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相关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相关知识范文1
在进行价值研究价值研究,价值观是其研究的核心所在,从认识论角度着眼,在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中,价值观念是能动的调节因素,价值观起引导作用,帮助我们选择活动目标,并对理想客体进行追求。实践证明,价值观是任何组织及其管理行为中必不可少的,只要是成功的管理都不和或缺的有着合理的哲学理念并且有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在这样的基础上,本文将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简要探索分析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
赫尔巴特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鼻祖,他认为管理并不等于教育,它的目的只是为了保证人做到不违纪和不犯规,并不能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丰富。虽然他不是以高等教育管理为对象提出的,但是在对其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知道高等教育管理应该是包括在他所说的管理之中的,假如根据他的观点进行理解,那么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追求就仅停留在遵纪守法的层面,而在精神价值层面没有任何意义。几百年之后,无论是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在不断的变化着,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价值取向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着,已经不在局限于不违纪、不犯规的简单层面,其内涵得到了更深刻、更广阔的发展。
进入近代之后,人类开始大力追求工业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对人类产生了十分深入的影响,人类对理性与科学、效率与效益产生了极致的追求和膜拜,同时对于高等教育管理的价值追求也彰显这浓浓的时代特色。
“在管理和组织生活中,高于一切的元价值是效率和效用”是在管理领域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理念。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自20世纪初以来, “效率化、标准化、理性化、系统化、科学化”成为包括高等教育管理在内的教育管理的价值追求,这种“元价值”的观念得到了高度的确定,并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没有人对其产生产质疑,虽然它仅是一种没有经过检验的假定的形式,但它却成功的渗透到了个人和集体任何层次的价值意识中,对人们的判断和行动起到了主宰的作用。这是一种科学主义的管理价值观,在它的引导下,工具主义倾向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得到了普遍的呈现,同时受时间、国家不同的影响,它与高等教育独特的价值特点进行结合后表现出的价值追求也是不同的,例如有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经济价值的追求,也有对知识价值、学术价值、政治价值等的追求。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对这种高度只求科学主义的价值观,人们难免会产生质疑,并进行反思,美国学者哈曼就展开了对“如何”与“为什么”的研究,指出了人们价值方向迷失的问题。
的确,效用、效率、逻辑和理性等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被作为是一切元价值的追求,当前公众与高等教育内部对此做法的质疑之声越来越强烈,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界一直以效益和效率为其追求的要旨, 然而即便如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能够为竞争力更强的新企业文化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八种新的基本价值观被提出,它们分别是实证原则、目标原则、正直原则、共识原则、卓越原则、一体原则、成效原则、亲密原则。
高等教育相关知识范文2
论文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体系 就业导向
为适应北京软件行业对职业技能性人才的需求,拓宽学生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学院在2004年就提出了“双证书”教育,“双证书”是指专业毕业证书和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即学生毕业时要有一个“大学专科”学历证书,一个或多个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尝试用行业权威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认证考核和专业课程考试有机结合。为此,由学院实验实训认证中心专门负责组织在校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认证考试,积极引进了多种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认证项目,包括美国MCSE认证、美国Discreet公司3D MAX认证、CIW公司网页设计师认证等,这些证书的引入,为学院教学提供了有力的行业保证和技术支撑,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随着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此,培养企业所需的具有职业技术专长的高职人才就更加重要。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提出
高等职业学院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人才应具备较宽的理论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与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学院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能否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而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施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高等职业学院教育课程由于目标明确,必然使其课程内容将学生导向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获得。因此,高等职业学院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技术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与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必要的相关技能构成高等职业学院教育课程内容三要素,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主要就是针对技能的要求而体现的。
同时,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是根据高等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确定的,而不是根据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确定的。在同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上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高等职业学院教育给予学生的职业技术培训和理论基础都超出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从这个方面看,不能完全用职业资格证书取代高等职业学院实践教学,就是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应是专业课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目前担负着北京联合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任,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学生的特点,设置了一些国内急需的专业,符合高等职业学生特点的技术课程和以“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为此,学院尝试引入技术课程与职业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认证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
1.在教学体制设置方面,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即:面向当今社会对信息产业的需求,设置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软件技术、信息化管理、运动场馆、动漫与多媒体等技术体系和主攻方向。学生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学历证书和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并存,以求在社会上立足。
2.在教学方式上,从学生入学就开始接触岗位所必需的专业技能教育,突出以能力为本的岗位技能教育。通过以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专业技能教学、岗位实践经验教学、职业资格认证,形成“一贯式”面向岗位培训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学活动、实践活动及实训教学,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从而在一定程度减少甚至代替企业对新聘用人员的岗前培训,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取半年的岗前培训经历,以下是我们职业证书认证实践过程中的部分应用情况。
在学院主管教学领导的大力领导和支持下,从2004年9月开始,实验实训认证中心、院教务处和任课教师一起首次将“CIW(Certified InternetWebmaSter)的网页认证”工作和“WEB技术”课程有机结合,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后来就业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我们主要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与北京著名的各个专业认证公司积极洽谈,研究分析职业证书认证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区别与联系,选择两者比较接近的认证项目,作为我们首次课程教学与职业认证证书获取有机结合突破点;
(2)与任课教师一起研究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在保证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入职业证书认证必须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不必额外缴纳比较昂贵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费,就能参加职业证书的认证;
(3)组织学生参加认证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了解职业认证证书在就业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对职业认证有明确的认识;
(4)为报考的学生进行网上报名,确定考试名单,打印考试准考证;
(5)组织学生参加考前的认证学习,和模拟考试;
(6)组织学生考试,发放职业资格证书。
统计学院04级$Ho5级吲学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情况,有86%的同学参加了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毕业时平均每个学生持有1.8个C1w公司的“网页制作专家”、“Flash动画制作专家”、“图像处理专家证书,通过考取这些国际通用的认证证书,使学生一是:更加掌握了课程教学中“WEB技术”的实践应用;二是免修的专业课的考试,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复习其它课程;三是:在就业时比没有职业证书的同学领先了一步。
2006年学院在上述考试的基础上,安排了3dmax认证考试,Adobe公司的认证考试,趋势科技TCSP网路安全专家认证考试。
目前,学院电子信息系、经济管理系、媒体艺术系正在积极开展并引进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工作,并结合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职业资格认证方式。
二、制约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发展的一些因素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偏重学历,职业培训则偏重技能,两个体系互相独立,都不可能单独承担起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责任。而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最初是为了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几年来对职业资格证书认证项目的具体操作,及对企业的座谈和对已经毕业学生的回访,现对高等职业学院职业资格证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1.培养质量与目标差距较大,增加了社会的不信任感
高等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达到高级熟练工要求,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但是,高等职业学院院校培养的学生一般都无法达到高级工的要求,目标与效果的差距,导致高等职业学院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的质疑和不信任。
2.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无法实现课程有效互换,导致重复学习、重复考试
目前,各高等职业学院院校普遍存在课程归课程考试、职业资格证书归职业资格考核的问题,两者不能融通,无法互换,大大增加了高等职业学院院校的人才培养成本,虽然我们曾试图将认证和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但遇到的困难比较大,主要是课程体现、课程教学、认证教学的改革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合,需要学院教务部门、专业教研室、任课教师、职业认证公司通力配合才能逐步走向正轨和成熟。
3.学生盲目考证,导致证书“量多质差”,背离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初衷
为了应付学校和家长的要求,学生盲目考证,可能拥有的证书数量不少,但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资源的却不多,这必然会使学校和学生为达到证书的量而忽视证书的质,背离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初衷。
4.高等职业学院职业资格证书无法与就业准入相衔接,降低了社会吸引力。
虽然就业准入制度早已实施,但由于社会的认同度和信任度较低,使职业资格证书还无法在就业市场上占据优势,企业普遍不大认可职业资格证书。在面向就业市场时,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无法互换与认可,直接导致“双证书”的隔离与资源的浪费。
5.高等职业院校职业资格考核方式缺乏实践环节,学生的职业资格能力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学校是在专业教学之余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短期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学生主要通过背书方式来掌握考试内容,违背了通过职业技能考核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初衷。
三、对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议
1.将“职业资格认证”融入到专业教研室“课程体现”教学改革中
高等职业院校应将“职业资格认证”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通过专业和课程改革,科学地整合教学资源,编写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改革在学院的各项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且是常改常新的过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深化并规范了我院的高等职业学院教学改革,促进了我院高等职业学院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只有将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职业标准”相协调,高等职业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才能落到实处。
2.进一步加大对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实习设备经费的投入,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拥有双重身份或职称的教师。他们既要求有从教的资格,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又要有职业经历,能够及时掌握行业信息,了解专业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熟悉和精通相应专业的技术和能力。高职院校要培养“双证”人才,必然要求有“双师型”的教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高等职业院校应增加专项资金,用于实验实习设备的建设和改善,发挥实验实训基地在培养培训高等职业院校实习指导教师中的作用,以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把好新增劳动力就业准入这一质量关。
3.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在职业资格认证中的作用
应实行校企合作,让企业的专家、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参与专业课程体现建设的全过程,因为他们了解相关行业的职业标准、职业技能的培训内容和考核办法,对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起指导性作用。还可通过学生直接到企业实习,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培养学生的技能,从而提高等职业学院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4.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作用
以学院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改革为契机,创新培养模式在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校内实践实训的课程资源,创建了全新的、系统的、连贯的以适应未来就业创业为目标指向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校内实践实训模式。该模式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充分挖掘实验实训基地的作用。
5.强化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技能培训功能
高等教育相关知识范文3
关键词:慕课;传统;高等教育;冲击;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的传播途径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变,人们更为倾向利用网络获得相应的教育资源。慕课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也被称作规模较大的在线开放课程,慕课是一种在线教育形式,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相比存在极为明显的差异。可以说,慕课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极强的冲击,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若是高等教育无法认识到慕课的自身价值,无法与其一起和谐发展,就会导致高等教育质量出现下降。因此,相关教师需要针对慕课的出现选择科学的应对策略。
一、慕课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
(一)对教学模式的冲击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很多教师仍然在教学中采用传统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及设计都由教师把握,教师自身具有主动权,而学生基本上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自身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体现。而慕课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与交互性,彻底打破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确保高等教育不再受地点、时间的完全控制,可以让学生主动选择教育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对教学评价的冲击
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价中,都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很少参与到具体的教学评价中,也无法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这样一来,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价范围就会较小,评价方式也会较为单一,学生的整体素质很难得到科学评价。而慕课则可以给予学生较多的自,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式进行评价,保证学生在教学评价中拥有较多的话语权。
(三)对教育成本的冲击
高等教育是需要一定成本的,一些学生由于难以负担教育成本,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高等教育的高成本相比,慕课基本为免费性质的教育。学生可以在慕课的相关系统中进行注册,等到注册成功之后就可以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学习。此外,慕课的相关教学资源均为在线性质,学生也无需购买教材,有效降低了教育成本。
二、高等教育应如何直面慕课的冲击
(一)转变观念
在慕课带来冲击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师就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当作教育中心。慕课的基本方向为“以学为本”,学生可以有效参与教学,互动性很强。因此,高等教育教师就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并且设计师生互动的相关问题,也要选择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在高等教育中学生才是教育主体,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当是引导者,这样才能确保高等教育的科学转型。
(二)在教学中合理引入慕课
为了应对慕课带来的挑战与冲击,高等教育教师可以适当在教学中引入慕课,让慕课成为高等教育课堂的构成部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某高等教育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引入慕课,该教师在上课前会让学生去慕课中找到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并进行学习,让学生将存在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该教师在授课之前,也会观看慕课上的相关教学视频,并且研究慕课视频中的重点问题,将学生可能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重点标注。这样一来,师生双方都利用慕课进行了课前预习,该教师针对学生在慕课中存在的疑难点进行了重点分析,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也及时解决了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课堂教学与慕课的有效结合,进而提高了高等教育的相关质量。该教师发现,将慕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之后,不仅确保了学生的预习效果,更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帮助教师更为科学地认识了慕课。
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在将慕课与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时候,需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选择匹配的慕课内容,确保两者联系更为紧密,避免出现严重的脱节,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慕课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效果。
(三)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基本都是针对全班同学开展教学,未能针对学生的个性及实际情况等开展教学,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教学缺少针对性。但是,学生在应用慕课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水平、感兴趣的内容选择课程,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课程辅导。因此,教师在高等教育中也需要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目前,信息技g与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也有效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使大数据技术被用于我国的各个领域之内。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对学生的海量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筛选,包括学生的过往成绩、知识基础构成、学习兴趣等,并且对上述信息进行科学整理,把握学生的个人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具体的接受能力等,之后需要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级。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根据各个层级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针对性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相关知识,教师也能更好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及深度。
三、结语
慕课是全新的在线教育模式,与传统类型的高等教育相比,自身存在明显的优势,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冲击。慕课的出现,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变革,虽然会给高等教育带来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发展机遇。此外,虽然慕课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仍然离不开传统教育方式。因此,只有将传统高等教育与慕课相结合,共同发挥两者的应用优势,才能确保高等教育与慕课实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玲玲.“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
[2]方君,邵杰.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3]袁进霞.慕课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现代化,2016(26).
高等教育相关知识范文4
《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血液安全与临床输血也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仍然较高,临床科学、合理、有效用血水平也有待提升;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技术与水平发展不平衡,区域性输血安全事件也频繁出现。究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目前医学高等教育中与输血医学相关内容、知识及理念的贫乏、陈旧和落伍,现行的很多医学高等教育教材中有关输血的知识严重滞后,仍停留在发达国家上世纪50、60年代的水平;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输血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根据1项对我国部分输血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和层次的调查统计显示,第1学历为中专者占了80%,最终学历为本科的约为20%,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2%。虽然近年来我国输血行业的从业人员为促进输血医学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他们的专业背景与现代输血医学相差较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自身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也限制了输血医学的发展。因此,当下我国输血医学最紧迫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输血专业人才,为此也需要对医学高等教育中有关输血知识、理论和观念做极大的更新。
2加强输血医学学科建设是完善医学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
首先,输血医学是1门专业性非常强的交叉学科。它充分利用现有医学及其他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来造福接受血液或及其他相关产品的患者。输血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1支,整合了多种学科的概念、技术和相关知识,如流行病学、血液学、免疫学、微生物学、血液学、分子遗传学、蛋白质化学、移植免疫学、造血干细胞等,以及与献血者招募、质量保证、血液或相关产品的采集、制备和相关的法律及伦理问题。输血医学专业的教学和管理应当专业化,将输血医学纳入学科建制,只有据此在医学高等院校中建立输血医学系这一专业化的机构,输血医学学科建设才能适应和满足输血医学发展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一些著名的大学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立了独立的输血医学系即是证明。其次,输血医学是1门独立性较强、特征鲜明的学科。输血医学是由1套专门的输血医学术术语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具有明确的概念和特指的范畴,学生要掌握该知识体系,只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专门的训练。目前,由于输血医学教育的缺乏,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中输血医学的缺位,我国很多医学毕业生对输血术语,如很多基本的血液成分名称都不熟悉,更不用说知道这些血液成分里面的有效成分有哪些,根本谈不上掌握如何在临床上去正确使用这些血液成分。就学科而言,输血医学专业有其自身运作逻辑和发展规律,如果不按照其逻辑和规律进行管理和运作,输血医学专业的发展就可能走弯路,甚至发展受阻,无法适应我国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加快输血医学学科建设,促进输血医学的良性、科学地发展。
3开展输血医学学科建设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国际医学高等教育接轨的需要
高等教育相关知识范文5
【关键词】经济学类;综合实验平台;任务驱动模式;框架构建;VBSE
一、国内外跨专业实验平台发展历史
(一)国外的发展历史
经济学类跨专业实验平台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不论发展时间还是实行规模较传统教育仍略显稚嫩。这个“年轻”的教育学概念最早出现在由维斯泰瑞.W和斯洛普P.B所著的《虚拟公司:走向自主、基于能力的学习环境》一书中。1998年,当欧美学者定义了“虚拟公司是一种学习环境”时,“Virtualenvironment(虚拟环境)”这一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开启了虚拟仿真跨专业经济学科平台构建的先河。进入新世纪,欧美国家对于跨专业虚拟实验平台构建的探索和研究不仅没有放慢,反而加快了脚步,2003年,经过知名学者比特R.M、斯洛普P.B以及杰森.D.对荷兰开放大学的VBL(虚拟商业学习)课程进行总结与归类,得出了“虚拟商业学习是专业工作场所学习的综合化方法”的结论,从此使跨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正式被列入高校的课程之中,开启了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全新时代,开辟了经济学类跨专业实验平台的新纪元。它将跨专业实验平台的运用由校园直接对接到企业,进一步稳固了跨专业实验平台在高等教育尤其是实践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时至今日,欧美高等教育系统已然发展出了完备的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课程,包括哈佛大学、荷兰大学、剑桥大学在内的一系列世界一流名校仍在继续进行着这类或类似的课程平台的设计研究。
(二)国内的跟进探索
相对于国外的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建设,国内相关概念无论是提出还是实践探索都出现的较晚,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高校都处在虚拟仿真以及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的空白时期,这样的真空期一直持续到2011年,用友新道科技公司首先在国内提出了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相关概念,并陆续与北京、内蒙古、天津、浙江等多地不同层次知名院校展开合作,不仅开创了校企合作的先河,更是将经济学类跨专业实验平台打造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国家品牌”。而随着电脑技术以及配套软件的日新月异,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相关企业开始对经济类综合实验平台展开研究与探索,寻求更为科学、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以及寻求与各类高校之间的合作。如今,国内的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已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有不同类别的跨专业平台,即便是同一类别也有不同模式可供选择。
(三)日趋成熟的体系
从最早的VE(虚拟环境),到后来的VBL(虚拟商业学习),再到最后的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无论是国外亦或是国内,对于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的探索和发展,已到了全新的高度和水平,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也逐渐形成了日趋成熟和固定的体系,代表性的系统模式便是以书本教学为主、平台教育为辅,相关配套软件直连系统,在同一角色下进行教育的专项综合实验平台,但同时也不难看出的是,随着跨专业理论和VBSE的迅速发展,这一新兴教学方法也遇到了瓶颈,如何推陈出新,打破固有思维,创立更为先进的跨专业平台,实现由一角向多角的转换成为了新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与难题,笔者设计了如下的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仅供参考。
二、经济学类跨专业实验课的研究目的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
通过毕业前的综合实验课程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对经济活动相关知识的熟悉、理解和掌握,这不单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同时,在校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综合决策能力、综合执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各个方面也都得到了有效锻练,这使得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可以更有效地感悟复杂金融市场环境下投资人的投资行为,并学会智慧投资、科学决策和培养创新思考能力。通过在综合实验中不断地训练和锻造学生自身的全局意识和经济学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让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丰富理论知识能在将来工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实验与实训挂钩
在大四实习阶段,经济类学生很多都会选择走出校园进入金融领域行业进行实习。但在实习中,他们往往很难快速进入工作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阶段难以积累到工作经验,而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平台的建立,使得学生在通过以往的实验课程学习后,在进入到实习岗位中时,不至于太过茫然,因为金融市场环境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在之前的学习课程中都有涉及,所以学生应付起来不至于吃力,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更好地提升与锻炼自己,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和积极态度进入到紧张、复杂的工作中去,同时学生可以对比发现以往实验课程中面临的情况与真实金融市场情况的不同之处,相互借鉴,两相比较,在对比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让自身在实验与实训中能得到充足锻炼,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的主体结构
(一)平台开发架构
将学生培养成集多元化、综合型、实践型于一体兼具团队合作能力、社会竞争意识和理论驾驭实践才能的人才是中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点,“以点带面”必不可少,而作为这个突破口的一“点”,一定要能够串联课堂知识并关联经济学类专业其他相关理论知识。金融市场变幻莫测,数据与资讯瞬息万变,不仅各类市场动荡较大,某些特殊的经济金融事件还具有单向性和单显性,经济金融相关专业投资决策更需要决策者具备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故本实验平台以经济学类相关金融证券投资为中心,围绕投资这一核心教学目标,将经济学类各个不同子专业的相关知识与金融投资这一核心主题相联接,最终形成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非金融类机构投资者在投资中的决策与投资操作。
(二)平台课程内容构建
本实验平台课程的设计与构建,计划采用以细概全、聚沙成塔的策略,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验平台优先寻找个人投资者这个突破口,不求庞大而求全面,率先将金融投资中个人投资者这个模块建立起来后,再进一步依据相关数据不断扩充和升级。围绕投资者,在金融投资过程中,首先进行市场投资对象的风险与收益测度,再对每个投资人自身的风险收益偏好进行估计测算,制定投资政策;再进一步选择相适应的投资对象或投资方式。根据各种金融投资分析技术分析的结果,对不同类别的金融产品进行组合投资,再进行金融虚拟仿真交易操作,构建个人的金融资产组合。在对每个学生资产组合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其组合绩效,并加以调整。众所周知,国内现存的绝大多数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都存在着数据太过单一化、简单化,又与真实的金融市场不相符的通病。而真正意义上想要实现让在校学生了解和认识真实的金融市场,必须将数据尽可能真实化、复杂化。该系统和平台上将全部引入金融市场的真实数据和相关动态数据,故综合实验实训的结果必定会与在真实金融市场中实际操作的结果相同,这也将是对现存的绝大多数国内同类实验平台的改革与创新。
(三)配套设施建设
想要构建优秀的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与之相匹配并互相服务的软件与系统是整个框架构建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便成了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学校方面需要与软件开发商合作,进行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专用软件的开发,先行形成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与操作系统的建设。通过以任务驱动为课程软件编程的逻辑来达到学实结合的效果,而所谓任务驱动模式,便是通过学习任务的细化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熟悉经济学中的规律与相关知识。在这样的任务驱动模式下,不仅能够极大地方便老师们任务,更能让学生们对这样的一节课更加感兴趣,同样的,在这样一种运行机制下的模拟仿真市场更能够贴近真实商业环境下的投资市场,真正的在高等教育中实现学实结合。
(四)平台特色及优势
1.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在绝大多数国内院校中,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仍处于萌芽阶段,还未像欧美国家那样正式走上高教舞台。在课程设置上,本课程具有创新性的特点。特别是在课程内容上,平台以个人投资人作为贯穿整个课程的思路是创新的,也是可行的。在课程软件的开发思路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更使得整个课程可以将经济学类各专业的相关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并可根据专业特点不同,在有些知识点上有所侧重,方便经济学类在校学生的研修。2.课程的开放性。在经济学类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课是每个学生的必选课,因此在设置上充分考虑到了课程的开放性。建设完成后的课程资源将全部上网,所有选修或对此课程感兴趣的同学和老师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综合实验入口也计划采用实名注册后可自由进入的模式,不仅经济类、非经济类在校学生甚至非在校学生都可通过专门的通道学习本课程,充分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3.课程开发上的校企合作性。经济学类跨专业综合实验平台采用了校企联合设计与开放的模式,校方课程组主要负责课程内容的设计,合作企业则主要承担综合实验教学软件的开发,课程教学软件的知识产权共享。这一模式仍处于探索中,项目建设单纯依靠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完成,因此,强调与企业的配合与合作,才能顺利完成计划任务。
参考文献:
[1]卞艳艳,刘洋,雷娜.高职院校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VBSE虚拟商业社会实训平台.江苏:交通职业教育[J],2015(3),p51-54.
高等教育相关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实习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12-04
一、高校实践教学的相关政策支持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必备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力保障。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践教学得到了重视和加强。早在1993年,《中国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2001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规定:“建设一批示范教学基地和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强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2005年教育部再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于中国高等教育,除了强调“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指出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些文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实习基地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普遍存在[1],导致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举步维艰,实践教学几近流于形式。
二、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2007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已经有1 909所,自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以来,高校在校生数量剧增。独立院校的大量出现,高校在校人数接近3 000万,位居世界第一。巨大的数字后面需要与之匹配的教学设施。实习基地是学生参观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必要场所,通过实习环节可以了解专业生产作业的基本流程、相关作业环节、主要设备仪器、主要技术管理方法等内容。
(一)实习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环节
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对教科书中讲述的各种机械设备、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等内容,没有实践操作就如同纸上谈兵,而在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践活动,将相关知识消化吸收;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得到启发,对现实问题再思考与再分析,实践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如物流类专业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选择功能完善的物流企业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对物流活动的某个环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理论与实践达到完美结合,不但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拓宽了知识面。
(二)实习是增强学生动手合作的必要过程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高校培养的学生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基础理论教育、参与校内各种社团、参与本专业或非本专业的各种竞赛以及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之外,就是参加各种实习实践活动。目前企事业单位在招聘面试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经验。学生在实习基地参与的专业实践活动,为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条件[2]。在实习基地实践操作过程中,实习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合作完成每个实习作业环节,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逐步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
(三)实习是引导学生熟悉环境的必要阶段
高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前期调研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通过综合考虑一个企业主要从事的业务、生产经营状况、机器设备的先进程度及其生产规模大小等因素,最终确定为该专业的实习基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将来面临的工作环境不胜了解,通过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一方面能对将来的工作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熟悉将要面对的工作环境,为将来参加工作做好心理准备,这些都是在课堂学习中无法获得的;另一方面也能防止部分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由于不能适应工作环境而重新择业的现象发生。
三、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营大型企业把接收大学生进企业实习作为社会义务和责任看待。改革开放之后,国有企业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各种改制,形成了合资、并购、股份制等多样化的企业经营形式
,企业经营观念和经营思想也相应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收大学生进企业实习,已经不能再以责任和义务对企业进行约束[3]。学生即使向企业缴纳实习费,也不一定会得到企业的支持,造成了目前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面临诸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