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科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技术科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技术科学

建筑技术科学范文1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较高层次,其人才培养也应将职业标准作为课程开发的主要依据。《建筑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涉及施工员、质检员、建造师等职业岗位培训、鉴定、考试的核心内容。基于职业标准开发《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既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与原则,又要突出技术本科教育特色,强化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培养。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标定位

技术型人才作为一种人才类型,其工作职能主要是解决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以保证生产、制造和工程项目顺利进行。随着技术理论发展和岗位工作内容调整,技术型人才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

一是知识结构上突出主导性与复合性。技术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以技术学科中某一专业领域的技术科学知识体系为主, 除具有本专业的技术科学知识外,还具有形成该技术科学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科学知识、该专业的工程科学知识以及与工作岗位或工作对象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

二是能力特征上体现出智能性与综合性。技术型人才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设计能力与开发能力,其能综合利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技术难题或进行技术及工艺创新,表现出很强的综合与创新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上体现出务实性与伦理性。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技术人才在技术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品质,而作为技术的发明者、设计者或应用者,如何合理利用技术造福人类,也是技术型人员必备的重要品格,因此较强的务实性品格和高度的技术伦理责任感在技术型人才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

基于对技术型人才的特征分析,结合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现行的有关施工规范、规程的应用;掌握一般建筑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常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包含的原理;掌握一般建筑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必要计算方法;熟悉一般建筑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的常见质量、安全问题、安全验收规范;熟悉先进建筑工程施工安装顺序及所需配备的设施和设备。

能力目标: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选择和制定常规工程的合理施工方案;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查找资料和完成施工中遇到的一些必要计算;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编写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交底;能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实际条件,在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能根据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方法及验收规范进行常规工程的质量检验。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和主体意识、超越意识、契约意识;使学生养成科学规范的工作模式和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工作能体现出思想性、建设性和整体性。

在课程总体设计上,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相互融合,尤其是情感目标蕴含于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通过理论探究、项目实施、案例反思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从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土木工程发展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施工技术难度不断提高的趋势。应对这一趋势,各建筑施工单位必将提高施工自动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平。施工自动化是以精细施工技术替代粗放型技术,以机械化、自动化替代人工操作,同时对从业者技术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施工信息化是利用信息化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承包管理效率,采用施工监测、施工控制等手段实现施工管理现代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业的设计领域、施工领域、管理领域得以普遍应用,一些施工单位某些关键技术也都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施工绿色化是指注重节材、节能、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积极使用可再生的材料资源和控制在施工中抽排地下水资源等。作为涵盖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基本技术知识的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设计上也必须反映建筑施工技术自动化、信息化、绿色化的理念。

(二)课程内容选择

伴随模板、脚手架、预应力施工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装饰工程施工技术不断创新,建筑施工部门的机械化、预制装配化、专业化施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对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培养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的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既要系统讲授传统施工技术,又要增加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土石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高层建筑的施工、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根据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与企业人员联合开发课程,将最新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施工材料应用引入课程,以讲义或音像形式体现。如在钢筋下料中加入平法识图、构造要求及框架梁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在桩基础中着重讲解PHC管桩静力压桩、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等内容,在虚拟施工技术中加入Revit建模平台与专业仿真优化软件应用方面的内容。

(三)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依据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基于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以施工员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围绕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全真模拟教学设计,选择课程内容。本课程采用“项目+任务”的内容组织方式。结合各个项目对应的最新规范标准,注重项目设计与任务相匹配。项目与任务的匹配模式常用的有三种[2]:一是循环式。其核心特征是课程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以系列典型产品或服务为主线展开,每个项目都包括该课程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且其工作过程基本一致。尽管流程是重复的,但具体内容是不会重复的,因此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升。二是层进式。核心特征是,一门课程只选择一个大型的、完整的综合项目,它涵盖了该门课程需要学习的全部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界线,把这个项目划分成若干部分(小项目),学生按照工 作顺序逐步完成各小项目,最终完成整个项目。三是对应式。即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是对应的,为学习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即设计一个项目。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要求来看,其项目和任务设计比较适合采用第一种和第三种。课程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设计项目,力图构建学生在校学习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一致性。具体项目和工作任务设计见表1。

三、《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中,全面构建“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原来的一个学期时段逐步改革为“一长一短一长”3个学段,实现分段循环教学,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分层训练,逐级递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能力逐级提升。根据课程内容特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工程仿真模拟软件的应用,创建多样化学习方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技术活动,本课程更注重技术知识的习得,而技术知识中除了显性知识外,还包括了大量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层次性、不可言传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性等特点[3],建筑施工领域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艺等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默会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由两个关键因子促成:一是“师傅”样本式的“手把手”传递,包括提示、反馈、示范和提醒等;二是“徒弟”不断地清晰表达所学的知识,用心体悟及其身历其境地“历练”。两者缺一不可[4]。为此,本课程强化综合型技术训练项目设计,编写《建筑施工实训任务书》和《建筑施工实训指导书》,并依托学校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由企业施工技术人员当师傅,每4~6名学生为一组,全程跟踪一个建筑施工项目,采取半天上课半天实践的形式,同时结合“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等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典型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工艺流程、质量验收要点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法、建筑工程造价编制等。在此过程中,企业师傅和任课教师经常沟通,及时交流学生技术知识和技能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矫正方法。学生每周每组要填写施工周记,记载施工技术要点、工艺流程、学习心得等,学习结束后还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陈述和答辩,答辩通过才能进入顶岗实习环节。

参考文献:

[1]夏建国.论技术本科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48-149.

建筑技术科学范文2

关键词: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渗透; 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81-001

布鲁纳提出:“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关注数学基本思想,构建美丽的数学课堂。

一、钻研教材,挖掘数学基本思想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但是教学不一定是单纯的教材。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要将教材创造性的变成“学材”,好的“学材”并不是学习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蕴含在学习内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每册教材中都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如:“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 “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等。在这些内容中隐含了抽象、分类、演绎、推理、模型、归纳等数学基本思想。

教师在备课时,挖掘出隐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将教材的编排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设计数学活动时落实在教学预设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数学思想有机地融合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构建出美丽的数学课堂。

二、合理设计,渗透数学基本思想

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将“学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充分释放,在教学中充分地渗透,并以此打动学生,让其有强烈的感受,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契机――概念形成的过程,结论推导的过程,方法思考的过程,规律揭示的过程等;同时,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注意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教学“数”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形”来帮助理解。从心理认知角度来说,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是思维发展质变的过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倍的认识》时,设计用图形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对“倍”的理解和认识。蓝花2朵,黄花6朵,引导学生2朵一圈,2朵为1份,圈一圈黄花有几个2朵,有这样的几份?结合演示,让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可以说成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这样,从演示图形中让学生看到从“个数”到“份数”,再引出倍数,很快就理解了倍数的概念。

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潜移默化的渗透推理、演绎、归纳等数学思想,让学生通过操作――猜想――归纳――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生理学研究表明:手脑并用时,大脑中与创造性有关的区域受到刺激而活跃起来,手使脑的功能得到发展,变得更聪明,脑使手的技能得到训练,变得更灵巧。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渗透了抽象、推理、归纳、演绎等一些数学基本思想的同时,还使数学课堂更加有魅力。

三、巩固复习,强化数学基本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是立竿见影地能看到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而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应用和强化。

教师在巩固复习时,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好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外,还必须强化数学思想方法,逐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时,让学生写出所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提问:这些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各是怎样推导的?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概括: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应用割补法把它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时,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经过系列概括,让学生强化转化的重要思想方法。强化数学基本思想,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学会有效的去探求新知识,数学课堂真正实现质的“飞跃”。

四、课外延伸,提升数学基本思想

建筑技术科学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软件辅助;安全计算

1.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高职教育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后进行该课程的学习与锻炼,同时也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既要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1]。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等重要基础岗位为培养目标,学生通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以及后期的努力从而晋升管理岗位,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的,也是本课程的教学重心。

2. 工程软件辅助课堂教学实现工学结合

2.1 资源有限的课堂教学

目前不管是“把课堂搬到工地”,还是“把工地搬到课堂”,前者毕竟资源有限,学时有限,工地现场考虑到安全、效益等也不会时时向大量的学生开放,因此实现有难度。后者也由于搬到课堂的“工地”都是图片或者视频,而现场的情况却是千变万化,因此学生接触到的实际工程也是有限的,有时甚至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施工技术中。然而目前的建设工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施工规范也在不断的革新完善,建设过程中的成本、安全、进度等的计算也开始不断向更简单、更安全的方向发展。目前已有许多相关的软件被开发出来并投入使用,以方便工程成本、安全等的计算。

在这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建筑施工技术课堂的教学仍旧以黑板和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多媒体也通常只是用来向学生播放各种图片和视频。也就是说在目前的建筑施工技术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科技的教学工具,在教学中并没有发挥它最优势的作用――使学生主动学习,于是课堂教学的步伐并没有跟上不断发展的建筑行业。此外该课程与学生毕业后的岗位密切相关,为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熟悉一些相关的工程软件,需要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就接触到实际工程中的常用软件。因此在建筑施工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资源,通过教会学生使用目前建筑行业常用的工程软件,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挂钩,一定程度上实现工学结合。

2.2品茗安全计算软件简介

该软件是将施工安全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有机结合,针对施工现场的特点和要求,根据相关国家规范和地方规程,为施工技术人员编审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管理提供便捷的一款工具软件。包括脚手架、模板、临时工程、塔吊、降排水、起重吊装、混凝土工程、基坑工程、钢筋支架、垂直运输设施、冬期施工、爆破工程、施工图、浙江省标模板等十四个模块。

该软件严格按现行施工及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计算,提供临时工程、吊装工程、垂直运输、基坑工程、塔吊、模板、脚手架、钢筋支架、降排水及其他工程等CAD详图,及垂直运输、基坑工程、塔吊、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安全资料规程CECS266-2009、模板、临时用电、脚手架等工程类检查管理用表。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工程,创建工程文件,添加所需的模块类型,生成各种模块的计算方案的完整计算书,包括计算依据、计算过程、计算简图及计算结果,自动生成弯矩、剪力、变形图等。生成计算书,查看计算结果符合要求后,可直接生成施工方案。可根据工程参数自动绘制标准、完整的方案施工图,导出CAD图形文件,并可直接插入施工方案。另外可以直接生成报审表、技术交底,便于快速审查计算结果,添加相关的节点详图,实例照片等,生成技术交底,同时可选择或自定义危险源类别,采用指数矩阵法和LEC法两种权威评价方式确定危险源等级等。[2]

2.3案例基于品茗安全计算软件运用的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实训

2.3.1 实训目的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学生应了解施工方案编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建筑施工中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脚手架工程,则需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而其安全计算和危险源分析评价将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目前高职教育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的职业要求是掌握脚手架的设计、搭设、安全性能的评价,搭设质量的监督等。而对于脚手架的认知主要还是依靠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为方便学生对脚手架的理解,需辅以图片、视频、展示扣件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因此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经设置了工种操作的实训项目,其中已经包括了脚手架的搭设及检查,同时1:1建筑模型也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现场的实践场地,学生对扣件式脚手架的基本搭设要求及质量监督验收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然而专项施工方案在编制过程中难度较大,涉及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如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比较复杂,而且需要引用和查阅的规范过多,计算量巨大,而且许多施工单位的项目部缺乏既懂专业知识又有施工现场经验的人才,这就导致了施工安全专项方案的编制流于形式,甚至个别技术人员盲目照搬照抄。[3]于是脚手架安全专项方案的电算化就成为必然。学生在课堂理论知识掌握之后,可以利用品茗脚手架安全计算软件根据建筑物的情况设计外脚手架,并对脚手架进行安全计算与危险源评定,从脚手架搭设的方式、高度、步距、跨距、连接件的连接方式、连墙件的构造形式等方面层层进入,仔细分析,从而对自己设计的脚手架进行安全性的数据验算与分析,然后根据计算书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同时学生在学习和练习软件的时候对存储在软件中的规范手册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自觉性学习,达到高职教育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要求。

2.3.2 实训过程

扣件式脚手架主要计算的是脚手架各主要配件的结构可靠性,如强度、变形等;脚手架立杆的整体稳定性;连墙件的强度、稳定性;地基承载力;脚手架最大搭设高度;脚手架配件用量等[2]。

①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自行设计一栋建筑,设置建筑类型、建筑高度、长度、宽度、层高等基本参数。

②根据建筑参数设定脚手架搭设高度,即自立杆底座下皮至架顶栏杆上皮之间的垂直距离(规范中规定单排脚手架最高为24米,双排脚手架为50米,超过五十米必须设置双立杆)、计算脚手架材料用量,包括大小横杆、直角扣件、旋转扣件、脚手板等。设置步距、立杆纵距或跨距、立杆横距、内立杆离建筑物距离、纵、横向水平杆布置方式、横杆与立杆连接方式、地基土类型即地基土直接承载来自脚手架立杆及上部结构的荷载,所以必须知道地基土类型才能了解地基土的承载力、连墙件布置参数,按照脚手架的步、跨来设置的,一般有二步二跨、二步三跨、三步三跨等。根据我国长期的使用经验,连墙件的设置常采用二步三跨、三步三跨设置。

③按照设置好的脚手架参数生成计算书,根据计算书中有不合格的计算结果的提示进行参数更改,但应充分考虑建筑与脚手架实际情况。

④调整参数至计算合格后生成计算书一份、技术交底一份,根据该计算书编制相应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一份。

2.3.3 实训成果

实训结束后每位学生上交完成的脚手架安全计算书一份、技术交底一份及施工方案一份,由教师评价学生对软件应用及对脚手架搭设相关规范的掌握程度。

3. 结论

通过对品茗安全计算软件在课堂上的教学,学生对工程实际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接触到了工程中常用的软件,并且在对软件的学习练习中学生对建设工程的步骤、建设规范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因而对先修课程进行了巩固,同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做好了铺垫。由于本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岗位为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等,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设施的计算、监督、验收以及相关规范,而仅仅依靠课堂纯理论教学是不能达到的,因此需要相应的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另外通过对实习生在工地对软件操作以及对实习生指导老师的调查,发现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软件的操作及施工设施安全的检查监督。毋庸置疑,建筑施工技术课程通过工程软件辅助课堂教学,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培养,为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轻松胜任岗位基本工作打好基础,而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也实现了工学结合,达到了高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2,2:86-88

建筑技术科学范文4

卓越的办学理念,雄厚的发展基础

长冈技术科学大学位于日本海沿岸的新泻县长冈市。长冈市是一座拥有28万人口的工商业城市,是新泻县的第二大城市,日本最长的河流信浓川从长冈市蜿蜒而过。长冈技术科学大学就坐落在美丽的信浓川河畔。

长冈技术科学大学是在新技术革命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变革瞬息万变的形势下成立的,因而与社会的迫切需要相对应,长冈科学技术大学提出了培养能够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的实践性、创造性高级技术人才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技术开发能力为主,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战略目标。因此,培养既具有新学问、新技术又具有独创能力的人才,成为长冈技术科学大学发展的重要使命。这一基本理念被大学管理层诠释为开发“技学”,即技术科学相关的创造能力。他们认为“技学”是指从科学的角度来把握现实的多种多样的技术对象,借以进一步发展技术体系的技术及其相关科学。这一过程是“通过从实践中发现理论,再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不断往复提升而达到的两者的融合”,以使学生“能够广泛掌握和应用从理学、工学到实践技术,甚至于管理科学等各学科的知识”。换句话说,长冈技术科学大学是以增强“独创能力”,以建设“思考型大学”(Ideas University)为目标的。

VOS是其基本的教学和研究理念,“V”就是“活力(Vitality)”、“O”就是“独创能力(Originality)”、“S”就是“服务社会(Services)”。这一卓越办学理念是在长冈科技大学的良好发展态势和雄厚发展基础上提出的。长冈科技大学虽然只是一所教职员工不到400人、在校学生数2000余人的单一工科类院校,只设有一个本科生学部――工学学部,但在此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成为该校发展的重点,并享誉日本。所设立的工科研究生院,开展研究生教育。其中的情报控制工学专业、材料工学专业、能源环境工学专业、生物综合工学专业四个专业可以招收博士研究生,在日本高级工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居于重要地位,成为日本培养工业专门人才的重点院校。在日本面向21世纪“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基地工程建设”中,长冈技术科学大学的两个基地成功入选。此外长冈技术科学大学还被文部科学省评为实施“有魅力的研究生教育”的学校,并获得重点支持。长冈技术科学大学的多项教育和研究项目被评为全国的特色项目。这些都成为长冈科技大学提出卓越办学理念的坚实支撑。

精深的课程设置,独创的人才培养

长冈技术科学大学为了实现培养独创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这一目标,精心选择和设置了相关课程。学校管理层在学科建设方面并没有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思路,而是根据本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学科设置方面只设工科一类,以确保本校的专业特色突出。本科教育实行课程制。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机械创造工学课程、材料开发工学课程、建设工学课程、环境系统工学课程、生物机能工学课程、电气电子信息工学课程、经营信息系统工学课程等。在每门课程的授课中都充分考虑到了最新科学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充实及一线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所需要的操作能力训练,并十分强调对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成为工业技术领域的精深专业人才,长冈技术科学大学一般从具有基本的工学基础知识的学生中录取。其所招收的对象多为高等专门学校和工业高中的毕业生,只是在不能满足定员的情况下才从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中招收部分学生。高等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长冈技术科学大学本科第三学年学习;而工业高中毕业生和普通学校毕业生须从本科第一年开始学习。

在技术更新越来越快的今天,工学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所面临的课题也空前复杂,因而培养具有高深技术科学知识的人才就更为必要。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规格,长冈科学技术大学还设有研究生院,实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一贯制。研究生院硕士课程以本校本科生为主要招收选拔对象,学生定员与学部生相等,人数不足时也从其他大学进行第二次选拔。硕士毕业生中的优秀者可继续进入本校研究生院攻读博士课程,以进一步培养拥有广阔视野、能够洞察未来发展、具有高深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迅速解决复杂问题的优秀人才。

长冈技术科学大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视实验和实习,十分强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校采取了“实务训练”的新型教育模式,要求大学本科的四年级学生,从决定进入研究生学院的10月份起,必须抽出4-5个月的时间在实际的生产现场进行实务体验。这种实务训练与数周时间的企业研修不同,实务训练生是作为生产现场的一员被赋予具体生产任务的,其责任相当重大。通过这种生产一线的实际工作参与,学生们不仅可以充分运用到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了解到社会对自身的要求,对学生的实际技能开发和今后进一步深造都十分有益。通过实务训练掌握和运用了所学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了主动性和问题意识后,学生就可以继续进入大学开展下一步的研究活动。

在注重独创和实践的课程体系下,长冈技术科学大学的毕业生普遍具有扎实的技术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的工作中具往往表现出突出的创新能力,因而广受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每年的毕业生都会成为帝国石油、飞鸟建设、鹿岛建设、住友重机、佳能、精工、东芝等日本著名企业的抢手人选。虽然作为单科技术类大学的长冈科技大学比不上其它著名综合性大学,但是在包括著名综合大学在内的国立大学就业排行榜上,长冈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率却长期居于首位。即使是求职率最低的电气电子信息工学专业2006年的求职率也比其他院校高21倍,最高的经营信息系统工学专业更是高达53倍之多,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长冈技术科学大学的求职率又是位居榜首。

密切的社区服务,频繁的国际交流

作为一所专门的技术院校,长冈技术科学大学将服务社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视为己任,大力促进学校向社会开放,积极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长冈技术科学大学专门成立了合作促进协议会,负责与当地政府、产业界、工业振兴团体、其他学校以及市民之间的协作。在合作促进协议会的积极推动下,长冈技术科学大学为市民举办了大量的专业性强、内容丰富的高级技术讲座,成为推进长冈市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开办技术开发研讨会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研讨班,为当地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发挥本校的工科优势开办新泻县高中理科教师培训班,极大地提高了本地区高中理科教师的指导能力;举办以高中生为对象的各种研究发表会,激发高中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理科学习能力。在新泻县中越地区发生地震之际,长冈技术科学大学联合新泻县的其他大学成立了“中越防灾安全促进机构”,发动本校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参与了防灾建筑设计、防灾工学辅导、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大量工作,对本地区的防灾环保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建筑技术科学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科学管理;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0.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规范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地全面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从而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辨证的统一。选用先进合理适用的技术和施工方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1.科学施工技术项目管理的特征

施工项目管理者是建筑施工企业,他们对施工项目全权负责;施工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具有时间控制性,也就是施工项目的运作周期;施工项目管理根据阶段及要求的变化,管理内容也发生变化;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强化组织协调工作。项目管理具有复杂性、集约性、创造性三大特征。

1.1复杂性

项目管理属于临时性的项目,它一般由多个部门的人员组成,项目涉及的工作跨越多个组织,并要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执行中有许多未知因素,每个因素又常常带有不确定性。正因为这些因素,决定了项目管理工作很复杂。

1.2集约性

项目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整个工作和管理的效率,降低成本,减少工期,因此十分重视管理的集约化,重视提高投入产出比,降低管理成本,杜绝资源的浪费,强调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

1.3创造性

项目管理与一般的重复性管理不一样,它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加上项目管理的复杂性的特征,这就要求管理具有创新性,不同于一般管理的模式。

2.科学应用施工技术.强化工程建设质量

(1)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面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包含了企业长期的经营管理战略,其核心思想是;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质量来进行,它要求从企业最高决策者到一般员工均应参加到质量管理过程中。因此,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加、全过程、全面运用一切有效方法、全面控制质量因素、力求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模式。

(2)在科学开展施工技术组织实践中我们应确保各项工程在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及现行施工规范验收标准、流程的前提下完善质量建设,遵循拟建工程的客观特征、施工组织方式、选用的机械设备及施工现场现实环境进行完善的控制管理。首先对拟建对象工程中经常产生的质量问题通病建立防控措施,用全面质量控制方式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各类新工艺、新施工方式、新技术、新材料与新结构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这一创新发展环境我们应切实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技术措施;对工程施工进程中的定位、轴线、放线控制、标高控制做到精准、完备、毫无疏漏,同时应适应性制定基坑保护措施。在地基施工环节我们应做到夯实基础,尤其注重对特殊地基、复杂地基的基础质量控制。对建筑工程主体承重部位及结构的施工进程中我们应确保各项预制承重构件、工程主体结构中的各关键部位在完善的保护措施中提升建设质量。在建筑工程屋顶、地下防水及装修子项目中我们应切实进行细化控制,不留任何死角。再者我们还应强化执行针对各项施工建设的质量检查、严格验收、实时监控,对各项分部、分项工程应制定相应的质量检验与实施计划、,并充分注重对各项隐蔽工程的阶段性验收,就砂浆、混凝土试块等环节提出合理化建议。

3.安全施工、全面实施预防控制措施

(1)安全施工的管理。承建工程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思想。施工企业应积极主动地贯彻执行质量认证体系中的标准,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优质、快速、高效,力争干好每一项工程。从严抓好安全生产,确保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要通过不断技术进步、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引进先进的施工管理经验,加快建设速度,从而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2)要想实现安全、高质量的施工我们应全面贯彻各项安全技术的操作规程,依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展开全面核查,发掘施工进程中可能引发工程不良安全问题的细节部位,合理进行事前预测,制定预防管控措施,从而切实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例如针对难以控制的自然灾害我们可有效制定预防措施、应急预案,总结各类自然灾害的特征、认清其可能引发的不良安全问题,在整体建设过程中注重防雷接地措施的完善、防洪排水设施的安全布设,在夏季合理防暑降温、在冬季防止各类精密设备受冻、受寒导致失灵,构建完备的防火排烟消防系统,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科学实施防爆、防震措施;对各项施工工程的用电环节进行安全控制,确保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等。另外在高层建筑的高空作业及各项立体交叉环节中我们应构建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及高难度作业的规范、高质量、紧凑性开展。

4.深入现场控制、合理开展文明施工

(1)推行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技术管理工作责任制,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贯彻执行政府的各项技术政策,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正常的工程技术秩序,把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集中放到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工期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技术工作业务上。

(2)高质量施工离不开深入现场的严格控制。因此我们应充分遵循行业相关法规、政策及标准,合理制定施工阶段的规范控制措施,减少其破坏周围环境、扰民、擅自占用公共道路、停水停电、砍树毁坏绿地等不良影响行为。同时应督促各施工环节充分依据施工设计平面图的相关要求进行材料的布置、构件及暂设工程的规划,严格制定对各项成品的保护制度及措施,进一步强化监督与控制。对施工的操作工序及步骤我们应合理控制,强化施工技术人员的文明施工、科学施工,树立他们以文明建设为己任的科学目标。

5.适应性降低施工成本

针对施工方案科学实施技术经济比较在实施成本控制实践中我们可科学依据建设单位的年度技术组织进行合理编制,依据相关措施中的各项标准细化分析、准确计算出经济效果及各类指标。具体的降低成本措施应包括对施工劳动力的节约、对材料的节省、对机械设备的耗能节约、采购成本控制、对工具费用的节约、间接费用的合理控制、临时设备的节省投入及各项其他资金的节约控制等。例如在混凝土工程中合理掺入减水剂,令其早期强度有效提升,从而适度减少水泥用量;用钢模取代木模,切实提升周转次数,减少模板的损耗,从而提升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实施文明施工,令原材料损耗显著下降;适度布置材料,令二次搬运的机率得到有效控制;合理进行放坡有效降低挖土环节总量,令运距有效降低等。施工过程的内容复杂、环节众多导致施工方案、方法千差万别,因此如何依据工程特点选择既经济又适用的施工方案就成了我们应努力探讨的问题。

建筑技术科学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课堂优化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给我们展示了英语课堂可以利用图像、动画、声频、视频进行教学,英语课堂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模拟仿真,实现虚拟的世界,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正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这些教学优势,使得英语课堂教学更为形象、生动、易于学生接受,易于唤起师生情感,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坚持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现将做法归纳如下: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语言环境对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学会语言并用语言进行交流。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英语交流的环境和机会,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更是缺乏语言环境的土壤,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要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营造真实的语言情境。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我们能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形象具体的视听效果,使学习过程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从而在课堂上模拟出现实生活的情景,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能触景生情,激发起内心想要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性学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提高了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

譬如,我在教授“Travelling”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游客到旅游景点游玩的情景的实况录象,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真实具体的情景,使学生感到真实、亲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未学先知的效果,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学习新内容对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这样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现的机会,学习课文时学生们都能积极踊跃地发言。此时此刻,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强烈的内心需要,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活动,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有趣的事例,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创造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增强想象能力和应变能力,激发其创造欲望,培养其创新精神。而多媒体技术引进英语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和多样化,从而使教师能更好的创设语言情景,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教师所设计的情景画面中去,有效学习和使用各种场合所需要的恰当语言。如在教学句型“I like…”时,我利用电脑先让学生看一段录象,画面上一只饿狼看到草原里的绵羊顿生恶念,为了能吃到小羊,狼通过寒暄、拉家常等方式,接近小羊。演到这时暂停,下面的故事可由学生当小羊,通过人机对话形式,边看边说,一步步揭开狼的本来面目。孩子们看着动画片课件,思维活跃,对话由此开始了: S1:I like green. What do you like? Wolf: I like red. What do you like? S2:I like music. What do you like?......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向学生展示有趣的事例去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大大的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强化的练习,增强学生学习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