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网络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工程网络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工程网络教育

生物工程网络教育范文1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双语课程;网络课程

1 《金融工程学》双语网络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早在2001年11月, 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若干意见》 中第八条明确规定“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王本华(2003)在上海召开了 “英语(与双语)教学国际论坛”,在《双语教学论丛》书中对双语相关的概念、双语教学的理论等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研究。并强调要在金融、国贸、法学、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国际性相对较强的六个专业率先实行双语教学, 《金融工程学》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近年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终身学习、教育公平化和教育全民化等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网络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等特性,使得网络教育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由美国白宫发起的GLOBE计划,是一项由科学家和教育家共同策划、通过互联网将科学家、教师、学生、学生的家长和朋友组织起来,共同致力于研究和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研究和环境科学教育计划,由全世界人们共同建设的一门网络课程。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 1号); 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高教 [2005] 1号),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网络课程逐渐成为传统教育的第二课堂,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成为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可见,网络课程的建设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由此,本研究认为2013年教育部新增课程《金融工程学》设置为双语教学网络课程适应了当前金融学专业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 《金融工程学》双语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1929 年世界双语教学第一次会议在卢森堡召开的,标志着双语教学成为国际性教育问题。在此之后,众多教育工作者们开始纷纷投入到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当中,他们的努力为双语教学的发展开辟前进的道路。早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浸入式双语教学名族运动标志着全球范围的浸入式双语教学革命运动拉开了帷幕。目前,加拿大被称作是世界上双语教学最为成功的国家,其发展成熟的浸入式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我国外语教育和如何强化外语学习以及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双语教学实验有着较好的指导意义(王斌华,2003)。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这些科研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双语教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二是针对双语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研究虽然有了一些成果但还仍然是处于发展初期,对双语教学基本理论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展。

20世纪末全球就掀起网络教育的热潮。1989年英国的全国学习网络(NGFL);1993年美国政府正式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正式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金融工程学》双语教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主要源于以下理论:

2.1 阈限理论

阈限理论又称临界理论。它把双语学习者分为两类:精通型和不精通型。精通型和不精通型的双语学习者对认知发展产生正面效应或负面效应。阈限是一个能力的分界线,达到第一阈限时负面效应则可以被避免;当达到第二阈限时正面效应则大大提升。阈限理论的关键是使学生从第一阈限达到第二阈限。

2.2 双语教育评价模式理论

斯波尔斯基认为,以往的双语教学太过于简单,仅涉及到部分问题。他对双语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基本变量进行了归类,并提出了自己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改模式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双语教学的社会环境;第二层次,双语教学计划的目的;第三层次,双语课堂与双语学校的运作;第四层次,双语教学的效果。通过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可以促进双语教师更加明晰,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推进双语教学发展。

2.3 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基于自身原有经验与外界刺激相互整合的渐进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要求教师角色要发生转化,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成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建构综合实践活动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的立体实施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建构自己的新知识体系。

3 《金融工程学》双语网络课程的设计思路

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成功经验,本文以2013年教育部新开课程《金融工程学》为基点,通过对《金融工程学》双语教学网络课程的设计,来实现第二语言学习目的和掌握专业学科的专业知识两个方面的目标。这两个目标包含了对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文化修养和情感意识三个不同层面的内容。同时,通过网络课程,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双语教学网络课程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自身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参与社会竞争。对《金融工程学》进行双语网络课程设计如下:

生物工程网络教育范文2

关键词:生物教学;现状;对策

一、引言

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识和学以致用,我国的初高中教育作为一种普及性的基础教育,虽然其教育目标定位是将通识作为主要任务,但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由来已久的教育断层等各方面的因素,都迫切地要求我国教育进行有效改革,而生物教学作为注重实验实践的一门主要学科更需要革新其教学内容与形式。

二、我国生物教学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我国生物教学在新课标教育改革过程中得到一定改善的同时,仍然存在教学问题与挑战。第一,单向授课的教学形式。虽然在我国的新课标教育改革中对生物教学提出了许多改革方向和要求,但由于应试教育体制中以卷面考试分数评判学生学习效果和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限制,我国初高中的生物教学普遍沿用传统的单向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以完成教师教学任务、学校升学率和中高考指标等。第二,流于形式的课堂活动。新课标中对生物教学改革要求的一大特点,即为课堂活动及其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中的互动活动确实增加了,然而其活动形式内容都较为简陋和浅显,活动徒有形式而无内涵,并且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较少,且质量普遍不高。第三,薄弱被动的课堂实验。区别于其他学科,生物教学中需要运用实验操作来达到其教学目的,实验实践操作教学对学生的意义重大,即不考虑某些学校完全不进行实验课程的极端情况,我国生物教学的实验课程仍然较为薄弱,主要是由于当前生物实验课程的内容多为知识验证型实践,且对同一内容的课堂授课与实验教学在时间上通常存在延迟,继而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效果。

三、我国生物教学改革的对策

我国新课标改革中对生物教学的要求是,在教学内容方面,更加注重对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渗透、交叉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形式方面,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推行个性化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面对我国生物教学现状,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课改要求,现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逐步尝试和建立以教师单向授课为主,多种教学方式深入课堂的教育形式。单纯的教师单向授课的教学形式固然不适应当前许多教育新主张,但并非要将其全盘。我国传统的教学形式利大于弊,其教学更具有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利于学生对某一知识领域形成初步认识。但新课标改革要求我国生物教学进行革新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形式和需求,因此建立一个以教师授课为主,课堂讨论、学生合作任务、课外竞赛等多种丰富形式为辅的生物教学形式具有适应性和可行性。其次,改革教学理念,在新课标的教学改革与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矛盾中,对教学理念的改革更显得尤为重要,也许最初教师需要着力于如何在教学矛盾中合理适当地表达出创新的教育理念,但这正是教育得以深入改革之始,只有当教学理念得以充分认知、认可并完整接受的情况下,教育改革才得以继续深入进行。再次,合理运用数字媒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在电子科学技术异常发达的今天,数字媒体设备在教育中的运用已然十分普遍,但其运用多停留在PPT展示的层面,只是作为一种单向授课的技术支持而非全新的教学形式。结合数字媒体的特性及当前盛行全球的网络教育形式,学校可以在这方面进行相似的创新教学。最后,提高学校生物教学的师资力量。我国生物教学的改革从本质上来说一方面要从理论上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和改革,另一方面要从改革执行方面对学校生物教学的师资力量进行提升和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教学是教育过程最为关键的一环,其他所有理论与实践的指导研究都是为这一步的顺利开展而进行的。在我国生物教学改革中,全新教育改革背景、改革与应试教育体制的矛盾、社会需求的转变、生物工程等学科的发展都要求生物教学的师资进行有力的加强和提升。

四、结语

在我国生物教学逐步全面推行新课标改革的进程中,我国生物教学的教学形式、方法、内容都有了一定的改善和创新,但面对学校中高考的压力、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断层、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生物科技的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我国生物教学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因此应当继续分析研究教学以达到新课标改革要求,将生物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志晖.游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尝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2).

生物工程网络教育范文3

1、英特尔风险投资公司

历史投资总量为1.5亿美元,2001年投资总量为3000万美元,资金总量为40亿美元。

作为英特尔公司制定的一项战略性投资计划,英特尔投资部是英特尔开拓和支持互联网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特尔对多家公司进行了投资,以开发创新技术、协助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改进计算平台,从而支持英特尔的战略目标。英特尔投资范围涉及世界各地425家高科技或与之相关的公司,投资总额逾30亿美元,公司总值约108亿美元。英特尔在亚太地区投资了75个项目,总投资超过4亿美元,在中国投资了1亿多美元。即使在风险投资低迷的情况下,英特尔在全球包括在美国的风险投资也没有完全停止。英特尔创造“整体的生态均衡环境”,希望通过推动创业企业的发展,使英特尔的模块有更广阔的市场。

在亚太地区,英特尔公司的风险投资主要是为了高性能产品、服务和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在本地市场的发展。因此英特尔公司将选择那些以本地语言生产,为本地客户服务的软件公司和促进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在本地发展的公司,以及与以上公司的发展息息相关的网络和服务公司为自己风险投资的首选公司。挑选创业公司时,英特尔会首先考虑所投资公司的科技是否对英特尔未来业务发展有帮助(英特尔投资不单纯以回报为目的),其次才是考察它是否有很好的商业计划并能取得盈利。英特尔通常是和其他风险投资公司或银行合作,在有潜能的新成立公司投资,并委托当地风险投资公司或银行负责管理。英特尔投资的95%的公司属于这种类别。除了投资和英特尔业务有关的新成立公司之外,近年来,它开始向电信和无线科技新成立公司投资并逐渐增加投资。英特尔的投资目的和策略是:第一,英特尔希望通过投资促进对PC的需求,扩大PC和服务器的市场覆盖面。为此,英特尔寻找并投资于有新的用途并因此而产生新的用户的PC产品。第二,英特尔也投资那些能提高PC平台性能和微处理性能的技术,以及那些能改善微处理器的设计和生产能力的技术。第三,英特尔正在寻找并希望投资那些能给英特尔公司带来新的商业机会的领域,以进一步带动PC工业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第一,.COM不是英特尔的投资对象。虽然英特尔公司在以前投资过一些.COM公司(经营互联网站业务的公司),也获得了成功,但如今.COM公司并不是英特尔公司的投资对象。第二,在不影响投资对象的时候收钱。英特尔强调在对被投资企业没有很大影响的情况下退出,即被投资企业已经不再需要英特尔的这笔资金的情况下英特尔才会收回自己的钱和投资收益。如果被投资企业的经营业务违背了英特尔在中国的投资战略,英特尔公司也会考虑收回投资。第三,由于英特尔公司进行的是战略投资,主要目的是建设中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推广英特尔的产品,所以英特尔公司将不对被投资企业进行过多的干预,甚至并不进入被投资企业的董事会。其风险投资金额通常低于1000万美元,在公司总股本中占较少的股份。第四,背靠雄厚的资金支持,英特尔的投资项目并不急于寻找收回资金的通道,也没有特定收回资金的时间。

公司目前主要投资方向为:企业计算机化管理、国际互联网、电子商务、高速联网技术和各类计算机软件,包括娱乐和教育软件。

地址:32F Two Pacific Place, 88

Queensway, Central, Hong Kong

电话:852-22403349

传真:852-22403255

2、联想投资有限公司

历史投资总量为2000万美元,2001年投资总量为2000万美元,基金总量为3000万美元。

联想集团设立风险投资部门并由柳传志亲自掌舵,其中的战略意图和英特尔是非常相似的――对IT行业内的初创企业进行投入,寻找自身企业未来发展的新动向。

作为中国IT行业的排头兵,联想17年的成功发展使其积累了丰富的中国本土经验和基础管理优势,并保持着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网络和与中国企业、科研院校的合作经历。依托这些丰富的资源,联想投资更有可能自如地整合基金投入、投资孵化、撤出安排等现资基金机制规范化运作的多种资源。联想投资注重被投企业的基本面,不迎合资本市场的短期喜好;强调与被投企业之间相互的价值认同和平等交流;不刻意追求短线退出获利。在可能的情况下作主导投资以积极支持被投企业并获得最大回报,但不追求在各轮投资里都作主导;在初期作跟随投资,为此公司在积极寻找能共同投资的基金。

公司目前投资方向主要为大IT领域中的四个细分行业:一是电信网络设备,如宽带技术的基础设施、光纤部件、交换机、接入网、无线技术等;二是企业应用软件,如ERP、CRM、用于垂直行业的软件、移动数据相关的软件等;三是IT服务,如企业信息化、行业IT服务(电信,银行)、IT营运等;四是用于通信的半导体芯片设计,如用户专用芯片,设计比芯片已有产品成本低的芯片等。地域重点:仅对主要运作及市场均在中国的企业进行投资。投资阶段主要侧重在创业期和扩展早期进行投资,该类企业占总投资资金的70%;少量投资在种子期和PRE IPO的企业,但需要符合更严格的要求;单个项目最大投资额不超过基金总额的1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学院南路10号

电话:86-10-62509232

传真:86-10-62509100

网址:省略

3、北大方正投资有限公司

历史投资总量为1700万美元,2001年投资总量为1000万美元,基金总量为6000万美元。

成立投资公司,方正在国内IT行业做了第一批吃螃蟹者。与属下其他20多家子公司不同,成立于2000年4月的这家投资公司,被方正视为是惟一的一家职能公司,主要以风险投资的形式进行运作,是方正集团进行战略投资和投资管理的专业机构。它肩负着为方正集团拓展产业发展的重任,按照方正集团制定的发展战略,在进行产业整合的同时积极为集团开发和培育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和项目。

方正投资以北大方正集团为依托,其优势在于拥有北大方正集团多年打造的“方正”品牌,拥有雄厚的实力和技术储备、广泛的社会网络资源以及丰富的项目来源。另外,方正集团具有完整的IT产业链,包括:计算机及网络相关设备制造产业链、软件开发及行业应用产业链、信息技术系统集成产业链、电子商务及网络运营产业链、宽带网络产业链、稀土材料产业链等。方正投资不仅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模式,而且在建立、整合社会资源和产业链方面具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其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投资、风险控制和投资管理程序,并逐步建立了一个广泛的社会协作网。方正的投资理念是以价值为中心,着眼点侧重于行业的选择、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具有较大成长空间的高科技创业项目。投资对象是一流的管理团队,一流的实用技术。

公司目前主要投资方向为:IT、新材料、生物医药。在IT面上,依托方正集团在IT领域的背景,更多关注方正集团产业链的领域,包括:行业软件、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应用技术、计算机及周边设备、网络接入设备、系统集成、芯片设计、光电子技术以及媒体内容(含教育)集成管理和运营;在新材料面上,主要投资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材料、功能性材料等。生物医药面上,投资有较好成长空间和市场前景的生物、医药技术。方正投资较为谨慎,在投资阶段上,尽量不投种子期项目,只投向已有一定规模的、较为成熟的企业。至于股权方面,占股比例为5%-90%不等,既可以完全控股,也可以只占很小的股份。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甲56号方圆大厦商务楼303室

电话:86-10-88026863

传真:86-10-88062862

网址:省略

4、宏 技术投资亚太有限公司

历史投资总量为1500万美元,2001年投资总量为1000万美元,资金总量为2.6亿美元。

成立于1984年,是国际上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基金规模近百亿美元,其中一个专门针对亚洲的技术创业基金为2.6亿美元。因为背靠宏

这个以研发生产计算器产品为主的国际化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宏 技术投资亚太有限公司很快成为全球最优秀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其推出的10个新上市公司创造了令人瞠目的427%的回报率。虽然宏 在中国的投资起步较晚,而且所投资的项目不多,但是其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正在加大。今年初,宏 技术投资亚太有限公司投资了上海纬华系统公司;在刚刚过去的5月又投资了成都天盟网络技术公司。

宏 技术投资亚太有限公司是宏

集团全资拥有的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公司的合伙人全部来自宏 集团内部的资深经理人员。配合宏 集团继续巩固和加强其硬件制造等核心业务、努力拓展具有知识产权和高附加价值的新业务的需要,宏

技术投资亚太有限公司积极投资于互联网、通信、软件和服务等领域。目前,公司在全球共有四个业务单位,分别在上海、台湾、新加坡及美国。公司目前正在管理一个有限合伙人制基金IP Fund One, 基金规模为2.6亿美金。基金的投资者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宏 集团及旗下各子公司,二是宏 集团内部100多位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三是宏 集团长期的财务及业务合作伙伴,如荷兰银行、大通银行、花旗银行、野村证券、中华开发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等。IP Fund One 的主要投资对象为具有知识产权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技术、应用及服务型高科技企业。

公司目前主要投资方向为通讯、软件、半导体。

地址:上海市肇嘉浜路777号青松城727室

电话:86-21-65881808

传真:86-21-64311732

网址:省略

5、万向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历史投资总量为1200万美元,资金总量为3600万美元。

2000年11月,由万向集团公司为主发起并联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市各级政府以及浙江东方通讯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创业资本管理公司(美国)、欧洲能动有限公司(英国)等9家单位共同参股组建的万向创业投资公司,先期注册资本3亿元,银行配额资本6亿元。其中,万向集团公司因注资2亿元而居控股地位,各级政府委托注资比例占到13.省略

网址:省略

6、清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历史投资总量为1150万美元,2001年投资总量为600万美元,资金总量为2400万美元。

对于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来说,清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盘子并不大:包括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和首钢总公司在内的15家股东共同出资2亿元,清华和首钢的股份加起来不超过50%,其他的投资者还包括国内金融机构、创业投资基金、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家。从清华创投的股东结构不难看出,清华创投的用意在于合理搭配股东架构,形成资源互补。

清华创投按照多元化的组合投资策略和合作性的联合投资策略,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占公司资产总额的80%以上)和证券、债券市场(不超过公司资产总额的20%)。公司第一年的历史是由每天审查3个项目的速度写成的,共投资了9个项目。从目前来看,他们投资的项目都在朝成功的方向发展。清华创投相信,如果创业板推出,这其中的几家公司一定能在第一、二批上市。应该说清华创投的发展是稳健的,在投资的9个项目中有三分之二处于成长期,当清华创投进入时有的项目已经有净现金流入了。当年投资.省略公司身上投入一分钱。在投资上,清华创投最注重的是市场和团队,产品的市场潜力和前景是清华创投判定是否投资一个项目的基础。

公司目前主要投资方向为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中西药业、环境保护和新材料、新能源等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投资对象不受地域限制,以具有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和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企业为主。最小投资为100万元人民币,最大投资额为2000万元人民币。投资阶段以成长和扩张发展期项目为主。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华业大厦2608室

电话:86-10-62911925

传真:86-10-62780287

7、清华紫光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

历史投资总量为600万美元,2001年投资总量为130万美元,资金总量为3000万美元。

清华紫光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致力于高新技术项目投资的风险投资公司,以专业、快捷、高效、灵活为特色。公司于2000年3月18日在北京成立,注册资本为1.05亿元人民币;同年6月,增资扩股至1.8亿元人民币;2000年底已增资扩股至2.5亿元人民币。其股东也由一开始的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百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海盛船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集浩投资有限公司5家,逐步发展到12家,包括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中天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这12家股东中有11家为上市公司,成了国内上市公司参股最多的创司。在公司2.5个亿的资金规模中,除清华紫光占16%以外,其余11家平均占8%左右。这样的股权安排意味着所有的股东都不能独自占有公司,有利于公司成为独立的企业实体来寻找投资项目。目前,紫光创投已经投资了10个项目。

作为各上市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清华紫光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在经营范围上有了进一步拓宽,不再局限于高新技术项目,紫光创投的经营范围还包括了资产管理、投资理财、项目融资、投资顾问、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等,使其自我造血能力大大增强。主要面向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创业投资,扶植培育一批有潜力的中小型新技术企业。由于清华紫光集团强大的支持,紫光创投发展得有声有色,其发起创立的清华紫光风险投资俱乐部在中国风险投资界很有影响。

公司目前主要投资方向为:新材料、生物医药、IT。具体来说,其新材料的关注重点是光电信息材料、生物医学材料、能源环境材料;生物医药的关注重点是生物技术、现代中医药、医疗设备等;IT的关注重点是网络、软件集成电路、通讯行业。公司投资主要集中在项目的初创期和成长期,不排斥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成长性的种子期和成熟期的介入。一般而言,紫光创投的风险资金介入每个项目的资金规模在300-3000万元人民币之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29号香格里拉饭店写字楼468室

电话:86-10-68434878

传真:86-10-68454877

电子邮件:tutv@public2.省略

网址:省略

8、万通投资集团

历史投资总量为500万美元,资金总量为3000万美元。

万通投资集团成立于1994年7月,总部设在美国硅谷,是一家专门针对中国留学生回国创业进行投资的公司。资金规模为3000万美元,都是国内民营企业万通集团自有资金,不属于筹集的资金,因此具有充分的支配权。

万通投资集团的主要管理者均由在国内创办大型企业,并获卓著成效的青年企业家组成。专业人员多数具有欧美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并聘请当地著名风险投资专家任管理顾问。自成立至今,万通投资集团已对7家创业企业进行了投资。他们的基金有三个定位:第一是只投留学生;第二是仅限于IT行业;第三是只做初始投资。万通投资集团专门针对在美华人工程师的创业团队投资,并通过防范差异风险,建立优势互补的特定模式运作。由于对亚信的成功投资,使之在硅谷也享有了一定的声誉。继亚信之后,万通投资集团又先后投资了一系列企业,其中包括从事网络安全的诺方公司、金山软件公司、东方兴业网络教育服务有限公司、易趣网、创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并与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共同投资了香港统一网络有限公司。

公司目前主要投资方向为:信息技术、软件、通讯、互联网及相关设施。投资阶段一般为种子期。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号北京万通新世界A-701

电话:86-10-68587845

传真:86-10-68588266

电子邮件:

网址:省略

9、红塔创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历史投资总量为300万美元,资金总量为4800万美元。

成立于2000年6月,注册资本为2亿元,由红塔集团发起设立,股东/合伙人主要有红塔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信证券有限公司、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烟草兴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熙昕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风险投资领域,红塔创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也可说是后来者居上。当然,最为关键的是,红塔集团由此在自己的产业链上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产业战车”开动起来更为有力。

红塔创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雷博士为北京大学空间物理学学士、管理硕士,英国伦敦大学电子工程博士。曾任英国伦敦大学讲师、英国LS电子公司董事总经理、瑞士联合银行证券分析师、证券经纪董事、英国亚洲证券公司证券及股票经纪执行董事、英国LMM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他1998年加盟红塔集团,负责策划并组建集团资本运营,同年创建红塔兴业投资有限公司。现任红塔兴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裁;红塔创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红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裁。

公司目前主要投资方向为: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环保、新材料、通讯、软件、半导体、高效生态农业。虽然已投资的6个项目(4个IT类和2个生物医药类)全部为成长期项目,但实际上,红塔创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也关注并愿意投资于各个阶段的好项目,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中后期,包括上市筹备阶段都是它可能投资的时期。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58号远洋大厦F4

电话:86-10-66411166

传真:86-10-66421636

电子邮件:

网址:省略

10、北京安彩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

历史投资总量为300万美元,资金总量为2400万美元。

2000年4月,以上市公司河南安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为发起人和控股股东,与四川久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共同设立了北京安彩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注册地址在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理工科技大厦,注册资本2亿元,安彩高科占97%的股份。

四川久远集团的背后是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处于权威地位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本身就是国家重点研究所,在高端计算技术、网络与数字化核心技术、智能化软件技术等方面具有权威地位。相信安彩高科一定会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在高新技术投资领域有所建树。目前北京安彩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京鹏宏志科技有限公司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领域开展合作,持有该公司70%的股份,并将京鹏宏志更名为“北京安彩星通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目前主要投资方向为: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等领域。投资阶段一般为初创期和成长期。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9号理工科技大厦1301号

电话:86-10-68467066/5/4/3

生物工程网络教育范文4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成本核算;成本补偿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已变得越来越重要,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数据已成为政府、高校、学生和家长等有关各方都非常关心的重要信息。然而,目前理论上对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分类及构成没有统一的界定,其理论上概念的不规范、不统一,往往导致实际操作上的巨大差异,从而使得在不同的目的或不同的范围内计算出来的教育成本不具可比性。这不仅不利于教育成本的计算、分析,也不利于在此基础上的管理和决策,严重时有可能误导数据的相关使用者。因此,高等教育成本的核算研究势在必行。

一、高等教育成本的概念及分类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是每名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以及维持个人生活需要所消耗的价值总和。高等教育成本就其内容和性质来讲,包括三大部分,即教育机会成本,学生个人成本和学校教育成本。

(一)教育机会成本分为社会机会成本和个人机会成本

1. 社会机会成本是指学校所使用的土地、建筑物、资金等不用于教育而用于其他方面可能获得的收入和利息;国家因支持高等教育而对高等学校实现的税收减免;学生个人因求学而放弃就业所损失的国家税收收入。

2. 个人机会成本是指学生由于将时间用于求学而放弃就业所损失的个人就业收入。

(二)学生个人成本

是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应由个人负担的维持生活需要所支付的食宿、交通、生活消费、购买学习用品及书籍等方面的成本。

(三)学校教育成本

是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由高等学校所支付的各类教育成本,即学校为培养一定层次和数量的学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

其成本的构成如图1。

就高等学校而言,教育成本仅指学校的财务成本,即属于财务范畴的以货币实际支付的成本。而不包括社会和个人投资于高等教育丧失的机会成本。尽管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庭均要为高等教育付出相当大的机会成本,但它并未能增加对教育的实际投入,只是一种非货币的隐性成本;也不包括家庭和学生个人所实际支出的费用。从下面的研究和讨论中,所指的教育成本均为教育的学校财务成本。

二、高等教育成本的核算

本文以广东省某省属高校作为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其成本费用核算所用数据为该校2005-2006学年度的部分财务数据。之所以选用该时间段的数据,是因为该时间段数据为反映当前该校教育成本的最新资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 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成本计算对象是高等学校开展业务过程中各类教育资源耗费的载体,是归集和分配费用的客体,明确高等教育成本的对象是正确确认各类教育成本的前提。根据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特点,我们可以按类别、专业、年级的学生作为成本核算对象,也可以按学校一级设置成本计算单,为了完整地反映实际情况,本文采用按相同专业合并作为成本归集的对象,计算学校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

2005-2006学年该校不仅有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还有函授、夜大、自考、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学生,各种学生培养成本各不相同,为了达到既简化核算,又客观反映教学成本的目的,拟采用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系数折算为标准本科生人数,折算系数硕士生为2,博士生、留学生为3,函授生、夜大生、自考生均为0.25。2005-2006学年该校折算标准本科生33 183人。

(二)确定成本核算期间

由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周期与会计年度不同步,教育成本核算期间就不能象企业会计期间的划分,不能采用日历年制,而应采用学生学习的学年制,即将2005年9月1日至2006年的8月31日,作为成本会计核算的期间。

(三) 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1.高等教育成本的构成

要正确计算高等学校教育成本,首先应了解其成本的构成。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包括:(1)人员支出,主要指工资性支出,包括在职教职工的基本工资、各类津贴、奖金、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支出等;(2)公用支出,公用经费支出是高校用于日常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专用材料费、实验实习费、差旅费、水电费、通讯费、交通费、会议费、培训费以及其他与教学有关的招生费、军训费等经常性费用;(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助学金、职工住房补贴及其他支出;(4)固定资产使用费;(5)除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其他与培养学生有关的耗费,如与教学有关的科研支出等。

2.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教育成本的核算,实际上最困难、最复杂的就是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本文采用按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成本计算单,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计算各专业的直接费用,包括本专业的教学、实验实习人员的支出费用,学生实验实习费用支出,学生活动费支出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其他直接费用支出,直接费用直接计入成本计算单;

第二步,计算各专业的间接成本,间接成本是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成本,对与教学有关的公共基础教学部门开支的课时费,按学时数分配转入各授课专业,计入各专业教学成本,对与教学无关的全校教学管理,后勤教辅等部门发生的管理费用、后勤服务费用(后勤社会化部分除外)、财务费用、与教学有关的科研支出等按各专业标准学生数进行分配,计入各专业成本;

第三步,固定资产购置费,因其使用年限长,根据配比性原则,应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费,进行逐年分摊,再按各专业标准学生人数分配计入其办学成本;

第四步,在此基础上将各专业的直接成本加上应分摊的间接成本计算出各专业总成本,然后,将全校各专业成本汇总计算出全校总成本和生均成本。具体成本构成、成本归集和汇总情况见表1、表2、表3:

3.几点说明

(1)专业分类中,农学类包括农学、资源环境、园艺学、生物技术、动物医学、兽医学、食品研究等专业;理学包括农业工程、生物工程、食品工程、软件信息等专业;经济类包括经济管理、人文社科、公共管理等专业。

(2)高校科研活动是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提升学校的水平和知名度至关重要,况且科研用的固定资产以及科研人员支出、科研费用也大多为教学与科研共用,特别是研究生层次的培养,必须以科研为依托。因此,高校科研支出与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关系,科研支出应计入教育成本,但要把全部科研支出计入教育成本,显然不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因此,对于科研支出,应区别情况处理,本文将高校为教育教学改革而设立的校内教育教改科研项目所发生的支出,财政专项资助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水平科研及成果转化项目,仪器设备购置专项、引进高级教学人才所发生的科研配套资助等,由于和人才培养直接相关,应当全部计入高校教育成本。至于高校承接的纵向、横向课题所发生的支出,因为与人才的培养不直接相关,根据《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中的规定,这部分科研支出按实际支出数的30%,计入教育成本。

(3)参照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做法,房屋建筑物按20-50年折旧,专用设备按9-15年折旧,图书按20-30年折旧。本文采用房屋建筑物按50年,专用设备按10年,图书按15年折旧,折旧率分别为房屋建筑物2.5%、设备10%、图书5%、其他25%。学校土地大多为开办之初国家无偿划拨,且土地属于稀缺资源,其价值在使用中不仅不会贬值,相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快,以及非农用地的急剧增加,土地的价值不减反增,因此,对于学校使用的土地暂不计提折旧。

(4)目前高校还未实行离退休人员社会养老统筹,师生员工就医也未实行社会保险,由于这些费用的开支与教育成本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在计算教育成本时将该类项目支出剔除,后勤及校办产业费用不包括在内。

(5)表2,某高校教育成本支出构成表中其他支出包括表1的其他支出及固定资产折旧支出、科研支出三项。

三、结论分析

首先,从下表可以看出,该高校2005-2006学年生均教育成本为11 088.63,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约为1.5万元),更低于同处于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其他部属院校(广东某部属院校2003年生均成本为23 009元)。由于高等学校本身不具营利目的,其经费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学校预算实行以收定支,在没有实现完成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情况下,其成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拨款的多少,根据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其合理的成本补偿应由受益各方共同分担,且其分担的比例应由受益的多少来决定。其次,从支出结构看,该校人员支出较高,占总支出的48%,公用支出(包括业务费支出)只占总成本的35%,作为一所教育研究型的综合大学,一般认为,其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的比例各为40%较为合理。长期以来,大多数高等学校机构臃肿,行政工勤人员多,专职教师比例不足,特别是随着大规模的扩招,教师增加的同时,行政及教辅人员也急剧增加,在学校总的经费来源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人员支出所占比例明显过高。再次,农学专业和理工科生均成本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此类专业学生实验、实习所耗费用较多,且班级规模不大,教师授课成本高,而经济学和艺术类专业生均成本略低,但差别不显著。对相关情况的进一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些问题。

(一)成本补偿问题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一方面,高等教育具有外部性或社会效益,它除给受教育者个人带来收益外,还能使其他人和全社会都可能受益。从这个角度来说,高等教育应当由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保证教育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充足供给。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又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其投资能带来私人收益,且其私人收益远远高于社会收益,有关实证研究表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高达20.3%,几乎是社会收益的一倍。此外,目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并非高等教育适龄人口都能享受这种教育,还属于一种精英教育,是一种选择性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因此,缴费上大学就成为必然选择。问题是国家拨款和学生个人缴费的额度及比例是多少才合适,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根据成本补偿理论,认为先有生均成本,才能确定合理的学费,生均成本是制定学费的必然依据。然而,根据我们的研究,其生均成本为

11 088.63元,而广东省其他部属院校2003年生均成本(学校财务成本,与我们的口径一致)为23 009元,两类研究均在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省,其学费的收取标准同样的专业应当是一致的,这似乎对成本补偿理论提出了质疑。

(二)受益及支付能力问题

教育成本分担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能力原则,能力原则要求依据支付能力的强弱确定负担成本的多少。能力强者多负担教育成本,能力弱者少负担教育成本。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还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还有一定的距离。据统计,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 472.2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2 622.2元,相差悬殊。根据国际经验,按中等偏下劳动者年收入的10%作为学费收取的依据,就算以我们所测算的该校生均成本(相对较低)为依据,也远远超过该标准。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目前的学费水平一般理工科、经济学5 160元,农科2 580元,艺术类15 000元。况且,因为专业的原因,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因此,学费再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受益原则,受益原则要求得到教育利益的各方都要负担教育成本,并以受益的多少作为负担成本的依据,受益多者多负担,受益少者少负担,没有受益者不负担。根据税收收入属地原则,该校90%的学生来自广东省,且绝大多数毕业后服务于广东本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可以看出,广东省地方政府是该高等教育最大的受益者。

(三)公平合理问题

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制度。缴费标准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社会及学生家长承受能力因地、因校(或专业)确定”。但是,这一纲要未将研究生教育层次纳入在内。目前研究生教育不仅不需要缴纳学费,而且国家还按月固定提供专业奖助学金,研究生教育也属于非义务教育,且培养一名研究生的成本支出远高于本科生水平,根据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研究生免费上学显然有欠公平。

此外,根据我们测算的生均成本,各专业的培养成本相差不多,若扣除计算误差,其成本高低也不会相差悬殊,但目前物价部门核定的不同专业的学费却相差悬殊。特别是农、林等专业,国家没有因为专业的特殊性而增加拨款,而学费收取标准又最低,使得该类专业及学科的发展举步维艰。

四、建议

(一)加大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

前面已提到广东省部属高校的生均教育成本(财务成本)与本校生均教育成本相差悬殊,表面看来,似乎对生均成本构成合理学费定价和国家教育拨款的逻辑基础提出了质疑,实际上,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国家对部属高校拨款大大超过省级地方政府对省属高校的拨款,这恰恰说明了过去忽视高等教育成本的情况下,依此数据测算的高等教育成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少,在其他收入来源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其成本的高低就主要取决于国家财政拨款的多少,国家对高等学校拨多少钱,学校就办多少事。因此,可以看出,广东省地方财政对省属高校的投资远不及中央财政对部属高校的投资,况且,一般说来,对教育的投资应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广东省属于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投资教育的经费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省级财政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使其对教育的投资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按理说,国家制定学费标准时,会因生均成本的上涨而有所调整,但是,由于专业的局限性及学生来源的影响,本研究所在高校再增长学费标准基本不可能,特别是农学类专业,其专业的设置多以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为前提,农业属于弱势产业,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因此,对发展与农业经济有关的学科和专业,财政也应大力扶持。

(二)适度控制学校规模,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前面已提到广东省部属高校的生均教育成本(财务成本)与本校生均教育成本相差悬殊,除了财政拨款的差异外,也与各学校的管理密切相关。我国高等学校长期以来,机构庞大,行政管理人员众多,一线教学人员相对不足。本研究所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占38 %,专任教师占62%,只有专任教师的工资等属于教育直接成本,其他人员支出均为间接费用,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缩减,以降低学生培养的间接成本。根据国际标准,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一般为1:16,而本研究所在高校师生比约为1:19,这与大规模扩大招生不无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2年达到15%,2005年更是达到21%,大规模的扩招,有可能淡化了学校的办学特色,重复建设,学生人数巨增,从而形成规模不经济的粗放扩张。因此,要降低生均教育成本,一是要适度控制学校规模;二是要保留本学校传统优势专业,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争取国家的优先扶持;三是保证专任教师的数量,降低与培养学生无关的管理及其他支出;四是建立各类各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实行经费使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此降低办学成本。

(三)对研究生教育收取一定的学费

高等教育已毫无疑问是准公共产品,其活动就应按市场规则操作。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公平的原则,国家应对各类享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这样也才符合“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社会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存在着巨大的私人收益,且其私人收益远高于社会收益。因此,我国早在十年前就已开始对本科教育实行收费。然而,时至今日,我国仍未对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实行缴纳学费制度,研究生教育所需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解决。换句话说,研究生的培养成本全部由纳税人支付,也就是说,纳税人的钱只花在少数人的身上使少数人受益,从而导致社会对研究生的巨大需求与经费投入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进而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正常发展的巨大障碍。再者,在同所学校,用在本科教育和用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费用是很难严格划分的,只有研究生教育也实行相同的成本补偿模式,其核算的教育成本才真实。因此,建议尽快启动研究生缴纳学费制度,实行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摊。

(四)加大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对高等教育收费,实行成本补偿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和社会成员的机会均等。1987年以来尽管我国已对贫困学生采取了各种资助措施,如鼓励学生勤工助学,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学校发放一定的特困生补助等。这虽然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的一定困难,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其资助的面太窄,对于多数贫困生来说,这点补助等于杯水车薪。

随着扩招,学生人数大规模增加,贫困生也增多,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单靠国家财政资助是不够的。我国教育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应借鉴国外办高等教育的经验,对贫困生推行助学贷款政策,用学生将来的收益完成现在的学业,这应该是一种兼顾多方既具效率又公平的方法,只是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贷款资助的比例太少,二是银行害怕担风险借款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国家已经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向贫困生发放助学贷款,比如政府已对助学贷款提取风险抵押金;另外,还可以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为贷款的收回提供物质和道德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郭化林.刍议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疑难[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9-41.

[2] 卢晓东.确定成本约束下学费、财政经费的市场化互补模型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向成本补偿本义的回归[J]. 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2004,(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