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1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文化;城市发展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和展品与历史和自然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对于主要展品为历史文物的博物馆来说,其主要的陈列展览,既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反映,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历史再现,体现着民族精神,展现着民族文化

博物馆是市民文化教育的场所,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个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中获得知识,并在博物馆幽静的氛围中得到放松,使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得到释怀。博物馆的展览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代人的对话,陈列展览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不像旅游业,但是博物馆灿烂的历史文化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在现代迅速繁荣发展,与旅游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崛起和博物馆特有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分不开的。博物馆的发展可以弥补现在城市发展所缺乏的特色和个性,城市的特色可以通过城市中的博物馆得到体现。因此博物馆作为现代旅游资源亮点,是旅游业经营者们的重要发现。因此,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根据游客的观赏需求,增加自己的文化职能和业务职能,是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博物馆的职能文化拓展的社会需求。下文主要以天津市博物馆为例,分析其在城市旅游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发展天津市城市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提升为重要发展主题。

1.城市旅游文化的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特色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这对城市现代化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出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商标。城市旅游文化还可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

2.开发有天津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面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结。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发掘越独特,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品位就越高。天津就是这样一个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从城市的发展层面来说,天津的城市旅游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的重要资产,具有无限的增值潜力。

二、提身博物馆自身服务质量,使之成为天津城市旅游文化的新中心

1.把博物馆融入旅游大市场

首先,要打破博物馆只是进行收藏文物、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的机构的传统观念,积极拓展博物馆的旅游创收功能。其次,积极主动地与旅游部门联合,做到优势互补、共谋发展。旅游企业将旅游者的需求信息传递给我馆,我们则根据信息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市场需求来确定自身改进方向。同时我们也将自己的展览内容、时间、特色等信息及时地传递给旅游部门,与旅游部门的互动衔接更加完善。再次,深入了解旅游市场。光顾旅游市场的不仅有本市学生、旅游爱好者和科研人员,更包括国内其他地方的旅游爱好者和国外的旅游爱好者。第四,改变观念,主动争取客源。就目前的情况看,博物馆最缺乏的就是市场观念和开拓意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博物馆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改革就是要打破旧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合馆情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博物馆除了增加自身投资建设,办好精品陈列外,加强自我宣传,争取客源也是当务之急。博物馆需要在社会责任和市场化运行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墨守陈规、等待公众主动找上门来宣传博物馆已成了历史。主动走出去,多渠道、多方法增强自我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已成为博物馆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因此我馆新馆开放之前就从宣传方面着手,充分结合旅游经济的良好态势,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上网等现代化传播媒体,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不断推出更多贴近社会、贴近青少年的精品佳作,适时形成宣传,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2

关键词:城市雕塑;海口市;城市文化

海口作为国际旅游岛的省会城市,应当体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和优秀旅游城市的特色文化。但在现实过程中,海口的城市文化建设已成为市政建设所面临的一个瓶颈。通过对海口市传统城市雕塑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海口城市雕塑建设与发展已远远无法满足国际旅游岛的发展需要。如何能够弥补海口城市雕塑建设的不足与发展的滞后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国际旅游岛的发展与未来。

一、海口城市雕塑的现状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更是集中展示社会文明发展的博物馆。城市雕塑从艺术形态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变迁,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国家兴则城市兴,城市兴则雕塑兴”。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城市雕塑,可以说是一座城市的画龙点睛之笔。比如,广州的五羊,珠海的渔女,深圳的拓荒牛。然而,面对海口市的城市雕塑调查现状,我们真的感受到海口的城市文化稀少,城市雕塑也屈指可数。在笔者前期所做课题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海口约有几十座小型景观雕塑和几座的较大室外雕塑,真正算得上大型室外雕塑只有一座,即海口市一中门前三角地带的‘阳光岛’雕塑。但对于这唯一的一座大型雕塑,基本上也无人问津,没有游客愿去看几眼,拍个照什么的。海口的万绿园是个市民和游客喜欢去的地方,但那里的雕塑却很少也很不够档次。有一些诸如“腾飞”“放飞”“涛声”等小型雕塑,且都出自一人,海口的本土青年雕塑家陈学博。所以有人说海口是“文化沙漠“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回首海南的城市雕塑建设,也曾有过一阵热潮。自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也出现过一些优秀的雕塑作品:琼海红色娘子军雕像充分表现了一代巾帼英雄的精神气概;以海南黎族民间爱情传说为表现主题的鹿回头成为三亚的标志。省会城市海口至今仍没有一座能反映城市内涵的雕塑作品。在10年11月海南省召开的城市雕塑规划建设推进工作座谈会上时任副省长姜斯宪曾这样说到:“海南的城市雕塑无论从艺术品质、数量、资金投入等方面都与先进省市有很大差距,已经远不能反映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不利于塑造国际旅游岛形象。

作为城市文化的构成部分,城市雕塑代表着这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城市雕塑是美化城市、体现城市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海口的雕塑本就不多,再加上市民对这些艺术品缺少维护与保养意识,有些人甚至故意损坏这些市区的小型雕塑作品,使这些艺术品发挥不了本有的功能。“截肢”的小孩、“光头”的少女,被破损的雕塑日益增多,让本身就屈指可数的城市雕塑千疮百孔。由此可见,雕塑建设过后的管理与维护也是眼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海口的城市雕塑还存在诸如:城市雕塑作品立意不高,思想性与艺术性平平,缺乏太多有感染力、有生命力的作品问世;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格格不入,有些雕塑造型呆板,缺乏外在美与内涵,缺乏新意,有的虽精雕细琢,但却是毫无生命力与创造力的雕塑作品;缺乏有深度有影响力的大型雕塑作品,雕塑创作群众参与度、关注度不够等问题。

二、城市雕塑建设与发展的意义

1.彰显旅游城市魅力,塑造城市形象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城市得以延续的重要内容。在欧洲许多国家,城市雕塑都是该国城市人文景观的重点,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如巴黎、雅典、罗马、米兰等,都以其独特的城市风格和雕塑,在旅游方面,给国民收入带来可观的一笔。海口的城市雕塑建设不仅可以增加海口的旅游资源,同时还能提升国际旅游岛城市的形象魅力。

2.更新文化观念,建设文化海口

由于某些历史原因,一直以来海南被扣上“文化沙漠”的帽子。海南省副省长谭力曾指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其中赋予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特殊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作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灵魂。”海口城市雕塑的建设其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打造海口良好的文化氛围,让雕塑艺术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文化观念,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具有特色的海南城市文化绿洲。

3.增添特色景观,打造旅游品牌

一直以来,海南的著名景点都集中在岛屿l的东部与南部。海口市作为北部的省会城市,其旅游资源匮乏,旅游景点单一,也毫无品牌优势。因此,通过海口城市雕塑景点建设,形成独特的城市人文景观。届时,政府可以将“城市雕塑展”作为一项旅游品牌加以利用,刺激海口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对海口城市雕塑发展提出的一些建议

1.政府应加快城市雕塑专项规划

面对海口市现在城市雕塑存在的问题,笔者感觉到城市雕塑建设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担起其职责,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城市雕塑建设。及时编制我市城市雕塑专项规划,融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制订近期实施计划。进一步加快海口市城市雕塑建设的步伐。

2.积极培养与引进青年雕塑艺术家

海南的文化艺术氛围不浓,除了历史的因素以外,还需要我们政府的积极扶持。在本土雕塑艺术家资源匮乏的时期,我们应积极培养和引进一些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潜质的年轻雕塑艺术家,为海口乃至整个海南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城市雕塑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南城市雕塑景观发展有了难得的机遇。如果说以前的城市雕塑是可有可无的,但在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中,雕塑却是旅游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过培育新新的城市雕塑,让外面来的游客通过城市雕塑感受到海口的美,吸引游客的目光,让雕塑成为游客的目的地。

4.城市雕塑应雅俗共赏

城市雕塑是用来公开展示的艺术品,是城市景观,不能只让个别人喜欢,艺术家与设计师在发挥自己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同时,兼顾大众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尽量做到雅俗共赏。艺术家应将海口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海洋文化、时尚文化结合在一起,运用好本土雕塑元素构成海口的多元文化魅力。

5.加强城市雕塑的管理与监督

在建设好城市雕塑景点过后,保护与管理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只开发不管理就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有关职能部门应对城市雕塑作一次普查,摸清家底,合理划分,区别对待在此基础上,制订和落实有效的管理保护措施,包括落实维护经费和责任部门,定期进行整修、维护。

参考支献:

[1]岳钦.《海口非常缺少城市雕塑》[N].南国都市报,2009年8月21日.

[2]李利君.《海南:用雕塑来凝聚国际旅游岛的历史和文化》[N].人民网海南祝窗,2010年11月11日.

[3]魏月蘅.《甩掉“文化沙漠”的帽子――关于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对话》[N].光明日报2010年10月13日09版.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3

一、前言

当前时代,城市的品牌建设已经越来越深入,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日益显现。宜昌作为中部地区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城市品牌,其如何的日益竞争激烈的现在,强化和建设好旅游城市的品牌,是我们需要进行思考的。

二、旅游城市的品牌化趋势探讨

世界著名经济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曾说过“品牌是城市的营销核心,城市品牌将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以“城市营销”为背景的城市品牌化趋势已经来临。在当前这个时代,城市的品牌经营的重要性已经变得不可忽视,它也日益摆脱行政化管理的理念,更加面向市场。而以面向市场为主的城市经管创新,也是提升城市魅力与城市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三、宜昌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分析。宜昌地处中国腹地,这里湖北、湖南和重庆三省交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水陆交通便利,风景优美。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其“两江四坝”受到世界瞩目。其旅游的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二)产业优势分析。旅游产业在宜昌发展迅猛。全市旅游产业欣欣向荣,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旅游城市的格局也已经基本成型。具不完全统计,宜昌现阶段的了包邮产业收入已经占到全市DGP 的12%以上,其旅游对经济的贡献居全省同级地区之首。

(三)历史文化优势分析。中华上下五千年,期间宜昌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其作为巴楚文化的摇篮,不仅有长阳人的发祥地,也是黄帝正妃嫘祖的出生地。更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故里。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的故乡也是宜昌。如此多的历史名人铸造了宜昌深厚的历史积淀,为旅游文化名城的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四)水利工程优势分析。宜昌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同时,宜昌坐拥清江梯级发电站、葛洲坝发电站,据此成为世界水电之都。这些都对宜昌建设水电旅游城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民间艺术优势分析。宜昌的清江流域,是我国土家族的发祥地,长阳是土家文化的汇集地。土家文化是宜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瑰丽绚烂的民族文化,极具旅游价值,也是宜昌发展文化旅游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四、宜昌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挑战分析

宜昌在发展旅游品牌上虽然有不少优势,但是由于种种现实问题的存在,其想要成为中国著名、甚至享誉世界的旅游品牌城市,还是面临不少竞争压力和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要面对周边城市的竞争压力。虽然宜昌处于湖北、湖南和重庆三省交界之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但也意味着其面临着相当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面临武汉和重庆这两大省会城市的竞争压力,存在旅游产业被边缘化的风险。

(二)宜昌目前的旅游整合力度并不足够。当前对宜昌的关注往往只是来自原三峡大坝,很多游客游玩了三峡就离开了。对宜昌其他景点和文化知之甚少,在宜昌主城区的游玩几近于无,这往往会造成宜昌旅游的单边化趋势,不能很好的形成宜昌、三峡、葛洲坝等等景点的整合,也不利于宜昌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五、宜昌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策略探讨

宜昌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树立良好的城市建设规划。按照科学有效的规划措施,一步步的完善自身实力,强化旅游品牌建设,促进宜昌经济建设和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同步发展。

(一)树立宜昌旅游城市品牌的意识。宜昌首先应该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在定位中要突出其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树立一种有别于其他城市的魅力形象。在品牌的树立方面,一定要遵循高标准、严要求的品牌内核,从城市的形象策划着手,学习其他旅游城市的积极经验,再结合本地实情加以运用,突出城市的旅游品牌形象,树立城市经营理念。并按照这些理念相应 的做好城市建设和交通建设等方面的规划之路。形成政策的连续性和目标性。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各种优势旅游的宣传工作,突出城市的品牌形象。

(二)对宜昌各种特点的旅游景点进行包装宣传。在树立整体的宜昌旅游品牌的同时,还要对相关的个别旅游景点进行包装组合,吸引游客进行相关的旅游消费。如除了三峡大坝游之外,还可开设 “屈原-昭君文化名人游”、 “清江土家族风情游”等等小范围的组合旅游模式,通过相应的推广,让游客了解三峡的同时,更加了解宜昌,了解宜昌的风俗民情。让三峡的品牌带动宜昌的各种旅游品牌。

(三)做好全面的营销推广工作,提升宜昌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要做好城市旅游营销、媒体旅游营销和口碑旅游营销。在此过程中,宜昌首先要强化自身的旅游品牌,做好自身的旅游质量管理,同时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形成口碑的宣传效应,特别是要重视做好节假日的旅游营销。只有在强化自身基础,对外宣传推广形成一定的口碑效应之后,宜昌的旅游城市品牌建设才能做到最好。

六、结语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4

一、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竞争力研究现状

旅游品牌是指能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精神享受的一种利益承诺。旅游品牌通常可分为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两类。公共品牌为旅游地所共享,而非专属于某一旅游企业,又可称之为旅游地品牌。城市旅游品牌也属于旅游地品牌,企业品牌从旅游地理角度看,它们都属地理品牌范畴,旅游品牌的竞争首先是旅游地的竞争。

徐君亮(2000)在《广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和建设研究》中根据国内外旅游形象设计发展趋势,提出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应有城市旅游整体形象、城市旅游吸引物的特色形象、旅游企业形象三个层次,并就选址、景点建设提出了初步的构想。黄小黎、张声才(2002)在《广州城市旅游吸引方面的建设》中分析了广州市旅游资源具有北雄南秀的特点,指出发展广州山水商都文化旅游,将对城市建设和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伍向阳、朱照宇(2007)在《广州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及其发展战略》中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广州市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从据此从营销导向、产品升级、品牌带动、持续发展和区域联动等五个方面对广州旅游发展战略选择进行了详细探讨。陈文君(2008)在《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的创新与发展》中分析了广州城市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优势条件,同时从复兴历史文化名城、塑造国际旅游都会、打造岭南海滨城市品牌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旅游品牌建设建议。王建军、吉拉昌(2011)在《基于公共关系的广州城市旅游品牌塑造研究》中运用公共关系可有效地提升城市旅游品牌内涵、外塑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对广州城市旅游品牌整合定位为“国际岭南文化之都”,并提出打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旅游VI系统,构建立体的城市旅游品牌营销传播体系。

旅游业的开发涉及到林业、水利、环保、文物、宗教、民族、文化、交通、保险等部门,影响城市旅游品牌竞争力的因素众多,从细节入手,从细节去提高广州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把细节管理的理论运用于城市管理中。本文利用细节管理的基本思想,分析广州城市细节存在的问题,提升广州市城市旅游品牌竞争力。

二、广州城市细节存在的问题

城市细节即为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细小环节,指能够对人们日常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的细微之处。城市的细节存在于城市的各个方面,可以把这些细节分为“硬”细节和“软”细节。城市的“硬”细节能够再短时间通过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很快得到改善。城市的“软”细节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长期的坚持才能做到的细节。当前城市旅游的大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城市旅游的细节方面存在众多问题。这些问题对进一步提升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与我们目前良好的设施、高大的楼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城市旅游品牌竞争力塑造的过程容易忽视的问题。

广州在城市的硬细节方面的问题:

市政设施:市政设施的建设规划不合理,立交桥和主干道的建设没有合理布局,城市堵车严重,影响出行的时间和成本。城市的管网系统不能满足恶劣天气的排放要求,建设质量不高,残损修复不及时、不坚固。

街道环境:街道路口的标识存在不清楚、不清晰的现象,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建设不合理,盲道存在断头、缺乏连续性,街道两边的商铺广告牌安装存在安全隐患、不美观,街道栏杆的缺损。城市“牛皮癣”现象没有突出。街道清扫不彻底,垃圾箱没有和街道风格统一。

园林建设:园林建设特点不够突出,有雷同的现象。

广场公园:广场的环境和广场周边的环境不协调、不和谐。广场公园的游乐设施的破损、安全隐患、卫生死角等问题存在。

建筑物:建筑之间的色彩、特色不协调,没有建筑物的整体规划。

公共交通和出租车:公共交通的拥挤堵塞现象,公共交通站场的不够生动,公共交通站牌的清晰程度。出租车的拒载、宰客现象依然存在,出租车的乘车环境不清洁干净。

窗口服务部门的环境:火车站周边脏乱差现象,人流大量聚集在广场上吃喝睡。旅游点的通路、停车场不能满足需要。宾馆、餐饮等旅游接待部门的接待能力和接待环境不尽如人意。城市治安状况需要进一步提升。

广州在城市软细节方面的问题:

城市文化:岭南的文化在广州的宣传保护力度不够,外地人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岭南独特的文化气息。

城市的管理能力:城市的管理部门对城市硬件的管理能力和软件的管理能力不足。如城市的道路的损坏不能及时修理,城市文化的宣传不力,城市改造没有规划。

窗口服务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旅游相关部门的服务水平不足,不能及时处理旅游者的投诉等,对旅游店、宾馆、餐饮的监督不力。

市民素质:市民对城市环境、城市形象的关注保护不够;市民的不文明行为表现。

三、运用TQM理论来提升城市细节对策建议

TQM是丰田公司推行全面品质管理思想,核心是顾客满意度,而我们提升城市细节,增强城市旅游的竞争力,核心也是旅游者的满意度,所以运用TQM思想来对城市的细节进行提升,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是可行的选择。推行TQM的必由之路:维实、改善与改革。

第一维实,确实执行现有城市管理的标准。对于广州市目前的城市细节的提升,就是要切实依照现有的标准来管理城市,尤其在环境、文物、文化、交通、治安等方面现有的法律规定要切实地严格执行。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5

[关键词]桂林;山水园林城市;SWOT分析;对策

“山水城市”(shan-shui city)概念由钱学森教授于1990年首先提出。他认为:“所谓‘山水城市’即将我国山水画移植到中国现在已经开始、将来更应发展的、把中国园林构筑艺术应用到城市大区域建设”,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颐和园的人民化”。“山水城市”的内涵十分丰富,shan-shui city的音译法避免了从狭义上来理解它的望文生义现象。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是这么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第二句话是重视现代科技,运用环境美学。第三句话是为了市民大众,面向未来发展。”山水园林城市(shan-shui gardencity)是山水城市的前一个形态。按照钱学森教授对山水城市建设的四阶段定义,即:一级一般城市(现存的);二级园林城市(已有样板);三级山水园林城市(在设计中);四级山水城市(在议论中)。

一、桂林市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现状

(一)小流域综合治理初见成效,漓江水资源保护仍待加强

桂林境内河流众多,近年来大力开展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其中,科学规划绿地系统,实施“拆墙透绿、拆房建绿、还绿于民”的城市绿化工程;成功开发“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对漓江流域和桃花江、南溪河、小东江、宁远河等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此外,还新建和续建了一批以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为重点的项目。在漓江沿岸环境保护问题上,桂林市吸取了20世纪80年代的“黑色教训”,在调整产业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始终与工业污染防治相结合。对市区老污染源实施搬迁改造,如先后对位于市中心区的桂林电厂、腐乳厂等企业实施整体搬迁。桂林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殊荣。

(二)生态产业发展迅猛,要加大总体规划力度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生态村、生态镇、生态县建设。到目前为止,桂林已建成生态县5个,生态乡10个,生态村15个。在漓江沿岸大力发展以沼气为龙头的生态农业,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恭城模式(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协调发展,如阳朔的万亩金桔林、恭城大岭山的连片桃林、桂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一批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景点相继出现。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新村成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自然生态旅游方面,着力建设了以水域景观为主的生态旅游,如漓江;以森林景观为主的生态旅游,如猫儿山;以地貌景观为主的生态旅游,如芦笛岩等模式。

(三)生态意识渐浓,努力构建生态建设软环境

桂林市采取多途径开展生态意识教育。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媒介加大宣传,开辟环保热线,设立公益广告,提倡“绿色”消费,组织志愿者环保行动,创建“绿色学校”。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清除交通沿线“白色垃圾”,为漓江“洗脸”等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发动群众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监督举报,提高了群众的环保意识。此外,近年来,桂林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有关适合当地情况的环保规定,配套建立了规范的执法体系。生态立法的逐步完善,为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和保障。

二、桂林市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地理环境资源优越

桂林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广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是桂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科技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桂林是典型的岩溶峰林地区,“千峰环立一水抱城”,城内共有大小石山134座,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35%:漓江自北往南缓缓穿城而过,小东江、桃花江分布在东西两翼,这些江河与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以及诸多的湖塘形成了动静结合的水景系统。

2、人文历史积淀深厚

桂林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建城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始安县始,桂林便成为历代广西和南方地区政治、军事、文化重镇。唐代以来“前朝后市”奠定了桂林市中心区的格局。宋代形成了南北长、东西窄,山、水、城有机结合的城市形态。明朝在独秀峰下修建靖江王府,将城池向南扩大至象鼻山,桃花江作为南护城河,将原护城河(桂、杉湖)辟为风景湖面。

3、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桂林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现已形成包括30多个行业大类的工业体系,加工业门类齐全,全市2000多种工业产品中,有476种获国家、自治区优质产品奖。2010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62家,橡胶、机械、电子、医药等产业实力雄厚,在广西占有重要地位。

(二)劣势(weakness)

1、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强

六按照2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前50名为A;51-100名为B;101-150名为C;最后50名为D。例如A中,每10名细分一个等级,分别为A++,A+,A,A-,A-,如排名1-10为A++到D-共20个等级。

表1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全国200个进行计量的城市进行的研究,以《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6》(城市:群起群飞襄中华)蓝皮书的形式。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就全广西而言,桂林的综合竞争力在南宁和柳州之后,排第三;但就全国而言,桂林却处于中等水平。

2、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

虽然桂林旅游业优势突出,但旅游与文化结合还不够紧密,灵渠、靖江王城等开发利用还不够,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次,桂林旅游业除了酒店、漓江航运较具规模效益外,大多数旅游景点都规模小,内容单一,而且较分散,不利于现代旅游业的长足发展与竞争的需要。再次,由于缺少规范化管理,优质服务还需加强,对桂林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3、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作为旅游城市,桂林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8.3:45.3:36.4,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

对桂林而言,构建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目标要求桂林以高的姿态来面对国家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一方面,作为西部地区的城市,桂林要带好积极建设的头,正确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全力推进地方建设:另一方面,桂林要以领头羊的姿态来带动广西经济的发展,建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形成自己城市发展的特

有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2、东盟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带来的机遇

我国在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广西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接的要道,对于桂林来说,这是拓宽东盟旅游市场的良机。桂林现在已经加入了“泛珠三角”合作组织,加入了“两广六市”(广东:广州、佛山、肇庆;广西:桂林、梧州、贺州)无障碍旅游区,加上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改造、桂梧高速开通,使桂林作为广州的后花园优势日益明显。同时,桂林与港澳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对桂林以后的发展有着强劲的推动作用。

3、入世后带来的机遇

我国的入世是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拓宽国门的表现。桂林作为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无疑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对外开放程度增加,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扩大,桂林旅游的国际化更加明显,在国际竞争中有很大的优势。同时,面对来自国际间的竞争,对于那些以前因为各种原因而受到压制的行业,诸如交通、通信、服务贸易等将是一个发展的好时机。

(四)挑战(threats)

1、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之矛盾

我们知道发展不是无代价的发展,其所谓的清洁生产,循环生产也都是在~定资源、一定条件下的合理的、少浪费的发展。从这点上讲,以自然山水闻名的桂林在面对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问题上面临挑战。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所谓的“山穷水尽”现象成为可能。例如,随着桂林旅游打漓江牌的深入,漓江水质状况每况愈下,枯水期,漓江山水景致受到极大影响。

2、国际竞争带来的挑战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表现最明显的挑战便是来自国际间的竞争。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乃至桂林经济的严重冲击。如何在逐渐增大的国内市场以及国外市场取得市场制高点,成为各行各业最关心的问题。

三、桂林市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对策研究

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上面构建桂林山水园林城市的SWOT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桂林市必须立足本地优势,抓住外在有利因素,通过内外有利环境的塑造,逐步改善自身的不足,正确面对挑战,实现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这正是桂林构建山水园林城市的战略选择。

(一)做好城市发展生态规划,协调旅游业、工业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的局限是制约桂林目前三大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桂林城区沿漓江南北纵向发展,沿岸经济的发展势必对漓江的环境问题构成威胁。如何处理以旅游为生的桂林与桂林的工业、农业问题成为了发展桂林山水园林城市的最基本问题。

从系统的观点看,就是要做好城市发展的生态规划。要以可持续的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城市规划,协调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综合考虑桂林的城市发展、桂林的自然山水、桂林的自然资源等多方面因素。要积极发展生态型旅游业,兼顾生态农业的推广,主打生态旅游的牌子,在旅游景区建设生态环保景区,倡导原生态的旅游方式,逐渐改变旧有的观光式的资源消耗型的旅游方式。同时,利用生态旅游的牌子,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以现有的生态农业诸如恭城模式、荔浦模式等为起点,进行新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探讨,发展乡镇企业,形成农产品的产业链结构,逐渐改变生态农业的观光模式,加大旅游停留的时间以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明确城市区位功能定位,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

怎样协调城市发展的空间问题,其实质就是新城与旧城关系的协调问题。对桂林而言,首先要明确城区功能定位:中心城区有诸如古南门、靖江王城、历代古桥等,可根据这些历史文化遗留优势将其建设成为历史文化旅游、商贸服务中心区,同时适当降低人口居住密度,平衡人地关系,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东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园区模式建设好,同时大力发展会展、文化教育、体育等产业,着力打造成为广西高新技术基地;南区重点发展文化教育和工业、商贸业;城西区建成现代物流、行政中心,成为新城建设的重点区域;北区则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

正确定位城市路线,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为导向。现代化国际旅游已经成为了当今旅游业所追捧的对象。国际旅游城市一方面既具有国际城市的特点,主要表现是应具有全方位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具有完善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诸如便捷、高效的交通、通讯系统,第三产业发达。另一方面又具备旅游城市的特性,即旅游形象鲜明,具有丰富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在城市产业结构布局上,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桂林应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为导向,目前可以考虑先深入开发生态旅游。像水资源、气候资源、空气负离子资源、植物精气资源等都是天然的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开发有很多的优势可言,其资源丰富且廉价。

(三)建构合理的城市绿化系统,实现自然与人工的融合

绿色代表希望、和谐,森林有着“城市之肺”的比喻,广义上讲是强调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的净化作用。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应突出将自然山水融于城市之中,利用桂林众多的山峰和湖面水体,规划和开发一个均匀分布的城市绿化系统,实现“城市之肺”与城市的良好结合。比如,可以依托主城区各种名胜古迹和现有公园,拆除周围建筑,开辟出较大的绿化带;通过绿色植物的隔离作用,合理组织好城区交通路线问题,解决城区交通拥挤和城市美化的双重难题。要注意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利用桂林亚热带的自然光照温度优势,着重栽培以高大乔木为主的植物,间种灌木,形成梯度,增强立体感,减少草坪的栽种面积。另外,在植物的选种上要注重因地制宜与生物多样性的结合,生物是否多样性是衡量一个生态系统是否长久运转的有效指标。

(四)塑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形象,寓历史于现代

城市风貌特色的体现就是地方、民族文化的体现,也就是传统文化的体现。现代物质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并不等于传统文化的丧失,相反,应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手段,发掘地方传统民族文化。如对本地方以传统民间建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展开大规模的调查,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审视和探讨城市的外在形象,有针对性的修复破坏的古建筑,比如王城。同时也应对传统精神文化加以开发,大规模的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总结构建城市的内在文化,像桂林地方戏――桂林彩调也是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的。在桂林总体规划中,要着力建设以老城区为首的桂林历史文化建设。文化桂林,是发展桂林旅游业应该重点建设的对象。

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范文6

一、公园城市建设与文旅产业视角

1.宏观:以大文创的格局再造城市风貌

公园城市既是城市建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后重视人文与生态需求导向呈现的新理念,又可以视作与全域旅游相契合的城市经营布局。以“公园式城市”的简单解读逻辑来审视城市建设特色,即以打造特色性精品公园的方式来塑造一座城市风貌。从硬件的角度来看,整座城市本身就宛如一项巨大的文化创意工程,一座优美城市就是一个文创杰作。城市风貌彰显了城市建设创意性的响应和创新性的再造。

2.中观:构建公园城市的文创创新链

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成都提出了建设山水生态公园场景、天府绿道公园场景、乡村郊野公园场景、城市街区公园场景、人文成都公园场景、产业社区公园场景等六大场景。一方面,不同类型和特色突出的公园城市场景为构建成都公园城市形象IP提供了相应的文化形象资源。另一方面,不同场景又赋予了相应的文创产业链的构建基础。将旅游产业链中典型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全部或部分地优化组合和植入配置,然后形成各类文创产业集群。

3.微观:形成公园场景的文创业态

在文旅融合发展态势下,成都应发挥公园城市建设对文体旅工商农的复合功能、创新带动消费业态的新模式、塑造消费新场景、提升消费新供给、培育消费新热点、引领消费新升级,探索“公园+”消费场景,同时契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民生观。不同消费场景充分与各类公园场景进行对应,引入恰当的文创业态,创新针对性强的新场景。成都同时在创建西部文创中心,需要与成都建设战略进行结合,打造公园城市体系文创,并同时展开探索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在“智慧旅游”系统中形成“智慧文创”新业态。

二、成都公园城市“旅游智购”需求调研

课题组针对“旅游智购”场景化的新业态路径,根据前述的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几大场景类型,主要面向城市区域甄选代表性场景确定六处具体的实地调研目的地,从游客需求与体验的角度进行实地问卷调研。调研人员于周末时段来到公园场景之中对游客进行现场拦访,及时挖掘置身于公园城市场景中的游客的即时性体验需求,并做到调研对象与目标用户精准匹配。本次需求调研共收回真实有效地问卷样本318份。样本中的男性占比53.8%,女性为46.2%。在用户年龄分布方面,获得的样品以中青年为主,18~40岁的年龄层共占比为72.1%。本次调研在公园场景中随机拦访,实际调研到长期居住地为成都本地的受访者占比57.6%,非成都本地的占比42.5%,约6:4的占比情况。

三、公园城市文旅融合的“智慧文创”业态创新路径

1.常态化:无人新零售的用户需求

后疫情时期无接触式销售及其消费成为一种新常态。以饮料类无人售货机为例,仅有9.6%的受访者从未购买过,29.4%经常购买和38.5%偶尔购买。这意味着近七成比例的用户开始较高频次使用无人售货渠道。37.6%占比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更愿意使用无人售货机来购买旅游文创商品。对于经常通过饮料自动贩卖机购买饮品的这部分用户群来讲,45%的人更加愿意尝试旅游商品的无人新零售,明显高于平均值。这意味着用户会将日常生活中的无人售货消费行为偏好迁徙到旅游过程中的旅游文创商品消费领域。这对于“智慧文创”来讲,应大力推进销售模式上的智能化、自动化。旅游商品的销售需要及时地以无人新零售商业模式为抓手,推进文创开发、文创消费与之进行结合,抓住疫后新经济发展机遇窗口,契合民众基于无人新零售销售模式的常态化消费行为,促进“智购文创”更加全面常态化地融合文旅领域。以成都“东进”战略实施体现、也是典型的公园城市场景的丹景台为例,从景区运营第一天就同步探索“智购文创”,将景区卫生间建筑打造成为集合了休息、充电、文创购买等等功能的服务性区域。

2.新基建:“智购文创”服务设施提升

在公园城市场景中游览休闲的受访者觉得有必要新增的设施排在第一位的是自动充电设备设施(46.8%),随后是自动贩卖机(35.8%)。一方面说明了服务设施需要充分匹配公园城市场景中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公园城市场景推进智慧旅游在旅游商品这一垂直方向上的发展空间,诸如自动贩卖机等设施有着明显的需求。“智慧文创”也必须依赖于服务设施的提升,才能有效地实施“智购文创”消费业态。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基建”。“新基建”中的融合创新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旅游产品的技术更新,增加面向智慧旅游的设计和应用,及时采用新技术打造具有影响力、吸引力的新产品、新项目。要实现“旅游智购”就需要在“新基建”行动方案实施过程中更加提速创新应用场景在文旅领域的提质,进一步提升建设无人新零售为典型的文创消费设施,推动消费供给场景的智慧应用创新。

3.新模式:文旅IP的业态创新链

公园城市文旅融合发展需要两手紧抓科技与文化。本土文化的独特性赋予了旅游体验的竞争力。55.8%调研比例受访者认为在选购旅游商品的时候在意所承载文化形象的代表性或典型性,可以看出文化在旅游体验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IP的重要性也在文旅融合过程中不断得以强化,文博机构比较成熟的IP授权机制及其创新优势也正在整个旅游产业领域迅速广泛尝试,并与互联网时代特征形成契合。“智慧文创”可以置于全域旅游中加强成都公园城市IP挖掘,大大增强成都的公园城市文化形象及其软实力。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过程,同时布局相应的文化形象塑造及其IP产业链构建的过程,其背后更需要探索与之对应的业态创新链。一座全域的智慧旅游城市,就好比巨型的智慧文创杰作。游客置身于其中,展开围绕旅游在内的一系列消费体验。以人文成都公园城市场景之一的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文物“太阳神鸟”金箔不仅是其“镇馆之宝”,成为了博物馆的馆标,还是代表性的古蜀文明IP形象,还作为了成都市市标。该图案于2005年还被选中作为了“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