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观光农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观光农业规划范文1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前期,应该充分考虑生态农业的现有资源,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来规划建设。要种植就要考虑种植物的产品种植、灌溉、储存、运输,还有游客的观光、饮食、住宿等一些列设施的统筹规划设计安排。
(二)良种培植,营造主题
现阶段的生态农业园区普遍缺乏特色产品开发,很去延伸到深度现状的挖掘。因此,现今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应该以生态、农业、观光等主题作为开发农业生态的基础模式,形成独特的整体格局。
(三)效益兼顾,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园的指导思想就是规划设计出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新型观光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过程涉及环境技术、生物技术、生态学、设计学、管理学等多方位的知识体系。在此体系的支撑下,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分析和规划设计,生态园区主要以生态农业的规划设计来实现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的效益。
二、观光园规划的指导思想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要遵循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政府发展的引导下,突出理念特色,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基本原则,提倡“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设计策略方针,把握现阶段中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势头,将农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发展。在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的整体发展中,要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发展为目标,以对内、对外生态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交流为重点,以丰硕的果园、优美的农田风景、自然景色等要素为依托,以生态、绿色、环保、自然为规划设计的主格调,始终坚持科学技术和艺术形式直接的衔接、融合。同时,也要重视多发问题,经济效益最大化下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发展策略。
三、观光园规划的目标
在科学技术与生态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化产物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应该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旅游园。要致力于规划设计具有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科研、教育、休闲、保健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同时融入知识性、艺术性、参与性的多元化要素,把旅游观光农业培植成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片区规划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农业示范园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要体现示范园区的性质,体现生态农业多功能模式的整体格局,从生态、农业、旅游的角度,通过生态学理念,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做好保护和挖掘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生产力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农业。同时,能够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及其产业化发展起到带领示范性作用。
(二)观光农业旅游园
此区域可以根据当地现存的资源来开发,围绕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理念,充分利用周边植被、水资源、地势、风土人情,在呈现美化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学、美学、园艺学等科学,开发更具特色的农业附属产品,供应游客进行观光、参与、品尝、购买、度假等多项活动,从而建立特色性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园区。
(三)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生产园
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生态、绿色、环保等话题成为热点。“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成为人们热捧的对象。生态园的规划建立,是进一步加强绿色有机农作物从种植、生长、销售等多个环节的透明化,让人们参与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的种植、采摘、购买一体化模式中,把绿色有机农业产品推向更加亲民的环境中,形成产业品牌。
(四)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园
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是从种植、培育、销售等环节实行透明化展示过程,这样既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生长过程的知识学习,又能展示生态园区高科技的运用,更能充分地开展对游客和学生的教育及科学普及。同时,可以把生态园区的种植流程科学化,形成一个农业技术交流培训基地,供学生实践学习。
四、发展策略
生态观光农业规划范文2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疗养;农业景观
中图分类号:S7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6-3538-02
Analysis on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Touring Garden in Houying Town of
Liaocheng City
LIU Ying,QIU Yan-chang,YU Shou-chao,YAO Wen-fei
(College of Agriculture,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0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touring park which provided a new thoughts and new pattern for the fut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as a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with bright prospects of development. In this article, a new thought combining ecosystem cure and agriculture tourism was put forward by taking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 planning in Houying town of Liaocheng city as exampl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ourism park with ecosystem treatment.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touring park; ecosystem cur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观光园在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始兴起,扩展了都市人游览的选择范围,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变乡村景观带来了新的思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已经成为21世纪生态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一种新的园林形式[1]。生态型农业观光园不是农林生产和景观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二者相互交融的综合系统[2]。采用生态模式对观光园进行布局,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3]。通过低能耗产品、减少“高碳”材料的使用、就近销售等方法,为实现低碳园林提供了更多可能[4]。它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并且能为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做出极大的贡献。以聊城市侯营镇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为例,对生态型农业观光园的规划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
1 项目概况
1.1 基地现状
侯营镇生态农业观光园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西南部,距市区6.7 km,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地理优势明显。该园区占地面积约23 hm2,南临聊城市南环路,东部、北部和西部均与农田相接。经初步调查,基地内现有一片杨树林以及农耕地,南侧有水渠,北部有人工河流,自然环境条件良好。
1.2 规划目标
根据基地现状以及区位优势,结合城镇整体规划的发展目标,挖掘基地的自然生态优势,展示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性,从生态学和美学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植物的多种功效,将基地打造成一个集观光旅游、农业体验以及休闲疗养于一体,拥有先进管理技术的现代化生态农业观光园。
2 功能分区规划
侯营镇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结合现状及规划目标,共分为健康蔬菜园区、健康休闲观光园区、健康猪养殖园区以及公共设施部分4个区。
2.1 健康蔬菜园区
位于基地南部和中部,占地约10 hm2,包括普通式拱棚以及花园式菜圃两部分。以农业生产为主,展示现代种植设施和技术,起到示范作用,为游客提供大棚采摘等农事活动。同时设有一定的观赏景观。其中,普通式拱棚区提供大棚蔬菜,结合生态餐厅开展评鉴会等活动,推广蔬菜应用新品种;花园式菜圃区重点体现出现代农业生态园的观赏性与实用性,采用菜畦的种植形式,形成大色块的景观效果,种植的蔬菜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也充分发挥了景观功能。
2.2 健康休闲观光园区
此区域位于基地中心,占地约10 hm2,包括3部分:冬暖式观光大棚区,花卉、果树、中药材种植区,垂钓观赏区。
2.2.1 冬暖式观光大棚区 位于基地北部,与主入口相连接,占地约0.8 hm2,包含生态餐厅园区、健身树林园区等。
生态观光农业规划范文3
[关键词]观光农业;问题;成功经验
一、引言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文件中,提出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认为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然是一项重大任务,本《纲要》的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中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产业带动性强等特征,其经济价值被各国认可。观光农业作为旅游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为解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等问题作用明显,特别是在大中城市郊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观光农业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规模,並已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轨道,目前在我国尚属新兴产业,探讨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指导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观光农业研究概况
对观光农业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观光农业概念、特征的研究,观光农业与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关系研究,观光农业发展策略和管理研究等方面。
(一)概念提出和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农业观光旅游的研究起步很早。在19世纪,农业观光旅游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萌芽並迅速发展。对农业观光旅游的概念界定争议颇多,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特纳(Turner)较早提出农业景观的概念,其是指农田、草地、耕地、林地、等的复合体,表现为有机物种生存与空间中可供观赏的资源。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从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认为农业景观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和动态适应环境下所形成的独特土地利用格局。欧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观光农业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
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乡村旅游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艾瑞克(Erick)等在美国北卡罗莱娜州东北的农村地区研究,对农民、旅游公司、政府机构、旅游者等各主要利益相关群体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个相关利益群体对农村观光旅游的感知差异较大。阿部(Abby)研究马来西亚的农村旅游问题,经过实证性论证表明农村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在于忽视当地农业景观的自我发展能力。国内对农业观光旅游的研究尚不系统,郭焕成提出观光农业是不同于传统农业的一种新型农游交叉产业。
综合前人理论,笔者认为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开发和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产业。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产品,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旅游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为游客提供观赏、品尝、习作、购物、娱乐、休闲、度假等服务,满足游人对乡土气息的向往,领略田园自然景观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观光农业既是对传统农业的拓展,体现这一种新兴的农业经营形态,也是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並向第三产业延伸的产业,具有产业交叉性。
(二)农业观光的特点研究
1.农游合一性
观光农业具有双重性,既具备农业的生产功能,提供农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具有休闲、娱乐、教育、健身等旅游功能,满足现代旅游者对自然的向往。观光农业融合农业和旅游业,融生产性、娱乐观费性和参与性等为一体。例如法国波尔多地区的农村葡萄园酿酒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参与葡萄酒的酿造全过程,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並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期间的乐趣远非商场购买成品酒可比。
2.科技性
观光农业通过以旅游形态包装的农业生产,依靠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开发优良品种;借鉴世界先进园艺技术,调节生态环境,推广高标准的农田规划,提高农业产量,优化农田质量,产生较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农业科技是观光农业突出的体验项目。国内知名园区有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北京锦绣大地观光农园等。
3.市场性
观光农业主要面对城市游客,观光农业经营者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的、按季节特点开设观光旅游项目,扩大游客来源。
4.社会文化性
观光农业所涉及的动植物具有丰富的经济、民俗、文学等文化内涵,基于此内涵设计的各种观光农业项目,满足了游客对更深层次的农业、民俗文化旅游的需求,利于增加城市游客的农业文化知识。比如江西井冈山的观光农业区、承载中华文化的黄土高原景区等。
5.持续发展性
首先,观光农业具有地域农业文化特色,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突出了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次,观光农业根植于农村生产沃土,旅游与生产、市场有机结合,抗风险力强,解决旅游淡旺季矛盾而导致忙闲不均的问题,获得生产和旅游经济双重效益,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
三、我国观光农业发展概况和存在问题
(一)我国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我国的观光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在为招商引资举办的荔枝节的基础上,成功创办了荔枝采摘园,取得较好的效益。各地纷纷仿效,开办了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观光农业发展迅速。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为主题旅游年,“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风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大城市近郊,如四川成都市郊的“小农庄度假村”、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发展区”、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观光农业正在我国各地蓬勃发展,以北京昌平区为例,仅2010年1-6月间观光农业总收入就达10946.2万元,同比增长117.5%;接待人次572785人,同比增长48.4%。
(二)存在问题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且经过发展,观光农业已形成了一些经营模式,许多大城市的观光农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1.观光景区模式雷同,项目缺乏特色
很多投资者缺乏制定周密的发展规划和市场调研,设置旅游景点往往不相协调,开发项目单纯模仿,且多限于果园、林地等类型,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农事活动以及民俗资源开发不够。同时由于忽视农业旅游资源的地区综合开发,部分地区的旅游观光农业规划不合理、项目功能单一、活动内容单一、难以满足游客的多种旅游需求、吸引力有限,因而游客逗留时间短,经济效益低下。有数据调查显示,我国有90%以上的观光农业园区经济处于亏损状态。
2.科学规划匮乏,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地方市级及区县级都没有制定观光农业的总体规划,也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布局不尽合理。有些地区的建设、农林、水利和旅游部门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来评定景区景点的等级,实施着各自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往往形成多头管理,部门间各自规划,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导致投资决策的明显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3.要注重生态消费和生态保护的协调
我国虽然在空间上形成比较完整的保护资源和环境的体制,但管理尚且依赖于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由于执法渠道不畅和执法手段不严,在开发过程中和游客消费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致使资源和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4.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观光农业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新兴产业,对于这一产业,目前缺乏专门的政策体系和扶持手段。因此许多地方並非在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观光农业,主要靠门票而不是靠农产品和旅游服务实现效益。此外,许多地方投入不足,筹资渠道不畅。对农业基础设施、观光旅游设施的建设,住宿条件、卫生条件的改善,仅凭乡镇或县区自筹资金来发展观光农业显然是杯水车薪,无法创造良好口碑,难以提高游客的重游率来增加效益。
5.人员素质较低,营销宣传不力
目前,我国许多观光农业旅游地都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经营人员主要以当地农民为主,文化水平较低,服务质量较差,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系统的营销知识,不能充分利用“绿色营销”“网络营销”等营销方式和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整合营销传播。
四、国外观光农业发展概况及成功经验
(一)国外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观光农业可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此时,观光农业只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种项目,而非一种独立的产业。观光农业真正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随着全球农业产业化发展,首先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出现了兼顾生产、游乐为一体的多功能观光农场,利用区域性特色农业,修建旅游设施,向游客提供游、购、娱、特色食宿等服务。以后逐步扩展到英、美等国。70年代起,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经济发达国家也逐步开始发展观光农业。
(二)成功经验
1.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以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在此方面,意大利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如招待游客用房必须是非农业生产活动用房;游客的食物全部或大部分必须是本农场或当地农场的产品;组织接待游客的人员必须是非农业直接耕种和饲养人员;农业旅游应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要内容等。
2.对观光农业开发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和规范的管理
意大利严格限定开办观光农业旅游的条件。比如在农场留宿,要有一定的服务设施,有的房屋要进行修缮,以便接待游客;向游客出售的当地农产品质量和特性、环境、卫生条件、饮水、点起的使用条件、灭火条件要进行评估;要到各级政府旅游部门进行登记注册,並在通过考核后发放许可证等。
3.提高观光农业的科技含量
观光农业要科技致富,就必须提高农业领域的科技含量。为此,应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城郊农村合作,共同开发观光农业资源。德国、日本的观光农业就是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的,这是我们需要借鉴的。
4.政府在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主导和调控的作用
由于发展观光农业对农村经济作用显著,政府制定长期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支持政策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对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法律支持。美国在1992年立法对发展农业地区旅游作出专门规定,指出开发农村旅游有利于美国农业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自然环境、风景名胜以及科学、教育的保护完善。意大利政府也颁布相关法令,以管理和鼓励农业旅游。德国制定了市民农园法,确保能为市民提供农园进行耕种。
(2)组织协调。美国联邦政府专门成立了“旅游政策会议”,以保证国家的重大决策充分考虑旅游产业的利益。
(3)技术指导。针对农业地区旅游人才缺乏的情况,美国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精力。一是编印技术辅导书籍,指导农业地区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二是进行培训。三是提供咨询和专业建议。
(4)经济帮助。政府通过设立发展基金、减免税收,补贴、低息贷款等,对农村旅游基于特定的支持和帮助。但发展观光农业仅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应以政府投入为龙头,带动社会资金、信贷资金、外资、农民自有资金投入观光农业,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使农民成为投资主体,这方面德国、日本的都市农业已为我们提供了经验。
(5)宣传促销。法国成立了专门的组织网络大力促销法国的农业旅游。日本成立观光协会,在多地设立办事处以吸引大量游客。
五、结语
生态观光农业规划范文4
太原近郊农业区位于山西中部、晋中盆地北端,包括太原市6区4县及晋中的榆次区。区域内东为太行山支脉,西处吕梁山东翼,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和南部为汾河冲积扇平原,汾河自北而南贯穿太原。最高海拔2659m,最低760m,平均800m。农业国土面积8289.45km2,64个乡(镇)和20个涉农街办、1287个行政村,总人口400.76万人,农户28.92万户,农业人口79.84万,现有可耕地面积1145万hm2(17177万亩)。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太原作为省会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得到加强,近郊农业向创意农业转型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景点)已经发展到132家,占地面积2.54万hm2,总投资额46.65亿元[2];还发展了2个“一县一业”特色基地示范县(即小店区奶牛基地和清徐县蔬菜基地)和153个“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选定了十大主题产业园(即山西水塔醋文化产业园、山西大禾高效蔬菜科技园、太原万亩葡萄产业园、太原华辰葡果休闲农业园、山西青玉食品加工产业园、山西梅芝园艺花卉产业园、山西九牛牧业循环产业园、山西裕吉农产品物流园、太原龙城向新生态恢复示范园、太原惠农马铃薯科技产业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0个,实现销售收入101.13亿元,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45个[3]。总体围绕“十园引领,百园兴农”的战略目标,突出太原近郊农业的优势特色,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载体。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支撑不足、起点低、规模小、布局分散、品种单一、品位不高和供求信息不畅等问题。
2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布局
太原市地形、地貌类型多,气候条件差异大,自然资源禀赋各异。以太原市近郊农业生态区划和农业生产类型划分为依据[4],按照“一川一线两山”的总体设想,制定近郊创意农业规划,推进产业化发展、板块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1)一川。一川是指太原市近郊平川地带,包括7区(太原6区及晋中市榆次区)1县(清徐县)的平川地带,重点发展现代温室蔬菜、现代温室园艺以及现代化畜禽水产健康、清洁养殖业,培育现代农业休闲、观赏、采摘、品尝、体验、教育园产业,为国内外游客和太原市市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生活和休闲环境。(2)一线。一线是指太原市郊区大运高速交通干线两侧地带,包括太原市6区、清徐境内大运干线两侧。以大运路为中轴线,依托太原畜产品工业园区、清徐食品工业园区和阳曲农产品综合园区,重点围绕太原市居民需求,充分发挥近郊农业资源、交通及区位等优势,融合农业、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发展近郊创意特色农业。(3)两山。两山是指太原市东西两山的丘陵山地地带,主要包括太原市6区、清徐县以及晋中市榆次区的丘陵山地地带。遵循现代农业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发展要求,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在确保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体现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基地。
3科技创新推进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重点
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传统近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实现生产集约化、栽培设施化、农业生态化、产品精品化。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包括设施农业(温室蔬菜、温室园艺等)、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生物质能源等)、特色农业(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创意农产品等)、休闲观光农业(理念创新、环境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四位一体的农业生产体系。(1)设施蔬菜、瓜果、花卉领域:一是积极开展优质多抗、特色瓜果、蔬菜和花卉品种的选育,力求取得新的突破;二是开展蔬菜、瓜果、花卉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新型肥料和生物农药;三是开展蔬菜和瓜果规范化高效立体栽培技术研究,将关键生产技术、产地环境控制、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新型的规范化的生产技术标准;四是日光节能温室生态环境调控技术研究,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智能化生产。(2)生态农业领域:一是循环农业技术开发应用,将农业生产和加工剩余产品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再利用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低碳农业技术,重点加强清洁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培育新型氮素高效利用农作物新品种。(3)休闲观光农业领域:一是开展观光农业农产品的外观、品质、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培育适宜观光农业发展的种植、养殖品种;二是开展观光农业植物观赏性和游人参与性方面的栽培技术研究和观光采摘等功能研究;三是开展观光农业的生态功能研究,如植被保护、抗逆植物育种、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修复等领域的研究;四是观光农业的生物防治研究;五是观光农业的环境容量研究。
4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路径
(1)搞好5个对接,加速创意农业发展。一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城市需求对接,依据现在城市居民生活观念和消费需求的变化,适时拓宽农业服务范畴,丰富近郊创意农业的内涵,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二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对接,跳出农业抓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抓手,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近郊创意农业转型升级;三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市场流通对接,充分利用省会城市交通便捷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提高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活力;四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实现交通、水、电、通信、市场资源等共享,为近郊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五是近郊创意农业与科技创新对接,要与省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超前预测市场需求,建立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创新中心,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入驻科技园区,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关键性加工装备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研究;六是继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体系,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人才队伍结构,培养有文化的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拓展近郊创意农业发展深度和广度。(2)以科技创新项目为抓手,实施创意农业推进战略。科技创新项目是载体,是抓手,抓住了项目,就抓住科技创新战略的关键,要把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太原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着力点。因此,应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筛选一批有影响、有科技含量、有推广价值的科技创新项目,并与相关企业对接,推动企业尽快达到一定的规模,产品获得一定的档次,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3)建立科技创新专家团队,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而企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离不开创新,也离不开专家。因此,科技主管部门应组建专家服务团队,按行业或产业试行首席专家制度,组织相关专家分行业研究各个行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技术瓶颈、市场、趋势和前景等,在为政府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扶持方向、扶持环节等提供依据的同时,通过首席专家制度组织专家为企业提供点对点的服务,帮助企业开发创意产品、解决工艺技术难题、策划市场营销和管理方案等,实实在在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为企业,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密切联系,进行合作,创建自己的科技创新队伍,快速取得高新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生产。(4)构建全市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科技创新离不开信息,但目前信息渠道多,信息量大且分散,信息面五花八门,信息真假难辨。因此,应构建全市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着力畅通信息流,推进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推广与生产实际应用进行较好的无缝连接,形成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与城乡发展之间的信息融通、信息对称的良好格局。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应由政府出面以政策或制度的形式抓好软件建设,尤其是信息类型、采集渠道、筛选及传递方式、信息分享等机制的建设,以切实发挥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
5结语
生态观光农业规划范文5
关键词:台湾;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模式;海南;启示
中图分类号:F3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可以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而且可以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的需求。无论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还是在推动旅游建设方面,休闲农业都显示出积极的功效。台湾与海南,作为中国两大岛屿省份,都在致力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文章旨在通过对台湾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分析,对海南发展休闲农业予以启发。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概述
台湾是中国最早发展休闲农业的地区,起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拯救趋于衰退的台湾农业,寻找农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制定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在2002年立法将休闲农业纳入产业规划,此外,台湾“农委会”还在台湾一些高校,开设休闲农业课程,利用群众组织帮助农民转型,在持续的政策,法律支持下,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得到顺利发展,使得台湾农业得到质的飞跃。
目前,台湾休闲农庄约有1102家,平均每个乡镇有3.3个,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类型。休闲农业点平均占地约90亩,每个休闲农庄投资约为200万元新台币,每个休闲农庄年游客人数约45000人。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台湾发展前景良好的朝阳产业,年营业总收益达40多亿元新台币。
二、台湾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分析
在这30多年的发展中,台湾休闲农业以发展乡村体验经济为核心经营模式,在台湾当局重视及社会各界扶持下,坚持生产与经营并重,开展多种营销活动,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
(一)当局重视,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在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当局重视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1.主管部门明确,制定政策法规。台湾休闲农业主管部门是农业委员会,简称“农委会”。1989年4月台湾“农委会”举办了第一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2000年通过立法界定休闲农业的定义。为了帮助发展休闲农业,当局在各个阶段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规定,如“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辅导管理相关规定”等,在原有基础上修订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除专项法规政策外,在土地、环境、旅游、农业发展等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有力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台湾从省一级到市、县、区、乡镇,自上而下都形成了统一的休闲农业规划管理格局,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积极推进“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明确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每一个农园和农户,也都积极从市场定位、项目设置、开发原则、经费预算、效益分析等方面制定近期、中期、远期的规划。
3.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扶持。1998年,台湾成立休闲农业发展协会,2003年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及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积极发挥休闲农渔业(农场)发展规划、区划和制(修)定相关规定、政策、制度以及技术培训辅导、发展监评等综合功能。“农委会”在一些院校如台湾大学开设休闲农业课程,开展休闲农业教学研究。此外,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和台北市农会联合开展农业休闲旅游与全省100多家休闲农场结盟,推销优惠休闲游。
(二)以乡村体验经济为核心,开发多种休闲农业类型
上世纪四十年代,体验经济的概念在国际上出现。台湾休闲农业以体验农业为核心,发展体验经济。几乎100%的台湾休闲农场都设有体验的项目和内容,包括教学体验、生态体验、农作体验,风味餐饮体验、乡村旅游体验、果园采摘、农庄住宿、蔬菜采收、农业展览、民俗技艺体验、林场体验、牧场体验、渔场体验、农村酒庄和市民农园等体验内容。由此也形成了种类丰富的休闲农业。
1.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利用农场原有资源的多样性,通过游客在农场采摘、耕作,让游客参与其中,同时集观光、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区。截至2011年6月30日,台湾真正通过申请,经由“农委会”准予筹设的休闲农场共有479家[1]。包括教育型休闲农场,利用农村产业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农业和农村知识教育;以种植经营有机蔬果为主的有机类休闲农场;生态型休闲农场,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生态工法营造生存环境,如昆虫生态、溪流生态、渔业生态;专业化休闲农场,从事果蔬采摘及水稻、花卉、茶园、香草、药草、菇类、咖啡等劳作体验,或从事林场体验、渔场体验等。
2.观光农园。观光农园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菜园、观光花园和观光差远等。主要特点为在游客参观体验农产品时,满足好奇心,放松心情,延长游览时间,促进农产品的直销。如,挪威森林广场主题花园,环绕着天鹅湖而建。园中设有大型停车场、露营烤肉区、欧式花园、精致餐饮中心、纪念品贩卖部、露天咖啡广场等,为游客提供如置身欧洲般的观光享受。
3.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将都市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分置,由城市居民利用业余时间租赁经营的农业园区,市民在农业园区内栽种花草、蔬果或经营家庭农艺,同时为其提供土地耕作技术指导,使其在享受耕作乐趣的同时体验农业生产经验。
4.乡村民宿。乡村民宿是指利用乡村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将农民废弃或多余的农舍加以改造,提供给都市休闲度假者住宿。以家庭成员经营为主,可以少量雇人,餐饮供应以当地特色食物为主。这些“民宿”具有度假、休闲、观光的功能,住宿规模可容纳25-60人。截至2011年8月3日,台湾的合法民宿共有3310家[1]。
台湾休闲农业体验的项目内容众多,除了教学体验、生态体验、农作体验外,还有风味餐饮体验、乡村旅游体验、果园采摘、农庄住宿、蔬菜采收、农业展览、民俗技艺体验、林场体验、牧场体验、渔场体验、农村酒庄和市民农园等体验内容。
除此之外,台湾还有教育农园、民俗旅游、农业公园等类型。休闲农业的体验化是体验经济在农业的实践,如何将优势资源设计成知识性、趣味性、人性化的体验活动,将游客融入情境,这是未来休闲农场取胜的关键。
(三)生产经营一体化,创新多种营销方式
目前,台湾现有的休闲农场,基本都可以直接从事农林渔牧业生产与经营。多数休闲农场能集合初级产业、次级产业、三级产业于一体,休闲产品的品种、花色、项目、内容繁多;经营管理者重视企业化经营、社会化、现代化经营,积极开展休闲产品、旅游产品、健康产品、保健产品的系列开发,重视农业结构的升级和功能转化。
台湾休闲农业,充分利用本土农业与文化资源,发展多种主题休闲农业。在营销方式上力主多样化,扩大宣传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具体营销方式如下:
1.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与开发。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观光农业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农业栽培、农产品,应更纵深地探究到农村、农民、农业的各个不同层次和角落。引入当地文化,开发农业创意产业,才能满足游客对更高层次文化品位活动的需求。这些创意农业产品,既促进了民间手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也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还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游客参与的体验型项目。此外,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价格和品味都得到很大提升。
2.利用农业展会,进行农业宣传。台湾当地的市县经常举行各种规模的农业展览会、展销会。比如,2012年在“农委会”主导下,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结合全台各地特色休闲农场,集生态、景观、餐饮、农场住宿及农业活动于一体,在《2012海峡两岸台北旅展》中推出《台湾休闲农业馆》,以“在地消费、永继发展”为概念,规划三大主题旅游,分别为“台湾农场趴趴走”、“食材旅行”和“自然旅行”。还有2012宜兰青年美食文化体验营[2],既推广了宜兰的美食,也让人们对宜兰的食物文化全面了解。展览宣传活动不仅仅在台湾岛内进行,有时也会联合大陆各省的市县组织农业会展活动,进行宣传推广。
3.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相结合。台湾的休闲农业协会、农会不仅仅制作大量的印刷品进行广告宣传,而且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宣传推广。如,“NOW news”旅游新闻、“自由时报”生活新闻等。此外,网络媒体也成为重要的宣传平台,如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网、农业旅游咨询网、农业易游网等,各网站都有相应的农场讯息、活动详情、会员服务等各项帮助。充分应用信息科技、互联网,将客户需求具体化,使农场所提供的活动或服务最能符合他们所需。
三、对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几点启示
海南休闲农业起步较晚,1999年,海南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制定了《海南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海南发展休闲农业最初的设想都是从“农家乐”起步,产业形态较为简单。2009年海南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休闲农业发展局,据海南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报道,海南目前在建或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休闲农庄已有300多个,其中,全省休闲农业园区已达136家(农户经营的“农家乐”不在其内);直接从业人员9000人,带动农户1.3万户;园区农民人均年收入达7550元,远远高于当地农业人均收入;休闲农业园区年经营收入4.7亿元。尽管如此,海南休闲农业在经营发展中还是表现出一些不足,如产品表现形式单一,产品设计趋于雷同,缺乏文化内涵,游客体验性不足;政府关注不够,社会各界的支持不足;营销方式单一化,等等。
(一)加大政府重视力度,鼓励社会各界支持发展
各级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通过制定相关发展政策,给予积极引导推动。其次,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再次,财政资金的投入与扶持。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10年6月8日获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各级部门都对海南省发展休闲农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继2009年12月“冬交会”在海南省休闲农业体验之旅启动仪式上推出5条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之后,2010年8月6日,海南省农业厅与海口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快发展海口热带现代农业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致力于发展海口市休闲农业产业带、低碳农业产业示范区、海南省优势产业带等,计划3年内建成35个休闲农业示范点,把海口市建设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市[3]。
海南休闲农业资源在国内具有极高的独特性,合理规划农业资源区域,避免重复建设、“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现象。加强政府、休闲农业局以及海南省休闲农业协会之间的协作,积极发挥海南休闲农业协会的作用,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充分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发展体验经济,创新休闲农业产品
纵观海南目前的观光农业项目,在内容与形式上基本雷同,游客的体验参与性无法体现。各个项目之间重复开发与模仿建设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海南已有的休闲农业类型包括农园观光型、农园采摘型、垂钓园、科级示范区、度假型及其他。在已有的农业园区中,游客体验的内容有限,再加上配套的服务接待设施不完善,比如住宿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娱乐活动项目数量贫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因此,在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上,应围绕本地自然与文化资源,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增加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软件服务素质,使各区域农业发展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形成旅游产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区域。如2012年海口火山口附近开业的开心农场,除了满足游客采摘,观光的需求,还设置了陶泥坊、豆腐坊,促进游客亲自制作食品、艺术品,满足游客体验的需求。与此同时,舒适的住宿设施,放心可口的餐饮,都为开心农场赢得了较多的利润。
(三)营销方式多元化,提升海南休闲农业知名度
海南休闲农业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其知名度还较为有限,因此,增强市场营销意识,采用多元化的营销方式,如电视、广播、网站等,以此提升海南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
(四)加强与台湾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海南休闲农业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诸多成功经验,值得海南学习与借鉴。因此,无论是政府间,还是民间,都应积极创造合作交流的环境。如利用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论坛,“冬交会”,或者组织专业考察团赴台考察等。通过这些活动,加强琼台两地在休闲农业发展上的深入合作,推动两地休闲农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琼.台湾各县市休闲农业现状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1(5).
[2]杜函函,于蕾,孟柱,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及其借鉴意义启示[J].绿色科技,2013(4).
生态观光农业规划范文6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目标,依托省会,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突出特色,重点建设集高效、生态、安全、观光、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种养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现代园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有效促进一二三产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积极构建布局科学、规模适度、优势集中、效益显著的现代都市农业新体系,倾力打造服务省会、致富农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依据新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做到与城市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建设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匹配。
2坚持政策引导。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支持政策。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都市农业发展活力。
3坚持市场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发展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发展都市农业。
4坚持项目支撑。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包装、跑办、招商力度。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5坚持城乡统筹。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互动,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产业互助共促、城乡统筹发展。
(三)功能定位
1经济功能:城郊区域是省会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并为城乡提供就业机会。同时,通过优化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民收入。
2社会功能:都市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农业观光旅游的场所与机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形成都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3生态功能:通过造林绿化、植树造景、建设水面湿地、生态果园等。增加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辐射带动功能:依托城市强大的资本、科技、人才、信息和区位优势。发展装备先进、科技含量高、发展理念新的现代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农业发展。
(四)发展目标
把城郊区域建设成为省会最大的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的菜篮子”基地,通过3-5年的努力。构建起林水相依、生态良好的城市森林体系,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效益突出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通过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综合功能得到有效开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更加显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用更加彰显。
二、总体布局
突出打造三大板块。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发展的总体布局是重点建设一环两带。
以环省会绿化、石环公路绿化、城区与组团间隔离空间绿化、西山绿化、河绿化等为重点,一环两带:以石环公路为主线。构建环省会绿色屏障体系。沿河区域,以水为特色,依托河综合整治和景观建设,构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科普等为一体的河特色农业开发带。沿西部山前区域,以山为特色,依托西部山前区域综合开发和绿化美化,构建集生态旅游、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西部山前生态农业开发带。
三、发展重点
传统种养业逐步退出城郊区域,随着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张。培育壮大新型主导产业,实现粮退菜进、限牧增果,大力推进一产与三产相结合、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六大都市农业产业。
1高效设施农业。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突出产业特色,以设施蔬菜、果木、花卉为主,分别集中连片建设新型日光温室生产园区;分别建设2-3个万亩蔬菜示范区、3-5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方,打造一批质量过硬、特色突出、有市场竞争力的蔬菜品牌;以此带动大棚菜和露地菜生产,实现温室、大中小棚、地膜、露地菜合理搭配、协调发展,做到周年正常生产、季节均衡供应,提高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2绿色生态农业。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实施石环公路绿化、西山生态林区绿化、河绿化、省会森林公园等四大环城绿化工程和“一河两环”水系工程。沿石环公路两侧各建50米宽的绿化林带,植树20万株;沿河两岸发展速丰林及林下产业6万亩;沿西部山前大道两侧建设果品采摘、观光带5000亩。
3特色种养农业。市区三环内和组团县城周边控制新建规模养殖场并逐步取缔畜禽养殖。适度发展特种养殖,规模建设特色种养园区。以西三教花卉市场搬迁改造为契机,规划建设省会大型的生产、销售、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花卉市场和生产基地。以河上游区域的鹿泉大河、李村、正定北早现、新华杜北等107家池塘养殖场为依托,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集渔业养殖、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鱼庄,规划占地8500余亩、水面5600亩。县城南郊107国道两侧,建设占地1000余亩的观赏鱼产业基地项目。以中华鳖省级水产良种场为依托,规划建设亩中华鳖养殖、观光科技示范园区。
4休闲观光农业。按照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的要求。深度开发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规划建设一批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休闲农庄,引导、培育、做大一批旅游产品,开办美食店、美食村、美食节等服务,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为一体,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促进农业新兴旅游产业的做大。
5现代园区农业。凭借贴近城区、交通便利、经济实力强和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模式为载体,集现代农业示范、科技成果展示、农产品供应配送、旅游观光休闲的综合性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在藁城岗上规划建设藁城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区规划建设正定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新区加快建设东佐现代农业示范园。
6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重点抓好开发区食品园区、乳业加工园区、板材加工园区、栾城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初步建成以市区北部、西部乳业,东部、南部粮油,东北部板材为特色的都市圈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以及以石环公路南环沿线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带和鹿泉大河农产品物流产业区。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规划保障体系。现有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相关方面专家,研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发展区域,明确产业发展类型,确定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新民居建设规划相配套。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指导都市农业快速推进、有序发展。
(二)健全投入保障体系。市、县财政设立都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对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科研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吸引工商、民间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整合农业发展资金,集中财力,重点支持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创新项目运作机制,坚持市场化、产业化方向,明晰项目产权,落实项目主体,加快项目建设,提高项目效益。那一世
(三)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开发、集约发展。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市级财政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石政发〔〕45号)和《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施意见》石政函〔〕10号)有关规定,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和发展。制定落实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社会、个体投资都市农业建设。
(四)健全项目保障体系。按照都市农业发展规划。谋划、选择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大包装、推介力度,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工商、民间、外商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进一步加大对都市农业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扶持发展都市农业项目集群,依靠项目带动,促进我市都市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