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园艺与园林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园艺与园林设计范文1
关键词:新时期;园艺技术;园林景观设计;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84
园林景观建设能够美化城市、净化空气,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随着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园林景观设计逐渐应用在商务办公区、住宅区、农业生态等领域。而园艺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的融合,使园林景观设计如虎添翼,是现代化@林工程的有效助力。
1 新时期下园艺技术
1.1 观赏园艺
我国国土资源丰富、天气变化多样,能够满足不同的植物生长需求。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并带动了观赏园艺的发展,园艺技术中观赏园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园艺生产对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园艺一词原指的是围篱保护的园囿内进行的植物栽培,但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现代园艺变得更为多样化,现如今开始不断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
1.2 花卉园艺
如今,花卉园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花卉园艺应用范围广,无论是室外环境还是室内设计中都可以融合花卉园艺。在室外环境中,花卉园艺主要应用于公路两侧、城市美化中;室内花卉园艺主要应用在卧室、客厅等。花卉园艺包含:插花、盆景、花卉栽培,对人的精神素养有所帮助。随着园艺技术的发展,花卉园艺也被应用在园林景观中,效果良好。
2 园林景观
2.1 园林景观分析
园林景观主要是在规定范围内,使用相关技术方法和园林技术方法,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植物种植,一步步实现环境的美化,强调可持续发展;带给人们一种生活化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园林景观设计也能够反映出我国园林工程技术发展状态,我国在园林景观设计上起步较晚,不过在技术水平上进步速度较快。园林景观建设通常可以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软景观主要指的是一些河流、植物等自然建设景观;硬景观主要是人工景观建设,例如:灯光、座椅等。
2.2 园林景观发展
园林设计讲求环保、经济、实用原则,缺一不可。不同的原则有着不同含义,在设计理念上具有一定的差异。适用性是景观设计中的首要条件,适应性原则讲求因地制宜,确保景观设计的长久性;注重景观所需资金投入,在资金投入上要进行一定的控制,防止预算超支。尽可能的减少经济投入;注重景观的环保美感。在设计阶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对植物位置布局进行设计,给人1种美的享受。例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通常会用假山制造,以衬托周围环境。
新时期,园林景观建设依然要以依托自然生态环境为主,在保留传统设计特点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注重园林建设材料的使用,凸显历史感,动静结合。
3 新时期下园艺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
3.1 高档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
高档小区绿地覆盖率在整体面积的35%,公共绿地跨度大于8m,并且面积不低于4000m2。高档住宅区绿地面积的1/3需要有充足的阳光。所以,在进行住宅区设计时,设计师通常将会将小区绿化转为景观设计,符合国家标准的同时提升美化效果,提高小区档次,给予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在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量小区地形、土壤、天气等条件,进而选择适合小区环境的植物。选择一些成活率高、易管理的植物品种,节省资金投入同时达到美化效果,两全其美。
3.2 商务建筑景观设计
一些商务办公建筑中也会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以缓解人们工作压力,放松心情,同时增加文化氛围。在商务办公中融入园林景观设计可以营造一定的环境氛围。将不同的植物、花卉融入在商务办公中更能够增添园林特点。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氛围、环境的衬托,强调立体化和适用功能。例如:在进行商务建筑景观设计中可以加入凉亭、桌椅等基础设施,满足该区域的人们对于休闲功能需求。给予人们一定的休息空间,配合环境效果,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放松。
4 结语
园艺技术和园林景观的融入,将现代园林工程建设优越性发挥的淋漓尽致,效果塑造完美无瑕,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创新型突破。通过对新时期下园艺技术、园林景观、新时期下园艺技术与园林景观设计,3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园林建设行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园艺与园林设计范文2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科学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园林规划设计是在园林理论的基础上,改造地上建筑物和自然环境有意识的思维过程和筹划过程。具体来说,园林规划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工程手段和园林设计艺术,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艺术性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园林规划设计和设计师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对环境的艺术性追求,使周围的环境兼有艺术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人类经济水平和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园林规划设计与科学、艺术是连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桥梁[1],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追求环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设计来改善我们居住的环境,创造出兼备科学、生态、文化、艺术、生产等多种功能的园林景观。
1 园林规划设计中科学性的体现形式
1.1 正确的指导思想
园林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贯穿于规划全过程,并融入规划的各个方面,它是规划的“灵魂”[2]。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所建设的园林,贯穿着不同的指导思想。一个科学的园林规划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1.2 科学的规划内容
现代的园林设计规划,由于现代设计本身功能、要素的日趋复杂,规模和形态的很大变化,规划内容比过去复杂得多。
1.2.1 合理的环境容量[3]
环境的表现形式是空间。人们在城市中工作、生活、居住,进行各种活动所依赖的环境要素就是各种不同形式的空间(不仅是二维的,而且是三维的)。环境空间的容量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必要条件。
1.2.2 功能合理的空间结构
设计一个功能合理的空间结构,是园林规划设计又一项重要的任务。一个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应该达到功能完备、高效便捷、清洁卫生、节省资源、环境宜人、尺度适当、清晰有序等多重目的。同时要体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能适应各种变化,对不可预见的因素和今后的发展保持必要的“弹性”等。绿化空间结构的内容,包括土地的利用、功能的配置、道路交通系统、绿地系统等,都存在于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4]。它的任何局部,都不能脱离整体结构来主观地确定。如公园内容和布局应适应人们游憩需要。让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人们各得其所。居民是否每个人都能方便地享有公园这一功能呢?选取决于公园布局的合理性。
1.3 科学的规划方法
人们常把“科学地进行规划”和“加强规划的科学性”联系在一起。这说明科学的规划方法和科学的规划内容同样重要。
1.3.1 调查研究的方法
从现代园林规划的发展历史和规划的经验看,上百年来,调查研究始终是国内外园林规划所采用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园林规划学科兼有社会科学性质的特点所决定的。园林规划的调查研究不仅是规划编制程序上资料收集清单所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场地的调查,对民情民意的调查,对发展历程的调查,从过去、现在,展望和预测它的未来[5]。
1.3.2 综合分析的方法
园林是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子系统。为了深入地剖析各个系统,往往需要专题切入。但是由于园林本身的有机性,在专题分析的基础上,必须综合研究。否则,一大堆分析,一大堆问题,使人坠入云里雾中。科学的方法是从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高屋建瓴地提出正确的战略和一系列目标,形成规划方案,使园林规划设计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3.3 论证的方法
园林设计规划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采取自然科学那种精确的、量化的方法来解决它的所有问题。它不可避免地要依靠经验,依靠比较的方法、实证的方法等来作规划的决策。规划未来需要一定的想象力,需要新的创意。即使如此,也需要论证。论证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现在有些园林规划论证往往流于形式,找几位专家,花一、二天时间座谈一下,这对某些涉及全局的大问题,显然是很不够的。论证主要是为了决策的科学性。
2 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性
2.1 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构图法则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种造型艺术,同其他造型艺术一样,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艺术法则。在园林构图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多样与统一法则、协调与对比的法则、均衡与稳定的法则、节奏和韵律的法则。
2.1.1 多样与统一
多样与统一要求园林设计时要使对象在体形、体量、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和变化,给人以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感觉,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变化太少又单调呆板。
2.1.2 协调与对比
园林中协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体形、色彩、线条、比例、虚实、光暗等,都可以作为要求协调的对象。景物的相互协调必须相互有关联,而且含有共同的因素,甚至相同的属性。形体对比可突出乔木的高大,草本和花灌木的低矮;色彩对比可以创造“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景观[6];明暗对比创造不同的意境,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质地对比突显植物之轻巧、活泼、庄严、厚实。
2.1.3 均衡与稳定
一般来说,色彩浓重、体量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种类,给人以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简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在植物造景时,将轻重不同的植物按均衡的原则合理搭配,才能获得稳定、舒适的感觉。
2.1.4节奏与韵律
重复是获得韵律的必要条件,植物的形态、色彩、质地等园林规划设计要素同样要进行节奏和韵律的搭配。如柳树中隔三、五聚散、疏密有致、形式多样地配置桃树,其间再点缀几株常绿的球类,既富于情调又有规律,在景观上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如果3种植物或更多一些交替排列,会获得更丰富的韵律感。节奏和韵律表现景观的有行道树、河岸绿化、道路隔离带等。
2.2 园林规划设计中艺术性的体现形式
2.2.1 空间布局的艺术性
空间布局的艺术性包含了布局的合理性和美观性,设计师要注重空间的灵活运用,注重园林的空间融和、动静分区。
园林的空间布局是根据计划确定所建园林的性质、主题、内容,结合选定园址的具体情况,进行总体的立意构思,对构成园林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确定它们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设计最初需对设计的场所和对象进行分析,包括建筑分布,规划空间组织,园林的使用对象等等,无论是公共的园林空间,还是居住区的园林等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唯一性,园林空间的合理利用,对于现代城市中的每一块土地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空间布局的艺术性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如何做到以人为本,空间融合、因地制宜。
2.2.2 园林绿化植物的艺术性
园林艺术中的植物造景有着美化丰富空间的作用,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花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如“万壑松风”、“松壑清月”、“梨花伴月”、“金莲映月”等都是以花木作为景观的主题而命名。任何一个好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是人们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不同的园林形式决定了不同环境和主题。休闲的节日广场和公园,应营造出欢快,喜庆的氛围,色彩上以暖色调为主;纪念意义的烈士陵园和主题园就应该以庄严,肃穆为基调,色彩以冷色调为主。
植物种植的艺术性不仅包括植物的习性,还有植物的外形和植物之间搭配的协调性。保持各自的园林特色的同时,更要兼顾到每个植物材料的形态、色彩、风韵、芳香等美的特色,考虑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观赏者在寓情与景,触景生情的同时,达到情景交融的园林艺术审美效果。
2.2.3 铺装材料的艺术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园林铺装表现材料的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园林铺装一般作为空间的背景,很少成为主景,它以多种多样的形态、纹样来衬托和美化环境,增加园林的景色。所以其色彩常以中性色为基调,以少量偏暖或偏冷的色彩做装饰性纹样,做到稳定而不沉闷,鲜明而不俗气。铺地的色彩应与园林空间气氛协调,如儿童游戏场可用色彩鲜艳的铺装,而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地则宜使用色彩素雅的铺装。铺地纹样因场所的不同又有各变化,例如与视线相垂直的直线可以增强空间的方向感,而那些横向通过视线的直线则会增强空间的开阔感。
铺装的美,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材料质感的美。由于同样的材料也有不同的质感分类,例如有光滑,粗糙的不同表面,在进行铺装时,要考虑空间的大小,大空间要粗犷些,可选用质地粗大、厚实、线条明显的材料。粗糙往往给人感到稳重、沉着、开朗,另外,粗糙可吸收光线,不晕眼。而在小空间则应选择较细小、圆滑、精细的材料,细质感给人轻巧、精致的柔和感觉。
铺装图案的大小对外部空间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形体较大、较开展则会使空间产生一种宽敞的尺度感,而较小、紧缩的形状,则使空间具有压缩感和亲密感。由干铺装图案尺寸的大小不同以及采用了不同色彩、质感的材料,还能影响空间的比例关系,可构造出与环境相协调的布局。
2.2.4 园林小品的艺术性
园林小品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它不仅是花坛、灯具、花架、座椅等设施,一组山石,几丛草木,一捧花钵,一屏挂泉,几组雕塑,都用他们的语言沟通着观赏者的心,尽力为我们提供最好的服务,满足人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园林小品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在园林中可观可赏,又可组景,起着分隔空间与联系空间的作用,使步移景异的空间增添了变化和明确的标志;最重要的是园林小品可渲染气氛,具备相对独立的意境,一定的思想内涵,才能产生感染力。这是小品的核心与生命力所在。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向人们诉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或表达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或是一种回忆、一种探求,一种对未来的向往。优秀的景观小品是一本无字的书,带给不同品位的人不同的想象空间,小品的内在之美隐藏于外在形式中,需要用心去交流、思索。
3 结语
科学和艺术始终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两大支柱,科学性应该立足实际,艺术性需以理性为基础。但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是园林规划的立世的基本出路,是艺术性的载体,是一门具有艺术特征的科学。因此,园林规划设计首先是科学的,然后是艺术的。即首先要做到“能用、好用、耐用”,然后做到“能看、好看、耐看”。
参考文献:
[1] 王鹤, 姜岩. 园林景观设计及其环境的艺术性追求探[J]. 现代园艺, 2011(4): 78-80.
[2] 邹德慈. 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与科学的城市规划[A];学会年会专题报道—年会论坛[C]; 2003, 27(2):
77-85
[3]李长君. 简析城市一设计中的城市景观设计要素[J].《华中建筑》, 2002,18.
[4] 庄树渊. 城市园林绿地设计误区初探[J]. 中国园林, 2002, 18(4):89-90.
园艺与园林设计范文3
关键词: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67
宜居城市的概念早期在西方一个国家提出,是指人们生存的环境在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任务文化环境比较优越,当然目前人们更向往的是生态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捷等。
1 宜居城市的特性
1.1 整体性
宜居城市注重生态、经济、文化3要素的协调共生,注重复合型系统的融合性。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是实现宜居城市的物质基础,人要生存,既要适应它,又得改变它,追求全方位整体实现城市的宜居性。
1.2 地域性
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域性决定了宜居城市的地域特征。不同的社会文化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设握住城市文化脉络。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的物质基础,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设要建立在尊重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1.3 相对性
不同身份、年龄、性别、知识结构的人对城市是否宜居的判定标准和感受标准是不相同的,因此,宜居城市具有相对性。在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对城市宜居性的要求,进行有差异性和区域性的规划建设。
1.4 动态性
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要体现持续发展内涵,从城市发展的历程看,一般都经历了自然协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变迁。在不同的城市发展时期,人们的需求不同,对宜居城市建设侧重点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某个时期,人们觉得城市经济条件好、社会稳定、有秩序就是宜居城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觉得只有经济条件还不够,自然生态环境也是评价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因素。
2 构成宜居城市的要素
2.1 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美、宜人是宜居城市给人最直接的印象,也是最直观的标志。宜居城市必须是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城市,同时必须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都必须建立在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宜居城市的建设应在确保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生态平衡不受影响,充分发挥自然要素对宜居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打造宜人的城市空间。
2.2 文化要素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精神面貌的内在体现,能够对地区经济的发展、稳定和团结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宜居城市的建设要在尊重原有文化沉淀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文化要素主要包括了历史文化传统、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的建筑风格等,这些都起到了增强认同感、凝聚力,提高人们文化品位和陶冶情操的作用。城市中的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博物馆等公共性文化场所对人们的生活、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3 经济要素
宜居城市的建设依赖城市经济的良好发展,完善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能够给人们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便捷的交通,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对城市宜居性的认可度。节约型、环保型的经济增长也是宜居城市构建的重要原则。
2.4 社会状况要素
低生活成本(如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成本)是构建宜居城市的前提;治安问题。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建设宜居城市需要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政治环境。政局稳定、社区亲和、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完善等。
3 园林规划设计对建设宜居城市的作用
3.1 宏观方面的作用
园林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止城市无序蔓延、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控制污染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自然和城市是一个矛盾体,需借用园林规划、城市规划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协调。
3.2 中观方面的作用
以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为主体的城市开放空间建设和发展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居住舒适性的根本性需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实现自然生态的循环平衡,达到降低灰尘、噪声污染、净化空气、调温调湿的目的。通过园林造景,丰富城市景色,增加城市的空间层次。此外,通过园林规划设计还可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展示城市精神面貌。
3.3 微观方面的作用
城市园林绿地和景观建设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没有园林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就背离了宜居内涵。通过微观层面的园林规划设计,可使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等得到最大发挥。
3.4 在宜居城市构成要素方面的作用
园林作为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重要形式,在营建的过程中,园林艺术要依托城市文化脉络,从而丰富园林的文化内涵;城市的文化内涵可通过园林营建表现,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归宿;城市经济与园林关系。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由政府出资建设,好的园林设计效果需要良好的经济基础支持,是城市经济实力的体现;良好的设计效果,可营造宜居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此落户经商,带动经济发展;城市园林的建设可满足人们交流的需求,营造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场所,这对陶冶市民情操、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4.1 宏观层面的规划设计
从宏观层面来讲,宜居城市环境的系统包括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2个方面。人工环境是指人工根据自然的发展规律,结合自身的需要而参与营建的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原生态的水体、植物、大气等有机系统,这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宜居城市的建设从宏观层面来规划设计,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4.1.1 建造跨区域,相联性的绿地系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使得城市之间的发展和沟通越来越频繁、便利,因此,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需要构建跨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开发和利用城市间的空地来营建绿化带;保护好城郊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原有生态结构的破坏,城市景观设计与郊区景观设计相协调、衔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风景林地、河流水域引入到城市的绿化营造中,实现城市内外生态环境的高度统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城市的宜居建设提供多的生态空间;保护好城郊地带的绿地,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如建立水源保护区、动物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大型观赏绿地,以城郊旅游业的发展来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4.1.2 做好城郊和城市的绿地规划
将市区和郊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规划,从整体上来营造宜居的城市环境。绿地的整体规划要从符合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出发,在进行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要注意城市生态的保护、城市文化的传承以及城市安全便利方面。
4.1.3 构建依托于城市自然条件的绿色框架
建设宜居城市要从城市原有的自然条件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法,合理安排绿地的分布情况以及配置不同的绿地功能。城市的自然条件一般有河流湖泊、山地丘陵,基于自然条件的开发和利用,建设成绿色走廊,大块草坪,将城市的大型观赏性公园、林荫大道等绿色空间和城郊的自然生态景观串联起来,形成一种衔接自然、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的绿色框架。
4.2 中观层面的规划设计
4.2.1 宜居城市的营造
更多的是通过园林的规划设计来实现的。对城市内部和城郊的空间环境进行规划设计,从而形成合力、完善的城市巨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重效益的城市园林环境,宜居城市的中观层面的园林规划设计涉及到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特别是作为开放空间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绿地系统,在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占重要地位。
4.2.2 城市的开放空间系统是城市巨系统的自然生产力主体
为城市自然特征的塑造创造了可行性,是实现各种宜居城市构成要素的载体,集体承担着各项城市功能,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研究对象。城市开放空间要对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进行组织,从而平衡城市规模与舒适度之间的关系。
4.2.3 城市开放空间指的是除了实体建筑之外的空间
如城市广场、绿地、道路等。城市绿地作为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面积比较大,分布面也比较广,在城市自然环境的塑造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城市绿地是各种类型和规模绿化用地所组成的整体,具有反馈调节机制、优化城市环境、保障系统整体稳定性作用。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充分对绿地这部分城市开放空间的优化设计。
4.3 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
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是相关细节的规划设计,其设计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宜居城市的成败,特别是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营建,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微观层面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要在中观层面城市开放空间及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在设计规划时,要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在最优化的基础上,尽可能不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满足城市审美需求的同时,又要使城市的文化内涵丰富浓郁。
5 基于宜居城市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和绿地规划
5.1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
5.1.1 以“营造自然”为核心
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要以“营造自然”为核心进行设计,城市所在自然环境的特征体现城市的特征,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也不断蚕食着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建设宜居城市,是人们重新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体现。宜居城市的建设要恢复原有自然风貌特征,营造园林城市,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要树立“营造自然”的核心理念,以城市自然特征为基础,结合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以保护、恢复、重建和利用城市自然特征为主的开放空间系统,达到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为宜居城市的建设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5.1.2 宜居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系统化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各要素之间相联系的复杂整体,在建设时要充分处理好各要素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开放空间的功能和效应,从系统上下、内外、分层、分级来建设;运用系统和整体的理念,结合城市内外部的结构环境和城市发展的方式和方向,规划城市开放空间的系统结构,使城市的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达到和谐、平衡状态;立足于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要以保护和恢复城市自然特征为目标,不但要考虑城市建设经济效益,还需将自然环境、文化要素等与宜居城市的构成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5.2 绿地规划
宜居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合型巨系统,具有多元特征和动态特征,决定了宜居城市的结构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绿地规划作为园林规划的重要方面,在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绿地规划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需要对各类绿地的规模、位置、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使城市发展成为一个集自然、社会、经济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宜居建设。
6 结束语
随着经济水平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的城市环境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宜居城市的建设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在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打造集园林生态、观赏、经济多功能于一体的宜居城市,使人感受城市的舒适、便捷。
参考文献
[1]郑宝成.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J].科技与企业,2012(04):06.
园艺与园林设计范文4
关键词:园林;意境;人文气息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张琰(1992-),江苏淮安人,主要从事景观学研究。
《立基》是对《兴造论》和《园说》中的造园的一般原则的进一步阐述和具化,本文以《立基》这一章为出发点,通过其中体现出来的造园的一般原则,获得对于当代园林设计的一些启示。
1.解读《立基》
《立基》可以看作是《兴造论》、《园说》的分论点,从园林建筑和假山位置的规划体现出造园的一般原理和原则。《立基》论述园林总体布局,包括规划园林建筑(也包括一些构筑物)位置的原则,初步规划空间和构思风景意境的手法,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在总论中首先归纳出建筑布局的原则,然后论山水、植物和桥梁的布局原则,并描绘出理想中的园林风光,用诗境启迪造园的意境。
“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立基主要指的是确定建筑物、假山等人工构筑物地基的位置,同时初步构思空间环境和景观。在整个园林中,厅堂建筑及其周边景观是主体,是核心,是空间效果最为精彩的部分。
园中房屋的布局原则是以厅堂为主体建筑,安置在主景区,其他附属建筑物散置在主景观周围。【2】《立基》中说:“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厅堂是接待宾客和宴饮聚会的场所,几乎所有的主要活动都可以在厅堂中进行,所以厅堂是园中的主体建筑物,位于园林的中心地带。定下厅堂之后,才开始考虑亭台楼阁这样的次要建筑。
“择成馆舍,余构平台”。楼阁的建造与厅堂形成前低后高的建筑布局,单层的厅堂排列在前,二层或三层的楼阁建造在后,既显出主次,也有利于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致。若是把楼阁建在半山腰,更是放大了这种景观效果,正所谓“更上一层,可穷千里目也”。而亭榭的位置则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则,“亭安有式,基立无凭”。一般来说,榭被建造在花丛树木间,亭通常被建在水边,但若是建在别处,也别有一番趣味。有景色可观的山巅、翠竹茂密的山脚、苍松盘曲的山麓、或是溪流之上、池水之中,都能形成不同的空间效果。接着要考虑的是连廊和假山这种配景,连廊要随地势起伏,显得断续蜿蜒、若隐若现,假山要错落有致、散漫随意,这两样虽然是配景,也一样体现出丰富的空间变化。
“寻幽移竹,对景莳花”。最后,文中还提到了植物和水体的配置。与前文的平铺直叙、直白明了不同,计成更多的是运用优美的词藻描绘出生动的场景,如“曲曲一湾柳月,濯魄清波;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此外,计成在讲造园理论时,喜欢引用有关景物的风雅典故,这些集中代表着一幕幕园林场景,体现出文人墨客在园林中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爱好,如“编篱种菊,因之陶令当年;锄岭栽梅花,可并庾公故迹。”陶渊明爱菊,庾胜镇守梅岭,这些都是古代名士与花木景观的雅事。这表明计成是根据人们对园林功能与审美的需求来造园的。它提示我们,设计不能脱离生活,应该结合人们在环境空间中的各类活动和需求来构思。
2对于今日园林设计的启示
造园追求意境深远。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即所谓的“意境”。以扬州寄畅园为例,其空间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哲学讲究“实中见虚、虚中见实”的虚实相生的思想意境。在寄畅园的空间布局上,有许多地方运用了这种手法。例如,穿过含贞斋,来到九狮台,始有山穷水尽之感,然而从九狮台处一折而变的豁然开朗,锦汇漪由此映入眼帘,从而造成“虚中见实”之效。而且,还有些地方处理为开门于不通之处,映于竹石,有“实中见虚”之意。“形神兼备”也是寄畅园造园的宗旨,寄畅园的山石景观并非是对自然物的简单模拟或翻版,而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它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标准。
苏州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
空间变化丰富多彩。《立基》中说:“深奥曲折,通前达后,全在斯半间中,生出幻境也。”【1】有时候空出的这半间之地,留出想象的空间,让空间层次丰富起来,可以产生无尽空间的幻觉,就如水墨画中的留白一样巧妙,蕴含着智慧。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不是作平铺直叙的单调展开,而是像笔墨运用一样随地赋型。因势成流,让空间形成宛转延伸,曲折流逝的动态之势。“流动”的形态作为一根线索在各部分作着有机的贯通串联,使各种构景要素在迂回曲折中形成既渐进流动而又整体统一的有机空间。造园家把中国艺术的线条之美精彩地呈现于空间,让游者在有限的空间里按着线性顺序体验着无限的空间美感。中国园林建筑对于空间的编排,是以时尚序列展开空间之变化,处理空间的手法是随着人在空间中视点之移动,而景物也跟着不断变化,正是所谓的“移步换景”之手法体现,使得园林空间充分展现以流动空间来表现清净自然的艺术精神。
植物配合造景。运用植物同其他造园要素创造出一个“入狭而得景广”的景观效果。运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材料,产生不同的冠形、色彩、叶形、高低等变化,引起观赏者不同的视觉感受,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正因园林植物景观具备了这种空间艺术效果,从而引发出欣赏者的无限空间意趣和联想。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园林文化里,许多拟人化的植物象征着人们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情怀、瑰丽的想象、思想的情趣,抒发出激情和友情的理念, 不但含意深邃,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受文化影响极深的古典园,适宜的植物配置涉及到文化和技术两方面内容。【3】如两者结合,才能具有传统文化与环境工艺相协调的意象效果。如网师园看松读画轩的轩名,实是对园景的写实。轩南远山近水, 轩亭、曲桥, 树坛中罗汉松风姿如画,自成天趣,不愧是一幅天然图画。今树龄都已十分古老,自然更富气势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大树、古树,以其高大的躯干遮掩了天空的一角, 使园林的天际深浅莫测,小空间使乎也是无止境似的。狮子林的古银杏、留园中香樟等大树,都起着丰富园中山林空间功能,加强了立体效果, 这可以说是树姿的景观功能。
3.小结
园林设计重在“设计”二字,不仅仅是园林的建造,在满足使用者功能使用的前提下,更多的是提供游览的乐趣。《园冶·立基》具体地体现了计成对造园的理解,无论是厅堂之类的建筑,还是桥梁、连廊之类的小品,亦或是水体、植被,无不表明造园者在造园过程中对建成后整体效果的初步构思以及对诗文中描绘的文人生活的向往。面对当今更加复杂多变的需求,设计师更应该以人为本,增添园林中的人文气息,并创造出丰富多变的空间体验。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M].中华书局.2011
园艺与园林设计范文5
关键词:生态主义;园林设计;生态美
生态学原理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以自然为师,研究自然的演变规律;要顺应自然,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低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建园林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彻底破坏;要尊重场地中的其它生物的需求;要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现代的园林建设应以生态型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而园林建设中最主要的部分,即植物景观的建设理念则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民为天的现代精神。而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则应遵守生态效益的原则并以此作为设计准则。
1地形的生态美设计
园林设计实际上就是利用空间的排列组合,在视觉上给人一定的冲击感,在心理上给人一种满足感。想要设计出优秀的园林作品,地形是需要考虑的必要因素。在园林的室外环境中,地形是基础,起着连接景观各要素和空间的作用。地形一般指地表的高低起伏,换句话说,地形就是地球的表面形态。地形在园林中的意义非常重大。
园林活动的基础是大地,大地的万千形态是园林设计中最基础的元素。现代人对园林的要求是能够把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带给人们。我们应该营造高标准的景观环境,要使人们能够取得精神、美学及生态的满足。如此,地形就成为设计者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要充分地利用地形的自然形态,合理的建构园林的空间感觉和美好意境。要尝试各种从前所没有的表现方式,使人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2植物的生态美设计
中国的园林建设中,花草树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是园林中最灵活的部分,可以根据不同人的审美要求进行不同的布局,一草一木,相互映衬、相互协调,成为园林中变化无穷的动态景观。因此,园林中的一花一草都是含义深刻、匠心独运的,而不是随心所欲摆设的。园林中配置花草树木的学问很深,包含了自然科学中的花卉学、植物学等,甚至包含了人文科学中的绘画学、艺术学等,它具有相当强的综合性。
人与自然的平衡是园林植物生态美的基础,我们在研究园林植物景观的时候也不能忽视这种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不仅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更需要人从宏观上把握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要从长远出发,考虑整个环境的因素,把植物作为考虑的主体,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宏观调控,使园林植物景观能够融入周围的环境,使城市园林绿地环境能够成为一个设施完备的、功能多样的、具有良好的循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益民工程。这样才能顺应现代人的审美取向,同时也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观。现代园林景观首先要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和心灵感受,其次还要满足人们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的精神追求,最好还能创造出经济价值。
3 水景的生态美设计
园林中唯一能够自由运动的要素便是水。现代园林对水的理顺,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的理水观念,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加入一些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景观元素。我们说传统理水观念把“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作为设计建造园林的最高目标,在尊重水体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艺术上的改造,使其能够更好地与整个园林景观相互协调,相互融合,达到虽出自人工,却宛如天作的效果。人为的打造出一个集概括性、精炼性及典雅性于一身的园林景观。在设计园林时,要考虑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还需要满足人们对园林的各种需求,同时还要考虑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和节约各种资源和能源。水体景观设计则必须要考虑未来风景的质量、园林的使用功能及其生态功能等。园林景观需保证其在意境、形式和自然上的美感,更需要追求生态美。
4 园路的生态美设计
园林绿地中的道路一般和广场等地的地面一样多采用地坪来装饰,是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一。园路就如同人体的脉络,遍布园林的各个角落,是园林中各个景点的桥梁和点缀,是园林景观的基础。园路可以寓意丰富,可以图案精美,但是无一例外都带给人视觉的享受。园路可以被规划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形状,具有不同的功能,它的作用是引导人流和疏导交通。园林建设中,园路的作用非同一般。所以,在园林的日常维护中,要着重保护和管理园路的生态环境,不断完善园路的状况,加大园路的保护力度。在园路设计施工时,不仅要考虑道路的功能性,还要考虑道路的艺术性,使道路能够最大限度地融入园林整体,尽量避免影响环境。园路既要具有与整个园林和谐统一的特点,又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园路”。另外,修建园路也会影响到整个园林的生物情况,比如路边会出现一些野花、草丛、灌木等等,它们又会吸引来一些虫子或小动物等。这些景观在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园林管理者也可能在路边栽种一些观赏性较强的树木或花卉,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园林的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 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王德胜.“亲和”的美学――关于审美生态观问题的思考[J].陕西师范
园艺与园林设计范文6
关键词:林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51-02
0引言
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已将原隶属于“文学门类”的一级学科艺术学,升格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艺术学门类”,使其与原有的哲学、经济学、法学等12个门类并列。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史、学科建设史和人才培养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艺术自觉、自信、自强的一项重大举措。随着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林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迅速崛起,各种数据资料显示,国家为发展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深入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契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作单位对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当前的林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普遍面临主观能动性不足、接受知识被动、设计和实践能力缺乏、课程学习片面、手中资源有限等问题[1]。
艺术设计教育是一个学习和应用交叉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实践性、就业导向性明显的学科,与实践结合较强,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思考和实践设计能力。如果学生无法在专业理论学习之后进一步结合实践深化学习并进行有效艺术设计,就无法真正实现作业到作品的转变。因此,如何找到适合林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体系和模式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林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1.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林业院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其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学生毕业以后的去向定位不准,社会真正需要哪一个层次、哪一种类型的人才定位不准。就当今林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生家长,对这方面都认识不足。再加上林业院校在扩招进程中,缺乏对林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分析,忽视了学校和学生的客观实际和承受能力,以上的种种原因,导致林业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1.2 教育思想观念滞后目前人才的培养仍主要是以传承知识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所以培养的学生只要具有一技之长,其综合索质的高低都显得不那么重要,片面的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人们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认识不深,在林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活动中,教育者并没有真正理解艺术设计教育的精髓所在,对艺术设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人本理念、创新理念等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把素质教育更多地当作一种培养模式而不是一种思想观念,对艺术设计索质教育思想的认识也存在一些偏差,甚至有的还认为艺术设计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创新性实践设计能力学习非常缺乏[2]。
1.3 林业专业背景特色不足林业院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学科,也因此在高校和相关的行业中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多年所积累的办学经验和教学科研成果是一笔宝贵的则富,它足以成为林业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立足点和特色方向。然而林业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缺乏科学的定位研究、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相互雷同,照搬照抄艺术院校、理工科院校、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体系和模式,林业专业背景特色不足,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育。
2林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途径
2.1 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突出设计能力培养林业院校应大力支持艺术设计类专业进行以突出实践设计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的优良经验,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在资金、政策、人员、组织协调等方面给予支持与指导,组建专业改革领导小组及专业改革规划小组,在考查、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院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3]。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设计的本质在于创新。创造性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不可能像技艺一样传授,更不会在短期内有明显效果。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体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设计能力的目标,应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和在教学中突出学科特点。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艺术设计教学就是要让课堂教学互动起来。教师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与交流的环境,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引导大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设计实践能力[4]。
2.2 应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理论指导创新人才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要摆脱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束缚,就要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现代计算机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转变,对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使教学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转变为加强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应用。
当然,改革不是空想,它需要与市场相结合,并且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改革的关键问题是明确新的教学理念,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在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和现实应用的同时,特别注重对于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学科培养的学生,力图做到不仅能塑造大众的审美形态,而且能创造新的视觉文化,不仅能融合外界的各种因素,设计自己的工作目标,而且能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
2.3 构建“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艺术设计教育要将真实的设计项目作为教育模式改革的试点案例,将设计项目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开创“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模式,本质上通过“设计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突破设计专业课程中的传统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利用具体的设计项目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桥梁,“任务驱动”时将所要学习的设计新知识隐含在本项目的设计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知识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也就是说学生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学习那些原先应当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大程度的缓解学生眼高手低,只会说不会做的现象,通过这些改革,才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成果。
2.4 强调创意与个性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艺术设计的根本宗旨就在于设计思维的创新,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观念的强化,它需要文化为基础、艺术为表现、技术为根本,这也是“艺”“匠”之分的根本所在。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文化艺术修养、审美敏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也同样重要,它是衡量一个设计师标准的更重要一部分。新世纪呼唤创新型人才,而片面侧重知识灌输的应试型基础教育,明显地不能满足这一时代要求。知识使我们知道事物的本质,但过多的被动输人,会让我们失去对事物的探寻兴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从广意上来讲,艺术家创造的作品应具有独特性和鲜明个性,而设计师应是具备大众审美要求所具有的广泛知识,设计的方案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性的意义。但这不意味着艺术在设计中没有主导作用,而是说艺术在设计中应具有独特的创造能力,这是艺术表现的结果,是在遵循设计与应用规律上的融合。因此,就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言,应当大力提倡学生自己想,自己看,自己说,自己写,自己画,自己做,从而启发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唯有如此,学生通过艺术的设计、技术的处理打造的作品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而不是过时的陈旧的重复[5]。
2.5 加强艺术设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加强教师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尤为重要,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有的教师在授课时责任心不强,工作消极,敷衍了事,甚至在整个课程的授课中见不到人,学生找不到老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做到对自己神圣的职业负责、对学生负责。在艺术设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加强教师的艺术设计理论学习,特别是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的更新。要研究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出台具有操作性的量化考核方案。奖励在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设计实践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促使广大教师切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到为人师表、敬业爱业,献身艺术设计教育事业。
同时要积极提高艺术设计教师的创新能力,鼓励创新个体脱颖而出与建设创新群体相统一,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在创新个人的培养方而,将设计项目、设计公司和人才建设有机结合,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基地,促使一批优秀的教师在项目设计实践中脱颖而出,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广大教师开阔视野,走出去,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请进来,多召开专业间的学术会议,在交流与合作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不断完善人才的竞争、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积极推进各项人才工程,通过竞争的方式选拔优秀艺术设计人才进入关键岗位,抓紧各项人才项目的监督落实,通过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实现优胜劣汰,调动教师的创新积极性,促进人才队伍走向良性发展轨道。在艺术设计师资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聘请专业设计师为兼职教师。设计师长期在设计施工第一线,其自身专业能力都很强。引入兼职教师也是林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师资力量的有益补充。要重视兼职设计师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拓宽教师来源,坚持高水平高质量的原则。
3结论
3.1 注重学生设计实践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设计意识、设计实践和综合审美能力,创造是设计的灵魂,在艺术设计中,创造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活力所在。在教学方面,我们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确立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理念。
3.2 把握学科前沿,开展多学科交叉艺术设计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涉及艺术与科学两个领域的很多内容,集艺术、技术与科学于一体,是一项综合的系统行为。这种综合性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设计角色出现,我们要把握学科前沿,开展多学科交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
3.3 建立产学研的教学基地艺术设计教育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定点的教学基地,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步向高层次及研究生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让实体项目进入课堂设计教学,构筑林业院校开办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特色与研究方向。
3.4 依托林业院校专业背景在专业上,培养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文化上,我们应当培养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文化艺术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审美水平,同时开阔学生们的艺术视野。依托林业院校传统特色专业背景,培育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亮.艺术设计类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 (7):148-149.
[2]杨建蓉,徐海青.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J].职成教育,2008,(4):32-33.
[3]王联翔.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3,(3):7-8.
[4]尤倩.对一般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定位的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6,(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