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文化思想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文化思想差异范文1
[关键词] 《像男人一样思考》;文化差异;中西文化
电影《像男人一样思考》改编自史蒂夫·哈维的畅销书《像女人一样做事,像男人一样思考》(Act Like a Lady,Think Like a Man),这部小说自2009年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导演蒂姆·斯托瑞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这本书里写了很多的事例,讲述了不少好玩的事情。无一例外的,这些事情都是由男人和女人之间的误解而产生的。我觉得这其中肯定有很多不一样的笑料出现。要知道,在喜剧电影里,误解是笑料的最大的来源。其次,这本书还很详细地分析了男人和女人在恋爱中的心理问题,异常细腻与理性。在电影中,我们把这些事例安排在了很多对恋人身上,用社会地位、对爱情的不同理解和其他的误会做成笑料和情节,我觉得这样的一部电影,肯定会极有市场的。”
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与电影《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的风格非常相似,都是对男女关系进行了深切的剖析,我们可以从电影中看到“幸福的恋爱大都相似,不幸福的恋爱各有各的不幸”,电影就是把这些不幸都集中在一起,让人们对男女关系有更加透彻的了解,与其说电影在教大家怎样去恋爱,不如说是教大家怎样去珍惜感情中的对方。
电影开头就已经点题:“在过去,婚姻曾是男孩和男人的终极目标,因为男人只有透过结婚才能和女孩上床,而现在,时代不同,男人占主场优势,有各种方法可以跟女孩上床,导致女人会遇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男人。”于是这本书教女人们怎样读懂男人心,怎样抢占主导地位,怎样避免遭到各种烂人的伤害以及怎样对付各种类型的男人。
电影中主要穿插讲述了四对男女在爱情道路上的不同故事:妈宝男VS单亲妈妈;花花公子VS原则女;梦想男VS女强人;承诺恐惧者VS恨嫁女。
单亲妈妈的恋爱对象是一位妈宝男,他是一个典型的妈妈依赖者,甚至在情人节约会时都会带上母亲,导致他的恋情成功率非常低。单亲妈妈在《像女人一样做事,像男人一样思考》一书的指导下,将自己有一个儿子的事情告知妈宝男,得到妈宝男的理解,并做进一步的了解。当妈宝男把女友带给母亲时,却遭到了母亲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使得单亲妈妈对其非常失望。当妈宝男发现女友在读《像女人一样做事,像男人一样思考》一书时,根据书中的内容制定了防守计划,当计划暴露时女友非常生气,他也非常沮丧。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他放弃了与妈妈去教堂的计划,参加了女友的家庭聚会,并当众承诺女友是他生活的第一位,而非母亲。
原则女的恋爱对象是一位花花公子,原则女根据《像女人一样做事,像男人一样思考》一书制定了一个90天原则。而花花公子与原则女相反约会的目的非常明确,在通过几次约会知道原则女所谓的90天原则后非常郁闷。当他了解到原则的由来后开始阅读《像女人一样做事,像男人一样思考》这本书,制定了一系列的防守计划,当他情不自禁对原则女说出“我爱你”之后他的目的达到了。原则女发现他的欺骗后非常愤怒,转身离去。可是花花公子已经爱上了原则女,最后在他的真情告白后,女友原谅了他,两个人又走在了一起。
事业有成的女强人的恋爱对象是梦想男,女强人的理想对象却是“身高180,工资6位数,开1辆名车,房产有几套”,女强人在《像女人一样做事,像男人一样思考》一书的指导下对男友进行考察,梦想男是餐厅兼职服务生,用各种谎言堆砌的光鲜外表骗到了女强人的好感。把这个故事的层次往下多降几个档,你会发现这在现实中的恋爱里比比皆是,男女的首次约会往往是最虚假的,外表、谈吐甚至兴趣爱好统统可能是经过包装的。你闻到他身上散发的高档古龙香水的味道,可能是为了掩盖他的体臭,你看到她笑不露齿的矜持,有可能是她一嘴的牙套,所以每个相处久了的男女都会冒出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跟刚认识的时候不一样了呢?可现实是,有可能你现在认识的那个人才是最真实的对方。电影最终会给观众一个温馨的结局,女强人甩了服务生,碰到了她标准中的理想对象,当第一次约会这个男人滔滔不绝说一堆过往辉煌史却丝毫不关心她的时候,她突然意识到,爱情没必要去争取那些虚幻的门当户对,高档餐厅拘束的气氛可能没有顶楼简陋的烛光晚餐来得让自己开心。
恨嫁女与承诺恐惧者相恋在一起九年,男友把她对他的迎合成了磨合的通途,然后被接纳理所当然。承诺恐惧者一边庆幸自己多么幸运,如此体己的女人,另一边又私自断言这样的关系刚好,没有压力自得其乐,不肯承认自己太过懒散。男人为什么总像驴子,抽一鞭子动一下,于是累了,倘使无以为继,凭什么还要赔上自己的后半生。恨嫁女在《像女人一样做事,像男人一样思考》一书的指导下企图对男友进行改造,希望男友能够积极进取,为他们的未来做计划。当她发现男友假装找工作欺骗自己非常失望并与其分手,承诺恐惧者在女友跟他分手后,幡然醒悟,开始积极努力寻找工作,成功获得了一份高级工程师的工作,并向女友求婚。
除此之外在电影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离婚快乐男。从电影一开始离婚快乐男就不停通过电话跟前妻吵架,分居之后这个男人一度流连在酒吧、夜店和脱衣舞娘之间。他每天欣喜于脱离了妻子的唠叨、吼叫和阴晴不定,不用担心回家的时间,可以肆无忌惮跟各种美女厮混,可是当他真的享受完了这些自由后,却忽然感受到了莫名的落寞,他偷偷在厕所一边哭一边给妻子打电话说“我要回家,我属于那,我需要你的支持,我需要你的按摩,我需要你帮我盖被子”。两人滑稽又温馨的对话,让人看得笑中带泪,这就是真实的婚姻,琐碎到可以击碎所有爱情的甜蜜,但你却越来越习惯它,越来越舍不得它,越来越放不下它。
婚姻幸福男在电影中占的比重不是很多,但是他的出现为其他四个人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使他们看到婚姻也会有非常幸福的状态,关键在于对婚姻的态度以及对婚姻中对方的态度。
电影可以根据时间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男女双方相处还不错,女人们实践着《像女人一样做事,像男人一样思考》书中的经验,但不久男人们的缺点个性就暴露了,男人们处于被动的状态。第二个阶段是:男人们一起聊起自己恋爱的时候,终于发现了女人们都看的那本书《像女人一样做事,像男人一样思考》。于是男人针对书中讲述的内容想出了相应的对策,对女友撒谎对她们进行欺骗,但是实际上没有做出任何改变,他们的对策达到了非常神奇的效果,他们得到女友的温柔对待,男人们处于主动的状态。第三个阶段是:他们的谎言暴露了,女友纷纷离开了他们,但分开后男人女人们还都是很想念对方的。兄弟们又一次聚会,从已婚男人谈自己很喜欢家庭生活,愿意回家做饭;引起离婚男人想念起自己没离成婚的老婆,给对方打电话请求回家,甩了兄弟们也回家了。剩下的单身男士们纷纷顿悟,有了真正的改变。
在电影的结尾:承诺恐惧型的向女友求婚了;花花公子型的说了我爱你,真正开始认真起来;妈宝型的把女友放在了第一位,没陪妈妈去教堂,去了女友的家庭聚会,并当众承诺女友排在他人生的第一位;梦想家型的真正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从小的事情开始,开始了创业之路,女强人也意识到真正喜欢他,而要求回到他的身边。
从《像男人一样思考》电影中我们除了能够了解到在生活中如何处理男女关系之外,还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一些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上。
人脑反映外界事物的认知活动称为思维。思维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表现出社会的稳定性、结构化、程式化等特点。因此,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了解思维方式及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有信心有能力跨越由此产生的障碍,进行有效交流与合作。
不同的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从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模式。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世界观,这种观点融合了儒家血缘关系基础上宗法思想、自然哲学、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是经过历史发展的较为成熟而且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观点。西方文化是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与中国文化决然不同的文化,它是以分析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明确区分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一些早期的名家、学者在西方国家传播中国文化时,就发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文化的影响。以美国语言学者Robert Kaplan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对不同语系的留学生进行分析发现不同语系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是有区别的。他认为中国人和韩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曲线式的,即围绕主题进行描写,但是从不直接表达出主题的观点来说明主题,而是采用绕圈子的方式谈论主题。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其思维方式主要是直线式的,即直接表达出主题观点,直截了当,从不拐弯抹角。
从《像男人一样思考》电影中离婚快乐男偷偷在厕所一边哭一边给妻子打电话说“我要回家,我属于那,我需要你的支持,我需要你的按摩,我需要你帮我盖被子”的语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离婚快乐男的思维方式是主要直线式,他有什么需求直接对前妻讲,让人能够直截了当地知道自己的需求,而非采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让人去琢磨自己的需求。从电影的几个人物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直线式思维方式的影子,尤其在女强人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开始她多么尊重梦想男的梦想,但后来她没能挡住世俗的目光也败给了开豪车的多金前男友,并无比鄙夷梦想男的不切实际,当女强人与前男友约会时,在前男友滔滔不绝的言论中,她发现高档餐厅拘束的气氛可能没有顶楼简陋的烛光晚餐来得让自己开心,最后女强人大胆地去道歉,去追求真爱,又是多么勇敢,这也是直线式思维的一种表现,在明确了自己内心的需求后能够积极主动争取。
[参考文献]
[1] [美]史蒂夫·哈维.像女人一样行动,像男人一样思考[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2] Kaplan Robert B.Culture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96,16(01).
[3] 孙晓凌,汪北华.从思维方式差异看中西文化差异[J].河海大学学报,2003,5(02).
中西方文化思想差异范文2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2
语言和文化是人们常用的两个词汇。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同时语言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不可缺少的工具。反之,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也深受着不同文化的影响。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相互依靠,相辅相成。因此,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语言决不能与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割裂开来。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群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节日文化的差异等。
(一)中西方文化中群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经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中国人向来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一种极其平和的精神状态,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同时,中国人还具有“天人和一”的思想,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强调天地之和、天人合一、人际之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和”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就必然使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
相比较而言,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气象万千。西方文化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统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后又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这些都促使了西方人个体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个体,强调个人价值的文化模式。西方文化经过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长期统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现代西方文化到19世纪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扩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只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表现出其躁动不安的情绪,远远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二)中西方文化中社会关系的差异
中国的社会关系看起来要比西方社会复杂的多。单从称谓上来看,中国人对于称谓的表达非常具体严格。这是因为中国经历了两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而比较来看,英语中的称谓比汉语中要少得多。例如,uncle一词,对应汉语的叔叔;伯父;伯伯;舅父;姨丈;姑父等。而英语中的称谓不多,除dad,mum,grandpa,grandma,uncle,aunt等几个常用称谓外,其它的几乎不用。
同时,西方式的家庭结构也比较简单。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组成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作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实际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小孩子常常通过打工等手段自己赚零花钱,甚至是学费,孩子为此也感到非常自豪。但由于这种独立,有时也会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但由于过度呵护,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大多数中国的孩子都是靠父母的资助完成学业的。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三)中西方文化中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社会礼仪,但又有着明显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交际方式的差异;餐饮礼仪的差异;服饰礼仪的差异;个人人生观的差异等几方面。这里以交际方式中的问候语为例。由于中西方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常常造成交际失灵或产生误解。汉语中一些打招呼的形式往往使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比如:中国人爱用“吃过饭了?”这样一些话来打招呼,这是极为平淡、俗套、常见的日常问候语。而这种问候语直译过来却是无法被说英语的人接受的。在英语里的寒暄语常常是评论或预测天气状况,这是由于除了英国人的地理位置对天气特别敏感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天气永远是一个非个人的话题。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等问题的话题,是不礼貌的。因为这些话题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所以常常忌讳别人问及。而对于中国人来讲,这些话题都是极为平常的。可以拉近说话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亲近感。
(四)中西方文化中节日文化的差异
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也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特点。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多年,长期处于自然经济和农业社会,其传统节日大多带有浓厚农耕文明色彩。如我们的七个主要节日:春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与农业节气有关的重要农事节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比如Easter复活节.春分过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这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再如Valentine's Day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Christmas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在众多的西方节日里,与基督教有关的占了38个至多,可见,宗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当然,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在节庆方式上也存在明显文化差异,如庆祝方式、饮食、衣着都有很大的不同。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学习和运用英语,从而大大提高英语教师教、学生学的效率。传统英语教学是应试性教学。因此要求英语教师要端正英语教学思想,使英语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需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指引学生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常见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懂得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
(一)从英语语言本身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抛开文化进行纯语言技巧训练,也不可固守传统,将文化只看作是语言学习的背景知识。而应从英语语言本身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比如:教师在讲解dragon一词时,可以把西方人看待龙的看法讲解一下。对于中国人来说,龙具有比较美好的象征含义,而在西方却是集所有邪恶于一身,有翼,利爪的怪物,是恐怖与邪恶的象征。再如,对中国人来说,黄色是尊贵之色。而英语中yellow则含有胆小卑怯之意。例如:a yellow dog (美)可鄙的人,卑鄙的人;a yellow livered(美)胆小鬼。教师如能自始至终地将文化的理解和语言的传授并重起来,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感悟到英语学习的过程正是感受其文化的过程。
(二)拓展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并解释这种差异的现象的由来
汉语中的词汇、典故多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圣经》、莎士比亚戏剧和希腊、罗马神话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二者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许多英语典故就来自基督教的《圣经》中的人物或事件。如《圣经》中的“Solomon”(所罗门)和“Old Adam”(老亚当)分别被用来指代智慧的人和人类本性的罪恶。如果我们对《圣经》一无所知的话,就很难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了。
(三)将两种语言文化的比较贯穿于英语教学之中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使学生有意识地认识到采用比较文化这一方法的优势所在。诚然,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教师还应将两种语言文化的比较贯穿于英语教学之中。比如,教师在谈及万圣节的文化习俗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同中国的中元节作比较:1、节日的目的:万圣节主要是驱鬼,现在则变成狂欢的时节,中国的中元节是以祭祀为主;2、活动的形式不同:万圣节是为小孩子增添的娱乐节目,中元节就比较带点信仰节日。驱鬼,祭拜;3、节日的气氛不同:万圣节气氛很欢乐另类的狂欢。中元节是为了祭已逝者,气氛沉重.。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就可以从两种独特的文化习惯中更好地掌握两种独特的语言。
(四)指导学生如何在课余时间多角度地感受英语语言文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化的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尽可能充分感受语言文化。但是,公共教学只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的意识的同时,又要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在课余时间多角度地感受英语语言文化,将课堂教学同学生的课余时间相结合。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语言实践活动:如举办英语晚会,英语竞赛,英语角等;也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电视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情况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强化学习西方文化的意识,其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
总之,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中西方文化无论从萌芽、发展到现在的格局无疑是各具特色,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强调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学生理解所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中西方文化思想差异范文3
关键词:中国;西方;广告创意
所谓广告创意是指通过独特的技术手法或巧妙的广告创作脚本,更突出体现产品特性和品牌内涵,并以此促进产品销售。创意是广告的灵魂,一个产品的销售好坏,其广告创意是关键所在,广告创意更是引人注目的一个关键环节,有人认为一个好的广告,卖的不是商品而是创意,广告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世界各地的广告创意体现的都是一种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而以孔子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释迦牟尼为代表的佛教,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人生意向,儒家、道家、佛家形成了中国三大文化体系。
在西方,存在一种强烈对上帝这一神物的信仰,认为上帝创造人类,人类因上帝而存在,其次,西方人类本性是邪恶的。因此形成了求真精神、宗教精神、科学精神三大文化精髓。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创造出的广告创意也必然是不同的,广告创意是一种创造性地思维运动,然而因为不同的文化,直接造成了中西方的广告创意的不同。
中国5000年的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文化中极具人情味,而情感却是较为保守、隐晦的,所以这种思想运用到广告方面,广告的创意也往往喜欢把情感隐藏起来。比如一些中国传统的饮食,例如烤鸭,是代表北京的特色小吃,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那么这种产品想要打入市场,就要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广告的背景。广告的创意就要介绍烤鸭的悠久历史,以及到北京就要品尝正宗的北京烤鸭,不枉此行。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入手,使产品上升了一个高度,提升了自己产品的品牌。
1.中国的传统思想重视经验悟性以及直觉,重内在的顿悟,重视类比以及推理,具有模糊、具体等特点,并且不太习惯抽象的思维逻辑。而在西方的思维中,重视理论以及逻辑,重视以往的实验性,具有准确、抽象的特点,在广告的创意中更喜欢用一些蒙太奇的表现手法。
2.东西方,对待爱情的态度也不相同。中国人注重感性的微妙的交流。而西方,是将信息传达放在首位,西方的广告多是开门见山,其中穿插着幽默的方式。这就使得中西方在情人节时,要运用不同的商品促销手段以及不同的商品广告宣传策略。在西方,爱就要大声地说出来,甚至为此决斗都是正常的事,为爱而死,虽败犹荣,所以在2月14日这一天,西方推出了几款大胆表达爱意的巧克力,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东方,七夕时,厂商想到的创意是搭建一个鹊桥,在旁边栽一株枝繁叶茂的许愿树,上面挂上很多布条,许愿者可以在上面写下自己心爱的人的名字。这种商品促销创意,是根据中国的古老的文化特点,所创新出来的广告创意,在不同的国度,受到了同等的欢迎。
3.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把一个群体放在重点,例如家庭、国家,因此特别强调以群体的利益为重,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要以国家利益为中心。而西方,则偏重个人的思想,喜欢彰显个性,表现自我、个人的冒险与超越。这一点在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故事就可以比较出。我国的传统文化故事中,是以女娲造人为开始,我国的广大百姓都是由女娲创造出,而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上帝创造出的是亚当、夏娃两个个体。
4.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居住地的“家本位”为核心思想,传统的家庭观念强,尤其主打亲情牌,更容易受广告大消费者喜欢。例如,百事、可口可乐两大畅销品牌,它们的广告早已不是表现口感的独特,在近些年的广告中,表现更多的是家庭、聚会必不可少的饮品,可口可乐公司打入中国市场,是以中国的传统小娃娃形象作为广告的主要形象。而百事可乐,则是邀请明星,上演把百事可乐带回家,把爱带回家的温情戏码。
简而言之,把西方广告概括出以下几点:1)西方文化突出个人的价值,彰显个性;2)西方的广告善用夸张、幽默的表现手法;3)西方文化较注重矛盾,在广告的创意中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
中西方文化思想差异范文4
【关键词】哲学视角;中西方体育文化
体育体现了人类体育运动中的物质、制度以及精神文化三者的统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体育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发展大大制约着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文化经历长期的历史演变在世界上最终形成两种不同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一种是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另一种就是以欧美国家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本文从不同的哲学思想、文化背景、体育文化价值观、体育审美情趣、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等方面来审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1哲学思想下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哲学对人类文化中的每个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被视为人类思想升华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深受传统哲学文化思想的影响,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底。中国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中都能映射出传统哲学中“阴阳理论”与“八卦学说”等哲学思想,人们从这些哲学思想中参悟到了只有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才能够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太极拳文化的诞生就是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进一步的人格化演绎,因此太极拳被人们称为“哲拳”。之后陆续出现的“八卦掌” 、“形意拳”都融入了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因此,它在技术结构以及套路方面都渗透着中国的民族特色。此外,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战术体系中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理论”,从而产生了动静、虚实、攻守、进退等一系列的战术理论和方法。因此,在中国传统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对中国传统体育追求的和谐平衡以及顺应自然的主体化思维方式打下基础并推动其不断发展。
然而,西方体育思想与中国传统体育思想是截然相反,背道而驰的。但人们处于古希腊时期时,已经意识到了人与自然是对立与矛盾的,从而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人们在与大自然的对抗中清晰认识到人类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差距,于是人们开始力求征服自然,而不是直接依赖于它。因此,在西方文化中鼓励人们勇敢开拓,探索未知,从而发展人的潜能,实现他们追求的强者的精神世界。然而,西方这种在时间和空间上与自然对抗的民族文化,深深地渗透进西方体育思想中,成为西方体育主流文化。通过西方国家开展的运动项目,例如赛跑、体操、标枪、拳击等,都能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性,同时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西方体育追求个性解放、挑战生理极限的对象化思维方式。
综上所知,中西方哲学思想侧重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侧重于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追求的是“中庸之道”。而西方哲学侧重于与天斗、与地斗的对立抗争,追求的是“进取开拓”。因此不同的传统文化背景造就了两个极端的体育形态。
2中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文化背景的差异
气功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主要代表,两者所表现出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所有的体育精神。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一面临海,三面陆地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个体农业型生活方式,宗法型家庭背景以及遵循儒家思想的大陆型文化,于是这种独特的社会环境孕育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同时中国自古就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因此在中国传统体育中能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文化是以儒教思想为核心,具有独特性以及自成体系的特征,但同时伴有一定的封闭性。中国传统体育强调通过体育锻炼进行修身养性,侧重体育的健身养生价值,并不主张事物的极限发展。
西方传统体育的诞生是以争胜负的竞技体育出现作为标志的。古希腊文化被人们视为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源头,历经漫长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个人奋斗的海洋型文化。由于西方国家大多数地处三面环海特殊位置,因此形成了以渔猎为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西方体育文化的产生是结合其社会发展的现状孕育出来的,在西方国家工业高速发展、市场激烈竞争的社会条件下,同时以城市为中心产生了以竞技运动模式为特征的体育文化。通过竞技运动的比赛,体现了西方体育文化所要展现的速度、高度、远度以及重量,挖掘个体的极限潜能,在运动中充分展现生命的运动能力以及人类挑战自我极限的能力。
3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上的差异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孕育的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是蕴含中庸之道,注重人的内在气质、精神修养,以求达到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是“天地人合一”、“认知合一”,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中国传统体育则从整体出发来描述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形体、机能、意念、精神等诸多方面的活动,以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具体联系,它追求的是身、心、机体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健身价值观。此外,儒、道、佛三大家思想均以礼仪为主,由于道德先行的伦理观,社会更加重视人格、以人为本。这样形成的中国体育的特点就是以养生、祛病、防病和延年益寿、保健为主,最终以精神内练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西方传统体育思想在注重身体和精神之余,更加强调人体的“力”与“美”。在西方体育发展的历史上,身体健硕、发育良好、身材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运动的人们都受到人们的崇拜。他们对价值的追求与探索就是对人体自身进行不断的塑造和培养。
西方哲学通过科学的理性主义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物质与精神的思维模式严格进行区分,把身心分属于两个世界,西方体育文化侧重于“力”,西方把力量视为生命的最重要的构成部分。现代体育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中国人由于从事体育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以个体活动为主,讲究自我锻炼。即便是对竞技体育有涉及的人也只是对力量、速度、灵敏等外在的比较。现代人们在面对竞技比赛的时候,也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淡泊名利,重视比赛过程的体验,不重视结果的成败。而西方人提倡良性竞争,其目的就是超越对手,超越生理极限。
4中西方体育审美情绪的差异
中国人的审美观经历了我国几千年传统美学观念的熏陶,主要强调事物的整体效果以及直观感受,注重人的精、气、神,同时还要注重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美,并且能够体现形态美、韵律美、节奏美、内涵美、力量美的综合表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侧重于内在美,是一种表达宁静、含蓄的美。譬如中国传统武术侧重于形态心灵的相统一,其要求是人体自身的精、气、神相统一。在练习武术时时常用到比喻的手法从而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了美的特征以及美学的要求与标准,通过这种方法让人们产生美妙的意境。练习的拳法不同给人们的美的感受是异样的,如太极拳的行云流水、连绵不绝,给人舒畅,含蓄的美。长拳的动静结合,起伏转折,展现的是灵活自如,大方之美。这些不同形式的美,可见中国人的动作体现了人对生命、自然的崇尚,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西方体育的美注重于身体之美,通过对体格健壮的强调,体现出人们对人体外形的喜爱之色,并且西方美学着重模仿和再现,西方体育在这样的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人体表现出的各种身体素质的强悍之美,突出崇尚人体形象的真与美。西方主要突显其热情、奔放、直观、具体的审美观念。如西方的健美运动,就是对人体健与美的崇尚。由于不断追求自然体力的美,促进了西方竞技运动的动作结构创新、造型的更新、难度和强度的增大,比如体操运动、竞技健美操运动。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使中西方体育在追求运动美时也有所偏重,中国传统体育的运动美表现为含蓄的诗情画意;西方体育则讲究人体外在的健与美。
5中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的差异
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中是通过暴力手段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防止阶级对立,大肆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在社会上营造重文轻武的氛围,推行科举制度,统治者对体育中的竞技精神给予大力的打压,注重体育中的娱乐与养生功能的宣传。体育的本质功能是运动竞技,由于统治阶级的打压,使得体育虽然在发展,但是已经遗失本质,逐渐成为专供封建统治阶级娱乐观赏活动。养生观亦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古希腊文化在历史上的表现形式是奥林匹克运动。它的出现是由相互竞争的城邦民主制度共同斗争的产物。古希腊的体育重视“人性”,重视个人的幸福。现代奥运会是西方近代体育思想和继承古代奥运会的产物。现代奥运会提出的“更快、更高、更强”是古代奥运会的竞争精神在新形势下的体现。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竞争性。由于西方处的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得竞争机制在社会中大力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体育领域,成为西方现代体育的灵魂。在强调竞争的同时,西方体育文化更注重公平。这也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显著区别。中方体育文化过于强调“礼”,西方体育文化是在公正的前提下进行竞争。
在哲学视角下的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以从不同的哲学思想、文化背景、体育文化价值观、体育审美情趣、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而通过比较和分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存在着必然性。由于不同的哲学思想,造就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追求不同的体育文化价值观上,有着不同的体育审美情趣,而又由于统治阶级对体育文化发展的重点不同,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发展路径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但现在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体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中西方体育文化是互补的,西方体育主张“永无止境”、“超越极限”,中方文化强调“点到为止”、“适可而止”,而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将是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
参考文献
〔1〕王玉国,黄晨曦.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初探〔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0.21(1):90-92.
〔2〕秦华.中西方体育文化之比较研究〔J〕.武术科学.2007.4(9):89-90.
〔3〕孙维国,辛治国.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背景的比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09.
中西方文化思想差异范文5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原因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所指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是指哲学意义上的文化,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思想信念等。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就是人类实际生存和发展的过程。由于人类生存环境与发展的具体条件不同,人类各民族的文化也不尽相同。
一、中西文化基础上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古代中国的先秦时代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到公元前140年西汉年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诸子百家长期冲突的分割局面得到了整合,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即中华各民族成员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认同,儒家思想成为传统社会的代表思想。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学说,而且是为全社会所尊奉的家庭伦理,成为维系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制度的制度伦理学。
地理环境的不同也是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之一。由于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农耕为主,农业生产方式是封闭式的,农业生产季节性强,除了天气、土地条件外,就是人的身体力量,从而形成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种社会是一种关系复杂的等级社会,它助长了个人对集体的依赖,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人际交往式的。以伦理道德、中庸之道为核心的儒学就是这样形成的。希腊地处沿海,不利于农耕而有利于航海,所以航海贸易发达,形成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文化类型。商业交换对于文化类型中的平等原则有利,由此而形成平等、公正、民主的思想得以生存的环境。与东方文化类型相比,古希腊文化所创造的西方文明的自主、开放、具有开拓性精神、以商业经济为主等特征,代表了一种开放性的海洋文明。希腊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海洋是蓝色的,是开放的,从希腊文化中就有一种开放性一直流传到现代欧美,与东方大多数文明的陆地型、封闭性完全相反。东方文化地处内陆、沙漠,所以是“黄色的”。
西方文化统一的认同性是在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形成的。这也是西欧农牧,手工业社会历史变革在文化创新上的反映。新兴文化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形式下,宣扬“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对宗教神学进行批判,摆脱了教会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提倡关怀人,尊重人的人道主义和个性解放。这与中国文化之父――儒学(世事人生)是不同的。中西方文化中存在有“人情物理”的不同:中国儒家探求“社会和人生的具体性情”,西方文化重视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理性。
二、中西文化的基础不同导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和道教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辩正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西方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的文化传统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从中、西医的理论和实践上充分看出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医是“辨证论治”,以阴阳学说、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为核心。认为人的各个部分器官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某个局部的病症要通过对集体的整个调理,使用天地人相应相协的疗法。而西医针对人体局部病症,究其病原,直接深入到细胞、血液、人体生物分子、原子以及病菌、病毒。使用器械帮助诊断检查:“辨病论治”,问病开药。中西医诊断病情所侧重的不同点是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所制。
可以将世界文化粗分为三种:单线活动型、多线活动型、反应型。中国人是属于反应型的,这种文化会优先考虑礼貌和礼节,静静地倾听对方的发言,并对不同的建议审慎地做出反应。而西方人多属于单线活动型和多线活动型,单线活动型是指那些用直线的方式制订计划、安排日程、组织工作,在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情的人,德国人和瑞士人属于这种人。多线活动型往往根据自己的情绪和事情的重要性来安排时间,意大利人和拉美人属于这种类型。
出现的这三种时间观,我们又可以将它们分成两类,即中方和西方。中方文化的时间观也可用中国文化类型的思想观念来解释。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国家、宗族之间的辩正统一。没有绝对的宗教观念,使中国文化具有开放性,海纳百川,没有对于异教的排斥,使得中国文化不与其他民族对立,而易于为其他民族所接受。中国人会出于礼节的原因,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再发表看法。而西方强调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文化精神影响着他们的时间观。当罗马的基督教被定为国教后原来的希腊文化受到贬斥,在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中已经有对当时希腊的神话和宗教的不满,但诗中仍然充满了对于基督教的虔诚之情。它把古代希腊的伟大诗人荷马、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等人放在地狱中,尽管知道这些人对于西方文化有巨大贡献。强烈的排他性在西方人的意识形态中根深蒂固。再者他们主张用理性和科学为工具对于自然客体的利用和分析,人类驾御自然、征服自然是它的目标。这样客观形成了以个性为代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分裂,这与中国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不同的。他们强调自我与他人处于对立关系。
三、中西文化的基础不同也引起家庭和对子女教育的不同
儒教文化对家庭的影响非常大。中国人的姓名表示家族姓氏、辈分、名字、地位等。而西方首先是个人的名字,再是父名、姓氏。明显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尊重个人的文化思想。
西方中“uncle”和“aunt”两个词语代表中国十余种称谓。这说明了西方社会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而中国人更注重血缘、亲情,社会关系复杂,伦理道德维系着社会。
中国社会是“礼仪之邦”,提倡仁义道德,父母与子女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子女说话稍不注意就训斥,甚至动用家法。而西方家庭父母与子女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更是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子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
中国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子女的身上。“望子成龙”,从小灌输“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应试教育向来是中国的专利,用层层考试来选拔人才,培养精英。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精力和财力,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优班和业余辅导班应运而生,接踵而至。从选择小学到长大就业、交友、结婚、抚育孙儿等,家长无所不问。而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受到要有独立意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是为孩子将来的独立生活做准备观念的影响。18岁成年后原则上就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所以在教育方式上有所不同,中国父母管教较严,“玉不琢,不成器”。西方父母是超然性的包容和关爱,决不强求子女按父母意愿行事,给孩子以充分的发展空间。
在行为规范上,中国父母提倡仁、义、礼、智、仪。而西方文化中法律、法规要高于传统的道义,西方父母偏重于把“不要违法”作为教育子女的准则。
人类历史证明,一个民族文化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和借鉴邻近民族的经验。一个民族所获得的种种发现、文化创新可以传给其他民族。彼此间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各民族文化创新和发展就愈快。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样问题时,可能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都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加强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认识到两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不同的现状,并以此作为相互交流的基础,才能增强双方文化的沟通、了解,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国策,特别是21世纪初中国加入WTO,给予了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双方相互学习的机会。文化是没有对错的,重要的是在中西文化交往中,保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将两种文化相互融合、互补、与时俱进,才能在商界、学界或是政界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方汉文著.比较文化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理查德•D,刘易斯著,关世杰等译.文化的冲突与共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中西方文化思想差异范文6
关键词:中国;西方;舞蹈;文化心理;差异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36-01
一、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表现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就我国的传统舞蹈来讲,民族舞和古典舞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舞蹈,这些舞蹈往往是采用群舞的形式来表演的。在群舞表演中,通常有一个领舞者和多个协舞者,协舞通常围绕在领舞者的周围或后方,每个舞者在其位置上通过不断变化的动作和相互协调呼应,来保持整支舞蹈的队形,使其在错落有致中井井有条。对于我国舞蹈而言,判断其表演水平的标准是所有舞者的配合程度。而对单个舞者的评价往往是要看其在相应位置上是否完美表现出应有的动作。每个舞者都是群舞中的一个部分,整个舞蹈的结构严谨,编排细致,需要每一名舞者的努力。
二、在自然观上表现为和谐与冲突的差异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中国舞蹈侧重通过具体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对大地的热爱和眷恋,而西方舞蹈则侧重通过具体的舞蹈动作来展现对地心引力的一种挣脱。中国舞蹈中水袖、三道弯、拉山膀、卧鱼是最基本的动作,强调“拧、曲、圆”的动作形态,其中“圆”又是最具代表性的。所谓“圆”既指舞者在舞台上的舞蹈动作要圆润,又指舞者的身体线条要顺畅,同时还指舞蹈中“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所营造的一种空间上的圆融动态感。在舞蹈的其它方面,中国舞蹈讲究舞蹈动作错落有致,舞台结构对称完美的和谐感觉。“开、绷、直、立”是西方舞蹈的基本动作和基本原则,其中“开”又是最具代表性的。所谓“开”主要是指舞者腿部的外开。腿部的外开使得舞者的腹部收紧,这对于芭蕾舞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腿部外开才能使得芭蕾舞者的体态挺拔舒展,进而可以完成一些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就西方芭蕾舞来讲,其强调人体的开放舒展,强调舞者身体在外部空间上的延展,例如绷起足尖的跳动是芭蕾舞给人们最具印象的动作。西方舞蹈就是这样通过挑战挑战人身体的极限来展现力与美,舞蹈情节在表现上具有强烈的戏剧性,舞台结构也不讲求对称,却往往能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在审美心理上表现为意境与形象的差异
中西舞蹈在审美心理上也是不同的。从舞蹈动作上来看,中国传统舞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将情感委婉地寓意舞蹈动作之中,强调神似,以意为师,以神领行,以形传神,表现出刚柔相济、形神统一、文质步重的审美心理。虽然中国舞蹈在动作上并不是很形象,但是其用较抽象的表现手法来展现舞者的内心世界。如同中国绘画一样,中国舞蹈同样可以留个观众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每一名观众在舞蹈中体会到不同的精神。在这方面,西方舞蹈与中国舞蹈正好相反,其注重通过形象的舞蹈动作来表现舞蹈的主题内容,舞动动作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动作。在舞蹈表演中着力突出人体的美感和力量,这也正好反映了西方人真实形象的审美心理特征。
同时中西舞蹈在这方面的差异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人体形象观。西方文明始于古希腊,从那时起,欧洲文化便强调公民的健美体格和完美心灵。西方舞蹈的舞台布局强调对角线,而中国舞蹈则强调中线,基于正“十”字的区位观定位.并且以“井”字取代。“十”字来切割舞蹈区位,由中向旁、由前往后地依次递减运动人体的视像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四、在民族性格上表现为内向与外向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