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范文1
[作者简介]王美林(1964- ),男,江苏泰州人,泰州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素质教育。(江苏 泰州 2253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16-03
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推行,各级政府纷纷将实现新兴产业的规模发展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将提升当地支柱产业的竞争力作为重点发展的项目,将传统产业的全面升级作为转型的重点。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之一。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一个城市的产业升级过程中,职业教育始终承担着为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的作用。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只有对职业专业建设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保证产业战略依照既定的方向推进。因此,在产业战略实施的伟大进程中,职业教育专业作为向社会提供专业人才的一项重要手段,只有积极实行与产业战略的有效对接,才能确保地方经济拥有持续、稳定的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在进行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时,必须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相关专业设置,根据区域的主导产业进行骨干专业构建,在全面领悟传统产业发展转型的客观需求基础上,对传统专业进行进一步的改进,针对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创建特色专业。需要强调的是,专业和产业的对接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而在操作过程中体现出“一对多”“多对一”的情况。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建设合适的职业教育专业,以适应产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一、把握新兴产业需求,设置新型专业
在全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区分标准后,根据国情,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具有旺盛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电网产业等,这些新兴产业体现了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专业,理应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服务。对新型专业建设必须注重以下四个环节:
首先,地方政府在对新兴产业进行宏观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学校与新兴产业对接的问题。必须将新兴产业的职业要求作为规划职业教育的基本参考点,将其看作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未来航向与坐标,在研究新兴产业发展时间的同时,花大力气对职业教育进行合理的安排。其次,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机构,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需要仔细研究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在了解当地发展宏伟蓝图的基础上,详细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新型专业设置方法。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笔者以为,专业院校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内容:安排专人对区域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并以此为依据对当地人才缺口进行预测。全面分析岗位要求以及人才培养需要达到的等级,考虑课程应当如何设置、学校师资力量如何安排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第三,通过不断探索,积极完善由政府、企业、院校互相合作的工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努力尝试由三方共同派遣工作人员、对新兴专业设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调研和探讨的发展模式。同时,必须确保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在相关产业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基地,企业员工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相互合作。最后,要不断建立健全新型专业建设的调节机制。在建设与新型产业相匹配的专业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意识到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成长、成熟需要结合区域新兴产业现状,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调整。设计者必须做好及时调整机制的准备,考虑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专业设置条件不够成熟,甚至部分专业名称和专业目录无法一一对应等状况。相关人员必须明确,与其他专业设置相比,新兴专业设置除做好常规的专业设置工作外,还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才能从容应对突发状况。
(一)抢占发展新兴专业的时机,积极设置符合本地特色的专业
新兴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其强劲发展势头下所带来的巨大经济诱惑与发展前途,使得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发展新兴产业作为一项核心工程。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能够在产业更新换代节奏日益加快的市场环境下牢牢把握住市场的发展脉搏,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将未来的发展重点放置在新兴专业上。在市场的推波助澜下,新兴专业的发展势头更加旺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不尽相同,因此相关专业设计也必须在全面考察之后方可执行。开展相关专业设计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需要明确我国政府对新兴产业的定位情况。其次,必须将专业设计的基础放置在本区域内部的产业基础和资源基础上,明确本地的竞争优势,在全面考证后,方可设置新兴专业。最后,对新兴产业的技术以及市场发展潜力进行调研。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最优的专业应当是那些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但又有较快发展速度,同时又可以在本区域产生极强辐射力的新兴行业。
(二)推行置业专业教育时,必须全面考虑各种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新型专业要想实现成功运作,需要一定的时间。校方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预见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增强从容应对问题的自信。具体来说,在师资方面,校方应当充分考虑现有师资力量短缺的现实,提前有计划地进行与新兴专业相近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可以选择派遣教师到高校学习以及到企业实训,通常来说,深入企业学习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为了保证教师质量,确保教师数量到位,学校可以尝试聘请编制之外的兼职教师进行授课。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阶段,应当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最佳方案。在推行新型专业设置的过程中,最好将实践基地设在企业内部。教师应当创造条件,制造出简单的实验实训工具,确保学生在进行基本技能学习时,对于学习内容有起码的认知。在课程设置方面,秉承边开发边完善的原则,通过各方专家的论证与讨论,探索合理的课程。在专业管理上,校方应当借鉴企业在管理中的理念、文化以及具体举措,在全面考察本专业实际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注重贴近新兴专业的知识教学
新兴专业属于职业教育中最新出现的一门学科,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参考。为保证教学质量,在对新兴专业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这个强有力的媒介,积极利用各种渠道查阅西方先进的教学设计方法,从而在我国没有现成经验的前提下获得必要而有益的教学经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出资聘请经验丰富的外教或者派遣教师到西方先进国家的院校进行交流、学习。第二,将传统教学中与新兴专业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这需要边缘学科教师进行全面探讨并制定教学内容。由于这种策略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因此也更“接地气”,应成为新兴专业设置的重点。第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对于服务于新兴专业的知识,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实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做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校企联合不仅能让理论知识与现实相结合,更能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是保证新兴专业知识教学能够被社会认可的必经之路。
二、针对区域支柱产业,加强骨干专业
从概念上讲,支柱产业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速度很快,同时有能力对国家经济进行引导及推动的重点产业。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属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主要有机械电子、建筑业、石化等企业。打造和支柱产业相衔接的骨干专业,应当重点把握好以下三方面:
(一)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加强引导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推动区域产业快速发展。支柱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其经营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区域产业的整体水平。基于此,职业院校必须将服务支柱产业作为课程设置的一项重点。在教学中,学校要敢于抛开社会上那些昙花一现的行业,不能因为这些行业短时间的热门就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专业设置,而应进行科学理性的判断,确保相关专业能够与支柱产业对接。为实现对支柱产业的有效引导,学校必须在专业设置上下大功夫,将人才培训作为重点,将加强校企合作作为核心,将国家产业政策作为参考依据,通过紧跟国家政策、着力培养高精尖人才,真正将职业教育引导区域支柱产业健康发展的功能落到实处。
(二)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注重教育质量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支柱产业在发展规模上无疑是最大的,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比肩的行业规模、从业人数以及经济贡献。当然,在后续人才需求上,支柱产业有着更大的人才缺口。为满足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在进行专业设置时,理应将其作为骨干产业。培养更多的人才是职业学院必须做的一项核心工作,教育规模化是相关专业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规模化不仅指学生人数更多,还涉及更多的设备仪器、更雄厚的师资力量、更充足的试验场地等。在保证规模到位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同样能够符合企业需求。具体来说,在进行人才培训的过程中,学校必须有与企业相似的操作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尽可能接近工厂作业的前提下学习相关知识。除此之外,还必须确保企业有足够的实训场地让学生学习,不能因为场地、设备的不足而将技能知识转化为课堂理论教学,这样不仅会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满足企业需求,还会直接打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校的形象。例如,某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始终是当地的龙头产业,在当地政府制订的五年发展计划中,着重对这一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强调,并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针对这一情况,为满足当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该校通过全面的考察,有意识地增加了制造业的招生人数。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在原有师资的基础上新引进了五名骨干教师,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真正的知识。通过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企业反馈良好,认为这样的人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当地产业战略也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支撑下,得以稳步推进。
(三)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创塑并进
支柱产业是一个区域的主导力量,它在区域中不仅要求稳步发展,还应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作为最终目的,对生产效率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骨干专业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支柱产业的发展情况开展教学。学校、企业以及本行业各方面的专家,应当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咨询委员会,根据本行业的发展状况,科学预测行业的发展趋势,为学校进行实际教学提出高瞻远瞩的意见与建议。同时,学校和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交互任职”机制,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概括地说,骨干专业是学校专业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学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安排教师与企业全面考察与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在创新教学的基础上,正确引导、重塑教育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水平。
三、基于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专业
传统产业主要指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产业,通常指的是以钢铁、纺织、造船为代表的,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产业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产业部门。传统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稳步提升的关键,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甚至扮演当地支柱产业的角色,因此,在建设职业教育专业过程中,必须对其高度重视。
(一)适应产业传统的同时,注重强调专业性
通常来讲,传统产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长,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较长的发展经历,其本身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与生产优势。与此相对应,这些技术与经验在构成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对于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进也带来致命的缺陷,技术定型、生产不规范、粗放型管理等特点都影响传统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实施专业教育时,职业教育者必须在保证教学内容满足传统产业生产的同时,对其进行专业化改造。具体来说,通过与企业签约,促进传统企业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推进,学校可以有意引导,让企业在内部逐渐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能够平稳地向现代化过渡。要积极引导企业在满足现有生产要求的同时,实现生产的专业化,避免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积极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在顺应产业改造的浪潮下,始终将保证教学质量作为重点
如不及时进行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改造,传统产业将无法适应现代化机器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逐步被时代淘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为传统产业提供人才上,更表现在引导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上。在具体教学中,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当从以下几点进行改善:一是配置更优质的师资力量。在教学中,只有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过硬的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学习到真正的专业知识。在产业改造过程中,学校应当摆脱教师必须科班出身的刻板印象,可以邀请企业中具有丰富资历、行业中具有权威地位的专家到学校进行课堂知识讲解。二是开展多样的竞赛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出能够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方案,并给予一定的荣誉奖励,提高学生改造传统产业的积极性。由于传统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规模和人口数量优势上,不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信息化时代浪潮中,该种发展模式从长远来看岌岌可危。因此,在开展传统专业提升的过程中,校方必须安排专家到传统产业进行实地考察,双方共同探讨发展战略,进而制订具有鲜明传统产业特点的教育培训计划。这是有步骤、有重点地改善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过于粗放状况的必要手段,必须高度重视。
四、针对生产行业,创建特色专业
从行业发展的目的上讲,生产业是为保证在工业生产中各项经营活动能够不间断进行、工业技术持续提升、产业升级顺利实施,最终实现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一种专门服务于生产性产业的特殊行业。特色专业指无论师资力量还是教学水平都具有较高社会认可度的专业。在学校的学科构建中,特色专业是对学校教学水平的优化,是提升学校总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保证教学水平的关键。针对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创建特色专业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坚持将独特性作为重点
随着市场改革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服务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基于此,进行特色专业确定时应从以下两点抓起。首先,要转变在制造业企业内部进行选择的方式。制造产业目前的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其内部发展产业链也相对成熟,该行业的发展重点已经转向产品设计、人员水平、售后等方面,由于这些方面并不是其优势所在,因此在发展中往往倾向于外包的发展模式。作为新的一种发展模式,人才培养应当积极寻找发展中的空白点,将独特性贯穿发展的新增长点中。其次,要在生产型服务业完整的“产业链”中确定专业培训方向。在生产业的产业链中,不仅有关于产品的可行性报告,更有产品理念设计、企业人事管理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针对生产业的发展需求、创建特色专业时,专业设计教学应当由传统的生产服务教学转变为侧重整个服务链的全方面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将独有性作为教学重点
信息化时代是当今经济发展的典型表现,在现今经济活动中,随着工业生产业与我国制造业的经济合作越来越频繁,针对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创建特色专业时,必须考虑在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绝大部分企业对于服务这一领域投入的精力、财力已经越来越大。研究表明,服务经费的增长速度在近两年已经呈现明显高于实物增长速度的趋势。坚持独有性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指,学校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开展一些具有鲜明学院特色的网络教学、网络课堂,同时利用网络的便利性积极开展各种网上销售、电子商务教学模式,将必须在学校才能学到的知识用现代化手段展现出来。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生产服务业提供的产品,制订符合先进网络时代特点的网络销售方案,并通过向合作企业展示,让企业从客户的角度对其进行评判,不断改进销售策略。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职业教育专业的总体效率,还能在课堂知识传递过程中,体现鲜明的本校教学特色,最终为提高生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作出贡献。
五、结语
作为保障区域产业战略顺利推行的坚强后盾,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当针对不同的产业选择相应的学科建设模式,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以保证传统行业优化升级为核心,以促进支柱产业稳步推进为目标,以创新生产业发展模式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建设,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江苏省“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纲要(苏经信综合[2012]349号)[Z].2012-05-08.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的通知(教职成[2010]13号)[Z].2010-11-27.
[3]孔祥富.浅析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对接的有效策略探究[J].广东教育:职教,2011(1).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范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背景;高职专业建设;挑战;对策
前言
目前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高职专业建设工作中,主要的任务就是建设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与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案,实现三教改革的工作目的。然而目前在高职专业建设期间还面临很多挑战,不能确保相关的专业建设工作效果,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工作模式。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应该于职业教育改革的环境之下合理的进行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与水平。
一、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专业建设的任务
职业教育改革的环境之下,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的工作中,必须要明确自身的专业建设任务,按照实际情况合理开展专业建设工作。具体任务为: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改革近年来,我国在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量有所提升,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人才培养的工作要求,多数高职院校都开始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于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按照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与要求进行了专业建设,可促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在专业建设的工作中,可通过校企合作的相关模式,实现职业教育的改革工作目的,增强人才培养的工作效果,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强化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高校和企业之间共同开发人才培养工作模式、职业教育的实践操作措施等等,这样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培养职业化能力较高的人才,还能转变传统的高职专业教育工作模式,提升教育工作质量。
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调整高职院校在建设专业的过程中,主要目的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此期间,制定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产业不断调整,各个领域中的人才需求也发生改变,高职院校的传统专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人才培养与发展需求,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就应该在专业建设工作中,按照职业教育改革需求,合理的制定和调整相关人才培养方案,遵循科学化的发展原则,有效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3.教育改革的相关任务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属于重点的任务,只有合理开展教育改革活动,才能有效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开展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建设的改革工作,通过各方面改革方式的支持,有效的提升人才培养工作质量。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工作中,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形成专业化的教育改革工作模式,促使各方面教学工作的实施与发展。
4.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任务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工作中,应该按照职业教育改革的特点与需求,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作为主要任务,创建出科学化的教育模式,遵循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与发展需求,为后续工作的实施提供帮助。高职专业建设的工作中,将职业教育改革作为基础,可以按照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专业品质,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实践操作技能与知识,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职业化的发展,还能形成专业能力培养、操作技能培养、道德素质培养等工作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当前的人才培养根本需求。
二、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
当前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于专业建设工作中还面临诸多挑战,缺乏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与人才培养工作体系,未能合理创建“三教”改革的相关工作机制,不能确保人才培养效果。具体挑战为:
1.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职业教育改革的环境之下,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活动,尚未创建出较为完善的管理工作体系,没有按照实际发展需求与特点合理的进行专业建设的管理工作,这样会导致高职在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且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没有建设专门的专业建设职能部门,不能系统化、合理化的进行专业建设,难以按照人才培养特点与需求等制定出相应的工作机制,对专业建设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工作中,未能建设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没有按照具体的人才要求合理开展相关工作,在缺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情况下,难以有效通过专业建设方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这样会对各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具体工作中尚未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需求合理的培养人才,不能满足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难以满足当前的高职专业建设发展要求,甚至会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方面,没有按照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工作,难以按照专业建设发展需求编制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保证各方面的工作质量和水平,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性,为国家培育更多专业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
3.“三教”改革的挑战高职专业建设的工作中,“三教”改革还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正确的开展分析工作与研究工作,以此明确“三教”改革所面临的挑战。①师资队伍的建设挑战。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工作,教师属于实施主体。传统的工作中,师资培养主要重视内部教师人才的培育,缺乏具有企业实践操作经验的师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校企合作、产学研模式应用期间的师资培养需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一味重视理论知识与教学知识的学习,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这样很难有效的培养优秀师资队伍。②教材建设方面存在挑战。教材属于专业建设中十分重要的载体,然而,当前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工作中,只局限在传统的纸质教材方面,未能合理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材载体的更新,难以为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教材内容,这样会导致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工作效果降低,难以满足当前的时展需求。③教学体系建设的挑战。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工作中,我国高职专业的建设还面临教学体系的挑战,没有创建出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难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将项目类型、角色扮演类型、任务驱动类型、翻转课堂类型的教学法应用在专业建设领域,这样很难有效地提升专业建设的效果与水平。
三、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专业建设对策
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应该合理的进行专业建设,树立正确观念意识,创建出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增强整体的教育工作水平。具体措施为:
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工作中,面临很多新的任务,在此情况下,应该按照实际情况,针对专业建设管理与教育管理的体系进行优化调整,从而适应当前发展需求。首先,建立管理体系,应建设专门的专业建设职能部门,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按照高职专业建设特点与实际情况,制定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指导各个职能部门开展专业的建设工作。其次,按照高职专业建设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监督体系与考核体系,要求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便于专业建设工作的合理实施。最后,还需创建出高职院校、职能部门与专业建设的三级管理工作体系,确保相关专业建设工作效果,使得专业教育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按照校企合作的特点,合理的进行理论专业、实践操作专业的建设,确保教育工作的合理落实与发展。除此之外,在健全相关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专业建设的工作要求,明确各个部门的规范标准、制度等等,规范专业建设方面的行为,使得各个部门都可以按照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合理建设相关的专业模式,保证教育工作的高效化发展。
2.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工作,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此情况下,应该制定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以此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工作质量与效果。首先,在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筛选人才培养内容,强化教学改革工作力度,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应该重视理论与学术研究,合理的针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其次,在选择人才培养途径的工作中,需合理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产学研方式等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满足当前的教育发展需求。最后,在专业建设工作中创建相关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应全面分析当前的社会人才需求,丰富专业建设的内容,整合诸多的元素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以此全面提升整体的专业建设工作水平。为有效培养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按照职业教育改革特点与需求,创建出相应的工作机制与体系,例如:在采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明确现代师徒之间的关系,将企业中的师傅作为人才培养工作主要人员,将学生作为其中的主体,制定完善的责任制度,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责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提升整体的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与水平,从而为后续工作的实施与发展夯实基础。
3.“三教”改革问题应对措施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开展“三教”改革的相关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面临诸多挑战,在此情况下,就应该积极开展相关“三教”改革的工作,应对存在的挑战。首先,应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将教师作为其中的主体,不仅需要重视内部教师人才的培养,还需引导教师积极学习各种企业实践操作技能,是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教学指导。在此过程中,应该安排教师到企业中学习各种实践操作知识与技能,使得教师在企业中学习到更多知识。与此同时,还可以聘用企业中的人才到学校中开展教学工作,使其按照企业的岗位工作经验,为高职专业建设提供更多的指导意见,以此促使专业建设工作的合理实施。其次,应该重点开展教材建设工作,将其作为专业建设的主要载体,转变传统的纸质教材形式,而是合理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更新相关的教材载体,例如: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微信渠道等制作教材,利用网络数据信息为学生传输各种知识与信息,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全面掌握各种知识,不再受到纸质教材的局限,提升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最后,应重点开展教学体系的建设工作,在专业建设工作中,将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体系之内,这样在诸多教学方法的应用之下,有效提升专业建设效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指导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在建设专业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还应该按照网络时代的特点,积极融入智能化与数字化的教学技术,借助各种先进的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模式与专业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打破传统教育工作的局限性,彰显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职专业建设的优势和重要作用,有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范文3
关键词: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特色专业群建设 策略
特色发展和持续发展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立校、强校之本。其色专业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环节。特色即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特色专业指充分凸显学校办学定位、体现教学目标、突出办学优势的专业。这样的专业不仅有较高的办学水平、鲜明的办学特色,而且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同,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当然,一个学校有一两个强势专业未必能办成强势学校,而任何学校又不可能把每个专业都办出特色(届时也就不成其为特色了),因此,就专业发展的效能来看,打造区域性特色专业群,建立校际优势互补、共荣的办学机制有利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整体发展和持续发展。这也是在全球化视野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下面是我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区域性特色专业群建设策略的思考,一管之见聊作引玉之砖。
一、立足于自身资源,打造校本专业特色
从微观的角度看,每个学校都有特定的办学历史、师资储备、办学环境和发展定位。特别是办学资源,既有不同于他校的人财物等校内办学资源,又有长期形成的特定的校外办学资源。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办学资源,尤其要注重学校师资队伍的特点、优势和专业发展的历史沉淀、经验积累,努力打造校本特色专业,逐渐形成办学特色。对每个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来说,这既是校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根本需要,又是建设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区域性特色专业群的前提性工作,还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有效地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二、立足于区域性需求,突出校本专业群优势
从宏观角度看,特色专业建设应立足于区域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求,逐渐建构校本特色专业群,并追求1+1>2的整体效应。任何农村中等职业学校都不可能也没必要在专业建设上面面俱到。根据不同地区的区域性需求,在校本特色专业群的整体建设上做好文章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把本地区的工厂、企业等相关资源作为学校发展的有效办学资源,不断完善特色专业服务本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另一方面,在发挥特色专业群建设整体优势和服务职能的同时,逐渐形成并凸显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走特色发展、持续发展的办学路子,从而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
三、立足于校际联动,发挥县域专业群效能
从系统的角度看,不同学校又同处于一个动态的、联系的、发展的系统之中。特别是同一个县域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不仅在长期的工作联系中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而且在行政区划上统一归于县教育局领导,便于统筹协调管理。因此,在积极互赖的基础上,通过校际联动、资源整合、专业调整,形成县域内优势互补、互助共赢的特色专业群网络建构系统大不同于各自为阵的盲目办学方式,有利于极大地发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县域专业群的整体性效能。这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由特色发展、联动发展逐步走向优势发展、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四、立足于改革创新,建立产学研联动机制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范文4
大举措:中职教师第一次有了专业化的教师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12000多所,在校生超过2100万人,专任教师88万余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总体规模约占我国职业学校教育的三分之二、高中阶段教育的二分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党的十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无论是提高教育质量,还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都是关键点。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各级各类教师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教师专业标准可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所谓通用标准,就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对各级各类教师统一规定的标准,即政策性标准;而专业标准,是指为教师制定的具体专业发展标准,包括教师专业伦理标准、专业知识标准、专业能力标准等内容,即业务性标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属于一个层次,且具有普及文化教育的功能,其教师专业标准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具有某些相通之处。但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要求其教师专业标准更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为此,教育部在已颁布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上,单独制定了体现“双师”素质要求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的专业伦理、工作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实践水平等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把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这使得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作为实施职业教育教学的主体,不再参照普通教育教师管理,第一次有了专门的专业化教师标准。
《专业标准》是贯彻党的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部署,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精神的一项重要成果。《专业标准》的颁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方向:指明了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方向
《专业标准》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实施要求”三大部分组成,基本内容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分为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教育知识、职业背景知识、课程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等15个领域,细化成60条具体要求。
《专业标准》贯穿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和队伍专业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师德为先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关爱学生,团结协作;以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职业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学生为本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有所长,全面发展。能力为重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把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终身学习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技能,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经验;参与职业实践活动,了解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不断跟进技术进步和工艺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大趋势:是加快中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推手
在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必须对作为实施职业教育教学主体的中职教师提出新规范、新要求。《专业标准》的制定,是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趋势下的必然要求。
《专业标准》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特点。一是体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要求。将党的十精神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最新要求写入《专业标准》,要求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践行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理念。二是突出“双师”素质要求。针对职业学校教师“双师”素质评定缺乏标准的问题,突出职教教师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特征,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普通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又要具备相应行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能够实施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实训实习。三是回应社会关切问题。针对教师实践能力与产业技术进步脱节的问题,要求教师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工作岗位要求,跟进技术进步和工艺更新;针对教师生产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要求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员工培训、业务咨询等社会服务;针对学生实训实习组织松散、学生权益屡受侵害的问题,在“专业能力”维度中专门增加“实训实习组织”内容,明确教师职责,要求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实训实习,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
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在对《专业标准》的主要特点所进行的阐述中看出,制定并实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换个角度看,《专业标准》更是建立了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队伍的基本准则,成为了加快中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推手。
大力度:为中职学校教师发展和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确保《专业标准》有效落到实处,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职师资培养培训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如何实施《专业标准》提出具体要求,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和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以说,《专业标准》是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保障。
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准入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二是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特点,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职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三是中等职业学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绩效管理机制。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品专业;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202-02
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不断加强,近几年来中职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也迅速扩大,这就使如何提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早在2003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后,全国高职院校纷纷启动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而中职学校,也应当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立足精品专业,建设一批特色明显、质量过硬、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专业课程,要将精品专业建设工作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达到提升办学内涵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走出一条内涵与外延协调发展的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办学之路。
一、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国家精品专业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精品专业是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手段、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精品专业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紧紧围绕五个“一”标准要求,以先进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为核心,以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为平台,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建设实用的立体化教材为基础,以科学的管理评价机制为保障。如何建设好中职教育的精品专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试析:
(一)承上启下,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每一位从事中职教育的教师都应当勇于实践,勤奋工作,乐于奉献,精品专业建设需要一支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活跃创新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中职学校精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强化课程负责人制,加强课程组教师队伍建设,根据精品专业建设的要求,有计划、按比例选派教师到企业轮训,或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相关高校进修,接受业务培训。此外,还应不定期地组织课程教学专题研讨会、公开课等教研活动,促进精品课程组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逐步形成一支主讲教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
(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开放的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要在原有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程基础上,以提高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为宗旨,不断优化知识体系,努力拓展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结合教学进程和市场需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建立“多平台、强技能、多证书”的教学机制,确保实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导向。以培养岗位能力为根本,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筑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先进的课程体系。不能盲目模仿普通中职教育教学模式,片面追求学科的完整性,而应该以能力的形成为主线,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精品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体现理论知识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实践环节和内容,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业的实践内容和形式。
(三)基于工作过程,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专业建设的核心
开发过程中,我们应当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主要参考教材,形成文字教材、电子课件、辅助教材、教学录像等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立体化教材。要根据需要制订新课程体系标准,建设现代化教育信息平台,例如建立图文并茂的课程教学网站,为学生学习建立自主性学习课程计划,内容科包含课程标准、能力标准、教学指导、考核目标、考核标准、信息反馈平台等。
(四)结合地方特色,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以学练结合为切入点,结合河南地方特色,积极探索学练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以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方式学习,不断提高获取知识和发展个性的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学效能。围绕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实现了“教、学、做”的有机统一,是学生可以真的的体验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
(五)科学管理,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
积极与省内外著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将企业建成能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培养新模式。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由校外专家、企业负责人参与导委员会,参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同时把学校教学实习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计划中,共同构建人力资源开发平台。要更加注重任务驱动式的课外实训,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时间,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中职学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的技能型人才,而精品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发挥标尺作用,是中职院校内涵提升的一个重要表征。
二、中职学校精品专业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促使精品专业建设能体现中职学校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专业优势及学校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并且使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始终保持专业课程的示范作用,达到评建结合、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效果。应重点强调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建立严格的申报条件和程序。学校要明确规定申报条件、申报要求,严把精品专业的入口关,对不符合条件的课程坚决不予认定,并且按照程序对所有申报课程进行评审、公示和监督。二是建立监督机制。学校要定期组织专家对立项专业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同时做到跟踪检查与评估相结合,专家评估与师生评估相结合,确保精品专业课程建设质量。三是评价体系要切实可行。该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能定得过高,而且能比较容易地用来指导精品专业建设实践活动。
(二)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品专业建设工作,建立健全精品专业建设保障机制。其中包括两方面:一是管理层面要成立校级精品专业建设领导机构,负责精品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指导和管理,同时建立系级精品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其职能是按照精品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目标和要求具体落实精品专业课程建设的实施工作,确保精品专业课程建设有一个领导有力、目标明确、分工协同、运作高效的管理体系;二是资金层面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支持,需要加大投入,购置实验设备,建设实习基地,改善教学条件。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范文6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 机电专业 信息化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这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生产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相应地,对从事生产活动的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和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应积极面对挑战,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手段也要实现信息化。因此,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是目前职业教育课程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信息化教学对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提出了迫切需求
信息化教学是在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的信息化环境中,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以学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这对当前职业教育提出了教学资源信息化、电子化的要求,而教学资源信息化、电子化的关键内容是建设教学资源的数据库,由此,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成为必然。
1.转变学习方式
现在的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期,各类资讯呈几何级的速度增长,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也极大缩短。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必须紧紧跟随这些变化,而职业院校的教育通常滞后于现实。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引导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有能力持续自我学习,使职业院校的学生成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个体。因此,职业院校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帮助学生掌握基于资源的学习方法,掌握获得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2.扩大资源共享需求范围
实现资讯资源的高度共享,是当今社会知识服务发展水平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文明的水平。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网络化信息技术加快了这些资源的保存和传送速度,扩大了资源共享的范围与领域,延展了资源利用领域的广度。资讯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打破了传统资源传递的时空束缚,使资源的保存、交换、获得形式更为便捷和直观,现代信息的网络化环境为资讯资源的无限共享提供了可能。
3.推进终身教育进程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资料表明,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13.5年,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要求职业院校更便利、迅速地提供更加丰富的专业学习资源,并且职业教育专业知识的呈现和技术技能训练的达成都需要在专业教学信息化的条件下实现,而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也为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载体。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下教学资源库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向“专业性、共享性、动态性”的迅速转变,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质量,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能力培养与知识掌握相统一
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中,须确保既能帮助学习者掌握知识又能辅助其获得学习的方法,同时还不能忽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我们多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形象直观便于理解。对于技术技能的培养,除了实际操作,还需开发模拟实训资源,将应用场景及现实技术虚拟再现。同时,通过计算机人人交互以及人机交互功能进行仿真实训,从而实现技术技能培养,达到能力提升的学习目标。
2.面向应用与面向职业相结合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生产实践,而且将影响扩大到了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各领域,教育信息化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专业教学资源不应依据传统的学科体系来开发组织,而是要面向职业岗位、针对职业能力。这样就要求我们以专业建设的规范要求为基础,以面向的岗位(或群)的技能要求标准为依据,职业院校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教学实施,来满足相应专业领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
3.主体与客体相统一
在以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媒介开展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将主体确定为受教育者即学习者,而客体则是所开发的教学资源。这样,就要求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开发者既要熟悉、掌握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又要熟知、了解学习者,尤其是要了解他们的理论知识基础以及性格特征。只有达到主客体的一致,才能保证专业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学习者一旦学活,兴趣将得以很大程度的激发,主动性也将得以大幅提升。在对两者做到充分了解、掌握的情况下,确保主体与客体两者一致,才能实现真正的“活的”教育。
4.系统性与问题中心相结合
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学习资源的开发,需要我们围绕学习者需要解决或提出的问题进行组织。每个项目之间的联系要反映学科内部的逻辑关系,且各项目在学科整体及与整体的相互关系都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反映。最终,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掌握,不但解决了其早前提出的问题,而且还获得了比较系统的知识。这也就是说,学习者围绕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资源所进行的学习,获得的知识不会是孤立的、零散的,而是典型的系统的。
三、基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过程与技术路径
在明确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后,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与课程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密切合作,从机电专业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开展了以工作岗位任务分析为基础的、基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机电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工作。具体的开发过程和实施步骤如下。
1.制定机电专业课程标准
在现代职业教育“教产结合,工学交替”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由学科本位转向工作本位。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强调,课程不再是以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为主,而更多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由此获得的工作过程知识,不仅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部分,而且也包括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方法及其所承载的价值观。
杜威从他的实用主义哲学观出发,主张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建立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实现学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到一个积极的实践者的转化,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逐步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充分体现学与做的结合。“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贴合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岗位能力课程实施的要求。
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理念和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学习内容的开发与编排跳出学科体系的围墙,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以满足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市场的需求。如,以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机电专业“装备制造与安装”方向课程建设为例,浙江信息工程学校由11位企业技术专家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对工作岗位任务进行分析,划归出该专业包括图纸识读、物料准备、部件组装等10个工作领域,对应50个典型工作任务,包含125项职业能力。学校专业教师根据这125项职业能力,整合了机械识图、机械基础、机械设备安装与调试等6门核心课程,并从职业能力要求出发,确定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明确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即建立起各课程标准。
2.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的设计是构建“做中学”课程的关键,学习情境是教学的载体。学习情境包含工作任务,它的设计根据前面制定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来确定,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情境过程中完成一种具有可见价值的学习。通过设计系列的学习情境形成涵盖整个课程的教学项目体系。
机电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岗位能力课程的培养目标与职业综合能力相对应,课程特点体现:知识应用为主;能力训练为主;以完成工作项目为载体;以过程评价和任务完成评价结合作为检测。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做中学”学习情境在设计上应做到“三位一体”,即每个项目都应包含职业岗位认知、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思维方法的融合,各方面可以有所侧重,但三维不能有所或缺。
此外,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和职业能力,学习情境的设计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是设计的学习情境必须能清楚表达能做什么和达到什么要求,便于学生理解,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二是学习情境能将一些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有机结合,具有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三是学习情境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的关系,对工作步骤有详细的分析,写出具体怎么做,并能激发学生兴趣。
四是学生可独立或合作在一定时间空间内自行组织、安排学习行为,并自行解决在学习情境中产生的问题。
五是学习情境中的任务应具有适合的难度,既能使学生通过应用已知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在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六是在情境学习的最后,可让师生共同评价工作成果、学习方法以及工作体验,学生在学习时能获得成功感。
七是每一个学习情境内容的设置不宜过大,所包含的知识容量也不宜过多,以免导致教学组织上的困难,每个学习情境以2~4学时为宜。
3.信息化教学设计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机电专业课程教学围绕杜威的“问题五步”展开信息化教学设计,从学习目标出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与学习问题,学生通过完成和解决具体情境中的真实任务和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因此,除了分析教材、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策略外,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对学习情境的教学组织实施设计相关资源,以便助教和助学活动的开展。以机械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中“V带传动的安装、张紧和维护”学习情境的教学为例,助教和助学方案设计如下。
(1)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侧重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教师设计“V带传动的安装与维护”和“V带传动的张紧装置”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知识要点,完成学案。
(2)学生协作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设计三个实操活动,即拆台钻中的V带传动、选择V带和装台钻中的V带传动部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间相互协作完成活动任务,共同提高实操能力,学习并加深理解知识点。
(3)教师指导性活动方案的设计,教师设计制作台钻V带传动部分拆装微视频,课堂示范操作台钻V带传动部分的拆装,以近距离更直观地展示学习要领,并配以微视频演示,学生可以有重点、反复观摩。
(4)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设计操作考核表,从V带传动的张紧、安装及6S管理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操作顺序是否准确、操作是否规范、有无误操作或漏操作等设计评价表,以此对学生学习效果做出评价。
以上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参与、探索,教师作为引导、帮促,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设计时注意学生要具备独立或合作学习的时间和可能性,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体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过程。
4.形成教学资源数据库
基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呈现的成果形式是教学设计资源包,包含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静态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方案电子文本、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的导学案电子文本、ppt图片、知识卡片、学习过程评价量表、实物教具参考清单及学生作品等。动态资源主要包括操作示范微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文件、音频文件及包括链接多媒体网络资源等在内的学生学习参考资源等。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类静态资源很容易得到或制作,一般可以自主设计与开发,也可以采用对已有现成资源的选取与整合、修改与编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但学习情境所需的动态资源非常稀少,特别是一些相关知识与技能操作结合的教学微视频必须由教师按照教学设计自行制作或请专业公司制作。
教学微视频是机电专业资源建设的重点,可以分为情境引入视频和教学内容辅助视频两大类。情境引入视频一般通过走访企业录制或来源生活场景拍摄;教学内容辅助视频可以制作Flas、操作过程录像等。一般操作示范微视频,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并拍摄自己的工作过程,实操任务书、课堂训练案等教师可以参照企业岗位作业任务单编制而成。
一次次课的教学设计资源可以汇聚成一门课程完整的教学资源。笔者学校机电专业教学资源数据库是由6门核心课程、12门专业方向性校本课程和25门职业能力训练选修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源组成的。以其中的机械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设计了“三位一体”的教学项目18 个,制作完成课程数字化资源教学视频50 个,教学PPT 42份,教学设计 42份。同时,学校机电专业在专业教师和学校网管中心的合作下,建立了涵盖比较完整的动态教学资源库及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四、对基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及教师的辛勤努力与付出,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机电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已初具规模。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能力各方面也取得长足进步,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升。在今后的建设中,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与重点研究。
1.建立一支适应课程建设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应是课程的设计者,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教师。在以往的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确实暴露出有些教师理念不清、知识面不广、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今后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面,提升专业水平。同时要不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和谐、对话、合作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探究,创造有利的条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加强针对教学资源建设的评价与改进工作
后续在资源库建设的使用与完善过程中,应进一步对教学资源进行评价,以利于资源的完善,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同时,在依托资源库开发教材时,应把教材的叙述方式由陈述式变为对话式,并把知识学习、实践操作、问题反思、自我评价等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而在专业教学资源库应用的同时,需大量创设实践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利平.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6).
[3]Jaquith,Ann C.The creation and use of instructional resources:The puzzl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State of California: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2009.
[4]韩光辉.刍议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