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生物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奇妙的生物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奇妙的生物知识

奇妙的生物知识范文1

一、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

在实际生活中包含着许多高中生物知识.单眼皮和双眼皮的基因、手指被针扎到之后的缩手反应、运用发酵技术制造的食品等,都与高中生物的知识相关.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由此可以看出,生物与生活息息相关.对于高中生来说,高强度的学习会导致他们产生厌学的消极心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感受,尽量利用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新课的导入.这样,既能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中得到身心放松,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收获知识.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其实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在进行新课导入时配合以实际案例即可.这样对学生来说更能吸引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v“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时,教师可以与生活相联系,人类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对自身生活的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白色污染?是因为塑料袋难以分解.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备出几个购物袋,重复利用,减少白色污染.同时,各大商铺也可以限制塑料袋的使用情况.为什么现在空气质量这么差,是因为PM2.5的值一直高居不下.这与私家车的增多有着很大关系.汽车尾气的排放,对我们生活的环境有非常大的危害.除了汽车尾气,还有化工厂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污染物的处理.这些行为,对我们的环境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联系实际生活中导入高中生物课堂,既能让学生接受新知识,又能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

二、建立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生物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之所以一直被教育者拿来警醒,是有科学依据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发现,当学生对某一门学科表达出充分的兴趣时,他这门课的成绩也会逐步上升,在这门课程上投入的精心也会相对较多.为了保证高中生物教学顺利进行,也为了建立高质量的生物课堂,教师需要对学生做出正确引导,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也可以在课前讲述一些相关的小故事.关键在于要适合学生,一切以学生为本.

例如,在讲“生物进化”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眼界,教师可以介绍达尔文的生平事迹:他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采集昆虫,制作生物标本,对动物进行解剖、分类,作观察记录,特别是在“贝格尔”号上长达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收集大量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和证据,经大量观察研究分析,终于成功地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反响,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通过介绍名人事迹,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打造高效奇妙时间短的课堂导入

新课的导入阶段,不宜进行过长的时间.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是高中生物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试想,如果教师把大量时间用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那么,四五十分钟一节的生物课,能够剩下来的真正进行教学的时间就不会太多,过分的导入会让学生产生迷惑,对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如何把握好新课导入的度呢?教师应将新课导入这个环节设置在五分钟左右.在短短的几分钟里,教师需要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寻求新课切入点时,尽量找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在这里,强调一个词――奇妙.任何学生对陌生且奇妙的东西都是没有抵抗力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抓这一特点,开展高效教学.

奇妙的生物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命教育

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应当教什么?又应当怎么教?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课题。近年来,许多优秀生物教师先后通过不同途径对此发表了极具价值的观点和看法,但大多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来进行研究。从理论层面上看极为科学,但是否能通过实践的检验则不得而知。而近日,笔者也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由“学而知”所构建的过程体系中,“三维”目标处于体系的最顶端,即最难达成、最难评价以及最难维系;而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生命的诠释力度,并加强生命关怀教育,反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进而感知生命的珍贵,最终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对此,笔者现将论证过程阐述如下。

一、强化诠释生命的意义与方法探究

从本质上说,生物本身就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在生物课堂上,几乎每节课都与生命有关,每节课都是对生命的诠释。然而,这仅说明我们已达成了诠释生命的事实,严格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满足生物教材的需要。学生虽然知道生物与生命有关,但却极度缺乏生命意识,只是将生物课程当做一门纯知识的课程来学习,难以提升学习效用,而这正是由于教师不注重诠释与渗透生命意识所导致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强化诠释生命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掌握生物课程的基本内涵,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哪些方法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呢?笔者认为,我们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来加强引导。

第一,在理论层面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全面灌输与渗透生命的可贵,并加强生命与生物之间的联系,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来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例如,在讲“光合作用”时,笔者随手抓住一片从窗外飘来的树叶(或课前准备),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光合作用是通过这一片小小的树叶来完成的,那么,树叶有生命吗?它是一种生物吗?为什么?上述两个问题,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既与“光合作用”有关,又与“生命”诠释有关。而对于学生来说,要正确回答这两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就必须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究时间,并为学生提供一些提示,如从分析生物的概念和生命的特征入手等。只有经过深入的探究,学生才能得出“树叶具有生命特征,但却不属于生物范畴”这一结论,并在探究中积累生命意识。

第二,在实践层面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外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妙,以任务驱动式教学为主导,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生命的成长和凋谢,进而加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例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植物的种子,让学生在课外种植,利用所学过的生物知识培育植物的生长。当学生看到自己亲手培育的种子发芽并渐渐长大时,他们会将植物的生命与自己融为一体,最终养成热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二、生命教育与学生探索意识的关联性探析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与学习对象构成了学习的主体与客体,而知识仅是预期达成的结果。众所周知,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即如何学,以及怎么学。然而,假如学生没有学习动力,那么教师又应当如何引导呢?因此,在学生为获取知识而所开展的客体研究中,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求知”意识创设足够的动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坚定地对学习对象进行探索,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奇妙的生物知识范文3

读完《海底两万里》这本精彩而又刺激的经典名著,我的脑海里开始浮现出一艘被认为是独角鲸的高级潜艇、高大威猛的抹香鲸和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

小说从海面上发现一只被认为是独角鲸的大怪物撞沉几艘轮船开始,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参加追捕,从而发现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艇。这艘“鹦鹉螺”号潜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利用海浪发电,供给船上热、光、动力,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现代工业杰作。尼摩船长是一个自称“跟整个人类断绝了关系”的神秘人物,却有着出类拔萃的才华与惊人的胆识。于是阿龙纳斯在尼摩船长邀请下开始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

阿龙纳斯及其同伴乘“鹦鹉螺”号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北两极海岸,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景异观,最终到达挪威海岸。整个航程迭起:海底森林打猎,“鹦鹉螺”号搁浅,进入珊瑚墓地,经过阿拉伯海底地道,地中海四十八小时……在将近10个月的漫长旅程中,经历了土人围攻、冰山封路,鲨鱼、章鱼袭击等许多危险。小说通过巧妙的构思和诡谲多变的情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情节古怪离奇,对各种海底事物的说明入木三分、惟妙惟肖、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如痴如醉。

在那还没有发明电灯的年代,作者儒勒*凡尔纳的“鹦鹉螺”号和渊博的学识确实令人叹服;他还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重视防止被坏人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在两百年后的今天,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吗?

《海底两万里》让我增长了知识,了解了神秘而又新奇的海底世界,拓宽了知识视野,我很喜欢这本书。

奇妙的生物知识范文4

一、结合实际,补充实验,为化学教学注入活力

化学学科的很多结论必须借助实验展现,学生才会心悦诚服的接受而且印象深刻,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的增加实验,用实验来说话,从而引领化学的教学。但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教材中不可能安排太多的实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需要,及时的补充一些实验,给学生增加动手动眼的机会,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针对课本中的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教师可增加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学生在剧烈的反应中,观看到了鲜活的实验现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在这一实验中理解了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条件。在教学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演示铁锈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外,教师还可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来完成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简单易行,操作方便而且现象明显。在实验的观察与对比中,学生轻松理解了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结论,掌握了规律。同样,对于碱的化学性质,教师可给学生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的反应实验,首先让硫在氧气中燃烧,让部分学生走上台前闻其气味,然后再缓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摇晃后再让学生闻其气味。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明确了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规律,还增强了环保意识,学会处理污染物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借助实验,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化学的乐趣

化学实验与其它学科的实验不同,它更多的伴随着一种动态的、剧烈的变化,在此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因此,化学实验对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让学生充满了浓浓的期待。在课堂上,学生可谓天天盼望着能有化学实验,实验也成了化学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时刻牵引着学生的兴奋点,即使是那些平时腼腆的学生,面对奇妙而又神秘的化学实验也会毫不羞涩,侃侃而谈。因此,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用实验来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借助实验来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与化学的情感。尤其是一些与学生平时生活经验相悖的化学小实验,在课堂的适当时机呈现给学生,更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如在教学酸碱盐的知识时我给同学们演示了一个小“魔术”!我拿出一张白纸,让学生观察,与其它白纸并无两样,然后将其贴在黑板上。然后取出一个喷壶,将里面一种透明的液体,向那张白纸上喷去,一个美丽的蝴蝶跃然纸上,同学们被这一现象惊得目瞪口呆,接着我又换上另外一种液体,往纸上轻轻一喷,那只蝴蝶又渐渐地消失了,同学们面对这样奇妙的现象,仿佛置身于魔术表演的现场,教室里气氛热烈,他们兴奋、好奇、思考,感到不可思议,有的就直接追问老师产生这一奇妙现象的缘由。此时教师呈现课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此外,“铁的燃烧”、“烧不坏的手帕”、“水火也可以相容”等实验都可为课堂增添无限的兴趣元素,让学生兴味盎然的投身于课堂。

三、巧用媒体,辅助实验,优化实验教学效果

当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在化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可以为实验演示增添光彩,特别是一些微观范畴的实验或者危险性较强的实验,在课堂上不宜直接演示,此时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通过电脑动画将其直观形象地再现,既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又避免了实际演示带来的诸多麻烦。如在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内容时,教师可运用电脑动画,从内到外依次演示原子内部的各个部分,从而让学生在直观的感知中对原子内部的结构有了深刻的认识。运用多媒体,可将那些传统教学中无法完成的实验得以呈现在学生面前,丰富学生的感知,拓展了认知途径,不仅让化学实验教学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也是对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

四、加强联系,相互渗透,在知识的融合中强化实验

化学学科内容丰富,知识包罗万象,与初中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联系,也相互渗透。尤其是生物学科和物理学科,更是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将其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化学知识点搭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这一知识。如化学变化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化学元素与生物细胞的化学成分等;物理中的“分子动理论”与化学中“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的交叉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计一些跨学科的综合题让学生去完成,再借助实验加以验证,让学生在超越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奇妙的生物知识范文5

关键词:观察能力;探索意识;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68-01

"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学生有关能力的培养目标,也是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初中生物教育应以实验,观察为主线,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变"结论式"为"探索式",使实验,观察,思维,获得新知识几方面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特长,并具创新精神。观察能力是众多能力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探究活动就是从观察入手的。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1.对学生进行观察重要性的教育

观察是一种有意的知觉,也是一种"思维的知觉"。观察能力是指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表现在生物学科上就是要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和本质特征。

探究是研究和学习生物学的科学方法。观察是探究的第一步,科学的学习要从观察入手,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门户,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是"观察-直觉思维-想象-抽象思维-本质揭示"。培养观察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中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初中生物教材有许多分组实验(动手,观察),每章节都有观察,讨论,阅读,思考,实践的内容,突出了观察的重要性。

2.影响学生进行生物学观察的因素

2.1观察目的不明确。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如果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和通过观察要得到什么,其观察活动就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如有的学生在观察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把鱼的所有鳍全部剪去,这样就很难得到有鱼鳍与鱼在水中运动关系的结论。在观察幼苗的根毛时,把镊子夹住了根毛,结果根毛全被破坏了。

2.2观察的精确性较差。生物学观察是一种精细的观察。有的同学观察自制装片或永久装片时只停留在表面,对看到的生物的结构缺乏研究。在观察"花的结构"时,只看花的形态,颜色,大致结构,对雄蕊,雌蕊的解剖观察做的比较马虎。

3.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途径

发现抗菌素的先驱者——美国的弗莱明教授,就是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依靠敏锐的观察力才找到了青霉素的。当他获得诺贝尔奖时,谦虚地声明"我唯一的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可见,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获得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现象,认识生物体的各种生命特征,进一步揭示其生命本质的重要途径。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作为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在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3.1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心理素质不同,学生在学习和观察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水平。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辨认动、植物等。进行生态调查时,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 自然 ,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多指导学生的家庭观察实验,培养有意观察,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身或周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现象。

3.3联系生活,培养观察习惯。生命的现象是奇妙无穷的,生物学知识是生动有趣的,是人们在研究生物的漫长岁月中,不断积累而逐渐形成了生物科学。但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物学的研究向着微观和宏观两大方向不断深入。

作为教师,不仅要正确传授生物知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还应根据教材中编有的"动动手"栏目,变验证式教学为探索式教学,让学生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养成留意观察的习惯,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并能把所学的生物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联系。例如,"亲眼看看种子的萌发和长成幼苗":让学生回家把一粒花生种子和一粒小麦种子分别摆在矿泉水瓶的内壁与纸筒之间(瓶的内壁先用纸筒围起来,纸筒里面填土浇水)。观察比较这两种种子的萌况,并做好记录。这样的课外小实验材料易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他们还能观察到教材中没有的现象,从而启迪他们思考,发现问题,愉快地获取知识。

奇妙的生物知识范文6

生物园的南面,几棵参天大树像一把把巨伞,挡住了阳光。大树下面是一片“豆芽花”地。每到夏秋时节,“豆芽花”就会从叶子里长出来。它的茎像细细的豆芽,豆芽花因此得名。春天,豆芽花还在地上睡大觉,几株野花鹤立鸡群,长出嫩黄色的花朵,显得虎虎有生气。

生物园的西南角,长着一棵松柏,平时松柏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层灰尘。春雨降临,灰尘被冲洗得一干二净,这时,松柏才展现出她的身姿,真美啊!

松柏紧接着一片绿茵茵的草地,春夏交际时,总可以看见一些小小的蚱蜢在蹦蹦跳跳。草地上还有两棵刺猥似的铁树,只要碰到它的刺,准会扎得你生疼。西北角上长着一些芫茜,这是一种蔬菜,只要闻闻它的叶子,就能感觉到一股清香。

生物园的北边,有一棵大叶榕,它的叶子比手掌还大。只要摘下它的叶子,就会有一些白色的乳汁流出来。只要你碰着它,过一会儿,你的手就会被粘住。真奇妙啊!

顺着东北角的过道,我们走进了生物园的中心。从这里看,生物园的景色一览无余。东边长着一些翠绿色的树和灌木,让人感觉很清新。顺着灌木往里望,一团紫色的东西十分显眼。是什么呢?原来,那是几株紫色的兰花。嫩黄色的花蕊,紫色的花瓣,就像一群婀娜多姿的仙女下到凡间,真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