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基本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基本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

一、选题缘由

1984年,厦门大学获得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截止到2014年恰好走过了30年的历程。学位论文是传播学科研究的理论成果和普及学科知识的重要资料,统计分析一个学科以往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勾勒出该学科发展的历程,明确该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促进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该学科的研究重点。而且,具有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水平高,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较高水平,其涉及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对高等教育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二、选题概况

以高等教育学实力最强的14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其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2所(厦门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师范类院校8所(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综合类院校4所(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这14所高校均拥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较高水平。

选取“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网络检索,学科专业名称为“高等教育学”,检索时间段为“2010-2014年”,学位为“硕士学位论文”,以这14所高校为学位授予单位,经过两个论文库的比对和筛选,去除重复的论文篇数,检索出共1056篇硕士学位论文,其收录情况如表1所示。

在所选的1056篇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作者最后入学时间是2011年,该年全国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16个。其中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近5年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为0,因而本研究未对这两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

三、选题领域分析

将所选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研究领域分析,所借鉴和参考的理论或分类标准如下。一是李秉德先生的教学七要素说,即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等七个要素。如,高校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高校课程教学和科研是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二是参照《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关于高等教育学杂志的分类标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体制与结构、教育经济与财政、院校研究、民办与职业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程理论与教学改革、学生工作与学生事务、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史、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等基本栏目。三是受陈学飞分类方法的启发,并借鉴赵苁蓉有关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划分法,对1056篇高等教育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主题分析,得到如下分类结果及主题释义表。

原则上每篇论文只统计到一个主题中,如果研究内容涉及两个主题,则以比重较大的主题为准。

按照本研究的统计标准,对近10年刊载的1056篇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进行数量统计,并按照数量多少进行排列,刊载论文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见下表。

第一类是大于10%的主题,有高校课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研究,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校管理研究,总计比例为51%,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都在100篇以上;

第二类是大于5%而小于10%的主题,有高校学生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研究和高等教育评价研究,总计比例为38%;

第三类主题的研究比例低于5%,分别是高校教师研究、高等教育史研究及其他方面研究,总计比例为11%。

通过对CNKI和万方论文库数据库中有关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分析,可以明晰当今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重点所在,为今后硕士研究生选题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范文2

1997年我曾撰文《对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思考》,就“高等教育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研究的关系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与人类(国际)高等教育理论的关系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职能与高等教育研究学者的职责”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活动、研究组织、研究人员、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观念上的分类,让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从大众化的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凸显出来。通过对高等教育研究活动、组织、人员、成果等的理论定位定格,增强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意识和创立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理论的责任感,防止被高等教育研究“繁荣”现象所蒙蔽,陷入具体的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不能自拔。我们要看清,高等教育研究的这种“富饶中的贫困”现象。“理论的贫困”必然导致“事务主义”盛行和盲目的实践,很不利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时隔三年后的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理论界仍然上演着“少谈些体系,多研究些问题”的旧戏,并且认为理论与实践脱离得很远,理论研究是学院派,是“象牙塔”,是“闭门造车”,是“阳春白雪”,所以便提出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一座桥——“中介研究”兴盛一时。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种认识的偏向,或者是跟随社会潮流的盲动。我倒没有看出我们的高等教育理论有多么抽象,有多么阳春白雪。我们梦寐以求它能这样,可惜它距此差的很远。翻开我们的任何一本高等教育学专著,我们希望看到的抽象的理论体系没有出现,扑面而来的是高等教育的活动描述,从古描到今仍不见高等教育本质特征和理论体系的显现。我们的理论尚未浮出实践的“水面”,“理论”的理论含量不足以脱离实践。如果硬要说它脱离实践,可否看成它没有直面实践,没有执住实践的“牛耳”,表现出对实践的无能为力,这不能看成是脱离实践。为此,本文对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提出新的思考: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要进一步加强,“加强”不是远离实践,不是要过桥(中介)到实践,而是深入实践执住实践之“牛耳”,从实践中脱颖而出。本文认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应从高等教育特点论、高等学校特征论、高等教育学体系论三个维度切入。

一、高等教育特点论

用数学集合论的观点来看,高等教育作为一个领域,它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部分领域,而教育领域又是人类社会领域的一个部分领域。用集合表示高等教育领域记为H,教育领域记为J,人类社会领域记为R的话,这三个领域具有包含关系,可表示为H<J<R。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就要从H与R的关系和H与J的关系揭示高等教育的特点,同时还要从H自身揭示其特点。

从H与R的关系看高等教育的特点:高等教育领域(H)是人类社会领域(R)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社会发展必须依靠高等教育”,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因为现代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研究高深学问、开发高科技产业的社会领域;是保存、传送、创造人类文明的圣地。高等教育亦是社会的良心和真理的化身。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源泉和动力站。

从H与J的关系看高等教育的特点:高等教育领域(H)是教育领域(J)的一个部分,“高等教育必须与非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高等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层次,不应沉缅于大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之中,不应等同于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培训等,它应是全心全意献身于发展知识、解决各种重大科技问题和培养高级人才,并尽量努力站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把人类文明推向新的高度。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所追求的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不是也不能消弱高等教育的责任,降低高等教育的“门槛”,模糊高等教育与非高等教育的界限。

从H自身看高等教育的特点:对此,我曾撰文《当代高等教育的十大特点》,文章认为当代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有:高等教育是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一;高等教育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高等教育是理想教育与现实教育的统一;高等教育是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的统一;高等教育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统一;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高等教育是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统一;高等教育是个性教育和共性教育的统一。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一定时期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发展是绝对的。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研究和认识高等教育的特点,破除僵死的、教条的高等教育观念。

二、高等学校特征论

高等学校与其它社会机构的比较特征:高等学校是人类历史上存续最久的机构之一,并且不断地发展,永葆青春。它长盛不衰的“秘诀”就在于它是以知识的传递、创造和人才培养来运作的;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并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自治和学术自由的社会机构。大学发展到今天,人类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是大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正如克拉克#科尔所说:“教授们和学生们很大程度上仍在教和学,并在很大程度以同样的方式管理着学校。教学、学术、工作和服务这些永恒的主题却以一种或另一种相关联的方式继续存在着。从内部来考察,大学在所侧重的若干功能与指导精神方面变化是巨大的,但从外部和从比较的角度来考察,它们则属于变化最小的机构之列”。这是对大学生作为社会机构所具有的突出特征的高度概括。

高等学校与其它教育机构的比较特征:高等学校与其它教育机构的职能差异,不仅仅表现在高等学校有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而且还表现在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创造性方面,由于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接触到人类知识的前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更大的自和自由空间。而今,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高等学校作为以知识传授、创造、传播、转化为中心的社会机构,其社会职能将得到扩展并赋予新的内涵。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现、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这段话不仅为高等学校提出了要求,而且也揭示了高等学校作为最高层次教育机构的突出特征。

高等学校的本质特征:即高等学校是什么?高等学校应该是什么?高等学校实际上能做什么?高等学校在未来还会变成什么?大学的概念、功能和社会职能等一系列问题就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它多少世纪以来一直牵系人心,却一直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大学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大学”一词,在我国古籍中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古希腊、古埃及也有以培养“有教养的人”、“高贵的人”为目标的“大学”。现代高等学校产生于欧洲的中世纪,它是研学问的机构。高等学校从诞生初的单纯培养人才的教学职能,逐步扩展到了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并举。红衣主教纽曼(CardindlNew-man)在其《大学的理论》中说:“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切既不侵犯也不屈服”。

弗莱克斯纳(AbrabamFlexner)认为大学成了“有意识地献身于寻求知识、解决问题的机构,是批判性估价成就和真正高水平地培养人的机构”。

他们已概括出了大学既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又是学术探索的场所。特别是洪堡19世纪初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后,教学科研作为大学的两大主要职能逐步得到公认。在19世纪下半叶,美国出现了“赠地学院”和“威斯康星思想”,开创了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先河。而今,知识经济的出现,高等学校作为以知识传授、创造、传播、转化为中心的社会机构,其社会职能将得到扩展并赋予新的内涵。高等学校将由社会的边缘机构成为社会发展的轴心机构,同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以教学科研为核心的教育科研经济的综合体。

三、高等教育学体系论

高等教育学作为高等教育理论的核心和高等教育科学学科体系中的母科学,应该找到逻辑起点并按严密的逻辑体系展开来。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核心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即揭示高等教育与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揭示高等教育理论与高等教育实践的关系;揭示高等教育学与高等教育科学学科群的关系等。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范文3

关键词:高校专任教师;成功素质

中国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成功素质”。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成功素质,高校专任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成功素质。随着知识经济与终身教育的到来,高校专任教师只精通专业的传统观念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教学是高校专任教师的中心工作,一般可以分解为“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如何提高教的水平”四个方面。“教什么”,实际是教学内容问题,主要涉及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怎么教”,关键是教学方法问题,主要涉及高校专任教师的教育素质;“为什么这样教”,实质是教学价值问题,主要涉及高校专任教师的人文素质;“如何提高教的水平”,总体是教学发展问题,主要涉及高校专任教师的学习素质。因此,高校专任教师的成功素质主要应包括专业素质、教育素质、人文素质、学习素质,其中,专业素质是基础,教育素质是本质,人文素质是灵魂,学习素质是保证,四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素质整体。

一、专业素质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性。高校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决定了高校普遍按照学科专业组织教学,十分重视教师的专业素质,并把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习惯称为专任教师。专业素质是高校专任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可以分为专业理论素质与专业实践素质。

(一)专业理论素质

在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中,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已经普遍形成了重视专业理论素质的优良传统,专业理论素质是成为合格高校专任教师的必要条件。高校专任教师只有精通所教专业理论,具备专业理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时把握专业前沿问题,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素质,才能在教学中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达到教学目标。正因为如此,高校在招聘、培养高校专任教师时普遍重视专业理论素质,高校专任教师所接受的教育与培训也主要是专业理论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因此,高校专任教师大多数具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素质。

(二)专业实践素质

专业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是知识的根本,也是能力的根本。没有专业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很难提高专业能力。高校专任教师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能力的学生。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不仅是理解专业理论的基础,而且影响专业知识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呈现等教学行为,影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形成。高校专任教师只有参加专业实践,体验实际工作,才能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目前,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素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如许多教行政管理的教师,根本没有行政管理工作经验;许多教企业管理的教师,根本没有企业管理工作经验,类似的情况有很多。没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怎能教出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呢?现在许多大学生、乃至研究生毕业后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只有理论,不会实践,如学了管理不会搞管理,学了经济不会理财,学了新闻写不好报道,学了教育不会讲课,学了物理装不了电灯,学了生物五谷不分等。正如学游泳,如果只懂游泳知识,在岸上比划练习,从不下水训练,永远学不会游泳。高校专任教师只有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加强专业实践锻炼,才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教出有实践能力的学生。提高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素质,需要教师本人努力去参加社会实践,更需要政府、高校以及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素质。

专业理论素质与专业实践素质都是高校专任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不从事高校专任教师职业的行政管理专业研究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等,与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高校专任教师一样,都必须具有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专家未必为良师,良师必须是专家。仅仅具备所教学科专业素质的高校专任教师,还不能算真正合格的高校专任教师。高校专任教师还必须具备教育等其它方面的素质。

二、教育素质

教育素质是高校专任教师素质的本质内容,是指用什么教学原理与教学方法来教,教育基本理论、学科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经验等都属于“怎么教”的范畴。概括起来,教育素质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素质与专业教学素质。

(一)教育基本素质

教育基本素质是在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具备基本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素质。高校教学的特殊性在于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懂得怎样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把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教育基本素质是教育素质的基础。目前,中国高校专任教师的岗前培训主要是教育基本素质的培训。一般来说,高校专任教师的教育基本理论课程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实习、教育科研方法等。除了教育基本理论外,高校专任教师还应具备基本教学能力。基本教学能力是不同学科专业的高校专任教师从事教学工作都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如自我调控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课堂应变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传授知识的能力、社交与合作能力等,不管是行政管理专业还是经济管理、法学、数学等其它专业的教师,都应具有这些素质。由于高校专任教师有许多并非师范类毕业,只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其教育基本素质很难满足高校教学工作需要。因此,高校专任教师只有在教学工作中不断补充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结合专业教学,加强实践磨练,才能不断提高教育基本素质。

(二)专业教学素质

专业教学素质是某个特定学科专业的高校专任教师特有的教学素质。如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素质,而不是要求具有文学或数学等其它学科专业的教学素质。提高专业教学素质,需要学习和研究实用性、专业性的教学知识,加强专业教学实践磨练,提高专业教学的“备”、“教”、“辅”、“改”、“考”、“研”等专业教学能力。“备”就是备课,是根据专业教学实际需要,对教学工作进行设计与准备,是教学的前提;“教”就是讲课,是专业教学的实施环节,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等;“辅”就是辅导,是对学生遇到的专业学习问题进行答疑辅导;“改”就是批改,是对学生的专业课程作业进行批改;“考”就是考评,是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价;“研”就是研究,是专业教研室组织同一专业的教师开展专业教学研讨活动,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总结与研究,不断提高专业教学素质。

目前,多数高校专任教师只重视专业研究而不

重视教学研究,这是因为高校专任教师评聘职称时,评聘政策对专业论文有硬性要求,而对教学论文则没有这种规定。因此,政府和高校应当完善职称评聘政策,在适当减少高校专任教师专业论文数量标准的同时,规定一定数量的教学论文,以促使高校专任教师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高专业教学素质。高校专任教师只有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锻炼,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素质。

三、人文素质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人文教育,是教学生做人、做事的教育。要教学生学会做人,高校专任教师必须自己先懂得如何做人。人文素质是高校专任教师素质的灵魂,其内容十分广泛,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二个方面。

(一)人文修养

人文科学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个学科群,包含许多专业。提高人文素质并不是要高校专任教师学习所有的人文科学,而是要懂得人文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围绕专业教学的需要不断加强人文修养,在教学中教书育人。懂得人文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的高校专任教师,能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懂得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专任教师在专业教学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多交流,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教学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引起学生模仿学习,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懂得关心别人、尊重别人。

(二)职业道德

高校专任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搞好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而且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教育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重大影响。高校专任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教学道德与学术道德。教学道德是教书育人的道德,是传播真理的道德,主要表现为高校专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是否坚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是否有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对学生没有爱心、耐心和信心,绝不可能成为合格的高校专任教师,也不可能完成好教学任务。学术道德是进行科研活动时应该遵守的学术研究准则。高校专任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遵守学术规范。高校专任教师通过学术自律和学术他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客观需要,也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

四、学习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社会与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专任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精选教育内容,改善教育方法,提升教学价值,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专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自己要先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素质。学习素质是高校专任教师的素质保证,也是高校专任教师的必备素质。

(一)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要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价值符合时展的要求,高校专任教师必须坚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更新知识。只有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教育知识、人文知识,才能提高专业素质、教育素质、人文素质,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专业知识方面,应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掌握和研究专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把最新的专业知识教给学生。在教育知识方面,应不断加强教育基本知识学习,掌握和研究教学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最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在人文知识方面,应不断吸收人文知识,加强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把人文关怀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提升教学价值。

(二)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素质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高校学习是人生学习的重要阶段,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学习,以便在毕业后能终身学习。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范文4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石油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80-02

一、课程设置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一)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国有近三百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从专业开设基础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普通高校在实施教育部1997年撤并部分本科专业过程中,把原来与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相关如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进行重新组合,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二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原来专业如投资经济、建筑经济等专业的基础上,改设为工程管理专业;再之,就是一些少数高校在学科和教师基础不完全具备的条件下,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也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学界认为目前工程管理人才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如下看法: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结构和中国的经济发展脱节;专业目录和课程体系设计比较落后,且缺乏学科交叉;三百所高等学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领域广泛等。中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要积极推进工程管理教育,应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的学科地位,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工程管理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二)建设部的课程设置建议

对于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建设部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给出的方案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 [1],其把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三部分,其一,公共课程共1 200学时;其二,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共1 000学时,专业平台课程包括技术、经济、管理、法律4个基础平台,特别强调技术类的专业平台课程,该类课程总计850学时(其中50%用于技术类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性课程占150学时;其三,安排300学时,学校可根据其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自行使用。

该方案的特点是突出专业平台课程,特别是突出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方案适用于有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开设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对于有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是强项和优势,但对无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却是其弱项和劣势。

(三)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另一个更具有权威指导性的文件就是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各专业主要核心课程 [2],其中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专业编号110104)给出的主要核心课程如下:(1)管理学;(2)经济学;(3)应用统计学;(4)运筹学:(5)会计学;(6)财务管理;(7)工程经济学;(8)组织行为学;(9)市场学;(10)计算机应用;(11)经济法;(12)工程项目管理;(13)工程估价;(14)合同管理;(15)房地产开发与经营;(16)工程项目融资;(17)土木工程概论;(18)工程力学;(19)工程结构。

以上课程包括了经济管理类主要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构成经济管理知识体系平台;同时还有八门工程管理与工程技术方面的主干课程,构成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基本构架,是各个高校在制订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计划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依据。在此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设置专业方向的其他课程,因此该课程方案更适合于一般性质院校,即无论有无专业背景的院校,为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该核心课程体系建立的知识平台是充分的。

二、石油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思路

(一)石油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石油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和石油石化企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结合油田企业和石油化工企业在油田地面建设、建筑安装、石化设备安装和工程项目管理等生产活动,进行专业素质的培养,因此该专业应该以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建筑工程学科相互交叉为特点,依托石油、石化企业,突出油田地面建设、建筑工程安装、工程造价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等培养方向,体现“既懂管理又熟悉工程”的特色,培养学生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建筑、安装工程技术知识;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

(二)石油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要求

石油院校的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建筑、安装工程技术知识;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应该了解石油行业的相关知识,对石油石化行业的生产环节、建设需求、管理特点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石油石化行业主要包括石油勘探开发,油田建设,石油储运,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生产等,学生在掌握一般的工程管理相关基本理论和培养各种能力的过程中,也要能做到专业学习和石油生产相结合,突出行业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三、石油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1.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按照学科大类科学制订培养计划。依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依照拓宽专业口径的思路按学科大类构建学科基础课程,依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路以及体现学校教育特色的思路设置专业课程。

2.在保证通识课程教育的前提下,把专业基础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建筑制图”等前移,让学生尽早接触到专业课程,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在进入校门之初就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3.注意传承石油类院校的办学历史与服务面向,在专业培养中体现石油特色,开设“石油工业概论”、“油田地面建设工程”、“钻井工程概论”、“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课程。

4.鉴于学生在“大四”学习中出现的考研、求职等“大四现象”,建议第七学期只开设选修课程,不开设必修课程,第八学期设置“毕业设计/论文”及专题报告等项教学活动。

在这些关于课程设置的思路之下,结合笔者所在院校的教学研究结果和教学经验,建议石油类院校可有如下表的课程基本设置:

四、小结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从整体性探索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培育学校专业品牌与办学特色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培养新模式是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长期工作重大课题。建设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科学的课程体系的两点思路:一要有准确的专业定位,结合石油特色方向,推进多模块培养目标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二要注重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思考,课程设置的研究至关重要;此外,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分层实践体系构架、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也都是高等教育者应该重视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立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2):4-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8.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范文5

秘书专业在成人高等教育中一直是长线专业,开办历史较久,办学形式多样。但随着秘书职业化的推进以及成人高等教育学员身份日益复杂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秘书专业课程体系明显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甚至落后的问题,亟需重新构建,以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更好实现。

一成人高等教育秘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 脱离专业的管理属性

秘书专业属于管理学科类范畴,这是其专业属性的本质所在,也是历30余年专业发展被秘书学界日趋深刻认识与广泛认同的。由于秘书专业在创立之初,从师资到课程主要依托予中文专业,长期以来秘书专业被划归到中文学科范畴,进而其课程体系呈现了鲜明的中文型特征。人高等教育秘书专业自然也是如此,比如某成人院校秘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像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这类的纯中文专业课程,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从所占学分看,依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与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较大距离的。秘书专业课程体系中文化有特定历史阶段的必需,但不意味着是专业未来发展的必然。

2 漠视职业的发展实际

我国的秘书职业化尽管还不成熟,但也已经走过了相对较长的一段发展历程,秘书职业化打破了人们传统意识上对秘书只存在于党政机关的单一认识。但是,成人高等教育秘书专业课程在设置上则远远没有跟上这一发展潮流,对秘书职业化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漠视的态度。如现行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和专科秘书专业,其课程设置上的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公文写作与处理、机关管理、文书学等课程,仍然主要着眼于党政机关的秘书工作,而且历10余年都没有做出调整,这显然与迅猛发展的秘书职业化不相一致。

3 忽视学员的学习需求

成人高等教育在设立之初,主要是基于满足大学精英教育无法保证更多的人通过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获取学习机会的需要,让那些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仍有学习需求和学习愿望的成人有机会在业余时间通过接受成人高等教育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能力,所以,其学习对象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但是,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对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上述所说的在岗的成人学员外,还有大部分并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准成人”学员,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也可以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来提升自己,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两类成人学员的学习需求是有较大差异的,但成人高等教育秘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则没有照顾到后~部分学习对象的学习需求。

4 轻视教学的实践内容

秘书专业无论本科层次还是专科层次,都属于应用型专业,实践性是专业的重要特征,应该比较鲜明地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但限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时因素、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的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秘书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特征严重缺失,体现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包括学习过程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基本是理论性课程主导,实践性课程也呈现较强的理论化倾向,而纯粹的实训类课程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有些成人高等教育秘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践环节类课程,但教学实施则缺乏必要的保证,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二成人高等教育秘书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原则

1 坚持职业性原则

职业性原则应该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秘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首要原则,秘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对应和呼应秘书职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秘书职业化进程起步较晚,所以成人高等教育秘书专业课程体系从一开始构建,就以党政秘书工作为参照或依据,从专业发展的历时性来看无可厚非,也比较符合当初成人学员的实际学习需求。但随着秘书职业化的迅猛发展,秘书专业教育在内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在高等职业教育秘书专业领域体现得比较明显,成人高等教育秘书专业也必须紧跟秘书职业化的步伐,让专业课程体系充满职业化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比如成人高等教育秘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如何实现与职业资格鉴定衔接就是应当考虑的问题之一。

2 坚持适用性原则

如前所述,当今成人高等教育的学情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完全是纯粹意义上的在岗成人学员参加学习,还包括那些仍处于单纯求学阶段的无工作岗位的“准成人”学员。事实上,鉴于学情变化,有些成人高等教育形式已经采取了类似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的教学方式,这在自学考试中早有体现,近年来还有成人高职类教育方式的出现。所以,秘书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部分学员的实际情况,使课程设置能够适用于变化了的学员的身份及其学习需要。比如,机关管理这类课程对于当初的在岗成人学员特别是来自党政机关等单位的学员显得尤为重要,但对于现在无工作岗位的“准成人”学员则就不完全适用了,要及时调整甚至让其退出课程体系。

3坚持动态性原则

上述论及的职业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进而要求成人高等教育秘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坚持动态性原则。一般来讲,专业课程体系应当在相当的时间内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以利、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工作的开展。但是稳定不等于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而是恰恰要求在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地审时度势,进行微观地动态调整,以适应职业发展实际和学员学情变化对专业改革与课程改革的需要。比如秘书专业在创立之初客观上要求依附于中文专业,但随着秘书学界对专业属性的认知深入与界限厘清,那么课程体系的构建就必须与之相适应,进行动态的调整,逐步改变中文类专业课程占主导的体系框架。

三成人高等教育秘书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路径

1 回归专业的管理属性

重构成人高等教育秘书专业课程体系,首先必须让专业回归到管理属性上来,不能依然停留在中文专业属性范畴内。秘书类人员是辅助领导实施有效管理的人员,主要从事行政管理中的辅工作。秘书专业本质上隶属于管理学科范畴,秘书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应当是使学生理解现代管理理论,熟悉现代管理过程,掌握辅助管理的方法与技能。这是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形式在内的整体秘书专业必然面对的改革思路,其课程体系重构必须打破中文类专业课程的传统束缚,在保证必备的中文类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向管理类课程调整,设置必要的适度的管理类课程。当然,秘书专业开设管理类课程并不要求像纯管理学专业那样,而是应有别于纯管理学专业课程,重点突出管理学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并注重课程内容上实现管理与人文的有效交融,以便通过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形成必备的管理意识,懂得基本的统计方法、调研方法、决策方法等,即让学生通过课堂学到管理思维、管理意识、管理方法和管理知识,便于从事管理实践和提升管理能力。日

2 借鉴高职的成功经验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秘书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探索和实践,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日趋成熟:一是逐步摆脱了中文专业的束缚。高等职业教育秘书专业已经总体上向(企业)行政管理方向转变,虽然目前还没能达到理想状态,但从观念到行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其专业课程体系中,管理学基础、企业行政管理实务以及人际沟通这类的课程已被广泛设置;二是已经打破了学科框架的束缚。高等职业教育秘书专业基于职业岗位(群)实践来设置课程,真正实现了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比如秘书职业基础、秘书日常事务管理、秘书会务服务这类课程从设置目的及内容选择上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文书学这类课程;三是更加强化了实践应用的特征。秘书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秘书专业从不同的角度重视实践实训类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成功经验颇多。成人高等教育秘书专业当然不能照搬职业教育的做法,但合理借鉴则是必要的。成人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其教学上的种种限制,但基于职业岗位(群)实践来构建课程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讲应当比职业教育做得更好,也更有其必要性。构建成人高等教育秘书专业课程体系,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实训教学。

3 着眼学员的学习需求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范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问题是课程理论需要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课程结构是指各层次、各类型课程间的构成比例及相互间的纵横关系。课程层次结构是指涵括不同知识、技术层次与水平的课程的比例等关系。课程类型结构是指各种性质的课程的比例等关系。下面,就课程层次结构和课程类型结构两个维度,论述确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时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层次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问题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层次结构问题。进一步讲,这必然与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在整个教育领域的定位层次问题和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各类、各种人员的教育层次及差异问题有密切联系。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层次看,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类教育(职业教育)高等层次。这就决定了高职课程的定位层次必须是高等教育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高等教育的相关水平。因此,高职课程不能层次过低,而导致不达标,当然也不能过高而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应是符合学生实际的高等教育的课程。

从高职内部受教育者的状况分析,高职课程应在高等教育课程的范畴内,有不同的层次和侧重。据分析,在当前和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伴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扩大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为主题,耍为每一位愿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公民提供合适的教育及课程,这就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自多方面,且教育基础是多层次的。事实上,生源多样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这种基础有异(不同生源的学生的职业理论基础、技能基础及实际工作经验各不相同)、来源广泛、目标多样、需求多元、层次不同的受教育者,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解决好层次结构问题。在课程建设上,课程要具有多种层次,必须提供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课程。例如,应提供继续深造的课程、职业技术培训课程、闲暇教育课程甚至部分启蒙式教育课程,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层次的课程都应体现基础性,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类型结构方面应考虑的几对矛盾关系

从课程类型结构角度分析,人文型与科技型、理论型与实践型、传承型与创新型、必修型与选修型、分科型与综合型、基础型与拓展型、本土化与国际化等多对范畴所组成的课程结构问题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总体上讲,各类课程结构要以追求和谐性、均衡性和适切性为旨归,即做到各范畴内的课程类型结构能够搭配合理、相互支撑、体现特色。这种“和谐性、均衡性和适切性”的度的把握,取决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工作需求、生活需求、学习需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培养目标。

(一)丈与理的关系:人文课程与科技课程相结

合,侧重科学技术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的课程改革之一是注重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同样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毫无疑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突出技能和技术。高职毕业生主要到生产第一线从事成熟技术,特别是成熟的高层次技术的应用和运作。因此,要强调技术性课程或课程的技术性要强。但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的同时,也要积极应答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是因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是以技术为主的教育,但这并不否定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尤其在当前世界面临共同难题日益增多和棘手的时期,单纯的科技教育往往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离不开人文教育。通过人文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伦理素质,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关心人、注重人的意识,促使他们不断考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着重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着想。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的大前提确定后,应怎样处理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呢?笔者认为,对于培养第一线应用性、实践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而言,应适当侧重科技,即侧重第一线的生产技术、建设技术、管理技术、服务技术的教育。这是由高职教育类型所决定的,是特色所在。

(二)虚与实: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实践

高职教育应强调理论课程,做到理论知识要起指导作用。高职不同于中职的主要表征之一,就是高职的理论性更强,理论知识起重要作用,或者说高职的技能、技术教育是建立在更为坚实的理论知识之上的。如果从人才培养的层次上讲,高职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而中职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显然,技术型人才的理论水平应高于技能型人才的理论水平。因此,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都体现出对理论知识及素养的要求,都注重加强理论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但高职到底传递什么类型的理论知识,传递多少理论知识,什么时机传授为宜,还需要探讨。笔者认为,高职专业理论学习不在于达到掌握“为什么”的水平,而主要在于能够达到通晓“是什么”和学会“怎么样”的层次,即达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即可,主要侧重应用型知识,强调为技术和心智技能及高级技能服务。这些应用型知识以有用、够用、必需为度,适当兼顾一些学科理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作铺垫。

同时,高职课程应兼顾实践需求:实践性是与理论性相对应的特点,它与理论性相辅相成。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较高层次,是适应市场需求而设立的一种专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它仍要遵循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一般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实训”、“应用”等特点。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必须针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具体岗位需求状况,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急需的应用性人才。因此,高职课程必须以专业实践课程、实训课程为突破口,建立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加大实验、实训力度,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性、技术型人才。实践课程及教学效果如何,是高职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岗位和职业针对性,是否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关键所在。

因此,高职课程必须在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张力间作出选择,做到极强的实践性和必要的理论性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适当侧重实践课程,这也是高职特色所要求的。

(三)新与旧:要做到基础与前沿结合,传承与创新结合,侧重高新技术和创新

从知识、技术发展的角度看,基础与前沿需要结合。每一门学科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构成了学科的核心和基础,在较长时间内稳定不变。因此,教学内容和教材必然具有继承性,这已被长期的教学实践所证明。保留这些传统的基本核心内容,不能视为陈旧落后。但是,必须以最简洁的形式,表达出学科的发展过程和基本理论体系,而把侧重点放在从这些基本核心内容出发,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最新的、最先进的科学内容。①高职的教材必须着眼于在重视基础内容的传递的同时,把学生引导到科技的前沿,这是培养创新人才所必需的。要“尽快改变过去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传统做法,通过按类教学,尽力拓宽知识的覆盖面,大力传授反映当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新发展的多种新知识和新成果”。②同时,“在基础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的教学中,适度增加可供学生参与讨论的内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理解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③正因如此,任何教材如果“只见科学知识成果和结论,不见其背后隐藏着的辩证发展的科学思维;只有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而缺乏学生思考钻研的余地;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内容而不重视拓宽视野、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知识天地”,…那么,它们都不能满足创新教育的要求。

从行业、岗位发展变迁看,传承与创新须臾不离。经济、社会发展所显示出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产业变迁频繁、新技术行业不断涌现,这要求高职把系统的基础知识、技术同最新的前沿性知识、技术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从业与转岗的能力,尤其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创业能力,具有使产品升级换代的能力。而创新离不开

育成为受教育者为一生奠定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是受教育者不断补充信息、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载体。虽然高职仅仅强调培养技术型人才,以及它为更高层次的教育输送人才的任务现在还未能得到完全承认及很好落实,但高职必须在事实上承担起为学生一生发展服务的任务,因为任何一种终结性教育都与终身教育的潮流相违背,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课程开发应强调课程的拓展性,强调正迁移性和发展性,为受教育者的一生负责,它应该使学生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正由“需求驱动”向“发展驱动”转变及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体现。可以说,高职教育必须向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回归,以便完成一切教育都应该完成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七)本土与国际的关系:课程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突出培养国际化人才

对于高职而言,要做到本土化和国际化结合,既要结合我国国情,强调本国特色,又要突出面向世界,并侧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国外的职业教育往往是与培训联在一起的,通常意义是“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它侧重了培训的内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包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层含义,“高等教育”有学科和学术的成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本土化非常重要。高职课程必须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兼顾中,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比如,必须结合我国目前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的实际,确立以实践和理论并重为原则。

教育国际化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良好机遇,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竞争范围的扩大、竞争速度的加快及合作越来越密切,都将给中国的职业变换提供充分的内动力。职业教育国际化表现在课程内容方面,就是要做到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受旧有运行机制的影响很深,难以培养能够面向国际的职业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突出高层技能人才的培养,调整职业教育课程,借鉴职业经验,加大教育培训设施的投入,减少职业教育成果上的差距,注重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要从两个方面人手:第一,积极向世界学习,加强与世界合作。比如,在课程建设方面,就要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注重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发展性等特点。第二,培养国际性人才。高职教育要为经济主战场服务,要满足经济发展及竞争、合作的需要。我们必须主动出击,主动满足加入WTO后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要求。高职教育要时刻面向世界,为企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经济竞争与合作而培养“知识工人”。反映在课程上,就是要加强外语素质培养,加强国际法教育,加强国际贸易能力培养,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等等。不断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从而使先进的知识、技能在国际范围内流通,实现国际范围内信息、资源、经验的共享。

[注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