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循环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循环经济范文1
循环经济能够把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是一种“三赢”性经济,注重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相互结合。使资源获得了可持续的利用,并有效的解决了环境问题;它能使社会生产从物质增长到服务增长发生一个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来促使经济发展;它能使生产链拉长,增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生态旅游是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产业,它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产业。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大多还停留在初期发展阶段。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旅游资源缺乏规划,盲目开发
纵观我国许多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我们存在问题有很多。其中没有规划与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为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首要因素。有不少的开发商、管理者,他们将景区的“精品化”建设误解为多盖建筑物,其结果造成了很多景区的“城市化”。
2.风景区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
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它们希望通过旅游业的收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们缺乏管理和经营人才,在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之下,采取掠夺式开发的手段,来追求明显的短期效益,使得景区的管理显得十分粗放。这种发展模式严重的毁坏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造成了旅游质量严重下降,景观严重衰退的结果,使得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
3.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管理
生态旅游景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其科学的管理。例如:水利风景区归水利部门管理、森林公园景区归林业部门管理、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归农业部门管理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管理体制,会降低旅游开发难度。然而在多头管理之下,各部门会相互推卸责任,因而利益冲突等问题频繁出现,冲突多于积极合作,自然环境必然会成为它们的牺牲品,风景区也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
三、推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1.进行旅游区空间规划
怎样从整体上来保护生物和濒危物种的多样性,不仅仅要合理的设计好自然保护区,还要考虑到不同的栖息地之间物种的交换与迁移,考虑到它们与周围区域的生态联系。要求若干的功能相同的保护区的保护从散点状走向网络状,从孤岛式开发转向开放式经营,协调景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2.加强领导,建立管理体系
加强和完善市政府、市委对生态工作的重视。将生态旅游业列入全市经济的发展计划,来保证生态旅游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将生态旅游作为主导性旅游宣传,搞好政府基础性和引导性的投资。加强林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指导服务、审查把关等职能。
3.科学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
旅游循环经济范文2
摘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消费方式上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严重影响了景观质量。构筑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是解决武陵源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循环经济体系;模式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脉腹地,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杨家界自然保护区等各具特色的风景区组成,总面积为398平方公里,核心面积为264平方公里。整个风景区以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主体,境内奇峰林立、古木参天,集“峰奇、水秀、谷幽、林深、洞奥”于一身。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旅游资源享誉全球,使其成为奇绝超群的胜景。1992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1]。2007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列为中国首批AAAAA级旅游区。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全世界的旅游者,2006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35亿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消费方式上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出现了水体污染、生活垃圾增多、景区人工设施泛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景观质量。构筑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是解决武陵源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是旅游产业拓展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后劲、塑造行业形象的重要基础,是建设和谐旅游景区的最佳手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首次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循环经济概念。20世纪90年代确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协调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循环经济受到了国外学术界的大力关注,发达国家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自1998年我国引入循环经济迄今,已有许多学者对发展工业、农业、生态城市的循环经济理论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把循环经济引入到旅游业并对旅游循环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循环经济进行了研究,对我国旅游业建立循环体系进行了理论的指导。
王蓉(2004)、李伟(2004)、邹统钎(2005)、邓念梅,魏卫(2005)、舒代宁(2005)、杨美霞(2006)、李庆蕾(2006)、舒小林,明庆忠,李庆蕾(2006)、颜庭干(2006)、唐世英(2006)等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旅游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循环经济理论在旅游领域的运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每个旅游区由于自然、人文环境的差异,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也各不相同。笔者试图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发展实际调查基础上,探讨构建、实施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以解决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促进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一、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验发展新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把经济发展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范围内。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循环经济的运行原则集中体现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上,简称3R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一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达到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从而减少污染。这一原则有利于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的生产和包装能够以循环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减少生产和消费中废物的产生。这一原则可以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资源,减少废物品最终处理量,缓解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压力。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3R”原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根本目标在于减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经济活动中避免或减少资源的破坏;在废弃物的处理上,尽量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循环经济是解决武陵源旅游发展与环境冲突的有效途径
旅游业发展必须解决“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问题,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引发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武陵源景区在在旅游开发初期,由于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旅游规划滞后,导致开发中布局不够合理、资源破坏现象突出、过多招揽游客等问题,造成了景区废物、废水、废气的大肆排放,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污染。
武陵源核心景区建造宾馆、饭店、索道、升降机、公路、停车场、珠宝店、泡脚店等设施,占用了大量土地,损毁了自然景观面积至少10hm2以上。黄石寨索道的修建就毁坏了近1万平方米森林,打破了公园内原有的宁静和清新,使得许多原生动物逃而远之;天子山索道与百龙电梯的修建都大大加剧了对资源的破坏;核心景区内不合理建筑泛滥,严重影响景观质量,1999年底至2004年底,对核心景区的427户进行了房屋大拆迁,拆除房屋13.4万平方米,拆除建筑物2万立方米[7]。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是一种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其开发利用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意味着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旅游源头控制资源的使用,降低生态成本,有利于解决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延长了旅游资源的使用寿命,实现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实现资源最优化利用,实现经济、环境效益共赢
武陵源旅游业发展初期,采用传统经济的线性发展模式,对资源节约利用、节能降耗问题考虑不足。随着旅游人数逐年增多,对电能、水能、物力、人力、土地等资源消耗逐年加大。到2006年底武陵源有230余家饭店,床位1.8万张,平均入住率43%,武陵源景区内仅游客耗费的水约113.04万吨/年;区内宾馆每天消耗的一次性用品就有7740套,一年就需要282.51万套。景区游客使用一次性雨衣、雨鞋、塑料袋也是资源耗费的一个方面,武陵源景区多年的雨天平均数约75天,年平均耗费135万套雨衣,加大了垃圾产生量。如果按照每人排放垃圾500克计算,一年产生的固体垃圾量达1412.55吨,尽管区内设立了1206个固体垃圾箱,并标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样,但事实上没有进行分类回收,最终仍旧是集中填埋方式处理,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如此大的耗费不仅提高了旅游企业成本,同时增加了当地的环境压力。武陵源环保部门资料表明,2005年武陵源景区年废水排放量约203万吨,年处理污水量为109.5万吨,而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了水体,造成金鞭溪、索溪溪水被严重污染,溪中岩石变黑,枯水期水带腥臭。
旅游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使旅游经济的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资源的最优化。武陵源景区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采用节能、降耗等科学方法与手段从源头减少资源的进入量,使物质在系统内被多次利用、循环,从而减少废物的排放,既节约了经济成本,保护了自然环境,还拉长了生成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三)循环旅游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最佳选择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旅游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持续发展原则。但是武陵源区同很多旅游区一样,存在重经济利益、轻环境保护的问题,特别是二者出现矛盾时,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超容量接待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旅游旺季时日客流量达3.76万人次,远远超出了标准的日接待量1.8万人次,过多的游客不仅给景区内带来了植被的破坏、生物的消失,也使当地独特的文化受到冲击,纯朴的民风被金钱至上的观念所替代。在景区内除了猕猴、野猪仍有一定的数量外,原有的豹、麝、獐等动物几乎消失。长此下去其结果是逐渐破坏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从根本上改善人类对资源、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纠正以往人们只重视经济而忽视环境的错误,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武陵源景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模式探讨
旅游业与传统的工业相比,使用原料品种少,产生的废弃物相对单一,主要是电源、水源、食物、土地的消耗,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废水、废气。所以武陵源景区内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较为简单,主要从以下环节入手。
(一)在开发阶段,设法构建循环体系,减少生态成本的投入
在旅游开发规划阶段,就要遵循减量化原则,减少水源、电能、土地、木材等物资、能源的使用,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材料、可再生资源代替污染严重的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景区游道、观景台、休息亭建设初期应全面使用节能设施和环保材料;景区开发时应合理规划用地,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使用和生态植被的破坏;在酒店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与装饰等方面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电能的使用在景区能源耗费上占有很大一部分,在景区开发中应充分利用太阳能代替其他产生污染或耗能大的电源,在景区内采用节能设施、材料代替耗能设备,如公共路灯、厕所灯可以用感应灯、无极灯和节能灯管。武陵源景区内酒店宾馆空调耗能巨大,可以安装节能器,减少电能的耗费。如深圳联创公司生产的节能器,把它安在一个大楼的中央空调动力系统上,能减少约20%-40%的电耗。如果在武陵源景区各酒店和大型场所安装节能器,一年可以节约42.38万度电,减少50.85万元的财政支出。
景区内可以设立雨水、降雪收集系统,对雨水、雪水进行收集,通过收集天然雨水和降雪减少自来水的使用量,用天然水洗车、洗路、灌溉园林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在景区运营阶段,尽量对资源进行多次使用,减少废物的排放
在游览经营阶段,主要是资源的耗费和废弃物的产生环节,即接待旅游者耗费的能源和产生的生活垃圾,在此阶段应当遵循“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促进资源反复利用,以减少污染物产生量。
武陵源景区的各大宾馆可以提倡旅游者自带洗漱用品或“一客一套”洗漱用品,被单毛巾等可采用“一客一洗”的方法,以节约能源和用水,并减少洗涤剂对水资源的污染;在酒店、餐馆使用多次耐用的消毒碗筷代替一次性碗筷,可以节约成本84.75万元,节约生物资源,减少污染物。景区可以采用出租雨具替代一次性防雨工具。这样就可以节约对135万套雨衣形成的垃圾处理量,减少“白色污染”的产生量。景区内酒店的办公用纸和景区政府的办公用纸可采用无纸化办公和网络化办公减少对纸张的耗费。对于游客丢弃的矿泉水瓶、易拉罐、胶卷盒等废弃物可以进行分类回收处理后在景区内直接使用;对于不能处理的废弃物可以运输到周边工业地进行处理,在其他产业链中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景区内宾馆和居民产生的废水是景区的主要水污染源,对酒店游客和当地居民产生的废水可以建立污水处理场,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可用于清洗道路、浇灌景区的花草园林、冲洗厕所或用于洗车等,以达到资源的再利用。如深圳青岛朝日对污水处理后的达标废水进行回收利用,用于绿化及厕所冲洗,回收率达16%,利用达标的废水代替自来水洗车、冲地,每天可节约自来水300吨,每年可节约自来水10.95万吨左右。武陵源景区每年废水排放量达200万吨,若按深圳青岛朝日对污水的回收量16%推算,武陵源景区一年可节约自来水32万吨,可节约成本64万元。这不仅可以为景区带来经济效益,更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景区废水的排放量,减轻了污水处理的压力。
旅游者在景区购物的塑料袋可以用可降解塑料袋代替或推广可重复使用购物袋,并退还不使用一次性购物袋的顾客部分金额等手段来引导顾客进行绿色消费,按80%的购物人数计算,将会减少226万个塑料袋,减少22.6万元的支出。
武陵源景区餐馆剩余的粮食、蔬菜、水果也是可以建立循环圈进行有效处理,如可以送到当地农民养猪场做有机饲料进行处理或者建立沼气池后重新产生沼气减少其他能源的使用,产生的有机饲料和沼气又可以作为新资源进行使用,把景区内部的废物变废为宝,
旅游循环经济范文3
[关键词] 旅游 循环经济 人文精神
一、引言
循环经济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代表了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3R”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人类在社会经济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22号)明确提出,“力争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与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等中长期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逐渐实施开来,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点的旅游业也不例外。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履行循环经济实践,以生态效率为目标,把旅游资源纳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和生态技术来组合和设计旅游产品,减少旅游环境污染,从根本上缓解旅游业、环境的矛盾,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何为“人文”,思想史中,“人文”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易・贲卦》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在西方思想世界,“人文”思想主要被用来描述14世纪到16世纪期间以反抗中世纪对人的压抑而产生的人本主义思想,但“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世界观,则早在古希腊时代就诞生了,是以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权利的追求、维护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目的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是人类追求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不仅体现了旅游经济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积极追求,更体现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二、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旅游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
纵观中西方人文思想,“人文”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否定人沦为物的奴隶。人文精神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始终具有重大意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要求一切发展必须是为了“人”的发展,是为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正如同志所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和谐旅游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旅游,它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和谐利用、旅游业的和谐运行以及旅游者的审美和愉悦(或者说是和谐的体验),达到生态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事态和谐(人与人/社会的和谐)以及心态和谐(人的身心和谐),通过三大和谐折射出旅游发展中蕴含的深层人文关怀、生态关注和综合效应。然而,传统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众多诸如地表景观破坏、水环境污染、空气品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发展旅游循环经济。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实现和谐的旅游经济。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按照旅游循环经济战略,遵循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原理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发挥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技术经济的作用,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充分考虑旅游承载力,把旅游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促进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实现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利用。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改变过度消耗旅游环境、破坏旅游环境的传统旅游方式,依托清洁能源、能耗最小化进行发展,促进物质循化过程废弃物最小化;最终实现投入物质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等,增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促进旅游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实现旅游者的和谐体验。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试图通过教育和体验等方式提高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可以认真思考旅游的本质和真谛,树立正确的旅游理念,把旅游作为知识经历、知识体验、知识交流、审美欣赏、净化灵魂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方式等,并由此提升个人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人”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依托力量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一个创新性的工程。它要做到:(1)理论创新,即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旅游产品消费等多个环节的资源经济学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2)技术创新,研发新工艺、选用新设备和运用新材料,加强技术创新,构建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3)法律政策创新,要完善与旅游和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构建旅游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4)文化创新,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要注重文化创新,即确立以人为本、以价值观的塑造为核心的软性管理模式,主要通过柔性的而非刚性的文化来引导、调控和凝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管理创新, 旅游循环经济是一个涉及旅游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大系统,若要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还需要从管理体制创新,构建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
以上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所需的理论、技术、法律政策、文化观念和管理制度层面的支持必须依靠“人”、也只有依靠“人”才能实现。首先,必须依靠“人”的发展观的深刻转变。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它决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由于传统的旅游经济模式是粗放型的,将旅游业简化为数量型增长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旅游活动开发者和经营者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及旅游者为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的旅游需求,同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缺乏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导致旅游区的环境恶化,生态系统严重失调,使一些旅游地的旅游价值在慢慢丧失。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转变人们对旅游活动的观念,以新的系统观、经济观、环境伦理观、生产发展观、消费观等观念来指导旅游活动的有序、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人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依靠人的全面发展。并将这些观念、素养上升到法律条例程度,做为一种法律规范来约束、监督人的行为,以此来保证新的理念、模式的贯彻、落实和实施。
四、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核心任务
所谓“人地关系”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在哲学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天命论”(自然灾害、生产丰欠乃至国家兴败皆由天定)、“机械唯物论”(人地关系密切,而以地的发展规律主宰一切)、朴素的“辩证唯物论”(地理条件是可变因素,因人而异),在西方传统哲学中所渗透的人地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它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主人,同时也是一切价值的来源,大自然对人类只有工具价值,并无内在价值;人类具有优越性,超越自然万物;且人类与其它生物没有伦理关系。数千年来,人类在这种傲慢观念的驱使之下,对自然界采取了种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盲目地掠夺式的发展使人类陷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危机。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人地关系”。首先,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即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并且这种联系和作用将永远持续下去。其次,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是一种动态变化关系,长期以来,以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限制和影响为主,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强烈。再次,人是“人地关系”的主体,即“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具有能动功能和机制,人是地的主人,自然环境可以被人类利用、认识、保护的对象。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取决于人,而并非自然环境。所以,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只有在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自然才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82~83
[2]明庆忠李庆雷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6
[3]袁健:五经四书全译. 十三经注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4]许苏民:人文精神论.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61~62
[5]江潭瑜:大学人文精神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4(5):87~90
[6]刘媛媛牛文英:人文精神的回归――论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体育与科学, 2007, 28 (5):34~39
[7]梁留科曹新向:和谐旅游的价值、构建及其实现. 经济地理,2007,27(4):681~685
[8]张建萍:旅游环境保护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3:57~67
[9]王华:我国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经济纵横,2006,11:15~17
[10]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经济地理,1991,11(3):1~6
旅游循环经济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93-01
“循环经济”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以来,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线性经济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威胁,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加紧了循环经济的研究。本文根据旅游业的特点就如何构筑旅游循环经济进行浅论,促进旅游业持续性大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旅游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生产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每一原则对旅游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当今旅游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旅游法规的名称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缺乏国家性法律的指导和规范,各地立法水平和步伐参差不齐。从调整范围上看,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很多重要领域,《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三部法律作为旅游管理的典型法规还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我国旅游资源面临着严峻形势,从长远看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循环经济立法也应当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作出相应地调整,而不是仅仅制定偏重于那一方面的政策法,从我国的法治状况看,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从现实需要出发,应当制定出一部旅游与经济法叉的专项法规,这样更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些正在开发中的偏远的旅游景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和交通的不便,这些地区多数为还未被人为干扰和破坏的区域,其旅游价值不可小觑,只是因为未经申报审批而未划入特殊区域来进行特别保护。但这些区域恰恰是更应予以重点保护的。由于调整范围的狭窄,使得很多可贵的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却无法寻求救济。
(二)旅游业盲目开发,只强调收益,很大程度上忽视风险的存在。我国正处在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几乎都做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有多数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当作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来发展。毫无疑问的是这里面肯定有盲目性。旅游业决不是人们常说的“无污染产业”,因游人大量拥挤于景区,或者因决策者的旅游开发战略当、缺乏系统规划等原因,开发会导致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的破坏。旅游业也不是没有风险的产业,“投资少见效快”、“回报率高”只是一厢情愿。事实上,国内即做到旅游开发,又能真正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只是少数。由此看来,那种只强调收益、不重视成本、更忽视风险和生态损失的旅游开发,是危险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价值,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我们开发旅游资源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二、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
(一)对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运用科学发展观思想促进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第三产业的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一个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这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第三产业越发的,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越高。实践证明,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科学选择。我国总体上资源较为丰富,但人均拥有量相对不足,特别是代表性旅游资源非常短缺。为了能更好的缓解资源约束与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矛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仅旅游资源难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且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能够以最小的资源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从而缓解资源供需矛盾,是加快旅游业循环发展的科学选择。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旅游发发达城市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旅游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旅游景点的质量,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明庆忠,李庆雷著.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梁留科,曹新向.和谐旅游的价值、构建及其实现[J].经济地理,2007,27.
[4]张建萍.旅游环境保护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旅游循环经济范文5
【摘 要】丽江已成为云南旅游的优势骨干品牌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环境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且资源禀赋不可替代,如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因此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是其必然选择,也对同类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丽江 生态旅游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08-0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主要选择,而丽江则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之一。丽江具有得天独厚、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且拥有三项世界遗产,最近几年丽江采取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带动丽江地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在于把丽江打造成为一座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城市,让游客感受到不一样的丽江。
一 旅游循环经济
1.旅游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国内学者主要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范式、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等不同角度来进行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可持续性的旅游发展方式,是循环经济发展思想在旅游中的具体实现,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活动,不仅美化旅游者的旅游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时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使旅游目的地资源环境贡献消耗比达到最优。它考虑到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旅游业经济发展生态化、无害化,在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将旅游开发对当地造成的各种环境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的这种要求与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是一致的,旅游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载体。
2.国内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
1999年以来,中国实施循环经济试点,试点工作按照国家环保总局部署从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展开。2004年,国家发改委等单位在上海举办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并通过《上海宣言》,要求把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扩展到生产和消费的各个领域,使循环经济由最初的第二产业发展到第一、二、三产业。与此同时研究提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方案》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第一批),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若干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城市。虽然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第一批)尚未涉及旅游行业,但是在一些旅游资源较为富集的省市,均已开展省内旅游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如云南省以丽江为全省首批旅游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从不同层面开展试点工作;贵阳市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开展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产业体系建设;四川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提出,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旅游发展全过程。此外,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开展生态旅游区建设,一些工业园区试点开展生态旅游系统建设等。
3.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长远目标与具体实施手段的关系,循环经济是对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既发展经济又不牺牲环境,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其物质保障是各种自然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转变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规范和运作方法。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截然不同,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单向的开放式线性经济,特征是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其特征是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只有当人们的行为从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转变为低排放的循环经济的时候,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才有可能到来。
二 丽江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1.丽江概述
丽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地方,民族文化以东巴文化为主,涵盖了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乐舞、东巴祭祀为主要内容的东巴文化已拥有上千年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可概括为“两山、一城、一江、一湖、一文化、一风情”。“两山”指玉龙雪山和老君山。玉龙雪山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旅游开发区,被誉为冰川博物馆和动物宝库;老君山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域,
有独特的丹霞地貌、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种类丰富的动植物群落,是中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一城”指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一江”即金沙江,流经丽江615公里,沿江有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代表性的有万里长江第一湾、虎跳峡、宝山石头城、塔城唐代铁桥遗址等。“一湖”即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泸沽湖,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是云南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一文化”即纳西东巴文化,是集纳西古乐、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文化为一体的纳西文化体系,东巴古籍文献已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一风情”即女儿国摩挲风情,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母系氏族“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习俗,被称为“人类母系文化最后一片净土”。丽江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彩、品位高、组合性良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2.丽江旅游业发展概况
丽江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在省委、省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立足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确立和实施旅游先导战略,逐步走上了一条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的路子。1994年11月,省政府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现场办公会,提出了“发展大理,开发丽江,带动迪庆,启动怒江”的发展思路,丽江旅游业进入了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这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里程碑。1996年大地震恢复重建,1997年12月丽江古城成功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9年昆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丽江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丽江旅游业快速实现了从接待事业型到经济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步形成。2006年2月云南省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提出了“做精大理,做大丽江,做优迪庆,开发怒江”的发展思路,丽江旅游业发展进入了“提质增效,二次创业”的阶段。
进入“十一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清洁能源基地”、“生态产业发展基地”和“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三大发展目标。为全面推动丽江旅游“二次创业”,加快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步伐,在2008年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谈,提出了实现丽江旅游发展的“六个转变”,即在发展模式上,实现由政府主导为主逐步向政府引导调控、市场主导为主转变;在发展质量上,实现由数量规模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在旅游功能上,实现由旅游目的逐步向旅游集散地转变;在旅游管理上,实现由行政手段管理为主逐步向依法治旅为主转变。
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丽江已成为在海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热区和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来,丽江旅游业接待人数不断增多,丽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785.14万人次,同比增长21.21%,其中海外游客52.59万人次,同比增长12.89%,同期全省增长13.1%,全国下降2.7%,国内游客705.55万人次,同比增长21.88%,同期全省增长17.3%,全国增长11.1%。旅游业总收入88.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4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7084.13万美元,同比增长15.2%,同期全省增长16.9%,全国下降2.9%,国内旅游收入76.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5%,同期全省增长22.9%,全国增长16.4%。丽江旅游经济综合指标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1~6月,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9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4.51%,其中,海外游客28.4万人次,同比增长11.46%,国内游客366.45万人次,同比增长14.76%。旅游外汇收入9310.41万美元,同比增长15.95%,国内旅游收入38.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到2012年丽江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亿元。2012年全年旅游业接待人数达到1599.1万人次,较2011年增长35.05%,实现旅游总收入211.21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38.7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514.4万人次,较2011年增长36.6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92.96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39.44%。接待海外游客84.7万人次,较2011年增长11.2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89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13.13%。
三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丽江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1.人文旅游资源的不断损耗,使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迄今为止,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830个,其中文化遗产644 个,自然遗产162个,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24个。中国的世界遗产为33处,其中文化遗产24处,自然遗产5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因此,重视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对于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丽江东巴文化为例,丽江地处云贵高原西南端,横断山脉的腹地。自然条件所限,历来交通闭塞,工业发展缓慢,几乎没有大型工业在此生根、发展,经济一度落后。然而,这里又是自然资源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有离赤道最近的冰川,3000多米深的虎跳大峡谷,茂密的原始森林,植被覆盖最完好的老君山等等,更为奇妙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纳西族,他们不仅耕耘了这片处女地,更是在繁衍生息过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东巴文字。作为纳西族标志符号的东巴文字,至今还应用于生产生活中,记述发生的事件。用它书写的东巴经书达上千万册,现多珍藏在世界各大国家博物馆中。东巴古籍在研究宗教起源、文字起源及其他原始文化方面有特殊的学术价值,日本学者西田龙雄称之为“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联合国评价为:“这一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充分反映了她的非凡价值,并昭示着对她的保护将有益于全人类。”2003年8月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但是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商业化发展,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的东巴文化,在旅游市场中受到滥用。东巴文化被一些商人粗制滥造成商品,贱买贱卖,甚至看到东巴字画都不知道什么意思,随意杜造;作为世界遗产的“东巴”二字,随意地贴在商品上,取名为东巴烤鱼、东巴香肠等,更有甚者推出东巴按摩、东巴洗脚、东巴擦鞋等等,简直是对世界遗产的践踏和滥用,东巴文化面临重重危机。
2.生态旅游环境的不断恶化,使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丽江地处长江流域上游,长期以来,城市道路的建设发展速度落后于车辆增加速度,绿化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城市环保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这造成了丽江城镇生态恶化,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旅游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由于地理、气候、周边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丽江环境的污染威胁着丽江生态旅游环境的发展,旅游景区的污染日益严重,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乐等,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生活垃圾。以及面临的干旱问题,从2011年开始丽江面临着严重的干旱问题,周边有些景区因干旱已经关闭,如黑龙潭景区,水资源丰富时曾经一天接待游客上万人,自从干旱后就变得很清静,除了一些本地人下午吃完饭后出来散散步锻炼身体外,基本上就看不到游客。
3.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使得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进行
丽江生态旅游业发展以来,旅游开发从一般的保护区向重点保护区和核心区迈进。旅游客栈、饭店、休息室、商品店、餐饮店、索道等旅游设施的不合理布局及建设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丽江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环境。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由于过度建设、大气污染、植被破坏、动植物物种消失以及相关的生态问题,导致自然旅游资源的不断破坏和损耗,包括各种地文景观资源、水域风光带、生物景观资源和其他自然景观资源的破坏,目前如老君山、玉龙雪山等景区景点质量逐渐下降,大量旅游者的进入,为旅游发展而建设的宾馆、酒店、道路、索道等旅游设施,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特别是超过生态环境的容量,超负荷运营的旅游景区。如玉龙雪山作为北半球距离赤道最近的现代海洋冰川,它的真正价值在于离赤道最近,但因离赤道最近,因此玉龙雪山的冰川也是最脆弱的,保护难度最大,温度、人口密度、建筑设施、机械运转、植被破坏等任何一个很微小的因素变化,冰川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而现在玉龙雪山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位置就有许多的建筑设施,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也较多,特别是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就出现了超容量、超负荷的现象,最多时日接待量达6000人。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地影响了丽江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和品位。
4.生态旅游景区污染日益严重,使得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遭受重创
到2012年,根据政府部门调查结果:丽江有星级旅游饭店230多家,旅舍、招待所、民居、客栈等一般旅游住宿设施超过800家;有旅行社75家,旅游车公司15家,旅游区(点)22家,旅游购物商店38家,旅游定点餐馆54家,出租车1000多辆,其他车辆1200多辆。这么多的旅游设施、车辆及游客,使丽江城区的环境质量普遍下降。丽江市区的噪声污染尤以道路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尤为突出;噪声污染严重的城市有昆明、丽江、曲靖、个旧等,其中丽江白天的超标率达87.5%。以及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乐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生产、生活,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生活垃圾。虽然许多生态旅游景区制定了严格的环保制度,但由于景区远离垃圾场,垃圾处理的成本太大。加上服务人员素质较低,致使许多生态旅游景区垃圾乱堆、乱放,造成了较大的污染。
四 丽江旅游循环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需求,它既能为今天的发展提供生计,又能为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提供同样的机会。丽江要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实际,依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借鉴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运用当代的科学技术,认真研究编制好《丽江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和保护旅游环境相结合,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努力谋取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在丽江玉龙雪山、老君山景区要尽量少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大量采用旅游环保设施,如电瓶车、环保厕所等,通过“游住分离,吃住分开”等方式,保护好旅游区的生态,实现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生态的可持续性,而且还要实现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丽江要加大力度,做好本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通过广纳、吸收,在不失本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本土文化的新鲜血液,赋予本土文化新的生命力。丽江要突出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以满足旅游者求奇、求异、求新的心理,避免在开发利用中使其地方性和民族性特点消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要体现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要强化管理,在丽江成功实施网络结算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旅游行业监管力度,规范各种旅游行为,维护旅游经济秩序,规避各种旅游经济风险,确保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2.走生态旅游业集约化经营之路,打造丽江的旅游品牌
休闲旅游正在成为一种时尚,体验经济正在取代服务经济。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观光旅游必须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升级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一杯羹,则还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久居城市的人们,来到丽江,如果在享受到宜人的气候,感受丽江古城的热闹,更能在乡间美轮美奂的度假村里远离喧嚣的城市;呼吸大自然那份沁人心脾的泥土芳香;陶醉于令人心旷神怡的温馨和宁静;体验淳朴的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让人如置身于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一般快活,这样的一个旅游城市才能让人流连忘返,屡游不够。因此,走生态旅游业集约化经营之路,打造丽江的旅游品牌体现在可以依托乡村民俗开展农家乐旅游、小城镇旅游。如:依托“赏乡村田园景,吃纳西农家饭,住纳西农家院,做纳西农家活,享纳西农家乐”为主题的庭院旅游,以农家庭院为单位,借助自身生产条件和耕作方式,利用自家庭院、花圃、果园、鱼塘、小溪等自然条件和当地民俗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观赏、休闲、娱乐。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品牌,提高丽江旅游的质量和效益,打造出世界级生态旅游精品。
3.建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从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和完善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政策措施。加强生态旅游法制建设,努力运用旅游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来调控和管理各种生态旅游经济活动,使整个生态旅游业做到有法可依,并严格旅游执法检查。从而把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纳入法制的轨道,使生态旅游业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加强生态旅游管理,使丽江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将紧密结合现行的旅游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相关法律规范与认证标准,规范发展生态旅游;二是构建生态旅游
相关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指导与服务;三是强化旅游环境监管,坚决及时纠正以生态旅游名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努力监督与保证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的质量;四是鼓励建设环保与低碳化基础设施,因地制宜采取各类解说方式,以实现游客的最佳体验;五是探索建立生态旅游责任保证金制度,建议各级政府制订生态旅游发展优惠政策,采取多样化资金支持措施,引导和促进旅游业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
4.建设和完善生态旅游发展机制
建立风险规避机制,培养相关的抗风险能力。建立和完善效益评估体系,内容涉及政策实施评估、经济价值评估、文化保护与开发、民族意识创新评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评估、持续发展能力评估等。丽江生态旅游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丽江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因此,要认真研究和掌握好丽江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认真分析和解决制约丽江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和大旅游”的发展观。
五 结论
如何实现丽江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坚持以独特性塑造主题,以综合性为开发导向;发挥丽江旅游资源的优势,建设一批精品型景点和景区;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等,进而延续丽江旅游的生命周期,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丽江旅游循环经济的正确选择。尊重和遵循自然界、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强化行业管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机遇,以建设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为目标,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实现丽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11~16
[2]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3]明庆忠、李庆雷、陈英.旅游产业生态学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8(6):123~128
[4]李伟、黄远水.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4(2)
[5]阮仪三.世界及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
旅游循环经济范文6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循环模式;乡村旅游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经济模式造成了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危机,不考虑环境后果的经济模式已经退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舞台,现在已开始了由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模式逐步转变的过程。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策略。
一、旅游循环经济理论
旅游业属于资源环境依托型产业,资源和环境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而在一些旅游规划和开发过程中,造成资源环境破坏、景观污染、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降低等等不可逆转的破坏却屡见不鲜。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开展旅游业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因此,为了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旅游环境,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将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旅游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安排旅游活动,使旅游产业链上游的废物变成下游的原料,使旅游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主要包括旅游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保护等产业形态,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可通过在旅游地建立“资源―产品―再利用资源”的资源循环链,节约资源及能源,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以此来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最优化和最大化。
二、旅游循环经济理论下的留庄乡村旅游区建设
(一)留庄村现状
济源市坡头镇留庄村位于黄河北岸,有焦枝铁路穿境而过,两条小浪底专用线在此交汇,村村通公路状况良好。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作为全国四大民兵营之一,是唯一的水上民兵战斗经典,作为全省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资源品级。另外,留庄村紧邻黄河西霞院,水域面积广,水岸平坦曲折,是天然的垂钓场所,其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前景广阔。同时留庄村有废弃窑洞百间,经后期开发即可投入做拓展训练及中小学生训练营之用。
总体表现为:人文旅游资源较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红色旅游具有深厚的资源基础;窑洞兼具黄河窑洞传统民居特色和红色旅游开发特点,是留庄村旅游开发的独特优势;黄河水域景观品位较高,为留庄村开发休闲度假型乡村提供了良好前景。但是留庄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间耦合性不高。另外,对于乡村旅游地本身,其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力物质循环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循环基本融合。从这个角度来讲,留庄村具有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天然条件。因此,留庄乡村旅游开发,应按照旅游循环经济理论对辖域内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二)留庄村开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
在旅游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留庄村的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定位,对各种旅游资源进行有选择性的开发,并且对历史价值高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在避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前提下,充分利用留庄村资源特色进行旅游开发,实现留庄村旅游经济收益,同时带动留庄村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增加产业附加值。
第一,生态农业与旅游采摘相结合。留庄村现种植有各种果树,但是面积不大,相对分散,难以形成景观效果。建议建立采摘园,丰富果树品种,选择适应性强、结果率高的品种在当地种植。另外,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建议建立无公害大棚,提高农作物品质,同时可为农家乐餐饮的无农药纯绿色农家菜品提供保障基础。将留庄村的生态农业与旅游采摘活动相结合,形成集观光、休闲、采摘、品尝、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活动场所。
第二,依托窑洞拓展基地,开拓旅游新天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留庄村可将废弃窑洞进行再开发,可将开发后的窑洞作为机关和企业等单位进行拓展活动以及再教育基地。同时,窑洞紧邻黄河大面积水域,开发后的窑洞也可为留庄村周末滨水休闲乡村旅游提供充足的住宿设施。
第三,以沼气池为纽带的物质资源循环。留庄村应建立沼气池,并以沼气为纽带联动果业、蔬菜、渔业、养殖业等产业的发展。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游客粪便以及可利用的垃圾等为原料生产沼气,为旅游业提供清洁能源,为污水处理提供发电动力。同时利用农产品为饲料发展养殖业和渔业,从而达到物质资源多级利用的目的。
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背景下,各产业循环图如图1所示
(三)推进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的对策
1.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制度保障体系
在对留庄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发展思路,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建立农业―养殖业―旅游业产业循环系统,既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产品品质,又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规范旅游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行为,保障留庄村循环经济系统的顺利建立。
2.建立优惠政策,增强当地居民的参与性
开展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建立合理、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居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受益程度和生活水平,唤起居民对留庄村的生态和革命文化的主人翁意识,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及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开展,保护当地的资源与环境。
3.发展旅游业,促进各产业耦合
在对留庄村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留庄村开发旅游产品时应抓住本村的独特特点,开发具有留庄村“葫芦”(民兵利用葫芦作为渡河工具,成就了留庄英雄民兵水上战斗经典)这个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这将带动农业、手工艺、文化产业等的发展。通过各行各业的发展,提高留庄村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水平,共同营造旅游发展的大局面。
三、结束语
以旅游循环经济作为理论指导,对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地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天然条件,因此,运用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对留庄乡村旅游进行开发建设,能够使得旅游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减少旅游业对当地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带动留庄村各产业的发展,村民增加了收益,还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为留庄村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