之前,首先要判断患者是否是“气道异物梗阻”,这类患者都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V型手”卡住脖子,一定要确认之后,再采用“海氏手法”施救。

施救要点:

1、 施救者要迅速站到患者身后,使其双腿自然叉开,与肩同宽即可。

2、 施救者的一条大腿卡在患者两腿之间,使其倚靠住,患者身体适当前倾。

3、 施救者的一手握成空心拳,对准患者肚脐上方两横指的位置、剑突下方,与另一只手一起对患者进行环抱姿势。

4、 然后向胸腔方向,也就是患者的斜上方用力挤压,频率约每秒钟一次,反复实施,直至气道阻塞物吐出为止。

特殊人群施救法:

1、 患者已昏迷

一般是在初步进行站立位施救无效,患者因缺氧逐渐失去意识之后,施救者上肢上托住患者腋窝处,慢慢将其放平仰卧,然后用手掌根部顶住其肚脐稍上部位,依然进行快速冲击,在施救过程中,还时刻关注是否异物已被吐出,并及时进行清理。

2、 孕妇或过于肥胖者

这类人群相对来说就不适宜大众版本的救助手法了,如果遇到此类患者,那么应该把“肚脐上方两横指”的受力点适当进行上移,针对胸骨进行冲击,频率也是每秒钟一次比较合适。

3、 患者自救

如果突发异物梗阻,紧急关头身边又没有他人在场,没关系,“海氏手法”照样可以帮助你进行自救。患者这时应该做的是冷静下来,寻找身边一个合适高度的借力点,比如椅背、栏杆、桌沿儿等软硬适中的物品,俯下身子,护住胃部,一手握拳抵住“肚脐上方两横指”部位,然后急速下蹲冲击,以此借助冲击力进行急救处理。

婴幼儿版:下手您得“悠着点儿”

对于更容易发生“呼吸道异物阻塞”的婴幼儿群体来说,“海氏急救法”绝对是年轻父母们应该掌握的急救法之一,相对于成人比较有力量的操作手法,专门针对3岁以下婴幼儿的手法则要柔和很多了。

第一步:拍背法

这是孩子发生“意外卡喉”时,家长首先应该做到的反应。

1、迅速将孩子面部朝下托在施救者手臂上,头在下脚在上,略有倾斜呈俯卧状,支撑住孩子的头部和颈部。

2、另外一只手掌根拍打孩子肩胛骨之间的部位,迅速拍击4-5次,使其吐出异物。很多家长习惯做法就是把孩子附身过来的时候,使劲拍打背部,在这里值得提醒的是,千万不要大力垂直的拍打孩子的脊柱,而是要拿捏好力道,有一个“连拍带搓”的过程。

第二步:胸部推击法

如果操作第一步无效的话,可以尝试第二种仰卧的姿势,这就与成人救助法有些类似了。

1、将婴幼儿面部朝上,使其仰卧在施救者的手臂上,托住其头部、背部。

2、另一只手用两个手指尖按压其胸部。有些家长情急之下,就会直接把掌根放在婴幼儿胸部,这样其实很容易对骨骼尚未发育成型的宝宝进行二次损伤,所以一定要记住用两根手指摁压就足以,而且力道不要过猛。

特别提示

“海氏”不能轻易用

1、定点定位是实施救助的关键,而且针对特殊人群的手法也略有不同。

2、很多人在他人发生呛咳卡喉之后,没经过仔细确认就迅速使用“海氏手法”进行急救,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

因为气道异物梗阻分为完全梗阻和不完全梗阻两类,不完全梗阻的时候不要轻易使用海氏手法,此时轻轻拍背即可。否则,不仅起不到救助作用,还会起到反效果,对机体本身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对于容易造成异物梗阻的食物,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来说,一定要格外注意。比如花生、蚕豆等小体积的坚果、软糖、果冻等食物,此外还有口香糖、药片、包括假牙,都存在由于吞咽不适而造成窒息的潜在危险。

4、尽管在发生气道异物梗阻之后,有些情况可以通过拍、咳等方式将异物自行排出,但在此还是建议大家,即便如此,最好也要在事后前往医院进行细致检查,以免有异物残渣残留在气道内,造成后续影响,尤其是针对老人和孩子。

相关链接

心肺复苏急救法

A、 首先需要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判断流程是“是否有意识”以及“是否有正常呼吸”。

B、 将需要施救的人员仰卧至坚硬平整的平面上,并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启动心肺复苏的紧急抢救。

C、 在施救之前,一定要注意清空患者口中的异物,比如呕吐物、假牙等,以免阻塞气道。

D、 按压,一手掌根放在连线的中点(胸骨下二分之一处),手臂伸直,双手交叉,手指互扣,用掌根按压,每分钟100-120次,按压的深度成人要达到至少5厘米。如果施救者过胖或过瘦,则按压力度应是其胸廓前后径的三分之一。

幼儿急救处理方法范文6

保育员个人培训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保健管理实施细则》、与《幼儿园工作规程》。加强我园的卫生、保健业务的规范化,以科研促保教,不断提高我园保育队伍的建设。一切以幼儿为主体、整合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资源,更好的服务于家长,服务于社会。

二、培训目标

1.认真学习《规程》、《条例》提高认识树立良好地保育员队伍形象。

2.组织对保育员、营养员、教师进行有关卫生、保健、防病、营养等方面的学习、讲座培训。

3.要求保育员积极参加高一层次的培训,进一部优化保育员队伍的达标率。

三、学习内容

1、学习传染病防病工作知识的隔离与措施,确保幼儿与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

2、每月对保育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不断地优化服务质量。

3、对保育员的规范操作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抽查等,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与处理。

保育员个人培训工作计划

一、树立正确的卫生保健观念,把卫生保健工作和素质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科学定义是:不但没有生理上的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根据这一定义,衡量一个幼儿是否健康,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去理解,幼儿健康不仅包括幼儿的各个器官、各个组织的正常发育,没有任何缺陷,而且还包括: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意识,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开朗乐观的性格。而对幼儿适应能力、自我意识、健康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开朗和乐观的性格等品质的培养都属于素质教育的内容。因此,那种认为只要照顾孩子吃好吃饱、不生病、保证安全就是卫生保健工作好的观念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将通过培训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确立幼儿园卫生保健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制定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并重,共同促进素质教育的管理目标。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1、卫生工作不能坚持,特别是物品归放、包干区、玻璃、死角等卫生做得不到位,经常会为一个大活动而加班加点地进行卫生工作的补差。

2、保育员的专业知识欠缺,有的工作不能做到位。如对班内体弱儿的照顾和护理等。

3、不能充分发挥伙委会的监督管理作用,只限于开会讨论。

三、措施:

1、明确工作岗位及职责,做到分工明确,检查有序。

2、开展观摩活动,提高卫生工作的质量,以每周一次定期检查和一次抽查为准,并与考核奖挂钩,做到奖罚分明。

3、定期召开伙委会,听取伙委会成员建议,提高幼儿的伙食质量。

4、每月对保育员进行一次理论培训,并进行考核。

以下是本学期的培训安排:

八、九月份:

学习《保育员、营养员工作职责》、《一日工作安排》并考核。

十月份:

学习《幼儿膳食》《卫生消毒》并考核。

十一月份:

保育员、营养员一日常规操作比赛。

十二、一月份:

优秀保育员、营养员工作观摩。

二、三月份:

学习《晨间清洁卫生》、《幼儿个人卫生》

四月份:

学习《幼儿睡眠管理》《保教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五月份:

擦玻璃操作比赛

六、七月份:

学习《食堂饮食卫生工作》

保育员个人培训工作计划

一、目标:

通过操作技能的培训,使老师们熟悉并掌握幼儿园一日保育常规要求,提高保育员教师日常护理工作的技能技巧。

二、培训内容:

环境卫生---擦拭镜子、洗手池、地面。

生活管理技能---晨午检、洗手、进餐(餐具使用的正确方法、擦嘴、漱口、消毒桌面)、穿*服、叠被子、劳动(擦椅子)指导值日生

安全工作技能:幼儿意外伤害急救---一般性擦伤、鼻出血、鼻异物、耳道异物、眼部异物、蚊虫螫咬、脱臼、烧烫伤、骨折。

日常消毒:消毒液的配比、桌面消毒、水杯、毛巾消毒、。

三、培训方案:

1、集体学习:学习各项内容的质量标准与技能技巧。安全管理工作技能

2、实际操作:环境卫生、生活管理技能、安全管理工作技能、日常消毒。

3、观摩指导:保健医进班指导

保育员个人培训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是我们保教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健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为了提高幼儿园卫生工作的质量,提高保育员人员的素质及业务水平。我们根据幼儿园总的工作的要求,紧紧围绕幼儿园的实际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把卫生保健工作再创新的成绩

认真贯彻落实《商丘市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实施细则》与《幼儿园工作规程》。加强我园的卫生、保健业务的规范化,以科研促保教,不断提高我园保育队伍的建设。一切以幼儿为主体、整合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资源,以培养现代公民为主体。

二、目前保育员队伍存在的不足之处:

1、卫生工作不能坚持,特别是物品归放、包干区、玻璃、死角等卫生做得不到位,经常会为一个大活动而加班加点地进行卫生工作的补差。

2、新上岗保育员对幼儿生活护理专业知识欠缺。

3、新上岗幼儿常见病保健知识欠缺,如对班内体弱儿的照顾和护理等。

4、新上岗保育员对工作流程不熟悉。

5、保育员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意外事故急救能力差。

6、个别保育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淡薄。

7、参与辅助教学能力差。

8、电脑操作能力差。

三、培训目标:

1.认真学习《规程》、《细则》提高认识树立良好地保育员队伍形象。

2.组织对保育员、保健医进行有关卫生、保健、防病、营养等方面的学习、讲座培训。

3.要求保育员积极参加高一层次的培训,进一部优化保育员队伍的达标率。

四、培训目的:

树立正确的卫生保健观念,把卫生保健工作和素质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科学定义是:不但没有生理上的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根据这一定义,衡量一个幼儿是否健康,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去理解,幼儿健康不仅包括幼儿的各个器官、各个组织的正常发育,没有任何缺陷,而且还包括: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意识,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开朗乐观的性格。而对幼儿适应能力、自我意识、健康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开朗和乐观的性格等品质的培养都属于素质教育的内容。因此,那种认为只要照顾孩子吃好吃饱、不生病、保证安全就是卫生保健工作好的观念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将通过培训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确立幼儿园卫生保健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制定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并重,共同促进素质教育的管理目标。

五、培训时间:

1、每周四中午日常工作培训。

2、每周五中午新人培训。

3、周二下午放学后半小时电脑培训。

六、学习内容

1.学习传染病防病工作知识的隔离与措施,确保幼儿与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

2、每月对保育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不断地优化服务质量。

3、各种常见病护理常识。

4、18种意外事故急救常识。

5、32中生活中易发意外防范常识。

6、解读、讨论幼儿园各类管理计划、措施、方案。

7、辅助教学的方法。

8、电脑操作培训。

9、开展保育组长帮扶新人活动,快速提高其卫生保健工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