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范文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判断活动,由于评价客体、评价方法的独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除了具有一般教育评价的共同特性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它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制度的提出和完善提供可靠的依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全过程,包括宏观到微观的各个方面。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它涉及到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能力、心理等多个方面。所以相应的实效性的评价内容应该包括政治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心理健康发展、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这些评价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时务必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估。如果只是片面的评价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教育效果,容易导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认识偏差,达不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客观的评价,这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客观科学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具有全面性的特征,这也是实效性评价的基本要求。

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所涉及的内容既包括知识、能力等可量化的指标,还包括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不可量化的指标。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更科学、更客观,必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全面评价。既要有定性评价法还要有定量评价法,要把统一评价法、系统分析评价法、比较评价法、总结评价法和过程评价法这些方法结合起来,综合应用做出科学评价。

三、评价客体的层次性

客体是实效性评价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客体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由于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的教育对象可能接受能力较强,起点比较高,所以表现出较好的思想道德水平。而有的教育对象由于自身原有思想觉悟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再成功也还是不能达到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平。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就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的实际水平进行分层次的评价,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在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时必须按照教育者原有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行分层,只有明确受教育者原来思想道德水平的层次后,在评价过程中就可以找到参照对象,可以清楚的看到受教育者在教育前和教育后的对比,这样才能对一段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做出科学的评价。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层次性特征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要分层次进行决定的。

四、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由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品德的变化,都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外在教育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不断外显的复杂过程,在很多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可能会对学生立即产生影响,而是悄然渗入,在今后某个特定的情境下表现出来。思想政治品德的表现往往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氛围,缺乏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内在的品德不可能转化为外在的行动并为人们所感知。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潜在的、长期的效果纳入实效性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就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只关注眼前的显性教育效果,必须根据外界环境和主客体自身状况的变化持续评价过程,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主体在进行评价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充分考虑现实因素的限制,既要看到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肯定高校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提高,还要全面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效果。

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不遵循动态评价的规律,只是静止的、孤立的对某一阶段的情况进行评价,这样评价的结果就是片面的,没有全面性、科学性,甚至可能和实际情况完全相反。从这个角度讲,动态性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特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基本要求。

五、评价结果的导向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再此基础上探析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不足和问题。并在评价结果的指导下分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积极和消极因素,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评价的结果和结论能验证教育活动的成效,并对之后的教育活动有引导作用。从其自身运作的角度看,评价活动本身需要特定的标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的设立必须按照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设立,其评价原则、评价体系的设立也必须朝向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五个特征是相互关联的,这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特殊性决定的。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是实效性评价体系完整的基础,方法的多样性强调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灵活程度,评价客体的层次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实践的体现,评价结果的引导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出发点和目的。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而服务的,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科学化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茂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范文2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开放性结构

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所传输的有效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联结纽带”。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也不断丰富、更新,甚至出现了从未有之的“新介体”,其原因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充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开放性结构特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哲学内涵出发来探究其根源。

从中介的词源意义来看,“中”有跟四周距离相等,在范围内,不偏不倚等含义;而“介”字主要是指在两者之中,如介绍,媒介,介质等。“中”与“介”连接在一起合成一个词组,其基本内涵应该是中间、媒介、联结的意思,人们一般使用其“在中间起媒介作用”的含义。

中介概念在黑格哲学体系中是最常用的,黑格尔哲学体系是用中介运动联系起来的宏大的“哲学大厦”。正如黑格尔所言:“不论在天上,在自然界,在精神中,不论在哪个地方,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同时包括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起始点是“存在”,但“存在”不具有“本质性”的特征,只是事物外在的、丰富多样化的表象。而它的“质”隐藏在“存在”后面的“他物”中,“这种认识是间接的知,因为它不是直接在本质那里、本质中,而是从一个他物、从‘有’开始,并且要通过一条先行的道路,即超出‘有’之外,或者不如说进入‘有’之内的道路。由于‘知’先从直接的‘有’使自身内在化,它才通过这个中介找到了本质”。…即,“直接的有”是从“知”到“本质”的中介。

恩格斯把“中介”置于进化论和辩证法的理论背景下来理解。他认为,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是和进化论不相容的——甚至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界限,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鱼类和两栖动物之间的也是一样的……,“非此即彼!”是越来越不够用了。……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转移……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同样也不知道有什么严格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普遍绝对的“非此即彼”。除了“非此即彼”又应在适当的条件下承认“亦此亦彼!”并使对立方通过中介而相互联系起来。恩格斯把“中介”理解为“中间阶段”,“中间环节”,运动方式是“过渡”。

根据的哲学原理,我们还可以从“一分为二”与“一分为多”的关系来剖析中介的内涵。事物是对立统一的,但同时整个世界又是多样性的统一。在事物本质层面上表现出“一分为二”,“非此即彼”的性质;而在事物客观存在的表现形式上,却呈现出多样性的局面,即“一分为多”。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一分为二”,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事物的对立双方始终处于不断运动,互相转化的动态变化中。对立双方的联系、运动、转化,不是凭空发生的,因此,只有借助于“一分为多”中的“多”。“多”即是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联结纽带,也是事物相互转化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事物多样性的外在表象)在这个意义上,“多”也就具有了“中介”或“介体”的内涵了,而且,这个介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上述的这个意义上而言,介体的开放性结构特征,本质上是由其哲学上的先天性特征所决定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一个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是已知的,是确定的;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相对于确定的主体、客体而言,又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于介体有多种选择。例如,一位教师对一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是一对一的面谈方式,可以是家访的方式,还可以通过电话或是网络聊天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介体选择的多样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开放性结构特征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介体”会不断涌现出来。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如前所述,中介的本质就是“一分为多”中的“多”。从哲学层面上而言,介体本身必定不具有单一性、确定性与绝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欲作用于介体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及有效信息,随着外在条件地不断变化发展而不断丰富。同时,中介作为主体与客体相互转化的条件,为满足两者之间相互转换的需要而不断地组合与重构;始终处于运动发展的动态变化之中,舍弃阻碍发展的因素而吸收发展需要的因素为己所用。简言之,“外力”的作用与“内力”的需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形成一种开放性的结构特征。

第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教育者,为实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除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之外,还需要掌握大量的教育信息与新颖、科学、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在这个层面上,迫使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为满足主体的需要,进行自我调节与更新。这种变化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求这一外力作用下完成的,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的结构特征才能满足这种需要。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传媒载体的出现,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备开放性结构的直接原因。简言之,新的传媒载体的出现,为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例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为达到教育目的而进行沟通交流,而新传媒载体的出现,使教育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例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交流模式”为教育者提供了新的教育载体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只有具备一种开放性的结构才能吸纳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式传媒载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必须是开放性的结构。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情况,究竟哪条道路是最便捷的呢?究竟搭载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是最高效的呢?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开放性结构特征所带来的直接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研究,以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结构的整体概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形成“介体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思维。

第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具有开放性结构特征,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各种“新介体”不断涌现出来。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研究,尤其是集中力量对“新介体”进行重点研究,才能为实践工作及时提供理论指导。面对“新介体”,不该回避,借用其优势为我所用。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范文3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个性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

一、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

1、追求独立个性,政治思想观念相对淡薄

艺术类的专业,都要求学生有十分活跃的思想、富有创造性、具备浪漫主义的情操和艺术气息,他们考虑问题时欠缺对现实的分析。他们普遍有思维敏捷、乐观向上、热烈奔放等特点。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反应强烈,进步快的同时也伴随着易受影响的特质。并且,艺术本身不分国界,艺术生的思想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更加具备包容度,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相对容易影响到艺术生的精神世界,艺术类大学生相较普通大学生而言普遍体现出理想信念淡薄、缺乏深度的特点。他们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训练专业技能但更看重“自我设计”、“为艺术而艺术”,导致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易偏离正常轨道。

在进入大学之前,艺术类学生备考阶段需要面对文化课与艺术课的双重课业压力,思维方式更加具备灵活性和变化性,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由于艺术类学生在备考阶段从生活来说很大一部分要脱离普通学生这个大部队,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训练,因而在生活和思想上更加具备独立性。在穿着打扮和潮流追求中,也体现出特立独行。受到所学专业的艺术气息的感染,他们喜欢追求新事物,他们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新事物,对于各种问题的看法比较前卫开放。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不满足于老师的安排和学校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在课外活动和实践中表现得比较活跃,这也源于他们长期接受的文化教育中所形成的的追求独立的个性。

2、崇尚思想自由,自我意识相对较强

在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成功观以金钱和名利为重要标准,逐渐偏离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甚至有部分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现象。主流媒体虽然倡导主流价值观,但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兴起,主流媒体的声音越来越容易被五花八门的各种声音淹没。艺术类大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难免会接触到很多类似的情况。他们所学习的内容,相对其他普通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加具备针对性和社会性,他们往往在学校期间与社会接触得更多。艺术类学生从高中开始就在外寄宿写生、练声、集训,并且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各高校单独命题的专业考试,很早就开始接触社会。进入大学以后,专业较强的社会实践性也要求学生参加更多社会实践。进入高校后,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意识,更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更好的实践能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粗心大意欠踏实,漠视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学习艺术本身需要学生有自己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专业授课方式又异于常规专业,很容易使艺术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实现个人利益为目的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最明显表现形式就是,不考虑整体,更加强调自我感受。同时,如果要艺术生刻板地接受书本的理论知识,容易引起反感,他们更加倾向于通过自我体验获得对社会的认知。

3、处于价值观塑型期,容易产生浮夸心理

对于艺术领域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以各种媒介传播到国外,外国的各种思潮也通过商品流通等各种途径传播到中国。各种文化的碰撞给学生们在选择和价值取向上带来了阻碍。艺术类大学生接触到的社会实践往往属于社会潮流事物,而这些事物中本身是糟粕和精华鱼龙混杂。有很多新生事物受到追捧,但实际上却经不起时代考证。这就需要他们以自我的经验积累和知识指导去判别,而事实是他们往往缺乏理论经验的积累。很容易为了潮流而潮流,最终甚至成为潮流的牺牲品。在学习和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创作中的模仿抄袭、如何平衡传统文化和新生事物的元素融合,如何把握恪守道德底线和与时俱进创作的分界等,都是艺术类大学生不可逃避的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就沉沦在追求名利的浮躁风气里,甚至抛弃底线地抄袭作品。在艺术创作中,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重交际轻专业,在社会实践和知识提升中也往往处于本末倒置的漩涡里。

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处在价值观人生观还不太稳定的阶段,面临着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一次再塑造。从内心而言他们普遍追求新鲜感同时对新事物敢于探索也容易接受,因而极易受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及不健康心理的影响。相较而言在思维和习惯上更具备开放性,他们也往往会在潜意识里促使自己去融入新事物,而对于是非的判断在五花八门的多元说法面前很容易动摇。

4、多元文化影响,判别能力相对较差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72-02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指出,权力是一种力量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没有发言权,是一种话语权力。那么,学生话语权就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尤其是在课堂中学生具有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见解等方面而产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与报刊、广播、电视、通信等传统媒体不同,依托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发展起来的新媒体目前主要包括BBS、3G及4G网络、微博、博客、手机、QQ、虚拟社区、数字杂志、掌上电脑、MP4、网络电视等等,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巨大变革,改变了教育教学环境,也改变了师生关系及其话语权力运作的机制,充分认识新媒体教育环境中大学生的话语权问题,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更大自由的自主学习权

在传统媒体时代的实体教育场所中,学生受到来自教师的较为浓重的支配性规训。在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课堂交往情境中,为了保证知识传授的有效进行,教师维持着课堂纪律,支配着时间与秩序,控制着总体的谈话规则和操纵着思想与行为的发展等等,学生直接受到教师的种种规训,如身体控制、空间的编排、监视、规范化裁决与书写、检查等,而且这些规训往往是压抑性的,教师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容易被“灌输”给学生。而新媒体则形成了一种迥别于实体教育场所的虚拟性空间的教育环境,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地域通过网络进行交往,不受空间的限制。同时,由于网络具有庞大的信息存储功能,教学双方可以通过即时沟通或者在线留言的方式交流学习问题。这种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师生异地教学分离,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和解放,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教师在场“监视”下的行为,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自由地进行内容点评,反馈自己的意见,达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新媒体提供这样的学习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对学生的规训,学生不必亦步亦趋紧跟教师的节奏,担心遗漏教师讲解的某个知识点而必须专心致志做笔记,可以在更加弹性的时空里自由驰骋想象力。网络语言本身具有的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音融汇等特点使原本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有趣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整个学习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比较惬意的享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仰赖新媒体大学生有了较大自主选择的自由,尤其期望与老师和学校管理者平等对话,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师生之间也藉此建立了一种人格相对平等、和谐的“主体间性”的权力关系,而且这种权力关系的形成与实现是为了权力对象――大学生利益的自由发展。“现代性基础构成的自由、平等和价值作为观念形态通过现代化过程逐步拓展,而且通过媒体传播达到极致,现代性构筑的条件除了物质条件随着现代性观念形态的扩张而变得日益迫切以外,价值观的形塑、世界观、人生观的构筑同样在现代性中显现出它的不可或缺性。”[1]

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大学生投机取巧于新媒体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便利性和资源的共享性而滑向失范。新媒体冲击了校风和学风。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开卷考试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枯燥、乏味的理论阐述是存在的,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拒绝思考进行学结,不配合教师的讲授。于是课堂上滋生了另一种不容乐观的“自由、自主性”学习状况,一些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沉迷于新媒体娱乐中,发信息、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等现象比较常见。写作业或考试时用新媒体查阅、复制大多数的论文和学术成果。这种情况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危害着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也会带来部分学风不正、道德失范现象。这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因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二、分散性的知识生产权

学生的知识建构主要受到两方面的权力力量,即宏观上的国家、社会与微观上的教师的权力力量的制约与造就。以课程为媒介的知识传授活动是学校最重要的活动。课程承载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利益和价值观以及课程专家的教育目标意图。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必须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利益和价值观的权威性,遵守课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对课程进行解读,阐释知识的意义,判断知识的价值,选择恰当的知识传授方法,帮助学生学习,使之满足和符合社会的要求。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政治权力要把个体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透过教育对个体进行分类、训练、改造、控制等,强制或指导着个体生活,使个体否决、放弃个人对生活理想自主选择和追求的权力,成为国家统治利益需要的工具,使阶级统治能够经得起各种重大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冲突。“纳入校课程的知识从一开始就是由社会形成的。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关于什么是‘基本技能’、什么是知识的‘核心’领域、什么是知识地图上的界限的观念,都是一门复杂的政治学的产物,是由更广的社会权力分配形成的。”[2]以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尤其如此。从微观层面来看,伴随着科学理性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走向了理性化,教育也无法彻底地摆脱工具理性对个体作知识性“学科”掌控的“真理知识”的规训,学生必须要在教育的理性训练中成为理性的服从者,被知识规定化、标准化、技术化。教师作为具备专业知识素养的教育者,是课程的阐释者,也是知识权威的执行者,对知识具有选择、分配的权力,充当着社会系统管制学生的合法代表,以统一的技术、统一的程序、统一的考试塑造学生。课程内容是不容置疑的法定知识,教师忠实地实施课程,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领悟也是忠实地依照于教材的呈现及教师的讲授。

传统媒体时代的实体课堂中知识传授是从教师单向性地流向学生,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教师控制了话语权和知识的建构,学生的认识极易被雷同化、模式化和标准化。新媒体时代,通过互联网,每一种新媒体都是一个节点,无法计数的节点构成了一种无形的大网,将全世界联结成一个“地球村”。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中转站,从链接到链接,在海量的超级链接中信息源源不断地从一个节点流向另一个节点,形成了无止境的循环,信息也在这个循环中不时地发生着变化。这种状况改变了知识的生产模式。任何信息的传递,其直接的影响都是在某个个体或者群体意识中产生对于某些事物的一种认知状态或者说知识。由于新媒体技术无所不在的渗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所有的知识生产活动和信息的生产已经融合在一起,所以从最宽泛的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因此,信息的开发、传播等过程就是广义上的知识生产的一部分。[3]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人人都可以平等地获取信息。网络中的海量信息不仅成为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也被学生作为求知的渠道。阅读、复制粘贴、下载、修改和上传信息等一系列活动整合催化出新的知识,成为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人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打造自己的信息集散终端,通过参与到互联网媒体中进行讨论、碰撞,最终建构有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形成了一个个分散的知识/权力中心。每个节点都是一个知识/权力中心。现实世界中的传统知识/权力中心消失了,教师作为垄断知识和话语权的中心地位被动摇了。作为年青一代的学生,在接受新技术、新事物、新信息方面的能力本来就优于年龄相对较长的教师,他们因而从教师那里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当教师还陶醉在某个自以为是新的教学资源、信息时,说不定在学生那里已经悄然成为“过时”的了。权力就在这个纵横交错的网络中持续地流动着,新媒体分散了控制知识生产和话语权的中心。

有的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弱化了生产知识的主体性。一是部分大学生不假思索地接收并利用新媒体信息,可能被错误的信息所误导。二是思维惰性化、简单化。有的学生过度依赖新媒体信息,不去思考问题,一遇到任何一个自己不懂的、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就打开网络搜索,照搬照抄别人的观点,从而失去理性和自我,弱化了自身自主学习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术性格。新媒体信息的表达随意和简单,缺乏深刻的内涵和底蕴震撼心灵,使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变得越来越肤浅,从而直接导致大学生知识丰富而不深刻,或缺乏逻辑联系,或缺乏根基。

三、多元化的知识阐释权

新媒体巨大的“去中心化”和“消解”作用造成了多元复杂的文化生态,出现多元化的知识阐释现象。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共生共存共振;各种各样碎片化、娱乐化、扭曲的文化信息充斥于互联网上,非主流社会思潮借助于一些大众文化产品、生活方式及资讯戏谑与反讽、消解与颠覆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使人进入一种狂欢化的生存状态,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习性和感觉结构,激发着人们追求自我的个性化抒写,改造主流文化或传统文化的意义的阐释和表达。就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言,长久以来,课程具有很强的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由专门的队伍从事这类课程的教学。教育教学偏颇地推崇宏大的社会历史发展、时代主题、斗争、革命、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群体意识等宏大叙事,并形成相应的话语体系。而忽视了与受教育者的个人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非意识形态的道德、法律、心理和生活等方面教育,这在大学生当中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效应。大学生对新媒体文化信息有着极强的接受偏好,对大学生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有的可能汲取着多元文化的营养,成就自己;也可能因为对其知之不全、悟之不透,反倒觉得很深刻、很哲理,因而盲目效仿。面对这种境况,教师俨然自居为在演播室里正襟危坐、慷慨激昂的播音员或新闻发言人那样宣布“标准化”知识已经行不通了。要尊重多元化的知识阐释权的事实,做好正确引导,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辨别能力,维系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要有正确的、鲜明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坚持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内容既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政治、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又与受教育者的个人身心发展的道德、法律、心理和生活相结合。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文化选择,在多元文化中牢牢把握主流文化话语权的主体地位,滤除与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良性运行相抵触的文化要素。

参考文献:

[1]彭少健.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34.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范文5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90后”从小就生活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大变革和全球化不断加剧的复杂社会背景中,新事物、新观念不断产生,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对处于成长期的“90后”大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各方面带有时代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

1以自我为中心,但又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比“80后”更加优越,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深受家长的宠爱,习惯于更多关注自我,形成个人本位价值取向。他们更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体意识,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喜欢自主争论,经过亲身实践来考察前人的结论,表现出强烈的思想独立意识。与此同时,大部分“90后”在涉及大是大非的国家或集体事件方面,仍然有重视国家利益、集体主义意识较强的优秀传统。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当危难扑面而来的时候,中华优秀传统和现代的公民精神在这一代人身上得到了展现,这并不是一种偶然,也显示了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2理想信念淡薄,但仍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由于受现代自由思想的影响,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关心政治的心理。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正因为这样,他们大多缺乏理论素养。同时,“90后”大多集体观念松散,表现为组织纪律感淡漠,不愿服从统一安排,喜好我行我素。

而另一方面,“90后”在汶川地震和奥运圣火传递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事件中表现出的令人吃惊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与民族未来前途及命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以往的偏颇评价和片面认识。在汶川地震志愿者、国庆60周年的阅兵仪式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一代人的身影。在汶川地震中,开进震区的部队中就有不少年轻的“90后”武警战士,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危,从废墟中救出伤员。在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受阅的主体都是“80后”“90后”的官兵。他们在阅兵中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万众一心的合作意识,挺身而出的责任感,成为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综合以上因素分析,我们认为,“90后”在整体上积极进取,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3关注社会主流思想,但价值观更务实

“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开放,更加丰富和趋于理性。据调查,“90后”大学生近七成都拥有电脑。他们更加依赖网络,也很善于利用网络获得有价值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这对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们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同时也相当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但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多种复杂的利益关系让他们的价值观更加务实,看重实际能力的培养。他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努力开拓交际范围,重视社会实践。相对于前几代人,“90后”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明显弱化。例如,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已成为不少学生决定是否争取入党的基本原则,为了个人的顺利发展已成为多数学生入党的现实动机。

4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园网络已得到基本发展与完善,和“80后”的大学生相比,信息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触网络的机会也更多,经常在网上浏览各种信息,接触新事物,大大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开放多元的社会为“90后”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为他们展示自我能力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大多数“90后”大学生对未来既有清晰的目标,也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信心,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并愿意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付出相应的努力。他们不再满足于因循守旧,而是渴望突破传统、打破常规、张扬个性。因而“90后”大都崇尚创新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二形成“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对青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90后”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由此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都使得青年一代的价值观更趋于务实,更早地考虑以后个人的生存发展。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内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成为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重要因素。

2学校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90后”在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带动下,表现出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善于创新等优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使“90后”学生更能适应国家和时代的需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应试教育仍占据着教育的重要领域,主要表现在教学仍然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以灌输为主要方式,以取得好成绩为主要目的。应试教育的弊端使“90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仍然存在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或逆反心理,对大学自主学习模式不适应,在与人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3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

“90后”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多是出生于家庭比较优裕的独生子女,性格比较傲慢自负,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无忧的生活造就了他们较高的优越感,自我感觉良好,对自我道德认识空间的提升缺乏足够的认识。但是不容否认,“90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也是我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非公有制的重新定位,以及市场经济的竞争和利益分配的问题,一部分“90后”大学生的家长由于工作压力、失业下岗等问题,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这些都对这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对于收入差距扩大、公平与效率失衡等社会问题有着更深的关注和感受,由此产生的困惑和矛盾也明显增多。

三“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当代大学生实际,深入开展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巩固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高校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与此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关心“90后”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对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行跟踪分析,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同时,应该尽可能利用大学生在创新方面的天赋和优势,积极加以鼓励,使他们的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2重视课堂教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课堂教育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课堂教育的得失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兴趣及其学习效果,也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加强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还要积极改进授课形式,创新讲解方式,着重加强实效。尽可能做到一门课程选派多名教学经验丰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穿插担任教学任务,并适当聘请校外有关专家或典型人物进行专题讲座、讲课,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保证教学质量。

同时,还需要各科教师加强配合,着重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要用历史事实、典型事例和现实内容去阐明理论;有组织、有计划地采取课堂讨论,演讲答辩、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施教学,有目的、有选择地运用影视资料开展电化教学。同时注意结合学生和专业的特点因材施教,教育学生妥善处理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能够积极引导,使之向全面、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3开发课外资源,重视社会实践,积极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90后”大学生对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而对以主动参与为特点的教育活动则有较高的认同。

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优势,着重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活跃大学生课余生活,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中,在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注重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服务性、导向性和广泛性,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这有利于造就“90后”大学生良好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培养崇高的正义感和高雅的审美趣味。在实践中,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课外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形成长效实践育人机制。

总之,“90后”大学生因为成长环境、时代特点的不同,呈现出一些新的思想特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加强引导和教育。

参 考 文 献

[1]臧文彬.新时期“8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分析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

[2]姜雅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问题和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3).

思想政治教育特征范文6

收稿日期:2017-02-20

一、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1.经济困难生

经济困难生包括一般贫困生和特别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费用无法达到正常标准,甚至无力承担学费和其他学杂费用。经济条件的缺失使经济困难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低人一等,在性格上普遍较为孤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与人交流。还有些学生是因为受经济所迫,在上学期间还要外出兼职,从而导致身心疲倦,容易助长负面心理。

2.学习困难生

学习困难生是学习成绩严重低于平均水平,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群体。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与智力无关,而是由于自身意志薄弱、缺乏学习动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不端正。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上大学后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再加上大学的管理相对宽松,在没有家长和教师的督促下,这部分学生开始自我放纵,平时逃课、上课睡觉,所以经常挂科,最终导致无法正常毕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基础差,上大学后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越学不懂越不爱学,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彻底自暴自弃。

3.心理障碍生

心理障碍生是指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学适应问题、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大多数学生是在大学开始才离开家庭进行相对独立的生活,由于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现在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普遍偏弱,进入大学学习后需要有一个适应阶段,如果无法顺利度过适应期,就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4.行为障碍生

行为障碍生是指那些自由散漫成性,总是违反校规校级的学生群体。这一类学生普遍缺乏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性格偏激,特立独行。外在表现上喜欢穿着奇装异服,经常无故逃课,容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引发打架斗殴事件。其形成原因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缺乏家庭教育或被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没有养成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因此行为经常不受理智控制,情绪波动大,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一类学生群体。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建立特殊学生群体的问题预警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建立特殊学生群体的问题预警机制。建立三层预警网络,基层由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寝室长构成,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加强与特殊群体学生的沟通交流,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中层由辅导员教师和相关学生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处理一般问题或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高层由校心理咨询中心和专职的思想教育工作人员组成,对有严重问题倾向的学生提早建立心理引导方案和思想教育方案,通过心理层面的疏导,避免学生问题心态的激化和酿成极端事件。

2.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虽然可以分为经济困难生、学习困难生等多种类型,但归根结底是由于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各大高校普遍已经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心理咨询中心实际发挥的作用有限,必须尽快做出调整和改变。高校应建立心理干预机制,通过开展心理测试等方式,详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对于存在心理问?}的学生,应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

3.加强日常思想教育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更需要得到与普通学生平等的对待,避免对其思想和心态产生更强烈的刺激,因此日常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应加强在平时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平时应多开展讲座、座谈会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高校思想政教育工作进行有效补充。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积极向学、团结友善、公平公正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重要影响,高校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特殊学生群体逐渐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拥抱阳光的大学生活。高校应在平时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特殊学生群体的参与,促进特殊学生群体与他人的沟通,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展示才艺,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这对学生自信心和集体意识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仅包括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还有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教师以及学生骨干。高校应充分发挥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力量,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给予特殊学生群体全面的帮助、引导和必要的管控;应提高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应加强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协调配合,紧密围绕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6.采取关怀教育和赏识教育

特殊学生群体也和其他学生一样,渴望实现理想和自我价值,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赏。而且特殊学生群体往往对他人看待自己的态度更加敏感。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关怀教育和赏识教育,给予特殊学生群体更多的理解、关怀和尊重,积极发现特殊群体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赞扬和肯定,帮助特殊群体学生重拾信心,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7.进行有的放矢的批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