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建设经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建设经济学范文1
【关键词】环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式
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高教领域将迎来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高峰。各高校应在这种新形势下对各专业教育进行改革与探索,结合各专业特点及地方经济发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符合社会需要和发展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来展开分析研究。
一、我国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
环境设计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的环境设计专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效仿日本而设立的专业。随后,国内众多高等院校纷纷设立该专业,尽管叫法各异,但本质上大同小异,都是围绕建筑所进行的设计和装饰活动,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门类。[1]近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加速,环境设计与施工队伍急剧膨胀,环境设计成为现代社会急需的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目前我国环境设计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完善的学科理论建设,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失衡与不稳现象,众多高校在专业的设计实践方面落后于其他院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和社会接轨。
二、转型背景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找准定位,合理调整实践教学课程,确立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将每学期18周专业课程设置调整为16周专业课程和2周专业综合训练。其中,2周专业综合训练的目的是针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深度练习,力所能及地参加设计实践工作,以稳固学生本学期所学内容,避免产生以往练习时间短、学完不用继而忘记的现象;其次,将第6学期和第7学期设为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学生可以在五个工作室中任意选修两个工作室,完成社会实际项目,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美术与设计学院尝试摸索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方式,即工作室教学模式。增设五彩风设计工作室、威客设计工作室、流水间设计工作室、新空间设计工作室、一片林设计工作室等五个专业工作室,借助工作室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工作室,在工作室,教师强抓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完成所承接的社会项目,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市场经济的完美对接。
(三)美术与设计学院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青年教师跟上时代、市场经济的步伐,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承接社会项目,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能力。。
(四)提倡教师带领学生运用专业技能服务承德市经济建设。通过与承德市部分工作部门的合作,承接承德市地方工程项目设计,完成课题研究,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如流水间设计工作室与承德银行合作完成承德银行总部大楼企业文化展厅设计、休闲区设计、休闲区陈设设计,与上板城监狱合作完成了上板城监狱办公楼部分楼宇文化设计等诸多社会实践项目,均得到了甲方的认可与肯定。
三、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陈峰认为,按照社会需求,可以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其他类型。虽然研究型人才对国家非常重要,但是社会发展需求更多的是应用技术类人才。所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
(二)实践意义。根据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分析本专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社会需求和发展为标准,将学生培养成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缩短学生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时间。所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研究意义。
四、结语
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将所学知识转化成社会所需要的资源,进而推动环境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实现该专业与社会需求顺利对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经济学范文2
关键词:实践;广告设计;设计竞赛;教学
高职广告设计实践课程教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广告设计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的教学;第二部分是广告设计实践的技能培训。如果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考虑,广告设计实践课程教学的两部分的内容的教学方法大都是采用一些合理的交叉性、阶段性、多教学场景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涵盖了理论的讲授,而且还有各种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的教学课程。其中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以重点培训实际操作技能。理论与操作两者相互结合,共同达到强化学生的目的。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广告设计的专业性、技能型以及实践性的特点,所以不管是实践课程还是理论课程都一定要注重设计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于执行。高职广告设计实践课程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样有两部分,一是保证校方与企业合作项目能够成功的实践,二是校领导指导学生参加高职广告设计竞赛。下面就来简单的探讨一下设计竞赛对高职广告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所获得启示。
1设计竞赛在高职广告设计实践课程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高职广告设计实践课程教学的结构可以用一个比较系统的教学模块表示。在这一教学模块中,我们不难看出“企业项目”和“设计竞赛”在这个系统出处于左右两边平衡的部位。图示的实践课程教学系统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教学模式。那就是新、旧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实现“基础训练”与“初步应用”两部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拥有这很大的局限性,这与教学条件的限制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缺乏地方产业、“双师型”的认可教师等等,没有企业的有力支持,没有广告设计实践需要使用的实验室,没有足够的硬件设施等等,这一系列的限制导致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教学优势,不能很好的与市场进行接轨,不能与符合目前市场的需求以及时代后续发展的需要。很难培养出高技术的专业性人才,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落后的表现。第二种就是新型的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用与时俱进来形容,因为这种授课模式是在第一种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将前沿的市场与企业真实的课题进行融合。目前高职广告设计的教育行业已经将实施了真实项目进入课堂的授课方法,但是这种授课方式难度大,因此大都不了了之。而“设计竞赛”不仅包含了企业的真实课题,还包含了虚拟性课题和社会公益性课题,因此从内容上来说这种授课方式比“企业项目”要丰富得多,涉及面更广;从技术性与创新性的角度来看,这种授课模式更具有灵活性、选择性以及给了同学们更广阔的空间;而且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成功的评价标准的范围也变的更宽松,这样同学们的积极性很容易就调动起来,同学们也会有更多的学术性。探索性的存在。而且涉及精神能很好的将全国范围内、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专业知识链接起来,这样会使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拼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水平与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这种新式的教学模式对学校,对学生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设计竞赛项目的选择,教学场所的要求
2.1设计竞赛项目的选择
目前,互联网已经得到普及,全国乃至全国的设计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易获得,因此不用担心信息不足。而作为广告设计的任课教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竞赛,因此认可教师在选择竞赛项目时一定要考虑到类别、影响力、层次等多方面影响,而且还要选择合适的课程以及技能培训目标,还要符合循环渐进的技能培训项目的内容。在选好竞赛项目以后就是设计竞赛的培训,在最后的广告设计竞赛开始之前,指导老师一定要为学生讲解广告设计竞赛的目的以及意义,让学生能够正确的面对竞赛,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竞赛。作为高职广告设计实践课程教学的设计竞赛项目,一定要经过慎重的考虑,选择出与学生课程有关而且有一定的含金量的专业比赛项目,只有选择合适的设计项目,学生才能学得更多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对于目前有一些设计项目片面的强调商业的价值以及市场化以及各种不利的项目,任课教师一定不要选择,因为这类项目会让学生滋生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2设计竞赛教学场所的要求
设计竞赛一旦确定,不管是培训还是比赛,不可能只在一间教室完成,因此广告设计竞赛的整个过程将随时变换教学场地。设计竞赛的整个过程需要在市场上进行调查,需要到处收集资料以及实物制作等多种要求,因此设计竞赛需要多个教学场所才能进行。一般情况来说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可以在一个教室进行,但是企业项目、设计竞赛等技能强化的教学场所大多安排在实训基地,这样更有利于竞赛的进行。
3设计竞赛的作用
设计竞赛对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设计竞赛的整个过程以及获奖对于同学说是受益匪浅的。从目前的角度来看,可以让学生们对学习的乐趣变得越来越对,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从长远的角度来讲,这种精神,这种专业知识将一直陪伴于学生,让学生终身受益。
比赛的结果不管如何,不可能出现人人都能的同样的奖励,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获奖的情况。因此这就会激励学生去那里获得奖励,获得老师的认可,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让学生在良性的攀比中进步。同时,任课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肯定,并且适当的教育学生,让学生培养积极的处世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4总结
广告设计的专业性很强,是一门以实践技能培训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学科。因此广告设计的教学系统设计一定要注重每一个实践模块构建的科学性。“设计竞赛”作为广告设计实践课程教学的模块之一,不仅需要专业任课老师认真、负责的筛选设计竞赛的项目,还需要师生有效的实施。设计竞赛极大的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技能培训的内容,并且将学生的知识面打开,让学生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竞赛”通过第三方评价的竞技方式,为我国高技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珉睿.竞赛在广告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J].艺海,2008(05).
城市建设经济学范文3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精品课程 网络教学 培养能力
一、引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信息程度的提高,要求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具备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校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入门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专业的学习中。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实行分层次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解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在开课前,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纲进行命题, 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能力的摸底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分出不同的层次(A、B、C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分类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A层学生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针对A层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法,少讲多练,重点学习一些高级操作、减少一般性内容的学习,并完成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 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B层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对计算机基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不能独立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针对B层学生采用精讲精练的原则, 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介绍一些高级操作,加强实验环节。C层学生基本没有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相关知识基础,操作能力较差。针对C层学生采用浅讲多练的原则, 增加学生上机练习课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教学大纲中的一般性了解内容为教学目标。
2.注重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放在首位,只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 可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介绍计算机的作用、计算机领域杰出人士,比如比尔.盖茨的传奇故事等。第二,利用电教多媒体手段, 使用声音、动画等效果,让学生耳目一新。第三,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在相关专业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选择案例,融入教师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技巧,同时提供多种操作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采用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讨论、师生角色互换等。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要求与日俱增,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逐步加快,仅依靠老师传授的知识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和应用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并不断地充实自己。为了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探究型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自主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设计,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创新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作为补充,建设网络互动教学环境,完善网上作业系统、在线测试系统、网上考试/评分体系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因特网同教师交流,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进度,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 注重实验教学, 培养动手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来实现的。本课程的实验分成两类: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设计与综合应用型实验。
基础与验证型实验主要包括键盘与指法练习、Windows操作、杀毒软件的使用、文件上传与下载、邮件的收发等。在设计与综合应用型实验中,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题材。每次上机实验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内容,做到有备而来,课后要求学生写出上机实验报告并提交电子文档, 总结上机实验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所有的实验课都由主讲教师亲自现场辅导,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及时记录,总结学生实验情况,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中解答。
5.改革教学考核手段,注重实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考核方法如下。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应该逐步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在平时上机实验中就进行考核,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高层次地实行教、考分离,有利于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精品课程是学院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示出来,让每一位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能力的必要渠道,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秦,冯博琴,陈,顾刚.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案例设计[J] .中国大学教育,2009(9):41-44.
[2]朱嘉贤,李坚.分层分类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8(18):129-130.
城市建设经济学范文4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问题的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式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体现教学对话本质,充分促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增强创新意识。如讲授“尺寸精度设计”时,教师可以提出具体的使用要求,让学生自主确定孔与轴的配合方案和设计方法,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各抒己见。通过以上分析让学生深刻地明白到: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反映了使用要求,在查表确定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时,通常不可能找到与要求一致的答案,这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使用场合和企业自身的生产工艺水平灵活掌握,不能一味地照搬书本上的原则。
二、对比式教学方法
对比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比分析某些具有联系与区别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异同,加深理解、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在讲授“独立原则”、“包容要求”、“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等公差原则时,重点从含义、图样标注及解释、理想边界、合格判断条件、检验、主要应用场合等方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可整理出表1进行对比分析。
三、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其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教师采用提问与分析方式,引导学生层层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授“表面粗糙度轮廓”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机床车削轴零件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轴零件表面出现几何形状误差?”让学生思考,再讲解原因,从而引出表面粗糙度轮廓的概念、对零件工作性能的影响、评定参数等。
四、引导式教学方法
采取引导式教学能诱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例如,在绪论课讲授时,可从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引入问题。问题1:自行车、钟表、电视机的零部件坏了,换一个新的就能正常使用。它们为何能够方便地更换零部件呢?问题2:这些零部件在设计制造时是如何保证具有互换性的呢?问题3:为了协调零部件使用性能与加工制造要求之间的矛盾,公差如何合理规定呢?问题4:为了保证公差标准实施,如何采取科学的技术测量手段呢?教师通过如此设疑引导学生明白了该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五、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一言堂”,而是相互交流合作、相互启发提高的师生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思考、去体验、去建构,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张如图1所示的齿轮轴零件图进行以下教学互动:这样合格的零件能采用何种方法加工制造出来?该零件设计及测量基准如何确定?怎样规定、协调零件图纸上所标注的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轮廓数值?如何判定该零件合格与否?这些互动问题并非简单罗列,而是由浅入深,按知识掌握的规律来确定的。
六、现场教学方法
城市建设经济学范文5
1.什么是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是在高职专科学生完成两年通识基础课及专业课之后,在学生正式进入企业实习前插入的一个周期为三个月,由学院教师及企业管理者(或设计师)共同管理、教学的由一门或几门课程构成的课程组。课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认知阶段与实践操作阶段。
2.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目的与作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将学生从学校环境下的课本内容对接到企业环境下进行岗位性(任务)项目训练,使学生认识企业,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及管理运作方式,熟悉企业行业规范,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让学生在专业就读期间即可直接获取相关经验、熟悉了解岗位性质、特点及技术要点,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与岗位能力。综合型岗位实践课程的开设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赴企业实习,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更多的是起到桥接的作用,为学生积累能够跨入企业门槛的初步实践操作经验,熟悉企业环境,适应未来岗位要求。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组织构建探索
1.岗位实践课管理体系的组织与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采取“一对多”的形式,即在一个时间段内,校方与多家行业企业签订课程协议,同时开展岗位教学。课程的构建离不开企业,企业的参与是整个课程体系的灵魂,因此在课程的管理与组织上,企业不但要全程参与而且要扮演主要角色。但是课程的组织过程中,又不能带给企业过多的其他管理性负担,使企业能够专注于学生技术的灌输和操作的培养,为此在管理与组织模式上要采取“A+B”双负责制的模式,其中A代表校方,B代表企业,各方在教学过程与实践管理中各派出一名教工/员工,共同管理一个20~30人的自然班,“A+B”的模式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始终。企业员工是主要角色,负责对学生的培训、指导、分配岗位与任务等工作;校方指导教师则负责学生的出勤、组织、协同考核等工作,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管理。通过“A+B”双负责制的模式发挥出了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企业可以从繁重的教学组织中解脱出来,直接对学生进行技术性培训,而校方则可以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在最大限度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使学生深入到岗位一线进行实践性训练;同时也迫使教师由课堂走入企业,接受企业环境的熏陶,也推动专业教师向综合型双师转变。
2.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体系的构建。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应开设于高职专科的第五学期,周期二至三个月,控制在200学时以内;分为“专业岗位认知课程”(60学时)与“专业综合性实践训练”(140学时)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主要课程任务是行业企业认知,了解企业的组成,公司文化与背景,设计公司的运作与管理模式,日常工作内容,企业的设计规范与施工工艺等基本情况。后一阶段则主要进入企业采取岗位轮换制实践,分别在制图员、设计师、监理等岗位充当助理工作,从而积累初步的设计与管理工作经验。
3.综合性岗位实践课课程的管理与考核方式。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涉及到校企双方,因此在管理体系上必须完善,校方除编写基本的实践教学标准、实践教学实施计划外,还需要起草校企合作的岗位实践课程协议,明确校方、学生、企业等三方的责、权、利,给予企业未来用人的优先权,同时也要求企业确保学生在岗位实践过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要求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岗位实践课程的指导书”“岗位实践课程表”切实保障学生的实践效果。在课程考核上,利用“动态考核法”,不以学生单一能力为最终标准,企业负责学生的德、才、能综合评分,学院教师负责学生出勤与管理评分,在分值权重上向企业倾斜,五项分值相加为学生实践课程的最终成绩。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的引入适应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企业的特色,解决了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企业的数量多、规模小、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实习实践困难的问题,完善了实践课程的体系。
2.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引入真正实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工学轮动”,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增强了学生的适应力,解决了学生对接企业的瓶颈,为学生积累的宝贵的实践经验,切实提升学生岗位能力。
3.通过开设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切实实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理念,消除了企业对学生组织管理的负担,同时也最大限度保证了学生实践中的安全。
城市建设经济学范文6
关键词 城市新区 建设开发模式 区域经济学
一、前言
区域经济学又名空间经济学或城市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其强调从经济学角度强化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关系协调,而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是指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所有参与的机构、群体在权利义务职责等方面分配的总和。由此可见,将区域经济学应用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发展不平衡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与平衡发展理论对立,强调当区域内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相关资源时,要放弃平衡增长,而选择先对部分产业进行投资,而其他的部分要利用投资部分所产生的外部经济后续逐渐发展,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其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虽整体一段时间内较稳定,但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所以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要以不均衡理论为基础开展。例如,其建设目标虽表现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改善三个方面,并强调三方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但城市新区的特殊性决定,其短期内必须以经济增长为核心,而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改善作为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1]
通过经济增长,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城市居民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会逐渐产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城市居民的素养会在宣传教育等宣传手段的促使下提升,推动社会进步。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城市居民的素养、精神文明水平都会明显提升,社会治安将逐渐稳定,与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市场环境、劳动力水平等都得到改善,会反过来推动城市新区经济的增长。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城市整体面貌的改善可以使城市新区的市场效应加大,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也会推动城市新区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总体目标以经济增长为核心,而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改善对其据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三者互为动力又互为制约,遵循了区域经济学中的不平衡理论,而且完全符合其关联效应的要求。[2]
三、基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所有产品都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而工业各部门、工业产品都处于一定发展阶段;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又名产业区域转移理论,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当企业发展过程中资源供给、市场供求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为了持续发展需要在地域上进行转移,由此可见其强调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率。当主导产业处于创新阶段,其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所以此时产业整体处于悬浮的高梯度阶段,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初期阶段,其所包含的所有产业都处于创新阶段,所以其整体都应处于不稳定的高梯度状态。[3]
为在短时间内实现区域内产业的稳定发展,其要遵循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将适合在城市新区发展的产业引入,因为主导产业不仅关系到城市新区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分配水平,甚至对城市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都有直接的影响,所以首先应确定并积极引进主导产业,城市新区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必须处于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位置,通过对其开发和深化可能直接推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而且其自身具有客观的上升空间和市场影响力,另外,其对于区域分工中也要占有明显的优势,通过主导产业可以提升城市新区的社会影响力,使其在城区经济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获取可观的比较利益,总结上述对城市新区主导产业的要求可以发现,主导产业自身必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产业的关联性和连续性都要比较理想,除此之外,主导产业的产业链覆盖的范围必须广,如果将区域内的瓶颈产业引入城市新区,将严重制约其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要考虑将城市新区内部存在的不符合城市新区产业需求的产业向外引出,优化内部产业结构,在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使城市新区的整体逐渐稳定,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政府出于主导地位。
四、基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生产要素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一直被视为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础,可见其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强调区域内要实现完全的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受多重因素制约不可能实现,所以经济增长要通过一个或多个增长中心的不断增强,逐渐向周围区域或领域扩展,而增长中心即增长极,由此可见,区域内增长极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其未来发展水平和趋势。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可能实现平衡发展,所以应采用增长极理论,将区域内少数条件相对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视为增长极,并利用增长极自身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城市新区其他领域的发展,所谓极化效应,即区域内资金、技术、人才等有效生产资源以极点为中心进行集聚,极化效应有利于某领域综合实力的提升,可以有效地挖掘区域内的发展潜力,使其抗风险能力增强,而扩散效应即增长极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其高水平的生产要素会向周围进行扩散,以此带动周围区域或领域的发展。[4]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阶段其各项生产要素相对不成熟,所以此时极化效应占主导,使城市新区的潜力被最大程度的挖掘,而在城市新区逐渐发展并日趋成熟的过程中,扩散效应将取代极化效应占据主导,使城市新区的整体都得到发展,以此吸引更多的外部有效生产资料涌入城市新区,这就决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城市新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例如,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初期,中央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充分挖掘其极化效应,使其得到快速发展,而地方政府应适当的对其控制,防止其资源外流。城市新区发展阶段,中央政府要在政策上对城市新区放松,使地方政府有更大的权利范围进行区域内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使城市新区的整体形象不断丰满,以增强对外部资金、人才等有效生产资料的吸引力,促使城市新区持久发展。
五、结论
城市新区作为老城区发展的产物,其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必须与老城区保持高度一致,利用可用空间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完善或扩宽老城区的城市功能,如果其建设开发模式与老城区出现冲突将会导致投入使用的新城区与老城区在功能、资源、经济行为等方面出现混乱,严重阻碍城市发展。
(作者单位为交通银行柳州分行)
[作者简介:江岩(1984―),女,湖北郧县人,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梁宏志.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区域经济学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0,01(08):1-3.
[2] 梁宏志.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城市经营论[J].当代经济,2010,02(14): 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