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科学中的生物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科学中的生物知识范文1
一、中职生物课堂生命教育的教学原则
在中职学校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够使得生命教育开展的更加的顺利。生命教育对中职学生的发展非常的重要,只有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生命教育教学时,遵循的第一个就是浅显性和广泛性原则。浅显性就是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不能够过深、过难,学生能够了解知识的意思即可,不需要进行知识学理渊源的探究。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如果太难的教学内容则容易让他们感到烦躁,不利于教学的进行。虽然教学内容不宜过难,但是却也不能够只局限在教材范围内,应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二个就是生活性和开放性原则。将生命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用比较通俗鲜活的语言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这就是生活性原则。以往的生命教学内容没有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中专业术语过多,使得学生厌烦学习。只有将生命教学生活化,才能够让学生感到乐趣。在进行生命教育时,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培养。第三个就是适度性和需求性原则。在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合理的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能够张弛有度进行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内容的增减。
二、中职生物课堂生命教育的教学设计
在中职学校生物课堂生命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贯彻到教学中来,就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设计,以生命教育为基础进行设计。生命教育的教学设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方面就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在生物课堂生命教育过程中,必须体现以人为本,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对生命有一个明确的追求。生命教育应该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和重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懂得珍惜生命。第二方面就是实施动态生成的教学内容,在中职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对探究活动进行研究,通过合作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发展,生命教育应该具有灵活性,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第三方面就是巧用鲜活生动的教学资源,生命教育的教学资源比较的丰富,教师可以巧用生物之材、展示生物之美、揭示生命之道、引导自我之爱和实施生命之教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能够领悟到生命的价值,懂得珍惜生命。生命教育的设计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保障,只有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够使得教学效果更加的明显。
三、在中职生物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
1.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尊重、热爱生命。人类的生命诞生历经了非常漫长的一个阶段,从一个没有生机的尘埃发展到原核生物,在进行长期的发展进化到真核单细胞生物,经过非常漫长的进化才形成了结构复杂的人类。人类的生命是非常的伟大的,这不仅能够从新生命的诞生过程能够看出,也能给从人体的一些列动作和调控中看出来。因此,在中职生物课堂的生命教育过程中,生物教师应该给学生灌输生命伟大的意识,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生命,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2.激发学生欣赏、善待生命。人的生命是非常的短暂的,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生物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个体生命短暂,珍惜生命,激发学生欣赏生命、善待生命。生物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个体的生长发育受外界因素影响的例子,如雾霾,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破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从而懂得珍惜生命。环境是生命的保障,每一个生命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养料的供给,这就需要在自然环境中获取。生物课程不同于其他的科目,该课程能够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到自然,接触到更多的生物。为了开展好生命教育,生物教师应该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中领悟到生命的可贵,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小学科学中的生物知识范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生物学教学 多媒体 整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36-01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其中,生物科学知识是学习的载体,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生物教学之中。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着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信息技术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更有效。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因此,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存在着巨大的优势。
1 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信息
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书本、挂图、模型等有限手段向学生传授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师生可以搜集大量的资料信息,这些资料信息的获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
2 全面优化课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反映的是千姿百态的生物界、变幻莫测的生物体。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固有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等较为枯燥、抽象、呆板,难以表现其动态变化过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借助电脑、数码投影机和视频展示台等多媒体工具,在屏幕上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精彩内容,吸引力大,渲染性强。教师向学生讲授时,还可以借助扩音系统使同学们听得更清楚,若配上优美的轻音乐,则可欣赏性更强。
2.1 改善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法
通过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有效整合,可以为生物教学构建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教学方法可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境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兴趣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将得到更大的激发。
2.2 使教学变得高效轻松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教师难以用语言讲清的事物原理,缩短了授课时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利用Word写成的电子教案,只要调整一下字体大小就可以在网络平台的屏幕上一幕幕地清晰投影出来;利用简易的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把标准的文字以动态的效果一幕幕地展示,需要时还可以把一些反映重点和难点的动画反复地、有选择地加以观看;利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感更强,更有吸引力和渲染性;运用网页课件进行教学,界面美观、导航清晰、操作方便、效果显着。因此,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可使教学变得高效轻松。
2.3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应放下权威者的架子,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讲授和归纳,而是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促进学习网络的形成,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转变为主动建构的知识主宰、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实施生物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在多媒体、网络的教学环境下,以“学”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方式有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既能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又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各种生物信息,解决生物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中的生物知识范文3
关键词:图例;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图例的必要性及意义
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头脑中知识体系的构建尚未形成,对于纯文字资料的理解能力也存在着欠缺。因此,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大量应用图例能够逐渐引领学生走向科学探究,从而全面加深小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下表中的各项评价指标,在科学教学方面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图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图例,引入科学话题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图例的具体应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教材实例,解读科学的各种特性,如先进性、发展性、历史性和人文性等等,具体可以通过分析科学实验、阐释技术进步、介绍诞生背景和了解精神思想等方法,利用图例将科学话题带入小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活动当中,自然引入课堂。
如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生物的多样性”中,利用生动的图例与简单的文字介绍进行科学内涵的表述,引出研究课题:
上图中鲜艳的色彩、多样的生物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配以简单的章节标题,自然而然地引出即将研究的科学话题――生物的多样性,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持续关注。因此,教材中的图例在丰富学生视野的基础上,具有引起学生思考、导入科学话题的重要作用。
2.通过图例,培养形象思维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引入大量的图例是培养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教学课堂中加入图例的教学核心在于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参考小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应达成理解的评价指标,可以发现,图例教学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科学思考和形象思维过程的重要作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图例无疑是了解科学知识最为简单、直观的学习载体,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图例所占比例平均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不少小学生表示自己对于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不熟悉,但是图例相对于纯文字教学更能够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并帮助排除部分学生的畏难心理。因此,在教材中插入图例可以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教导学生从看懂一幅图到看懂一组图,逐渐引导学生构建思维体系,促进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渐进发展。
三、分析图例,设计教学实验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加入脉络清晰的图例能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水平与实践能力,如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中的“磁铁”一节中给出了分类明确的调查表样式,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了基础性的指导:
形式活泼的图例摒弃了传统调查表中枯燥的文字与公式的罗列,转化为更加适合小学生的生动活泼的样式,并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同时提出了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避免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导致的结果偏差,图例中插入实验照片,更加直接真实。可以说,小学《科学》教材中插入图例,能够引导学生对图例进行分析,保障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
四、参考图例,进行思路表达
图例不仅能够加深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丰富小学生的表达方式。图例作为文字语言的补充,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出小学生头脑中的思路,突破传统教学中的纯文字工具,强化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例如下图,是学生在参考教材图例后,进行物体导电实验的设计图,令人一目了然。
图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顺利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巩固了教学实验效果,并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吸收转化为头脑中的思路,再通过图画表达出来。这样一个良好的循环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与科学现象的理解,有助于真正发挥教育的实际作用,逐步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向素质教育转变。
参考文献:
[1]史柏良.图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6(3).
[2]李洪涛.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办公自动化(综合版),2009(8).
小学科学中的生物知识范文4
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职业有个正确的认知,不能认为教师是社会地位虚高、经济地位实低,工作辛苦费力的角色,而应该以教师这一职业为荣。教师应努力了解自己工作中的任务和压力,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不要把目标理想化。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
“崇高的师德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促进教师奋发向上,献身教育事业,不断进取的动力之源。”当前,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为教育改革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随之而产生的人生价值观、生活观念的变化也冲击着学校教师,影响到教师的价值趋向和道德观念,使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与教师角色身分不相称的思想意识。有的教师受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在工作态度上,怕环境艰苦,怕任务艰巨,追求轻松自在,缺乏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遇到困难总是绕着走,“绞尽脑汁”地要求到条件舒适的地方去工作。表现在思想作风上,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表现在生活上,畸形消费,花钱大手大脚,生活追求潇洒,吃穿讲究排场。作为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对工作怀有持久的热忱,并从工作中获取满足和乐趣。在这方面,我还有所欠缺,在以后的工作中应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标准,培养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学会抵制各种不利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对于新的学习方法我有新的感受,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我有了新的思考:面向21世纪,中学生物要走向素质教育,这已经成为生物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生物教师,应当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纵观世界教育几千年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知识型教育阶段、智能型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正向创造型教育阶段努力发展。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三、 专业知识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永远要对你的工作保持热爱和熟悉,不然你会错过很多机会的。比尔。盖茨的十大优秀员工准则中的第五条是:具有远见卓识,并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1.对周围的事物要有高度的洞察力;
2.吃老本是最可怕的;3.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4.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未来的工作;5.做勇于创新的新型员工。可见无论你现在从事什么职业,专业知识是你成为一个职业化人士的基本条件。
小学科学学科能力
(一)小学科学学科能力概要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科学素养,而小学科学的学科能力则是科学素养的具体表现。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针对这些内容,可以将小学科学学科能力分为表达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应用能力三个方面。下面,分别对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加以简要的说明。
1. 表达能力
科学教学往往开始于对科学事实的描述,这种描述来源于学生的观察实践,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增加这种实践体验,对科学事实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描述,包括用语言、图形、文字等。在对大量科学事实进行表述和概括的基础上,就形成科学概念。而对于科学概念,一方面,需要用严格的、有科学意义的词语来表述;另一方面,需要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概括,形成科学的原理和理论。
从内容上看,小学科学中的表达能力包括说明事实、阐明概念和解释原理三个方面,从形式上看,小学科学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和模型表达三个方面。
2. 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中的生物知识范文5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适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通过实验、故事、模型、电教媒体等来展示情景,以唤起学生注意,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而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充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从而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科学现象入手,激发他们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如一位教师在上《食物链和食物网》之前,先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观察校园花坛。上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将校园的一个花坛“搬”进了课堂,问学生:“这个花坛中可能有哪些生物?”接着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去找一找花坛中的生物。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学生用电子笔点住图片的某个位置后,屏幕上马上显示出放大了的图像,那是学生找到的树叶、七星瓢虫、西瓜虫、小鸟、蚯蚓等生物。然后教师问学生:“花坛中的小动物吃什么呢?”课堂中,多媒体技术将花坛“搬”进课堂,师生告别了键盘、鼠标,只用手指轻轻一点,既生动地模拟再现了学生课前观察过的校园环境,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到了校园中丰富多彩的生物,还能将画面放大和缩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探究花坛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上,真可谓得心应手。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扩大学生探究视野
从儿童的认识特点看,小学生对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比较容易接受,而对抽象的、理性的知识则难以理解。为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就要精心设计观察、实验活动。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受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对象、形成的概念或事物发展的规律都通过亲身经历来进行知识建构。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辅助应用多媒体技术,能扩大学生的探究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2011年的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运用多媒体辅助科学探究教学为我们展示出一种全新的学习境界。缪旭春老师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课时,为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准备了显微镜,要求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探究:(1)你观察到的是什么样子的?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记录下来。(2)它是生物吗?哪些特征证明它是生物?接下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对水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在汇报交流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微生物,缪老师课前将显微镜装上“电子眼睛”,使图像直接投射在大屏幕上,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只能由一个学生单人观察的视野局限性,不仅取得了更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课的观赏性。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显微镜下那游动着的一个个小生命竟是那样可爱,那样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来自湖州的李建荣老师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时,先让学生重点观察一种微生物,并阅读资料卡进行比对识别,观察活动结束后,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对草履虫的生物特征(长有纤毛、用纤毛感知环境、运动方式、属单细胞等)有了较深的认识。接着,有学生认为草履虫的繁殖是“小的微生物从大的微生物身体里面出来”,教师恰当地把握时机,向学生展示了草履虫分裂繁殖的照片,填补了学生这一方面认识上的空白。然后,为弥补课堂观察的不足,教师通过课件播放丝状藻的图片和变形虫的录像,使学生认识了更多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从而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微生物世界。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贯彻科学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要放手让学生探索,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弥补一些传统实验教学的缺陷,从而优化实验教学效率。
1.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演示实验,提高实验效果。一些演示实验受环境条件的限制,观察仅是前排学生的专利,后排学生只能伸长脖子凑热闹。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展台将实验仪器、实物、模型、标本和实验操作过程等直接投影,则可提高现象、过程、方法示范的清晰程度和可见程度,使学生观察更全面、更细致,让学生直观准确地了解细节的同时获得过程与方法的直观体验,更好地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小学四年级下册“解剖一朵油菜花”的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花的结构,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增加精细操作的技能。该实验重在技能训练,如果只由教师演示,由于油菜花各部分结构比较细小,学生不易看清教师解剖时的动作。因此,可以在学生实验前,先让他们观看视频资料,了解解剖顺序(由外到内)及解剖方法(用镊子轻轻夹住油菜花各部分的基部,再轻轻撕下,有序摆放在白纸上);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解剖油菜花。当然,此部分的教学内容也可完全由教师演示,但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效果,最好采用实物投影仪,教师在实物投影仪的展示台上边解剖,边向学生讲清要点,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2.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生实验,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实验技能。小学科学教材中还有一些实验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要求较高,教师可先演示实验,讲清要点,让学生反复操作掌握。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还有错误或不规范的地方,可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料,将实验过程重放、暂停等,便于师生一起进行实验分析,规范学生的操作。如在教学“溶解”单元中有一个过滤实验,要求学生将沙子从水中分离出来,实验要点为“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在漏斗的内壁;二低: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三靠:装混合液的烧杯要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要紧靠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的下缘要紧紧地靠在烧杯的内壁。教师演示讲解时,部分学生由于看得不清楚、不仔细,对实验的反馈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存在不规范操作的现象较严重。因此,教师自己演示操作后,请学生再上台演示操作,发现问题及时将视频中的一些细节重新播放,学生就能较快地掌握操作要点。再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玻片标本的制作等,利用视频资料或多媒体课件把实验方法、实验现象中的难点进行分解、慢放或反复播放,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相结合,互相补充,能使实验教学达到最大的优化,取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再如,在指导三年级的学生认识温度计及其使用时,教师可每组发一支温度计,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交流时结合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出示温度计的构造图,这样,交流的学生容易讲明白,听的学生也一目了然。如何测量水的温度,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但在指导学生正确读取温度计上的读数时,由于温度计上的刻度比较细小,所以,可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会正确读,尤其是分清零上和零下的区别。这样,通过教师实验演示加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大部分学生就能准确地运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并正确读数,从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规范。
3.多媒体辅助教学用于模拟实验,使限于条件不能做的实验现象可视化。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有的实验或因学校条件限制材料很难达到要求,或因受时空条件限制无法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只能凭教师讲解来完成,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比较大的困难。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很好地弥补实验器材的局限性,同时,多媒体强大的动画仿真功能还能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的条件限制,突破时空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提高教学效果。如四年级“声音的传播实验”,把闹钟放在一个玻璃钟罩内,逐步抽去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闹钟声越来越轻,直到听不见;再慢慢放入空气,听到的闹钟声又渐渐地响了起来。实验室内没有这样的装置,利用身边的材料也很难完成该实验,教师如果利用视频资料,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比单凭教师讲实验的效果要好多了。再如,在日常教学中,天文方面的内容不太可能通过直接的观察或者实验来获得,而是需要通过一些间接的手段去理解。如五六年级中“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很多认识对象对于学生来说都过于宏观,过于遥远,无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工具软件,创设虚拟仿真环境,可为学生探究和体验提供条件,使学生能在动态情景中观察现象,从而为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建太阳系和星座模型等)获得经验。
4.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提高信息的交流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科学课堂中要求学生动手前先动脑,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包括选择材料、确定实验步骤、确定实验方法、预想实验结果、设计报告、讨论实验注意事项等等。利用实物投影仪有利于学生展示、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实验后,各小组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也可放于实物投影仪的展示台上,边展示边汇报,这样,把小组收集的证据以可视的方式进行班级交流,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同时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整理实验现象,整理事实,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利用资源,拓展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空间
科学课教学内容广泛,涉及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多方面的知识。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科学学科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诸如:丰富多彩的动植物世界、地球及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只依靠教材上的文字、图片和教师的讲解,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起不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内容集成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加大传输信息容量,使课堂生动、活泼,能拓展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空间,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功能。网络上的丰富资源还可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小学科学中的生物知识范文6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材优化;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教学目的的基础。而小学科学教材对于发挥科学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依据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实现教材的优化处理,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把握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就题将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住教材。
把握教材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例如,研究四季是怎么形成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的公转。因此,首先应该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公转,而学生对于地球的公转的认识,是在四季星象不同的现象启发下逐步形成的。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验能力。教学目的则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除了自转外还有公转,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发生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四季形成的教学,就会得心应手。
二、突出重点是教材优化处理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经加工处理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成份上去,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本课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质效率。例如,在教学《走进池塘》一课以前,学生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已初步掌握,现在学习池塘和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的基础,教这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看书和插图,研究这些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为什么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有何其它联系?”等方面。科学教材中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中应把新授课的新知识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突出重点不是只抓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时必须注意利用学生的已有旧知识和已初步掌握的新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发生点、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教材。
三、适当补充教材是教材优化处理的必要形式
大自然中的现象纷繁复杂,小学科学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所有的自然现象罗列起来,只能选择少量而且有较强典型性的内容。教学中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往往会因为新旧知识之间缺少必要的过度知识,形成知识空白点,造成新知识学习的跨度大、难度高;或者因感性知识积累不足造成对理性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困难等等。因此,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教材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教学《谁的蒸发和沸腾》一课,教材中有两幅游泳插图,要求学生说出身上的水蒸发时有什么感觉,进而得出水蒸发的规律。一般认为会游泳的学生都有这种体会,其实学生在游泳时对上岸后身上水蒸发的这种无意感觉没有太深的印象,而对缺乏感性知识的学生直接让他们说出对蒸发的体会和规律当然有一点的困难。因此,教学时可以相应增加一个实验,让学生用水擦在手臂上(气温低时最好用75%的酒精代替,效果更好),体会一下蒸发时蒸发后的感觉,在回忆一下夏天游泳出游泳池时和身上晒太阳干以后的感觉,进而得出水的蒸发规律。小学科学教材中需要补充教学内容的地方很多,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补充适当数量、贴近教学、针对性强的内容。但应注意,补充的内容不应拓宽教学范围,拔高教学要求。
四、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教材优化处理的重点
教学中的智力因素是很丰富的,实验中有、课后练习中也有,高年级教材中有,低年级教材中也有。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并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个学生都在智力和能力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教材中每个自然现象都要求学生思考,这里就包含着智力因素。例如在教材中《空气》一课是这样编排的:小林在帮助妈妈把灶火扇旺时,看到烟囱中冒出的烟气和水锅中的“白气”消散到空中的情形,于是心里产生了问题:“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你能帮助小林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吗?针对教材的要求,我设计了一个实验:蜡烛在水槽内钟罩里燃烧。实验时让学生分析一下现象:①蜡烛线燃着,不一会儿就熄灭了,这说明了什么?②蜡烛熄灭后,玻璃钟罩里的水面上升的水只占据一小部分空间,其余大部分空间还有气体占据着。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这样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分析思考,便能顺利归纳类推出“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五、优化结构、探究目标则是非常必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