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程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物课程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范文1

【关键词】生物课程 课程设计 提问现状 可操作性 解决措施 有效性评估

如何有效的学习生物都是现在同学们面临的难题!所以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如何科学合理的设计初中生物课程,让该课程更加的有活力,有动力,更有效率。针对初中生物课堂的提问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

先来看一个案例: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经常出现理解错误以至于答非所问,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问题为识记水平,学生因为记忆错误而导致回答错误;学生没有认真仔细的审题,不能筛选出有效信息导致回答的不准确;教师提问太深奥,提前对下一节将要讲述的问题提问或者是对需要强化的内容进行提问,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法适应教师的教学思路,只能面面相觑,也会降低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抑或导致学生思维断层。

案例观察2:植物的蒸腾作用

师:小麦生长后期(抽穗和灌浆期)其光和作用的产物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和发育,期间小麦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是什么?

生:水分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发育。

师:错!(当头一棒!)

生:(顿时鸦雀无声)……(茫然!)

师:思考错在哪里?

生:……(所有学生苦思冥想,有的学生轻声讨论。)

师:植物一生中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那个方面?

生:植物一生中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

师:抽穗和灌浆期的小麦只是植物一生中的一个阶段,那它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什么呢?

生:蒸腾作用。

[案例分析]学生误答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受到题目本身的迷惑从而无法辨认清楚,另一方面又没有挖掘出教师课堂提问中的暗含信息导致其审题不清。题目的迷惑在于“抽穗和灌浆期小麦的光和作用产物主要用于籽粒的生长和发育”,学生很可能顺理成章的认为:这期间小麦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生长和发育;教师的暗含信息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休眠阶段除外),吸收的水分有95%~99%用于蒸腾作用,抽穗和灌浆期也不例外,这个时期小麦的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仔细分析题意,善于对信息进行筛选,而不是没有方法的教学,当学生受到课堂打击时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越来越不重视生物学习。所以,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学生才能够准确回答课堂提问,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另外,初中生物课堂提问的设计时还要考虑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生物课程的课堂提问设计包括生物课程的结构性知识的课程设计、体系性知识的课程设计、区域性知识的课程设计、民族性知识的课程设计等等方面都是我们在生物课程设计方面应该考虑的方面。其中就区域性知识的课程设计来说,每个地区的教学条件不一样,东部发达地区的教学水平相对较高,教学质量较好,教学环境氛围浓厚,师资队伍的实力雄厚等等方面的原因都决定了东部地区的课程设计更科学合理、实用性、可操作性更强,τ诤⒆用蔷蜕物方面的提升来说更有效,更实用。而对于西部老少边区来说,有一个安静的、安全的、整洁的教学环境都有一定的困难。

除此之外,课程的实施情况的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就课程本身知识体系的设计来说。一个课程的实施要求老师必须熟悉课程本身的结构,有哪些知识点,怎样讲解学生才能理解。这个就需要老师提前做好笔记,对于知识点的讲解有自己的看法。可能大家都知道,老师在讲解某一学科的时候,都有教案,那个教案就是老师对于课程的内容设计,老师在教授一门学科时,都有自己的课程完成情况的考核。所以老师在拿到那本教学教材的时候,就会在心里构思怎样去上这门学科,什么时间段传授什么知识,才能争取在高效率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

总而言之,就是想说对于初中课程的现状的设计要从多方面考虑。对于课程提问设计中存在的弊端要及时解决,比如说在提问设计中会碰到需不需要课程设计的问题,每一个设计者都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还有,很多学校对于生物课程的设计很合理,但是对于课程实施后的评估工作做的很差,经常只有前面的过程,而没有对于课程的反馈,这是现在很多课程设计后实施情况的弊端,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科学的需求分析下,设计出有效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实施后,要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与评估,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与完善,对于合理的地方继续坚持。

结束语

初中生物课堂提问的现状就是方式过于死板,创新性提问的方式很欠缺。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个性化教育与创新性教育才是未来课堂提问设计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仓学斌. 浅谈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8).

[2] 张莉萍、高培仁. 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析[J]. 教学与管理,2011(12).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范文2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生物教学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42-02

生物教学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新课程中明显提出,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生物的课堂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初中教育主教要以提高升学考试的上线率为目标,初中生物由于在中考中不考,导致学校对生物教学不够重视,学生对于生物没有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手段滞后、教学信息单调以及实践活动的缺乏,导致了当下生物教学成效普遍较低,使初中生物教学的课堂效果和教育质量大打折扣。要想有效突破这些不利因素,教师就需要进行针对性改进,优化探寻初中生物教学的创新发展思路。

二、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要地位

在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任课教师普遍存在对新课标认识不清、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要地位。首先,很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用传统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很难从宏观整体出发去考虑课程的总体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同步进行,很难正确地处理好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例如:课改后教学目标不明确、对学生的需求情况不能有效把握、只注重创新内容而忽略重点内容等。其次,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的意见不能有效倾听,仍然延续以教为主的模式,因此,教学效果差。

2.实践教学有所欠缺

首先,一部分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实验教学和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差,且对生物知识缺少全面性的理解。其次,生物的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验来不断实践以巩固新知识,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实验条件的缺乏带来的一系列教学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新生物课程的实验比原来的生物教学大纲生物实验多,实验室不够和实验室装备得不到位,严重影响到生物教学质量。

3.教学模式单一

首先,由于学校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存在“轻过程,重结果”的问题,过度强调生物应试教育,致使学生以背诵生物教学重点为主要内容,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其次,对多媒体系统的利用效率较低,使学生对生物的理解知识停留在文字的理解上,而对其深层次内容缺少一定的理解。

三、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创新讲授模式,加强师生互动

(1)讲授方面

在新课标背景下,应不断对讲授模式进行创新,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备课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有效运用,对教材进行开发。教材是很多专家通过研究、反复挑选而编定的,所以教师要重视教材,并运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备课中,要重视教学的重、难点。②有效讲授是指教师在教课时能引导学生主动来参与教学。方法是创设情境、把教学任务告诉学生。而在已往的教学中,教师不会先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但是在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把目标和任务告诉学生,学生明确了解自己所要掌握的知识,就会积极参与教学。同时教师在讲到重难点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听讲和做笔记。

(2)互动方面

教师在讲授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互动。首先,有效提问是需要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兴趣解答,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所以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之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如果看到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教师可以增加问题的难度,不过难度不能太大,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其次,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具有代表性、要生活化,要使学生除了能在书本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还能在生活实践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除此之外,教师先要做到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提问后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能体会到教师在耐心等待倾听问题的答案。所以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学生的见解,在学生回答错误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完成学习任务。

2.改革实验教程,强化课外探究

首先,初中生物本身是一项实验性、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教学目标。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涉及到较多的实验教学内容,在条件许可时,教师应示范实验,同时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对实验成果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其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其次,在实验教学之中还要将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与实验教学进行优化组合,发挥两者的互补效用。例如:在动物展示观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对鲫鱼、青蛙等体积稍大的标本或实物向学生展示,使学生能够清楚观察其生物特点;但是对于葫芦、藓等细微生物在演示方面就存在一些麻烦,观察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此外,运用结课艺术,推动学生的课外探究。课堂小结是课堂艺术的浓缩和提炼,也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小结时,教师应把着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即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就能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热情延续到课外,鼓励学生课后动手探究。

3.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生物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多媒体教学课件运用极为广泛,也使得教学活动相当精彩富有生机与活力,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必须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和生动的同时,也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例如:教学细胞的分裂与分化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可以形象直观地将细胞分裂的整个过程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展示出来,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也使学生对于细胞的分裂与分化过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理解与掌握。

四、结束语

综上分析,初中生物课教师应以新课标的要求为出发点,结合现代教学理论,立足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新观念的创建教学改革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1]董茂辉.初中生物教学的导入艺术[J].新教育2010年Z1期:21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范文3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考虑到“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由于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有机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45分钟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许多章节都蕴含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如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生物》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重要概念,包括环境、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等,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第7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重点强调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我国植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让学生明白植树造林的意义,并自觉参与植树、保护植物。另外,像“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可渗透“防止水土流失”;“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可渗透“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稳定”等等。关键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和课标,认真挖掘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和知识点,从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生态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

2.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体验生态环境教育的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亲身经历环保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实现情感共鸣,养成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为。(1)成立生物兴趣小组,让校园处处洋溢生态环境教育的气息学习完“植物的主要类群”后,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带领学生给校园内木本植物分类挂牌;和美术老师合作,引导学生创作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拍摄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照片,并选择优秀作品在教学楼的走廊和教室展出;从七年级开始,各班的每个学习小组都要养护一种植物,在班级布置评比中作为一个考评点;“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的保护”、“保护一片绿地撑起一片蓝天”等宣传标语在校园随处可见。(2)结合重要纪念日,开展各种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宣传活动如每年的“爱鸟周”,教师可尝试开展系列环保活动:请林业局动管科的专业人员开展爱鸟护鸟的科普讲座,举办保护鸟儿的漫画展,组织学生参加关于当地常见鸟的征文比赛,让喜欢绘画的同学设计爱鸟护鸟的小报,利用鸟类标本在校内外进行宣传活动。在“植树节”前后,和团委老师带领团员们去农村植树,到福山森林公园开展“爱绿护绿”活动,创办“植树节”手抄报,举办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竞赛。通过一系列活动,不仅让教师和学生享受到自然带来的清新,懂得植树绿化的重要,同时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达到了生态环境教育效果。此外,3月22日的“世界水日”、4月22日的“地球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6月25日的“世界土地日”,都是很好的主题宣传活动日,有利于学校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和校外环保活动。(3)结合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参观生态教育基地利用每周的综合实践课,请学校相关部门配合、协助,带领学生到自来水厂、科技馆、地震台、气象局、化工厂等单位参观,学生了解到许多生态环境的知识,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情感,同时也懂得环境污染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危害。在学生心中埋下生态道德的种子,使学生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构筑起一道无形的坚固的“生态屏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4)利用迎检机会,成立环保志愿者组织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学校团委组织成立了环保志愿者组织,由学校委派一名生物教师担任总指挥。无论是校园内的卫生保洁,还是校外的“文明城市,我当小卫士”活动,同学们都尽心尽力,在实践中成长。如开展“吾爱吾校,清洁校园”志愿者活动;“保护母亲河———‘美丽城市美丽心灵家园清洁行动’”为主题的清洁城市活动;利用周末进社区清理卫生死角活动;“雷锋精神永相传———清洁家园齐行动”为主题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通过这些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习惯,并通过活动形成人人讲生态、个个讲环保的良好氛围,为创建美好幸福的家园添砖加瓦。(5)尝试开发校本教材,构建特色环保课程每学年由学校的生物教研组牵头,各班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若干个环保研究性学习项目。每个项目从教师教什么、学生想要学什么的角度,围绕着“当地生态环境”去探讨,分成若干个小主题,每个小主题的后面都设置了研究小课题,如《红菇生态资源调查》项目、《母亲河污水来源调查》项目、《金塘化工园区排污途径调查》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生态环境意识,达到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通过几届师生的共同努力,利用环保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开发出了《保护生命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教育》教材,利用该教材成功开设环保特色课程,更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3.规范日常行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行为

保护环境是公民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之一,包括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和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内容。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具体规范的指导,从而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观念,养成自觉节约能源,具有环境道德要求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如生物考研组通过举办“低碳知多少”活动,教育学生平时购物时尽量少用塑料袋,节约用水、用电、垃圾分类回收,反对浪费,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污水,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折花木,不践踏草坪,不在厕所和走廊乱涂乱画,不损坏公共财物等。

4.加强环境保护法律宣传,强化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机渗透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强化学生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如在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生物》第7章“我国植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中讲到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合理的森林资源利用、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行为使得荒山越来越多。草原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等也使得土地沙漠化的情况日益严重。此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等相关条款。又如在教学第17章第2节“我国的动物资源及保护”时,教师可简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法规知识。再如在讲授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时,教师还可以继续补充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

初中生物课程设计范文4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灵活运用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沿用多年的教学大纲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对多次课程改革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材改革,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在教材编写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三个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同时新教材为课堂教学开创了自由的空间,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教学内容构想的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去,学生也可以多角度地学习教材,因而新教材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教师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开放性,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新教材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每一位教师深深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研究课标,把握新课标内容标准的度与量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学生通过高中阶段学习对于生物学科应达到的要求。因此,认真研究新课标是从事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了解本学科课程性质的基础上,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中新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明确某一学段应达到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关键是看是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于新课标中的内容标准遵照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学习目标,技能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按不同层次逐一分解,把握好度与量,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教材,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延伸。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第1章走进细胞重点应放在分析细胞学说的过程和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其余的都是为学习细胞做必要的铺垫,不必涉猎太多,否则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觉到困难。

二、了解新教材突出的特色

1、知识结构完善化

新教材力图给学生展现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一是表现在完整性方面。例如,讲“细胞”有关内容时,在讲完细胞分裂后,增加了“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方面知识。又如,在讲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时,除讲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方式外,通过小字排版形式讲到了“内吞”、“外排”等作用,弥补了旧教材的不足。

2、内容表述科学化

科学性是教材的生命,趋向科学化是新教材的突出特色。①对部分内容的讲述更符合实际而显得更科学严谨。主要表现在谴词造句方面,使其更准确和规范。例如,旧教材在讲植物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时提到,其能“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果实的发育,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等。显然,这存有偏颇之处,一是在讲“促进生长”时未能明确指出生长素所具有的二重性;二是易使学生将生产实践(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和培育无子果实)中人们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奈乙酸、2,4-D等)与天然生长素(吲哚乙酸)相混淆。因此新教材通过恰当的处理而使其显得更加科学和严谨。

3、抽象知识形象化

新教材极力用数字、图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学事实、原理等知识。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层次,促进其智力发育。一是表现在数字化方面。增加大量具体数字,注意用数字说话,具有“用曲线表示数字变化,以数字做证据支持结论”的突出特色。其中引入数字曲线或表格是最引人瞩目的变化。仅第一册就有数字表格和曲线就有近20个。二是表现在多样化和色彩化方面。增加了大量的照片、插图或表格。照片的增加使有关知识显得更具体、真实。

三、理解新教材编者的意图

要进行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教师除了平时学习课程标准、课标解读,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课前与教材对话。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首先要通过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四、分析教材,注重新教材中知识点的进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