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媒体时代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媒体时代概念

全媒体时代概念范文1

媒体转型已成为当代中国传媒的发展趋向。本文从全媒体的概念建构与辨析入手,探寻中国全媒体的发展演进之路,即全媒体发展的初期孕育、全媒体发展的报业转型和全媒体发展的整体推进。而未来全媒体发展的关键在于全媒体的认知共识、制度建构、流程再造和全媒体人才培养。

关键词:

全媒体 历史演进 媒体转型

中国传媒业的全媒体发展之风已从报业吹向了广播电视界,并引发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与研究,截至2012年12月,在中国知网以主题“全媒体”进行检索,可检索到1500多条记录,在百度可找到相关结果2400多万个。从目前文献检索的全媒体研究来看,多是描述性的分析或个案式的追踪探讨,缺乏学理性的深层次研究。

一、全媒体的概念建构

全媒体发展起于何时?由于认定的依据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时间标志看法。但基本认同的意见是,国外以2006年英国老牌报纸《每日电讯报》的全媒体改革之路为起点,随后,由《今日美国》2008年开始尝试的产业链重构推进了全媒体的实践。在我国,全媒体转型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广州日报》于同年6月成立滚动新闻部,专门针对报纸、手机和网站进行“联动发稿”。次年7月,我国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试点的首家全媒体采编系统在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正式上线运营,自此,报社记者的角色悄然转型,开始以全媒体记者的身份向多个媒体终端――传统纸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移动报和户外大视屏等信息。2009年1月,浙江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正式成立,它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以全媒体命名的新媒体机构正式诞生。同年,南方报业集团也正式提出构建“南都全媒体集群”的理念。那么,全媒体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1. 全媒体概念学说。全媒体概念界定众说纷纭,通过文献整理,大致可归纳为三种学说:

报道体系说。该学说认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或者说是采用多种媒体手段和传播平台来构建的报道系统。这种报道不再是单一落点、单一形态和单一平台的,而是在多个传播平台上开展的多个落点、多种形态的报道体系。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及网络新媒体都是这个报道系统的整体组成部分。[1]这一概念从新闻业务本体出发,落脚点放在全媒体形态的报道体系上,较好地概括了全媒体报道的模式和特征,但将其限定在媒体“报道”业务层面,略显褊狭。

传播形态说。该学说认为全媒体是综合运用多种表现符号,如文字、图像、声音、光线等,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并通过多种传播手段传输的一种新型传播形态。[2]或者说,全媒体是在传统和新兴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进而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3]从本质上说,全媒体是指不同媒介类型之间的嫁接、转化和融合。其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信息资源的多渠道采集,信息资源的统一加工,全方位多业务系统的支持,多渠道的资源共享。[4]此概念将全媒体视为不同于以往的新型传播形态,强调了各种媒体间融合生产信息内容的立体传播状态,较全面地概括出了全媒体传播的形态特征。

整合运用说。该观点在综合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广义而言,全媒体概念是指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狭义界定,是指立足于现代传媒技术和媒体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运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传播渠道联通、运营模式统筹等方面的整合性实践。[5]这一观点突出了全媒体更具宏观性的“整合应用”,将多因素囊括其中,但未清晰地概括出全媒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观照了全媒体概念学说之后发现,目前有几个共同点可作为界定和理解全媒体的要点:一是全媒体发展的主体是传统媒体,这是其面对新媒体而求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发展整合多种媒介形态,而缺乏多种媒介形态间的统合协同,就构不成全媒体;三是实行多媒体分流传播,并根据媒体的不同分流生产出不同的媒体产品;四是作为一种新型的运行模式。

2. 全媒体概念辨析。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涌现出“超媒体”“多媒体”“富媒体”“跨媒体”“融媒体”等众多相关概念,其间有异同,要科学地认识全媒体的概念,有必要对这些相关概念进行辨析。

“超媒体”“多媒体”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首先,“超媒体”是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个术语,它又与超文本紧密相连,超文本是包括文本、静止图片、表格、线图等多种媒体格式的非线性的计算机交互信息系统。而超媒体是包括超文本信息在内的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格式,允许非线性与交互链接的信息系统。而多媒体是包含上述两个基本概念,并利用超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运用包括文本、静止或运动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格式来传播信息的方式。[6]因此,“超文本”“超媒体”“多媒体”一脉相承,都是依据计算机文件格式或传播符号类型提出的概念,全媒体也确实需要“多媒体”多元和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但 “全媒体”概念是传媒转型的一种运营方式。

“富媒体”指信息传播中,除提供在线视频的即时播放外,内容本身还包括网页、图片、超链接等其他资源,与影音同步播出,为网络公司和网民提供一种全新的媒介体验。富媒体与多媒体区别在于,富媒体增加了交互性,其用户可以在信息播放过程中控制和改变传播内容。[7]因此,富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体验方式,可在全媒体的具体操作中得到一定运用,如iPad移动媒介终端上由参与式构成的信息产品就是利用了富媒体交互方式。

关于“跨媒体”概念,最初的全媒体化其实就是跨媒体运营,跨媒体实为全媒体早期孕育阶段的表现形态。有研究认为跨媒体是“横跨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三维平台组合,是新旧媒体杂交、融合的产物”。[8]跨媒体就是要突破原有单一媒体类型的限制,跨向其他的媒体类型传播,并实现两方或多方联合与互动式的发展。

“融媒体”概念是由媒介融合而来,意指在以数字媒介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推动下,组成跨媒体业的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与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从内容融合到传播渠道融合、媒介终端融合的全过程。[9]融媒体(融合媒体)正是媒介融合过程的最终产物,它是在理想的媒介内外环境中,整合了新旧媒体的特征和优势,实行一个统一平台对不同媒介或终端进行信息资源集成配置和融通生产的媒体运行模式。

二、中国全媒体的发展演进

1. 孕育:全媒体发展的初期尝试。中国全媒体的启程在21世纪初,从报业的跨媒体运营开始。特别是兴起和迅速普及的互联网,使报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冲击,乃至出现“报业寒冬论”。在此情形下,报业如何突围?传统报业纷纷开始思考拓展生存空间的问题,并开启跨媒体发展的探索之路。

2001年,《沈阳日报》的改革探索可看做是我国报业最早的全媒体尝试。该报率先在国内实现采编网络化和管理一体化,并通过图文合一的采编网络平台建立起集各种传媒业务于一体的系统,为报社未来实现信息传播流程一体化开辟了新道路。[10]

中国报业的跨媒体运营,从创办报纸网站开始,实施报网互动是其典型特征之一。报业网站建设,以2000年10月《人民日报》在其网络版基础上打造的人民网为起点,标志着报业开始跨向综合性新闻网站,在新闻业务上尝试不同于纸媒的内容生产。国内其他报纸也纷纷在人民网之后推出自己的新闻网站,自此,报纸与网络开始了报网业务联姻互动的尝试。“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在每条报纸新闻的下面,都会用超链接方式转接提示相关的网络新闻;另一方面,网上点击较多的热点事件,也会成为报纸新闻的来源,而报纸新闻的重点稿件资源,又会被共享到网上做突出报道。”[11]报业跨媒体转型的另一探索是打造视频记者,这经历了一个从“视觉新闻”到“视频新闻”的变化过程。“视觉新闻”首先由上海《东方早报》发起,该报于2003年创刊伊始就明确提出了“新闻视觉化”的理念。视觉新闻最初就是强调在报道中大量使用新闻图片,包括占据大版面的大幅照片,甚至推行视觉化的新闻叙事,以争夺受众的眼球。后来《嘉兴日报》《南湖晚报》《南方日报》等媒体纷纷成立视觉新闻中心,尤其是《南方日报》视觉新闻中心将摄影记者、图片与视频编辑等人员进行整合。但此时的报业都还没有将视线转向视频领域,这在2007年取得了突破,《南方都市报》摄影部在报业首设视频记者岗位,国内报业的第一批视频记者随之诞生。《京华时报》《新京报》等报也紧随其后,开始探索推进视频记者岗位的专业化发展进程。[12]

2. 转型:全媒体发展的报业探索。在报业跨媒体运营探索的同时,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也于2006年8月5日开始组织实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这一计划旨在探索传统报纸向数字网络出版的转型,该计划在我国报业很快得以实施。同年12月20日,沈阳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国内首家全流程、全媒体数字报――《沈阳日报》《沈阳晚报》《沈阳今报》正式上线。与以前的数字报刊系统不同,在全流程、全媒体数字报刊平台上,该系统实现了从采集、生产制作、、交换、反馈到经营的一体化运营流程,增加了视频、动画、音频等多媒体元素,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13]

中国报业在经历跨媒体经营后,开始进入全媒体转型发展阶段,时间分割点大致在2007年,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标志,确立了“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发展规划,并规划了“全媒体资源服务平台”“全媒体应用整合平台”和“全媒体经营管理技术支撑平台”等建设项目,这是中国官方第一次正式用文件提出“全媒体”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媒介发展方向。依然是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了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成为我国“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第一批试点单位,这标志着我国报业系统全媒体转型重大工程建设的开始。

2008年3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在优化产品生产流程,推动报业集团从报纸生产商向内容提供商转型的基础上,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探索全媒体数字采编运行系统,初步实现了一次采集、资源整合、多途径的数字化传播。[14]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也于2009年成立了全媒体新闻部,并组建了基于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的3G事业部,通过使用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实现了多媒体、即时的和互动的移动新闻播报。2009年6月上旬,该集团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通过新闻出版总署的评审和验收,实现了全媒体综合性新闻内容生产体系的新运行模式。[15]同年,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也提出向全媒体集团转型,首先实施南都全媒体集群战略,构建起了包括报刊、音频、视频、网络、手机报及户外LED等全媒体形态集群,向着“全媒体数字信息运营商和现代通讯社”转型。[16]此外,南方报业旗下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合作推出中国首家移动互联网电台;《广州日报》成立负责报纸与手机、网站等部门联动发稿的滚动新闻部;《人民日报》及人民网合力开创人民电视、人民播客、人民掘客、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原创互动型的系列全媒体;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实行报网合一并组建全媒体记者队伍等。在此时期,新华通讯社也在视频新闻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不仅开通了新华视频新闻专线,还于2010年元旦和7月1日分别开播了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华语、英语电视频道,开始走上全媒体通讯社之路。

3. 风潮:全媒体发展的整体推进。在我国报业全媒体转型之时,广播电视业也不甘寂寞,继报业之后迅速跟上全媒体建构的潮流。2010年前后,中国网络电视台和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先后开播,标志着电视和广播媒体也开始向全媒体发展。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我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我国电视行业介入全媒体建构的重要起点,它依托中央电视台向用户提供视频直播、上传、搜索、分享等服务,形成了以强大的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多终端立体传播平台。我国省级网络广播电视台的“首张绿卡”――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于2010年7月正式启动。随即黑龙江、湖北、江苏等省级网络广播电视台陆续开播,诸多市级网络广播电视台亦相继涌现。

深圳广电集团从2010年开始打造全媒体集群,整合全媒体力量,试图建成我国第一家提供一站式全媒体运营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媒体营销服务。浙江网络电视联盟则是浙江省县、市广电播出机构联合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创办的,初步形成了浙江地方广电视频网站集群。由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等多家单位投资组建的杭州华数数字电视公司,专注于以互动、融合为特色的全媒体业务,在全国三网融合领域形成较大影响。华夏传媒集团公司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等40多家城市媒体共同打造的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实施跨媒体和多终端的节目营销,已覆盖全国22个省市、近8亿用户。

广播媒体的全媒体探索,始于2010年8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办的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台(CIBN)。该台拥有61个传播语种、全业务媒体形态和新媒体国际传播平台。以“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为宗旨,向全球受众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紧随其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于同年9月获准建立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这是我国国家级网络广播电视台,是继中国网络电视台之后又一个以网络视听节目传播及互动服务为核心的全媒体播出机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年年初还成功开办了中国第一份有声手机报,与之并行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则在获得 IPTV 牌照之后又于2010年初步建成了基于移动互联网、面向手持终端的英文信息平台――移动国际在线,大大拓展了自身的全媒体建构。

在中央级的广播电台带动下,全国地方广播电台也纷纷走上全媒体发展的道路。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着力打造全媒体直播室,集广播、网络、电视直播于一体,其直播节目通过光纤传输,由湖南电台交通频率、湖南移动电视、芒果广播网组成的全媒体进行传播。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在重大报道中将网站视频与手机视频同步直播,将广播音频内容配上记者采访的图文内容,实现多媒体传播。沈阳广播电视台还可在播出过程中实现全媒体的节目与受众互动,真正迈向统一的全平台、全媒体演播室,实现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持终端平台的全覆盖播出。[17]

三、全媒体的未来发展思考

发展基础:全媒体的认知共识。全媒体转型,是未来传媒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同任何改革一样,全媒体的发展也必然会遇到各种思想障碍和阻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媒介观念的解放与调适,须首先从观念上改变以往的惯性思维,深刻理解全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运行规律,寻求一种与时俱进的媒体发展道路。

发展保障:全媒体的制度建构。传媒发展离不开传媒规制,就我国的传媒规制而言,还没有形成与全媒体发展完全配套的一系列制度,这就要求必须对现有的相关传媒规制进行革新,尤其是要打破以往森严的媒介壁垒。这点可从国外借鉴中得到启示,如美国1996年修正并通过的新《电信法》,打破了以往传媒产业跨越不同媒体运营的限制,带来了美国综合性传媒集团的整合性飞速发展。

发展途径:全媒体的流程再造。中国全媒体的发展尚在摸索当中,尤其在全媒体的运作模式上,还没有形成一种成熟有效的模式。按照传统媒体的习惯和模式,很难适应全新的全媒体运营需求,这对于不同种类的媒体运作而言,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与磨合,找到适合自身全媒体化的具体运作方式。媒体的战略取向一般采取“媒体+平台”的建设模式,平台模式是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性整体重构,它包括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基础平台的任务是架构基础网络,不直接向最终用户提品和服务。而应用平台则依托基础平台,搭建各种功能或专业性的平台,开发应用服务产品,与传播终端用户直接连接。媒体在内容应用平台层面,通过提供一种支撑环境,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运作及利益分配机制,可为全媒体平台的良性运作提供保障。在这个基础之上,实施全媒体的流程再造,即实现“前端全媒体采集,后端流媒体制作,终端互动式体验”。

发展关键:全媒体的传播人才培养。中国传媒业正经历着一个急剧转型的时代,在这个以全媒体技术平台为依托、以多媒体报道为主要方式的后报业时代,全媒体记者成为不可替代的新闻传媒专业人才,也是传媒集团实现全媒体转型的关键。全媒体人才要求既能用手机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又能为网站写稿、提供视频,还能为报纸写深度报道,为广播电视台做现场报道。全媒体记者强调媒体的交叉、专业的多能,而传统新闻传播学总是把记者泾渭分明地分为报纸、广电或网络新闻记者。为此,必须随着媒体对人才的新需求,探讨全媒体新闻记者、编辑人才的培养途径,使一线记者能实现从单一传播向多元传播的转型,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同时采集图文、视频和音频信息。

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一个特定阶段,全媒介进程所达到的最终效果就是真正的融合媒体,或称为“融媒体”,即真正实现多种媒介全方位的融合运行。融媒体状态绝不只是技术层面或业务层面的融合,还需媒体所有权的融合。“从媒介生态学角度看,融合媒介促进了传统传媒业的全面升级,也体现了传媒未来发展的必然走向”。全媒体转型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适应所有的新闻媒体,但全媒体建构并向融媒体过渡,一定是未来传媒发展不可漠视的重要课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学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部分成果

(下转第76页)

(上接第54页)参考文献:

[1] 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6).

[2] 刘小帅,张世福.3G 时代:传媒价值链的重构[J].网络传播,2009(7).

[3] 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

[4] 郜书锴.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4).

[5] 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6).

[6] 陶智勇,蔡进.超文本、超媒体、多媒体概念的界定[J].今日电子,1997(9).

[7] 朱松林.富媒体:网络广告的新选择[J].传媒,2006(3).

[8] 王学成,来丰.论跨媒体联合[J].新闻大学,2002(1).

[9] 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

[10] 刘延军.《沈阳日报》实现采编网络化管理一体化[J].中国传媒科技,2002(5).

[11] 郜书锴.全媒体记者:后报业时代的记者先锋[J].青年记者,2011(7).

[12] 郜书锴.视觉传播:融合新闻的转型与实践[J].现代视听,2008(8).

[13] 王立成.中国首家全媒体数字报在沈阳诞生[J].记者摇篮,2007(2).

[14] 蔡雯,刘国良.纸媒转型与全媒体流程再造――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创建全媒体数字平台为例[J].今传媒,2009(5).

[15] 田勇.全媒体运营:报业转型的选择――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实践[J].新闻与写作,2009(7).

[16] 曹轲,庄慎之,陈雨.南都全媒体集群构想[J].青年记者,2010(19).

[17] 莫克.沈阳广播电视台全媒体交互式实验室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视技术,2011(12).

全媒体时代概念范文2

关键字:信息消费 全媒体经济 传媒应对 信息社会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05-02

信息消费是目前信息化时代中的必然趋势,全媒体经济又是基于信息消费的基础之上的,全媒体经济与信息消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现代化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两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和经济发展趋势。在人们对信息需求极大的今天,在高需求下就产生了信息消费,人们希望通过信息消费掌握更多的信息内容,而信息消费过程中的媒介又需要通过媒体来进行完成,因此在实施信息消费的过程中媒体经济又跟随着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信息消费与全媒体经济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必要的联系,对于信息消费与全媒体经济的发展中传媒如何应对逐渐壮大的信息消费和全媒体经济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重点。

一、信息消费的有关概念及其作用

消费这一概念是人们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消费的概念中包含有很多种含义,消费包括有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等诸多因素,其中消费方式就是决定人们采取何种消费手段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消费方式也随着在不断的改变和发生着变化。信息消费的出现就体现了人类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向的变化。

信息消费主要是指在信息化的时代中,人们为了掌握到更多的信息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以货币支付的方式购买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而这类服务和产品又是通过媒体这一媒介来完成的。

由于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所提高,在满足于物质消费之后,信息消费作为精神层面消费的一部分人们对其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作为信息消费其能够快速发展和存在有着其自身带来的作用和生存下去的条件。信息消费对于目前我国处于投资率较低和消费偏低的现阶段形势下,有着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的作用。

信息消费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消费与物质消费相对比,更加无形性、时效性、共享性、无污染性等诸多优点。信息消费也无时不刻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在闲暇时间的娱乐消费活动,在工作中所需要借助的一些网络等信息收集活动都是与信息消费有着密切的关系。信息消费有着传统消费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在现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各个国家都在力图需找到一个新兴的消费热点,而信息消费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消费热点正被不断的发掘和发展,信息消费在今后对我国经济也必将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和进入全媒体经济时代的重要着力点。

二、全媒体经济的概念及其意义

全媒体经济就是借助于广播、电视等一系列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对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平台,让消费者通过这些平台进行信息消费来达到满足于自身对信息的需求,全媒体经济就是以信息消费为主导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全媒体经济就是信息消费的重要特征,其实质就是消费者在进行信息消费时通过媒介全方位、丰富化、便利化和个性化等方面的信息营造使得消费者能够全身心的享受到信息服务带来的便捷需求和享受,让消费者在享受信息带来的娱乐的同时刺激消费,促进消费经济的增长。

电视传媒作为全媒体经济中最为普遍也最为重要的传媒工具之一,在为信息消费的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人们通过支付收视费用利用电视传达的大量信息了解到来自全国各地所发生的事情,并且各个电视台为了赚取收视费用都竞相想出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电视节目,使得人们在业余时间能够通过电视使身心更加放松和愉悦。

全媒体经济是以信息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手段,它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化科技的不断进步。随着信息消费的普及和发展,经济的发展和有关企业的发展都越来越依赖于全媒体经济的发展,全媒体经济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不仅仰仗与信息消费的快速发展,在其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消费的进一步成长,间接的促进了需求的增长,拉动的国家经济。

三、电视传媒在“新”时代中的应对策略

全媒体包含有传媒媒体的广播、电视、报刊、户外以及新媒体网络等众多的媒体形式。全媒体经济实现了互联网等新媒体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信息的共享,促进了信息的更加便捷的流通同时也打破了信息传播的界限。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服务更具有个性化,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达到提升整体媒体效益的影响力的效果。电视传媒在这一“新”时代中应该面向全面创新,打造新时代中的新型的电视传媒。

1、整合自身优势,打造现代传媒团体

在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全媒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电视传媒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为了缓解这一问题电视传媒在危险中寻求生存机遇。改造和提升自身形象的前提就是要保留有自身的优势,按照现代化的传媒的要求地方的电视台应该建立有完善的现代化管理制度,保留各地的特色民族气息,同时需要建立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现代化传媒团体,优秀的团体能够将本地的电视传媒做的更有特色。具有特色的电视传媒才能在形式丰富的传媒经济中屹立不倒。

2、坚持各台特色,打造节目品牌

社会守望是大众传媒的首要功能,电视作为传媒工具中被人们利用最为广泛之一承担着传播的重要责任。电视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要建立专业的传播体系,做到认真面对市场、了解市场、求真务实。各地电视台在制作新闻过程中可以将各类节目进行分类,逐渐形成较为合理的节目体系,更优质的为人们进行信息服务,这是电视传媒在应对全媒体经济时代时最具优势的秘密武器,这是电视传媒中的一大特点与优势,保留这一特点优势能使电视传媒继续在全媒体中发展壮大。

而一个电视台声誉的好坏最直接的受到了节目质量的好坏。在制作节目中要立足与本地固有的特色再加上一些创意才能吸引人们眼球,制作出的节目才能受到观众的好评。

3、积极拓展宣传思路,满足广大群众文化需求

节目是电视媒体的理念和实际能力的物化表现,也是媒体竞争力的具体体现,但是没有良好的宣传力度没有引起观众的注意力再好的节目也无法真正施展它的优势。在制作节目时要充分考虑到观众的喜好,尽量满足于他们的精神层面和娱乐心理的要求,借助于强大的电视媒体宣传力度将好的节目推荐给观众,开发新市场这也是当今各媒体寻求突破,迎接新时代下新挑战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结:全媒体经济以信息消费为主导,信息消费促进全媒体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现代化信息时代,信息消费与全媒体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媒体经济时代中各媒体都在寻求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机遇,针对新时代的特点,各个媒体也都相应的想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力图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 刘海霞,李后卿. 信息消费心理及行为分析[J]. 情报杂志. 2004(02)

全媒体时代概念范文3

关键词 都市类报纸;全媒体;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1-0001-02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的媒介传播形态异彩纷呈,彻底改变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格局。在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转型的过程中,“全媒体”这个词越来越受关注,打造“全媒体”已经成为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我国新闻信息传播主流媒体之一的都市类报纸,同样受到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媒介的冲击,而不得不在跻身数字技术大军寻求“全媒体”发展模式。本文拟对都市类报纸实现全媒体新闻报道相关问题作一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1 “全媒体”的概念及其特性

1.1 “全媒体”的概念

何为“全媒体”,目前在学界尚未正式提出,但在传播领域的实践中日益丰富发展着其内涵。一般认为,“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1.2“全媒体”的特性

1.2.1 强力的融合性

“全媒体”不是媒体间的简单合作,而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各种媒介在传播技术、手段、内容、渠道和营销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实现融合集成为一种新媒体。

1.2.2 有序的系统性

“全媒体”将多种传播技术、手段、内容等进行融合是系统有序的,并非杂乱无章地简单地对信息进行传播,它强调通过统一的技术平台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统一。

1.2.3 最大的效果性

“全媒体”传播针对受众提供超细分化服务,实现的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种传播能够实现新闻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1.3“全媒体”的优势

“全媒体”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受众覆盖面,提高信息传播效果;二是能够大幅度降低传播成本;三是能够提高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的抗风险能力。

2 都市类报纸实现“全媒体”战略的必然性

2.1 何为都市类报纸

何为都市类报纸,学界并未有确切的概念,一般来说,都市类报纸是一种定位于广大城市受众,报道内容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以新闻和副刊为主,突出新闻时效性、信息综合性、生活服务性的市民化报纸,它包括传统的早报、晚报和新兴的都市报、大型生活类报。

2.2 都市类报纸全媒体发展的必然性

2.2.1 媒介日益融合的趋势

国家“三网融合”等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加之新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不断发展,使不同媒介之间以及传媒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趋势日渐明显,“大传媒时代”呼之欲出。作为我国各大城市新闻信息传播主流媒体之一的都市类报纸,实现“全媒体”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2.2.2 新媒体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新媒体已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互联网、通讯业的发展促使网民和手机上网的人数大幅攀升。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报业市场竞争格局已转变为报业和网络媒体竞争的新格局。

2.2.3 自身可持续发展要求

都市类报纸从兴起到今天已是而立之年,虽然在我国报业发展中,无论是新闻信息传播,还是广告经济创收,都已成为一方霸主,但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都市类报纸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认真地思考未来生存的空间,那就是必须用顺应数字发展潮流的战略眼光,按照数字化时代新的媒介产业去打造新的运作体制和商业赢利模式,实现“全媒体”战略正是都市类报纸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 都市类报纸实现“全媒体”战略存在的问题

3.1 对全媒体概念认识不清

目前,不少都市类报纸对于“全媒体”的认识仍比较混乱。很多人认为“全媒体”只是一种时尚的定义,易于被大家接受,但还不完全清楚其涵义。因此开展的“全媒体”业务存在盲目性。

3.2 全媒体人才极度匮乏

“全媒体”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传媒人才,要求这种传媒人才既要有全面统筹的大局意识,又要有耐心细致的负责态度;既要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又要有摄影、摄像、网络等全面能力。但都市类报纸现有人员能力显然不适应全媒体发展的需要,精而专的人才明显不足,博而精的人才更无从谈起。

3.3 发展“全媒体”缺失针对性

每一种媒介的“全媒体”发展都应当有所不同。“全媒体”并不等于什么都做。随着网络的完善和科技的发展使行业划分更加细化,给报业带来了新的盈利增长渠道,所以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发展“全媒体”,避免盲目开展过多业务。

4 都市类报纸实现“全媒体”战略发展对策

4.1深刻理解全媒体的内涵

都市类报纸实现“全媒体”战略,首先要深刻地理解全媒体的内涵。“全媒体”是在现代数字网络通讯技术条件下,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实现了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当今媒介传播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新闻报道模式要求实现报道内容的多媒体化、载体的多元化、以及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4.2发挥优势深化全媒体融合

都市类报纸作为一个强大的组织和权威平台,拥有专业的记者、编辑队伍,在各大城市中拥有一定的公信力和社会动员力。处于主要内容提供者的地位,这是都市类报纸生存的前提,也是其布局“全媒体”发展的基础和根本。都市类报纸应利用资源,放大内容优势,采用数字技术对已有内容进行深加工,形成各个系列的全媒体产品,以此来规划媒体发展前景。都市类报纸在拥有自身资源的基础上,要积极发展网络、影视、手机、户外等多媒体手段,开发富有都市新闻传播特色的全媒体终端产品。

4.3 外部实施有效的合作战略

都市类报纸发展“全媒体”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转变观念,既要重视传播内容的采集和加工,更要重视传播渠道的选择与建设,从而实现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全方位运营。都市类报纸应以做传统媒体为主,融合手机报、电子报、户外传媒、移动阅读等延伸报纸功用,实现都市新闻传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4 内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多媒体融合是当前传媒集团全媒体化的主要手段。一方面,采编资源共享,依靠报刊、网络和影视共同策划,共同采访,联合报道;另一方面,多媒体融合可以多方介入活动,为合作单位提供全方位、多媒体的宣传策划产品。都市类子媒体可借力集团优秀品牌,增强其经营能力,获益远远大于单个媒体营销。同时,都市类报纸要立足于自身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在同一平台上针对不同盈利模式分别发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媒介经营性项目或产品,力争成本最低、效率最优、效益最大。

4.5 传媒人才和制度的全媒体化

“全媒体”发展的方向,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全媒体”新闻采访具有记者装备的现代化、采访资料的完备性、采访结果的非成品化、采访活动的团队式等特点,所以,都市类报纸必须高度重视“全媒体”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有精通传播媒介内容生产、信息加工、统筹协调的人才,更要有懂得数字传播技术与了解传播领域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还要有善于把握传媒产业发展商机的赢利模式人才,这就需要都市类报纸必须强化制度建设,实行良好的激励机制。

5 结论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与手段日新月异,都市类报纸的“全媒体”发展是大势所趋。全媒体的发展不可能一夕而就,要高度重视,多方联动,更新观念,明确认识,重视人才,完善机制,才能把都市类报纸打造成为实力强、成长性好、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都市类媒体。

参考文献

[1]苏林森.媒介融合推动都市报的全媒体转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2-12.

[2]张大伟.全媒体时代报纸的生存发展策略[J].青年记者,2010(24).

全媒体时代概念范文4

整个20世纪是媒体业高歌猛进的时代,新闻集团和时代华纳正是顺应时代潮流,在大胆兼并重组中成为世界传媒业巨擘的。而21世纪的今天,两者的路径都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反映出当代传媒生态发生了新的巨大的变化。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美国传统新闻媒体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衰退,其中平面媒体最为明显。2008年12月开始,《洛杉矶新闻报》等十几家报社宣告破产;而拥有《洛杉矶时报》和《芝加哥论坛报》的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美国论坛报业集团也申请了破产保护。新闻集团旗下的《华盛顿邮报》关闭了其在华盛顿之外的大部分分支,包括芝加哥、洛杉矶、纽约等地的记者站。与此同时,报业还遭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冲击。2011年4月,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公布了一份2010年美国媒体广告收入的最新研究报告:2010年美国网络广告收入首次超过报纸,跃居第二,仅次于电视。创刊百年的知名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止出版纸质报,只发行网络版本。新闻集团收益报告显示,集团旗下的澳大利亚报纸已经减少了广告收益,并且辞退了近10%的员工。2009年、2010年两年中,在金融危机和新媒体的影响下,美国报业一直在重组,各报纸媒体一直在降低预算和营收期望值。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揭示了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及应用好新媒体提出了一条路径,为传媒集团追求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提供了依据,深刻推动着西方传媒集团生产和传播机制的变革。在形态上,美国各类传统媒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网上多媒体内容制作与线上线下的互动被纳入核心程序;在业务上,新闻作业越来越打破既有的媒介界限,竭力将新闻信息以不同形态在不同媒介中及时充分地传播出去,以弥补报纸等传统新闻时效性的不足;在组织上,大量的兼并开始发生在报纸、广播、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以提高内容的竞争力。其中尤以美国在线兼并时代华纳而瞩目。而当今新闻集团的分拆以及时代华纳的分离,预示着这种潮流的逆转。这说明,低迷的实体经济已不能支撑传媒行业的粗放经营模式,要求传媒集团必须转入集约化经营。同时,新老媒体之间的融合之路还很漫长,单靠所有权的改变等外在因素的推动是不可持续的。传媒集团必须探索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业务上互融互通的切实路径。

二、对国内全媒体战略实践的深度思考

“媒介融合”在我国新闻业界已具体化为追求“全媒体化”。从2008年开始,新闻传媒行业开始有意识、规模化地出现了“全媒体”的尝试,众多媒体决策者不约而同地喊出了“全媒体战略”或“全媒体定位”的口号。20世纪90年代,报业集团的成立为实现全媒体提供了组织基础,而新媒体的探索则为全媒体提供了媒介条件,于是报业集团转化成为传媒集团,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烟台日报传媒集团2007年启动“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的研发,2008年3月在全国首开先河,整合集团所有媒体记者,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开始了从传统报业到“全媒体”的运作方式、生产流程以及各种运营平台的探索。一方面将媒介生产流程进一步细分、专业化,另一方面将单一的印刷报纸分化成如手机报纸、数字报纸等多种产品形态。传媒集团力图通过优化原有的产品生产流程,推动集团从报纸生产商向内容供应商转型。从业界的实践来看,报纸、电视、广播、出版、广告等行业的“全媒体”发展呈现出两种方式:一是“扩张式”的全媒体,即注重信息传播手段的丰富和扩展,如“全媒体出版”“全媒体广告”等;二是“融合式”的全媒体,即探索新媒体手段的运用,注重多种媒体手段的有机结合,如“全媒体新闻中心”“全媒体广播电视”等。从学者们的研究来看,周洋认为“全媒体的概念来自于传媒业界的应用层面,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1]彭兰指出“全媒体化,则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2]范以锦认为,“全媒体意为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延伸,形成各种媒体形态的全面覆盖,意味着传媒单位在将规模做大的同时,有意识将产业做强。”[3]“实际上,现在业界和学界所说的‘全媒体’,是一个既涉及载体形式,又包括内容形式,还包括技术平台的集大成者。如此一个‘大而全’的东西,显然无法给出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清晰的定义。”[4]在这一理念下,传统媒体在进行“新媒体转型”时一味地追求介质齐全的“全媒体”,容易被解读成“介质品种完全、记者装备齐全”这种简单模式。如报载“新安晚报130多名编辑记者全部装备了最先进的iPhone4手机,安徽第一支全媒体新闻采编团队由此诞生”。[5]从上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国内“全媒体”概念更多集中于业务报道层面,共同点都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实现信息服务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全媒体化”更像一种理念,反映出报业对纸质媒体走向的一种焦虑和担忧,因此力图通过数字媒体,来开辟新的信息渠道,实现由报纸生产向信息服务的转变。与世界传媒发展类似,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传媒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集团化为载体使得传媒业可以有能力来追求规模经济。进入新世纪,随着传媒市场接近饱和,竞争态势加剧,传媒面临着增长的“天花板”。而新媒体的发展为传媒行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使新媒体成为传媒集团潜在的盈利来源。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全媒体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媒体开始向范围经济转变,通过多种手段,提高信息的综合使用水平,开发新的增值领域。需要指出的是,全媒体战略实际上既是传媒集团化改革的延续,也是媒介融合理念通俗化的表达。新闻集团和时代华纳的拆分,对以媒介融合为由的扩张趋势提出了质疑和修正,更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全媒体”战略。从进行全媒体探索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单位看,目前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组成相当于新闻集团拆分后的出版集团,因此,尚属于集团化和媒介融合的初级阶段。世界性传媒集团的经历表明,全媒体战略适用于传媒集团快速扩张和增长期,但是随着传媒集团的快速增长,随着在成熟期各个环节出现多种矛盾之后,将以“优媒体战略”替代全媒体战略。

三、传媒集团“优媒体战略”的含义与要素

全媒体时代概念范文5

【关键词】《时尚》 全媒体 多介质

纵观当下,以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深交融、共同作用的全媒体时代已悄然来临。“全媒体”是一个在不断发展的概念,它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学者彭兰认为:全媒体化只是通往媒介融合的未来的一个途径,是一种阶段性的战略。全媒体化,是媒体新一轮竞争的焦点,也是走向媒介融合的必由之路。

在风云变幻的全媒体时代,不管是近年崛起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还是伫立多年的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都必须快速反应、迎风而动才能谋求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时尚”传媒集团这个期刊界的弄潮儿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寻求发展之路。

一、部门重组,磨刀不误砍柴工

2010年时尚集团提出了“整合资源,开创时尚全媒体时代”的口号。他们大胆选择了“变”!

(一)改变扁平架构,提高决策效率

从2010年4月底开始,时尚集团聘请国际一流的管理咨询公司进行提升组织管理有效性的专业咨询服务,从组织架构、管控模式、岗位职级体系、薪酬绩效体系、任职资格等多个方面进行梳理、诊断与构建。重新调整后的组织架构,增设了出版副总裁、战略及事业发展副总裁两个高管职位。原先相对扁平的组织架构,被调整为相对垂直、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的组织架构。

(二)增设全媒体事业部,推进“全媒体战略”

此次组织架构大的变化除了增设了副总裁的高管职位外,还增设了全媒体事业部,聘请积累了丰富的新媒体经营经验的齐小石为全媒体事业部的总经理。全媒体事业部下设了Ipad Iphone部、信息化部、推广营销部,任务是在全媒体领域探寻商业模式和商业价值,推进集团“全媒体战略”的实施。

2010年12月3日,时尚集团宣布,经过近半年的研究和准备,时尚集团已顺利完成组织架构的调整优化,将以全新姿态迎接全媒体的挑战。时尚集团总裁刘江强调,下一个15年是时尚传媒业务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次组织架构的调整,打破了原有的两大事业部的组织结构,对各个业务单元重新进行了梳理,精简了机构。改革后的现有架构将更加有利于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有效把握市场机会,作出快速反应,全力以赴实施全媒体战略。②

二、全面出击,做时尚产业全方位的服务商

在全媒体时代,时尚集团给了自己一个全新定位:时尚产业全方位的服务商。所有的样式、介质、终端都是作为时尚内容提供者要覆盖的地方。刘江提出了“1+N ”的概念:一是指时尚类媒体的第一品牌;创新永远保持一马当先;内容输送到不同介质时,保证品牌一致性;时尚人要以一当十,保持强大的战斗力;N是要实现N种介质呈现,实现N个传播模式,实现N次销售,要覆盖到所有媒体介质上,无论手机、网络、广播、影视还是户外,甚至“人就是媒体”,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做的关注人的媒体,每个时尚人都有职责去传播时尚理念。在坚持以往的成功经验“国际视野、本土意识”之外,“时尚”还进行电视、广播、网络、话剧、电影等多领域的大胆尝试,全面出击,塑造品牌。

(一)电视

2009年1月,时尚集团旗下杂志《时尚芭莎》与旅游卫视合作制作的慈善类时尚节目《BAZAAR必须时尚》与《BAZAAR绝对时尚》开播,成为国内第一档以快乐、时尚、慈善为主题的电视节目。这也是国内时尚杂志与电视的首次强强联合。不久,时尚旗下杂志《时尚健康》又在上海星尚频道制作播出了自主电视健康栏目《益生健康馆》,受到好评,为时尚集团今后建立传播的立体网络积累了经验。

(二)广播

2011年伊始,时尚集团与中央人民广播电手,推出了国内第一档时尚广播节目《时尚知道》。从2011年3月28日起,《时尚知道》栏目正式进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FM101.8都市之声周一至周五晚间黄金档。自此,时尚集团已实现影像、声音、纸版阅读等多维度,多领域的时尚文化传播。

时尚集团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作为节目的支撑,众多时尚主编、资深编辑和时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达人在节目中分享其各自在时尚生活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建议,通过趣味、互动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时尚的生活方式,倡导时尚文化,推动“全民时尚”。

(三)网站

1998年,时尚集团以自身资源优势为依托,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时尚网(.cn)。以全面报道时尚动态为特色,以时装、美容、人物、生活消费类内容为核心,与时尚系列刊物同步且进行互动,以多媒体的手段补充传统期刊的不足,以互联网的广阔空间丰富期刊内容。通过丰富、权威的新品资讯,功能强大的品牌库和品牌搜索,积累了超过200万注册网友。依据自身的优势,不断拓展自己的互联网产品线:时尚男士网、电子杂志订阅、互动类产品、博客及SNS(人际关系网络)、美容产品试用、智能化搜索引擎等。另外,时尚网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与国际知名奢侈品品牌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网站的开通给给时尚集团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1、战术性联合,扩大发展空间

媒介战术性联合是数字时代不同所有制下的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打破地区、部门等界限,在内容生产、共享、传播、营销等领域的合作。③时尚集团内部时尚网与传统期刊的合作以及外部时尚网与其他网络媒体的合作都将时尚集团的发展往前推了一步。

(1)内容整合,避免信息重复。期刊丰富的资讯是时尚网强大的内容依托。对于相同的资讯,时尚集团并不是单纯的复制叠加,而是根据期刊和网络的不同特性制成表现形式不同的媒介产品,这些媒介产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手段来多角度满足受众的需求。这样一来,期刊和网站的内容呈现出整合互动的状态,具有关联性、连续性但又不完全一样,避免了信息重复。

(2)多方合作,扩展资讯渠道。 时尚网的开通使时尚集团有了一个自主的及时的信息平台,使时尚集团的动态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报道。不管是大型活动的开展,还是传统期刊的需要都能通过官方网站获得一定的满足。如时尚集团所举办的“华夏地理百期盛典”“《时尚新娘》婚尚盛典”等活动都在时尚网的“活动”版块得到了充分展现,既充实了网站内容,又对传统期刊起到了推广的作用。再如传统期刊所需要的数据,通过在“活动”版块挂出的问卷调查就可以得到,不必借助外力,为集团节省了更多资源。同时,时尚网与百度、新浪、凤凰网等网络媒体以及掌媒、viva这些无线媒体都有合作关系,能够及时将自己的信息通过更多的渠道进行。

2、文本与视觉风格融合,满足时代需求

同样的资讯,不同的角度和表达方式,网络文本与期刊文本呈现出融合的状态。时尚网延续了时尚系列期刊的传统风格,比如色调、徽标、语言表达风格等。但是布局又与期刊不同,更符合网络阅读的特点,语言也比期刊显得轻松随意一点,具有网络特征。比如时尚男士网采用的频道、标签式的阅读方式。网友选择喜爱的内容标签,一键就可以观赏全部相关内容,方便快捷。还可输入自己喜爱的内容标签,迅速查找出相关男士时尚类内容,使阅读变得更加便捷。凭借网络技术,同样的资讯,网站可以运用声音、动态图像、特效等传统期刊不具备的进行多手段表达来满足受众的需求。

2010年《芭莎男士》还推出了我国第一本3D杂志,内容是世博会特辑,惊艳全国、亮点不断,在视觉上大胆作出了尝试。

(四)话剧

除了一般传媒集团所尝试的电视、广播、网络等领域以外,时尚集团还尝试跨界进入话剧领域。从2010年2月10日,时尚集团旗下杂志《男人装》与哲腾文化联手打造的情人节小剧场话剧《男人装式爱情——我爱你》在东方先锋剧场演出开始,时尚集团不断进行着话剧领域的尝试。此外,时尚集团与艺术的结缘由来已久,在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实现传媒与艺术的整合是其打通产业链资源、适应全媒体时代需要的必然选择。④

(五)时尚廊

时尚集团对时尚文化产业链的打造不仅仅限于一般渠道的拓展,还包括对艺术场所的尝试。时尚集团对时尚廊的打造就能看出其用意。时尚廊是以“Lounge”为概念的充满现代感与人文气息的艺文空间。它将书吧、咖啡吧、餐厅、小型活动场所进行了有机结合,是充满混搭、跨界、多元风的艺术场所。其目标受众与话剧的受众群不谋而合,完善了时尚传媒一步步打造的文化产业链。

(六)电影

电影投资环境的转变,触动了时尚人敏锐的嗅觉。最早期电影业都是长春、八一、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天下,随着电影市场产业化逐步开放,中小投资者、非国家电影机构也开始涉足电影领域。时尚集团本身拥有许多优秀资源,涉足电影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从2008年开始,时尚集团便开始向电影界进军,这是时尚集团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强文化市场渗透力、完成全媒体战略、丰富时尚文化产业的重要一步。

一路走来,“变”的宗旨使时尚集团一直走在行业前沿。在对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领域进行尝试的同时,对接收终端的拓展也是全面开花,既有电脑、手机,又有移动媒体。面对全媒体时代,时尚集团打破了传统组织构架,努力用全媒体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目标。

参考文献

①彭兰:《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对全媒体化业务四个关键问题的思考》,《新闻与写作》,2009(7)

②晋雅芬,《时尚传媒进军全媒体时代 17年管理层架构首度升级》,《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12-8

③徐沁:《媒介融合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05

④晋雅芬,《时尚传媒总裁刘江:理想是会慢慢长大的》,《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11-3

全媒体时代概念范文6

一、全媒体时代下数字教育出版面临的挑战

1.观念的转变。数字教育出版不仅是将传统的文字内容数字化,而是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于一体,为多介质提供多媒体内容。数字教育出版包括数字化内容生产、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和在线平台、数字印刷等环节。这就需要出版企业转变传统观念,建立全流程服务的概念和服务体系。但不少企业却还停留在铅印时代的观念,因此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挑战。

2.技术的挑战。在全媒体出版浪潮来临时,数字教育出版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挑战。从所依靠的各类技术平台来看,除了传统的纸质、声像外,有基于互联网络和电信的GSM、CDMA、GPRS、3G、4G等传输技术以及WAP、流媒体等展现技术;从数字出版关键技术来看,包括跨平台阅读技术、MPR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内容加工技术、云出版服务技术和电子书显示屏技术等。只有扎实的技术支撑,才能更好地为内容服务。

3.出版企业能力提升的挑战。面对技术的挑战,出版企业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实现、管理和使用能力。除了具备技术相关能力之外,还需出版企业提升多方面的能力。有业内人士指出,应重点关注数字内容产品创新研发能力,内容聚合、整合和集成力以及数字产品营销和服务能力。

4.教育的挑战。传统教育出版向数字教育出版的转型,需要尊重教育规律,而传统的教育规律是否适用于全媒体时代、是否有新的规律可循等问题还有待研究。另一方面,在全媒体时代下,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能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式、发挥数字教育潜力,又是一个挑战。

二、全媒体时代下数字教育出版应对策略

1.合理定位。面对挑战,出版企业要认清自身、合理定位,以顺利完成转型。笔者认为,在全媒体时代,传统教育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可借鉴的模式,是转型为教学服务提供商。其转型的重点不在技术,不在平台,而在于内容和服务。面对广大消费者对数字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出版企业应充分依托传统出版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内容资源的提供商和服务商,从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构建新的出版模式。传统教育出版向数字教育出版发展,需要构建新的出版模式。目前国内外数字教育出版主要有:教材立体化出版模式、移动教材模式、电子书包模式、开放式教材模式、电子教材租赁模式、在线教育服务平台模式等。

也有业内人士从教育内容提供商向教育服务提供商转变的角度,提出构建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包括用全媒体的出版模式满足对学习环境的个性化需求、用定制出版模式满足对学习内容的个性化需求、用先进的交互和协作模式满足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用科学的学习评价模式满足效果检测的个性化需求。已有的出版模式和相关研究值得借鉴,同时还需要出版企业开展相关研究,根据自身特点,构建适合自身的出版模式。

3.改进内部出版机制与流程。传统出版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要在原有纸质出版机制和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优化,避免重复建设。例如,在内容资源的出版过程中,出版单位在编辑、校对环节就要求相关责任人做好资源的标引工作,从而可省去后期数字化加工过程中的一大环节,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并节约成本。

4.积极寻找合作。面对各种挑战,出版企业仅依靠自身力量往往难以应对。实际上,电子阅读产品生产商、电信运营商、各类软件企业等,都在寻找各自在数字教育出版产业链上的利益分配点。因此,将与产业链各方的竞争转化为合作,将是出版企业数字教育出版未来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