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用化学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用化学的认识范文1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4月—2018年10月于我院心内科实习的锦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共60人作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人,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30人,采用TSP教学方法。对照组中,男14人,女16人,年龄为21~25岁,平均年龄(23.22±1.32)岁;实验组中,男12人,女18人,年龄为22~25岁,平均年龄(23.95±0.83)岁。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教教师首先对心内科常见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复习,然后带领学生至患者床旁行问诊及查体示教,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诊断及治疗讨论,包括归纳总结病例特点,分析并提出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制定治疗计划[8]。实验组采用TSP教学模式:(1)TSP纳入标准:具备3年以上临床带教经验的主治医师,要求表演及沟通能力较强,对于问诊和体格检查能够做到熟练应对,回答专业。并对入选教师进行TSP相关知识及技巧培训,同时注意培养表演及表达能力,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本次教学活动[9]。(2)编写病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选取心内科典型病例,以临床症状为问题起点,结合鉴别诊断,编写教学病案,并设计教学环节,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临床沟通技巧及应付各种特殊情况的技巧。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见习期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估。首先,对两组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采取不记名问卷形式,内容包括对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以及提高沟通技能三个方面行满意度评估,认为“满意”打“√”,认为“不满意”打“×”,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其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及实践技能考核,满分各100分,其中实践技能包括问诊能力和体格检查考核,每项满分各50分,并对考核成绩进行比较。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生教学评价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均为有效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留学生在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以及提高沟通技能三个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出科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组留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且实践技能中的问诊能力和体格检查考核成绩也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应用化学的认识范文2
(赤峰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我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际及生源情况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现进行了改革尝试.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 :实验教学;应用型人才;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99-02
作为赤峰地区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赤峰学院2010年就明确提出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尚品德、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机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重要的基础必修课,如何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如何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实验和有机理论两门课程呈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关系.但实验教学又有其特殊性,发挥好实验教学,扬长避短势必在“应用”人才培养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有机化学实验知识与化工新产品的开发应用、工业“三废”处理、安全生产、火灾与爆炸事故的分析都有很大关系.如何把这种关系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落实对于“应用”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1].为此,有机教研室依据学院确定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对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对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四大块进行了有机整合.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改革切入点.突出了安全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绿色环保理念.
1 精选内容、突出重点,促进学生应用能力提高
本着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重”的理念.在新修订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框架内,科学合理的设计了课程体系.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性质实验、合成实验是独立进行的.为突出“应用”主旨,侧重基本技能.我们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组合.考虑到我们的生源,我们是非重点院校,学生基础相对差一些,特别是有机化学实验,学生在高中阶段基本没有接触.有机化学实验涉及到易燃、易爆、低沸点、有毒、有害及腐蚀性强等试剂和操作[2].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意外情况.因此,要想有效的提高学生科学“应用”能力,就必须从基础抓起.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精髓说到底还是基本操作[3].为此我们在有限的学时中删掉了无机实验中做过的简单玻璃工操作,适当增加其它基本操作学时,加大加强了最基本蒸馏、重结晶提纯、熔点的测定、沸点的测定、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等操作训练内容,在此基础上把分馏、水蒸气蒸馏、减压蒸馏等基本操作融入到制备合成实验中,如环己烯的制备、肉桂酸的制备、“三乙”的制备等.
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高低既影响着实验的成败,也决定着实验的安全性,一个接受瓶错误的使用、一种试剂违规的加入,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特别是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及潜在危险性认识不足,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实验中不能很好地训练自己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存在应付实验心理[4].而这就需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为此,我们把强化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的安全性教育有机整合,顺势引导.教学中小到双顶丝、试管夹、喷灯、电热套,大到整套实验装置组装都加以规范.让学生在实验中先动脑、后动手、先观察、后思考,多设问题,多问为什么.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感性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激发其求知欲以及锻炼其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及安全观,为应用能力的获得打好基础,使其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
我们的毕业生大部分要到企业工作,安全教育至关重要.最近报道的江苏昆山某轮毂生产企业粉尘爆炸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究其深层次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管理层没有安全生产意识.有机化学实验是在一个特定的教学场所完成的.而我们正好发挥了这一优势,把安全实验、安全生产教育贯穿始终.实验中也尽量不用、少用有毒有害试剂,尽量不制备有毒有害化合物,体现安全、绿色、环保理念.
适当减少性质验证实验的学时,经典的验证实验对于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有机化学性质实验,内容陈旧乏味,且偏多、偏杂有些现象并不明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对此,我们本着“少而精”的原则,选取了现象明显、无毒低毒经典的验证实验予以开设并保持与理论课知识同步进行,做到理论和实验很好的衔接.
增开了酸性橙﹙Ⅱ﹚染料的合成及织物的染色、咖啡因的提取等实验.通过实验的应用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将不愿意学变为我要学.既开阔了视野、又让学生看到了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有机实验的重要性[5].自觉的形成了渇求新知识的意识.
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因缺少开发性综合性实验,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综合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6].通过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简单合成、多步合成的训练,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在有机实验课的后期我们开设了跨学科的亲核取代反应的动力学测量、电化学方法制备碘仿综合设计实验.同时也把新技术、新仪器引入实验教学.构建了适合化学化工学院培养目标的“两基、一验、一宗”的课程体系,为提升有机实验课的水平奠定了基础.
2 改进方法、多头并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1 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唱主角”,学生“做配角”.老师讲、学生听,听完重复经典的实验内容.不但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地位,自主权小,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学生预习方法的改进.成功的实验,离不开实验前的预习.“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每个实验命题,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实验目的,领会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操作方法、步骤以外.还要求学生查文献;想实验设计;写内容组合;议分析结果.并找到操作的注意事项.通过课前预习报告的检查,课堂互动式交流给以监督.这样的预习,学生就会积极动脑,用心领会.同时也是学生文献查阅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不懂的问题学生也会带着疑问进入实验室,这就为做好每一个实验奠定了基础.
教师角色的转变.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7].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每次实验课都由2-3名学生依据自己预习情况,分别根据老师的提问来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教师做出必要补充、纠正、解答.部分实验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对比,如改变某些反应条件(温度、时间)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将探究式方法揉入教学中.使学生受所讲课程的“感化”而去钻研和探寻.正是这种“感化”,才可使学生得到如何去献身未来事业的方法和应用本领.
实验课的讲解既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还要学会用类似的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因此指导学生掌握认知过程比掌握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长效性.具有广泛的迁移作用.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也是“应用”能力提高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进入实验课堂.传统的“一本书、一本教案、老师满堂灌”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现在的教育发展趋势.因此,教学手段必须现代化和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充分利用了网络教育资源.不但增大了课堂信息容量,而且还节省了老师的板书时间.特别是在安全教育方面还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PPT的演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看到爆炸、燃烧等现象.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绿色环保贯彻始终.无论是有机化学实验中的验证实验、还是制备合成及提取等实验都用到大量有机试剂.在保证实验现象和效果的前提下,我们都采用微量或半微量的模式来完成教学.既经济又环保还达到了教学目的.制备合成实验中得到的产品有一部分直接用于性质实验和基本操作训练(如苯甲酸、环己烯等),对实验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和废液统一回收统一处理.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2.2 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业成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督促.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不但可以全面综合的评定学生实验课成绩.而且还为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为此,我们逐步建立了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平时成绩由:实验预习、实验操作、纪律、出勤、卫生等构成占40%,实验报告占30%,包括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结果、讨论等.期末成绩:由实验理论、实验技能操作构成占30%.实验理论考试在上学期完成,实验技能操作考试在下学期完成.实验技能操作考试,有机教研室全体教师都参与,学生随机抽题独立操作来完成.初步建立了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操作考试的试题库.
3 结束语
几年的实践表明,通过对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的改革,不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特别是综合“应用”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一点已在毕业生考研和就业中得到了体现.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基础有机实验中我们还要不断引入一些新的仪器、新的科研成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
——————————
参考文献:
〔1〕易运红,吴功庆.应用型本科有机化学实验改革的尝试[J].广州化工,2013,41﹙16﹚:233-234.
〔2〕王清廉,李瀛,高坤,许鹏飞,曹小平.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8.
〔3〕杨德红.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3,41﹙21﹚:212-214.
〔4〕曾造,王伟,李玉华,刘红.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毕节学院学报,2014,32﹙4﹚:116-120.
〔5〕张来新,陈强.师范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4,42﹙1﹚:149-151.
应用化学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10-0058-02
1.引言
《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指出:“在人类迈向21世纪的时候,人类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持续性发展,人居建设的目标是:使每个人都有个安全的家,能过上体面、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体面生活”。人居环境的建设方向在此被明确,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Human Settlements)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及国家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人居环境的研究核心是人,倡导“以人为本”,以研究探讨“和谐人居”建设为目标。
2.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性思想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强调从整体出发思考人居环境,追求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其思想内涵是建立在将人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的。
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以下简称道氏)认为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根据这个宽泛而模糊的解释,任何人类居住的地方都可以称为人类聚居地,不论其定位、结构、形态、尺度如何,也不论其设施配套、各层级物质配建如何。总而言之,人居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整体概念。
道氏理论的特点就是考虑问题的整体观、系统观。“人们总是试图把某些部分孤立起来单独考虑,而从未想到从整体人手来考虑我们的生活系统”,因此,只注意病状,而不研究产生病状的原因,只把我们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分开来考虑,就事论事,穷于应付。我们应该把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将它“作为完整的对象考虑”。
提出整体观的研究思想的同时,道氏理论同样认为,在建筑与城市科学中,应有意识地运用交叉学科的观点,引入多学科理论方法去从事城市研究。
通过对目前人居科学环境科学所涉及的学科我们可以发现,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为核心的多学科群组,其学科涉及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理、社会、经济、交通等领域,内容包含人类社会各个方面。
因此,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多学科协作,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更不可能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融会贯通与人居环境有关的学科内容而形成的一种科学理论。虽然其方法论体系仍在探索阶段,但主要方法论概念已经确立,即“融贯、综合、集成”。
3.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既有规划编制方面的问题,也有规划管理方面的问题,其核心是规划体制问题。城市规划体制存在着规划决策与规划实施合一,规划实施随意性大;规划职能被肢解,综合调控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工作思维定式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基本上遵循的是“调查先于规划,诊断先于治疗”的工作模式,这种调查――分析――规划的工作程序一直被广泛的采用。这种思维方式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出发将事物先分解再逐一解析,用于学术的分析和认识问题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应用层面却并非如此。
人类在某一阶段对某些事物的认识能力始终是有限的,这种调查――分析――规划的工作程序人为地将事物割裂开来,使人们不能够全面的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缺乏将事物内在联系整体思考的能力。而且,所需认识的事物越复杂,该类割裂程度就越深,形成了不断割裂,不断分解的恶性循环。
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综合巨系统,在城市规划中仍然沿用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城市各子系统有机联系的认识就会愈加困难,就无法真正理解城市的客观规律和城市问题,也就无法采取正确的行动。
3.2研究方式的过度细化
受工作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城市的了解越多,产生的学科及学科分支就会越多。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国对城市进行研究的学科细至十余类,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更新,研究的学科越分越细,造成了学科间的各种交叉或断层。对所研究对象的整体研究目标不统一,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不同,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其综合协调效果大打折扣,使城市规划陷入了仅有针对性没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工作状态。
3.3规划过程的简单化
目前的城市规划编制,是由规划主管部门委托规划设计单位一手包办,中间进行一些象征性的征求意见,规划提出的目标和内容并没有真正形成共识,真正成为全社会尤其政府各部门共同奋斗的目标,规划的权威性不高。个别城市领导,在编制问题上不讲科学,最好是他今天刚提出要求,明天就能按他的意图做好规划,从而导致规划质量的低劣。
3.4规划内容的技术化
城市规划应当既是城市未来行动结果的预期,也是对这些行动本身的预先安排,并且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地趋近目标。因此,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张蓝图,还必须包括实现蓝图采取的政策步骤。而目前的城市规划编制在对象上仅限于物质要素的层面,在手段上仅限于技术领域。
4.人居环境科学思想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现代城市规划需要整体观和战略观的指导,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特点符合这种要求。虽然人居环境科学在城市规划研究及建设实践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但还未真正融入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实践发展。
4.1理论构建
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中各学科已经独立发展了较长时间,各学科自成体系,内容丰富,需要运用人居环境科学思想观从整体角度出发,将各学科进行组织串联,形成整体性强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
这其中可以将“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合为一体,以构建城市规划中的核心理论体系,在近代西方理性思维的影响下,建筑、地景、城市规划被划分为三个独立的学科,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它们之间缺乏固有的内在联系,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将三大学科合为一体就是糅合其主干课程,形成统一的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系的核心,作为各学科、各专业拓展的基点。
同时将综合型城市规划理论定为目标,在以空间形体规划为主的城市设计和以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规划为主的综合型规划中,确立综合型规划理论体系的首要性,以现代城市系统的发展整体利益为主线,确立综合性规划的主导地位。最后根据城市规划中心理论体
系的要求,加强各学科见的同步协作,形成广泛的城市规划基础理论体系。
4.2规划实践
在规划实践的过程中,从人居环境科学提出的“融贯、综合、集成”的角度入手,提高解决城市实际问题时的整体思考、综合协调和动态应变的能力,使城市可持续地发展。
4.2.1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整体性的思考能力,对城市进行规划前必须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基础调查,调查内容必须包括城市系统组成的各个要素,考虑城市规划过程中将会影响的各个城市领域,并运用最新的技术方法对城市规划区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考证和检验,甚至对该区域的历史形成进行研究,以求现状调查成果的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
4.2.2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应对分析方法进行确定,选择一定数量的已有方法,以涉及面广,典型适用为基本原则,对所选择的方法进行选择和修正,争取在整合分析方法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研究方法。
4.2.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从分析结果中找寻恰当的切入点,从解决路径中突出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合作,在规划行为中实现城市系统组成要素的优化,最终完成一整套城市规划项目的实践行为。
4.2.4加强城市管理实施力度。从保证城市整体利益为前提,确立适度超越政府的规划决策机构,明确规划审批机制,改变目前规划决策与实施管理合二为一的体制,增加规划调整的难度和透明度。同时加快推进规划成果的法制化。改变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随意现象。
4.3方法和途径
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即以人为本,讲求从人的角度去认识世界,生活和城市,根据城市居民和整个城市社会的心理、生理需求,以加强公众参与和树立评价体系为基本途径,提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3.1公众和社会参与是体现居民和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公共决策模式的转变,公众参与科技决策势在必行。有序的公众参与是实现科技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和保障。但我国传统的体制和政治文化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缺失、公众参与能力的缺乏等诸多现实障碍阻碍了公众参与科技决策。因此,我国应该采取转变决策理念、建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体系、提高公众参与能力等措施,努力推进公众参与科技决策。
4.3.2城市规划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施评价可以全面评估规划项目的实施,有效的监测、监督既定规划项目的实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信息的反馈,从而作为政策设计和规划运作制度的架构提出修正调整的建议,使城市规划的运作过程进入良性循环。
对于城市规划领域而言,揭示和剖析自身实施运作的过程和结果,提高实践检验理论的真伪,将促进其不断的进行自身的调整完善,从而有助于规划项目实施的至真至美,确立、巩固和提高城市规划的社会地位。准确的衡量城市规划项目本身的实施效果,客观公正的评说城市规划项目的成功与失败,对城市规划项目的整体实施运作过程加以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将有助于规划的决策和实施管理者评判自身工作的得失,找寻既定规划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并以此作为提高城市规划实施质量的途径。
应用化学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教师标准化病人;中医辨证
辨证是运用中医理论来观察分析诊断疾病,即通过对病人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判断属于何证,最终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这个过程是中医诊治的核心,但这个环节却是教学的难点。教师标准化病人(teachers standardized patient, TSP)教学是由标准化病人延伸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富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教学经验的带教老师作为标准化病人施教,对医学生进行各项基本临床实践技能和多种临床综合能力的训练、指导和考核,是符合现代医学教学需要的一种新型实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TSP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能有效弥补其不足, 现就2010级临床专业学生中医辨证教学中引入TSP教学报道如下。
1. 研究方法
1.1对象。
2010级我校临床专业学生6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30名,实验组30名。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取教师标准化病人(teachers standardized patient, TSP)教学。
1.2方法。
(1)病例设置。
根据全国高职高专医学类规划教材《中医学》中“不寐”病的证型,编制5个病例模型,分别为:肝火扰心型、痰热内扰型、心脾两虚型、心肾不交型、心胆气虚型。标准化病人由中医教研室5位具备3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担任,经过培训能熟练掌握病例模型并逼真表演。
(2)教学过程。
把实验组30名分为5组,每组6人,进入实验中心后,抽签决定病例模块的先后顺序。在一个病例模块中每一小组先由一名同学进行四诊,其余同学观看,每个同学时间为20分钟,等一个小组每人都轮流做完一遍后,小组展开讨论,做出辩证证型判断及辩证依据分析。全部结束后由带教老师给予指导、总结和评价。
(3)教学质量评定。
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教学效果评价:①考试卷面成绩;②学生问卷调查;③教师问卷调查。
2. 研究结果
2.1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考试成绩(百分制)
P
2.2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估。
实验组学生问卷中显示,100%的学生认为通过教师模拟标准化病人的教学对掌握辩证的要点、难点有较大帮助;98.5%的学生认为能提高问诊能力;91%的学生满意教师的教学;86%的学生认为能提高四诊合参的能力。在对照组问卷中显示61%的学生认为传统教学对掌握辩证的要点、难点帮助较大;74%的学生满意教师的教学;76%的学生认为能提高四诊合参的能力,;92%的学生认为需要改变教学方法。
2.3教师对辩证教学的评估。
根据教师对辩证教学的问卷显示,实验组100%的教师认为能调动教学的积极性;80%的教师认为能促进学生临证水平;80%的教师认为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照组60%的教师认为能调动教学的积极性;60%的教师认为能促进学生临证水平;40%的教师认为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 讨论
目前,西医院校临床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医存在三个难点:一是课时较少,学生很难从有限的课堂上高效率的接受大量中医的知识点;二是现代医学思维与中医思维存在很大差距,加之中医本身文字古奥,学生学习理解较难,给教学带来较大困难;三是一种疾病可能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出现截然不同的症状,或是同一种证型在不同的疾病当中出现,这些 “同病异证”或是 “同证异病”的情况是中医辨证的难点,常常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四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文社会观念的转变,病人在就诊和住院的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多数病人拒绝或不愿意配合学生的临床实习工作,因此可供学生实习的病人越来越少,学生多是“纸上谈兵”。面对这些问题,使用教师标准化病人教学就显现出其优势。
本研究表明,TSP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相应的症状更典型而准确的模拟表达,克服了以往临床教学中证型少、典型不足、病人不合作的缺点,另一方面,教师直接参与其中,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引导,从而使得学生在掌握中医辨证这一知识难点时畏难情绪得到有效控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其次,通过TSP教学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临床能力,使其能够较快地适应临床环境。因此,在中医辨证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和教师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潘欣,金瑞华,郑洁. 对教师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的认识和思考[J] . 全科护理,2008,12( 12)
[2]洪涵涵,卢根娣,王 蓓,王家美. 教师标准化病人在呼吸内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 护理管理杂志2010, 10(10)
应用化学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任务驱动;化工用泵实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化工用泵是化工生产中应用广泛的动设备。作为设备维修工,对于化工用泵的检修与维护保养是一项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化工用泵一体化实习,学生掌握常见类型泵的结构、原理、拆装及检修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维修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技师学院传统的化工用泵实习教学中,教师身为知识的讲授者,处于教学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往往重视知识技能的灌输,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及效果,从而造成“教师盲目教——学生被动学”的消极局面,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针对本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化工用泵实习的教学,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在强烈求知欲的激发下,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教学法的新型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解决问题、掌握新知技能,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化工用泵实习教学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把新知隐含在一个个化工用泵分解任务中,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学习,教师由“满堂灌输”转为“有效引导”,学生由“被动得学”变为“主动去学”,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学生很有成就感,于是整个实习教学生动呈现,顺利达到教学目的。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化工用泵实习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在化工用泵实习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旨在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工学结合、课岗结合”的教学理念。下面以“单级离心泵的拆卸”一课的教学为例,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化工用泵实习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1.任务情景导入
带领学生到生产运行示范区(开车状态),描绘以下情景,让学生亲身体会:“假如目前正处于某化工厂生产区,你到现场进行该工段设备巡检,观察装置运行情况,并回答:这是什么设备?运行中有什么问题?如何处理?”学生观察讨论后,教师引导回答出是一台单级泵出现了故障,亟需检修,首先要拆卸。对于这台泵的拆卸就是本次课题的内容。这样,顺利导入了课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拆卸的背景。
注释:运行中的是一套提前设置好故障的单级泵装置。(内部机封安装不良造成泄漏,同时叶轮螺母脱落造成杂音)
2.提出任务一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分组,2人一组,提出任务一:拆卸单级离心泵IS80-65-125,并发放任务卡(注明任务具体要求,简单概括为:能拆卸到取出轴承即可,同时记录下零部件),明确提出评价标准。
学生在得知本课题就是拆卸单级离心泵后,接收到明确任务,在延续课题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自主探究能力。
3.任务过程实施
根据分组情况,各组2名学生合作实施任务,一方面拆卸到取出轴承,另一方面记录零部件的名称材质作用,教师在此过程不作直接技术指导(但要保障学生操作安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主要作巡回观察、记录问题情况。
任务一是初级探究式任务,通过实施此任务,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自主探究式学习过程及方法。
4.任务汇报、评价及整改
教师组织各组就拆卸过程及知识点作汇报,并指派一组(在任务实施中问题出现较多的一组)作过程展示,在此过程师生共同观察、听取汇报后,围绕安全、知识、操作、素养四个方面以个评、组评、互评的方式展开学生自评,整理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之后由教师作总评,并就相关理论知识修正拓展讲解,并示范正确规范的操作过程,尤其要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最后,学生回到工位,结合评价、落实整改,纠正错误的拆卸方法,进一步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通过汇报、评价及整改,学生明确在任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落实整改,初步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
5.布置任务二
在任务一以小组为单位具体整改后,教师变革分配工位(每人一工位),布置任务二:拆卸单级离心泵IS50-32-125,发放任务卡,并告知评价标准,此任务的实施结果计为本课题的实习操作成绩。
任务二是任务一的拓展,要求学生独立正确拆卸,引导培养良好的工作素养,实施时间由任务一中的1.5学时压缩为1学时,并涉及填单领工具,记录知识归纳单。
6.任务实施考核
根据任务卡要求,学生独立实施任务后,教师及时完成任务考核,将成绩计为课题成绩,根据成绩,评出两名拆卸技术能手,并计入学生泵实习档案。
通过实施任务二,检验解决问题,进一步纠正错误操作,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及劳动素养,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更新构建、归纳、强化知识与技能。
7.总结反思
任务二实施后师生共同总结,进一步挖掘还存在哪些问题,进行当场修正,以确保真正达到教学目的,课后由学生书写任务总结报告,教师记录任务教学反思,从而反哺优化教学过程。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在化工用泵实习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把好任务设计关
在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化工用泵实习教学时,要坚持三方统筹的原则,即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兼顾学生实情,设计明确、可行、循序渐进的任务。
2.突破角色转换关
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特征,因此师生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由传统教学法中的“主角演员”角色转换为“导演”角色,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而学生转换为主演角色,以突出其主体学习地位。
3.监督合作虚假关
任务驱动一般需要小组合作,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合作的虚假性,要么小组成员各自单干,小组形同虚设;要么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充当"救世主",帮助小组其他成员或其他组完成任务。教师应该重视加强这方面的监督,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
4.消除负面影响关
在本课题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更好实现教学目标。但同时要警惕任务驱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及时消除。当学生能较好地完成任务时,自然能获得一种成功和喜悦感,对以后的学习是有益的。但是对于没完成任务的学生,可能就会带来负面影响和心理压力。如果不认真对待这一点,势必影响任务驱动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应及时了解情况,给予必要的鼓励帮助、单独指导等更多关怀。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仅要"授之以鱼",更强调"授人以渔",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提高,比较适合化工用泵一体化实习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引导,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以实践、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活思维状态,传授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鼓励互相合作,进一步促成学生的合作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化工用泵一体化实习教学中的运用是比较成功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值得我们继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钱晓菩、马玉娟.试论任务驱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2.(9)
应用化学的认识范文6
所谓对话,是指“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所谓对话式教学,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它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所形成的和谐发展的主旋律,所以对话式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
一、课前对话——为课堂对话搭建知识平台
课前对话就是预习,就是引导学生与教材对话,与各种媒体及成人对话,为课堂对话及知识生成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为了提高课前对话的有效性,我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出发,设计了预习学习卡,其主要内容是:1. 看了本课内容以后,我了解了哪些知识?对于这些知识你有没有不同的想法?2. 我有哪些疑问?3. 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哪些疑问?4. 我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通过第1点,我主要引导学生在与教材对话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课本观——以教材为基础,但要保持自己的个体的思考与体验;通过第2点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能力;通过第3点,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第4点又为我获取学生预习为课堂生成知识所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
二、课堂对话——在对话中生成知识
课中对话,即指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它是课前对话的延伸、深化,课后对话的基础,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也是对话教学的关键环节。
1. 引发——创设情境、触感,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在引发这一环节中,情境的创设是关键。对话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不是为创设而创设,而是站在人的活动和环境和谐统一的哲学高度来审视情境,它的宗旨在于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使优化的环境与学生的情感发生共鸣。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体验、发现、质疑,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主动的发展。
在本课教学的导入过程中,我先播放一段令人感到紧张万分的视频片段,然后教师和学生通过平等对话,谈论自己心理和生理的一些变化,不但自然地引出了本课的探究主题,而且也为下面的对话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
2. 探究——提出问题、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问题是对话的关键,对话教学中的问题具有定向、整合、导行、启发的功能。学生通过课前对话已经产生的很多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这些问题进行引导和创生: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预习中没有解决的实际困难,组织学生展示他们各种创新的想法,通过这些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使学生对课本的学习产生更深层次的反思和感悟,并且在这些反思和感悟中生成新的想法、新的知识,使学生有更多的新收获,让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
本课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主要探讨三个问题(1)胰岛素的发现及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2)人体内其它激素的作用;(3)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受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双重调节的作用及其两者间的关系。对此,我的教学设计为:(1)关于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学生缺少感性认识,所以我利用胰腺和甲状腺的动画,组织学生观察两个腺体及其分泌物的排放过程,通过比较分析获得腺体的知识,同时理解激素的概念;(2)组织学生讨论科学家探究糖尿病发病原因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分析中产生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领悟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认识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以及我国科学工作者为之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3)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填图游戏,认识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4)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课前对话过程中对几种主要激素的作用的认识,再结合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对话,使学生获取更完整、深入的知识;(5)教师前后呼应,结合上课起始时的观后感再次激发学生产生问题,使学生了解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
在这一系列的设计过程中,我主要以学生产生的问题为主线,通过一些过渡语言使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自然和谐地引导学生进行师生对话,进行生生间的合作、讨论、交流对话,从而解决问题、生成知识并培养能力和情感。所以在课堂对话中,教师是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将多种教学及组织形式运用到对话教学的课堂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生成知识。对话课堂的学生主体主要由小组构成,在对话教学中要适时组织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真正实现多元互动,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习惯的形成,创建宽松和谐的环境,营造可以充分发挥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争论的研究性学习氛围。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平等地与学生沟通,鼓励学生争论,形成各种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相互质疑,同学互助交流,使学生在看似无序的过程中,了解对话和沟通的方法,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并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总结性讲解和综合性音像资料展示,使学生对课堂中获取的信息实现理性加工和综合处理,进一步整合自身的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