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范文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转向;和谐社会;大学生;社会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向实践渗透,并与实践紧密结合,以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向实践转向成为一个新的课题。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内在地要求理论本身要具有实践解释能力和可操作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迎接21世纪信息时代和中国现代化实践发展的挑战,就必须深入到新阶段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世界,结合时代和实践发展境况,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参与能力,从而实现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转向的理论与实践维度

实践转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真正的理论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1],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经济社会的深层改革和战略发展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缘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其进行深度剖析。

(一)理论之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内涵的深化与拓展,需要一系列相关理论的支撑和依托,而的交往实践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观和价值观建构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转向的理论之维。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而“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3]。在唯物史观的视野里,实践是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外显方式,人在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了对象化世界,建构了主体间的交往共同体,并在其中的实践活动中以一定的形式形成了主体间的交往关系,生成了以客体为基础、以主体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以交往实践理论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突破以理论教育为中心的范式实现实践转向,搭建平台让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其在实践中寻找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点和融合点,既能增强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又提升学生的交往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践观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目的、发展动力和检验标准。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一种理论教育,理论教育植根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应该回归实践,在实践中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特质的内在规定,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观的基本点。

同时,“理论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 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说服人”,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最大化,必须紧紧抓住人本身。而从事满足自身需要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集中体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体现为实践价值,即必须从人的需要出发并能指导人的实践,这客观上要求理论教育必须与实践有机结合,避免空洞和抽象,使理论教育的价值在实践中实现和检验,增强针对性、吸引力和有效性。换言之,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必然要求。

(二)实践之维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重要一维,它的发展是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并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和人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不仅有深层的理论渊源和依据,同时也有深刻的现实依据和坚实的实践据点,即: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升级。这有机统一的系列实践活动和目标建构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转向的实践之维。

人是实践手段与目的的有机统一体,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的人才宝库,是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者和潜在推动者,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人力资源和潜在人力资本。因而,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和目标,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加大理论的宣传和解释力度,另一方面则要为受教育主体搭建实践平台,建构实践模式,让大学生投身到社会建设中,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理论的实践参与能力,从而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使青年大学生在推进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实践中寻找动力源,使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转化为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以充分诠释和实现。

二、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转向的三个模式

高校打造三大实践平台,即学工成长发展网络互动平台、在校大学生社区挂职平台和志愿服务平台,建构虚拟环境中的二元主体双向互动模式、双重环体中的多维主体双向互动模式和现代公民文化环境中的结构性互动模式,使高校大学生在与新生代农民工共同成长发展、服务社区建设和增强现代公民意识中实现自我提升的同时助推社会管理的创新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一)学工成长发展网络互动平台:建构虚拟环境中的二元主体双向互动模式

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是网络时代虚拟空间和虚拟社会中的主力军,团广东省委和广东省教育厅打造学工成长发展网络互动平台,该平台以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学习为切入点,高校大学生以学习助理的身份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圆梦”计划人才培养工程,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发展诉求。大学生担任学习助理使大学生由现实大学校园中单纯的受教育者转变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理论教育者和学习管理者和服务者。大学生通过邮件、QQ、微博、手机等各种新媒体手段,加强与“圆梦”计划学员的交流沟通,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员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同时激励“圆梦计划”学员自立自强、奋发向上,完成学业。

大学生参与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发展的“圆梦”计划,客观上要求大学生自身必须具有较广博的学识、较深厚的理论积累和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方能胜任“学习助理”一职。学工成长发展联合阵线使大学生在身份转变和角色变换中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并在协助导师和班主任开展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在与新生代农民工互动中真切地了解新阶段的社情和民情,在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问题中提升自我,这是网络时代大学生与新生代农民工打造的成长发展联合阵线,是虚拟环境中教育主体间的互动模式,也是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转向的有效模式之一。

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两大最为活跃、最有生机和活力的青年群体,加强这两大群体的教育、引导、管理和服务、满足他们成长发展诉求,不仅是现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和谐社会视域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课题。学工成长发展联合阵线作为虚拟环境中二元主体双向互动模式为以上两个课题的研究找到了接洽点,也使大学生和新时代农民工作为教育主体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在实践中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责任感、有影响力的“四有”青年,建构教育主体间的互动模式,在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和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同时培养和塑造两大青年群体。

(二)在校大学生社区挂职平台:建构双重环体中的多维主体双向互动模式

社区是与千家万户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基层之一,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贯穿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没有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的和谐与稳定。然而,由于社区工作繁杂,人力不足和人员素质偏低等因素,社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现状与人民群众的理想诉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缩小差距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高校与社区合作,打造在校大学生社会挂职平台,建立大学生社区挂职机制,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基层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校大学生社区挂职平台建构的双重环体中的多维主体双向互动模式,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在校园里接受教师的理论教育,提高理论修养,为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社区接受社区工作人员的实践指导,并在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中真切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同时,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在为大学生答疑解惑中求进,甚至和学生共同研究和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共同思考和探讨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和谐社区的构建,使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教育主体之间、受教育主体之间这多元主体在管理和服务社区的实践中形成能动的多维双向互动关系,使高校大学生在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中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

(三)志愿服务平台:建构现代公民文化环境中的结构性互动模式

马克思指出:“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它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5] 国家理论认为,人为基础的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决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6] 而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个人、团体和社会组织则是市民社会的基础,缺乏公民意识的人,不太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缺乏公民意识的民众也难以推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需要培育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和文化的人才。

中国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期,意味着中国的社会结构将出现根本转变,包括群体利益、社会关系、社会规范、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全方位变化,同时也还有社会系统的序变,这一系列的根本转变将会扩大政府与市场无法触及、需要民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公共领域,这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为塑造公民文化和公民意识提供了契机,后者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民众的志愿精神外化的志愿服务行动,即民众树立包容发展理念,重视共建共享、文明传承,自愿承担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生活准则的社会责任,这也恰恰是和谐社会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

志愿(义务)服务是个人多方面多领域社会参与、志愿无偿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是现代公民社会参与的基本方式,是自愿承担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生活准则的社会责任的行为。高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老人服务、帮教服务、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社会公益活动等领域为政府和社会团体提供无偿服务,是中国社会转型期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模式,也是和谐社会视域下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转向的有效模式。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奉献社会、丰富生活体验、提升自我”的过程中“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进步”,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在提升自我的同时提升社会成员的现代公民意识,增强社会凝聚力,从社会心理和公民文化上培育学生的现代素质,使具有现代意识的大学生成为促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人才基础。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在开发现代公民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身的结构性互动。

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转向的三个模式彰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即大学生在参与新阶段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实践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认知,并在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助推和谐社会的构建,使人(大学生)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1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3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252.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实践

一、突出思想政治素质在人才综合素质中的核心地位的重要意义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优良的职业精神居于统帅、渗透、转化、引导作用的首要位置,其深意就在于要清楚地认识到,对于学生来说,深厚的专业技能和过硬的就业特长固然十分重要,但是绝对不能撇开思想政治教育只抓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如学财会的学生要会做账,做好账,学工程、工程管理的一定要精通工程及管理业务,但是教育学生“不做假账”、“不做豆腐渣工程”更加重要。同时,在当今就业市场广阔但就业压力日增的情况下,就业既需要专长,更需要百折不挠、敬业执着的优秀职业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始终把一种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突出思想政治素质在人才综合素质中的核心地位的要旨所在。

二、把握r代脉搏,创新“第一课堂”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在教学内容上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及时引进课堂,充实丰富讲授内容。如在进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关章节教学时,可结合建党纪念日等,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答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关章节时,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手拍”活动。针对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以“大学谈恋爱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等形式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珍惜青春年华刻苦学习。

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注重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诠释抽象理论,以更直观、形象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课程中涉及的理论问题。以典型案例视频资料去丰富课堂教学,进一步化抽象理论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形象事件。如为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重要命题,给学生播放《科学发展铸辉煌》纪录片,让学生通过珍贵的历史画面去体认、感悟、领会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进,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面临的困境

就业指导是给要求的劳动者传递专业信息,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在外国,就业指导还包括就业政策导向,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国各个高校都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开设的效果并不理想。以高职院校为例,我国的高职院校是三年制,一般大三为实习阶段,也就是就业指导课会在大二下学期基本结束,高职院校一共要上42个课时,其中12个课时为实践课程,所以就业指导课自身连续性不强;而有些院校把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成选修课,虽然是必修的选修课,这就使得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认识不足,尤其是大一的学生,对于就业指导感觉较远或者较无用,而等他们需要的时候,发现已经没有时间上选修课了,所以说学校对于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此课的重视程度。

2.就业指导课授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根据笔者调查,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授课教师一般为兼职教师,而且自身理论层次不够完善,兼职教师有本科学历,有研究生学历,授课教师的专业也是参差不齐,各种专业都有,很多授课教师基本都在凭借经验授课,授课的质量可想而知。有些教师确实也在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但是考取社会上“职业规划师”投入成本较大,这就导致很多兼职教师放弃考证,而把重点重新规划到自己本身的主职工作。

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就业指导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学生的大学生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任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就业是一个重要途径。从学生大一年级开始,就要将就业指导教育融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从大的方向,即国家政策的解读,大力宣传国家政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本职工作,所有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而解读就业政策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学生的就业也要以政策为导向,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方面优惠政策的解读,可以使学生尤其是大一学生既能了解到与己相关的国家政策,又能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于他们关心和关怀,使学生成为党和国家坚定的拥护者。

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自我的升华,所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的最高理想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帮助其树立坚实的理想信念,这样就可以将理想和信念统一起来,提高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观性。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将就业观带入进去,充分体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领域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为了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此四者结合,可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升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高度。目前很多学生对于诚信就业没有概念。

结束语:总之,随着高校扩招脚步的不断加快,大学生数量会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现在及长期面临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高校毕业生真正成才,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范文3

笔者从实践中出发,强调在数学基础教育中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培养,以及对数学教育意义的理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驾驭数学,有助于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格,有助于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养成。

在数学教教学过程经常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多数的教学几乎将全部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教授上,而忽视了对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的挖掘,而这正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唯有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有一种数学思想,挖掘到数学的内在精神,才会懂得数学的内在本质,这样才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永久的激情,才会对于数学学习有一个认真的态度,这样的数学教学才有高效率。

一、高等数学的含义

数学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其在高中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地认识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才能更加深入地走进新课程。综观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有十大课程理念需要我们认真体悟:在构建共同基础与提供发展平台方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提高数学素养;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学生数学个性化发展为主,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学习方式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方面,促进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对待"双基"知识的传授上,要与时俱进;在数学教学中,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提倡高中数学课程文化价值的体现,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加强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鼓励师生的教与学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当然,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十大理念中,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改革的核心转变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要抛弃"教师一统天下"的传统教学观念,充分考虑教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促进他们的终身发展。

高等数学以极限思想为灵魂,以微积分为核心,包括级数在内,它们都是从量的方面研究事物运动变化的数学方法,本质上是几种不同性质的极限问题。连续性质是自变量增量趋于零时,函数对应增量的极限;导数是自变量增量趋于零时,函数的增量(偏增量)与自变量增量之比(差商)的极限;一元或多元积分都是和式的极限,而无穷级数则是密切联系序列极限的另一种极限。微分是从微观上揭示函数的有关局部性质,积分则从宏观上揭示函数的有关整体性质,它们之间通过微积分基本定理联系起来;广义积分把无穷级数与积分的内部沟通起来;而微分方程又从方程的角度把函数、微分、积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展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的依赖转化关系。

二、数学理解及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大部分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思想,那就是对于数学的学习和应用很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用的数学和我们实际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有很大的差异。现实中我们所应用到数学很浅显,而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却很深奥,如果不是专门研究数学的人是不会应用到那方面的知识。于是问题就出现"我们数学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使很多学生不理解。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数学的里理解还不够彻底。

"数学的学习是为了什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数学的是一个工具,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要说有多大的现实意义,真的不多,而且数学有些东西是很神奇的,没法说清楚。但是实用价值还是有的,比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数学。

学习一门课程要思考其延伸的作用。学习高等数学不能只学数学知识,还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尤其是数学模型的意识。高等数学充分体现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类比思维、归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学生应通过高等数学这一载体很好地体验这些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所谓数学意识,是指用数学知识的心理倾向性。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当你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用数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另一方面,当你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理论时(可能学习更多的数学分支),能主动地探索这一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实用价值,为此贯穿的数学思维将起到直接或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努力树立数学观念并提高对数学的悟性。

因此,笔者建议在学习高等数学时不要被那些数学题所困惑,题目只是为考试准备的,应该注意数学知识的运用。加强学习兴趣。学数学还是很有用的。万事开头难,一旦坚持学进去,数学是很锻炼人的思维能力的。

三、数学思想的树立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基本数学思想则是体现或应该体现于基础数学中的具有奠基性、总结性和最广泛的数学思想,它们含有传统数学思想的精华和现代数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并且是历史地发展着的。通过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的能力才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掌握数学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范文4

具体做法

第一,搭建“两支”教育队伍交流平台。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两支”教育队伍交流平台建设,由分管领导牵头具体负责,并提供必要的交流保障条件,使之制度化、长效化。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教管一体化合作平台”例会制度。建立思育工作者QQ群随时进行信息沟通,通过飞信等方式通报学生有关情况,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建立网络平台,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讨论、答疑。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指导非社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提升理论水平。采取“结对交流”形式,在社科教师和非社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之间采取配对子方式,一对多全覆盖,配对后,辅导员成了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指导教师,思政课教师则成为班级的思想理论教育顾问。结对交流实现课内、课外教育更加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更加紧密结合,形成最佳合力,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形式。

第三,具备条件的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双向兼岗。具备条件的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双向兼岗,即具有社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可承担一定量的思政课教学任务,同时思政课教师也可兼任辅导员工作。根据专业背景,安排专职辅导员每人1-2个班,每周不超过8课时的思政课教学任务。规定所有思政课教师必须担任一个班辅导员,深入学生中去,近距离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和了解学生第一手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并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真实有趣、生动鲜活的事例运用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

第四,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习成绩评分的构成。对思政课成绩的评价由过去单一的卷面知识分改为卷面知识分和学生行为分相结合,权重各占50%,学生行为分确定的依据是学院政法教学部会同学生处制定了考评制度,具体记录在辅导员填写的《学生行为档案》里,思政课一学期上完,先根据卷面成绩及课堂表现打出理论知识分,学生行为分主要看以后行为表现,学生行为分可每学年评定一次,到学生毕业时汇总确定。

深度融合中的困境

第一,工作负担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承担自己本来的教学任务,还要指导非社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提升理论水平,成为其所带班级(一般一名专职辅导员要带4个班)的思想理论教育顾问。对于一名专业教师这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而且这额外的工作目前还没有相应配套的激励措施。非社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要随堂听课,比较系统地听完一年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后要求辅导员提交总结和心得体会,还要对其进行考核。这促使辅导员不仅要带好自己的班级,还要抽空去学习提高,接受考核,工作压力明显增大。

第二,非思政专业背景辅导员积极性不高 。具有社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可承担一定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其可以申请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技术职务,畅通辅导员的职业出路,非思政专业背景辅导员,特别是与所在学校所设专业不吻合的难以向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方向发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深度融合具体操作中积极性大打折扣。

第三,学生行为分准确评定有一定难度。学生行为分确定的依据是学院政法教学部会同学生处制定了考评制度,平时进行写实性记录,每学年结束评定一次。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好掌握,学生行为分评定的准确率较高。但作为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至少半年在企业顶岗实习,有的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长达一年,这段时间学生的表现仅凭实习单位的一纸实习鉴定,难以对学生行为分准确评定。虽然辅导员也通过飞信、QQ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表现的信息收集,但毕竟缺乏第一手资料。

第四,深度融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深度融合机制进行的探索主要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牵头负责的,并把此项实践工作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据此申报了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但在探索中也遇到诸如配套激励措施缺失、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如何进一步协调、人手不足,工作压力大等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创新,涉及面广、任务重,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保障此项创新能顺利开展下去,应做好顶层设计,把此项工作列入院党委的重要工作日程,搭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深度融合平台,制定相关配套制度,理顺各种关系,力促深度融合机制不断完善。

对策建议

第一,从体制上搭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深度融合平台。

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将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深度融合平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从学校层面确立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的规划方案和实施细则以及考评奖惩等制度,建立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相互融合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应根据各校实际情况,逐步按师生比合理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

搭建交流平台。1.搭建常态化的交流平台。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相互兼职是双方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可利用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课堂或课下活动的方式,增进情感沟通,为双方相互融合打下良好基础。2.搭建工作会议平台。定期不定期召开以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为主要参加者的例会,相互通报当前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参加者可以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交流解决之道。3.搭建科研合作平台。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可以组成研究团队,围绕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开展课题申报,以科研促进实际工作的开展,将实际工作当中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再用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

第二,严把辅导员入口关,优先选拔思政教育等相关专业毕业生。

第三,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思政课考核的时间跨度应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即从学生入学报到的第一天起到毕业离校的最后一天。其次,思政课应拓展考核范围。实行知行合一的思政课综合考核方法,从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和行为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考核。把课堂表现纳入评价与考核;把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考核范畴;将学生获奖和违纪情况纳入考核范围;把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最后,提高考核的有效性。1. 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应根据本校特点,共同制定一个具体考核评价标准,并经院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以学校文件形式下发。2.全面掌握学生在校三年的表现情况。多渠道收集学生信息,做好相关记录。实行数字化校园的学校,可通过数字化信息平台记录学生的各方面表现,未实行数字化校园的学校平时应做好写实性记录工作。3. 思政理论课的考核必须具有针对性,结合其专业实践(实习)活动,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考核。很多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有的是“三阶段递进”模式、有的是“校企互融、四段交替” 模式、有的是推行“工程化、多学段”模式、有的是“引企入校融合”模式等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实训时间、地点、要求不一样,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也应体现差异性。

第四,探索思政课教学的多种模式。

其一, “1+1>2”学生管理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模式。思政课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如兼职担任一定的辅导员工作,在实践中了解学生的所闻所想,拉近和学生的情感距离,将这些信息、问题带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增强教学效果。同样,辅导员的工作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外,要走进教学课堂,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它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效果。只有将二者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作用,才能使其相互提高、共同发展。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范文5

人本理论是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有非常大的关系。这一理论认为,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要对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进行充分的关注,并且充分尊重人性,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思想整体上比较符合教育改革的理念,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在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该种教学理念,对于该学科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一、现阶段高校开展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人性的关怀

在我国,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的社会发展加之非常的关注,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过于关注显性功效与该课程对学生所带来的即时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该学科教学对于学生成长所产生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没有重视起对学生本质的塑造,工具性倾向非常的明显[1]。目前,高校的教育在模式上具有统一性,缺乏灵活性,也没有充分重视起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以及塑造学生的差异性。很多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倾向于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没有注重情感因素的渗透,也没有对学生的主观感受进行关注。因此,该种教学模式严重缺乏人性关怀,使得学生对于该学科的教学产生了许多负面的情绪,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脱离了实际生活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对于大学生也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很容易出现迷茫的情况,而大学从事思政教育的人员并没有充分重视起这一变化,没能及时的对教育的思路进行调整,更美做好解释工作。所以,大学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的情况非常的普遍,在很大程度上影?了该学科的教学质量。

(三)教育理念出现偏差

对于高校来说,开展思政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并且就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在很多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时,并没有重视起学生对人性的诉求及其独特性。所以,高校的思政教育的从业人员对于大学生的主体性的存在并没有充分的认识,这种情况也使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出发点和指导思想等方面的偏差。

二、在大学思政教育中运用人本理论的策略

(一)强化对大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

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挥在那,人们对于价值的追求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其中对主体精神的追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高效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也应当做到以人为本,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其主体精神进行培养。首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进行激发,并且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及时的进行反思。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大学生的权利意识进行强化,并促使其形成社会责任感,能够让其对于自身肩负的使命有充分的认识,并且不断对自我进行完事,进而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其次,要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该精神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所以,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时,要着重对学生该方面素质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与意识,不断挖掘其潜能,并对其创新的能力进行培养。此外,还要注意开展个性化的教育,以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较好的发展。

(二)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人本理论的视角下,开展思政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并给予其理解和尊重,进而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出有利的环境。首先,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切身利益。在进行该学科的教学时,要摈弃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套话与空话等问题,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及时的在思政教育中渗入人本理论,充分关注学生利益,在此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其次,充分重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对大学生来说,已经成年,在思想性格方面趋于成熟,需要建立人生的信仰,并且对自身的感情予以寄托。因此,在高校的思政驾驭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才能促进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改进教育的方法和教学的手段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能够做到帮助大学生在多个方面都能取得进步,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无法实现这一目的。当前时期,社会发展非常迅速,网络通信等技术也非常发达。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开展大学思政教育时,必须要准确把握教学的方法与手段[2]。首先,在对教育的手段与方法进行选择时,可以使用隐形教育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显性教育,但是当前时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隐形教育更容易将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价值观和精神产生影响。并且还要积极的进行实践教育,促使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逐渐趋向于其实际生活。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现代通信技术,将其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新当时,充分利用这一工具,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范文6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相结合;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政治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保证高职生成为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课程。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兴趣不大,导致课堂上出现 “到堂率”低、“抬头率”低、“参与率”更低等现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政治课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政治课教学更具有实效性?笔者认为,如果能将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有效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高职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就是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结合高职生的专业特点和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内容的取舍、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体现出专业特色,使学生的学习更有趣,教学效果更好的一种教学方式。实现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探索。本文结合我院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师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手段、考核办法等七个方面入手,探索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前任教育部长周济曾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要牢牢抓住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是一切教育都应贯彻的理念,也是高职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的核心理念,是实现与专业结合的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前提。在高职政治课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要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考核办法的改革都要以人为本,从而实现高职生的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发展。这是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政治课教学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为专业服务的意识

在高职政治课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由教师来组织,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要实现政治课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政治课教师树立政治课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意识,这是实现政治课与专业相结合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政治课教师还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到以下几点:(1)主动与所任教专业及其系的教辅人员交流沟通,了解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专业课程的大致内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实践的实施计划等。(2)参与专业教研室的教研活动、翻阅专业课程教材、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等。(3)关注或参与所任教专业学生的社团、专业活动以及班会等,积极与各专业学生沟通联系,了解各专业学生的特征特点及生活和思想状况。(4)密切关注社会新闻,特别是与自身所任教专业相关的行业新闻与动态,形成一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警觉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并将其积淀为教学素材。通过这些方式,政治课教师了解了各专业以及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了更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实际的材料素材,为实现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结合做好准备。

三、依据专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高职政治课的课时较少,要实现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政治课教师要按“必需、够用”的原则,将教材重点内容提出来,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学生专业需求加以综合和提炼,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题,实现专题教学。专题教学模式能够打破统编教材的章节体系,依据专业需求和学生兴趣,围绕教学要点,提炼和确立专题课堂教学内容,并以此为中心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和重新编排,这为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实效奠定良好基础。我院社科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围绕学生专业需求,重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教学内容分为 “适应高职新生活”、“扬起理想的风帆”、“做坚定的爱国者”、“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树立文明新形象”、“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做知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做守法的职业人”八个专题,每个专题分别由在该专题涉及领域里学有专长的教师负责实施,改变过去由一位主讲教师包揽整个教学过程的情况,使学生受到不同学术背景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熏陶。在专题教学的基础上,任课教师还可以根据所授课学生的专业要求、学生岗位需求,对教学内容做适当选择和修改,以便更有效地实现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

四、围绕专业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的真理”。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纯灌输式教学方法,围绕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要求来设计教学方法。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法,能给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机会,激发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政治课堂教学在热情讨论的氛围中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是实现与专业结合的政治课教学改革应综合运用的方法。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培养良好职业道德”专题中,笔者提出问题“从职业道德视角看‘范跑跑’的行为”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相关行业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在“做知法用法的合格公民”专题中,笔者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行业的政策法规采用“模拟法庭”这一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模拟法院审理案件的情景进行案例处理,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如法官、书记员、原告、被告、律师等。由于学生身临其境,在“模拟法庭”中积极进行辩论、思考,使该课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在“模拟法庭”中不但掌握相关行业的政策法规,还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在以上所述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政治课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应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出发,尽量选用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生活、学生所学专业的教学素材教学。如所设置的案例、讨论的中心问题、角色扮演的主题等。(2)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或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法,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互动、联动和交替使用,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法,学生都应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而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起着组织、引导作用。

五、以专业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

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职政治课应遵循的一个教学原则。实现与专业相结合的政治课教学改革,要求政治课教师以专业为中心,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围绕高职生的认知特点,结合理论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项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身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和组织实践教学时,政治课教师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以合理项目为主题,将实践教学分为校内教学实践和校外教学实践,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校内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包括: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辩论、演讲、听报告、写论文、看影片等。校外实践教学可以包括: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认知性实践活动,也包括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生产性、服务性和创造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转贴于 六、依托现代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对于高职生来说,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密切联系,如果政治课教学能依据专业特点,依托现代科技,有针对性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大大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在高职政治课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手段:(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具体、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以多种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得到刺激,激发他们学习抽象理论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加政治课的教学效果。(2)依托校园网平台开办网络教学。把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参考文献、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料挂到网上,通过网络布置、提交作业,开设在线答疑等,实现网上适时交互教学。(3)可以通过校园BBS、学生论坛、教学博客、E-mail、QQ群等网络手段,进行师生间广泛的思想情感交流,让师生在情感的交流中达到德育的目的。

七、结合专业实际,改革考核方式

结合学生专业实际改革成绩考核方式,建立理论道德认知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知行统一、科学有效的学生成绩考核体系对学生至关重要,是实现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政治课成绩的考核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考核。理论层面的考核采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堂开卷考试、小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实践层面的考核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由政治课教师设计和组织的与政治课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重在考查学生是否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当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学到了什么东西,这部分考查由政治课教师负责。二是学生参加的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如实训、实习等,重在考查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等。这部分实践考核要广泛听取辅导员、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的意见,努力做到结合专业实际进行政治课成绩考核。这两个层面相互补充、相互贯通,体现了政治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高职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在贯彻“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前提下,政治课教师必须树立“政治课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意识,依据学生专业特点和专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文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专业有机结合的建议与对策[J].科教导刊,2009(7).

[2]张华.高职院校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2009(11).

[3]邹瑄.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9(6).

[4]王玉本.以人为本,改革与创新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J].文教资料,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