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病症
中药的药理研究从20年代初,陈克恢开始麻黄研究[1]以来,研究方法逐步完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这就是中药药理学。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独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它使中药药理学从中药和药理学脱胎而出,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体系。因此,有必要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进行整理、探索为进一步指导中药药理学发展、丰富实验动物学的内容起作用。故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分类、现状和作用,探讨了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发展趋势。
1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概念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指根据中医药基本理论,为进行中药药理研究而对人类疾病原型的某些特征进行模拟复制,创造出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及相关材料, 包括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人类证候动物模型、人类病证动物模型三部分的内容,它既是实验动物学的范畴,又是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的核心。
2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分类及现状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研制出百余种证型,其造模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2.1 依据中西医结合病因学说塑造动物模型:又称为中药药理病证动物模型[2]、病因病理结合型模型[3]
这类模型的造模方法是既运用了中医的发病学说, 又考虑了西医的致病原理, 将现代医学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嫁接,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如高脂性疾病血瘀证动物模型、失血性贫血血虚证动物模型、感染性休克厥脱证动物模型等,把现代医学的辨病论治与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结合起来,中西汇通[4]。这方面的工作急待开展,以深化中药药理模型的研究,纠正证候动物模型难于深化、不好应用的不足。
2.2 采用西医病因病理复制动物模型
又称为中药药理疾病动物模型[2]、病理型模型[3],其可分为自发性的和诱发性的。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理,在自然情况下,发生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并通过定向培育而保留下来的疾病模型,如无胸腺裸鼠、重症肌无力小鼠、青光眼兔、高血压大鼠、肥胖症小鼠等;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方面的改变。如发热动物模型、四氧嘧啶糖尿病(消渴)动物模型、肥胖症动物模型等,此类模型目前应用最为广泛。
2.3 模拟中医传统病因建立动物模型
又称为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2]、病因型模型[3],自20世纪60 年代邝安堃建立第一个“阳虚”动物模型[5]以来,已用200 多种方法,复制建立了肾虚证、脾虚证、肺虚证、心虚证、血瘀证、血虚证、肝郁证、寒证、热证、痹证、里实证、厥脱证、温阻证、温病等证候动物模型。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动物身上复制的中医药证候,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独具一格的有别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方法。而中药药理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中药药理学发展的需要,急待增加研究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3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作用
3.1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药理学的基石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以及体内过程,从而阐明其防治疾病原理的学科。它包括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3部分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在中药药性药理、中药实验药理、中药临床药理的研究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
中医以系统——综合医学模式为特征,坚持功能主义的原则和视角来研究人体。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生物学性的认识,将弥补现代以形态结构为原则进行研究的不足,建立新的指导标准体系,丰富实验动物生理学,实验动物医学和比较医学的内容。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制与增加,又将丰富实验动物病理学和动物实验技术的内容,对实验动物疾病的病理过程和实验操作,技术进行重新认识,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深入研究,将成为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新领域。
3.3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突破口
中医药的学术发展相当缓慢,其原因就是缺乏实验研究体系,缺乏与现代自然科学的沟通与融合,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未建立起自己的科研规范,指标体系和方法论,致使其理论研究对实践缺乏推动作用,与世界医学缺乏共同语言,而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以实验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的具有人类病证表现的实验模型,弥补了中医药研究的不足,成为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的中介部分。故中医药药理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发展必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
3.4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
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可用正常动物观察药物对生理状态下各种生理、生化、形态等方面的影响,以判断新药的疗效。但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有本质的区别,对药物的反应常有质的不同。有些药物对正常动物无药效作用,而对中药药理动物模型则有治疗作用,如清热药对发热动物有降温作用,而对正常动物体温则无影响,因此仅用正常动物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新药有效性,必须选用中药药理动物模型,观察新药,对病理状态的影响,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其有效性。故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是中药新药有效性评价的工具。
4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研究近年来其应用范围日趋广泛,今后将在中医药基础研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除新药药理研究之外,纯基础研究能更完美地体现动物模型的优势和特点,反映中医药理论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因此,可望成为其主要发展方向,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在以下两方面取得进展:
4.1 重建开放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以融贯新知
中医药理论体系有明显的超稳定性,使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许多成果在融入这一体系时遇到障碍。动物模型研究的许多发现,已从多个方面,如病、证概念,证、病关系,不同证候鉴别,同一证候内进一步分型,证候重新分类,治疗反证的意义,中医方剂、中药的功用主治规律性等方面提出现有中医药理论体系难以容纳的内容[8]。因此,很有必要以实证性方法重建开放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4.2 相对独立于临床以充分完善自我
基础研究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必须相对地独立于临床进行发展才能真正完善中医药基础科学,并更好地促进临床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克恢. Schmidt T. Pharmacol Expt Therap[J]. 1924,24(5):B339.
[2]彭成.试论中药药理动物模型[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5):47-49.
[3]傅益群,吕健.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候关系释义[J].中医药学刊,2004,22(9): 1665-1666.
[4]曾茂贵,郑沁鈊.中药药理研究中证候动物模型的选择和(下转第267页)(上接第228页)应用[J].福建中医药, 2007,38(3):60-62.
[5]邝安堃,吴裕欣,丁霆,等.某些助阳药对于大剂量皮质激素所致耗竭现象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1963,11(2):113.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的区别范文2
1 中兽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观念落后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中兽医学课程的讲授和学习过程中根深蒂固,授课过程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习也只注重课堂讲授的内容,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而脱离了临床的应用与实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兴趣的培养。
1.2 教学内容繁杂、抽象
中兽医学内容繁多,主要包括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为主的基础理论,以及病因、四诊、防治法则、中药、方剂等多个内容。且其中诸如阴阳五行等内容语言晦涩、抽象难懂,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而同时由于近年来课程学时数的不断缩减,现有的课时亦不能满足对全部教学内容的讲授工作。如何精炼教学内容,授课语言通俗易懂,是摆在中兽医学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个主要问题。
1.3 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中兽医学的教学虽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但限于该课程的特殊性质,课程相关的直观教学资料相对较少,如标本、照片、录像、动画、模型等,多数课件的制作仍以文字为主,相关知识与理论的阐述仍停留在文字描述阶段,缺少直观教学资料,极大地影响了授课效果,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另外,课堂讲授也多以老师灌输、学生听讲记录为主,课堂氛围死板,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
2 中兽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更新教育观念
为了满足现代兽医人才的需求,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兽医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兽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结合对学生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改善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力求使学生在了解一定的中兽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中兽医传统的疾病诊疗方法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以后的实践生产中运用中兽医相关知识诊断和治疗一些常见的畜禽疾病。
2.2 优化教学内容
2.2.1 删繁就简,精炼教学内容
在目前各门课程学时数普遍缩减的大环境下,仍旧一味的强调增加课程学时是不现实的。为了缓解教学内容过多与学时不足之间的矛盾,精简教学内容,合理取舍是唯一解决途径。首先紧紧围绕中兽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两个基本特点,着重讲解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如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等,尤其是脏腑学说,让同学从中医角度了解和认识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着重讲解病因学说、辨证方法、中药及方剂的基本功能和临床应用等,让学生理解如何从中兽医学角度去诊断临床常见畜禽疾病,并合理选择用药。而对内容抽象,难于理解的经络学说、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做适当的简要介绍,同时可适当让同学了解一些兽用中药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影响。
2.2.2 重点突出,强调现代研究成果
由于中兽医学的知识内容主要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诊断和治疗畜禽疾病的经验总结,而缺少现代科学的验证,这也是近年来中医学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讲课的过程中,对于经过现代科学验证的一些理论知识要重点强调,比如中药十八反的内容中,哪些是现代研究证实的,哪些又是经过实验研究后证明是古人对药物功能的误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兽医学的现代研究进展情况,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改进教学方法
2.3.1 对比式教学法的应用
对比式教学法主要指与西兽医学对比教学法。中兽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兽医学,与西兽医学相比虽然在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理条件均有所差异,在方法论上也有很大区别,但在个别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存在相似之处。由于中兽医学课程普遍被安排在高年级讲授,对学生而言西兽医学的理论和观点已经先入为主,此时能找到中兽医学和西兽医学理论相似的切入点,对比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心的功能时,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可以推动血液在脉道内正常运行,以营养全身。而西兽医学认为心的主要功能是泵血,把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为各个组织器官提供营养和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心功能的理解和认知,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2.3.2 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的区别范文3
将循证医学的重要性常挂于口,铭记于心,自然好。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循证医学的真正内涵,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那么,循证医学到底是什么?临床实践为什么需要循证医学?循证医学能解决哪些问题?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联系与区别又在哪里?恰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幼平教授来北京讲学,我们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她,期望从与这位身兼卫生部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Cochrane中心主任和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诸多重要职务的循证医学专家的访谈中得到一些答案。
需要,所以产生
循证医学到底是什么?这是李教授在讲学和接受采访过程中被问及最多的一个问题。她说,如果要用最短的文字来描述循证医学,那就是――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实践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20世纪后半叶,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从单因性疾病向多因性疾病改变,因此相应的治疗也就变成了综合性治疗。在综合性治疗中,每一种干预措施可能都只产生很小的疗效,因此对其评价就必须要借助特定方法,即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1948年,英国人进行了人类第一项链霉素治疗结核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证实链霉素疗效非常好。如此确切的疗效,再加上如此严格的研究方法,使其结果很快得到公认。从此,RCT被确立为评价临床疗效的最有效方法。但是,尽管使用的都是RCT,不同研究者针对同一个问题得出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问题就这样产生了:每项RCT都号称是最高级别的证据,都是权威专家做出来的,那么,面对各不相同的结果,临床医师应该相信谁?
类似的问题越积越多,于是,方法学应运而生。方法学可以保证把应用相同干预措施治疗相同疾病的所有高质量临床研究都集中起来,最终拿出一个结论,从而来解决临床医师无所适从的问题。
循证医学的实施也需要一系列方法学来保驾护航。临床试验的设计、执行和质量控制需要方法学,以保证设计出来的试验是科学、真实、符合临床实际。借助方法学,才能把世界上此前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临床研究都收集起来,严格评价后进行质量评价,若能进行统计学分析,就拿出一个量化的结论,若不能做统计学分析,就拿出一个描述性结论。随着时间的过去,不断产生的新证据会对这些结论进行更新和补充,使其越来越接近真实的情况。不可否认,当今的临床决策已经越来越依赖这种高级别的证据。
总之,是疾病谱的改变、治疗方式的改变及证据的不断产生这些很现实的问题,催生了循证医学。回首循证医学走过的路,刚开始时只是个别人的问题,后来变成了前瞻性的探索,然后总结出一些经验,凝练出方法,再上升为学科,而现在正在向学科群发展。
三要素,二核心,四原则
李教授说,在循证医学实践过程中,讲究医师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要“三要素拍板”:①参考当前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②参照医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在检查病人过程中所得到的第一手临床资料,因为临床医学是一个高度实践的科学,所以医师的经验和技能在任何时候都是必不可少的;③尊重病人的选择,将病人的意愿提到很高的程度上,例如癌症病人要考虑到其经济情况及个人意愿,年轻病人要考虑到其性生活能力。如果脱离了“三要素拍板”,那就不是循证医学,而是经验医学。
此外,循证医学还有两大核心,一是“证据要分级,推荐有级别”,二是循证医学的证据要不断地“与时俱进(updating)”。把临床研究证据分级别是循证医学所提出的要求,可分为下列5级:大样本多中心RCT或者收集这些RCT所作的系统评价和(或)荟萃分析;单个的大样本RCT;设有对照组的临床试验;无对照组的系列研究;专家意见、描述性研究和病案报告。
为什么要参照当前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因为如果一个疾病没有被消灭,那么世界上患这种疾病的人数就是以这个病名为中心,没有半径的圆,即患病人数无限增加。而任何一个临床试验,都是以这个点上的试验去推测整个人群的患病情况,都是“以点推面”。试想一下,如果以点推面,当然希望这个点越大、越多,而且分布得越均匀,这样才越真实,越有代表性。专家意见之所以被排在循证医学证据的最低级别,就是因为专家的局限性。专家意见只局限于一点,无法去与全世界治疗同一个疾病的高级别证据的全部结果相抗衡。
至于如何做好循证医学,李教授总结了“四原则”,即基于问题(临床关注的问题或重大的科学问题)的研究,参考当前最好的证据决策,关注实践的效果,后效评价、止于至善。
十三年三个阶段
因性疾病及其综合性治疗的疗效”而提出的。
循证医学在提出之初,非常强调对RCT的系统评价。但10余年后的今天,人们才发现,大样本多中心RCT数量很少,而且有些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做RCT。此外,临床研究中存在着大量设有对照组的临床试验(CCT)。因此,基于这样的现实,循证医学专家们现在正在研究怎样把CCT中的有效成分拿出来的方法学,并给它一个权重。
循证医学原来只着眼于临床治疗,现在已逐渐扩展到诊断、中医药、外科和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
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即1996-1998年间,英国人运用循证医学理念、方法和证据进行政府决策,解决公共卫生、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体系中的问题,提出了循证卫生保健(evidence-based health care)的概念,将高级别证据用于社区人群和大众。
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开始。李教授根据循证医学的哲学理念,将其外延到各个需要证据决策的领域中,提出广义循证观,定义广义循证观三要素为:①凡事都要循证决策;②要与时俱进,根据新出现的高级别证据不断补充和完善现有评价;③后效评价,止于至善。该概念2003年首次在Cochrane年会上提出,即被全世界循证医学同行认可。因此李教授于2004年提出了循证科学(evidence-based science)的概念,她认为是基于以下内涵:①各行各业、各种层面都在强调决策的科学性和它的成本效益比;②重视信息的采集、加工、挖掘和合成;③由第三方进行权威评价。现在,各个行业都重视数据库的建设、评价标准和体系的建设和第三方的权威评价。
综观十三年来循证医学的这三个发展阶段,其核心问题是循证医学的原理没变,但是针对不同对象,要研究出适合不同特定条件的方法学。只有方法学跟进了,学科才能发展。
三成“确定”七成“不确定”
循证医学能解决哪些问题呢?李教授介绍说,循证医学的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把有关某个问题的所有临床研究证据全部收集起来,即使无论有证据证明“yes”还是有证据证明“no”都算结论,截至2005年8月,在Cochrane协作网所有2435个系统评价中,也只有30%的证据能确切地说“yes”或“no”,其余70%则都不确定。这些都充分说明,人类征服疾病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即使是一些世界上流行的大病种,采取眼下最流行的治疗方法,也没有证据证明其究竟是有效还是无效。以腰背痛为例,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全世界因为腰背痛而请病假者占所有开病假条者的1/3以上,但是从最便宜的到最昂贵的128种腰背痛治疗手段中,竟然没有一种被循证医学证据证明有效。
总而言之,就目前来说,循证医学能提供证据的也仅能解决30%的问题,其余70%的临床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未来高质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和观察结果。
出于蓝而胜于蓝
谈到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联系,李教授用七个字来形容――“出于蓝而胜于蓝”。李教授解释说,循证医学的每一条都针对着经验医学解决问题当中的不足,为的就是去完善经验医学。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循证医学肯定是优于经验医学的,但还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毕竟,经验医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循证医学还很年轻。
至于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区别,李教授认为至少有以下六点:①证据来源。经验医学的证据来源于教科书和零散的临床研究,而循证医学的证据则完全来源于临床研究,且多为前瞻性研究。②检索方法。经验医学很难做到系统与全面,而循证医学则一定要求系统与全面,并有一套方法和一系列的伺服系统来保证其系统与全面。③拿到证据后评价。经验医学并没有要求评价证据,而循证医学则要求对证据进行严格评价,而且有一套严格的评价方法。④判效指标。循证医学强调终点指标,即病人的生存能力、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而非中间指标,因而更接近病人的需求。⑤治疗依据。经验医学可以是动物实验或间接依据,而循证医学完全是临床依据。⑥医疗模式。经验医学以疾病和医师为中心,而循证医学以病人为中心。
那么,循证医学是否在各个方面都一定优于经验医学?不一定。循证医学还要接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正是在这一点上,循证医学做得非常客观。综观循证医学的工作过程:检索了哪些数据库,检索了哪些时间,用了哪些手段,得到了什么结果……在这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可以监督,而经验医学则不具备这些。循证医学所有的方法和证据都是透明、公开、可让人检验的。只有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东西才可以上升为真理,才会成为新的证据。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的区别范文4
1农业与中医学的关系
科学文化首先是由社会经济活动所决定。从本质和起源来看,中医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1]。早在七八千年以前,中国人开始从事种植经济,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遗址都证明了这一点。此后数千年间中国的农耕、丝织、金属冶炼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传统农业劳动是生物型生产劳动。农业生产的胚种与成体都是生物有机体,它不能机械分割;胚种的生长是发育的过程;农业生产需要和谐的自然环境,是按生物生长的规律进行的;农业生产者是多面手,分工协作尚处在萌芽状态,所以农业文化本质上是有机性的文化,把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合乎规律的变化过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文化泛化到看人,人体也是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同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建立在这种有机论、朴素系统论基础上的传统中医把人体看作不能机械分割的有机整体,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的生理和病理,对人的生命功能作出生物学、甚至哲学本体论的解说,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把人体当作一个黑箱来研究,在诊治疾病时注重辨证施治,用药注重多味药并服,注重整体调养,药物大多是生物药材或靠采集或耕种获得,注重顺应自然、养生保健。其思维方法较多采用取类比象,注重悟性思维,强调整体观念,具有浓重的辨证色彩。从而同建立在还原论、机械论基础上,尤其是作为工业文明反映的近代西医注重分析、实证、工具、技术的作用,注重用物理学、化学解释人体功能,重视单药独进、有针对性局部治疗(即强调溯因分析认识论、微观实体本质论、浅性因果决定论的向后、向下、向外的认知方向)疾病的医疗观有根本区别。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当时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汉书•艺文志》载,农学名著有9种之多,金属冶炼、造纸、煮盐、制帛等手工业亦有重要成就。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当时的医学。如构筑物质世界和人体系统的“五行”学说,直接源自现实的生产和生活。《尚书大传》曰:“水火者,百姓之求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其值得注意的两点,一是“金”,不同于单质的天然物,是由于冶炼技术发展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合金。二是点出“土”在五行中的重要地位。《国语•郑语》曰:“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表明“土”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比其他四行重要,这是农业生产以土为本思想的体现。这一点反映到医学中,《黄帝内经》把运化水谷精气谓之“后天之本”的脾归于土,认为“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足以略见其影响之一斑。农业生产对于中医药学的最显著影响和作用之一,是规定所用药物以草木为主,动物及矿物类药物只占很小比例。据统计,《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类药物252种,占69.04%;动物药67种,占18.35%;矿物药占46种,占12.6%。此后的历代本草著作中,植物药始终占大多数,动物药也多是农业的副产品与渔猎产物,矿物药则与农业或手工业有关。总之,以农为主,兼营(手)工、林、渔、猎的农业经济,规定了中药的种类及其获取途径。
除此之外,农业文化还规定了中医的基本理论特征:第一,法于自然。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界,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而不能逆行。中医据此提出防治疾病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亦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生长之门。……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第二,重治未病。效法自然,并非无所作为。在农业生产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预防自然灾害发生。农业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经验,在一定意义上也适用于疾病。中医提出“治未病”的原则,即在疾病未曾发作之时,就积极预防,使之不发生,或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等疾病已经产生再行医治,就难免造成伤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故强调重视养生保健,重视疾病预防。这也是中医有别于西医的重要特点。
2科学技术与中医学的关系
科学技术历来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科技史上,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它不仅拥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而且拥有当时较为发达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建筑学、农学、金属冶炼学、生物学、金丹化学。医学的形成不仅需要大量的医疗经验,而且有赖于人们对自身与整个自然界的关系达到一定的科学认识水平。中医的形成与发展,是同古代科技发展的支持分不开的。
天文学为中医提供了宇宙观背景。远在夏朝,天文学已编制出“夏历”;西周时提出28星宿概念,战国时提出24节气。至秦汉时出现更具系统性的天文学假说“浑天说”、“盖天说”和“宣夜说”。同时代的《黄帝内经》不仅蕴含大量的天文学知识,而且接受了当时最具科学性的“宣夜说”。如“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冯乎?”“大气举之也”。(《素问•五运行大论》)认为人们所居住的大地在“大气”的作用下悬浮于宇宙之中。中医注重天文学,其目的在于弄清天人之间的关系,结合人的生存大环境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防治疾病的规律。人不仅源于自然,而且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天地日月的运行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影响。“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不能积极适应天时及节气的变化就会发生疾病,因而防治疾病的原则自然可以从中推导出来。在中医理论体系中,阴阳与五行构成了其基础,它们与古代天文学更是直接相关。中医认为,人之阴阳本于天之阴阳。“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以应天之阴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行更是与五方、五气相联系。“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天元纪大论》)。揭示出天人相应,天、地、人统一的观点。人体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生物有机体,受到生物界一般规律和自身特殊规律的支配。因此,以防治人体疾病,维护和恢复人体健康为宗旨的医学,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之上。中医经典涉及许多生物学知识,对生命的起源和生存条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问题作了科学的探讨。
《黄帝内经》把生命现象当做一种自然现象,揭示出生命现象的总根源在于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然而,阴阳并不是空洞的抽象概念,它们“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成,而化生万物”(《素问•天元纪大论》)。在维系生命活动过程中,则是“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化气以成形为基础,成形以化气为统帅,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成为生命活动的支柱。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了生物节律,从而大大发展了生物学。它以自然界周期性变化为背景,发现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脉象、色泽等皆有相应的变化。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体的变化节律,在发生疾病时表现尤为明显,“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多数疾病早晨减轻,夜晚则加重。中医对生物节律探索的最重要成果,就是提出了“子午流注”学说,并把它运用于针灸学,形成其理论基础,这在临床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其他科学技术也都深深影响着古代中医。如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八纲辨证,子午流注针法,方剂配伍中,蕴含着古代数学知识,其中大量使用着模糊化方法。诸如“气”的范畴,五行学说,病机学说,针灸及磁疗中,则显露出其物理学背景。而中医药学中的化学知识则直接得益于古代金丹化学以及手工业生产实践。因而中医学的发展繁荣,是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古代科学技术的结果。
3政治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国自进入阶级社会后,王权就成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至秦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开始了延绵数千年的皇权统治。这种皇权制度与逐渐强化的大一统思想对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封建统治者为延年益寿、延续子嗣,保证皇权世代相袭,都十分重视医药,并千方百计地加以控制、利用。历代王朝专设御用“食医”、“太医”,建立并不断完善医事制度、重视医药典籍,从而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延传和发展。西汉开始,为强化皇权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皇权至上的政治思想氛围对医家产生重大影响,并无形中渗透到医药学中。其突出表现就是把人体生理组织与政权系统相类比,以心神喻君主,从而表明心神是全身的主宰,君主是国家的中枢。《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人体12脏各有分职,且有“相使”、“贵贱”之分。肺、肝、胆等脏器分别是“相傅之官”、“将军之官”、“中正之官”、“臣使之官”、“仓廪之官”、“传道之官”、“受盛之官”、“作强之官”、“伎巧之官”、“决渎之官”、“州都之官”。在此之上矗立着心君之位:“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宫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昌,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这里,既是指心神的主宰地位,也是论证君主的重要性、合理性。这是医学理论,也是皇权思想。《内经》之后,以心为体之君,以君为国之心,成为思想家、医家的常规类比。医官制度的设立,皇权思想的强化及在医理中的泛化,也深深影响到医家的价值观念。既然身与心犹如国与君,所以治身如同治国,治身者亦可治国。医和说:“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国语•晋语》),突出治国的重要,其价值判断为:治国者为上医,医疗者为下医。后世所谓“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是这一价值观念的影响。这里当然不乏有医家欲抬高自己身价的心态,但已足见封建制度、皇权思想的巨大影响。
4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中医药学,不仅受到当时经济状况、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而且还受到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先秦时期曾经出现诸子竞出、百家争呜,是中国学术发展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不同学科和观点体系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特别是医学与其他各门学科的关系尤为密切。因为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它在临床中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决定了它自身及与其他学科的可通约性,需要各种学科的理论、观点和技能、技巧的支持和转移。因而中医药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势必尽可能地汲取和综合利用其他学科的成果,以解决其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融摄性。对医学理论形成影响最大的当属哲学思想。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的区别范文5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discovery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scovery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the course of “biological statistics attached to experiment desig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covery teaching method has changed th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enhanced the student to study the initiative,reduced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has improved the result obviously and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basic skill.
Key words:Discover teaching;Experimental design and biological statistics;Application study
发现教学法是教师把有关讲课内容的问题和实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资料或情趣自觉地探索,发现事物变化的内在因果关系,形成基本概念,获得基本原理或结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方法[1]。《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实用性很强的方法课、工具课和实验技能课,是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课程的基础上讲授试验资料的整理、统计分析方法和试验设计的实施的课程。由于其涉及一些严谨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笔者把发现教学法引入到《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教学中来,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态度,降低了心理障碍,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认知结构[2]。
1 教学理念
通过实例讲解《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原理[3]。如:利用随机抽测比较10头长白猪和10头大白猪经产母猪的产仔数来阐述显著性检验的基本原理;通过比较3个品种奶牛产奶量的高低来讲授试验指标、试验因素和试验水平的概念。也可通过实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情趣,带着疑问去听课[4]。如在讲解次数资料的分析―卡平方检验,一个羊场有876只羔羊,公羔428只,母羔448只。按遗传学动物性别1∶1的比例计算,公、母羔均应为438只。观察次数和理论次数为什么不同?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流程 举例讲授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步骤,引出发现教学法的教学流程。(1)预习方差分析的概念、原理和步骤。(2)提出问题,我们讲过两个样本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问题,应用t检验。如:比较12头长白猪和12头蓝塘猪100kg时的背膘厚度的差异?而3个或3个以上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问题,应用哪种方法?举一例:比较4种饲料A1、A2、A3、A4对猪的饲喂效果,选取初始条件相同的猪20头,每组5头,各组猪的增重结果列于表1。
比较4种饲料对猪的增重效果,找出增重效果最好的1种饲料?引出如下问题:①多个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问题能否采用t检验?②方差分析的原理是什么?③方差分析的方法步骤是什么?④平方和与自由度如何分解?⑤如何进行F检验?⑥F检验显著,表明4种饲料对猪的增重效果差异极显著,但并不知道哪种饲料增重效果好?下面我们要比较4种饲料,需要进行多重比较。⑦多重比较的定义、方法和步骤?
(3)发现探索问题: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析问题,讨论并总结。
(4)知识归纳总结:方差分析的步骤:①平方和和自由度的分解,②F检验,③多重比较(F检验显著)。多重比较的方法:最小显著极差法(LSR)和最小显著差数法(LSD),LSD和LSR区别?为什么选用LSR法?最后得出结论。多重比较的结果有三角形法和标记字母法?两者的区别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
2.2 教学研究 由表2可知,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的试验对象分别是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的大学二年级学生,试验组是发现教学法,对照组是传统教学法,传统教学法是注入式教学(老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试验组较对照组的期末笔试成绩、期末实验成绩、学习态度和兴趣和学生主体意识分别提高了9.20%、11.73%、16.43%和26.43%,学习心理障碍降低了17.01%,并且达到了显著的差异(P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的区别范文6
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她为中华民 族几千年繁衍生息、日益强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千年来,中国人民依靠中医养生和治 病,卓有成效。实践证明,中医中包含了深刻的科学道理和合理因素以及现实有效性。毛主 席曾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社会科学著名学者田森先生说:“中国有五大发 明,而不是四大发明,中医就是第五大发明[1]。”
然当今竟有人怀疑中医药的科学性,说中医不科学,伪科学。中医药怎个不科学,怎个伪科 学法? 中医的“治未病”学说,“天人合一”学说等不知有多科学。那些不懂中医理论的 人一看到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就狂呼落后骗人,大喊是迷信。君不知,没有蝌蚪之变,哪有细 胞学说?阴阳五行是客观历史条件下的象形推理,朴素辩证,是早期的科学辩证观点[ 2]。世界 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一门学科的诞生和形成,都是以其独有的理论特征、实践特征作 为首要的骨架,然后再掺入一些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以资充实、论证、衬托,从而达到形 成“独立学科”的条件。中医也不例外,它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生理病理认识以及相 应的诊断、治疗、预防为核心,然后在充分应用文学优势的基础上, 巧妙地吸收了哲学的 骼体认识、辩证分析理论,使得脏腑等理论,变得既浑然一体,又井然有序,不论从何处着 手,都会感到它是有机统一、首尾相顾、本末有序、切实可行的科学体系。正因为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思想的引入,使中医学有了质的飞跃,并成为中医学说的最大特征,且明显区别 和优越于其他学科。当然, 不可忽略的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中还吸收了诸如数学、 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军事、政治、手工业、农业、音乐、美术、心理学等诸多 学科的知识,这使得中医学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灵活多样。 当社会大科学体系中的一些内 容重新掺杂排列入中医学的构架中时,它们就既是各自学科成分的代表,又更重要的成为中 医学本体组成的一部分[3]。所以中医是一门非常科学的学科。
也有人说中医是经验医学,不科学!有经验的医学不好吗?科学研究始于对现象的观察,尽 管医学科学在飞速发展中,然而,反复观察所捕获的一些现象与另一些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 而中医是医学知识和经验渐进性积累与医学理论多系统综合发展起来的。历代医学经过几千 年呕心沥血的努力和作出很大的牺牲及实验所留下的大量的悉心而长期观察的资料或结论, 这是我们祖国医学的一份无价之宝啊!如针灸的几根银针已经征服了国内外千千万万的患者 与人民。中医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是其在两千多年的人身试验中,已经摸索出了一套有理论 、有实效的学说体系,其学理能从生理、卫生、病原、病理、诊断、治疗、配方、药物等诸 方面一贯到底。其理论来自实践,充满了辩证唯物的思维,尤其是根据辨证论治的规律,能 对许多从未见过的疑难病症产生预期疗效,足见其临床特色绝非限于药物与经验。而西医却 是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做出来的,所以其实中医是比西医更科学的,更适合人类的医学。
也有人说中医太古老了,落后了,跟不上现代化!中医古老吗?我们祖国的筷子不是更古老 ?几万年了,甚至几百万年了,但它不科学吗!你总不能看到西方的刀叉就说中国的筷 子不科学吧!中医不仅不落后,而且她一直在发展,与时俱进。从最早医学专著《五十二病 方》记载的242种中药,发展到《神农本草经》的365味,再发展到《本草纲目》的1892种。 东南亚地区产的乳香、没药、檀香等经过医疗实践过程辨清其性味归经后纳入了中医药体系 ,就是中药不断发展,现代化的一个典型范式;而医学诊断模式由《黄帝内经》的三篇热论 到张仲景创建六经辨证,再到明清温病学派提出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则是中医理论不断与 时俱进的典型[4]。而且什么叫“现代化”?病人住院从头到脚,各种仪器检查,出院缴费几十 万,这就是现代化吗?医学是为人民大众健康服务的。对医学而言,不应只追求形式,不应 以时间定位,而应该把用最少的支出、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效果,作为对现代化医学的 基本要求。如“针四缝”治疗急腹症――蛔虫团梗阻,既简单又速效,又省钱。这就是现代 化的成果。
也有人认为中医发展太缓慢是中医药学不科学,近二三百年来与世界自然科学脱节所致,因 此认为发展中医药,必须给予改造才有出路。中医几千年的进步是从单味药发展为复方。注 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味归经、君臣佐使,按照中医的理论辨证论治用药。这一套如 果都服从现代自然科学而寻找单体,认为药物化学已经到分子学水平,那中医的四气五味还 有何用?药味归经有何依据?虽然我们不能抹煞麻黄素、黄连素、青蒿素等等的现代研究成 果,但这些并不是原药材的全部作用,如我们不能用麻黄素放在麻黄汤中去治表证,不能用 青蒿素放在青蒿鳖甲汤中去治阴虚潮热证等,如果这样一来,丰富多彩的中医药学便会走入 穷巷了,岂不悲哉[5]!还有有些人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就是误认了“中医科学化 ”为“枝节西医化”。请看何云鹤、章次公先生讲话:“改进中医作团结性公开活动,开端 者是章太炎 先生主持的上海国医学院,院中的课程由陆渊雷先生厘定,除了中医必修的,添加西医基础 医学,如生理、解剖、病理、医化等。后来,上海和各地中医学校也照样采用。二十余年间 ,造就了不少从医校走出的中医,同时西医中间也有人主张改进中医,给开业中医灌输必要 的西医常识,抗战前江苏医学院附设中医培训班,就是一个例子。理论上,如此训练的中医 ,看起病来,必能融会中西,比仅受西医教育,或仅受中医教育,来得高明;事实的回答却 正好相反,医病的成绩,既不及拜先生抄方子的旧中医,更不及从西医学校出身的西医;看 病的时候,对西医中医的学术,非但不能融会运用,有时且不知如何可以单独运用,这实非 热心提倡改进中医者初意所及料的。他的症结所在,是中医和西医虽然目的同样是医病,但 他们医病的基础和立场各不相同。要使他们相互联系起来,事前需要审慎考虑,通盘筹划,若是不顾一切硬拼硬凑,就会产生不中不西的医生[6]。”何、章两先生很早就是 想用西医来改 进中医的热心工作者,直至1949年发表了上面的谈话,这是多么伤心的结论,这是多么值得 警惕的恶果!但是我们决不会因噎废食,决不是籍口这不良的结果,就认为中医不必改进, 或中医再不可研究西医,而是要引此恶果为前车之鉴,中西结合并不是单单中医+西医,也 不是中药+西药,而是在对两种医学理论都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融会贯通,在理论上有所 突破,并能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这样才是中西结合。
再说如果中医不科学,怎能在实践中屡屡取效呢! 中国历史上曾遭遇无数次疫病侵袭,但 从未像欧洲那样一死几百万、几千万人,主要原因是中医药在防治大疫上屡建奇功。1958年 广州流行乙型脑炎,邓铁涛教授当年参与救治,统计中医之疗效达90%,且无后遗症。1990 年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对1988年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重叠甲肝与1983~1988年美国 本土以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进行了统计对比,中美死亡率比例为1∶234。这次抗击 SARS,中医药再立新功。去年SARS袭击了3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内地染病者5327例,占世界 的60%以上。全球SARS病死率为9.5%,中国内地为6.5%,台湾为12.5%,香港和新加坡为17% [7]。中国内地效果之所以好,一个基本原因是中医药介入了治疗过程(中医参与治疗 的患者占58%),中西医配合治疗发挥了特殊作用。当今西医对很多疾病,很多疑难杂症都束 手无策,而中医在治疗这些疾病有很多独特的方法和疗效,如非典、畜流感、艾滋病等。
现在,人口与健康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最重大问题,我国也提出了“2020人人健康"的宏 伟目标。作为中医药发源地的中国,必须重新确立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全面振兴中医药,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中西并重的新型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为13亿人民健康造福。20多年来, 中国医疗事业、主要是西医取得了空前发展,但受惠者主要是城镇中享受公费医疗保障的2 亿多居民。我国85%的人口(90%以上的农民、50%左右的城镇居民)无缘享受国家公共卫生保 障。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在200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出:“全 国有48.9%的群众有病不去就诊,有29%应住院而不住院,群众看不起病[7]”。目 前,绝大多数 农村患者临终死亡是在家里而不是在医院里,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负担问题。“ 非典”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香港治疗一个非典病人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而广州中医药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最贵的一个非典病人治疗费才五千元,而且治疗50余人,无一例死亡。 香港的病死率是17%[5]。很多人认为,吃西药太贵,到西医院进门就是高档检查, 不管什么病,先要作CT、彩超之类的检查,药还没有用,光检查就要几百元。而中医药是以 “简、便、廉、验”为显著特点的医学,她往往用一根银针、一把草药就能救人于水火之中 ,而治疗费用则是西药费用的“零头”。
而且,在中国,我们无法也不可能走西方医疗保障模式道路。西方医学成就之伟大不言而喻 ,但西医费用之昂贵也有目共睹。西医越现代化,投资就越大,收费就越高,政府和百姓就 越难承受。十多年来,发达国家卫生保健体系普遍发生了支付危机。以美国为例,2000年其 医疗卫生支出总额达1.3万亿美元,占GDP的13%,占全球医疗卫生支出总额的43%。即使如此 ,美国仍有15%人口享受不到基本医疗卫生保障[5]。所以在政府还拿不出更多的资 金发展城镇 农村卫生事业今天,要解决城镇农村急需解决的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发展中医事业 是唯一的出路。因为中医药的特色是简、便、廉、验,乃解决目前“因病致贫”、“因病返 贫”的特效良方。其次在非洲、在第三世界中、在世界各地,很多很多人民还得不到卫生医 疗保障,很多很多人民无法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如果能在世界各地大力推广发展中医,这 不仅能保证人民的健康,也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药大多来自自然物质,如植物、动物 、矿物等,大世界上万物皆可作为中药,皆可治病救人;中医的针灸推拿效果也是相当简便 廉验的。相信伊拉克如果有中医药,就不怕美国的医药的封锁,不会因缺乏医药而枉死了很 多人。
在21世纪的今天,在人身健康越来越备受关注的今天,我们要大力发展中医。发展中医,其 实不是为了科学而科学,也不是为了中西学术之争,而是为了保证13亿中国人民,乃至全世 界人民人人都享有医疗保健权利的重要依靠。发展中医是为中国社会发展,乃至全世界的发 展服务的。中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邓铁涛. 怎样正确认识中医.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1):1.
2 章岳然. 中医发展方兴未艾.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4:341.
3 赵斌. 让中医学在优势特色的轨道上与时俱进. 甘肃中医,2004,(15)2:11-12.
4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走出误区,重铸中华医魂(四).
5 邓铁涛.寄语青年中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