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煤炭产业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煤炭产业发展报告范文1
摘 要 湖南省长株潭地区承载着建设“两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任务。然而,面对如今日趋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通过对长株潭地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在长株潭地区进一步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建议。
关键词 长株潭 新能源 产业发展
能源被誉为国家发展的生命线,能源安全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得到了学者、政府决策和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举措。
一、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性
能源安全指的是为了保障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至关重要的能源的可靠而合理的供应。自20世纪末以来,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短缺所造成的各种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对于长株潭地区来说,新能源革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长株潭地区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正处于高速成长期,而且长株潭地区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并将长期依赖这种产业结构带动发展[1]。另一方面,长株潭地区属于能源较为匮乏的地区,区内90%以上的能源需从外地调入,全区天然气、石油资源匮乏,能源主要以煤炭为主。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长株潭地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二、长株潭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在以长株潭地区为主战场的新能源产业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传动系统占领了全国70%以上的市场;太阳能电池设备占领了国内80%的市场;风电装备产能已过100亿元。从总体来看,长株潭地区将重点打造以长沙光伏产业园、湘潭风电产业园、株洲风电产业园为主的新能源示范基地,把长株潭地区建设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研发与制造基地、全球产业化水平最高的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研发与生产基地。尽管成绩喜人,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长株潭地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仍存在着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新能源产业种类过于单一。在长株潭地区的新能源产业中,只有新能源汽车产业初具规模,其他如太阳能、风能等产业还未发展成熟。由于长株潭地区的太阳能资源欠丰富,所以该区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仅限于太阳能制热、太阳能与热泵综合制热等方面。
新能源产业创新能力弱,技术水平偏低。长株潭地区的新能源产业创新能力较弱,技术水平偏低,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以发展最快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没有一家企业拥有储能锂电池的核心技术,在发展中还面临动力蓄电池、电机控制器等零部件上的技术挑战。
新能源产业的产业链发展不完整。作为新兴产业,长株潭地区新能源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无法对接,部分细分产业的产业链发展不均衡,产业集群还远远没有形成。另一方面,长株潭地区的新能源产品大多销往其他地区,而本地区内没有形成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不利于持续发展。
三、长株潭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要解决长株潭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存在的能源问题,长株潭地区应制定完善以下一些政策措施,进一步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
1.调整能源结构,多样化发展新能源产业
从长株潭地区的层面来看,要发展新能源产业,应正视长株潭当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模式,对煤炭资源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加大用煤炭发电、制气比例,对煤炭做转化、净化处理,对煤炭进行深加工,改变直接燃烧等粗放式应用模式。
2.提高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重点突破技术和市场瓶颈问题
面对长株潭地区能源结构单一且严重依赖外地的形势,提高新能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研院所研发体系,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2]。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技术发展和产业示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新能源体系化建设,加速科技要素向企业集中,解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发问题。
3.引进一流人才,培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解决高级人才缺乏难题
要解决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问题,必须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有重大突破:一方面,重点引进急需的新能源高级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在相关高等院校建立基础技术研究实验室,在企业建立应用技术研究实验室,鼓励高等院校新开设风电工程、光伏工程等专业,培养工程技术类人才,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3]。
4.加快完善新能源储备、输送设备等基础配套设施,形成完备的产业链
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要发展新能源项目,完备、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先决条件,生产调配设施、输送设施、储备站点及其它配套设施的建设是基础[4]。在考察能源输送设施的完备性时,还要考虑到设施的新旧程度、输送能耗、抗灾能力等技术指标,要及时进行管网升级换代。
5.用政策优势,加大财税投入,重点扶植高效低成本新能源相关产业发展
长株潭地区应充分利用好 “两型社会”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发展新能源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扶植与新能源相关的产业项目发展。对于高效低成本的新能源相关产业可以提供财政补贴,加大财政投入比重,将长株潭地区打造成为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极。
参考文献:
[1] 张萍.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08)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研究.长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 黄玲,张映红.德国新能源发展对中国的战略启示.能源与产业.2010(1):48-53.
煤炭产业发展报告范文2
20*年是举世瞩目的奥运中国年。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坚持稳中求进,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协调发展,坚持“好字优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20*年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综合各种因素分析,20*年*工业经济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根据我们对明年工业经济的综合分析,预计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工业总产值830亿元,同比增长27.7,实现工业增加值265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50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税收56亿元,同比增长25。主要工作打算:
1、加强经济运行分析、预警和调节。要充分认识和估计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和约束,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积极应对,主动搞好经济运行综合协调,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坚持月度分析和重要情况报告,建立定期经济运行分析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运行预测信息网,提高预警预测水平。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把握全市经济运行的变化趋势和突出矛盾,及时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提出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做好市场引导、信息咨询、上下协调服务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加强煤电油运综合协调。要大力加强部门配合,积极协调生产要素的供应,优先保证重点企业生产需求,研究不同时段、不同企业的能源、运输需求的优化配置,努力缓解局部性、阶段性要素供应紧张的局面。煤炭方面,要科学组织煤炭生产,增加煤炭市场资源量,组织实施电煤供应工作方案,及时分解落实电煤储备目标任务和责任,加大从省外调煤的力度,增加电煤供应支撑力量和保障程度。电力方面,要督促发电企业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发电能力,发挥设备的效能,合理安排检修,提高运转效率,要加强电网经营企业的电网的运行维护,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的良好运行态势;成品油供应方面,要继续加大成品油资源的调运协调力度,保障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成品油供应。运输方面,要加强与铁路等交通部门的协调,力争增加运力和运量,切实抓好大件运输工作,确保电煤和大宗原材料等重点物资运输需要。
3、继续全面深入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进一步强化国家产业政策的约束作用,严格控制国家禁止进入的产业发展,要有计划地做好现有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产业的退出。要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企业、金融机构、社会资金的流向,遏制盲目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继续抓好钢铁、铅锌、铁合金、水泥等行业的结构调整,坚决整合和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准入条件的落后生产能力,认真开展行业准入申报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技术装备的步伐。
4、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力求经济运行工作有新突破。认真学习国家产业政策的措施,及时把握工业经济运行的新动向,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企业防灾抗灾能力,督促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确保企业稳定,尽快研究制定出促进生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加快企业联合重组和上市工作力度,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力,认真做好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办公室的各项协调、联系、管理和服务工作,力争*工业经济运行工作迈上新台阶。
煤炭产业发展报告范文3
1.新疆煤炭企业发展模式不适应生态发展的需要。国务院2013年9月也《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煤炭消费总量目标,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目前这一比例在70%左右。“控煤治污”成为影响煤炭市场的重大政策因素。同时在十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生态文明。新疆大部分煤炭企业现行经营模式虽然从表面看符合一体化的要求,但实际上并不能实现一体化的最佳效果,专业子公司通常只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发展目标,很少从宏观层面优化配置资源,造成优质资源低质利用,稀缺资源低效利用,在高热值煤炭外送、黑山优质煤利用方向、有限水资源分配等方面难以形成最佳方案,不利于煤炭资源的生态开发,可持续发展。2.新疆煤炭企业专业化优势不能体现。专业化的优势在于形成规模效应,通常有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市场环境较为完善,二是行业发展较为成熟,盈利能力大,风险低,易于形成规模经济,三是资源专有性较强,企业创新能力强。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疆煤炭实施专业化模式,条件还不完全具备:一是本地市场有限,煤炭大规模开发的市场动力严重不足。二是外送通道和水资源约束,短期内煤炭大规模输出与转化的条件不具备,开展专业化运作的手段与方式受刚性条件制约,成效不明显。三是新疆远离区外主要煤炭消费市场,即使输送瓶颈解除,但由于煤炭输送成本高昂,缺乏竞争力,不可能实施无限制的规模扩张。四是煤炭开发利用的资源专有化程度不高,极易被模仿,专业化经营的超额利润难以形成。3.新疆煤炭企业现存经营模式不适应新疆煤炭开发的大环境。新疆是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长治久安中具有特殊使命。但是新疆区域内的煤炭企业大部分都对新疆特殊的历史、宗教等矛盾问题不能准确掌握,不能对突发事件更能够准确预判、妥善处理,甚至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新疆能源开发的基础条件制约较为明显,这一发展方式难以在稀缺资源争夺上形成合力。
二、审时度势优化经营模式促发展
2013年以来,我国煤炭经济运行不容乐观,煤炭企业实现利润持续负增长。新疆煤炭企业必然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就此,新疆煤炭企业必须优化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得以浴火重生。面对当前的困境,新疆煤炭企业就着有利于落实企业发展战略原则;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原则;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审时度势优化经营模式,设计出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才能使企业蓄势积能丰羽翼,强体固基再。1.强化煤炭产业在企业中基础地位。煤炭产业是新疆煤炭企业发展的基础,煤基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煤炭资源为依托,用煤炭产业催生煤炭深加工产业,用煤炭深加工产业进一步带动煤炭产业。根据国家对新疆能源发展的规划,新疆将建设吐哈、准东、伊犁、库拜、和什托洛盖五大煤炭基地。吐哈区以疆煤外运为主;准东区以就地转化为主,;伊犁区和和什托洛盖区以支撑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为主,;库拜区以满足周边地区用煤需求为主。2.促进煤电、煤化工联合发展使企业向综合能源企业升级。随着能源技术的创新和结构的调整,多元化、大型化、集约化的煤炭企业将是未来煤炭企业的发展趋势。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提出在新疆主要矿区建设大型坑口煤电、煤化工基地,推动煤电、煤制气、煤制烯烃等大规模工程项目。从而提高新疆煤炭利用效率,增加煤炭产品附加值,因此新疆将在准东、哈密和伊犁等地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在伊犁和准东地区集中规划建设以煤制天然气为主的煤炭深加工综合示范区。3.完善一体化经营的支持配套措施。企业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需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做支持。新疆煤炭企业进行一体化经营模式的转型,相对应的对配套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炭资源转化必须依靠调水工程,而调水工程又难以兼顾每个矿区,因此只能在靠近调水工程的某个区域集中发展高耗水的煤化工项目,矿区的煤炭必须通过铁路运送到化工园区,通过管道输送到国家干线管网,由此,新疆煤炭企业进行煤电、煤化联合发展实际上是包括煤炭开采、调水工程、煤化工程、铁路、管道等于一体的煤水化路综合开发工程,缺少任一环节,都难以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因此统筹参与调水工程建设,为煤化工项目规模化建设提供稳定的水资源保障。以及以服务煤矿生产外运为目标,完善矿区支线铁路,确保煤矿、煤化工项目正常生产和外运,参与准东、吐哈矿区内国家干线铁路的建设将是新疆煤炭企业首要的任务。
三、结语
煤炭产业发展报告范文4
关键词:“十三五” 现代煤化工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TQ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13-01
“十三五”现代煤化工技术创新发展必须保证合理布局。布局的合理性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大局,关系着产业发展是否具有优势。在“十三五”发展时期,在项目建设和布局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靠近原料,紧贴市场,进入化工园区的三个原则,要坚持量力而行,从环境的承载能力出发,坚持规模化发展,集聚优势,产业链合理和产品差异性突出的新技术特色。在“十三五”背景下通过对现代煤化工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使得我国现代煤化工发展在总量上得到控制,在布局上更加科学合理,在技术更加先进突出,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的现代煤化工生产体系。
一、“十三五”期间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分析
1.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
“十三五”期间,现代煤化工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紧密围绕产业发展、效能、环保和节水以及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内容开展产业化工程示范,要依托项目不断现代煤化工生产技术,实现自主技术创新,加快转变煤炭资源的科学利用方式,为煤炭资源绿色化利用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未来要全面实行现代煤化工生产技术自主化创新,积极推进就有自主产权的设备和技术应用。
2.要全面坚持产业布局红线原则
一般情况下,在以下地区不适合设置煤化工项目。对于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污染承载能力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禁止在这些地区建设煤化工项目。对于超过水资源总量控制和超过能源消耗总量控制指标的应该禁止在这些地区建设煤化工项目。科学选址是现代煤化工环境影响报告一票否决制的重要依据,如果煤化工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危害,煤化工项目是不能通过的。
3.要遵循严格的节水标准
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是现代煤化工发展必须重视的内容,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少新鲜水的使用量,是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的关键性措施。对于有条件的煤化工项目应该率先使用矿井疏干水,再生水用于生产,沿海地区可以使用海水经过净化后使用,对于缺水严重的地区应该率先使用节水生产技术、设备。对于新建设的煤化工项目要参考具体的示范项目实际数据,对整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工艺不断进行优化,最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二、“十三五”现代煤化工创新与发展
1.优化煤炭产业链技术升级
要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和高效利用的原则,要全面促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和清洁化煤炭利用技术创新,对现代煤化工新型化、大型化、产业基地化和群集化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布局。在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利用有保障,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煤炭运输方便等地区,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水资源的利用情况科学布局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要进一步强化对现代煤化工技术、产品、工艺等领域的创新、集成,不断提升现代煤化工生产技术水平和煤炭资源清洁转化能力,进一步优化煤炭产业链技术,降低发展现代煤化工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2.完善清洁能源产品多联产技术升级
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以清洁、环保和持续发展为前提基础。在今后的现代煤化工发展过程中,以煤质清洁能源为创新突破口,为大气污染严重的重点城市和地区提供清洁能源,为炼油厂提供升级改造的生产技术。以低阶煤分级利用为技术突破口,实现低阶煤油气、电、煤多联生产,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在今后工作中还要以煤制气为技术创新突破口,解决煤炭资源储备丰富地区运输距离远,运输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及煤制气进一步解决散煤燃烧污染环境的问题,为目标地区提供清洁能源。
3.积极研究节能降耗新技术
首先,要针对不同地区气化技术、原料气差异和目标产品的特征,选择最佳气体净化技术和气体合成方案,进一步提升耐硫宽温变换催化剂的活性、催化速率和使用寿命,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煤气转化效率,降低因为技术改变而增加的额外成本;其次,不断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要进一步优化集成适应各种转换气的工艺参数,满足各个生产流程对脱硫工艺要求,提高煤炭资源脱硫效率,降低能耗,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要积极开发脱硫、硫回收以及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离技术,通过改变反应系统压力,采用分离膜,低温蒸馏等工艺科学组合满足不同产品的生产需求。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坚持项目示范和结构调整相结合,积极应用全新的煤化工技术、设备不断对现代煤化工气体净化技术进行升级改造。
4.加大对现代煤化工三废的控制力度
现代煤化工要在节能减排方面加大控制力度,强化对现代煤化工三废的净化技术升级,化工企业要勇于承担环保任务,以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坚持减少污染,循环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逐渐降低化工企业的废物产出率,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现代煤化工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煤化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要在节能环保,污染物减排方面加大技术研究力度,完善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低的工艺升级改造,在化工污染控制技术开发如公务污水处理、废水循环利用、结晶盐兽利用和处理方案等方面履行化工企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化工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要以高效利用煤炭资源和重复利用废物为工作基础,坚持再循环、再利用的多次循环利用理念,重视推进资源节约、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生产等高新技术研发,逐渐延长煤炭化工企业的生产链,降低废物的产出比,强化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和循环再利用,最大程度的降低污染物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量。要进一步加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捕集和封存处理,强化对这些有毒有害气体的利用技术研究,从而更好完善现代煤化工企业生产配套技术,实现废气、废渣和废液的无害化处理或者资源化利用,真正实现煤化工环保控制技术和装置设备的国产化。
5.实现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
低阶煤分级分质多产综利用是现代煤化工产业中一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煤炭净化和转化技术,特别是对于含油量较高的低阶煤来说,强化对其综合利用,可以实现环境保护和能源高效利用。将低阶煤通过重低温热解之后,能够从中获取煤焦油、煤气等轻质量能源组分,同时还能够获得热值较高的固体清洁能源半焦。生产出来的煤气资源可以用来制备甲烷、淦或者其他化学物质,延长煤化工企业的生产链。采用低温热解技术对低阶煤进行热解处理生产出来的煤焦油和高温生产出来的煤焦油不太一样,低温热解生产出来的煤焦油可以向着精细化工、燃料、医药等方面发展,同时利用该项技术还能够生产出满足环保要求的石脑油、柴油产品,是未来煤炭资源科学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汪寿建.现代煤化工技术应用及发展综述[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15(12)
[2]王文.山东省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作[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16(05)
[3]张绍强.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清洁高效利用,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发展[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16(05)
[4]郑文华.利用过剩焦化产能生产民用洁净焦[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16(06)
煤炭产业发展报告范文5
关键词:内蒙古新兴产业 职业教育 商科 课程体系
课 题:本文为教育创新科研实验培育基地重点资助课题“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与课程体系的调查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徐恒山,教育厅。
一、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及现状
2012年3月,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在国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的基础上,立足科技水平、产业基础、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提出重点培育和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高新技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同时提出了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并在财政投资、金融信贷、税收、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培育、国际合作、体制创新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3年上半年,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自治区实际,自治区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路线图和重大工程。
预计2015年,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8%左右,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8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产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规模迅速发展壮大,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建成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产业基地。
总体来看,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一是产业基础薄弱、层次较低;二是政策体制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投入不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处于全国较低水平,2012年自治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63%(全国平均水平为1.98%);四是创新能力建设有待加强,自治区仅有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个国家与地方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五是科研力量和人才严重缺乏,全区研究机构仅有91家,占全国的2.5%,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2.7万人,不足全国的1%。
二、自治区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性、地域性、职业性等重要特征。在自治区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应该与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在服务新兴产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谋得一席之地。
2013年,自治区有34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这些高职院校中,设财经类专业的院校有33所,占2013年招生计划总人数的相关情况见表1。
表1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招生比例表
序号 项目 招生人数 招生,% 校平均招生专业 招生专业,%
1 全部专业 48483 100 20.52 100
2 财经类专业 13035 26.89 4.76 23.19
在财经类专业中,布点较多的专业有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工程造价、市场营销等。以2011―2012学年为例,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33所,专业布点较多且排在前3名的专业大类分别为制造、文化教育、财经,这几类专业的在校生也较多。财经类专业排序见表2、表3。
表2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设置率前7名排序表
排名 专业名称 设置该专业的院校数 与高职院校的比例(%) 招生该专业的院校数
1 物流管理 16 48 15
2 会计电算化 14 42 14
3 酒店管理 12 36 10
4 旅游管理 11 33 9
5 电子商务 11 33 6
6 工程造价 10 30 10
7 市场营销 10 30 9
(数据来自2012年《内蒙古高等教育质量分析报告》[高职])
表3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在校生人数前4名排序表
排名 专业名称 在校生人数 占全区在校生的比例(%)
1 会计电算化 6198 4.7
2 工程造价 3141 2.4
3 会计与审计 2258 1.7
4 物流管理 2245 1.7
(数据来自2012年《内蒙古高等教育质量分析报告》[高职])
在自治区唯一一所公办财经类高职院校――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设置的41个专业中,2012年招生的专业有34个;自治区品牌专业9个。其中,财经类专业招生规模最大,在校生占全校在校生的61%,在校生规模前5名的专业依次为会计电算化、会计、金融与证券、酒店管理和物流管理。
该院当年开设583门课程,平均每个专业14.58门;共有15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覆盖16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40%。其结构见表4。
表4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课程类型统计表
序号 单位 理论课
(A类) 理论课+实践课
(B类) 实践课
(C类) 合计
1 门数 158 342 83 583
2 % 27.10 58.66 14.24 100
(基础数据来自2012年《内蒙古高等教育质量分析报告》[高职])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高职类财经专业在全区高职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与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还不能完全吻合,主要表现在培养人才的数量不足,层次不高,专业面窄,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高新技术服务业专业开设得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应加大高职特色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的力度。
三、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整合现有高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不同高职院校优势
呼和浩特市高职园区占地总面积4636亩,由6所学校组成,其中包括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5所公办学校和内蒙古北方职业技术学院1所民办学校。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全日制高职在校生4.6万余人,已形成一座初具规模的“大学城”,成为集文化、教育、经济服务为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科技园区。
在加强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可充分发挥自治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的引领作用,与相关高职院校共同办好财经类专业,完善财经类课程。
2.结合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域分布,科学规划新兴专业地区布局
第一,在自治区产业升级转型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高职院校应合理调整相关专业设置,做到专业设置与市场的人才需求紧密相关,及时淘汰落后的、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如在财经类专业中,可将市场营销专业按市场营销方向细分,开办现代服务营销、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网上营销、物流营销等专业与课程。
第二,专业与课程内容贴近自治区现代高新技术服务业。除了根据社会需求开设现代服务业课程外,更要贴近高新技术服务业,增加财经类专业的技术内涵。如在财经类专业与课程内容中,增加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等内容。
第三,高职院校主动邀请社会部门,包括企业、学术团体直接参与学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保持与学术界和行业的紧密联系。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通过职教集团与企业、行业共同制定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就是一个好的经验。
第四,自治区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不同,属地高职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应与此相适应。例如,从理论上说在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府呼和浩特,可全面发展现代技术服务业,但在其他地区应有所侧重。
3.重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财经类人才的需求
第一,与本科院校联合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教育却没有相应的学位制度,不能授予毕业生相应的学位。高职院校可采取合作办学模式,通过与本科院校联合,可培养本科层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财经类人才。例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目前采取的分别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合作培养专升本学生的区内合作方式,培养本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但目前该校应届毕业生专升本升学率仅为2%,比例明显偏低,合作力度不够,今后应进一步借鉴江浙一些省份的相关经验。
第二,遴选部分办学水平高的高职院校开办应用性本科专业。在国家或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及骨干院校建设基础上,由教育部或自治区统一遴选部分办学条件优越、培养质量高的高职院校开办应用性本科专业,授予专业学士学位,例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作为自治区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和唯一的一所区内公办财经类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状况,选择本校一部分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优先举办应用性本科专业,作为专升本的试点。
第三,联合组建职业大学。本着资源共享,提高实际利用率的原则,各类高职院校应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通过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已有职业院校分类进行整合。比如,可以由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牵头,联合其他财经类职业院校和相关职业院校的财经类师资,组建内蒙古商贸职业大学,对自治区职业院校的财经类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试办四年制本科专业。
4.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高技能型人才。为此,作为培养高技能财经类人才的财经类高职院校教师,同样既应具备系统精深的财经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掌握娴熟精练的财经专业实践技能的“双师素质”。
从形式上讲,“双师素质”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一是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二是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三是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四是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对照“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与课程的教师更应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应结合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在职业院校中的财经类教师入职前设立高技术服务能力准入标准;入职后应选择一部分有培养前途的财经类教师进行高技术服务能力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聘等方面的依据。必要时,可邀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考核。
5.改革财经类专业与课程设置思路,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跳跃式增长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应强调课程计划适应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理论教学方面也要尽量和现实需要联系紧密。
第一,课程设置要有前瞻性。在财经类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体现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为使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在财经类专业课程中应增设财经职业道德、商业文化、高新技术服务等相关课程,以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为人处世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等多种综合素质。
第二,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地方、区域的特点。要结合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不同地方、区域的不同特点,重点突出相关专业课程,以便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服务于当地、就业在当地的市场定位思想。要按照不同地区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不同,设置不同的专业;按专业需求的不同,构建不同的课程;按课程需求的不同,构建不同的项目。例如,同样设置服务于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营销专业,在自治区不同地区,应有不同内涵。
第三,强化实践课。我们应根据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新技术服务技能的要求,在财经类专业中开设或强化相关课程(或项目)。如开设或强化模拟信息服务实习、通讯服务实习、网络服务实习、研发服务实习、推广服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EB/OL].http://,2013-8-7.
[2]中国经济导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驾护航[EB/OL].http://.cn,2013-8-7.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常小勇.未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展望[D].2001年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5]吴建设.高职核心技能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
煤炭产业发展报告范文6
一、煤炭工业基本现状和初步规划
我市含煤面积约7110平方公里。按成煤时代划分为石炭二叠纪煤田(约23.93亿吨)、三叠纪煤田(约35.43亿吨)和侏罗纪煤田(27.01亿吨)。煤种属贫煤、无烟煤和弱粘煤,初步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10亿吨,其中查明资源储量56.16亿吨,预测资源储量53.84亿吨。现有煤矿76处,选煤厂25处,生产规模3300万吨/年左右,主要集中在黄陵和子长县,其中黄陵2400万吨/年。
煤炭资源开发和资源整合成效显著。随着国家对石油产业的国有控制和上划,“十一五”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重点西移和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加大对已探明的重点煤炭资源开发力度,在黄陵矿区建成一批大型骨干矿井,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初具规模;地方矿井推行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在48处资源整合矿井大力推广长壁机械化采煤工艺,使单井产量得到大幅提高,全市煤炭产量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劲。“十二五”期间,我市煤炭生产能力将突破5000万吨/年。
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大幅增加。通过对子长、宜川部分区域勘探,初步探明煤炭资源储量预测24亿吨,煤层气191亿立方米,为该区域规划大型或特大型矿井提供了依据。“十二五”期间,将对子长、宜川发现的煤炭资源再一步勘探,预计可新增工业储量53.84亿吨。
煤炭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前景广阔。我市围绕煤炭及煤电、煤化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煤炭附加值,建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别在黄陵、子长和宜川规划建设3个煤化工产业园区,将对我市优化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勘探进度滞后。这是制约矿区规划和产业发展关键因素。全市已探明煤炭资源中,黄陵矿区勘探程度较高,基本已得到规划和利用;子长矿区勘探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宜川区域预查(找煤)报告已通过评审。目前我市地方矿井在生产或建设过程中,反映出地质勘探程度偏低,生产矿井没有进行地质编录和实测,特别是采空区范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对采掘安排和通风安全造成显著影响,资源整合矿井也因此导致设计频繁变更;宜川区域开发还需普查、详查后才能进入矿区规划,经精查勘探后才能编制矿井设计。如因勘探影响煤炭生产能力递增,随着地方煤矿资源逐步枯竭,全市煤炭生产能力在相当一段时间很难突破4500万吨/年。
2、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各级监管部门多年未进入煤炭专业院校毕业生,地方煤矿煤炭专业院校应届毕业生稀缺。煤矿骨干力量大部分是长期从事煤炭开采的“土专家”,虽然多数整合煤矿从外地聘请了一些技术人员,各县区政府组织煤矿委托培训和脱产学习,但培训效果与实际需要仍相差甚远。特别是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和机电、地质、测量专业人员几乎为零,严重制约地方煤矿机械化矿井推广和发展,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难以保障。
3、煤炭加工转化缓慢。多年来,我市一直引导煤炭工业按照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煤炭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但由于资金、技术、市场因素,现有的煤炭加工洗选企业均未能达到规模,不能组织有效的正常生产,市场效益差的时候部分洗煤企业几乎全年停工停产,加工能力很不稳定,全市煤炭深加工转化低于预期。
三、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到煤炭工业发展对我市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巨大拉动作用,认识到煤炭工业在全市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做好我市煤炭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围绕煤炭工业规划,做好电力、交通运输、通讯等相关配套规划。要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进技术人才,建立专业的煤炭发展建设项目库并广泛宣传,加强与大集团合作,引进资金快速发展。
2、加大对地方矿井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加强对地方煤炭企业的扶持、引导,不断提高准入标准,促进中小煤炭企业健康发展。对矿井边角煤、不稳定的煤炭资源区块等不能规划大型矿井的煤炭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着力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
3、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健全政府监管机构、煤矿中介服务机构和培训机构,理顺管理机制,提高装备水平。由于地方政府煤炭监管机构编制未能合理解决,监管人员信心不足、技术人才很难引进、煤炭监管部门内部机构不完善,无法满足煤炭工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建议将市、县(区)煤炭工业管理机构设置为政府具有行政执法主体的直属机构,达到机构性质与职能职责相匹配,形成上下相对统一的机构设置与职能配给,与我市煤炭产业强势发展相适应;尽快设立煤炭工业政策要求的设计、监理、测量、地质、安全评估(评价)机构,为煤矿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务;目前市县技术服务中心只有二个三级培训机构,无固定的培训场所和应有的师资力量,培训工作量大,无法满足日常的培训工作要求,很难达到培训效果,建议完善现有技术服务中心的配套设施,增加师资力量,确保培训工作正常开展。同时,针对煤矿监管部门经费紧张的问题,建议按照省行业管理部门相关规定,制定出台我市煤炭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分别由市、县级煤炭管理部门按比例统筹监管使用;或者从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中列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