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制教育的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制教育的体会范文1
上星期,我们学校举行了法制教育讲座,让我们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次讲座,就像一股清泉,洗涤了我们的心灵,净化了我们的思想。
《未成年人保护法》共七十二条,它于2007年6月1日制成,为我们未成年人明确了各项保护法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让我们明确了如何预防和纠正我们的不良行为,如何预防犯罪。
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学校和社会的影响。社会这个大家庭,形形的东西鱼龙混杂,有的对我们身心大有益处,有的则对我们有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是非观念,必须让我们有所判断和选择。《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为我们作出了指引,特别是在预防我们人生错误上作出了明示。
我曾读过一首诗"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其实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个十字路口,许多个选择,有时只是因为年少的无知,年少的冲动走上一条不归路,有时也只是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往往醒悟后,又追悔莫及。这都是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
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言行就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所以我们要与法律作朋友,与犯罪作斗争,我们要知法、懂法、会用法,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从现在开始学好法律,我们要以实际的行动,青少年不是枯萎的残花,而是灿烂的鲜花!
我们要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为武器,以法律为保障,作一个知法懂法的少年!
法制教育学习心得体会500字(二)
教育对于种子是阳光,对于树林是水,对于稻田是肥料……而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是走上到的殿堂的梯子。
中国古代5000年的历史,各个朝代都竭力推行德制,可是如果有些人真的没有"德",那的德制只能是浮云要是盗贼、人犯,从小接受过法制教育,有着满心道德,那他们还会成为罪犯吗?不会。所以,解放了以后,我们推行的是"法制".
如果这世界没有"法",会怎么样?我想我一定会天天泡网吧,人们肯定吸毒的吸毒,练发愣大发的练发愣大发。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呀!!!所以说,法律,是不能没有的。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逐渐增多,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是的,未成年人也犯罪。别不相信,比如你放学走了一天小路回家,你会生怕自己被打劫。如果这是你看见一个大人,你可能不会很害怕。但是如果你看到一个6年级到高二年龄的男孩(包括辍学的),那你可能会很害怕。
可是,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如果连未成年人也走向犯罪的道路的话,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在哪?
其实,法律也并不是万能的,也有很多漏洞。这让很多律师抓住来利用。所以说,我们的心中也要有个道德底线,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要有个明白。
法制教育学习心得体会500字(三)
上个星期五的下午,学校特地请了法制教育局的陈主任为我们举办了"法制讲座",讲了许多有关青少年犯法的不良行为,从而教育我们作为一个小学生要懂得遵守学校的纪律,国家的法律,将来做一个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才。遵守学校法则,是我们作为小学生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们的社会属于文明社会,可是却总有不少的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学校纪律,国家法律所不容忍的事情,如:抽烟,斗殴,喝酒等,偷窃,抢劫,害人等等,这些都是属于违法行为,这些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这些行为却会成为他们一生中无法抹灭的污点,会一生伴随着他们。现在有许多不良青少年总是诱惑未成年人犯罪,如:吸毒,抢劫,偷窃等。
法制教育的体会范文2
《未成年人保护法》共七十二条,它于2007年6月1日制成,为我们未成年人明确了各项保护法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让我们明确了如何预防和纠正我们的不良行为,如何预防犯罪。
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学校和社会的影响。社会这个大家庭,形形的东西鱼龙混杂,有的对我们身心大有益处,有的则对我们有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是非观念,必须让我们有所判断和选择。《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为我们作出了指引,特别是在预防我们人生错误上作出了明示。我曾读过一首诗"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其实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个十字路口,许多个选择,有时只是因为年少的无知,年少的冲动走上一条不归路,有时也只是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往往醒悟后,又追悔莫及。这都是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言行就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所以我们要与法律作朋友,与犯罪作斗争,我们要知法、懂法、会用法,学会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法制教育的体会范文3
2017年秋季,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新教材进课堂教学,新教材是新事物,如何把握新教材的脉络,有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已成为初中政治老师深入研讨的课题。今学年,笔者执教初一《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实践”的方式,逐步适应新教材教学,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笔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
一、把握新教材的特点与脉络
2017年暑假期间,笔者通过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和个人研读教材的方式,逐步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精神特点与脉络,为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培训与研读,笔者认识到,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更好落实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思想性和人文性,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教材内容注重学生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注重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渗透,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议题,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每一课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二、认真备课,为有效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备课是教师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作为新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备课环节更为重要,备课要做到“四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备课标就是要把握每一课时教学的三维目标。备教材主要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理解教材活动设计意图,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取舍课本中的小栏目,利用有代表性的栏目辅助教学,同时要关注热点问题,将课本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选取一些具有鲜活价值的生活资源为教学服务。备学生就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选择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与教法。备教法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活动体验的学习策略,并且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以期优化课堂教学。
三、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
(一)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要求学生课前做好个人情况的搜集,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即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或布置的思考题,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案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以“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情绪的管理”为例,学生通过教师上传的视频了解到本节的基础知识,如积极乐观的情绪会对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消极悲观的情绪又对我们有哪些不利影响,然后针对我们应该怎样避免不良情绪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怎样化消极悲观的情绪为积极乐观的情绪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使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等。
(二)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喜欢照本宣科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授课,所讲的内容没有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联系在一起,导致整节课下来学生觉得比较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关键,新课改下的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材内容,灵活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教学形式,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如: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教学法都是理想的选择。
以“走进法治天地———生活需要法律”为例,在讲述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学生生活中的案例,通过具体生活中的案例告诉学生要懂法、守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等。
(三)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标强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合作探究有助于激荡思想的共鸣,提高学习效率。《探究与分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栏目。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展示自己的观点,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教师应根据《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问题或要求,明确探究方向,避免偏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亦可在此基础上,细化或延伸问题,让探究话题更深入、更贴近学情。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以“憧憬美好集体”为例,学生在探究为班集体建设提合理化建议时,有个班的学生不爱学习,不遵守班级纪律,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甚至还跟班干部对着干,经常给班级带来麻烦。这样笔者就让他来当纪律委员,目的是让他来换位思考,体验一下身为纪律委员管理班级的艰辛,体会纪律委员的职责。当时请班主任老师配合让他来管理班级,一周之后,笔者再来让他说说当纪律委员的体会时,他终于理解了当纪律委员的不容易。经过反省后,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前检讨自己的行为,表态以后愿意服从班干部的监管。这样从教材走向学生真实生活,从完成教学任务走向学生问题解决。
(四)开展互动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激情彭拜、满腔热血,而学生则在台下死气沉沉,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仅仅重视自己讲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专注和接受程度。有效的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良好互动的过程,新课改下的互动教学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沟通,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教师明白学生哪个知识点已经学会,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会需要加强巩固,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
以“在集体中成长——集体生活成就我”为例,教师可以针对“集体生活”这个话题和学生展开互动,通过互动,发现学生对集体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得不是很透彻,然后通过“篮球比赛”、评选“学习小组”以及“流动红旗”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生活,从而使学生懂得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团结精神等等。
当然,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完善和摸索,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这样才有可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泽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教育科学(全
法制教育的体会范文4
一、学习和深刻领会执法为民理念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树立执法为民理念,要突出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为了人民,就是要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到检察实践中,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恪尽职守,预防和惩治犯罪,保证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反贪部门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预防和惩治犯罪的工作,使犯罪分子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势变化,及时把握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利益诉求,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2、一切依靠人民
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前,检察工作仍然需要走群众路线。只有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了解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要求和愿望,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才能使检察工作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才能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树立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检察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无论你的侦查设备多先进、无论你有多充足的警力、无论你有多充足的经费,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支持、不配合,检察工作就耳不聪、目不明,就无法解决破案难、取证难、追逃难等问题。当前,一些地方发生犯罪案件,无人报案、无人作证、无人提供线索,于是一些干警就产生了畏难情绪,觉得群众工作不好做,甚至抱怨群众觉悟低。这说明我们的一些干警还没有真正掌握走群众路线的方法和本领,没有了解到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没有把群众工作做到位。我们的干警在接待当事人时,一要注意态度,二要注意方法,要将心比心,认真考虑群众的立场、观点和利益。
二、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执法为民是党和人民对检察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检察干警要真正落实执法为民的各项要求,要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严格要求自己。要作到立足本职,严格执法、公正执法。
1、严格执法,实事求是
要增强宗旨观念、群众观念,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在检察工作中,要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人民群众最关心什么、希望什么,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指向什么;人民群众对哪些方面不满意,我们就重点整改哪些方面的问题。
2、文明执法
文明执法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检察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进步的表现,是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外在体现。文明执法,有助于化解矛盾,增强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信任。执法工作遇到大量的问题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大多数当事人也都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检察干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工作做到位,多数当事人都能自觉接受和履行处理决定。反过来,即使案件处理结论是公正的,只是由于干警的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也往往会引起当事人的怀疑和不信任,从而引发上诉、申诉甚至形成上访。更有甚者,有的干警在工作中,粗暴对待当事人,不但没有实现执法目的,反而激化了矛盾,引起群众不满,影响了执法机关的形象。所以,文明执法,事关重大、意义重大。干警对待人民群众说话要和气,态度要和蔼,办事要热情,服务要周到,考虑要细致。要多给群众提供便利,不给群众增添麻烦。要注意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对待当事人不侮辱、不挖苦、不嘲讽,对当事人要耐心听取他们的陈述、申辩和申诉,不能因自己的主观好恶而影响对当事人的态度。
3、清正廉洁
法制教育的体会范文5
一、打造一支精干的家教教师团队
学校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的出路在哪里?谁应该成为搞好这项工作的主力军?笔者认为,家长与教师的接触较多,关系密切,受到的影响也会比较大,要想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就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家教水平。
实际操作中,我们学校把“家庭教育”作为一门校本课程,选聘一批优秀教师进行开发与研究。一方面,学校聘请家教专家做专题报告,委派骨干教师走出去参加培训,在校园网站专门开辟家庭教育专栏,筛选优秀的家教理论、家教案例放到专栏中,供教师学习,充实教师的思想,提升教师的家教理念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引导教师从家长和教师两个角度,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总结自己在教育孩子和学生两个方面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撰写并编辑了《走进孩子的心灵》家教反思论文集,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水平。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教师自己积累的先进的家教理念和经验,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分析等形式,收集和发现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家长最为关心和感到棘手的问题,推出了《好父母,成就好孩子――热点家教四十问》一书。从“案例”“剖析”“支招”三个角度,为家长提供具体可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系列的研修活动,使作为双重身份的教师家长的家教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也间接地提升了班级管理与教育学生的艺术水平,使他们在解决学生问题时能够“对症下药”,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也为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提升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
要创建家校互动共育的良好局面,就必须对家长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家教水平。
1.加强对家长的引领和培训
学校聘请知名教育专家为家长做专题报告,发放家教学习材料,邀请部分家长就自己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与其他家长进行交流探讨,开设家校互动平台。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互动答疑,促使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改进教育方法。
2.办好家长月报
由班主任随时征集来自家长的成功或失败的教育案例,以班级为单位每月办一期《家教月报》,向家长发放。《家教月报》以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为例,剖析原因,探求策略,科学引导,做到教育资源家校共享,促进家长提高教育水平。
3.加强信息互通
学校利用“家校联系卡”和“家校联系信”,加强信息互通。教师每周抽出一定时间,为每位学生填写一周内在校的表现,既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又要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要求家长也要填写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这样使教师、家长都能够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在家和学校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和行为表现等,以便家校联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有效的教育。
三、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
家访是多年来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家校联谊的手段。随着现代通信手段的普及,不少人认为传统的家访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了。但笔者认为,家访依然是增加人文情怀、推进家庭教育建设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然,家访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班主任一个人“告状”式的做法,要尽可能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使他们带着同样的使命走进每个家庭:帮助家长建立教育子女的正确观念,指导家长实施正确的教育行为。
自2008年新学期开始,学校开展了“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牵头,任课教师全体参与,走进千家万户,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或帮家长分析存在的问题,支招献策,拟定家教计划方案;或对他们的家教方法和家教经验进行提炼升华,促其提高。活动中,学校要求教师把家访当成提高师德修养、反思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契机。只要家访,必有记录。翻开教师的家访手记,有鲜活的家访实录,也有家访的深切体会;有育人成功的喜悦,也有教育思想碰壁的反思;有对特困生的浓浓关爱,更有师生的心灵交融。
从以往的告状家访到现在的沟通交流,从单纯的关爱到有针对性的指导,从上门服务到自觉反思,家访产生了多重效应:教师的服务角色得以重新定位,教师、家长、学生实现了共赢。“简单”“粗暴”“训斥”式的教育方式从家长的教育行为中剔除了,平等、爱心、交流融进了家长的心中,家长成为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同盟军和团队成员。
四、开展心理咨询,实施个性家教
所谓“个性家教”,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家庭状况、心理状态、性格特征、习惯爱好,以及学习困难与心理障碍等具体原因,制订出适合个体的心理辅导计划和方法,实施一对一的辅导。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学生特别是本来就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着较强烈的戒备心理。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心理教育和心理知识,潜移默化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呢?实践中,学校将“心理咨询室”更名为“温馨小屋”;将“心理咨询教师”称作“知心姐姐”,并将“温馨小屋”的布置尽可能充满着家的味道。“知心姐姐”采取与其谈心等方式,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倾诉、宣泄成长中的烦恼,寻求来自教师的心理慰藉和行为指点。
法制教育的体会范文6
为探索构建以“治未病”为核心的现代康复疗养保健体系,我院在2008年成立了“治未病”中心,并依托该中心,积极探索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指导、以健康教育为载体、以健康行为优化为目标的“治未病”实践。现就我院以“治未病”理念开展健康教育的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1做法
1.1营造“治未病”健康教育的氛围有报道称,我国公众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只占总人口的4%[1]。虽说“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但真正理解其意的人却并不多。我院通过院报、宣传栏、宣传册等广泛介绍“治未病”相关知识;通过“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等口号的提出,强化医护人员的“治未病”意识;通过加强监管、建立激励机制等手段,调动全院医护人员主动参与的热情;通过教育过程问题的解决,树立医护人员的信心;通过健康教育机制的完善,引导全院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为我院“治未病”健康教育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1.2提升“治未病”健康教育的能力推进“治未病”健康教育开展的关键是医护人员的知识储备和教育能力。对此,我院全方位开展了“治未病”健康文化理念的打造和推广,举行了“中医学基础知识普及”、“中医经典解读”、“《黄帝内经》与治未病”等大课教育和学术讲座,夯实了医护人员“治未病”的理论根基,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及中医人文精神的认识;通过“医患/护患沟通技巧”、“特勤人员/老干部疗养心理分析”、“文化层次与保健意识的相关性”等研讨活动的开展,提高医护人员对教育对象的把握能力,保障了教育的有效性;另外,我们还通过组织“现场抽题,即时宣讲”竞赛活动,锻炼了医护人员的随机教育能力。
1.3丰富“治未病”健康教育的形式为让每一位来我院疗养的人员从“治未病”健康教育中受益,我们除采取“相同病种集体教育”、“共性问题群体教育”、“个性化问题‘一对一’教育”等传统教育形式外,还策划了以“治未病”为主题的“赏山乐水养生活动”,在带领每一批疗养员游览崂山时,进行“崂山道教养生宣教”、“道教素食品鉴”等别开生面的教育活动,让疗养员在“天人合一”的自然境地里,获取养生保健的科学知识;干部科“走出花样,走出健康”系列教育活动,通过讲座、观看DV、友谊赛等形式,让老干部们在“走的生理秘密”、“你还可以这样走”、“走向鹤发童颜”等主题教育中,感受到“走”的魅力,加入到“走”的行列;特勤科针对飞行人员职业病倾向设计的“彩练当空舞,健康更精彩”教育活动,深受各飞行部队疗养员的欢迎,为提高飞行员的职业生命质量、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贡献。
1.4拓展“治未病”健康教育的阵地为履行现代医护人员的社会责任,我院将“治未病”健康教育的阵地拓展到周边社区,与居委会联手组织“周末健康讲堂”,针对居民的健康盲点,从“治未病”的角度进行宣讲;在“世界无烟日”、“全国爱耳日”、“乙肝宣传日”等多个健康日里,到社区进行义诊、咨询和健康宣教,提高居民的预防保健意识;我院体检中心和“治未病”中心联手,为社区近千名居民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并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预防、保健、康复、诊疗等服务;协同青岛市的“治未病”活动,在“膏方节”期间进行中药基本知识问卷及答疑活动。
2体会
1)“治未病”健康教育将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预防、康复医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治未病”这个数千年来对我们民族健康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夺目瑰宝,在为现代人的身体健康中继续大放异彩,并将极大地促进康复保健事业步入更广阔的空间。
2)“治未病”健康教育的开展,拓宽了我院医护人员的知识面、优化了知识结构,培养起一支既有现代医学技能又有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医护队伍,为深化我院疗养康复工作的科学研究奠定了人才基础。
3)“治未病”健康教育不仅丰富了疗养人员的健康知识、树立起疗养人员的健康信念,更优化了疗养人员的健康行为,达到了健康教育“知、信、行”的统一,实现了“疗养一次,受益终生”的疗养目标。
4)“治未病”健康教育成为我院扩大社会影响的载体,社区居民对我院的认知和信赖明显增强,实现了我院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5)目前,我院“治未病”健康教育主要围绕维护和提升健康状态这个核心而进行,今后,要使“治未病”健康教育继续深入,尚需在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干预方面加大研究力度[2],以此推动“治未病”健康教育进入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刘继洪,张兆华,张年,等.开展“治未病”健康教育构筑特色预防保健体系[J].现代医院,2009,9(7):
153-154.
[2]国华,张雪亮.试论《金匮要略》对《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发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