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预防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慢性病预防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慢性病预防措施范文1

一、空调病

由于夏日长时间处在空调冷气环境中,导致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为主,兼有全身各系统症状的一种常见的夏日慢性病。临床症状为:久吹空调冷气后出现体温升高,甚至低热(37.4℃~38.1℃);离开空调冷气环境后体温反而下降,并出汗,人体感觉舒适畅快的异常现象;此外,还可伴有头晕脑涨、浑身无力、食欲不振、易患感冒、咽喉疼痛以及咳嗽等症。

妙法:1、穿薄而颜色浅淡轻柔的衣服。2、室内温度控制不低于26℃,置身空调环境中4小时后到户外空气清新处休息1个小时。3、热退后补充含盐饮料或其他清凉饮料(如矿泉水、绿豆汤),或吃新鲜的、含水分较多的水果(如西瓜、雪梨等)。4、经上述处理症状仍不缓解,可酌情口服小柴胡冲剂(适宜寒热往来者)、维C银翘片(以发热为主者)和喉痛灵片(或胶囊,以咽痛为主者)等药物。

预防措施:少吹空调。

二、癣菌病

癣菌病是由于夏日气温高、湿度大、出汗多、皮肤潮湿,局部真菌大量繁殖所致的一种常见夏日慢性病,多发生于腹股沟、肛周和脚趾间等温暖潮湿不透风处;偶可发生于面部和颈部。临床症状为:剧烈瘙痒、脱皮、水疱、丘疹、糜烂和渗液等,并伴有一股难闻的气味;身体抵抗力差和原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者,极易出现全身性感染,甚至引起真菌性心脏炎和脑炎等。

妙法:1、穿薄而宽松的纯绵内裤和通风透气的凉鞋,尽量不穿袜子或穿纯绵薄袜。2、除晚上洗澡外,早上、中午各清洗上述易发病部位1次,并扑上爽身粉。3、患处涂抹抗真菌药(如癣敌、克霉唑癣药水、皮康霜软膏等),晚上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扑尔敏片4毫克)以止痒。4、食用富含优质蛋白质(瘦肉、蛋类、乳类)的食物,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口服金施尔康每天1片),以增强抵抗力。

预防措施:注意局部清洁卫生。

三、脱水病

脱水病是由于夏日天气炎热、出汗多而喝水少,身体血容量不足,导致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常见夏日慢性病。临床症状为:口渴咽干、嘴唇焦裂、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减弱、头晕眼花及精神淡漠等,伴低热,体检可有低血压、心跳加快及脉搏细弱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妙法:1、立即躺下休息,取头低足高位(头与床椅大约成15度角,脚与床椅大约成30度角),以保证大脑血液供应。2、多喝开水(最好喝淡盐水或矿泉水,以补充大量出汗所致的钠、钾、镁等电解质的丢失);口服补气中成药,如清暑益气颗粒,每天3次,每次1包;生脉煎,煎服或直接口服生脉饮口服液。3、尽量少说话,以减少水分隐性丢失和精神体力消耗。4、不宜滥用退热药。

预防措施:口渴前即开始频饮淡盐水。

四、胃肠病

胃肠病是指由于夏日气候炎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器官功能减弱所致的一种常见夏日慢性病。临床症状为:食欲减退、腹胀不适、恶心欲呕、食后即泻、泻后腹胀恶心缓解和日渐消瘦等;可伴有头晕目眩、疲惫无力等全身症状。化验显示贫血、白蛋白减少和低脂血症等营养不良征象。

妙法:1、饮食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鱼类、蔬菜、米面为主,并适当进食酸菜、泡菜和榨菜等腌制食物,或饭前适量喝醋,以刺激消化液分泌。2、如症状以腹胀、恶心、欲呕或呕吐为主,可口服调胃药物(如吗丁林10毫克,或胃得安5~10毫克,均为每天3次)以促进胃肠动力。3、如以食后即泻为主,可口服止泻药(如次碳酸铋1.2克,每天3次)以收敛止泻。4、不论以哪一种症状为主,均可口服多酶片(每天3次,每次2片)以助消化。5、如无感染征象,切勿滥用抗感染药。

预防措施:饮食宜多样化,色香味俱全。

五、日光病

日光病是指由于夏日日光强烈,持续或短时间多次照射皮肤后所致的一种常见夏日慢性病。临床症状为:轻则皮肤被晒部位发黑、潮红和瘙痒;重则起疱、脱皮,疼痛剧烈,甚至夜不能眠;如被晒皮肤范围大、起疱脱皮严重,并伴渗液,则有可能导致痛性和低血容量性休克,危及生命;如并发感染,则易导致败血症。

慢性病预防措施范文2

[关键词]老年人;跌倒;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265-01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意外伤害死因顺位已升至第四位,跌倒作为老年人意外伤害的首位原因,对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而言,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社区老年人跌倒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识别跌倒的老年高危人群、制定预防跌倒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应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延边地区的社区老年人200名,入选标准为年龄60岁以上、意识清楚、认知正常的在城镇社区居住的老年人。

1.2 方法: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跌倒调查主要为过去的12个月的跌倒情况,采用入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有效回收率为95.5%。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调查对象年龄在60~89岁之间,平均年龄70.8岁,其中男性占27.2%、女性占72.8%;朝鲜族占44%,汉族及其他民族占56%;有配偶者占55.5%,无配偶者占45.5%;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占62.3%;有82.8%的老年人与配偶或子女同住;77.5%的老年人患1种及以上的慢性病,以高血压、关节炎、心脏病为主;正在服药的老年人占62.3%,未服药的老年人占37.7%。

2.2 跌倒发生率、发生地点及发生原因:在过年一年中有跌倒史的老年人占31.4%,其中有跌倒史的老年人在房间内跌倒者占36.7%,楼梯上跌倒者占16.7%,室外跌倒者占46.7%;老年人跌倒原因有21.2%为绊倒、32.7%为腿脚发软、32.7%为滑倒、13.4%为踏空或坐空。

2.3 跌倒认识情况:有56.5%的老年人担心跌倒;有69.6%的老年人认为跌倒是可以预防的、7.9%的老年人认为不可预防、22.5%的老年人选择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采取预防措施的老年人占39.8%,其主要措施为走路小心,其次为外出有人陪同、减少外出、采取防滑措施等。

2.4 跌倒相关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有无跌倒史为因变量,与跌倒有关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引入变量的P值定为0.10,剔除变量的P值定为0.15。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详见表1。

3 讨论

在本研究中社区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为31.4%,其跌倒地点中室外(包括楼梯)的跌倒发生率高于室内,这与国内的报道相近[1、2],分析原因与我国的许多基础设置不够完善有关,如道路不平坦、楼梯陈旧破损及阶梯高度超过15cm等;其跌倒原因以滑倒居多(43.3%),提醒注意老年人家居安全,如在卫生间、厨房铺好防滑设施;减少雨雪天不必要的外出等。

在本次研究中有超过半数的老年人担心跌倒,已有研究发现,害怕跌倒反而会增加跌倒的危险增加[1],本研究结果亦表明担心跌倒是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老年人因为担心跌倒可降低其活动能力、灵活性及独立性,这种对自身平衡能力信心的下降反过来又会促使活动功能下降与自我行动能力受限,使跌倒的危险增加。

本研究中有69.6%的老年人认为跌倒是可以预防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有39.8%的老年人采取了预防措施。有研究认为老年人所采取预防措施反而增加了跌倒的危险,是与老年人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不科学甚至是消极的措施有关[3],在本研究中显示老年人所采取的措施主要为走路小心,但走路过于谨慎反而会使老年人起步犹豫、步态发生改变,从而增加跌倒的危险性。

慢性病预防措施范文3

【关键词】压疮;护理;老年慢性病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40-01

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且大多数老年人都存在慢性病,而慢性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的护理多在家庭护理的模式下进行,但是由于家庭护理的缺陷,往往导致如脑血管病致偏瘫、慢性肺心病等需长期卧床的患者出现护理不当而引起的并发症――压疮,从此而加重病情,严重者可因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1]。本文总结社区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3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入院治疗过程,针对压疮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对发生压疮的30例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和护理。现将老年慢性病患者压疮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人笔者所在的社区2013年1月-2014年1月的30例长期卧病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69-86岁,病程3-21年,因脑血管病致偏瘫12例,II型糖尿病10例、慢性肺心病4例,其它(外伤致截瘫等)原因所致压疮4例,探讨患者压疮的护理方法。

1.2 护理方法

1.2.1 皮肤护理

每日温水擦浴,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对大小便失禁患者,要及时清除引流液,保持皮肤干燥、保持床铺清洁、平整、无渣屑。加强口腔护理,预防感染,鼓励患者多饮水,指导其有效咳嗽[2],预防呼吸道感染,每间隔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为患者减轻局部压力[3],防止局部再受压,缩短软组织受压时间,减少摩擦力和剪力[4],以积极预防压疮的发生。护士应每班进行床边交接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及护理措施执行情况。

促进血液循环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常规采取2~3h翻身、叩背1次,对于水肿、出汗、感觉麻木等患者需30~60min翻身1次。翻身时尽量将患者身体抬起,避免拖、拉、推以防擦伤皮肤。使用电动防压疮气垫床,减轻局部皮肤受压迫,防止血液循环障碍。

经常进行温水擦浴、局部按摩,定时用搽红花酒精、10%樟脑酒、50%乙醇或红花油按摩全背或受压处,达到通经活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增强皮肤抵抗力的作用。

1.2.2 心理护理

由于长期疾病的困扰,患者的心理负担会加重。因此,需要进行一定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该主动热情地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掌握病人消极的心理因素,对待病人要诚恳、关心、体贴,言语温和,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理解他们因病痛而做出的一些违背常理的现象,对于他们的过失和不配合要有所谅解。另一方面还要向他们介绍压疮对疾病康复的影响,耐心讲解压疮形成的因素和预防措施。对沟通不便的患者,可用手势、精辟字等方式尽快与病人沟通,增加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承认护理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交流,了解其情绪变化,使其情绪稳定,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 治疗与结果

对30例发生压疮的患者,给予局部用药,应用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能够促进新肉芽组织生成必要时给予积极清创和湿敷、换药等治疗,得到家人的积极配合,很快压疮痊愈。在30例患者中7例I度、15例II度、18例III度,通过护理干预,治愈16例、好转10例。压疮发生情况及治疗见表1。

3 讨论

预防压疮主要在于根除发生的原因,因此要求家庭护理、照料人员做到六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勤按摩。如果患者出现皮肤发红或已有压疮,除采取以上措施外,还要根据压疮的严重程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麻木或触痛,此期应在皮肤受压处用碘伏消毒,待干后,贴上压疮专用的透明贴膜保护皮肤[5]。提高机体抵抗力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为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补充机体热量和足量蛋白质,营养支持对压疮的预防和愈合是很重要的。根据老人的胃口,合理膳食,少食多餐,积极补充饮食营养,预防和减少压疮的发生。

老年病人的压疮护理一直是护理中的难点和重点。经常翻身是间歇性解除压力的有效方法,是老年病人压疮预防的关键措施。潮湿也是皮肤护理主要克服的问题,过度潮湿引起皮肤软化,削弱皮肤屏障功能,使皮肤的抵抗力下降,加重压疮继发感染的发生。在护理过程中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减少压疮的发生。

受长期疾病的困扰以及经济上的负担,使得患者心理负担过重,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鼓励患者把自己的担心说出来,多巡视病房,了解患者的需求,给予患者细致体贴的关怀,加强心理护理,鼓励家人多陪伴,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以稳定其情绪,取得治疗上的配合才会收到更好的疗效。

4 结论

压疮的主要预防在于加强支持疗法和健康教育,消除危险因素,注意局部护理和与患者全身情况相结合的综合预防。尤其对待老年慢性病患者,积极的健康教育,并取得家人的积极配合,给予患者全面、细心的护理和治疗,不仅可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还能促使患者的家庭亲和力,更加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护理人员应转变观念,走出医院,深人社区,扩展服务市场,逐步向预防、保健、康复方向发展,才能适应我国社会日趋形成的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疗养康复所需求的医疗服务模式,从而提高家庭护理质量,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光维:《压疮防治进展》.护理研究,2008,19(10):2082-2084.

[2] 王泠:《压疮的管理(二)》.中国护理管理,2009,6(2):62-64..

[3] 苏春燕:《ICU患者压疮危险因素及其评估工具》.护理研究,2009,19(9):1695-1697.

慢性病预防措施范文4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5-0033-03

MS是以糖尿病或糖调节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为主要内涵,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以多种代谢性疾病集结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临床症候群。这些代谢性疾病大多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MS的患病率快速增长,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解姜山社区居民MS患病现况及干预措施,笔者于2009年9月对姜山社区30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对宁波姜山9个生活社区30岁以上常住居民以随机抽样方式抽取2853人,男1678人,女1175人,年龄30~75岁,平均(57.38±12.62)岁。

1.2MS诊断标准采用《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的MS诊断标准:(1)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2)血脂紊乱:甘油三酯≥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

1.3方法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资料均来自于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健康档案和慢性病健康档案。

1.3.1建立健康档案依据姜山卫生服务中心制定的慢性病管理方案,由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医生根据健康体检信息逐户为筛查出来的患者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并根据危险因素进行分级、分层管理。危险因素包括:(1)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血压水平、年龄、性别、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超重和肥胖、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缺乏体力活动、c反应蛋白、心血管病病史;(2)靶器官的损害(TOD)、左心室肥厚、动脉壁增厚、血清肌酐升高、蛋白尿;(3)糖尿病患者,如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4)并存的临床情况如脑血管病、心脏疾病、肾脏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和视网膜病变(出血、渗出及视盘水肿)。

1.3.2开展健康教育教育形式多种多样,我们采取每月举办1次老年慢性病患者联谊活动,组织专题讲座,发放健康教育的宣传资料、科普书籍、健康处方。指导患者如何正确测量血压、如何进行每日摄盐量的计算、食物的搭配和运动的选择。以简洁的语言向患者讲解MS的常见症状、并发症、治疗原则、预防措施、如何规律用药及如何规律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力求深入浅出,使患者易于掌握和接受。

1.3.3生活方式的干预积极引导患者改善饮食习惯,提倡低盐、低脂饮食,保持饮食清淡。每日摄盐应小于5g。减低动物脂肪摄入量,以植物油脂为食用油的主要来源。积极参加适宜锻炼,如步行、慢跑、游泳等,避免久坐少动,以控制体重。改善生活方式,彻底戒烟,少饮酒,尤其避免喝烈性酒。生活规律,按时作息,防止过度疲劳和紧张。

1.4统计方法所有资料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X2检验。

2 结果

2.1年龄与MS的关系随着年龄增长MS患病率增多,特别是50~岁以及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最高,见表1。

2.2性别与MS的关系本次调查2853人,其中男1678人,女1175人,患病率男性为15.08%(253/1678),女性为19.23%(226/1175)。

2.3职业与MS的关系患病率工人8.86%(21/237)、离退休人员19.84%(124/625)、农民23.09%(281/1221)、干部职工18.18%(14/77)、餐饮食品业13.45%(13/99)、商业服务3.70%(20/547)、家务12.77%(6/47)。

2.4文化程度与MS的关系患病率文盲或半文盲35.26%(57/162)、小学29.37%(138/471)、初中15.96%(142/890)、高中或中专13.40%(113/841)、大学6.01%(29/489)。

3 讨论

慢性病预防措施范文5

关键词:羊脑包;虫病;防治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S858.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4-0029-01

羊脑包病虫指的是由多种囊尾蚴在肉食性动物的肠道而发育成的一种节绦虫,由多种的扁形动物门的虫子而形成的,容易引起羊的感染性疾病,与多头种囊尾蚴结合在一起更是会引发羊脑包病虫的滋生[1]。因此,本文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接受治疗的100只羊脑包虫病羊为研究对象,探讨羊脑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具体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接受治疗的100只羊脑包虫病羊为研究对象,将100只病羊划分为慢性和急性两大类。急性病症主要表现在病羊会出现急性,也称之为间断性癫狂,如果不加以及时治疗,每天会发作数次,持续一个月则会导致病羊死亡。另一种则是慢性病症,它的死亡时间则比急性病症要缓慢,大约3个月之内,发病的时间也是间隔一段时间,不会持续发病。

1.2 方法

1.2.1 预防措施 在羊脑包病虫疾病的防控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好预防措施。首先,加强对牧羊犬的管理,并且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格控制牧羊犬的数量。与此同时,为了避免草场上出现污染,就必须清除野生的肉食性动物,比如狼、狐狸等。另外一方面,在每个季度初对牧羊犬进行一次节绦虫驱虫。

1.2.2 治疗措施 在对羊脑包虫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运用药物和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药物治疗须及时,否则,可能会导致药品的浪费以及达不到治疗效果。而运用手术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羊脑的结构,避免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而造成损伤。其次,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应该要将手术周围的毛剪除,然后用75%乙醇消毒。与此同时,在羊骨比较软的地方切一小口,通过这个小口将虫体的包囊取出,然后用止血纱布为患羊擦拭手术的部位。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观察羊脑包病虫治疗效果。有效:羊脑包病虫完全治愈。显效:羊脑包病虫的病症有明显好转。无效:羊脑包病虫无任何改变。

2 结果与分析

经过治疗,100只患羊中,有效82只,显效13只,无效5只,治愈率为95%。

3 讨论

羊脑包虫病主要是由通过多头的囊尾蚴在肉食性动物的体内产卵,在经过动物的粪便排到草地上,导致羊因误食被污染的牧草而感染,然后节绦虫随着羊的血液而进入到骨髓中或者羊的大脑中,使羊患病[2]。本次研究,探讨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其中,100只羊脑包病虫的治愈率为95%,表明了手术与药物的治疗方法效果显著。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吻合,因此本次研究具有参考价值[3]。

综上所述,运用手术与药物的治疗方法效果显著。运用提前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羊脑包虫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魏德富,王举勇,胡祖余.农区规模羊场山羊脑包虫病的诊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12):126-127.

慢性病预防措施范文6

一、概念解析

(1)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就是病人按照医疗分级体系就医,它强调根据患者病种和病情选择最适宜的医疗机构进行恰当诊治。分级诊疗的内涵契合于医疗需求的本质。

一般来说,人群的医疗需求为“正三角”结构。三角形底部代表人群普通病症的医疗需求。“普通”既指疾病发生的普遍性,也指疾病治疗手段的普遍性。因此,通常意义上普通病症应在基层医疗机构予以解决。三角形顶部代表人群疑难重症的医疗需求。人群医疗需求的“正三角”结构决定了人群在就医过程中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利用率应高于高等级医疗机构;同时,疾病诊断的专业性也决定了人群就医应首先利用基层医疗机构进而有针对性地利用高等级医疗机构。

(2)慢性病的特点

慢性病是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一旦防治不及,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危害。这类疾病的显著特点包括起病隐匿、病程长、病情迁延不愈、病因复杂。

二、文献综述

经济学家迈克尔?格罗斯曼(MichaelGrossman)指出,健康是一种具有消费和投资双重属性的,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增进社会福利的人力资本。健康状况低下所引发的医疗保健支出和花费会占用现有收入,导致人力资本缩水和福利水平的耗减。

健康状况是影响医疗保健支出的直接因素。慢性病高发势必会抬高医疗保健支出。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伤害大等特点,其引起的疾病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和大病冲击类似。高梦滔等运用ArellanoBond模型研究发现,大病会导致患病户人均纯收入5%~6%的下降,且影响会持续约15年。麦金太尔(Mclntyre)指出疾病会导致家庭直接成本(医疗及相关费用支出)和间接成本(因疾病造成的生产时间损失)的增加,使家庭陷入贫困或者更深度贫困。因此,为降低疾病风险,医疗保健支出成为人们不可避免的选择。

经济因素对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一直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西奥?西提瑞斯(TheoHitiris)等运用一个汇集560个混合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数据,研究证实了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居民健康消费的重要因素。纽豪斯(Newhouse)、杰德森(Gerdtham)、罗艳红等的研究均印证了“收入是影响医疗保健支出最重要的解释变量”的观点。除直接影响外,经济因素也会通过地域差异等,间接影响人们医疗保险支出的选择。那西?莫肯(H.NaciMocan)等通过对中国6407户城市家庭医疗保健需求的研究,发现医疗保健的收入弹性在较贫困家庭中绝对值较大。

综观上述研究可以发现,现存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影响结果分析视域局限,主要分析的是不同因素对卫生保健支出的影响;二是研究对象笼统化,缺乏针对具体群体、具体病种的研究。

三、分级诊疗服务的供求分析

(1)供给方面

1.日常保健的替代性

医院和护理院日益增加的费用使得老年人转而关注其他一些成本较低的保健安排,如家庭护理。范霍滕和诺顿(VanHoutvenandNorton)证实了日常保健和长期保健的可替代性,他们提出了效用最大化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儿女及他们年长的父母所做出的日常保健决定。儿女选择最佳的消费、休闲和日常保健,以及他们预算限制的集合。效用的作用还包括老年父母的健康状况。父母选择的效用最大化包括儿女所能接受的消费,正式医疗保健和日常保健。同时发生的最大化过程表明日常保健可以是正规保健的替代品或补充,并且替代或补充的效果可能随正规保健消费类型的不同而改变。他们经验论断的结果表明,儿女提供的日常保健对长期保健、医院保健和医生就诊都是净余的替代。

就我国国情而言,受计划生育政策积累影响,“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已成为主流,现阶段慢性病老龄人口基本难以享受其独生子女提供的日常保健,日常保健对长期保健的可替代性较低。

2.医生和供给诱导需求

医生为医疗保健产出提供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在卫生系统中扮演关键角色。作为患者的中介,医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并引导医疗投入的使用,医生的决策严重地影响卫生保健制度的数量、质量和成本。麦圭尔和波利(McGuireandPauly,1991)提出了医生行为的基准模型,它将观察到的大部分医生行为作为特殊的、使医生效用最大化的案例来研究,医生通过这三个方面获得效用:(1)净收入;(2)空闲时间;(3)无效用的诱导,即医生努力诱导病人购买比实际需要更多的医疗保健。

分级诊疗政策的措施之一是推行全科医生制度,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全科医生可以联网查询居民在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就诊记录。一方面对居民健康状况实施连续的健康管理;另一方面,能够参与到其医保费用的管理。并且,社区可以预留上级医院的专家号源、转诊住院床位等。可见,全科医生手中的医疗资源越来越多,“权力”越来越大了。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其供给诱导需求的可能性。

(2)需求方面

1.健康需求

格罗斯曼(Grossman)用人力资本理论解释了对卫生和健康的需求。我们可以用投资边际效率(MEI)来分析投入资本的回报。健康的边际效率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因为健康时间的生产函数显示了递减的边际回报。健康的资本成本也会同样地反映利率加上健康的折旧率。这样,健康的最优需求就在投资边际效率曲线与资本成本曲线的交点上。

而考虑到年龄的变化,健康的均衡也会发生变化。对老年人来说,随着预期寿命缩短,MEI曲线会左移,贬值增加,老年人减少投资的趋势被强化。但模型的其他特征意味着,当人们变老时,他们通常会增加其在健康方面的总投资。这又意味着老年人会比年轻人需要更多的医疗保健。

2.标准预算约束

消费者在购买医疗保健所带来的效用和购买其他商品所带来的效用间面临着一个替代,这就是消费者标准预算约束理论。从经济理论上讲,消费者选择的逻辑是直接的,即消费者可能选择任何他负担得起的组合或“一篮子”商品,并且从中选择最优的那一个组合。

分级诊疗政策中,慢性病老年人面临不同的就医选择,他们会在自己的预算约束内做出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选择。健康状况及不确定性是影响老年人就医行为的重要因素。韦迪格(Wedig)发现,对于健康状况较差的人来说,寻找卫生保健的价格弹性较低。不确定性也会影响卫生保健需求,当某个消费者担心未来的健康风险并寻找预防措施的建议时,称之为预防性需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为了长期内的均匀效用,现在就做准备以避免未来对自己不利的波动。

四、对慢性病老年人就医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分级诊疗的服务供给和慢性病老年人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分级诊疗政策对该群体的就医行为影响是不确定的。一方面老年人的确具有更多的卫生保健需求,但其就医目的、就医意愿、就医选择、就医方式受健康状况、资金、社会保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变量的复杂性及不可控性加剧了其卫生保健行为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从供给来看,分级诊疗政策实施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从费用及灵活的配套措施方面引导慢性病老年人到社区医院就医,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医疗费用较高得现状及医生供给诱导需求的可能性,会影响到慢性病老年人到基层医院就诊的意愿。因此,综合来看,该政策对其服务对象的卫生保健行为影响仍然是不确定的。

五、政策优化建议

(1)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政策扶持

为了让基层首诊切实有效地落到实处而不是空有口号,需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继续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政策上给予倾斜以吸引和留住足够的医疗卫生人才。基层医疗机构作为首诊医院要真正实现功能,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让更多的患者相信基层医疗机构,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才能让基层首诊执行到位。

(2)加强社会办医监管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在大力鼓励社会办医的同时还要强化对民营医院的监管,完善医保报销支付政策,规范社会办医,防止个别民营医院利用政策漏洞谋取不当利益。加强对医生的监管,防止其利用手中资源和权力诱导患者,防止道德风险。同时,改变单纯增加民营医院数量作为医改成效的思维,要开始重视民营医院质量和声誉,与公立医院形成良性竞争环境,让医疗行业健康发展。

(3)落实医保和物价政策细化

目前的医保政策已经开始改革,通过不同疾病在各级医院报销比例,起付费用的差异化,分流患者到各级医院就诊。医保部门和物价部门可以进一步根据各地差异,将不同疾病在不同级别医院的报销金额和比例作出调整,三个层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服务费用适当调节,降低药品、大型设备检查、检验等成本区别不大的项目收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