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渔业产业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渔业产业调研范文1
我县地处大巴山南麓,是魔芋生长的适宜区域,特别是我县海拔800公尺以上的北部高寒山区,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发展魔芋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它是北部山区乡镇调整产业结构,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但过去由于栽培技术落后、耕作粗放、种芋退化和受病害的严重威胁,魔芋单产长期低下,阻碍了魔芋产业的发展,致使长期以来,我县一直以农户小规模种植和房前屋后的零星种植为主,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为此,为了加快魔芋产业的发展,促进贫困山区早日脱贫致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县委县府对产业“十五”规划的统一布署,结合魔芋生产的实际,我局由副局长**同志牵头,率领四名高中级技术干部,分赴到北部高寒山区的贫困乡镇,对魔芋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于后:
一、魔芋产业发展现状
(一)种植规模。虽然我县魔芋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在魔芋生产中,魔芋繁殖系数低,加之生产投入严重不足,致使魔芋产业至今发展缓慢。通过对北部山区乡镇调查统计,2001年,全县魔芋种植约0.5万亩,主要种植在非耕地和房前屋后上,集中成片种植面积不大。
(二)常年产量。按照目前魔芋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栽植,每投入1斤魔芋种,可繁殖3-4斤魔芋,即每亩投入500斤魔芋种,能收1500-2000斤魔芋。但由于魔芋投入存在着“本大利大风险大”的情况,山区农民投入种植怕无收,没有将魔芋当作主要经济作物来抓,只是在非耕地、洋芋行中随意栽植,亩用种量严重不足,一般亩产只有200-500斤,有的亩产甚至更低,常年魔芋产量为200万斤。
(三)分布区域。我县魔芋主要种植在北部山区的梓潼、关坪、红园、满月、白泉、关面、大进、锦竹、谭家、岩水海拔800米以上的区域;正坝、高桥、麻柳、敦好、紫水、河堰海拔800米以上的区域也有零星种植。这些区域,7-8月平均最高气温不超过30℃,日温25℃的左右的时间较长,极利于魔芋的生长。
(四)加工运销能力。全县现有魔芋精粉加工1千多吨的能力,2001年,重庆里茂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县农业局、大进镇政府三方合资入股,在大进镇建立了1个年产1千吨魔芋精粉的龙头企业;同时,大进镇还有5家私营企业,也能加工魔芋精粉几百吨;此外,还有许多加工芋角的私营企业。我县大进镇是目前西南地区魔芋交易量最大的集散地,可辐射四川、重庆、湖北、湖南、陕西等省市。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我县魔芋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调种资金,由于魔芋生产用种量大,若全县在“十五”期末发展到3万亩,仅靠本县的种芋难以发展,需资金从县外调入种芋才能满足县内的发展。二是软腐病发生重,软腐病对魔芋生产威胁最大,导致魔芋大面积生产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魔芋易感软腐病,该病是细菌性病害,属世界性难题,一般发病后难以防治。三是生产基础薄弱,我县魔芋生产目前仍然处在原始的栽植方式,虽然起步早,但起点低,无生产规模,加之农民科技意识薄弱,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解决的办法。一是争取国家及相关部门对魔芋产业的资金投入,采取国家、市(县)帮扶部门和农民自筹的办法,解决在县外调种芋资金的问题。二是加强对软腐病的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魔芋生长期间,抓好选种、播种、施肥等田间管理技术;同时,采用农用链霉素开展统一浸种和在发病初期统一开展预防,以控制其流行。三是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对农民认真开展适用技术的培训,宣传魔芋栽植的目的和发展潜力,以提高农民的种芋积极性。
三、魔芋产业“十五”规划及分年实施方案
(一)规划的区域。按照产业化发展规划和适宜种植区域,围绕全县产业发展主题,合理利用适宜发展地区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通过调研,全县魔芋生产“十五”规划主要在北部山区海拔800米以上适宜种植区关坪、白泉、岩水等16个乡镇,其中2002年规划种植1万亩,2003年规划种植1.5万亩,2004年规划种植2万亩,2005年规划种植3万亩,各乡镇魔芋产业“十五”规划具体分年种植实施方案见附表。
(二)规划的理由。一是该区域乡镇魔芋种植历史悠久,属大巴山深丘地带,山峦互相遮挡,有树木遮阴,湿度较高的倾斜背风地多,土壤疏松肥沃,以山地棕壤为主,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中性,半阴半阳的山地较多,适宜于魔芋生长。二是该区域加工能力强,有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三是该区域都是我县贫困山区乡镇,是国家扶贫重点,可促进贫困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巩固扶贫成果和确保农民增收。
四、市场前景分析
(一)市场发展潜力大。魔芋是唯一能大量提取葡甘露聚糖的作物,该糖具有保健作用,能调节营养平衡、防止便秘、降低血胆固醇、降血脂、降血糖、减肥,还有助于减低肠内致癌物质生成;此外,魔芋还可制成凝胶食品,添加于冰淇淋、冷饮和饮料,能起增稠稳定作用,添加于各种面食能起粘结作用,还可用于印染、钻探、多种轻化工上,魔芋产业已成为新世纪的朝阳农业。目前,我国魔芋已成为世界上最大魔芋种植和原料输出国,年产2万吨左右,除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外,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可进一步刺激魔芋产业的发展。
(二)具有竞争优势。我县地理位置优势,发展魔芋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通过该规划的实施,除满足县内作食品外,还可将种魔运往陕西、四川等省市;同时,我县大进镇拥有多家精粉加工厂,年加工精粉能力1千多吨,特别是龙头企业开发的魔芋加工脱硫新工艺技术,属世界领先技术,加工的精粉,具有保健作用,市场竞争力强,能销往全国各地和出口。因此,魔芋生产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魔芋产业,可形成集种芋产业、加工产业的不同体系产业链,推广市场前景较为广泛。
五、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产业化经营的思路。魔芋产业是我县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魔芋繁殖系数低,产量低而不稳,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因此,为了适宜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必须在全县历年种植面积大的乡镇开展魔芋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低价有偿提供种植,无偿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帮助农民与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发展订单农业,从而提高农民种植魔芋的积极性,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原料,提高魔芋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魔芋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策。将魔芋精粉龙头企业的魔芋加工脱硫新工艺技术申请国家专利,以提高精粉的质量和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在运作上实行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运行机制,把开县魔芋产业化完全推向国际市场。
六、资金来源
规划总投资2800万元,一是申请国家财政扶贫资金1500万元,二是申请市、县帮扶部门投资600万元,三是农民自筹700万元。
七、组织形势
(一)成立实施领导小组。县委、县府已成立了魔芋产业化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魔芋产业的规划、协调、组织管理等工作。农业局也成立了魔芋产业化技术指导小组,具体负责魔芋产业的组织、实施、指导和管理,建议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研究,督促项目实施。
(二)做好项目资金统筹管理。用于魔芋项目的资金,建议全部由农业局进行统管,主要用于魔芋种子的调入,实行资金随着项目走,以保证实施乡镇规划落实,严禁挪用和挤占。
八、保障措施
(一)帮助农民销售种芋。按照“借种还种、滚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山区农民有种植魔芋的条件,但缺乏种芋的困难;同时,对生产的种芋,实行保低价优先收购,解决农民卖种难的问题。
(二)帮助农民签订商品芋合同。帮助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合同,使生产出的商品魔芋不愁销路。
(三)为龙头企业申报名牌产品。为龙头企业申报魔芋企业名牌产品及绿色食品标志,使龙头企业的无硫精粉,独占市场鳌头。
(四)加大科技示范力度。以中国魔芋协会、西南农业大学魔芋研究中心为靠山,加大魔芋产业科技开发和研究,力争将我县建成西南地区唯一的优质魔芋良种繁育基地。
渔业产业调研范文2
关键词:湖北嘉鱼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嘉鱼农村产业结构现状
(一)嘉鱼县农业结构
13年来,嘉鱼农业种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农民由单一种粮迈向多种种植,尤其是蔬菜和瓜果的种植与经营形成规模,成为特色,享誉全国,可谓“粮稳菜兴,优势凸现”。蔬菜种植已成为全县农业的第一大产业和主导富民产业,它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721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17元,分别是1978年的54倍和33倍。其中蔬菜产值达11.9亿元,为全县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2400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4%、种植业总产值的70%和农民纯收入的54%。
(二)嘉鱼县农业产品的运营
1、三种类型营销方式。嘉鱼农业从营销方式而言,归纳为三种类型,即中介型、自营型、产销复合型。表现为:一是专门从事为外来客商代购代销的代办业务户,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代购手续费,采取这种方式的经纪人约占从业人员70%左右。二是专门从事物流运输中介服务,在客商、货运司机和本地代购户中间牵线搭桥,从中提取中介手续费。三是有既从事代购代销,又兼顾自购自销的经营户,他们在代购代销的同时,根据市场行情适时组织货源,联系车辆,将蔬菜直接运往外地农贸市场销售。四是有专门从事自购自销的营销户,他们长年通过与种菜农户签订供菜协议。五是有将所在区域内的蔬菜收购起来,然后依托于本县其他区域的代办业务户把蔬菜销售出去的“转手贩子”。六是有既搞蔬菜购销,又从事蔬菜种植的产销兼顾经营者,他们的年度购销额小,正在由生产领域向流通领域过渡。
2、三种组织形式。嘉鱼农业从组织形式而言,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松散型、紧密型、个体型。具体讲,一是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平时以各自经营量多少获得利润,年终依据章程规定按股分红。目前,从事蔬菜经营的专业社有11个,入社社员3000余户。二是有由经纪人个人投资承办的物流信息中介服务部,全县有10多个。三是有由经纪人个人投资兴办的蔬菜营销服务部,全县有70多个。四是有由部分经纪人合伙组建形成的季节性蔬菜购销团队,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一般以牵头人家庭住所为联络办公点,采取股份制形式筹集资金合伙经营,所获利润按股分红。
3、经营网点和营销人员分布不平衡。由于受地域、产业规模和交通等方面的影响,经营网点和营销人员的布局差异较大。一般地,产业发展较好,交通便捷的地区经营网点和从业人员较多,反之则少。
4、物流单一。一是本地物流没有跟上,目前嘉鱼县较大吨位从事蔬菜运输的车辆几乎为零,全部蔬菜由外地车辆运输,这与庞大的蔬菜资源相比较,极不相称。二是销售地相对集中,市场还待开拓,从销售区域来看,蔬菜主要集中销往南北两端,东西走向较少,就连武汉这样近在咫尺的大都市,蔬菜进入量也是微其甚微。其市场有待开发拓展。
5、产品相关延伸不够。一是交易市场缺乏。目前,嘉鱼县没有一个专门从事蔬菜交易的农贸批发市场,不利于形成规范、良好和成熟的市场交易方式。二是产品深加工不够。在蔬菜深加工、冷藏等项目建设方面,除潘家湾、新街两镇分别由个人投资建造有的小规模冷库外,深加工产业项目甚少。没有形成高附值的产品,产品只能卖大路货,靠走量盈利,方式单一,效益相对较低。
二、嘉鱼县当前农业产业结构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
1、利润驱动――根本原因。嘉鱼县成为蔬菜大县,是靠自己探索发展起来的。农民在选择种植时,决策方式朴素,首先看到的就是利润。所以,利润是嘉鱼县形成当前农业产业结构的最根本的原因。
2、农民偏好、习惯及经验摸索。嘉鱼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在中央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全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同时,不同农民结合自己种植经验和往年习惯,选择不同作物种植、分配不同作物比例等等。所以,农民群众经过多年经验总结,有了适合自己种植的方法。
(二)客观原因
1、市场的需求,价格的拉动。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是由市场机制调节形成。市场对蔬菜的需求,提高了蔬菜价格。农产品价格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益,大家选择价高农产品进行种植。所以,嘉鱼县农业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机制影响的。
2、便捷的交通。嘉鱼县隶属武汉城市圈,至武汉市区80公里,至京珠高速公路入口和在建的武广高速铁路20公里,武蒲公路、咸潘公路、京珠高速公路连接线、嘉赤公路等4条省道和县乡公路、通村公路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这些网络为嘉鱼的蔬菜走出去奠定了基础。
3、适宜的气候。嘉鱼县地处江汉冲积平原,属副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平原丘岗交迭,素有“锦绣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全县盛产蔬菜、螃蟹、美国叉尾回鱼,中国大鲵(娃娃鱼)及粮、棉、油、茶、果、麻、意杨等农产品。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使嘉鱼县成为湖北省的蔬菜生产大县。
4、政府的扶持。政府以政策扶持为保障,注重培植品牌,服务产业发展。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设立蔬菜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支持和鼓励从事蔬菜生产、加工、贸易等经营活动。嘉鱼县聘请华农等院校的教授担任技术顾问,每年推广种植蔬菜名优品种30余种,淘汰低效落后品种20余种。嘉鱼县成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蔬菜主产区设立检测点,进行跟踪监测。借助“联乐”、“田野”两个工业品牌的知名度,嘉鱼注册了“联乐”牌蔬菜、“田野”牌瓜果,有18个品种获得国家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在政府扶持下,嘉鱼县的蔬菜产业在抵御市场风险中日益壮大、成熟。
(三)产业结构利益的平衡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推手
1、地方政府。当前的产业结构在符合国家大环境政策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展示地方政府的政绩,为其获取一定的利益,同时能够切切实实为农民带来收益。政府利益无非发展地方经济,帮助农民快速致富。县政府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就必须跳出传统农业的束缚,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思路,为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那么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实施蔬菜、水产富民战略,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科技农业的转变,就是嘉鱼县新的探索和突破。镇乡政府在发展区域经济依赖上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和行政指令,但他们也力求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去凸显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时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乡镇和村庄既彼此联系,优势互补合作,同时也存在良性竞争,促进嘉鱼县农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经纪人。经纪人和经纪人协会是嘉鱼县农业的一个亮点,也是他们将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的有力动因。嘉鱼县经纪人协会有自己的章程和公约,发展当地农民成为会员,积极地开拓市场,捕捉市场动向,向农民提供新信息,正确引导本地农民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他们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产品营销网络,牢牢地把握着自己的市场份额。经纪人协会作为中介机构,当然也有盈利的需要,为农民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的同时也会自己销售或收购农产品以获取利润。经纪人不光只是中间人,他们也是农民,有自己的土地和农产品。他们在农忙时可能在田间地头劳作,而在闲暇或农产品收获待售时则跑全国各地拓展市场,寻找经销商,菜贩果贩。他们的作为极大地影响了其他农户的种植决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与此同时他们作为经纪人,了解市场需求,掌握最新市场行情,懂得什么农产品市场有需求,他们对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很大。
3、经销商。经销商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的代名词,了解市场最新的动态,将嘉鱼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获取利益。他们虽然不能直接影响农产品的结构,但是间接影响很大。现在很多农民销售农产品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产品观念到现在的市场营销观念,有产品导向到市场导向。经销商需要什么农产品,只要下订单,农民就会种植什么产品,等于在一定程度上间接的决定了产业结构。经销商直接与市场打交道,直接与农民相接触,是市场和农民中间的桥梁。他们不在乎农民到底种什么划算,只在乎收购什么,销售什么赚钱。所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会促进相关的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
4、农民。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农民。嘉鱼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正是基于农民们的农业种植决定。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形成过程中的利益博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过程其实是相关利益方面通过较量和协商等等途径来博弈追求己方利益的过程。相关方的利益达到平衡才能维系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的稳定,反之如果任何一方不满足当前的己方利益,打破了目前的平衡,随之而来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稳定的农业产业结构就可能被打破而进行调整,新的一轮博弈就会展开,直至新的平衡形成。
三、产业调整经验分析
(一)因地制宜
嘉鱼地处江汉冲积平原,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这些气候土壤条件给嘉鱼提供了广泛的农产品选择空间。
(二)因势利导
嘉鱼邻近城市湖北咸宁市在这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效,特别是实施“在山上再建一个咸宁”的战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两型农业”建设突出生态、高效、立体、有机、循环、节约、庄园、观光等农业模式,重点以发展“城郊型农业、优势特色农业、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为突破口,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为目标,为全国农业发展作了一个典范。同时,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嘉鱼作为咸宁市下面的县,在政策上就有着一脉相承的优势。
(三)放手发展
嘉鱼县农业的产业调整最大的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他们农业的转化是农民自发转化的,农民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以自身能够获得的最大利益为目标来探索更好的发展道路。多年来的粮油大县,其实并未能给嘉鱼带来可嘉的收益。在县委、县政府的倾力支持下,那些敢冒风险的先行者站了出来,一户示范,户户跟进。蔬菜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千亩,发展到46万亩。大路菜、精细菜、水生菜、野生菜、果用瓜、冬瓜等六大基地逐步成型。
(四)政府支持
嘉鱼县政府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注重培植当地农业品牌。设立蔬菜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支持和鼓励从事蔬菜生产、加工、贸易等经营活动。广辟投资渠道,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农民、企业等经营者投资为主体,以金融部门支持为依托,以社会资金及市外资金为补充的投入机制。从多方面为本县农业发展提供支持。
四、小结
渔业产业调研范文3
专业建设是提高?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关系高职院校全局及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为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发展,使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调整工作更具科学性、专业发展更具核心竞争力,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专业体系,就必须进行专业布局与结构的调整,这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一、当前湖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趋势
1.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产值逐年增长。湖南省作为我国中部的一个农业大省。近年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大惠农力度,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适度规模效益及生产效能不断提高。湖南省的GDP值2015年达到29047.2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8.6%,持续保持全国水平,排列前位。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11.6∶46.2∶42.2调整为2015年的11.5∶44.6∶43.9。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30.75亿元,每年递增。湖南是农业大省,但还不是农业强省,弱质农业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改变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方式。稳定粮食、生猪、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有针对性地培育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继续实施“百千万”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积极发展绿色、观光、休闲等生态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2.商贸物流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快速成长,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近年来,湖南省深入实施“开放崛起”战略,物流产业集群茁壮成长,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自1991―2011年,湖南省社会物流总产值从40.31亿元上升到1107.46亿元,增长了27.47倍,年均以21.7%的速度递增。《湖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提出,到2017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技术先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随着民族民俗文化与各行业的融合进一步增强,湖南文化和创意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湖南省实现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1714.2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9%,已成为湖南重要的新型支柱产业。湖南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十二五”重点培育的七大领域之一,确立了创意设计产业、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动漫游戏产业和创意园区等七个方面。
3.智能制造产业、建筑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湖南核心支撑产业。“十二五”期间,湖南自从推进“四化两型”以来,制造业体系不断完善,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等优势特色产业在国家制造业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很多产品均排名全国第一。从产业布局来看,已形成较为齐全的制造业优势产业梯队,机械工程、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电工电气和汽车为主导的五大优势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制药机械、船舶制造等正加速转型成为新型湖南工业发展的支撑点。同时,建筑产业发展迅速,迫切要求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理念,发展新技术。2015年,湖南省施工项目48898个,投产项目36939个,完成投资5449.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1%,湖南省建筑业增加值1877.7亿元,实现湖南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的跨越。
二、湖南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湖南大部分高职院校是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以学科逻辑分类建设专业群,而不是与区域产业对接构建专业群,未能充分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未能起到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群聚集度不高,专业布局定位与产业群的对接不够清晰。目前,湖南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涉及门类较广,专业教学资源共享性不够强,办学效益不够高。很多学院专业布局在对接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结合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确立了相应的专业群建设,但由于顶层设计不科学,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对接关系还是显得不够清晰,特别是专业对接的工作岗位群的对应关系不够紧密,一方面产业链中人才需求仍然存在空白点,另一方面某些专业找不到明确的产业与之对接,专业群与产业群的耦合发展机制仍然不完善,从而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不能紧贴产业的人才需求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彰显不够。
2.专业动态调整相对较缓,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够完善。很多学院常年组织专业教学团队深入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查,聘请行业、企业、高校专家进行专业论证,通过调研、论证、实践、反馈、完善五个环节的实践,逐步形成了行业引领、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但学校对市场变化的反馈及企业新的人才需求变化反应迟缓,对新技术的吸收能力有限,产教融合度不够高,新专业开发与老专业改造力度不大,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3.专业建设发展不均衡,部分专业群还没有形成集群优势。由于专业开设的时间不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之间,专业和专业之间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传统特色专业发展较艰难,各专业办学参差不齐,招生就业旺盛的品牌专业数量不够多,部分专业出现规模下滑。另外,一些新开办专业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部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整个专业群建设中,仍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能形成集群优势的示范性特色专业群。
三、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具体对策及内容
1.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高职院校成立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校企合作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为委员会成员,校企合作委员会负责学院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的宏观指导,确保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和具体工作的有效实施。
2.科学规划,构建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宗旨的专业集群。根据全面学习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湖南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文件,深刻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特征和湖南省产业及区域支柱产业发展趋势。组织人才需求市场调查,聘请三方专家论证,结合学院办学历史和具体实际,进一步完善学院顶层设计,明确学院发展战略、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
3.对接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在明确学院办学方针,紧跟产业发展形势,深度把握产业群中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学院自身现状,找准对接产业的相应专业,合理计划新增设专业数量,淘汰专业数量,合理控制专业数。高职院校要想发展,必须要注入新的活力,调整自身的专业布局及结构,当然在适量增设新专业的同时,也要有计划地合理淘汰一些比较陈旧的专业。
渔业产业调研范文4
新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袁铭锋
一、新化特种陶瓷产业现状
(一)产业基础雄厚。新化特种陶瓷有着辉煌的历史,曾为国家做出过积极的贡献。我国80年代水下成功发射第一枚运载火箭、2005年神舟六号、2008年的嫦娥一号探测器,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都有新化特种陶瓷的身影。目前,新化有特种陶瓷企业22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2家,从业人数3万余人。2017年,全县特种陶瓷产值突破4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5.6%,年利税接近3亿元,出口总额1000多万美元。县内已基本形成了一个集陶瓷制造、陶瓷机械、陶瓷模具、陶瓷材料、耐火材料、彩印包装、物流运输、技术开发于一体的特种陶瓷产业集群。产品从单一的电子陶瓷产品发展为结构陶瓷、电子陶瓷、功能陶瓷三大类。产品已广泛用于工业电器、机电行业、电子信息行业、机械工业、灯具行业、军事领域、光纤光缆、电力电子、纺织行业、燃气灶具和渔业等众多行业及领域,远销美国、法国、日本、印度、德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
特种陶瓷是新化的一大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新化乃至娄底全市范围内唯一几十年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业产业。连续被列入娄底市“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优先培育发展的产业集群之一。新化先后争取到了 “湖南省特种陶瓷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电子陶瓷之乡”、“全国电子陶瓷和艺术瓷出口基地”等美誉。近几年,各企业加大了产学研结合力度,与清华大学、国防科大、中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积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据统计,新化特种陶瓷企业申请国家专利360件,获得授权290件、其中发明专利20余件;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0个项目;与大专院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合同20余个项目。
(二)市场优势突出。新化特种陶瓷产品质量过硬,在国内外很有名气,一些客户点名只要新化生产的特种陶瓷产品,众多企业与世界500强建立了业务关系。目前,新化生产的水阀片系列产品占有国内市场份额的90%以上,温控器系列瓷件、放电管用金属化瓷管、保险管瓷管在全国占有80%的市场份额,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新化已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特种陶瓷产业制造加工基地,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较好的声誉。
(三)产业分区明显。新化特种陶瓷企业主要分布在县经济开发区、上梅街道办事处、上渡街道办事处、琅塘镇、孟公镇等区域。琅塘镇的特种陶瓷企业已快速发展到92家,有规模工业企业12家。全县形成了以美程科技、鑫星电子、林海陶瓷、长江电子、飞龙精密陶瓷为代表的电真空器件、陶瓷金属化系列产区;以劳斯特、美程科技、福美来、恒新陶瓷为代表的电光源、温控器、壳体系列产区;以中瓷电子、天辰电子为代表的保险管用系列陶瓷产区;以映鸿科技、湘誉新材料为代表的陶瓷新材料产区;以新天地精细陶瓷、建平精细陶瓷为代表的结构陶瓷产区;以新园电子、金马瓷业、群华电子、东晟新技术陶瓷、亚泰鑫瓷业为代表的琅塘水阀片、发夹板陶瓷产区和众一陶瓷为代表的耐磨陶瓷产区等几个特色特种陶瓷产业集聚区,基本呈现出“特色产业块状经济”格局。
新化特种陶瓷产业内部自然分工协作关系基本形成。陶瓷产业链中的原材料供应、陶瓷制造、陶瓷机械、陶瓷模具、陶瓷材料、窑炉材料、彩印包装、物流运输、技术开发等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已建立起来,产业上下游物资供应网络比较健全,基本可以实现区域内采购,新化特种陶瓷产业集聚的势头越来越明显。
(四)产业工人集聚。据不完全统计,新化现有从事特种陶瓷制造业的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超过20%,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超过50%。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正式开设材料与化学专业班,新化职业学校正在进行改扩建工程,将对口培养特种陶瓷学生和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强了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如鑫星公司加强与国防科技大学合作,长江电子与湖南理工大学建立合作,美程公司与中南大学合作等等,这些产学研合作,不仅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同时也保障了企业生产工艺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更新换代。
二、新化特种陶瓷产业链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投资能力低。42家规上企业中,至今没有一家上市企业。大多数电子陶瓷生产企业采用家族式生产和管理,不具备市场化的生产运营能力。与国内其他地区发展较好的企业(如年产值过50亿元的潮州三环)相比,差距十分明显。由于大部分企业规模小,尚处于原始积累与初期发展阶段,投资扩张能力相对较低,无法体现规模效益,尤其是研发投入较低(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不到3%),不利于长远发展。
(二)技术创新弱,产品层次低。一些企业的主要生产技术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生产工艺和机械设备更新慢,不仅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大,与国内其他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生产技术滞后,导致产品层次低。虽然放电管、温控器阀门以及水阀门瓷件占到全国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但这几类产品都属于初级零配件,生产工艺十分成熟,但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低,同行竞争异常激烈,其市场完全由买方主宰。全县众多的生产厂家集中在利润空间狭窄的低端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销售价格不断下降,生产效益日益下滑,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严重阻碍了特种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行业竞争乱,效益流失大。由于低端电子陶瓷产品的生产工艺成熟,行业的进入门槛低,造成该行业盲目发展、竞争无序。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内,仅琅瑭镇、孟公镇一带就办起了规模不等的特种陶瓷厂家、家庭作坊近100家。这些作坊式加工厂的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完全模仿、复制县内各规模企业的模式,经营成本低,致使价格战愈演愈烈。这些作坊式企业的生产,是以牺牲新化特种陶瓷行业长远利益为代价的,最终将阻碍县域特种陶瓷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四)粉料来源杂,产品研发难。特种陶瓷是由人工合成的原料制成的,陶瓷粉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陶瓷的质量。新化特种陶瓷原辅材料目前必须全部外购。我国各种高纯超细的粉料生产公司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等地,新化陶瓷企业所需粉料没有专业化生产企业,存在规格不全,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很大程度影响了我县特陶产品的进一步研发。
三、县委、县政府培育特种陶瓷产业链的重要举措
一是建设专业园区。为做大做强我县特种陶瓷产业,2015年,县委、县政府开始规划建设专业化的特种陶瓷产业园。以这个专业园区为载体,整合全县分散的特种陶瓷企业入园抱团发展,让我县特陶企业快速实现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聚,促推新化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尽快将新化打造成中国著名的特种陶瓷产业基地。目前,新化特种陶瓷产业园一期第一批已建成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0余家,部分已实现生产。
二是尽全力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园配套的集中制蜡饼与排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园区特种陶瓷企业实现了统一集中排蜡,园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大幅度提升、环保设施更加完善;中国电子陶瓷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新化分中心)开始挂牌营业,专家团队、智库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正在招募,园区特种陶瓷企业实现了产品质量检测不出园;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力合创司合作组建、政府注资0.3亿元、总额1.8亿元的特种陶瓷及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已进入1.5亿元社会资本募集阶段,该基金运营后,可以为园区特陶企业提供融资、产品研发推广、市场销售等多方面服务。
另外,新化经济开发区创新创业孵化园正在规划建设。
三是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入园。出台了《关于加快特种陶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企业入园后,实行税收奖励(企业新增税收开发区实得部分,前3年全奖、后2年减半奖)、标准化厂房租金优惠(入园后6年先交后奖,前3年全免、后3年减半奖)、搬迁费用给予补助(一次性补助15万元)、天然气落户费由开发区承担80%。另外,在整合上市、新产品研发、融资招商、技术改造、人才引进、出口创汇等方面给予奖励和扶持。
四是成立特种陶瓷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服务、自律、协调和监督作用,加强行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特陶行业的组织化生产、有序化竞争的行业发展能力。
四、新化经济开发区特种陶瓷产业园基本情况
新化特种陶瓷产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开发区特种陶瓷产业园。特种陶瓷产业园位于经济开发区向红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600亩,分两期建设。现已建成一期工程标准厂房14.38万平方米,一期工程的给排水、供电系统已建设到位,完成了绿化、亮化工程,正在进行集中供天然气管道的铺设。
二期工程计划投资6.1亿元,再建15.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4.45万平方米生活配套用房。现已开工建设集中制蜡饼、烧结与排蜡公共设施平台。该平台位于产业园东面,占地面积20亩,已完成基础及钢结构厂房骨架工程,即将建设钢结构厂房墙体及附属设施。这一公用设施平台建成投入使用后,可确保园区企业产品排蜡不出园。
产品检验检测与技术研发、员工宿舍食堂与行政办公等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全面实施建设。开发区、国家电子陶瓷产品质量监督与检测中心、新化中科特陶科技有限公司三方签订了合作协议,由中科特陶公司具体承建和运营产品检验检测与技术研发平台项目。已安排租赁厂房面积2000平方米,现已完成装修工程,订购了相关检测仪器与中试设备,即将安装调试和投入运营。该平台将为园区企业免费提供5年时间的产品检验检测。该平台的建成和运营,将使经济开发区对行业产品的质量认定拥有话语权、对相关产品拥有定价权。总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的2栋高标准员工宿舍食堂与行政办公楼正在建设,今年年内可以投入使用。
开发区与湖南信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由湖南信网公司负责建设“新化县返乡人员创新创业基地”项目,建设职业技术培训、电子商务、产品交易展示、融资担保等公共服务平台。
特种陶瓷产业园已签约入驻15家企业。其中美程陶瓷、福美来电子、长江电子已投产。其余今年6月底前均可投产。另有20多家企业与开发区签订了意向协议,即将入驻特种陶瓷产业园二期标准厂房。
五、下段工作建议
(一)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
1、减少无序竞争。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生产条件的企业,进行执法整顿,要么整合重组,要么依法关停。
2、整合企业入园发展。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入园;以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低廉的产品研发和销售成本等吸引企业入园。
3、帮助企业突破资金“瓶颈”。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政府安排一定的引导资金,支持、鼓励特陶优势企业重点科技项目的发展。二是加强与银信部门的合作。建立市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让特陶企业尽可能多地得到银信部门的信贷支持。三是广泛吸引社会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努力争取向社会筹集资金;制订相关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特陶产业项目,集聚民间资本,发展壮大特陶产业;支持有规模、有效益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借助民间资本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四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集团公司上市。
渔业产业调研范文5
无形资产巨大,党报优势更强
在长期的新闻报道中,报业形成了特有的权威性和社会信誉,实际上这一优势已起到了超经济的影响和力量。靠自我积累发展,充其量不过是算术级数,而资本运营能取得几何级数的放大效应,实现超常规发展。报业在这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报业的融资渠道相对比较畅通,运用无形资产的影响力和信誉度能够广拓融资渠道吸引资金。由于报业拥有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报业仅以品牌、商标便可以低成本、快速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而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收益”。此外,报业在与有关部门打交道时,往往可以简便程序,提高效率,甚至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优惠政策,等等。可见,报业无形资产的效应是巨大的。
如果说,报业无形资产是笔巨额财富的话,那么,党报无形资产的价值之巨更是无可估量。党报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在社会公众中党报的形象好、可信度强、品位高,这些都优于普通的报纸;党报的综合强,不仅在信息服务、文化传播、休闲娱乐等方面发挥与其他媒体同样的作用,在提供政策解读、权威解释、方向性预测等方面也有着特殊功能;党报与党委、政府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够尽快获得这些部门最权威、可信的新闻,对党委和政府的决策也往往领会得快、领会得深;站在高层次上做好深度报道,也是党报的优势。
尤为重要的是,党报在我国报业体系中具有的政治地位,必然决定以党报为核心的报业具有的特殊优势。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不论国际国内形势怎样变化,党报的这种党性和权威性不会削弱,只会加强。党报不可动摇的政治优势,也就决定了党报集团在市场竞争中的特殊地位。因为党报的产品不仅仅是个信息产品,更是个具有政治导向性的宣传品;党报的发行也不仅是占领市场,更是占领重要的舆论阵地。新闻报道的党性原则是报纸的立身之本,坚持党报的正确舆论导向,真正履行好喉舌和阵地的职责,也就必然要树立起党报的权威性和导向性,也就一定会增强报业集团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强势媒体
在沈阳,有50多年历史的党报《沈阳日报》是个响当当的品牌了。这一品牌凝聚着办报人的心血和汗水,是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几代人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近几年沈阳日报报业集团顺应报业市场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特点,在不断巩固品牌地位和市场地位的同时,在创新中推进品牌发展,在品牌的打造、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伴随着汽笛长鸣,冠名为“沈阳晚报号”的沈阳北-北京K54次列车满载旅客,缓缓驶出沈阳北站。与此同时,冠名为“沈阳日报号”的北京-沈阳北K53次列车也由北京对发。这是沈报集团与辽宁铁道融信广告有限公司正式合作的开始,从此,沈阳铁路局的一对精品列车分别有了新的名字:“沈阳日报号”、“沈阳晚报号”。
沈阳日报报业集团选择进京列车冠名,相中的是列车中的精品,而精品列车自愿更名、欣然“改嫁”,看中的是报业集团的整体形象,以及具有高度价值和巨大影响力的品牌。双方“联姻”,互利共赢,皆大欢喜。
塑造品牌不易,而利用品牌的声誉和在读者中的认知度,不失时机地将品牌延伸扩展,不仅需要魄力、勇气,还需要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准确把握。沈报集团广告竞拍成功,就是在品牌运作这个大文章上所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沈阳日报报业集团首次将所属的沈阳日报、沈阳晚报、沈阳今报这三大主报颇具含金量的广告版面公开拍卖。这次拍卖在国内平面媒体广告历史上创下规模最大、拍卖底价最高、成交额最多这三个最高纪录。
巧做美味“蛋糕”,媒体各显神通
面对市场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一些报业集团纷纷调整经营战略,开始把竞争的视野扩展到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并进而实现这一资产的价值和增值上。其中的成功范例值得借鉴。
1.交易式无形资本运营。一切资产都具有可交易性,包括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商标权的运营就是其一。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统一设计报纸的主标识,并开发了形象识别系统,使无形资产大幅度增值,也使集团的各个独立实体共享了报社的无形资产,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2.扩张式无形资本运营。企业不仅能够利用品牌效应、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达到扩张的目的,还可通过联合、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实现资本扩张,其优势在于成本低、投资省。
3.融资式无形资本运营。只要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影响力和信誉度,就不难做到广拓融资渠道,吸引资金。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与福建日报社下属的海都传媒有限公司达成授信6亿元的协议,支持这家新闻媒体运作资本进行产业化经营,创造了目前银行给予新闻传媒授信的全国纪录。
4.投资式无形资本运营。媒体将自身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作价让渡给其他单位以实现资本运营。既可以组建新企业,也可以在现有多个企业的基础上进行购并,实施资产重组。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采取报纸购并的方式,将9家县市级报纸纳入麾下,实现了“腹地扩张”的经营战略。
渔业产业调研范文6
关键词:中部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支持重点
一、中部老工业基地发展现状
经过“一五”和“二五”的建设,一大批国有企业中部建成,奠定了中部六省(包括河南、安徽、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90年代末以来,中部老工业基地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惯性影响一度陷入困境,主要是因为不适应经济体制变化,近年来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相比全国,仍然出现了相对衰退的迹象。
中部六省总人口三亿六千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8.1%;地区生产总值三万亿元,占全国的比例23.4%;可是21世纪以来,中部六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2008年,12个中部老工业基地(国家支持的第一批12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依次为武汉、太原、洛阳、焦作、郑州、南昌、淮南、湘潭、大同、平顶山、株洲、长治)生产总值八千二百亿元,占中部六省的比重为25.6%,其中1995年该比例为23.2%,2000年该比例为24.8%,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可是自2002年以来,中部12个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六省城市的工业相比全国平均水平均呈现衰退
从中部老工业基地的主导产业来看,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主导行业对当地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支撑作用。武汉形成了以机械、冶金、汽车、纺织、石化以及高新产业为主,建材、轻工也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洛阳形成了以有色金属、机械装备制造、能源、石化、新材料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等等。
二、中部老工业基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部老工业基地经济近年来出现了一定的加速,并没有出现非常明显的衰退现象,但是工业发展却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主要问题有:
1.老工业基地内的国企历史包袱比较沉重。在过去,一个国有企业相当于一座城市,学校、医院、燃气站、水厂等生活设施一样俱全,每年这些方面经费非常巨大,另外企业内部退休人员比重较大,目前这些退休人员脱离企业很困难,企业人员负担很沉重,企业的负债率也比较高,2010年,中部六省的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是62.7%,而全国的平均水平是59.2%。
2.社会保障能力相对较差。一是资金缺口大。例如郑州市养老金累计缺口已经超过了30亿元。二是养老保险长时间处于“空账”状态。目前的“部分积累、统账结合”的制度,早已无法解决历史欠账,三是医疗无法得到保障,企业员工大多由于企业效益不好没有参加社保。
3.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中部几个省去由于地处中部,不沿海,开放程度相对滞后,从利用外资角度看,中部六省整体偏低,与其经济总量不相符。2010年中部十余个老工业基地实际利用外资36亿元,占中部省区的一半,但仅占上海市的55%。
4.结构调整任务重。一是中部基地多为劳动密集性产业,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缺乏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企业装备相对陈旧老化,早已经跟不上目前的技术进步,生产效率低下,三是企业不合理的组织结构,专业分工程度低,还没有形成产业链集聚。
5.经济转型难度相对较大。重工业及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转型相对比较困难。这些老工业城市经过多年的开采,许多城市资源早已或者接近枯竭,急需转型,但由于成本较高或者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方式而存在转型困难的状态。
6.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矛盾。中部老工业基地的很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但是受条件影响,企业大多是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环境污染严重。
三、中部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部老工业基地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东北老工业基地遇到的问题比较类似,我们要参照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法并结合中部的具体情况提出适合中部的政策。
1.社会保障支持。一是养老保险要做实个人账户,据实由中央财政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通过转移支付形式拨款。二是下岗职工由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给予相应比例的经济补偿。三是对困难退休人员由中央财政予以补贴。
2.财税支持。一是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允许老工业基地从事石油化工业、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冶金业、汽车制造业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可以抵扣购进生产设备所含增值税税额;二是对企业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可在不高于 40% 现行规定摊销年限的基础上缩短摊销年限。
3.国企改革支持。一是将学校、医院等机构向社会转移,脱离企业体制,二是重组改制厂办大集体,其中不足以支付解除劳动关系补偿金的,差额部分由该国有企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另外对符合破产条件的老工业基地企业,优先进行全国企业兼并。
4.金融支持。要将中部老工业基地贷款规模扩大,针对中部老工业基地国家开发银行提供技术援助贷款支持和开发性金融软贷款,另外要解决有关企业的不良贷款问题,同时相应的提高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债券和股票市场融资的比重。
5.矿产资源和土地支持。在选择国家资源型城市改革试点城市时要优先选择中部老工业基地的资源型城市,优先安排中部老工业基地的矿山环境评价调查工作,制定恢复治理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6.接续产业支持政策。允许地方政府根据不同的资源耗费,收取环境补偿费,成立以国家、地方与企业三者为核心的中部老工业基地改造基金,专项狐狸衰退产业退出问题以及连续产业培育、职工培训和就业安置等问题。对连续产业要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低息贷款等政策支持。(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凤武:“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1),62—65。
[2] 林木西,杨哲英:“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亚经济合作”[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69—72。
[3] “十一五”期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形势分析[J],领导决策信息, 2004(29),30—31。
[4] 高树印,蔡基宏:国家支持的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的界定与选择[J],经济经纬,2006(3)。
[5] 魏后凯,振兴老工业基地:让政策“注入”变为内生动力[N],辽宁日报,2003-08-18。
[6]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