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亚健康的解决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亚健康的解决方法范文1
关键词:艺术治疗;功能;身心健康;释压;社会
一、大学生压力现状
生活的负担及工作、学习中遇到挫折,会给青年人带来无尽的烦恼,这些烦恼会造成身体上的不适。善于自我调节情绪的人,经过一段时间后身心不适的症状可以缓解或消失,然而不善于自我调节的人群,压力就会严重危害青年人的身心健康。据报道,我国约有60%(约7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当然其中青年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尽管造成亚健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过度心理疲劳仍是首要的原因。大学也是半个社会。大学生会经常感受到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压力来袭,心理亚健康人群呈增长趋势,随着心理压健康的趋势上涨大学生的一些潜性压力就会转化到现实的生活中,蓄积不良的情绪,会造成人际关系相处障碍、性格孤僻暴躁、轻度自闭等等,这些问题慢慢会转变成心理疾病可能会引发忧郁症、自杀等疾病行为。及时的释放减压对心理健康显得越来越重要。生活还要继续,那么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个出口,去寻找真实的自我,去释放压力,最终解决这种社会生活与健康的矛盾冲突。因而,在大学中建立一个具有减压功效的社团,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必要的。
二、大学社团的功能性
大学社团是大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学生根据兴趣、生活需要的等加入社团活动,丰富业余生活。社团可以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社团活动的益处较多,社团的活动内容丰富,可以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爱好与技能的广阔舞台。同时,一个成员众多的社团就如一个小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很频繁,这对成员之间交往能力与技能学习的培养无疑就更为充分。社团活动也是帮助成员实现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社团是带动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兴趣、技能和才能的大本营,而且学生社团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为成员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充当社团成员与社会交往的渠道,最后达到帮助成员从学校走向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目的。健康的社团活动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灵魂,而且能使学生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在交往和活动中认识社会,培养竞争意识。
三、艺术减压社团
不同于在大学中是比较常见的社团形式,艺术减压社团它具备了一个社团的基本功能同时,加入了艺术释压的功能,使社团的功能性更加多元,艺术减压社团是校园社团新的存在形式。艺术减压的延伸是艺术治疗,它是学科之间的跨越式的互相交流,主要包括舞蹈治疗、美术治疗、音乐治疗、戏剧治疗、心理剧、诗歌治疗等。艺术治疗需要通过艺术形式将压力和问题“间接”表达出来,通过科学的判断和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将人们从问题中解脱出来。艺术治疗是艺术学、医学和心理学的有机结合体,利用交叉学科知识全面解决心理问题。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治疗多数用不到言语的表达,而是测试者主要通过观察就能判断、解决被测者问题。因大学校园中,需要减压的人群大于治疗人群。艺术减压相较于艺术治疗易于执行,更融于校园整体环境的需要,也更适用于校园社团活动。艺术减压的知识理论及运作形式与艺术治疗是互通借鉴的。在大学中成立大学生艺术减压社团,其主旨是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具有艺术性的放松释压环境。同时,为同学们搭建具有趣味性的交流途径。社团建立遵循艺术释压的基本规则,制定和实施艺术减压社团的活动内容。社团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在活动中引导参与者要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造环境,以求外界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同时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又能另择目标或重选方法以适应现实环境。其次,引导参与者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人与人的交流不只是可得到帮助和获得信息,还可使我们的苦、乐得到宣泄,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再有,引导参与者权衡好努力工作、学习与积极而有意义的休息的关系。
四、小结
亚健康的解决方法范文2
【关键词】心理关注;企业员工;中原经济;健康
一、目前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状况水平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原经济区企业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而企业发展需要各种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作为发展根基和源泉。由于河南省的区位、人口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大量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企业,在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后续的管理问题。从企业来说,急速发展和快速扩张使得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关爱远远不够。从员工来说,随着工作、个人、家庭压力的增加,对陌生环境、工作负荷的适应和承受问题凸显,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在一些劳动力密集、工作负荷重的生产型企业,曾出现过群体性的恶性事件、突发性的自杀事件。很多企业开始认识到,只有身心健康的劳动力才能成为一个组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才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仅是数量、知识,开始在招聘环节注重心理健康。但如何减缓在岗员工的心理压力,却是摆在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前的难题之一。
二、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员工心理调查
在校专业大学生都具备心理咨询的知识、技能,拥有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饱含一腔实现中原崛起、祖国振兴的热血,如果能够利用所学、所知,回报社会,便是当代大学生的最终追求和价值体现。因此,发挥专业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开展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是每一位当代大学生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的当然之举。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企业竞争的激烈,员工的工作、生活的心理负荷越来越大,员工心理亚健康状态日益凸现,通过讲解心理知识,引导员工学会释放心理压力,调节自身情绪等,正确平衡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活动开展帮助员工树立正确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员工的心理和谐,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自身的抗压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还有效的避免了不良心态造成的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和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打造高效的企业员工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调查了解。通过对员工生活、工作压力、恋爱以及薪资待遇等相关的问题的一些心理想法的探索与实践,以点带面,全面更细致地了解掌握员工这个群体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其团队合作模式,发现并总结归纳员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探讨针对问题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可行基本方案。
2.活动项目。借鉴实践经验,通过较为有效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团体咨询”“座谈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依托公司或者企业自身规划开展活动。通过这些形式来进行心理援助。根据在前期的调查、实践、讨论等,在活动中为员工建立个人档案,时刻追踪记录员工的心理变化。
3.效果评估。根据现场观察、访谈、问卷调查、跟踪调查等形式,进行全面、客观的效果评估,总结成败,为企业员工真正解决内心问题,为其他活动实施提供修正依据。从而使得心理援助取得最大化成果。
三、关爱企业员工心理实践内容
1.通过访谈调查寻找心理问题。专业老师指导学生一方面利用自制调查问卷和相关量表对员工成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高端访问,从领导层的角度发现员工的心理问题,归纳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此展开讨论,为之后心理宣传小册子的编制做准备工作。问卷可以涉及有关职业发展、恋爱婚姻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从专业角度了解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确认进行援助的手段和方法,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要即使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可行性建议。
2.进行为时大约两至四期的发展性团体咨询活动。团体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形式,即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等特点。发展性团体咨询是指以心理健康者为对象的以自我成长与完善为目的的团体心理咨询,特别适合用于团队调节中,在企业文化中,其重视团体工作效益,在团体咨询中可以更好的培养员工之间的情感,促进双方沟通。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为企业员工进行团体咨询活动。
3.开展经验交流茶话会。通过经验交流茶话会,创造一种安逸和谐的舒适氛围,使员工互相坦诚相见,真诚沟通,进一步了解造成不合理竞争的成因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机制,从专业结合生活角度出发,指导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一些可行性较大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如:转移注意、音乐疗法、心理沟通等。
4.心理健康宣传。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制作并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小册子、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内容涉及企业员工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例如:如何解决人际交流问题;增强城市归属感、被认同感的自我调节方法;恋爱、情绪调节方面的解决对策等,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普及企业员工的日常生活中。
四、调查讨论反响
亚健康的解决方法范文3
1 急诊护理同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1 健康教育可稳定患者的情绪,凡来我院急诊科的患者大多为急性患者。他们的病因广,病种多,如:各种原因导致中毒者、车祸或斗殴伤所致的伤残者、慢性病的急性发作者,及各种原因造成的濒死者,这些患者,因其发病急,病情重,生命受到威胁,他们的内心十分复杂,作为急诊护士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同时,也要对包括心理护理的健康教育进行合理指导,来缓解患者的恐惧、悲伤、沮丧放弃治疗等情绪,同时对其家属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准备,所以急诊护士则是贯穿抢救治疗过程中健康教育的指导者,她能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使之积极配合改善病情。
1.2 合理的健康教育易于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标志着全世界的卫生保健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WHO也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个体在决定和满足其健康需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自我护理也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发展的必然趋势,急诊护士在抢救患者的同时,也要通过良好的言语、规范的态度举止,通过耐心询问,悉心照料,使患者在最危难之时感到人间的温暖,护士对其家属也要进行必要的医学知识讲解及卫生宣传,帮助他们对生活中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有一个积极及自我防范的措施,也就是说急诊护士在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就是促使人们帮助人们增加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护理活动同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的、综合的、有效的为患者服务,才能使患者及其家属在防病治病中起到主要能动作用。
2 急诊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2.1 护士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护士是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患者诊治与护理过程中,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时间最多的人,但急诊护士又不同于在其他科室进行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她有她的职业性、选择性,对急症患者她们虽不能实施大范围的调查和制定较远期的健康教育目标,但她们能积极做到:快、准、稳。如:分诊准确、抢救及时、措施到位等,在实施最基础的抢救措施的同时,如: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急诊护士也运用其专业知识,针对其科室性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应的生理和心理护理,使她们感到医护人员的可亲、可信,增强了患者的安全感,对促进疾病的治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 护患关系密切,有利于开展健康教育医院在设立急诊科时,对其人员配备上不同于其它科室,医护之比约为1:2~ 3,也就是说大量的治疗及其技术性操作均由护士完成,因此,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关系也最密切,现在医学Et益发展,急诊科在技术与设备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如设立了ICU,急诊护士可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发展的全过程,更直接参与患者的护理工作,可详细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健康教育指导,在急诊科的性质之下,急诊护士所实施的健康教育患者也最易于接受。因此,护患关系密切,最适宜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在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健康”的整体系统化护理模式中,健康教育是增强护患沟通和密切护患关系的桥梁。
3 基层医院急诊健康教育实施的办法
3.1 急诊健康教育的内容呈现多样性急诊健康教育人群不同于其他科室,不仅限于疾病防治和一般卫生知识宣教,还应加强急症科学目标人群的心理卫生教育和不良行为干预,护士在进行抢救患者的同时,应保护镇静的心理状态,这样有助于稳定病人及其家属的不良行为反应,降低了突发事件引发的负性情绪反应,对患者的身心健康起着促进作用,基层医院可根据当地社区居民的急诊常见病,由医护人员成立一个抢救治疗康复小组,通过行为指导和行为矫正来强化患者,如:脑卒中患者,应控制其钠盐摄入,并忌烟酒,定期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应限制其饮食、控制体重等行为方式做起,使患者一步步从亚健康状态转变为健康状态。
3.2 急诊健康教育的形式 急症科为门诊的一部分,它是来往人员较多,患者首先到达的第一站,所以应使用标语、板报、墙报等文字宣传来指导健康教育;第二,用宣传画、挂图等进行生动有趣地形象宣传;第三,通过医生,特别是护士进行口头宣传,这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所以要结合性别、年龄、文化层次,接受能力等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之达到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目的。
亚健康的解决方法范文4
关键词:医学 生活 关系
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医学能够为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锦上添花,提供科学的保护。很多人都以为医学知识是高深而且神秘的,只有专业医学人员才能了解它,懂得它。殊不知医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生活活动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如果使用恰当,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科学保障,相反它也会让我们陷入无限烦恼甚至危及我们的生命。
谈到医学,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我们的健康状况。而很多人都会陷入这样的误区:医院体检没有查出病就是处于健康状态。一个人的健康应该是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它和我们的各类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很多人看似健康,但他极可能处于一个因不良生活习惯而引起的亚健康状态,这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十分大的。当然,人类的身体就像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体内各子系统之间会密切配合、相互帮助,会监视身体出现的各种不正常状况,并及时处理,当不能处理时也会尽快传达给大脑,从外界寻求帮助。因此医学知识是我们保持健康的工具,掌握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医学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生活饮食中的医学
生活中的各种食物给我们提供了蛋白质、脂肪、糖、维他命等各种人类必须的营养成分,使人类各项人体机能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支持各项生产生活活动。尽管这些营养成分十分重要但如果人体摄入过多,反而会加重身体组织器官的负担,导致不良后果。比如许多女生爱吃甜食,但甜食中的糖分和脂肪含量都是十分高的,过量摄入则易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胆固醇等。还有些人喜欢将巧克力和牛奶同食,这也是十分不科学的习惯。我们都知道牛奶中富含钙和蛋白质,但却不知道巧克力中富含的草酸极易和牛奶中的钙形成有损人类健康的草酸钙。这种物质不溶于水,在肠胃中无法被吸收,长此以往会出现头发干枯、腹泻、缺钙和生长发育迟缓等现象。
大概大部分人都认为各种蔬菜瓜果等素食是补充维生素的最佳选择,但科学的医学知识告诉我们,补充维生素的最佳来源是肉类,尤其是动物肝脏、鱼类。这个医学常识令很多人大跌眼镜。许多妈妈们都喜欢炖各种汤,认为汤是十分“补身体”,甚至在喝汤时只喝汤,汤渣却丢掉。但殊不知汤只是十分稀薄的脂肪和水溶性氨基酸溶液,主要的营养成分还是留在了肉里面。骨头汤里面的钙质也只是比自来水略高而已,其脂肪含量却很高。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医学误区,其中很多或许会颠覆我们的生活思维,但却是最科学的。
二、生活行为中的医学
在全民健身的现代生活中也蕴含了许多医学知识。现在最流行的运动方式或许就是有氧运动了吧。大家都都知道有氧运动对人的身体有好处,但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氧运动,简单来说就是有韵律性的运动,运动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强度,在运动过程中人的心率保持在150次每分钟。坚持每周三到五次有氧运动,氧气能充分燃烧体内的糖分,就可以达到消耗体内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的效果。慢跑、骑自行车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氧运动。
有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喜欢在早上锻炼,但经医学研究,早上并不是最佳的锻炼时间。早上刚起床,人体的各项机能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人体处于基础血压高、基础体温高、肾上腺激素也高的状态,并且人体经过一晚上的消耗,已经没有足够的营养支持体育运动了。再加上人类生活环境逐渐变差,早上的空气质量也是较差的。医学健康专家建议最佳的锻炼时间为下午四五点,并且晚上也不适宜高强度锻炼。错误的锻炼方法有时也会损害人体健康。
晒太阳是人们经常做的一件事,都认为晒太阳有益健康。其实其中也是蕴含着医学知识的,晒对了太阳才能达到保健作用。上午十点和下午四点的阳光中的红外线比较强而紫外线较弱,有利于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促进钙磷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增强体质。又能避免伤害皮肤。但晒太阳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而且经研究穿红色衣服最能达到效果,因为红色的辐射长波能够抵御短波紫外线,避免其对人体的伤害。同时最佳的晒太阳场所是户外,尤其是有许多绿色植物、空气清新的公园,不要在室内隔着玻璃,因为玻璃会阻隔紫外线,同样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可见,生活中很多细微行为都离不开医学。
三、结语
医学总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学会细心观察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认真总结生活中各种问题并抱着好奇心寻找解决方法,最终你都会发现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医学。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并学以致用,能够帮助我们合理搭配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从而保持良好的身体心理状况,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亚健康的解决方法范文5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职生;积极心理学;幸福感水平
作者简介:黄敏(1985-),女,湖南平江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讲师。(湖南 岳阳 414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52-02
心理学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对维持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顺利成长,促使其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作用。由此,高职生心理学课程教育也逐渐成为各大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但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弊端,多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形式。虽然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与肯定,在增强教学实效性方面也在不断探索改善,但整体上教师的课堂效果构想与学生的实际接受及掌握情况间存在一定差距,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成效与提升高职生积极心理因素方面的联系并不密切,效果也不够理想。
符兵等人的研究表明,高职生幸福感状况处于中上水平,但有相当部分的高职生,特别是来自农村家庭、父母离异家庭、多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等情况的学生幸福感水平相对较低。[1]高长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全国714名高职生进行幸福感水平的研究也证明,高职生的幸福感状况整体良好,但程度不强,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2]因此,这部分幸福感水平不高的高职生就急需在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来化解矛盾、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水平。
但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教授高职生的仅仅是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点,而缺乏相应的指导操作及如何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实践。因此,高职院校中的心理学课堂,不仅要教授知识,避免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产生,更要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积极心理因素的发展。这就要求高职生的心理学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实效性,要努力帮助学生调适心态,协调与他人、与社会的人际关系,不断提升高职生的幸福感水平。
一、心理学课堂教学在提升高职生幸福感水平中具有重要意义
1.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幸福的状态
幸福是指个体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一种状态,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感到满足和充满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3]而幸福感则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个体生活质量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整体的评估。它是心理健康的一项衡量指标,也反映了个体的生活质量。[4]但高职生在生活、学习、交友等方面存在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使越来越多的高职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若能通过心理学课堂教学环节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使学生能逐渐体验到愉悦的心情、乐观的心态,体会丰富的情感,感受到幸福的状态,那高职生的心理问题会逐渐减少,体验幸福的感觉会越来越强烈。
2.在课堂教学中学会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和技能
高职生有着极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强烈希望自己能参与,甚至主导课堂进程。学习心理学理论也认为,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出:在生活中学会一些方法和技能,如学会对自己进行好的、积极的暗示,是提升幸福感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力求通过心理学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保持或恢复积极心理健康的状态,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特点具有更客观、直接、全面、正确的认识,自觉地培养其关心自己心理健康状态的态度,督促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从而使高职生的心理状态能达到最佳心境,促进其发展和完善自我概念。当学生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对待问题能够有更合理适宜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时,学生就会从事情反馈的结果中获得满足。如:课堂中可以让学生表达幸福感;在情绪不佳时对自己微笑,个体整体感觉会有所好转。
因此,在心理学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有机会根据事情的不断发展而适时的调整自己的心态、表情和行为,能让学生在调整中不断的探索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在不断的调适中感受不同程度的幸福感,为发展、锻炼、调适自我,走出校园后的生活做心理准备。
3.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积极的思维方式
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认为,个体有很多非理性观念的倾向。在生活中有各种情绪困扰,对生活事情产生不快情绪的结果等,并非是事情本身所引起的,而是个体中的非理性思维对事件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而直接引发的,是个体选择的错误信念而导致的。高职生经常将“郁闷”、“没味”、“烦躁”等负面情绪词语作为口头禅,这就使学生从行为的选择上就影响了个体的情绪。因此,在心理学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重新理清所有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分类成积极的、中立的或消极的三个方面。同时借助于课堂中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交流,采用重新组织知觉和思维的方式,来分析自己的非理性思维,通过不断与非理性思维辩论的方式来改变自己消极的选择倾向,选择积极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并将这种选择积极思维方式的倾向固定下来,逐渐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促使个体形成良好的行为结果。
4.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幸福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爱恶欲都是人的正常情绪,这其中包含积极的情绪,也包含了消极的情绪。个体情绪是否健康是以个体能否将自己的情绪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特别是个体的消极情绪需要合理的、恰当的表达和宣泄。
王慧等人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表露有可能会让个体出现遭受群体冷淡、他人排斥、对局面失去控制和容易被出卖的风险。[5]正由于需要冒风险,个体有可能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保护自己的内部世界不受窥视。所以表露越多,幸福感越差。在高职院校中,若教师对学生越信任,对学生的问题有越高的接纳程度,则学生的保密性越少,越具有安全感。由此,自我表露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若高职生的情绪能够顺畅、安全地得以表达和宣泄,个体将会感到无比的舒畅。对于高职生来说,如果消极情绪达到或超过个体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更甚者还会出现自伤或伤人事件。高职院校校园中不断有悲剧的发生,就是高职生们没有顺畅宣泄消极情绪和调适消极心理的后果。
因此,为了提高高职生的幸福感水平,在心理学课堂教学中采用自我表露的方式是值得选择的。所以高职生心理学课堂教学就需要教给学生放松和宣泄的技巧、方法,并提供给学生一个放松和宣泄的安全场所,使其在宣泄和放松后,能尽快地感受到心理负担的减轻,体验愉悦感及幸福感的提升。
二、利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完善心理学课堂教学
1.积极心理学基本理论
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家如塞利格曼等,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主张。在他们看来,心理学更应该关注个体和团体的积极因素,如积极人格、积极情感和积极的组织系统等。心理学的目标应该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并预防问题的产生。在研究方法上,它不仅接受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现象学方法,也接受了实验心理学的验证研究方法,因而比人本主义心理学前进了一步。[6]
2.教学操作课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充分体现,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缺少师生互动环节,只有教师机械性、呆板性地向学生灌输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方法等。学生也只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久之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只要能背下知识点就是能很好地掌握心理学课程的错误思维,这极不利于高职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学课堂的发展。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中,幸福感作为一种体验,能够通过外部表情或动作与他人分享。当教师的幸福感外化为表情和动作时,学生就能识别出教师的积极状态,会同化教师的幸福感,再将教师的积极情绪内化为自己的积极情感,通过外部表情或动作呈现出来。而教师又可通过学生积极的自我表露反馈来强化自己的幸福感,从而使学生的幸福感逐渐增强,由此构建一个师生幸福感良性互动的过程。
在教学操作课上,教师经常让学生讲述、分享自己幸福的、高兴的、感动感恩的事,并每天将其记录下来,坚持一个月的时间,就会发现学生的幸福感会有显著提升。通过对积极事件、积极情绪情感的不断讲述、记录来强化其积极心理因素。在课堂中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至发现和选择身边美好的、积极的一面,并将其固化为他们的日常习惯,逐渐学会用积极的思维和想法来看待这个世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3.教学认知课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前者是指个体对知识的陈述性方式表达,即“表达是什么”;后者是指在了解一定程序后通过操作而获得的知识,即“行其所知”。高职生知识的获得既要动脑也要动手,但手脑结合时却未必“合宜”。高职生即将面临的是多样化的社会环境和各种类型的人,需要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每种环境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在解决各类曾经没有遇到的问题情境时,光靠课堂上所教授的两种知识是不足以掌控局面的,特别是进入社会环境后,高职生们不仅要知且要行,更要“知行合宜”。
教学认知课即在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中,给学生们设置各种不同类型情境,让学生在理解或大致理解这些不同类型情境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应对此类情境的方法,并做出恰当的反应,从而获得各种知识。对应到积极心理学理念中,就是让学生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基本知识,选择并利用积极思维和想法来维持自身的心理平衡状态,调适不良情绪和状态,并获得积极的解决方法。通过课堂上的各种模拟环境,从认知上、根本上积极地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情境,自己悟出获得如何积极应对的方法及维护积极心理的知识。
4.教学实践课
高职生在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中,个体所面临的问题不会是单个的问题情境,而是充满各种问题的综合情境。高职院校其实就是一个小的社会环境,高职生需要面临各种问题和承担各种压力,就特别需要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来应对解决。而心理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将生活的各个方面分裂开来一个个解决,而是希望能借助课堂中的实践环节来综合发挥学生所学,并将所学应用至各方面,从而使自己和身边的其他人保持身心健康。
教学实践课是将课堂教学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强调知识的运用,更重视维系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素质的完善和积极心理的发展。教学实践课的特征便是综合性、实践性,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愿主动参与,自己来发现问题、找到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亲身体验。
5.教学创新课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源泉,教学创新课就是要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及任务,让学生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技巧,创造性的完成所设置的各项任务,以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创新课中,需要教师在全面了解高职生心理健康目标基础上创设多层次、全方位的积极心理体验体系,形成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畅通的沟通途径。不仅能促进高职生创造性的发展,还能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笔者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做过许多相关活动设计安排,除学生个体自己讲述外,还适当的进行团体活动。通过团体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团体中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更重视学生在团体活动过程中,对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技能和技巧的掌握。同时还会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来增加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情境性和趣味性。要求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团体活动分享经验和感受,让学生在学习中娱乐,在趣味中学习。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合作的技巧,又能让学生感受团体的温暖和力量,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事实证明,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创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能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更好地体验积极心理。
总之,高职生心理学课堂教学是一个亦旧亦新的教学课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思维,积极与学生交流互动,共同探索愉悦获取知识的途径,以期提高高职生的课堂参与性、活跃性,培养高职生的积极思维,并促使其形成对自我的肯定性评价,从而不断提升其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符兵,王永生.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10).
[2]高长松.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
[3]杨光辉.幸福作为教育终极目标的辨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6).
[4]郑斌.高职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亚健康的解决方法范文6
[关键词]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缓解途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096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1- 0193- 03
1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现状
根据2008年的重庆《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调查报告显示, 40%的公务员认为工作无意义,50%以上的公务员出现了职业倦怠,高达70%的公务员丧失了原有的工作激情。调查还指出其中县、乡一级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甚至低于普通老百姓。
201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0个省市自治区的公务员调查发现,50%以上的公务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其中在县乡工作的公务员职业倦怠水平显著高于省市等单位的公务员,调查还发现乡镇一级的公务员的职业倦怠最高,且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偏低。
2014中国社科院郑建君博士的《中国基层公务员心理状况调查报告》显示,78.89%的基层公务员或多或少存在着工作倦怠现象,甚至有6.40%出现重度工作倦怠。
由此可见,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必须得到重视与解决。
2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2.1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危害
2.1.1 影响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绩效
长期的职业倦怠使基层公务员办事效率降低、上级政策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为“脱”“懒”“混”。
“脱”指的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团体。执行政策时完全依赖于上级行政的命令,不能灵活解决问题,群众路线执行不彻底,遇问题不深入调查,对群众盼望解决的问题无动于衷,团队意识与合作观念薄弱,个人主义大行其道。
“懒”指的是不作为、无所为。对基层反映的问题不作为,不主动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不主动改善服务质量,不关心问题的解决,遇事互相推诿,拒不承担相应的责任。
“混”指的是工作没有计划性。对日常处理的工作抱着应付的心态,不讲效率;不主动思考问题的解决与工作的创新,自由散漫,出现迟到早退现象。
2.1.2 影响基层公务员的人际关系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主要影响四种人际关系:
在与同事的关系上,职业倦怠使基层公务员的情绪变得不稳定,逃避责任,经常与同事发生矛盾,并且常常把自己封闭起来,刻意疏远人群;
在与上级领导的关系上,常常抱怨工作环境、领导方式等,对领导交代的工作与命令产生抵触,不认真完成工作任务,与上级的关系出现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在与群众的关系上,官本位思想严重,对人民群众的来访表现出不耐烦,态度蛮横无礼,故意刁难来办事的群众[1],造成与群众的关系产生严重的不协调。
在与家庭的关系上,职业倦怠导致基层公务员的幸福感降低,对家庭成员时有抱怨甚至发生家暴,使其逐渐偏离的正常的生活与工作轨迹。
2.1.3 影响基层公务员的身心健康
长期的职业倦怠往往会使基层公务员感到精神的疲倦与衰竭,导致精神不集中,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长期处于精神的压抑与紧张中,引起睡眠质量下降与饮食习惯改变,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对生活失去原有的自信,做事提不起兴趣,并伴随着挫败感和自我怀疑,时常感觉到生活的无助与困扰;对工作失去当初的热情和职业期望,对责任与义务的履行不彻底,影响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的提高。
2.2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2.2.1 物质利益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基层公务员的大部分的任务都需要在有限的时间达成,而且随着机构整合和人员精简,基层公务员所要面对的工作较之前增加了很多,所以基层公务员无论在工作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着较大的工作压力,但是由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层公务员数量的现实条件,不允许给予基层公务员过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基层公务员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成员,也存在“经济人”的特点,即社会活动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基层公务员的努力s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就严重影响了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长此以往,便使基层公务员产生了职业倦怠。
2.2.2 激励效果的不明显
激励机制的设置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而存在的,如果组织的激励机制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就会导致组织成员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我国公务员的考核的内容有德、能、勤、绩、廉五项,但这五项内容的考核标准却难以把握,使考核的主观随意性和自由裁量权过大。
对于大多数的基层公务员来说,对工作努力最期望的肯定方式是职位的晋升,但由于政府机构的规模和高等职位的有限性,并且职位的晋升竞争十分激烈,可谓是“万里挑一”,很难得到职位的晋升,晋升的无望又让基层公务员加剧了职业倦怠的产生。
2.2.3 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基层公务员作为一个完全的社会人,同样希望在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和归属感满足心理上的需求,但是基层公务员大多数工作是通过上级命令完成的,使基层公务员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来独立完成工作,降低了基层公务员成就感。
由于长期的科层制影响,我国基层政府的公务员管理中严重缺乏人本思想,使基层公务员的职业的成长与发展长期得不到重视,也同时导致了基层政府过于重视任务本身,忽视基层公务员的身心健康等问题,使基层公务员对工作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出现职业倦怠。
3 缓解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途径
3.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合理的薪酬体系
公务员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种类,不是以实现个人利益为目的,而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存在的,所以公务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预防盲目的攀比和个人享乐主义,从而降低工作带来的压力。基层公务员要树立“忠诚、为民、务实、清廉、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樽非螅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摒弃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利益的思想。应参照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促进基层公务员职级工资的改革,依据其担任的职务、德绩情况和工作年限确定职级工资档次,让很多没有提拔的基层公务员在薪资上能够有提升的空间,最大限度的体现薪资公平[2]。
3.2 关注组织公平,促进激励效果的发挥
对基层公务员的考核实行责任制,落实考核人考核责任,使被考核人的考核过程有据可查、考核结果有理可依;并且建立申诉机制,如果对考核的结果感到不满意,应该有专门的申诉部门受理其申诉,并在相关证据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如若属实,应追究其考核人的责任,保障基层政府考核的公平性。合理规划基层公务员的岗位轮换和晋升,打破用人时论资排辈的错误做法,为优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基层公务员的激励应该灵活运用,建立兼具公正性和激励性的奖惩体系[3],实现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保证激励结果的准确性、作用性,预防或减弱职业倦怠带来的危害。
3.3 关注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合理干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的预防有赖于基层政府的关注与重视。在日常管理中要引入心理素质测评的手段,及早发现并矫治基层公务员的心理问题[4],并且对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绩效做出及时的评价,以此提高基层公务员的成就感,防止职业倦怠的出现。职业倦怠的缓解要靠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引进EAP计划为基层公务员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解决基层公务员工作与生活中的心理问题,缓解职业倦怠的危害。基层公务员自身也应寻找合理的宣泄方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空余时间多参加与兴趣爱好相关的文娱活动,转移工作带来的压力;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让工作有计划进行,以此消减工作繁杂引起的烦躁心情。
4 结 语
基层公务员的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和为人民服务的质量,所以对基层公务员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职业倦怠作为基层公务员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应该通过基层政府和基层公务员的共同努力,构建科学、公正的人员管理制度,在日常的工作中预防与缓解职业倦怠,从而促进基层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缪国书,许慧慧. 公务员职业倦怠现象探析――基于双因素理论的视角[J]. 中国行政管理,2012(5):61-64.
[2]熊振华.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以南昌市乡镇公务员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